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悠扬 拼音:yōu yáng
(1).久远;连绵不断。《隶释·汉冀州从事张表碑》:“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 后蜀 顾敻 《虞美人》词:“緑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2).夕阳西下貌。 南朝 梁 萧子晖 《冬草赋》:“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而四下。” 唐 李频 《送边将》诗:“悠扬落日黄云动,莽苍阴风白草翻。”
(3).起伏不定;飘忽。 唐 王勃 《春思赋》:“思万里之佳期,忆 三秦 之远道,淡荡春色,悠扬怀抱。” 唐 皇甫冉 《与张补阙王炼师同赋杂题》诗:“ 淮 海 思无穷,悠扬烟景中。” 明 葛一龙 《忆王孙》词:“繫马高楼春日斜,归梦悠扬隔柳花。”
(4).飘扬;飞扬。 唐 胡曾 《咏史诗·长安》:“ 关 东新破 项王 归,赤帜悠扬日月旗。” 前蜀 韦庄 《思归》诗:“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 宋 朱淑真 《柳絮》诗:“繚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著尘泥。”
(5).荡漾。 宋 陆游 《四月三日同子坦子聿游湖中诸山》诗:“我行无所诣,悠扬信舴艋。” 清 陆天锡 《凄凉犯·秋风》词:“布帆一片,儘悠扬 五湖 三泖 。”
(6).缓慢,慢慢。 唐 王建 《簇蚕辞》:“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女官在天朝佐理天事者,多是不明天情,每有不合事宜处,务要悠扬教导,海量宽容。”
(7).犹扬长。 清 王时翔 《薄倖·扬花潭影轩分赋》词:“问向日、青驄嘶处,一去悠扬谁见?” 咏簪 《武昌两日记》:“ 宪章 听了,接着一面向外走,一面口里说道:‘我是穿的军服,怕他做什么?’说时也就悠扬而去。”
(8).形容声音的曼长而和谐。 唐 陈羽 《梓州与温商夜别》诗:“迎风骚屑千家竹,隔水悠扬半夜鐘。” 宋 司马光 《烟际钟》诗:“独有远来鐘,悠扬翠微里。”《红楼梦》第四一回:“不一时,只听得簫管悠扬,笙笛并发。” 杨朔 《渔笛》:“风平浪静的日子,如果海上飘来一阵悠扬的笛音,人们准知道这是 宋福 扬帆回来了。”
(9).形容诗文韵味无穷。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感慨伤思者,贵乎感动人情;闲适写景者,贵乎雅淡悠扬。”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卷五:“盖《诗》……虽或即事直陈,而皆有悠扬委曲之趣,言外不尽之旨。”词语解释:飞扬 拼音:fēi yáng
(1).放纵。《庄子·天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宋 陆游 《南唐书·周邺传》:“暴猛狠戾,常蓄飞扬之志。”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飞扬其性,善能攘扰。”
(2).飘扬;飘荡。《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胡怀琛 《海上雪》诗:“天上群龙战斗狂,玉鳞瑶甲乱飞扬。”
(3).飞举;飞腾。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雕鶚鹰鷂,飞扬伏窜。” 汉 扬雄 《羽猎赋》:“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 宋 苏辙 《双凫观》诗:“谁知野鸟不能化,岂必双屨能飞扬?” 朱德 《遵义会议》诗:“左右高低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4).形容心神不安。《后汉书·袁安传》:“魂魄飞扬,形容已枯。” 宋 范仲淹 《遗表》:“肝胆摧落,精魄飞扬。” 冰心 《寄小读者》七:“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5).昂扬;振奋。有时亦形容得意。 金 周昂 《早起》诗:“飞扬他日事,去住此时情。” 清 姚鼐 《送李啬生归扬州后却寄》诗:“论交谈艺气飞扬,清夜才邀共举觴。” 徐迟 《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心灵未必是飞扬的。”词语解释:飘扬 拼音:piāo yáng
(1).随风摆动或飞扬。《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不及,风廼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 宋 司马光 《又和〈二月五日夜风雪〉》:“春风正豪怒,夜雪復飘扬。” 巴金 《家》十七:“空气忽然在微微颤动,笛声从湖滨飘扬起来。”
(2).犹飘泊。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一:“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
(3).比喻迅疾地行动。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自序》:“於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4).谓气势奔放。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李白 则飘扬振激,如浮云转石,势不可遏。”
(5).指才气横溢而不善约束。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引 明 徐祯卿 曰:“才易飘扬,必因质以定其侈。”亦指浮夸轻薄或飞扬跋扈。 宋 俞文豹 《吹剑录》:“世道不古,后生飘扬,朴厚迟钝之人,惧不免于訕笑,又安敢语此?” 萧红 《生死场》十二:“车上站着威风飘扬的 日本 人、 高丽 人,也站着扬威的 中国 人。”词语解释:维扬 拼音:wéi yáng
扬州 的别称。《书·禹贡》:“ 淮 海惟 扬州 。”惟,通“ 维 ”。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淮 海 维扬 ,三千餘里。” 唐 刘希夷 《江南曲》之五:“潮平见 楚 甸,天际望 维扬 。” 明 李东阳 《九日渡江》诗:“直过 真州 更东下,夜深灯火宿 维扬 。” 清 赵翼 《清明前二日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诗:“信哉繁丽推 维扬 ,肯让他邦夸绣错。”词语解释:鹰扬 拼音:yīng yáng
(1).威武貌。《诗·大雅·大明》:“维师 尚父 ,时维鹰扬。” 毛 传:“鹰扬,如鹰之飞扬也。”《后汉书·陈龟传》:“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 元 萨都剌 《威武曲》:“当年意气何鹰扬,手扶天子登龙牀。” 清 孙枝蔚 《苦雨杂诗》之四:“ 吕尚 钓 磻溪 竟展鹰扬志。”
(2).武事的代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况我真圣主文武同科,鹿鸣与鹰扬并重。”
(3).逞威;大展雄才。《后汉书·刘陶传》:“羣小竞进,秉国之位,鹰扬天下,乌钞求饱,吞肌及骨,并噬无猒。”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仲宣 独步於 汉 南, 孔璋 鹰扬於 河 朔 。” 唐 胡曾 《鸿门》诗:“ 项籍 鹰扬六合晨, 鸿门 开宴贺亡 秦 。” 明 沉鲸 《双珠记·并拜荣陛》:“虎奋三军,鹰扬千里,可信是青云器。”
(4).古代武官名号。《北史·隋纪下·炀帝》:“壬辰, 雁门 贼帅 尉文通 ,聚众三千,保於 莫壁谷 ,遣鹰扬 杨伯泉 击破之。” 唐 刘禹锡 《武夫词》:“借问胡为尔?列校在鹰扬。”参见“ 鹰扬府 ”。
词语解释:鹰扬府 拼音:yīng yáng fǔ
隋 开皇 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 大业 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鹰击郎将),隶于各卫,统领府兵。 唐 代改称折冲府,其主官改称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词语解释:扬扬 拼音:yáng yáng
(1).得意貌。《荀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 杨倞 注:“扬扬,得意之貌。” 唐 柳宗元 《辨伏神文》:“伏神之神兮,惟饵之食……君子食之兮,其乐扬扬。”
(2).飘逸貌。 明 凌濛初 《虬髯翁》第二出:“似这般扬扬神采谁相类,昂昂气宇谁能配。”
(3).飘扬貌。 宋 王令 《终风操》:“云之扬扬,油油其蒙,望我以雨,卒从以风。”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今日纷纷扬扬下着如此般大雪。”
