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损益 拼音:sǔn yì
(1).增减;盈亏。《易·损》:“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宋 叶适 《黄文叔〈周礼〉序》:“其序乡遂沟洫,辨二 郑 是非,凡一字一语,细入毫芒,不可损益也。” 鲁迅 《花边文学·算帐》:“我虽然并非 犹太 人,却总有些喜欢讲损益,想大家来算一算向来没有人提起过的这一笔账。”
(2).黜陟,升降。《周礼·夏官·司士》:“司士掌羣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 郑玄 注:“损益谓用功过黜陟者。”
(3).兴革。《后汉书·赵岐传》:“其后为大将军 梁冀 所辟,为陈损益求贤之策, 冀 不纳。” 宋 苏轼 《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至於考功取士,皆有所损益,行之数年,卒未见其成。” 明 张居正 《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比时礼官,亦自以稽考累朝典制,博采诸宗建白,斟酌损益,既殫厥心矣。”
(4).减少;损失。 汉 晁错 《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疏》:“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餘者也。取有餘以给塞下之食,则富人有爵,而贫民损益于征赋矣。” 三国 蜀 诸葛亮 《又与张裔蒋琬书》:“令史失 赖厷 ,掾属丧 杨顒 ,为朝中损益多矣。”
(5).削减盈溢。《世说新语·规箴》“ 何晏 、 邓颺 令 管輅 作卦…… 颺 曰:‘此老生之常谈。’”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圣人见阴阳之性,明存亡之理,损益以为衰,抑进以为退。”
(6).指《易》中的《损》卦与《益》封。《后汉书·逸民传·向长》:“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唐 杜甫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 仲尼 甘旅人, 向子 识损益。”词语解释:损神 拼音:sǔn shén
伤神。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一:“日暮临归去,徘徊欲损神。” 清 孙枝蔚 《挽金坤生》诗:“闻笛漫垂泪,罢琴空损神。”词语解释:损伤 拼音:sǔn shāng
(1).伤害;损坏。《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汉 郑玄 笺:“四国流言,既破毁我 周公 ,又损伤我 成王 。” 汉 宋子侯 《董娇娆》诗:“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颺。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宋 李纲 《论水便宜六事奏状》:“淹浸屋庐,漂溺民蓄,损伤苗稼,不可以数计。”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异骡》:“庙道士恐为人所损伤,於其项下悬一木牌,标曰神骡。”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当自己美好的理想受到损伤,确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
(2).创伤;伤残。《周书·王思政传》:“有能生致 王大将军 者,封侯,重赏。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从大戮。” 唐 杜甫 《暇日小园散病》诗:“雄者左翮垂,损伤已露筋。”词语解释:损心 拼音:sǔn xīn
谓损累心神。《庄子·大宗师》:“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 成玄英 疏:“彼之 孟 孙 ,冥於变化,假见生死为形之惊动,终无哀乐损累心神也。”词语解释:损寿 拼音:sǔn shòu
减寿。《墨子·经说下》:“伤生损寿。”词语解释:损气 拼音:sǔn qì
(1).阴气,秋日肃杀之气。《淮南子·时则训》:“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罚之,以助损气。” 高诱 注:“损气,阴气。”
(2).谓有损元气。 宋 苏轼 《临江仙·冬日即事》词:“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宋 陆游 《新秋》诗:“问囚损气嗟谁念,学道刳心恐已迟。”词语解释:损人 拼音:sǔn rén
(1).自我损害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见成事而疑惑,动失计而多悔者,闇人也;背训典而自任,耻请问於胜己者,损人也。”
(2).使人丧生。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绍兴 间 吴山 下有大井,每年多落水死者。 董德之 太尉率众作大方石板盖井口,止能下水桶,遂无损人之患。”
