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共176,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护持护取护送护丧护尾护身咒护阵护顶
护霜护边护花铃护世护膝护疾护阶君子护院
护法护养护岸护书护符护生草护身佛护身枷
护惜护军护头护前护局护跸护谷虫护逻
护短护儿护壁护卫护脱护将护调护门草
护羌护月护林护念护理护队护路林护身符子
护灵护身符护呵护戎护藏护相容隐护袖护身龙
护塞护守护驾护密护种护梁护讳护镜
护衣护落护秋护栏护视护攒护解护铎
护青护行护封护渔护诃护页护领护绕

词语解释:护持  拼音:hù chí
(1).保护维持;保卫扶持。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尔时,道场主、佛弟子 香山居士 乐天 ,欲使浮图之徒,游者归依,居者护持,故刻石以记之。”《水浒传》第四九回:“便令兄弟 孙新 ,与舅舅 乐和 ,先护持车儿前行着。”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七:“我要好好地护持这些花朵,它们是我们爱情的象征。”
(2).指皇帝降旨保护。《水浒传》第五二回:“ 柴进 道:‘ 李大哥 ,你且息怒。没来由和他麄卤做甚么!他虽是倚势欺人,我家放着有护持圣旨。’”《元史·成宗纪三》:“富民多乞护持璽书,依倚以欺贫民,官府不能詰治,宜悉追收为便。”
词语解释:护霜  拼音:hù shuāng
方言。酝酿结霜。 唐 李嘉祐 《冬夜饶州使堂饯相公五叔赴歙州》诗:“斜汉初过斗,寒云正护霜。” 宋 费衮 《梁溪漫志·方言入诗》:“方言可以入诗, 吴中 以八月露下而雨谓之惏露,九月霜降而云谓之护霜。 竹坡 周少隐 有句云:‘雨细方惏露,云疎欲护霜。’” 明 娄元礼 《田家五行·天文·论云》:“冬天近晚,忽有老鲤班云起,渐合浓阴者,必无雨,名曰护霜天。”
词语解释:护法  拼音:hù fǎ
(1).护持佛法。《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苦节以要厉精之誉,护法以展陵竞之情。” 唐 贾岛 《送僧》诗:“王侯皆护法,何寺讲鐘鸣。”
(2).护持佛法者。上自梵天 帝释 、八部鬼神,下至人世檀越、施主,都可称护法。《西游记》第五七回:“遇路上该有这般魔法,解脱我等三人,与他做护法。” 清 无名氏 《西藏记》卷上:“内居护法,乃喇嘛装束,仍娶妻生子,世传其术即中华之巫类。”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 朱元璋 ﹞此后则公开和地主、巨绅联合,成为他们的保护人,儒家的护法。”
(3).维护法纪。 梁启超 《外交欤内政欤》:“其馀应兴应革之事,千头万绪,总没有人过问,违法地方是如此,护法地方也是如此。”
词语解释:护惜  拼音:hù xī
爱护珍惜。《太平广记》卷七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符契元》:“时果未熟,乃有隣里小儿,攀缘採摘。 契元 护惜,咄叱曾无应者, 契元 愈怒。” 明 高启 《爱竹轩为陈维寅赋》:“一竿护惜不忍剪,何以持钓横江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此为护惜人才起见,不可不速开党禁者也。”
词语解释:护短  拼音:hù duǎn
为缺点或过失辩护。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诸虚名之道士,既善为誑诈以欺学者,又多护短匿愚,耻於不知。”《宋史·王显传》:“ 显 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水浒传》第四回:“首座道:‘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不諫不是,諫他不从,便了。’”《醒世姻缘传》第九九回:“原係儿女亲家,因儿女夫妇不和,各家的大人彼此护短。” 欧阳山 《三家巷》四:“ 周杨氏 也没法替他护短。”
词语解释:护羌  拼音:hù qiāng
“护羌校尉”的简称。 西汉 始置,职掌 西羌 事务。 东汉 沿置, 晋惠帝 时改称 凉州 刺史。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使者填平朔,将军带护羌。”
词语解释:护灵  拼音:hù líng
守灵。 萧三 《岁月消磨不了的记忆》:“我和 任弼时 同志随着庄严肃穆的人流步入职工大夏大厅,向 列宁 遗体告别,并护灵五分钟。”
词语解释:护塞  拼音:hù sāi
防守边塞。 唐 刘禹锡 《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诗:“护塞无南牧,驰心拱北辰。”
谓护堤堵缺口。《宋史·周莹传》:“与 郝守濬 护塞 宋州 决 河 。”
词语解释:护衣  拼音:hù yī
梳洗时披在衣服上的外罩。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着护衣须是相亲傍,止不过梳头处俺胸前靠着脊梁,几时得儿女成双?”