(4).自若貌。《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 巡 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福州大悲巫》:“两儿扬扬如平常,略无所知觉。” 清 魏禧 《卖酒者传》:“是日也,卖酒者颜色扬扬如平时。” 茅盾 《色盲》一:“和青年女子独对,而且在一个汽车里,这在他还是第一次,虽然不至于手足无措,确有几分徬徨无主了,然而 李蕙芳 是扬扬自若。”词语解释:发扬 拼音:fā yáng
(1).奋发,奋起。参见“ 发扬蹈厉 ”。
(2).焕发。《礼记·礼器》:“德发扬,詡万物。”《吕氏春秋·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北史·齐纪中·显祖文宣帝》:“ 神武 以帝貌陋,神彩不甚发扬,曾问以时事,帝略有所辨,儻语一事,必得事衷。” 章炳麟 《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以作乐有闋,施之笔札谓之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披心而噭,其声昭明,精神发扬,渐不为强暴之力,譎诈之术之所克制,而 中国 独何依然寂漠而无声也?”
(3).宣布;宣扬。《汉书·薛宣传》:“﹝ 王莽 ﹞发扬其罪,使使者以太皇太后詔赐主药。”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乃以新秋首序,令月吉辰,发扬鸿休,膺受显册。”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 王氏 之善庆,既当为之发扬,而参谋君孝德始终,尤不可不纪。” 明 唐顺之 《与华郎中补庵》:“虽两君不以余諉,而余固乐为之役也……但笔力凡駑,不能发扬盛事以风厉世人,是可愧耳。”
(4).揭发;揭露。《汉书·王嘉传》:“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后汉书·孔融传》:“《春秋》 鲁 叔孙得臣 卒,以不发扬 襄仲 之罪,贬不书日。”《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四年》:“ 象贤 临刑,极口駡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
(5).引荐;起用。《后汉书·樊準传》:“臣愚以为宜下明詔,博求幽隐,发扬巖穴,宠进儒雅。” 唐 王建 《送张籍归江东》诗:“所念俱贫贱,安得相发扬。” 唐 黄滔 《赵起居启》:“ 滔 二纪飘零,三朝困辱,若不仰投门馆,虔佇发扬,则永携疑玉以汍澜,长伴哑鐘而泯默。”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皂隶虽役於官,然力抑其进上之途,则彼愈无发扬之望。”
(6).散播。 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欧阳詹 《律和声赋》:“可谓我咏斯畅,我律斯藏,发扬六气,孕育羣方。”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
(7).犹抒发。 宋 欧阳修 《鸣蝉赋》:“或吟哦其穷愁,或发扬其志意。”
(8).指阐发。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自 宋 儒发扬祕奥,使千古之絶学一朝后续,开其致知格物之端,而力明乎天理人欲之辨。”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朱元晦 ﹞於骚则注释 灵均 ,於赋则发扬 司马 。”
(9).发展;提高。 宋 曾巩 《代人祭李白文》:“意气飘然,发扬儔伟,飞黄駃騠,軼群絶类。” 鲁迅 《伪自由书·“多难之月”》:“但‘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扬,‘五五’是革命政府成立的佳日。” 周恩来 《我的修养要则》:“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秦牧 《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从历史上的这些例子,可见某个人的写作特点发扬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
(10).高昂;激扬。《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 武王 伐 紂 ,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 武 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惟上声一音最别。……填词者每用此声,最宜斟酌。此声利於幽静之词,不利於发扬之曲。”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11).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太平广记》卷二六○引 唐 胡璩 《谭宾录·崔损》:“ 唐 崔损 性极谨慎,每奏对不敢有所发扬。”
(12).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毛泽东 《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今秋如能检查减租政策的实施程度,并实行彻底减租,就能发扬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明年的对敌斗争,推动明年的生产运动。” 毛泽东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希望各地同志根据这里所说的原则方针自己去用心思索,发扬自己的创造力。”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那里,既能够发扬火力射杀敌人,又有利于出击冲锋,还可以急速撤退转移。”
(13).犹言悠扬地吹奏。《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笛﹞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宋史·乐志八》:“黝牲纯洁,丝竹发扬。”
(14).犹发达。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室内陈设,都是极精致极名贵的,一望即知是个世禄之家;而且正在发扬的时候。”参见“ 发达 ”。
词语解释:发扬蹈厉 拼音:fā yáng dǎo lì
亦作“ 发扬蹈励 ”。亦作“ 发扬踔厉 ”。 本指舞蹈时动作的威武。《礼记·乐记》:“发扬蹈厉, 大(太)公 之志也。” 孔颖达 疏:“言武乐之舞,发扬蹈厉象 大公 威武鹰扬之志也。”《史记·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张守节 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隋书·音乐志下》:“发扬蹈厉,威而不残也。”后用以形容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明 唐顺之 《寄赵浚谷》:“ 伊尹 将则将,相则相,浑然无跡可言;至若 老吕 ,以鹰扬称,以发扬蹈励称,未免露出将才气象,此 老吕 不及 老伊 处也。”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人不能容此嶔崎磊落之身,天尚与之发扬蹈厉之精神。”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词语解释:发达 拼音:fā dá
(1).兴盛;兴旺。 唐 萧颖士 《蓬池禊饮序》:“禊,逸礼也, 郑 风有之,盖取诸勾萌发达,阳景敷煦。”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二折:“ 刘备 孤穷,未知何日发达。” 梁启超 《新民说》第二节:“自十六世纪以来(约三百年前), 欧洲 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磅礴冲激而成。”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在客籍中我们一姓比较发达,因而和 杨 姓便成了对立的形式。” 沉从文 《贵生》:“如今来在桥头开铺子,生意发达是很自然的。”
(2).显达;腾达。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 张镐 ,几时是你那发达的时节也呵。”《儒林外史》第三回:“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 叶圣陶 《倪焕之》二:“他父亲想……儿子总要让他发达,习商当然是不对的。” 沉从文 《顾问官》:“有人说顾问额角放光,像是个发达相,最近一定会作县知事。”
