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挽回 拼音:wǎn huí
扭转。谓使已成的不利局面好转或恢复原状。 宋 苏轼 《浣溪沙·即事》词:“黄菊篱边无悵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鬢莫教休。”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丁玲 《梦珂》二:“每个人听了都感到无挽回的叹息。”
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 清 薛福成 《叶向高论》:“风声习气,日趋日下,莫可輓回。”词语解释:挽留 拼音:wǎn liú
使将要离去者留下。 宋 苏轼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作亭岭上名曰过溪》诗:“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元 宋旡 《鲸背吟·抛矴》:“千斤铁矴繫船头,万丈滩中得挽留。”《老残游记》第二回:“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 丁玲 《小火轮上》:“一难过,就是平日很活泼的孩子,也无力地懒于再说挽留的话了。”
使将要离去的人留下来。《明史·蔡清传》:“王欲诬以詆毁詔旨, 清 遂乞休。王佯輓留,且许以女妻其子,竟力辞去。”词语解释:挽住
憋住词语解释:挽须 拼音:wǎn xū
见“ 挽鬚 ”。
亦作“ 挽须 ”。 捋胡须。 唐 杜甫 《北征》诗:“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谁能即嗔喝?” 清 黄遵宪 《小女》诗:“小女挽鬚争问事,阿娘不语又牵衣。”词语解释:挽袖 拼音:wǎn xiù
(1).卷起袖子。谓拱手。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召还当有詔,挽袖谢邻里。”
(2).妇女外褂袖口上形如袖套的装饰品。《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一个从緑绢挽袖中掬出八字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只见另有一个人,拿了许多裙门、裙花、挽袖之类,在那里议价。”词语解释:挽歌 拼音:wǎn gē
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后泛指对死者悼念的诗歌或哀叹旧事物灭亡的文辞。《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数游戏於 西园 中” 刘昭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后汉书·五行志一》:“挽歌,执紼相偶和之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时 袁山松 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左传》有《虞殯》,《庄子》有《紼謳》,挽歌非始於 田横 之客。” 清 孙枝蔚 《挽范眉生客死燕中》诗:“挽歌但使皆名士,行哭何须是妇人。”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另有一种文学是吊旧社会的灭亡--挽歌--也是革命后会有的文学。”
(1).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新礼以为輓歌出於 汉武帝 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2).以唱丧歌为业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有輓歌 孙巖 ,娶妻三年,妻不脱衣而卧。”词语解释:挽弓 拼音:wǎn gōng
挽弓,引弓。《太平广记》卷四一五引 唐 无名氏《五行记·魏佛陀》:“ 佛陀 輓弓射之,一发即不復见。”词语解释:挽强 拼音:wǎn qiáng
谓拉引硬弓。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姚福进 者……以挽强名於 秦陇 间,至今西人谓其族为 姚硬弓 家。”《金史·郦琼传》:“ 琼 乃更学击刺挽强,试弓马,隶 宗泽 军。”词语解释:挽牵 拼音:wǎn qiān
牵引;拉纤。《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晚益肥,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海运》:“诚以风柔之时,出并海之道,汛期不爽,占候不失,即千艘万櫓,保无他患,可以接济京储,羽翼漕河,省换牵之力,免守帮之苦。”词语解释:挽车
拉车词语解释:挽粟 拼音:wǎn sù
运送粮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 黄 、 腄 、 琅邪 负海之郡,转输 北河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胡琴婢胜儿》:“ 河 湟 咫尺不能收,輓粟推车徒兀兀。” 康有为 《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之四:“敢道投竿追 郅惲 ,正愁輓粟少 萧何 。”词语解释:挽推 拼音:wǎn tuī
(1).引荐。 宋 刘克庄 《沁园春》词:“閽启上宾,儂观诸老,箇主人公喜挽推。”
(2).扶持。 廖仲恺 《刘君一苇托人将折扇来乞题诗》之一:“半壁东南共挽推,十年前事首重回,莫嗟岁月蹉跎老,曾閲人间几刼灰。”