(3).损害别人。参见“ 损人利己 ”。
(4).以尖刻言语挖苦人。如:你别随便损人。
词语解释:损人利己 拼音:sǔn rén lì jǐ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利。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此乃他人遗失之物,我岂可损人利己,坏了心术。” 清 李渔 《蜃中楼·辞婚》:“念生平守义方,怎肯损人利己将心抗。”《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不论 凤姐 后期的性格起了多大变化,仍然是要损人利己。”词语解释:损年 拼音:sǔn nián
(1).少报年龄。《淮南子·说林训》:“循绳而斲则不过,悬衡而量则不差,植表而望则不惑。损年则嫌於弟,益年则疑於兄。”《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 朗 匿年,劾问。 朗 曰:‘ 朗 之内外,累世长大。 朗 虽穉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2).减寿。 北周 庾信 《小园赋》:“ 崔駰 以不乐损年, 吴质 以长愁养病。”词语解释:损失 拼音:sǔn shī
损毁丧失。《后汉书·和帝纪》:“今年秋稼为蝗虫所伤,皆勿收租、更、芻稾;若有所损失,以实除之,餘当收租者亦半入。” 元 戴表元 《八月十六张园玩月得一字》:“月行虚空中,万古无损失。”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九章:“好人是想把它保卫住,不能让它损失一个粒儿。”亦指损毁丧失的东西。如:这样做,我们的损失可太大了。词语解释:损折 拼音:sǔn shé
(1).损伤;损失。《周书·儒林传·樊深》:“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臣封物承前府家自徵,近敕州县徵送,太有损折。”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艮岳》:“ 艮岳 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远必有损折之虑。”《水浒传》第一一二回:“谁想渡 江 已来,损折我五个兄弟。”
(2).犹夭折。《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娶个弟妇,生过了十个儿子,并无一个损折。”词语解释:损坏 拼音:sǔn huài
(1).残破;破损;使失去效能。《后汉书·乌桓传》:“ 光武 初, 乌桓 与 匈奴 连兵为寇……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於郡县损坏,百姓流亡。” 宋 苏轼 《奏劾巡铺内臣陈慥札子》:“乃敢号令众卒,齐声唱叫,务欲摧辱举人,以立威势,伤动士心,损坏国体。”《古今小说·陈希夷四辞朝命》:“当初有一人因牀脚损坏,偶取一龟支之。” 柔石 《二月》十九:“你现在处处看见都是伤心的,损坏了你底身体,又有什么用呢?”
(2).杀害。《前汉书平话》卷中:“有 张良 知 汉王 损坏三将, 张良 即日将靴笏、襴袍、官爵於 汉王 面前纳了。”词语解释:损友 拼音:sǔn yǒu
对自己有害的朋友。语本《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恨海》第十回:“他又不幸遇了那一班损友,学的流连忘反。女儿德薄,不能感格得他回心。” 谢觉哉 《交朋友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知道‘择交’;要交‘益友’,不交‘损友’。”词语解释:损生 拼音:sǔn shēng
损害身体。《列子·杨朱》:“ 原宪 窶於 鲁 , 子贡 殖於 卫 。 原宪 之窶损生, 子贡 之殖累身。” 唐 黄滔 《寓题》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词语解释:损服 拼音:sǔn fú
谓减少或降低所用衣服、车马的规格,以示俭约。《汉书·谷永传》:“古者穀不登亏膳,灾娄至损服,凶年不塈涂,明王之制也。”《后汉书·何敞传》:“《礼》,一穀不升,则损服彻膳。” 李贤 注:“损服,减损服御。”词语解释:损挹 拼音:sǔn yì
亦作“ 损抑 ”。 谦虚退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宋书·王僧绰传》:“从兄 微 ,清介士也,惧其太盛,劝令损抑。”《梁书·夏侯详传》:“ 详 於其地起臺榭,延僚属,以表损挹之志。”《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王位崇,不宜自损抑。”词语解释:损费 拼音:sǔn fèi
耗费,损耗。《后汉书·袁安传》:“以为 匈奴 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词语解释:损膳 拼音:sǔn shàn
减膳,降低饮食标准。是帝王的一种所谓关心民瘼的表示。《史记·平準书》:“而 胡 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汉 桓宽 《盐铁论·繇役》:“先帝忧百姓不赡,出禁钱,解乘舆驂,贬乐损膳,以賑穷备边费。” 唐 李峤 《晚秋喜雨》诗序:“天子虑深求瘼,念在责躬,避寝损膳,録寃弛役。”词语解释:损身