(3).发迹。指穷人变得有钱有势。《水浒传》第四四回:“ 石秀 道:‘小人只会使些枪棒,别无甚本事,如何能够发达快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如果不是用点机变,发一注横财,那里能够发达。”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江泰 ,只要你肯动一动你的腿,你不会不发达的。”
(4).充分发展。 章炳麟 《文学说例》:“新铸造语,盖言语发达之端,新陈代谢之用也。”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 日本 发达的历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人类体质的发达,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加强了他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艾芜 《都江堰的神话故事》:“由于科学的发达,证明月球上没有 嫦娥 。”
(5).使充分发展。 宋 苏轼 《御试重巽申命论》:“至於风……发达万物,而天下不以为德。” 孙中山 《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近代人类立志的思想,是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旧形式的采取……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6).发表,表达。 梁启超 《论书法》:“生於言论不自由时代,政见不可以直接发达,故为之符号标识焉以代之。”
(7).犹普遍。 鲁迅 《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其实,这故作豪语的脾气,正不独文人为然,常人或市侩,也非常发达。”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苍蝇成群的在飞,孩子成队的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烘烘的小世界。”词语解释:清扬 拼音:qīng yáng
(1).谓眼球明亮,黑白分明。《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毛 传:“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 马瑞辰 通释:“据《齐风·猗嗟》篇首章曰:‘美目扬兮。’次章曰:‘美目清兮。’三章即合之曰:‘清扬婉兮。’是清扬皆指目之美。此诗‘清扬婉兮’,义与彼同。”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2).引申为丰采,对人容颜的敬称。 唐 无名氏 《东阳夜怪录》:“﹝ 成自虚 ﹞亦从而语曰:‘暗中不可悉揖清扬,他日无以为子孙之旧。请各称其官及名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六郎》:“拜识清扬,情逾骨肉。”
(3).声音清亮高扬。《荀子·法行》:“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 清 陆次云 《湖壖杂记》:“一僧……静宣贝叶,击鱼按节,梵韵清扬。”词语解释:不扬 拼音:bù yáng
(1).不损伤。《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 毛 传:“扬,伤也。” 孔颖达 疏:“《释詁》文扬与误为类,故为伤。谓不过误不损伤也。”
(2).不能散发。《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歷阶而去。”
(3).不振作。 汉 严忌 《哀时命》:“居处愁以隐约兮,志沉抑而不扬。” 唐 杜甫 《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4).亦作“ 不颺 ”。谓容貌不英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颺;子若无言,吾几失子矣。” 杜预 注:“颜貌不显扬。” 唐 裴度 《自题写真赞》:“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金史·后妃传上·海陵昭妃阿里虎等诸嬖》:“ 海陵 尝曰:‘ 餘都 貌虽不扬,而肌肤洁白可爱。’”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那时 曹丞相 要接见你们的使者,他觉得自己的相貌不扬,便请我的老师 清河崔琰 来代替他。”词语解释:抑扬 拼音:yì yáng
(1).按下与上举。 汉 贾谊 《新书·容经》:“手有抑扬,各尊其纪。” 唐 刘蕡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对策》:“谋不足以翦除奸兇,而诈足以抑扬威福。” 宋 苏轼 《昭灵侯庙碑》:“开闔抑扬,孰知其功。”
(2).浮沉,进退。《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譁众取宠。” 晋 左思 《吴都赋》:“览将帅之拳勇,与士卒之抑扬。” 唐 司空图 《连珠》之三:“盖闻济世者材,存神者道,各繫遭逢之运,并著抑扬之效。”
(3).谓声音高低。 唐 庄若讷 《湘灵鼓瑟》诗:“帝子鸣金瑟,餘声自抑扬。”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三:“抑扬是指整个一句或一短语的音调的逐渐向上或向下。”
(4).谓文气起伏。《西京杂记》卷四:“及其序 屈原 、 贾谊 ,辞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 宋 苏轼 《与二郎侄书》:“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5).褒贬。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於难分之中,而无取舍之恨者,使臧否区分,抑扬咸允。”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至於本事之外,时寄抑扬,此乃得失禀於片言,是非由於一句,谈何容易,可不慎歟!”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若以种族革命为復仇之非行,国与国之相战争者,何以不为復仇之非行?於此则退之,於彼则进之,抑扬之论非有比例可知也。”
(6).谓称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大伽蓝》:“惟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壁记》:“而近时作记,多措浮词,褒美人才,抑扬功阀,殊失记事之本意。”
(7).谓贬抑。《南史·梁纪下论》:“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 孔 墨 ,流连 释 老 。” 清 陈鳣 《对策》卷四:“ 班 荀 二体,角力争先,或病其索然无意味,未免抑扬过当。”
(8).控驭自如貌。《梁书·武帝纪上》:“驱率貔貅,抑扬霆电。” 唐 李百药 《谒汉高祖庙》诗:“抑扬驾人杰,叱咤掩时雄。”
(9).扬扬自得貌。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 九龄 洎 裴耀卿 罢免之日,自中书至 月华门 将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逊, 林甫 处其中,抑扬自得。”词语解释:对扬 拼音:duì yáng
亦作“ 对敭 ”。
(1).古代常语,屡见于金文。凡臣受君赐时多用之,兼有答谢、颂扬之意。《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孔 传:“对,答也。答受美命而称扬之。”《诗·大雅·江汉》:“ 虎 拜稽首,对扬王休,作 召公 考,天子万寿。” 朱熹 集传:“言 穆公 既受赐,遂答称天子之美命,作 康公 之庙器,而勒策王命之辞以考其成,且祝天子以万寿也。”
(2).转为偏义,谓答谢,报答。 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虔恭夙夜,不敢荒寧,用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不能尽忠竭节,对敭王休,策蹇勱駑,祇奉皇眷。”
(3). 唐 宋 以来为官吏除授后谢恩的一种仪式。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吏部流内銓,每除官,皆云权判。正衙谢,復正谢前殿,引选人谢辞。繇 唐 以来,谓之对扬。”