《左传·襄公十四年》:“ 卫君 必入。夫二子者,或輓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杨伯峻 注:“在前牵引曰輓,在后推进曰推。”后以“輓推”指引荐。 唐 杨炯 《卧读书架赋》:“动静随於语默,出处任於輓推。”词语解释:挽夫 拼音:wǎn fū
拉纤的人。《新唐书·食货志三》:“輓夫繫二鈲於胸,而绳多絶,輓夫輒坠死,则以逃亡报,因繫其父母妻子,人以为苦。”词语解释:挽郎 拼音:wǎn láng
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晋书·礼志中》:“ 成帝 咸康 七年,皇后 杜氏 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武帝 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 育长 亦在其中。”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挽郎乃死者之导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李娃传》,言 滎阳 巨族之子溺於 长安 倡女 李娃 ,贫病困顿,至流落为挽郎。”词语解释:挽送 拼音:wǎn sòng
引丧车送葬。《后汉书·邓骘传》:“将葬,有司復奏发五营轻车骑士,礼仪如 霍光 故事,太后皆不听,但白盖双骑,门生輓送。”词语解释:挽诗 拼音:wǎn shī
哀悼死者的诗。 清 方文 《述哀》诗:“誄文既欵恳,挽诗并愁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因走到那边仔细一看,原来都是些挽诗,诗中无非是赞叹他以身殉母的意思。” 袁鹰 《不灭的诗魂》:“ 邓拓 同志展阅 司马 寄来的信,夜不成眠,含着眼泪写了一首挽诗。”
哀悼死者的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张伯成注杜》:“独足翁 吴伯庆 有輓诗云:‘笺疏空令传 杜 律,志铭谁与继 唐 碑。’”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寿诗挽诗悼亡诗》:“ 郎仁寳 云:輓诗盛於 唐 ,非无交而涕也。”词语解释:挽输 拼音:wǎn shū
犹运输。《汉书·韩安国传》:“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前蜀 杜光庭 《宣胜军使王谠为亡男昭胤明真斋词》:“山川有登涉之遥,粮馈有輓输之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二:“加以 闽 粤 二藩运餉,岁需二千餘万,近省輓输不给,一切仰诸 江 南。”词语解释:挽引 拼音:wǎn yǐn
牵引。《礼记·王制》“五十不从力政” 唐 孔颖达 疏:“力政,挽引筑作之事。”《资治通鉴·唐高宗麟德元年》:“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词语解释:挽士 拼音:wǎn shì
即挽郎。《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泌 为挽词二解,追述 倓 志,命挽士唱。”参见“ 挽郎 ”。
词语解释:挽郎 拼音:wǎn láng
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晋书·礼志中》:“ 成帝 咸康 七年,皇后 杜氏 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武帝 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 育长 亦在其中。”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挽郎乃死者之导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李娃传》,言 滎阳 巨族之子溺於 长安 倡女 李娃 ,贫病困顿,至流落为挽郎。”词语解释:挽辞 拼音:wǎn cí
见“ 挽词 ”。
亦作“ 輓词 ”。 哀悼死者的言词。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苏子容 輓辞云:‘三登 庆历 三人第,四入 熙寧 四辅中。’”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后又见 韩文公 作《庄宪太后輓词》,甚妙。” 姚华 《论文后编》:“然观 彦和 所论,则哀辞盖祖诗而变态,故輓歌亦变而为輓辞,支派分流,体颇滋多。”
词语解释:挽词 拼音:wǎn cí
亦作“ 挽辞 ”。 哀悼死者的词章。《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泌 为挽词二解,追述 倓 志,命挽士唱。”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帝崩, 李南阳 《永熙挽词》曰:‘朝凭玉几言犹在,夜啟金縢事已非。’时称佳作。”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
见“ 輓辞 ”。词语解释:挽漕 拼音:wǎn cáo
漕运。《新唐书·刘晏传》:“起 宜阳 、 熊耳 、 虎牢 、 成皋 五百里,见户纔千餘,居无尺椽,爨无盛烟,兽游鬼哭,而使转车輓漕,功且难就,为一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朱张》:“时方輓漕东南供京师, 运河 隘浅,不容大舟。” 清 顾炎武 《天津》诗:“輓漕日夜来,贡赋无留滞。”词语解释:挽救 拼音:wǎn jiù