词语解释:护青  拼音:hù qīng
谓看守庄稼,不让偷盗或毁坏。 刘绍棠 《青枝绿叶》:“晚上,民兵下地护青。” 马林帆 《大治年头》诗:“春耕生产火烧眉哟,谁在护青赶鸡鸭?”
词语解释:护取  拼音:hù qǔ
获取,占有。 明 海瑞 《兴革条例·刑属》:“夫昔人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之。因为彼计,并此之不合义者而护取之,私心固曰争胜而取强也,可乎?”
词语解释:护边  拼音:hù biān
守边。《旧唐书·贾耽传》:“如圣恩遣将护边,新书授律,则 灵 庆 之设险在目, 原 会 之封略可知。” 宋 范镇 《东斋记事》补遗:“先朝用才如 何承 矩 ,护边累年,官止诸司使。”
词语解释:护养  拼音:hù yǎng
(1).保护养育。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又交锋之隘,恤物犹勤,遗犊弃蚕,皆令护养。” 宋 王令 《八桧图》诗:“不知留存护养者,竟以何理惜不捐。”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譬如他对 愫方 ,总以为自己在护养着一个无告的孤女。”
(2).护理将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 孙 捉还,杖挞无数,衣皆若缕,伤痛不可转侧。 孙 命舁诸房中护养之,将待其瘥而后出之。”
词语解释:护军  拼音:hù jūn
(1). 秦 汉 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 魏 晋 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亦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护军中尉 随何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以中护军与 张昭 共掌众事。” 胡三省 注:“ 秦 置护军都尉, 汉 因之。 高祖 以 陈平 为护军中尉。 武帝 復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 三国 虎争,始有中护军之官。《东观记》曰: 汉 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魏 晋 以后,资轻者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然 吴 又有左右护军,则 吴 制自是分中、左、右为三部。”
(2). 唐 中叶后,在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 宋 不设。 清 制,京旗有护军营,置护军统领以管理之。参阅《通典·职官十六》《清文献通考·兵二》
(3). 唐 以后历朝置上护军及护军,为仅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 清 废。参阅《续通典·职官十六》
(4). 清 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
词语解释:护儿  拼音:hù ér
狗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兽畜·犬》:“《缶鸣集·题李迪画犬诗》:‘护儿偏吠客,花下卧晴沙。’”
词语解释:护月  拼音:hù yuè
旧指月食时救护月亮,免被天狗吃掉的迷信活动。《文明小史》第五九回:“却看见衙门里大堂上有许多和尚、道士,还有礮手,还有礼生,心中不禁诧异。后来看见了黑纸、白字的牌子,才知道今天护月。”
词语解释:护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亦称“ 护身符子 ”。 1.指佛教僧尼的度牒。因其可以作免除徭役的凭证,故称“护身符”。《景德传灯录·慧忠国师》:“幸自可怜生,须要箇护身符子作么?” 宋 陆游 《成都大圣慈寺念经僧法慧为行者雷印定求度牒疏》:“剗草殿前,护身符少伊不得。”《水浒传》第三一回:“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
(2).道士或巫师所画的符或被念过咒语的物件。据说带在身上可以辟邪消灾。《红楼梦》第三回:“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3).喻指借以庇护的人或事物。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四折:“则这杀人贼须是你护身符。”《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也仗着 十三妹 的这张弹弓是个护身符,料想无妨。” 巴金 《家》二三:“究竟只有一个女人同一个马弁住在这儿并不妨事,而且正可以拿她做护身符,免得军队进来驻扎。”