(4).犹比美。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魏文帝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高楼’十餘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5).面君奏对。《魏书·儒林传序》:“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唐 杜甫 《赠李十八秘书别三十韵》:“对敭抚士卒,乾没费仓储。”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其奏对君前,当以师老财匱为言。”《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 胡三省 注:“对扬,本於 傅説 、 召虎 。对,答也;扬,称也。后人遂以面对敷奏为对扬。”
(6).答问。《〈孝经〉序》 邢昺 疏引 刘炫 《述义》:“ 炫 谓 孔子 自作《孝经》……假 曾子 之言,以为对扬之体,非 曾子 实有问也。”词语解释:激扬 拼音:jī yáng
(1).激荡冲溅。《淮南子·墬形训》:“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涑水》:“ 涑水 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轻津无缓,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 唐 高适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诗:“匹马度 睢水 ,清风何激扬。” 杨朔 《雪浪花》:“我觉得, 老泰山 恰似一朵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2).激动振奋。《汉书·儒林传·张山拊》:“近事,大司空 朱邑 ,右扶风 翁归 德茂夭年, 孝宣皇帝 愍册厚赐,赞命之臣靡不激扬。” 唐 杜甫 《沉东美除膳部员外郎》诗:“未暇申安慰,含情空激扬。” 冰心 《往事》二:“我的心魂由激扬而宁静,由快乐而感到庄严。”
(3).激励宣扬。《后汉书·党锢传序》:“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以古之为诗,取其宣道情致,激扬政化。” 康有为 《公民自治篇》:“加以报舘之终日激扬,大众之互相鼓励,日进而愈上。”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他们中的有些人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激扬声名,甚至做出许多矫情的事情,以博取察举、征辟。”
(4).激越昂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无有埋之者,忽然大叫,言:‘人缚军师!人缚军师!’声甚激扬。”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葢其所习以 山谷 为宗,故不惟音节激扬,而风骨义味,足追古作。” 金一 《文学上的美术观》:“翳彼乐府,风诗之遗,军歌激扬,庙乐典重。” 丁玲 《阿毛姑娘》:“ 阿毛 觉得那歌声非常单调,又不激扬,只是苦于不能说清那自己从歌声中得到的反感,于是就把脚步放慢了。”
(5).见“ 激浊扬清 ”。
词语解释:激浊扬清 拼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语出《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本指冲去污水,浮起清水。后用以喻斥恶奖善。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利害》:“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旧唐书·王珪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於数子,亦有一日之长。”《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平剧为旧时代产物,不少教忠劝孝,激浊扬清之作。”亦作“ 激扬清浊 ”。 北周 庾信 《温汤碑》:“仁则涤荡埃氛,义则激扬清浊。”亦省作“ 激扬 ”、“ 激清 ”。《晋书·康帝纪论》:“帝亦克俭于躬,庶能激扬流弊者也。” 唐 李白 《上留田行》:“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范仲淹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公之旨也,岂徒正尔之名,盖将成尔之德,激清学校。”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词语解释:班扬 拼音:bān yáng
(1).犹宣扬。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文》:“广宣恩信,班扬符赏。”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奉遵科教,班扬明令。”
(2). 汉 班固 和 扬雄 的并称,二人以擅辞赋著名。 南朝 宋 王僧达 《祭颜光禄文》:“义穷几彖,文蔽 班 扬 。”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 班 扬 名甚盛, 嵇 阮 逸相须。” 明 张居正 《祭秦白崖先生文》:“揖 班 扬 ,掩 陆 谢 。” 沉德镛 《杜子美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纪念赋此以申私仰》诗:“异代 班 扬 原并驾,旧时 高 李 共登臺。”词语解释:轻扬 拼音:qīng yáng
1.轻浮不正。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奏乞馀杭州学名额表》:“臣伏见 餘杭郡 ,素为善地,蔚有秀民,宜恢 正始 之风,丕变轻扬之俗。”
2.轻轻飘扬。 清 何洯 《竞渡歌》:“轻扬 楚 些三山落,急促 吴 謳十里闻。”《小说选刊》1982年第9期:“古老的 长城 依旧,只见那一丛丛茂密轻扬的红柳,像一片红云,衬着这绵延的古老城垣。”参见“ 轻颺 ”。
3.扬扬自得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乖崖剑术》:“遥见一举子乘驴径前,意甚轻扬,心忽生怒。”词语解释:揄扬 拼音:yú yáng
(1).挥扬,扬起。 汉 刘向 《九叹·逢纷》:“揄扬涤荡,漂流陨往,触崟石兮。”
(2).宣扬。 汉 班固 《两都赋》序:“雍容揄扬,著於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坐朝陪宴之臣,怀揄扬於内。”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御扎早流传,揄扬非造次。” 宋 司马光 《答齐州司法张秘校正彦书》:“然 光 素无文,於诗尤拙,不足以揄扬盛美取信於人。”
(3).称引,赞扬。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我的故乡,在 汉 末虽曾经 虞仲翔 先生揄扬过,但是那究竟太早了。”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在客人前极口替她揄扬,辩护,说她自然,豪爽,她自有她真正的美!”词语解释:摇扬 拼音:yáo yáng
见“ 摇颺 ”。词语解释:荆扬 拼音:jīng yáng
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词语解释:游扬 拼音:yóu yáng
(1).宣扬;传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僕游扬足下之名於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僕之深也!” 清 张尚瑗 《谒韩文公祠》诗:“济济 伊 洛 徒,游扬復 罗 李 。” 孙中山 《建国方略·行易知难六》:“此皆 加尔根氏 在 伦敦 各报为吾游扬之言论也。”
(2).幽晦貌。 南朝 梁 何逊 《暮秋答朱记室》诗:“游扬日色浅,骚屑风音劲。”《隋书·音乐志中》:“卷舒云汎滥,游扬日浸微。”
宣扬,传扬。 唐 骆宾王 《与程将军书》:“曲垂提奬,广借游扬。” 明 康海 《中山狼》第四折:“那负朋友的,受他的周济,亏他的游扬,真是如胶似漆,刎颈之交;稍觉冷落,却便到处去趋炎赶热。”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某少君》:“请为君游扬閭里,以训童蒙,亦自食其力之一道也。”词语解释:簸扬 拼音:bǒ yáng
亦作“ 簸颺 ”。
(1).扬去谷物中的糠粃杂物。《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书·仲虺之诰》“若粟之有秕” 孔 传:“若秕在粟,恐被锄治簸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打拂之,簸扬之。”