丧身词语解释:损抑 拼音:sǔn yì
见“ 损挹 ”。
词语解释:损挹 拼音:sǔn yì
亦作“ 损抑 ”。 谦虚退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宋书·王僧绰传》:“从兄 微 ,清介士也,惧其太盛,劝令损抑。”《梁书·夏侯详传》:“ 详 於其地起臺榭,延僚属,以表损挹之志。”《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王位崇,不宜自损抑。”词语解释:损德 拼音:sǔn dé
有损道德的行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土偶》:“吾父生有损德,应无嗣,遂至促我茂龄。”词语解释:损缺 拼音:sǔn quē
亦作“ 损闕 ”。
(1).缺失。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论》:“夺民之利,不以为耻,是以清节毁伤,公义损缺。”
(2).损坏残缺。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穴中得一铜鼓,其色翠緑,土蚀数处损闕。”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大观太清楼帖》:“吾家收 宣 政 间所拓前十卷字画,有锋芒且无损缺。”
(3).减省。《后汉书·黄琼传》:“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闕,务存质俭,以易民听。”词语解释:损耗 拼音:sǔn hào
(1).损失消耗。《汉书·东方朔传》:“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穀。” 明 张居正 《答河道潘印川书》:“顷报运舟漂覆近百,正粮亏失四万有餘,数年损耗,未有如此之甚者。”
(2).瘦损。 唐 白居易 《自觉》诗之一:“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词语解释:损污 拼音:sǔn wū
损坏玷污。 唐 孟郊 《江邑春霖奉赠陈侍御》诗:“嘉艷皆损污,好音难殷勤。” 唐 元稹 《论讨贼表》:“戕贼我忠贞,损污我仁义,人人不胜其愤。”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復向时之坦夷也。”词语解释:损害 拼音:sǔn hài
伤害;使蒙受损失。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夫人情莫不趣名利,避损害。”《左传·昭公元年》“苟或知之,虽忧何害” 晋 杜预 注:“言先知为备,虽有忧难,无所损害。” 唐 吕岩 《敲爻歌》:“水火蛟龙无损害,拍手天宫笑一场。”《水浒传》第一一二回:“汝等助一匹夫谋反,损害生灵,人神共怒。” 巴金 《家》十一:“我觉得我很喜欢她。我想这于大哥是没有什么损害的。”词语解释:损书
对人书札的敬辞。是说对方不惜贬抑身分写信给自己词语解释:损秽 拼音:sǔn huì
损害玷污。《后汉书·宦者传序》:“其后 弘恭 、 石显 以佞险自进,卒有 萧 周 之祸,损秽帝德焉。”词语解释:损脉 拼音:sǔn mài
中医谓显示症状难治的衰脉。《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注:“若一息二至,名曰损脉,是气衰无胃,故为难治也。”词语解释:损人利己 拼音:sǔn rén lì jǐ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利。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此乃他人遗失之物,我岂可损人利己,坏了心术。” 清 李渔 《蜃中楼·辞婚》:“念生平守义方,怎肯损人利己将心抗。”《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不论 凤姐 后期的性格起了多大变化,仍然是要损人利己。”词语解释:损绌 拼音:sǔn chù
贬退。《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絀之,则恐惧而不怨。”词语解释:损短 拼音:sǔn duǎn
(1).减短。《管子·明法解》:“是故尺寸之度,虽富贵众强,不为益长;虽贫贱卑辱,不为损短。”
(2).犹毁谤。《新唐书·裴度传》:“於是 牛僧孺 、 李宗閔 同辅政,媢 度 勋业久居上,欲有所逞,乃共訾其跡损短之。”词语解释:损瘠 拼音:sǔn jí
消瘦羸弱。亦指消瘦羸弱的人。《管子·八观》:“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盖积也,则道有损瘠矣。” 尹知章 注:“道行之人,有毁损羸瘠者也。” 唐 苏颋 《处分朝集使敕》:“至使钱穀不入,杼轴其空,损瘠相仍,流庸莫返。” 宋 曾巩 《救灾议》:“古者二十七年耕,有九年之畜足,以备水旱之灾,然后谓之王政之成。 唐 水 汤 旱,而民无损瘠者,以是故也。”词语解释:损瘦 拼音:sǔn shòu