词语解释:护守  拼音:hù shǒu
守护。《后汉书·梁竦传》:“辞语连及 舞阴公主 ,坐徙 新城 ,使者护守。”《宋史·石普传》:“甫至 贺州 ,授太子左清道率府副率、 房州 安置,增 房州 屯兵百人护守。”
词语解释:护落  拼音:hù luò
沦落失意貌。 唐 李贺 《将发》诗:“东床捲席罢,护落将行去。” 王琦 汇解:“《魏书》:‘已护落而少成,又臃肿而无立。’濩落、护落同义。”
词语解释:护行  拼音:hù xíng
护卫随行。《明史·光宗九女传》:“及事急,帝密召 永固 及 新乐侯 刘文炳 护行。”《明史·何腾蛟传》:“ 长沙 知府 周二南 请往侦之,以千人护行。”
词语解释:护送  拼音:hù sòng
谓陪同保护前往某地,使人员、物资等不受沿途的侵害。《汉书·王尊传》:“起家,復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今石刻辩》:“ 建炎 南渡, 宗泽 遣人护送此石至 维扬 。” 峻青 《海啸》第一章十三:“他还答应要亲自护送咱们进岛。”
词语解释:护花铃  拼音:hù huā líng
为保护花朵驱赶鸟雀而设置的铃。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花上金铃》:“至春时,於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繫於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 梁启超 《国产之保护及奖励》:“好像栽花的插些篱笆,掛些护花铃,令那嫩芽不受摧残。” 杨锡章 《浇花罐》诗:“抱此冰心何所往?来生化作护花铃。”亦省作“ 护铃 ”。 梁启超 《蝶恋花·感春》词:“早识护铃成漫约,餘英悔不春前落。”
词语解释:护岸  拼音:hù àn
保护海岸、河岸使之不受波浪冲击的建筑物,多用石块或混凝土筑成。
词语解释:护头  拼音:hù tóu
谓怕理发。《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我説这孩子有些不长俊,护头,自家替他剪剪罢。”
词语解释:护壁  拼音:hù bì
室内墙面或柱身外加的表面层。常用水泥砂浆、磨石子、瓷砖、木材或油漆等材料做成。借以保护墙面、柱身免受污损,并起装饰作用。一般高度为一、二米,有时可高至挂镜线或顶棚底。
词语解释:护林  拼音:hù lín
保护森林。例如:护林防火。
词语解释:护呵  拼音:hù hē
亦作“ 护訶 ”。 呵护,保佑。 元 袁桷 《七观》诗:“五岳赞襄,百灵护呵。” 明 何景明 《古松歌》:“千灵百怪相护訶,过客居人尽怜惜。”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悼诗》:“﹝ 谢鐸 ﹞於甲寅岁失诗一册,追念不已,因成一律:‘……也知不是 丰城 剑,敢望神明有护呵。’”
词语解释:护驾  拼音:hù jià
(1).古时皇帝出行,有关官员对皇帝所乘车骑和随行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后汉书·舆服志上》:“每出,太僕奉驾上卤簿,中常侍、小黄门副;尚书主者,郎令使副;侍御史,兰臺令史副。皆执注,以督整车骑,谓之护驾。”后指保护皇帝。《太平广记》卷四二○引 唐 卢氏 《逸史·凌波女》:“妾是陛下 凌波池 中龙女,衞宫护驾,妾实有功。”
(2).泛指随从保护。 清 袁枚 《新齐谐·山东林秀才》:“守公而行,并为公护驾者数年矣。”
词语解释:护秋  拼音:hù qiū
守护秋熟庄稼。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她知道护秋的民兵把桌子集中在北墙根作床子用。”《光明日报》1985.11.12:“他披上那件没有衣扣的白衬衫,赤身裸脚,到农田护秋。”
词语解释:护封  拼音:hù fēng
包在图书簿册等封面外的纸。一般印有书名或图案,有保护和装饰的作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写禀启封套式》:“仍加护封一个,面写年月,墨填小日。”
词语解释:护丧  拼音:hù sàng
(1).主持办理丧事。语出《汉书·霍光传》:“ 光 薨,上及皇太后亲临 光 丧。太中大夫 任宣 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旧唐书·裴冕传》:“ 冕 独收 鉷 尸,亲自护丧,瘞于近郊, 冕 自是知名。”
(2).指主持办理丧事者。 清 翟灏 《通俗编·仪节》:“ 司马氏 《书仪》:‘护丧,以家长或子孙能干事知礼者一人为之’,主人未成服,则护丧为出见宾;宾入酹,护丧出迎;揖而出,护丧为之送。”
(3).护送灵柩归葬。 唐 薛调 《无双传》:“ 仙客 护丧,归葬 襄 邓 。” 宋 王安石 《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 武康公 薨,天子命公乘驛护丧归京师。”《明史·常荣传》:“ 遇春 卒於军, 荣 护丧还。”