从危险或不利中救回来。《明史·杨恂传》:“倘谓断自宸衷,无可挽救,何所斥者非宿昔积怨,则近日深讐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名臣宿将,先后骑箕,而醉梦白面之徒,相继任封疆而持节鉞,殆刼运将临,非人力所能挽救与!”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三:“因为他们打仗,不仅为挽救今日的 中国 ,而且为实现明天的伟大自由的 中国 。”词语解释:挽裂 拼音:wǎn liè
撕破。《庄子·天运》:“今取猨狙而衣以 周公 之服,彼必齕啮挽裂,尽去而后慊。” 唐 柳宗元 《罴说》:“羆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词语解释:挽狂澜 拼音:wǎn kuáng lán
谓扭转局面或风气。语本 唐 韩愈 《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迴狂澜於既倒。” 陈世宜 《得孟硕狱中诗依韵奉怀》:“善加餐饭力宜努,誓挽狂澜愿不违。”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故不得不以自悟者悟人,冀挽狂澜於方倒耳。”词语解释:挽联 拼音:wǎn lián
哀悼死者的对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那孝帐上面,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 胡适 《我对丧礼的改革》:“倘蒙赐吊,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 冰心 《南归》:“虽然没有写哀启,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替他凑成一副挽联。”
哀悼死者的对联。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张太史联》:“ 玉 卒后,某乞人代为輓联,鲜当意者。”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 傅相 邮寄輓联云:‘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盖纪实也。”词语解释:挽满 拼音:wǎn mǎn
拉满强弓。《后汉书·梁冀传》:“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 李贤 注:“挽满,犹引强也。”词语解释:挽丧 拼音:wǎn sàng
牵引丧车。《汉书·景帝纪》:“其葬,国得发民輓丧,穿復土,治坟无过三百人毕事。” 颜师古 注:“輓谓引车也。”词语解释:挽手
鞭子词语解释:挽卒 拼音:wǎn zú
纤夫。 宋 梅尧臣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诗:“柁师为我叹,挽卒为我愁。”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杨靖偿冤》:“有纲舩挽卒醉相殴,破鼻出血。”词语解释:挽力 拼音:wǎn lì
骡马等拉车或农具时能够使出的力量。例如:这匹马的挽力太小,拉不动这辆车。词语解释:挽掣 拼音:wǎn chè
牵引。 宋 李觏 《江亭醉后》诗:“解冠从放荡,大呼谁輓掣。”词语解释:挽搂 拼音:wǎn lōu
牵引。 宋 苏轼 《壬寅二月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寄子由》诗:“入谷惊蒙密,登坡费挽搂。”词语解释:挽词 拼音:wǎn cí
亦作“ 挽辞 ”。 哀悼死者的词章。《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泌 为挽词二解,追述 倓 志,命挽士唱。”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帝崩, 李南阳 《永熙挽词》曰:‘朝凭玉几言犹在,夜啟金縢事已非。’时称佳作。”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
见“ 輓辞 ”。
词语解释:挽辞 拼音:wǎn cí
见“ 挽词 ”。
亦作“ 輓词 ”。 哀悼死者的言词。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苏子容 輓辞云:‘三登 庆历 三人第,四入 熙寧 四辅中。’”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后又见 韩文公 作《庄宪太后輓词》,甚妙。” 姚华 《论文后编》:“然观 彦和 所论,则哀辞盖祖诗而变态,故輓歌亦变而为輓辞,支派分流,体颇滋多。”
词语解释:挽词 拼音:wǎn cí
亦作“ 挽辞 ”。 哀悼死者的词章。《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泌 为挽词二解,追述 倓 志,命挽士唱。”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帝崩, 李南阳 《永熙挽词》曰:‘朝凭玉几言犹在,夜啟金縢事已非。’时称佳作。”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
见“ 輓辞 ”。词语解释:挽通
勾结;买通词语解释:挽强为弱
使强变弱词语解释:挽幛 拼音:wǎn zhàng
题有挽词的整幅绸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只见四面掛的都是挽幛、挽联之类。” 李瑛 《一月的哀思》诗:“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词语解释:挽代 拼音:wǎn dài