犹消瘦;瘦弱。《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张敏 《神女赋》序:“夫鬼魅之下人也,无不羸病损瘦,今 义起 平安无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鸡》:“鸡栖,宜据地为笼……若任之树林,一遇风寒,大者损瘦,小者或死。”《隋书·张衡传》:“ 衡 督役筑 楼烦城 ,因而謁帝。帝恶 衡 不损瘦,以为不念咎。”词语解释:损阴 拼音:sǔn yīn
谓抑制阴险不祥和之气。《宋史·谢绛传》:“固宜策告殃咎,变更理化,下罪己之詔,修顺时之令,宣羣言以导壅,斥近倖以损阴。”词语解释:损省 拼音:sǔn shěng
减省。《后汉书·桓帝纪》:“其舆服制度有踰侈长饰者,皆宜损省。”《新唐书·姚珽传》:“夫圣贤以简素为贵,皇王以菲薄为德,惟殿下留心恭俭,损省玩好,以训天下。”词语解释:损益表 拼音:sǔn yì biǎo
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损益表的项目,按利润构成和分配分为两个部分。其利润构成部分先列示销售收入,然后减去销售成本得出销售利润;再减去各种费用后得出营业利润(或亏损);再加减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后,即为利润(亏损)总额。利润分配部分先将利润总额减去应交所得税后得出税后利润;其下即为按分配方案提取的公积金和应付利润;如有余额,即为未分配利润。损益表中的利润分配部分如单独划出列示,则为“利润分配表”。词语解释:损阙 拼音:sǔn quē
见“ 损缺 ”。
词语解释:损缺 拼音:sǔn quē
亦作“ 损闕 ”。
(1).缺失。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论》:“夺民之利,不以为耻,是以清节毁伤,公义损缺。”
(2).损坏残缺。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穴中得一铜鼓,其色翠緑,土蚀数处损闕。”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大观太清楼帖》:“吾家收 宣 政 间所拓前十卷字画,有锋芒且无损缺。”
(3).减省。《后汉书·黄琼传》:“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闕,务存质俭,以易民听。”词语解释:损证 拼音:sǔn zhèng
中医谓逐渐瘦削的慢性病。多指肺结核。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葛大哥》:“某家女病损证。”词语解释:损败 拼音:sǔn bài
(1).损失;损坏;破损。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牧守虽贤而令长不堪,则国事不举,万机有闕,其损败岂徒止乎一境而已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济阳 江禄 ,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隋书·食货志》:“每年收积,勿使损败。”《元典章·户部七·至元新格》:“诸官物出给,先儘远年。其现在数多用处数少不堪久贮者,速申该上司作急支发,毋致损败。”
(2).遭受祸患,身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有盛名而免过患者,时復闻之,但其损败居多耳。”词语解释:损贬 拼音:sǔn biǎn
减省降低。《新唐书·张锡传》:“坐洩禁中语,又賕谢鉅万……繫凤阁,俄徙司刑三品院。 锡 按轡专道,神气不慑,日膳丰鲜,无损贬。”词语解释:损薄 拼音:sǔn báo
谓降低标准,减损。 汉 刘向 《说苑·反质》:“卑小宫室,损薄饮食。”词语解释:损辱 拼音:sǔn rǔ
(1).犹玷污。《后汉书·杨震传》:“外交属託,扰乱天下,损辱清朝,尘点日月。”
(2).对别人来信或所惠诗文的敬辞。意谓对方不惜贬抑身份。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损辱嘉命,蔚矣其文。诵读反覆,虽讽《雅》《颂》,不復过此。”词语解释:损除 拼音:sǔn chú
减除。《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餘之务。”词语解释:损本逐末 拼音:sǔn běn zhú mò
犹“舍本逐末”。谓抛弃根本,专在枝节上用功夫词语解释:损彻 拼音:sǔn chè
亦作“ 损撤 ”。 犹言节省。《后汉书·安帝纪论》:“ 孝安 虽称尊享御,而权归 邓氏 ,至乃损彻膳服,克念政道。”《陈书·宣帝纪》:“雉头之服既焚,弋綈之衣方袭,损撤之制,前自朕躬,草偃风行,冀以变俗。”《南史·袁顗传》:“都下两宅未成,方应经理,不可损彻。”词语解释:损怀 拼音:sǔn huái
伤怀,伤神。《陈书·后主纪》:“是用申旦凝虑,景夜损怀。”词语解释:损弃 拼音:sǔn qì
毁弃;抛弃。《淮南子·精神训》:“夫人主之所以残亡其国家,损弃其社稷,身死於人手,为天下笑,未尝非为非欲也。”《晋书·傅玄传》:“爱惜成穀,无有损弃之忧。” 南朝 梁 沉约 《授蔡法度廷尉制》:“自兹厥后,斯尚渐薄,迄至于今,损弃顿尽。”词语解释:损己利物 拼音:sǔn jǐ lì wù
物,自己以外的人。克制自己,利于别人词语解释:损夺 拼音:sǔn duó