词语解释:护世  拼音:hù shì
佛教语。守护世界。佛教因四天王居 须弥山 之半腹,各护其一天下,故称四天王为“护世”。《维摩经·方便品》:“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唐 元稹 《大云寺二十韵》:“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参见“ 四天王 ”。
词语解释:四天王  拼音:sì tiān wáng
佛经称 帝释 的外将,分别居于 须弥山 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 持国天王 (名 多罗吒 ),身白色,持琵琶;南方 增长天王 (名 毗瑠璃 ),身青色,执宝剑;西方 广目天王 ( 名毗留博叉 ),身红色,执羂索;北方 多闻天王 ( 名毗沙门 ),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诸天会名》《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
词语解释:护书  拼音:hù shū
皮或漆布做成的多层夹袋,旧时官场中一般作出行时存放文书、拜帖等物之用。《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学士教打开看时,床帐什物一毫不动,护书内帐目开载明白。”《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一面又叫跟班的把护书拿来,取出好几件公事。”《老残游记》第二回:“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
词语解释:护前  拼音:hù qián
回护以前的错误。亦泛指护短。《三国志·吴志·朱桓传》:“ 桓 性护前,耻为人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时中司误以驳为剥,众虽知其非,畏中司者护前,遂皆书曰‘剥’,可以一笑。” 清 钱谦益 《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谕德赠詹事缪公行状》:“好为人规切过失,不少鯁避。或其人护前讳短,面颈发赤,更刺刺不已。”
词语解释:护卫  拼音:hù wèi
(1).保护、防卫。 汉 班固 《奕旨》:“或虚设豫置,以自护衞,盖象 庖羲 罔罟之制。”《三国演义》第七二回:“ 操 卧於毡车之中,左右虎賁军护衞而行。” 吴组缃 《山洪》五:“ 富黄瓜 站在门阶上,横着身子,叉开两手,护卫着那横跨门槛的放有两三架老豆腐和豆腐干子的薄板桌子。”
(2).保卫人员。《三国演义》第一一六回:“遂坐而待旦,乃召护衞 爰邵 问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府官员制度》:“定制:亲王长史一员,头等护衞六员,二等护衞六员,三等护衞八员。”
词语解释:护念  拼音:hù niàn
佛教语。令外恶不入为护,内善得生为念。《坛经·行由品》:“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絶。”
词语解释:护戎  拼音:hù róng
指监察军务的官员。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莫欲謁护戎否?若謁,即须先言,当为其歧路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跃鱼见木石中》:“ 徐州 护戎 陈皋 供奉,行田间遇开墓者,得玛瑙盂。”
词语解释:护密  拼音:hù mì
古代西域国名。即《后汉书》之 休密 。今 阿富汗 东北境之 瓦汉 (Wakhan)。《新唐书·裴矩传》:“南道起 鄯善 、 于闐 、 朱俱波 、 喝槃陀 ,亦度 葱岭 ,涉 护密 、 吐火罗 、 挹怛 、 忛延 、 漕国 ,至 北婆罗门 。”
词语解释:护栏  拼音:hù lán
起保护用的栏杆。《解放日报》1985.11.11:“几乎所有的绿化地带都加有护栏。”
词语解释:护渔  拼音:hù yú
海军为保护海上渔业生产和海上渔业资源而进行的巡逻警戒活动。
词语解释:护尾  拼音:hù wěi
笔法的一种。行笔至尾再反收其笔锋。 陈思 《书苑菁华》引 汉 蔡邕 《九势》:“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词语解释:护膝  拼音:hù xī
(1).膝裤。《水浒传》第七四回:“护膝中有铜襠铜袴。”
(2).保护膝部的用品。 鲁光 《中国姑娘》:“套在膝盖上的两层厚厚的护膝磨烂了。”
词语解释:护符  拼音:hù fú
即护身符。 清 林则徐 《烧毁匪船以断接济折》:“度其顽抗之意,妄夸礮利船坚,各夷舶恃为护符。”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不见夫内地商贾,欲得优等之权利者,则悬他国旗牌以作护符乎!”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幕第四场:“但她如今罪恶未彰,又处处以皇帝为护符,遂使我等对她无从下手,也下不得手!”参见“ 护身符 ”。