近代。 明 袁宗道 《士先器让而后文艺》:“而輓代文士,未窥厥本。呶呶焉日私其土苴。”词语解释:挽世 拼音:wǎn shì
近代。 章炳麟 《訄书·方言》:“ 中国 之燕乐,輓世以南曲为安雅。”词语解释:挽僮 拼音:wǎn tóng
即挽郎。《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左芬 《万年公主诔》:“挽僮齐唱,悲音激摧。”参见“ 挽郎 ”。
词语解释:挽郎 拼音:wǎn láng
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晋书·礼志中》:“ 成帝 咸康 七年,皇后 杜氏 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武帝 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 育长 亦在其中。”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挽郎乃死者之导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李娃传》,言 滎阳 巨族之子溺於 长安 倡女 李娃 ,贫病困顿,至流落为挽郎。”词语解释:挽圈圈 拼音:wǎn quān quān
盘算。《中国民间故事选·红潭河》:“ 黑心肠 心里挽圈圈说:‘穷鬼!你说出哪个是共产党,我就不杀你,还给你好处。’”词语解释:挽手儿 拼音:wǎn shǒu er
鞭子。《西游记》第十五回:“圣僧,我还有一条挽手儿,一发送了你罢。”《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 玳安 道:‘来了,取挽手儿去了。’不一时,挽手儿取了来,打发 西门庆 上马。”词语解释:挽挽 拼音:wǎn wǎn
长貌。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二折:“若要个完全的尸首,则合教这长挽挽白练休。”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一折:“他生的高耸耸俊英鼻,长挽挽卧蚕眉。”词语解释:挽托 拼音:wǎn tuō
犹请求。词语解释:挽具 拼音:wǎn jù
套在牲畜身上拉车的器具词语解释:挽任 拼音:wǎn rèn
见“ 輓赁 ”。
词语解释:挽赁 拼音:wǎn lìn
亦作“ 輓任 ”。 犹运输。赁,通“ 任 ”,挑运。《战国策·赵策三》:“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輓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 诸祖耿 集注引 金正炜 曰:“按赁与任通(《集韵》赁作任)。《汉书·地理志》:‘幼者扶老,而代其任。’注:‘任,负戴也。’《贾山传》:‘百姓任罢。’注:‘任谓役事。’《诗·黍苗》:‘我任我輦。’笺:‘有负任者,有輓輦者。’即此所云輓任也。”词语解释:挽掖 拼音:wǎn yè
搀扶。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僧净元救海毁》:“移时风止,海波如镜,遥见师端坐海面……顺流而来,直抵崩岸,争前挽掖而上,视师衣履不濡也。”词语解释:挽捉 拼音:wǎn zhuō
扶手,把手。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从 鉢卢勒国 向 乌场国 ,铁锁为桥,悬虚为渡,下不见底,旁无挽捉,倏忽之间,投躯万仞,是以行者望风谢路耳。”词语解释:挽近 拼音:wǎn jìn
晚近,离现在最近的时代。《史记·货殖列传》:“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司马贞 索隐:“輓音晚,古字通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古道》:“古人交以先投契为主,不论后来贵贱。如 魏野 之於 王旦 , 邵雍 之於 文彦博 、 司马光 尚矣。輓近渐失此意。”词语解释:挽道 拼音:wǎn dào
运输的通道。《新唐书·崔湜传》:“ 湜 建言 山南 可引 丹水 通漕至 商州 ,自 商 鑱山出 石门 ,抵北 蓝田 ,可通輓道。”词语解释:挽额 拼音:wǎn é
表示对死者悼念的牌匾词语解释:挽鹿车 拼音:wǎn lù chē
后汉 鲍宣 从妻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妆奁甚盛。 宣 谓妻:“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其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 宣 共挽鹿车归乡里。见《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后因以“挽鹿车”为夫妻共守清苦生活的典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宜瑛 此后心宜淡,莫再人间挽鹿车。”亦省作“ 挽鹿 ”。 清 方文 《除夕咏怀》之四:“挽鹿实无偕隐妇,饭牛空有辟兵符。”词语解释:挽鹿 拼音:wǎn lù
见“ 挽鹿车 ”。
词语解释:挽鹿车 拼音:wǎn lù chē
后汉 鲍宣 从妻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妆奁甚盛。 宣 谓妻:“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其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 宣 共挽鹿车归乡里。见《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后因以“挽鹿车”为夫妻共守清苦生活的典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宜瑛 此后心宜淡,莫再人间挽鹿车。”亦省作“ 挽鹿 ”。 清 方文 《除夕咏怀》之四:“挽鹿实无偕隐妇,饭牛空有辟兵符。”词语解释:挽运 拼音:wǎn yùn