(2).指扬撒。 元 萨都剌 《题茶阳驿飞亭》诗:“簸扬弄珠人,冰帘挂寒月。”
(3).扬弃;去除。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夫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扬埃秽……察往知来,博涉劝戒。”
(4).宣扬;张扬。 宋 王禹偁 《送柴侍御赴阙序》:“且见其佐祐一人,进退百执,调鍊和气,簸扬淳风,煦而为阳春,散而为霖雨,茂育品物,纳於 华胥 。”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楔子:“何须你簸扬我贪杯酒浸头。”
(5).颠簸动荡。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磁州地震记》:“上下簸扬,浮沉倐忽。” 李大钊 《青春》:“青年锐进之子,尘刹刹,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 郭沫若 《女神·黄浦江口》:“小舟在波上簸扬,人们如在梦中一样。”词语解释:赞扬 拼音:zàn yáng
亦作“讃扬”。 称赞颂扬。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谨奉赋一篇,讚扬丽质。”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二折:“则这女聘男婚礼正当,你两下和谐可着人讚扬。”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其父本市井,闻 姚 讚扬,私心窃喜,不復禁止。”
称赞表扬。 汉 班固 《典引》:“故先命玄圣,使缀学立制,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赞扬廸喆,备哉粲烂,真神明之式也。” 唐 柳宗元 《上河阳乌尚书启》:“小子久以文字进身,尝好古人事业,专当具笔札,拂縑緗,赞扬大功,垂之不朽。”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二八:“她在亲戚朋友之前那么地赞扬 晓平 ,现在拿什么理由来说明自己的出走呢?”词语解释:褒扬 拼音:bāo yáng
亦作“褒扬”。 赞美表扬。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为人臣者,其法取象於地……推进光荣,襃扬其善,所以助明也。” 唐 司空图 《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既而閒使行边,飞章言状,上乃临轩叹激,累詔褒扬。” 清 恽敬 《太子少师体仁阁大学士戴公神道碑铭》:“世有先贤之状,家藏旧事之録,褒扬过溢,渐至攘诬。” 萧乾 《一本腿色的相册》九:“如今,虽然事过境迁,也还不必在这事上求人褒扬。”词语解释:搜扬 拼音:sōu yáng
亦作“ 搜敭 ”。 访求举拔。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思良股肱,嘉昔 伊 吕 ,搜扬侧陋,举 汤 代 禹 。”《旧唐书·薛登传》:“或明制纔出,试遣搜敭,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诏》:“非独搜扬幽滞,庶几为官得人。”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之一:“兵火独搜扬,重见 钟离意 。”词语解释:显扬 拼音:xiǎn yáng
(1).称扬;表彰。《礼记·祭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史记·律书》:“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
(2).显亲扬名。 唐 白居易 《为崔相陈情表》:“爵禄之荣,实有踰於同辈;显扬之命,独未及於先人。”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札子》:“为人子孙者,亦宜知父祖善状,合要显扬,使得见於国史,以称为人后嗣之义。”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君本读书,当以显扬自许。兹甘儕市侩,愿终身浮沉耶?”
(3).显耀;显示。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六章:“今日他要显扬本事,因就打算利用这政治常识,先来判断一下目前这种紊乱的经济情况,其趋势究竟如何。”词语解释:远扬 拼音:yuǎn yáng
(1).向上扬起的枝条。《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朱熹 集传:“远扬,远枝扬起者也。” 唐 王维 《春中田园作》诗:“持斧伐远扬,荷锄覘泉脉。”
(2).远走;逃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此风一播,一般在前 清 作官者,均已远扬。”
(3).传播到远处。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 司马先生 问他,前几天我们家中有琴音远扬,是谁人弹的?”词语解释:称扬 拼音:chēng yáng
称许赞扬。《礼记·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以 霸 治行终长者,下詔称扬。” 唐 刘得仁 《寄谢观》诗:“得失天难问,称扬鬼亦闻。”《红楼梦》第三八回:“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七节:“ 孔子 聚士讲学,有大弟子七十二人,经 孔子 称扬的,多数做了官。”词语解释:外扬 拼音:wài yáng
(1).显现于外。 汉 傅毅 《舞赋》:“严颜和而怡懌兮,幽情形而外扬。” 唐 仲子陵 《幽兰赋》:“兰惟国香,生彼幽荒,贞正内积,芬华外扬。”
(2).向外宣示、宣扬。 隋 卢思道 《劳生论》:“风力上宰,内敷文教;文召重臣,外扬武节。” 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何况这事不能外扬,除去我们,总要不多教一个人知道才好。”词语解释:荡扬 拼音:dàng yáng
飘扬;飘荡。词语解释:明扬 拼音:míng yáng
亦作“ 明敭 ”。
(1).公开张扬或宣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五年》:“比引问於听事之所,先以疏其过恶,次以明扬君父不杀之恩,率皆面闕稽顙再拜以谢。”
(2).举用;选拔。《梁书·处士传·庾詵》:“明敭振滞,为政所先;旌贤求士,梦佇斯急。” 北周 庾信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小人司刺举,明敭实滥吹。” 倪璠 注:“敭,举也。” 宋 王安石 《节度使加宣徽》:“比以明扬,屡更烦使,遂躋膴仕,良副訏謨。” 清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与其效奔竞于权门,夤缘而窃天家之爵,孰若听捐资于当道,明扬而邀天秩之荣。”词语解释:奉扬 拼音:fèng yáng
颂扬;宣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重耳 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宋 司马光 《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除三司使制》:“岂朕所以嫗煦抚循之未至,将有司奉扬宣佈之未称与?何其设心之勤而收效之寡也。” 明 宋濂 《给事中安统除兵部尚书诰》:“非有奋厉之才,练达之知,不足以奉扬威武,毘赞机密者矣。”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十二章:“义军龚行天讨,奉扬大汉威灵。”词语解释:敷扬 拼音:fū yáng
传播宣扬。《后汉书·张纲传》:“不能敷扬五教,翼讚日月。” 唐 柳宗元 《礼部贺立皇太子表》:“陛下奉率前规,敷扬盛典,顾兹守器之重,爰正承华之位。”《五灯会元·西天祖师·闍夜多尊者》:“二十祖 闍夜多尊者 , 北天竺国 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 罗閲城 ,敷扬顿教。”词语解释:奋扬 拼音:fèn yáng
(1).有力地显扬。《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汉书·匈奴传下》:“时鲜有所获,徒奋扬威武,明 汉 兵若雷风耳。”
(2).奋发激扬。《魏书·李崇传》:“ 崇 辞於 显武殿 ,戎服武饰,志气奋扬。”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以奋扬;风采消委之餘,虽豪杰有不能振起。” 明 陆采 《怀香记·定策征吴》:“鼓舞戎行,非奋扬无以报德。”《清史稿·杨吉砮传》:“愿敌尽垂首,我军奋扬,人不遗鞕,马无颠躓,惟天其助我!”