词语解释:护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亦称“ 护身符子 ”。 1.指佛教僧尼的度牒。因其可以作免除徭役的凭证,故称“护身符”。《景德传灯录·慧忠国师》:“幸自可怜生,须要箇护身符子作么?” 宋 陆游 《成都大圣慈寺念经僧法慧为行者雷印定求度牒疏》:“剗草殿前,护身符少伊不得。”《水浒传》第三一回:“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
(2).道士或巫师所画的符或被念过咒语的物件。据说带在身上可以辟邪消灾。《红楼梦》第三回:“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3).喻指借以庇护的人或事物。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四折:“则这杀人贼须是你护身符。”《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也仗着 十三妹 的这张弹弓是个护身符,料想无妨。” 巴金 《家》二三:“究竟只有一个女人同一个马弁住在这儿并不妨事,而且正可以拿她做护身符,免得军队进来驻扎。”
词语解释:护局  拼音:hù jú
犹护短。庇护。 明 吴应箕 《启祯两朝剥复录上》:“后璫败,復借题护局,最为奸人之雄。”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应付大差》:“及其起行,跟役将公馆动用之物,小有损失,亦不必经闻彼主,恐爱惜左右者,每多护局。”
词语解释:护脱  拼音:hù tuō
谓掩护而使之逃脱。 唐 孟棨 《本事诗·徵异》:“ 宾王 亦落髮,徧游名山,至 灵隐 ,以周岁卒。当时虽败,且以匡復为名,故人多护脱之。”
词语解释:护理  拼音:hù lǐ
(1). 清 制,官吏出缺,由次级官守护印信并处理事务,称为“护理”。《花月痕》第四六回:“这里 仲池 诧异一番,将提督的印暂行护理。”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恽子居墓志铭行状》:“布政使方护理巡抚印,唶曰:‘ 惲子居 大贤,乃今以贿败。’”《清史稿·宣宗纪二》:“十一年春正月辛酉, 扎隆阿 免,以 哈哴阿 、 杨芳 护理 喀什噶尔 参赞大臣。”
(2).配合医生的治疗,随时观察和了解病人的病情,报告给医生,并照料病人的饮食起居等。 徐迟 《牡丹》九:“有人病了,常是她陪伴护理。”
(3).养护和管理。《解放日报》1985.10.26:“其中特别是龟背竹、珍珠地柏和小种令箭荷花等,当前应怎样护理?”
词语解释:护藏
保护经藏
词语解释:护种  拼音:hù zhǒng
把蚕种放在贴身处,使其得到体温而孵化出蚕来。 清 顾禄 《清嘉录·立夏三朝开蚕党》:“或有畏护种出火辛苦,往往于立夏后买现成三眠蚕于湖以南之诸乡村。”
词语解释:护视  拼音:hù shì
亦作“ 护眎 ”。护卫照看。《东观汉记·马严传》:“ 严 年十三至 雒阳 。留寄郎 朱仲孙 舍,大奴 步 护视之。” 宋 曾巩 《谢杜相公书》:“明公独於此时,閔閔勤勤,营救护眎,亲屈车骑,临於 河 上。” 清 震钧 《天咫偶闻》卷二:“或擕婴稚,护视益当谨。”
词语解释:护诃  拼音:hù hē
见“ 护呵 ”。
词语解释:护呵  拼音:hù hē
亦作“ 护訶 ”。 呵护,保佑。 元 袁桷 《七观》诗:“五岳赞襄,百灵护呵。” 明 何景明 《古松歌》:“千灵百怪相护訶,过客居人尽怜惜。”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悼诗》:“﹝ 谢鐸 ﹞於甲寅岁失诗一册,追念不已,因成一律:‘……也知不是 丰城 剑,敢望神明有护呵。’”
词语解释:护身咒  拼音:hù shēn zhòu
用以护身辟邪的咒语。亦指护身符。 唐 王建 《隐者居》诗:“朱书护身咒,水噀断邪刀。”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 王灵仙 向屋子的四角扬起了打鬼沙,高举左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掐成箭诀,口里念起护身咒。”参见“ 护身符 ”。
词语解释:护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亦称“ 护身符子 ”。 1.指佛教僧尼的度牒。因其可以作免除徭役的凭证,故称“护身符”。《景德传灯录·慧忠国师》:“幸自可怜生,须要箇护身符子作么?” 宋 陆游 《成都大圣慈寺念经僧法慧为行者雷印定求度牒疏》:“剗草殿前,护身符少伊不得。”《水浒传》第三一回:“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