犹运输。《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丙申,詔 鄴都 、 幽 、 镇 、 沧 、 邢 、 易 、 定 等州管内百姓,除正税外,放免诸色差配,以讨 王都 之役,有輓运之劳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监·内臣何文鼎》:“且请修濬 大通桥 以东石闸河道,令漕舟直至桥下,以省輓运之劳。” 清 马建忠 《铁道论》:“而军旅之徵调,粮餉之转输,賑济之輓运,有无之懋迁,无不朝发夕至。”词语解释:挽章 拼音:wǎn zhāng
挽词。 宋 岳珂 《桯史·永泰挽章》:“臣读圣製《泰陵挽章》。”
哀悼死者的诗。 明 何景明 《何大复集》卷二一有《秦翁輓章》、《海岳陈翁輓章》诗。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殁后,﹝ 世宗 ﹞亲撰文以祭,并赐輓章。”词语解释:挽舟卒 拼音:wǎn zhōu zú
即挽卒。《宋史·食货志上三》:“ 汴河 挽舟卒多饥冻。”参见“ 挽卒 ”。
词语解释:挽卒 拼音:wǎn zú
纤夫。 宋 梅尧臣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诗:“柁师为我叹,挽卒为我愁。”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杨靖偿冤》:“有纲舩挽卒醉相殴,破鼻出血。”词语解释:挽溜 拼音:wǎn liū
拉纤。 清 戴名世 《赞理河务佥事陈君墓表》:“且国家漕艘,自南而北,取道 黄河 二百里,僱募挽溜之费,每船輒数十金。”词语解释:挽歌郎 拼音:wǎn gē láng
即挽郎。《水浒传》第二一回:“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参见“ 挽郎 ”。
词语解释:挽郎 拼音:wǎn láng
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晋书·礼志中》:“ 成帝 咸康 七年,皇后 杜氏 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武帝 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 育长 亦在其中。”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挽郎乃死者之导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李娃传》,言 滎阳 巨族之子溺於 长安 倡女 李娃 ,贫病困顿,至流落为挽郎。”词语解释:挽赁 拼音:wǎn lìn
亦作“ 輓任 ”。 犹运输。赁,通“ 任 ”,挑运。《战国策·赵策三》:“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輓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 诸祖耿 集注引 金正炜 曰:“按赁与任通(《集韵》赁作任)。《汉书·地理志》:‘幼者扶老,而代其任。’注:‘任,负戴也。’《贾山传》:‘百姓任罢。’注:‘任谓役事。’《诗·黍苗》:‘我任我輦。’笺:‘有负任者,有輓輦者。’即此所云輓任也。”词语解释:挽毂 拼音:wǎn gū
拉车前进。比喻举荐人才。《新唐书·沉传师传》:“时给事中 许孟容 、礼部侍郎 权德舆 乐挽轂士,号‘ 权 许 ’。”词语解释:挽正 拼音:wǎn zhèng
纠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生童课试》:“有司为诸生会课,一以兴奬文教,一以挽正士风。”词语解释:挽托 拼音:wǎn tuō
犹请求。《天雨花》第一回:“都要与他连姻眷,挽託亲朋来议亲。”词语解释:挽角 拼音:wǎn jiǎo
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拜谒忠灵》:“自幼与 严东楼 为挽角之交。”词语解释:挽转 拼音:wǎn zhuǎn
犹挽回。《天地会诗歌选·桅上明珠透五洋》:“ 清 王畏惧 洪 家将,挽转山河一路香。” 冰心 《最后的安息》:“ 惠姑 害了怕,急忙想挽转回来,已来不及了。”词语解释:挽路 拼音:wǎn lù
供拉纤者走的路。 宋 苏轼 《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自 庆历 以来, 松江 始大筑挽路,建长桥。”词语解释:挽负 拼音:wǎn fù
谓用车装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荒政·积贮》:“然而旱潦偶罹,饥荒望賑,四远孤穷既不能为升合匍匐而来;百里元侯又不能为輓负乡村而去。则賑济止在城而不在乡。”词语解释:挽辂 拼音:wǎn lù
车上供牵引用的横木。代指所拉的车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娄敬 脱輓輅,衣其羊裘,见 齐 人 虞将军 曰:‘臣愿见上言便事。’” 司马贞 索隐:“輓者,牵也。音晚。輅者,鹿车前横木,二人前輓,一人后推之。”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然戍卒 陈胜 释輓輅,首为叛逆。”《明史·孙传庭传》:“ 广恩 军将火车者呼曰:‘师败矣!’脱輓輅而奔,车倾塞道,马絓於衡不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