(3).形容高耸挺拔。 汉 王粲 《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词语解释:荐扬 拼音:jiàn yáng
推荐赞扬。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从善》:“﹝ 郭翰 ﹞次於 寧州 ,时 狄仁杰 为刺史,风化大行, 翰 纔入境,耆老荐扬之状,已盈於路。” 元 冯梦周 《续积善录》:“有此三失,父母兄弟所不喜,君子长者所不与,上官巨人所不肯荐扬,欲立身成名,起家以光其祖宗可乎?”《儒林外史》第七回:“况学生已把你的大名常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人人都欲致之门下。”词语解释:宣扬 拼音:xuān yáng
(1).广泛传布;传扬。《汉书·匡衡传》:“臣 衡 材駑,无以辅相善义,宣扬德音。”《晋书·温峤传》:“使命愈远,益宜得才,宣扬王化,延誉四方。”《北史·韦珍传》:“ 珍 至 桐栢山 ,穷 淮 源,宣扬恩泽,莫不怀附。” 唐 元稹 《献事表》:“於是, 房 、 杜 、 王 、 魏 之徒议可否於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於外,不四三年而天下大理。岂 文皇 独运聪明於上哉,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於天下也。” 宋 司马光 《三德》:“意者羣臣不肖,不能宣扬圣化,将陛下之於三德万分之一,亦有所未尽歟?” 竺可桢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 中国 古代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自有其辉煌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的探讨和宣扬。”
(2).谓张扬于外。 清 林则徐 《覆奏曾望颜条陈封禁海事宜折》:“因关各国夷人事务,只宜慎密商办,未便遽事宣扬。” 叶君健 《火花》二:“好在这是密室会谈,谁也不会把内容宣扬出去。”
(3).对众讲解、说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光严汝听我宣扬,万行皆於心内藏。”《金瓶梅词话》第五七回:“当时间,唤起徒子徒孙,打起鐘,敲起鼓,举集大众,上堂宣扬此意。”
(4).高声念诵。《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徵取名僧,宣扬经典,祈求甘雨,以救万民。” 明 朱有燉 《豹子和尚》:“我将这经咒宣扬,每日价坐在禪床上。”《英烈传》第一回:“以内宦 长寿拜布哈 领之,宣扬佛号一遍,则按舞奏乐一回。”词语解释:言扬 拼音:yán yáng
举荐。 宋 林逋 《送史宫赞兰溪解印归阙》诗:“东南出宰才居最,畴为言扬向玉阶?”参见“ 言扬行举 ”。
词语解释:言扬行举 拼音:yán yáng xíng jǔ
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孔颖达 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就如 孔子 生在 春秋 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 孔子 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 孔子 的举业。”词语解释:光扬 拼音:guāng yáng
发扬光大;荣宠褒扬。 汉 班固 《典引》:“光扬 大汉 ,軼声前代。” 唐 元稹 《谢恩赐告身衣服并借马状》:“皆非朽陋之才,宜受光扬之赐。” 宋 王禹偁 《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并序》:“大都小邑,暨名山胜境,鲜不建梵刹而聚緇流。有以见大法之光扬,末俗所归仰也。”词语解释:声扬 拼音:shēng yáng
声张宣扬。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每去也,若夫人问时,説个谎道:‘不知怎生走了。’料夫人必然不敢声扬。”《三国演义》第四一回:“﹝ 刘玄德 ﹞令 孙乾 、 简雍 在城中声扬曰:‘今 曹 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异侠借银》:“幸勿声扬,否将不利於君。”词语解释:高扬 拼音:gāo yáng
高高升起或扬起。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革命文学者若不想以他的文学,助革命更加深化,展开,却借革命来推销他自己的‘文学’,则革命高扬的时候,他正是狮子身中的害虫。”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一:“他们却是有充分把握似地,都主张干,借此大显一下身手,把抗战的意义拚命地高扬一下。” 王汶石 《风雪之夜》:“被打断的歌声,又一再高扬起来。”词语解释:播扬 拼音:bō yáng
(1).张扬发动。《左传·昭公三十年》:“我盍姑亿吾鬼神,而寧吾族姓,以待其归。将焉用自播扬焉。”
(2).传扬;传布。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五》:“方今外有遗虏,遐夷未宾;旗鼓尚在边境,干戈不得韜刃。斯乃播扬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颜氏》:“深恐播扬,致天子召问,貽笑海内耳。” 老舍 《赵子曰》第十九:“我不愿与他交朋友,我不屑与他惹气,我可也不愿意播扬他的劣迹。”
(3).散布;扬弃。 晋 成公绥 《啸赋》:“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 清 恽敬 《上举主笠帆先生书》:“淘汰之,播扬之,摩揣之,衅沐之,得於一是而止。” 海默 《我的引路人》:“要不是汽车不断播扬着尘土,这一路的风景是很清新的。”词语解释:阐扬 拼音:chǎn yáng
阐明发扬;宣扬。《晋书·孙楚传》:“制礼作乐,阐扬道化。”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二本第五出:“军官如此言语,却便是诸佛种子,久后我之法律,仗你阐扬。真乃是禪林中大宝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伏惟褒録遗忠,阐扬大节,亟修废坠,广励风猷。” 聂绀弩 《读〈野叟曝言〉》:“这一思想也是全书都贯串着,到处都阐扬着。”词语解释:吹扬 拼音:chuī yáng
(1).鼓吹抬举。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凡夫不识妍蚩,为共吹扬,增长妖妄,为彼巧伪之人,虚生华誉。” 宋 苏轼 《上监司谢礼上启》:“勉知策厉之勤,少答吹扬之赐。”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迁擢》:“仰荷吹扬,谬膺新命。”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唐十在》:“摧挫英雄,吹扬佞媚。”
(2).犹飞扬。 宋 曾巩 《仁风厅》诗:“朱絃鼓舞逢千载,白羽吹扬慰一方。”《埤雅·释草》:“《尔雅》曰‘苇丑芀’,言其华皆有芀秀,今风輒吹扬如雪,其聚於地如絮也。”词语解释:折扬 拼音:shé yáng