(2).道士或巫师所画的符或被念过咒语的物件。据说带在身上可以辟邪消灾。《红楼梦》第三回:“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3).喻指借以庇护的人或事物。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四折:“则这杀人贼须是你护身符。”《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也仗着 十三妹 的这张弹弓是个护身符,料想无妨。” 巴金 《家》二三:“究竟只有一个女人同一个马弁住在这儿并不妨事,而且正可以拿她做护身符,免得军队进来驻扎。”
词语解释:护疾  拼音:hù jí
隐讳疾病。 宋 周敦颐 《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寧灭其身而无悟也。”
词语解释:护生草  拼音:hù shēng cǎo
荠菜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荠》:“释家取茎作挑灯杖,可辟蚊、蛾,谓之护生草,云能护众生也。”
词语解释:护跸  拼音:hù bì
护卫帝王的车驾。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先高祖》:“用翰林学士 李宗諤 荐,擢监察御史,属 真宗 东封,护蹕还都,迁殿中侍御史兼左巡使。”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七:“期门护蹕绕城皋,万乘 长杨 拥羽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精怪·管库狐仙》:“自 乾隆 二十七年二月圣驾南巡,吾等护蹕而来。”
词语解释:护将  拼音:hù jiāng
犹护军。《艺文类聚》卷四六引 南朝 陈 沉炯 《为陈太傅让表》:“军威重於护将,国礼贵於寒门。”指有某种虚衔的卫士。 清 曹大观 《寇汀纪略》:“其姓 石 者,从 达开 姓也,其第内有护将五百名。”
词语解释:护队
行军所设防卫的军队
词语解释:护相容隐
庇护容忍
词语解释:护梁
城楼上作护卫用的横梁
词语解释:护攒  拼音:hù zǎn
簇拥,围绕保护。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本第二十出:“请师父上马休迟缓,众神人紧护攒。”
词语解释:护页  拼音:hù yè
封面。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三连串票》:“护页用印鈐,以防偷折,用完票根俱要缴进。”
词语解释:护阵  拼音:hù zhèn
助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如后队妖魔十分作怪,要点兵前去护阵。”
词语解释:护阶君子  拼音:hù jiē jūn zǐ
麦门冬、鹿葱的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草木》:“ 常保衡 呼麦门冬、鹿葱为护阶君子。”按,麦门冬、鹿葱多生于台阶石缝中,故称。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麦门冬》
词语解释:护身佛  拼音:hù shēn fó
带在身上用以辟邪护身的佛像。《红楼梦》第七八回:“説着,又向怀中取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来。” 清 焦应旂 《西藏志·衣冠》:“又带一银盒,名曰阿务,内装护身佛、子母药之类。”
词语解释:护谷虫  拼音:hù gǔ chóng
青蛙的别名。 清 王韬 《瓮牖馀谈·禁食蛙》:“每岁四五月间,青蛙生发之际,官府多出示禁捕,以其能啄虫保禾,大有益於农田也。故青蛙一名护穀虫。”
词语解释:护调  拼音:hù diào
调教辅佐。《宋史·李至传》:“詔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 承华 ,用选端良,资於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勗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
词语解释:护路林  拼音:hù lù lín
栽种在铁路和公路等两旁的防护林。可以用来保护路基、美化环境。
词语解释:护袖  拼音:hù xiù
套在衣服袖子上以保护两袖免遭破损或污染的用品。《光明日报》1985.9.22:“有时,犬死死咬住护袖不放,似乎要决一死战。”
词语解释:护讳  拼音:hù huì
庇护和隐讳。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下》:“ 戎 也犯赃,则为之护讳而贷其罪。天下安得不乱哉!”《金史·完颜仲德传》:“ 仲德 状貌不踰常人,平生喜怒未尝妄发,闻人过,常护讳之。”
词语解释:护解  拼音:hù jiě
犹护脱。《新唐书·王纬传》:“ 泌 见恶於 元载 , 嗣恭 希意欲杀之, 纬 护解,仅免。”