犹激荡。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於是 楚王 闻之,引 泰阿 之剑,发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江水折扬, 晋 郑 之头毕白。”词语解释:方扬 拼音:fāng yáng
古 西戎 的一支。《逸周书·王会》:“ 巴 人以比翼鸟, 方扬 以皇鸟。” 孔晁 注:“ 方扬 ,亦 戎 别名也。”词语解释:叹扬 拼音:tàn yáng
赞扬。 汉 徐干 《中论·谴交》:“更相叹扬,迭为表里。”词语解释:推扬 拼音:tuī yáng
推崇颂扬。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凡彼轻薄之徒,虽便辟偶俗,广结伴流,更相推扬,取达速易,然率皆皮肤狡泽,而怀空抱虚。”《高斋漫录》引 宋 黄樵仲 《祭邓润甫文》:“中臺三月,功名已遂於推扬;东府数宵,魂魄俄归於寂寞。” 元 蒲道元 《偶记少时小年能缀文》诗:“颖悟过 长吉 ,推扬自 少陵 。” 清 刘大櫆 《程书原传》:“赖秋官之贤,能推扬其先人之隐行,使之表著於当时,而因得以传於后世。”词语解释:飖扬 拼音:yáo yáng
1.摇曳摆荡。
2.轻扬高飞貌。词语解释:面扬 拼音:miàn yáng
当面颂扬。 唐 柳宗元 《礼部为百官上尊号表》:“臣谨按昔 皋陶 之颂 舜 , 伊尹 之颂 汤 ,皆臣子至公,面扬君父,以敷於当代,以播於无穷,夫岂饰哉!”词语解释:王扬 拼音:wáng yáng
汉 文学家 王褒 与 扬雄 的并称。 宋 王安石 《送文学士倅邛州》诗:“ 文翁 出治 蜀 , 蜀 士始文章。 司马 唱 成都 ,嗣音得 王 扬 。”词语解释:幽扬 拼音:yōu yáng
低微而悠扬。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舞台左隅有琴声幽扬而起,随后有低抑的男子歌声。”词语解释:旌扬 拼音:jīng yáng
表扬。 唐 王昂 《对沉谋秘略科策第一道》:“今若垂旌扬之期,崇奬激之道……则将得其人矣。”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为申报异常功德,乞赐破格旌扬。”词语解释:答扬 拼音:dá yáng
对扬,承受而称扬之。 宋 曾巩 《节相制》:“答扬祖宗之训,予冀为众得人;夹辅邦家之基,尔尚为时宣力。”词语解释:马扬 拼音:mǎ yáng
(1). 汉 司马相如 与 扬雄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 枚 贾 追风以入丽, 马 扬 沿波而得奇。” 范文澜 注:“ 马 扬 即 司马相如 与 扬雄 。” 明 丰坊 《真赏斋赋》:“ 贾 董 敷其治策, 马 扬 逞其诡丽。”
(2). 汉 司马迁 与 扬雄 的并称。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史记》:“ 班孟坚 为《汉书》亦放其意於序传内,又歷道之而谦不敢自谓作者,避於拟圣,故改作为述,然叙致之体与 马 扬 不殊。”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寻 固 於 马 扬 传末,皆云 迁 雄 之自敍如此。”词语解释:戚扬 拼音:qī yáng
古兵器。即斧钺。《诗·大雅·公刘》:“弓失斯张,干戈戚扬。” 毛 传:“戚、斧也;扬,鉞也。” 明 张风翼 《灌园记·田单破燕》:“循环奇正谋猷壮,前后干戈载戚扬。”词语解释:践扬 拼音:jiàn yáng
亦作“ 践敭 ”。扬历。谓仕宦所经历。 宋 王禹偁 《谢除刑部郎中知制诰启》:“窃念某猥以腐儒,受知先帝,践扬两制,出处九年。” 宋 苏轼 《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胡宗愈辞免恩命不允诏》:“卿更涉夷险,践敭中外。”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十一:“ 徐康国 为两 浙 曹,亦以职事入謁中书, 康国 自谓践扬之久,率多傲忽。” 明 文徵明 《铁柯记》:“公起家进士,为良有司,入为名法从,追躋列卿,歷事三朝,践敭中外餘三十年。”词语解释:传扬 拼音:chuán yáng
传播,宣扬。《朱子语类》卷四二:“因见乡中有人,其传扬説好者甚众,以至传扬於外,莫不皆然,及细观其所为,皆不诚实。”《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然弑逆之迹,终不能掩。自本国传扬出来,各国谁不晓得。” 茅盾 《林家铺子》四:“这件事要是传扬开去,他的信用可就完了。”词语解释:扇扬 拼音:shàn yáng
(1).煽动。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仁君年壮气盛,绪信所嬖……加 刘备 扇扬,事结舋连,推而行之,想畅本心,不愿於此也。”《宋书·天文志三》:“ 陈郡 人 袁悦 昧私苟进,交遘主相,扇扬朋党。”
(2).播扬,宣扬。 唐 柳宗元 《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昔公之来,仁风扇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提唱雋流,扇扬雅道,餘韵流风,到今未沫。”词语解释:掀扬 拼音:xiān yáng
折腾,磨折。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既相别此语伊休忘,怕你那换脉交阳,是必省可里掀扬。”词语解释:达扬 拼音:dá yáng
1.远走;高飞。词语解释:张扬 拼音:zhāng yáng
(张zhāng)宣扬;声张。《三国演义》第一○三回:“ 陆逊 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 襄阳 进发。”《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你们出去,切不可张扬!若违我言,拿来重责。” 姚雪垠 《燕辽纪事》第二章:“此系一时诱 洪承畴 不死之计,倘若张扬出去,传之属国,便有失上国体统。”词语解释:夸扬 拼音:kuā yáng
夸耀张扬;赞美宣扬。《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为选中了乘龙佳壻,到处夸扬,今日定要女壻上门亲迎,準备大开筵宴,遍请远近亲邻喫喜酒。” 刘半农 《读〈海上花列传〉》:“用这种笔法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且看作者在例言中自己夸扬的话。”词语解释:弘扬 拼音:hóng yáng
大力宣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当於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元代白话碑集录·重编百义清规法旨》:“好生遵守清规,修行办道,专与上位祈福祝寿,报答圣恩,弘扬佛法者。”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三论宗的开创人 吉藏 ,弘扬 关 河 三论,曾著《三论玄义》,反复解释三论之间的关系。”词语解释:干扬 拼音:gàn yáng
犹干戚。武舞的道具。干,盾;扬,钺的别称,形似大斧。《礼记·乐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词语解释:饱扬 拼音:bǎo yáng