旧指官方派人护卫解送罪人或钱物。 清 沉葆桢 《同治三年十月十三日奏》:“初五日,据 席宝田 派训导 唐家桐 等将 洪福瑱 护解到省,臣亲提研鞫。”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他如皂快、民壮人等,亦有犇走专责,如护解银两,承领牌票,缉拿逃盗,巡察奸宄。”
词语解释:护领  拼音:hù lǐng
(1).保护并带领。《宋史·蛮夷传二·诚徽州》:“俾 乂 ( 唐乂 )间毁楼櫓,撤官舍,护领居民入砦。”
(2).用以保护衣领的衬纸。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宫女护领》:“宫女衣皆以纸为护领。一日一换,欲其洁也。”
词语解释:护顶  拼音:hù dǐng
婴儿戴的一种保护头顶的帽子。《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 西门庆 ﹞教 李瓶儿 替 官哥 裁毛衫、披袄、背心、护顶之类。”
词语解释:护院  拼音:hù yuàn
(1). 清 制,抚台离职,由藩台或臬台暂时代理,称为“护院”。院,指抚院。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恽子居墓志铭行状》:“时护院为布政使 袁秉直 。”《官场现形记》第三回:“齐巧那位藩司又是护院。”
(2).护卫家院的安全。《解放日报》1986.2.2:“对他来说,蓝皮也好,黑毛也好,只要是会看家护院的狗,都是好狗。”
词语解释:护身枷  拼音:hù shēn jiā
古代加在罪犯颈项上的械具。《水浒传》第九回:“ 薛霸 随即把 林冲 护身枷开了。”
词语解释:护逻  拼音:hù luó
护卫巡逻。《金史·侯挚传》:“仍择 沭阳 之地可以为营屯者,分兵护逻,虽不迁无患也。”
词语解释:护门草  拼音:hù mén cǎo
传说中的草名。 南朝 梁 王筠 《寓直中庶坊赠萧洗马》诗:“霜被守宫槐,风惊护门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护门草。 常山 北,草名护门,置诸门上,夜有人过,輒叱之。”
词语解释:护身符子  拼音:hù shēn fú zǐ
见“ 护身符 ”。
词语解释:护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亦称“ 护身符子 ”。 1.指佛教僧尼的度牒。因其可以作免除徭役的凭证,故称“护身符”。《景德传灯录·慧忠国师》:“幸自可怜生,须要箇护身符子作么?” 宋 陆游 《成都大圣慈寺念经僧法慧为行者雷印定求度牒疏》:“剗草殿前,护身符少伊不得。”《水浒传》第三一回:“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
(2).道士或巫师所画的符或被念过咒语的物件。据说带在身上可以辟邪消灾。《红楼梦》第三回:“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3).喻指借以庇护的人或事物。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四折:“则这杀人贼须是你护身符。”《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二则也仗着 十三妹 的这张弹弓是个护身符,料想无妨。” 巴金 《家》二三:“究竟只有一个女人同一个马弁住在这儿并不妨事,而且正可以拿她做护身符,免得军队进来驻扎。”
词语解释:护身龙  拼音:hù shēn lóng
哨棍。 明 无名氏 《白兔记·说计》:“ 卧牛冈 上六十亩瓜园,被小人偷瓜盗果,取护身龙过来,待我前去看瓜!”《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不慌不忙,取了护身龙,出外看时,只见十餘对鎗刀棍棒,摆在前导,到了店门,一齐跪下。”
词语解释:护镜  拼音:hù jìng
见“ 护心镜 ”。
词语解释:护心镜  拼音:hù xīn jìng
古代镶嵌在战衣胸背部位用以防箭的铜镜。《三国演义》第六回:“斗到数合, 盖 挥鞭打 瑁 ,正在护心镜。” 鲁迅 《野草·这样的战士》:“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亦省称“ 护镜 ”。《水浒传》第七十回:“ 张清 望后赶来,手取石子,看 燕顺 后心一掷,打在鏜甲护镜上。”
词语解释:护铎  拼音:hù duó
形容人声嘈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智深 着言苦劝:‘解元休心头怒恶!譬如这里闹护鐸,把似书房里睡取一觉。’” 凌景埏 校注:“护鐸,形容人声嘈杂。”
词语解释:护绕  拼音:hù rǎo
围护环绕。 唐 王泠然 《汝州薛家竹亭赋》:“遵远水以浇浸,编长栏而护遶。”
共176,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