谓欲望得到满足即扬长而去。语出《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词语解释:震扬 拼音:zhèn yáng
(1).振作,振奋。《后汉书·臧宫传》:“震扬威灵,风行电照。”《隋书·韩擒虎传》:“﹝ 贺若弼 ﹞震扬威武,遂平 陈国 。”
(2).震动,传扬。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词语解释:披扬 拼音:pī yáng
翻腾;摇动。 汉 枚乘 《七发》:“瀄汨潺湲,披扬流洒。”词语解释:沸扬 拼音:fèi yáng
(1).沸沸扬扬。引申指传扬。《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 施復 欲待运动,恐怕被匠人们撞见,沸扬开去。”
(2).喧腾。 叶圣陶 《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词语解释:振扬 拼音:zhèn yáng
显扬;兴起。《汉书·王莽传上》:“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晋书·谢琰传》:“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 宋 苏辙 《齐州祈雨雪文》之二:“暴风振扬,云合輒解。” 臧克家 《生·死》诗:“您的足迹遍五洲……振扬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声誉。”词语解释:长扬 拼音:cháng yáng
见“ 长杨 ”。
词语解释:长杨 拼音:cháng yáng
(1).亦作“ 长扬 ”。 长杨宫 的省称。 汉 扬雄 《长杨赋》:“振师 五柞 ,习马 长杨 。”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长杨 射熊羆,武帐弄哑咿。” 宋 秦观 《韦元成论》:“﹝ 元帝 ﹞ 永元 中幸 长扬 射熊馆 ,布车骑大猎,则是宫室宴享之事,未能如礼也。” 明 高启 《少年行》之一:“官侍 长扬 拜夕郎,况凭内宠在椒房。” 清 洪昇 《长生殿·禊游》:“传声报戚里,今日幸 长扬 。”参见“ 长杨宫 ”。
(2).连绵的杨柳。《文选·潘岳〈闲居赋〉》:“长杨映沼,芳枳树篱。” 刘良 注:“杨,柳树也。” 唐 温庭筠 《太子西池》诗之二:“薄暮香尘起,长杨落照明。”
(3). 汉 扬雄 所作《长杨赋》的省称。 唐 李白 《大猎赋》:“《长杨》夸胡,设网为周阹。” 宋 范仲淹 《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愿闻歌画一,敢议赋《长杨》。”
词语解释:长杨宫 拼音:cháng yáng gōng
秦 汉 宫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周至县 东南。《三辅黄图·秦宫》:“ 长杨宫 在今 盩厔县 东南三十里,本 秦 旧宫,至 汉 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 射熊馆 。 秦 汉 游猎之所。”词语解释:导扬 拼音:dǎo yáng
(1).导达显扬;引导宣扬。《汉书·叙传下》:“ 博陆 堂堂,受遗 武皇 ,拥毓 孝昭 ,末命导扬。”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 武帝 临终之命, 霍光 能导达显扬也。”《梁书·任昉传》:“遂荷顾托,导扬末命。” 明 文徵明 《送周君天保叙》:“县令之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
(2).启发引导。《晋书·郑冲传》:“朕昧於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训,导扬厥蒙,庶赖显德,缉熙有成。” 唐 柳宗元 《〈杨评事文集〉后序》:“导扬讽諭,本乎比兴者也。”词语解释:谈扬 拼音:tán yáng
讲论宣扬。《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之四)》:“会中有二百天人,闻居士谈扬,尽怀欢喜之心,皆获旡生法忍。”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三折:“气昂昂勒马刺 颜良 ,刺 颜良 天下尽谈扬。”词语解释:丕扬 拼音:pī yáng
大力宣扬。 汉 匡衡 《上元帝疏》:“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然阴阳未和,姦邪未禁者,殆论议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争言制度不可用也。”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丕扬厥声,心告太史。” 明 王世贞 《说部·左逸》:“寔赖我伯父丕扬 周公 之烈。”词语解释:讲扬 拼音:jiǎng yáng
讲说宣扬。《阿惟越致遮经·声闻品》:“覩法不去远,佛之所讲扬,彼法亦不近,是故无所猗。”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二·昙准》:“ 庐江 何点 、 彭城 刘繒 ,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誥,讲扬相继,成其业者二百餘人。”词语解释:涣扬 拼音:huàn yáng
宣扬。 宋 晏殊 《飞白赋》:“分赐宰弼,涣扬古风。”词语解释:挥扬 拼音:huī yáng
发扬。《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词语解释:誉扬 拼音:yù yáng
赞誉称颂。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谭 见 蒋 王 如田舍翁, 李 如老学究, 罗 如公子,心初不慊,经 胡瑛 誉扬,方知係 湖北 党人之中坚分子。”词语解释:升扬 拼音:shēng yáng
提升,升迁。 唐 柳宗元 《祭吕敬叔文》:“摈辱非耻,升扬非贤,一贯於道,无四五焉。” 宋 欧阳修 《谢黄岩李主簿启》:“益期勤懋,庸迓升扬。”词语解释:颂扬 拼音:sòng yáng
歌颂赞扬。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夫风雅好贤之篇,君之奬藉其臣,臣民之颂扬其君长者,姑置勿论。”《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那恭维人的本领,他却从作佐杂时候就学得滥熟……着实的颂扬了钦差一阵才打道回院。” 沉从文 《边城》九:“‘ 八面山 的豹子, 地地溪 的锦鸡’,全是特为颂扬你这个人好处的警句!”词语解释:习扬 拼音:xí yáng
1.飞扬,飘扬。词语解释:卷扬 拼音:juǎn yáng
风带着尘土、纸屑等翻滚飞扬。例如:黄尘卷扬。词语解释:臭名远扬 拼音:chòu míng yuǎn yáng
坏名声传得很远。例如:臭名远扬的叛徒。词语解释:舒扬 拼音:shū yáng
(1).谓声音舒展清扬。《淮南子·说山训》:“夫玉润泽而有光,其声舒扬。”
(2).谓举止从容不迫。《仪礼·聘礼》“众介北面蹌焉” 汉 郑玄 注:“容貌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