削减。《晋书·荀勗传》:“若於事不得不时有所转封,而不至分割土域,有所损夺者,可随宜节度。”词语解释:损己利人 拼音:sǔn jǐ lì rén
损害自己,使别人得利。 明 李贽 《与庄纯夫书》:“孝友忠信,损己利人,胜似今世称学道者。”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词语解释:损毁 拼音:sǔn huǐ
犹损坏;毁坏。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大约邮寄是有小小损毁之虑的。” 巴金 《还魂草》五:“从几处被损毁的屋瓦的洞隙中,经过了天花板,漏下断续的雨滴。”词语解释:损思 拼音:sǔn sī
减损思虑。《隋书·后妃传·炀帝萧皇后》:“时循躬而三省,觉今是而昨非。嗤 黄 老 之损思,信为善之可归。”词语解释:损敝 拼音:sǔn bì
损耗,损坏。《明史·欧阳一敬传》:“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词语解释:损剥 拼音:sǔn bāo
损伤、剥蚀。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问 升菴 遗墨,尚有二扁,寺僧恐损剥,藏而不揭也。”词语解释:损怨 拼音:sǔn yuàn
止息怨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新唐书·郑畋传》:“右丞 郑薰 诬 畋 罪,不可任郎官,出之…… 郑縠 者, 薰 子也。方 畋 秉政,擢为给事中,至侍郎。其损怨类如此。” 清 孙枝蔚 《君子行》:“古人贵损怨,今人贵作威。”词语解释:损之又损 拼音:sǔn zhī yòu sǔn
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汉 张衡 《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损之又损之,然尚过於 周 堂。”《晋书·宣帝纪》:“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恒戒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北闕初建,南营 翠微 ,曾未逾时, 玉华 创制。虽復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词语解释:损人肥己 拼音:sǔn rén féi jǐ
犹损人利己。《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何等肚肠!”参见“ 损人利己 ”。
词语解释:损人利己 拼音:sǔn rén lì jǐ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利。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此乃他人遗失之物,我岂可损人利己,坏了心术。” 清 李渔 《蜃中楼·辞婚》:“念生平守义方,怎肯损人利己将心抗。”《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不论 凤姐 后期的性格起了多大变化,仍然是要损人利己。”词语解释:损兑 拼音:sǔn duì
谓减少他虑,专心察理。《鬼谷子·本经阴符》:“损兑法灵蓍。” 陶弘景 注:“ 老子 曰:‘塞其兑。’ 河上公 曰:‘兑,目也。’ 庄子 曰:‘心有眼。’然则兑者,谓以心眼察理也。损者,谓减损他虑,专以心察也。兑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损兑法灵蓍也。”词语解释:损人益己 拼音:sǔn rén yì jǐ
犹损人利己。《旧唐书·陆元方传》:“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宋 苏轼 《书〈金光明经〉后》:“若诸菩萨觉知此身无始以来,皆众生相……坏彼成此,损人益己,即胎生相。”《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汝不知殿上之钱,皆是贪利酷求之人,害物私心之辈,损人益己,尅众成家。”参见“ 损人利己 ”。
词语解释:损人利己 拼音:sǔn rén lì jǐ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利。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此乃他人遗失之物,我岂可损人利己,坏了心术。” 清 李渔 《蜃中楼·辞婚》:“念生平守义方,怎肯损人利己将心抗。”《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不论 凤姐 后期的性格起了多大变化,仍然是要损人利己。”词语解释:损公肥私 拼音:sǔn gōng féi sī
损害公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新华月报》1979年第1期:“在群众中,有些人损公肥私,无理取闹。”词语解释:损撤 拼音:sǔn chè
见“ 损彻 ”。
词语解释:损彻 拼音:sǔn chè
亦作“ 损撤 ”。 犹言节省。《后汉书·安帝纪论》:“ 孝安 虽称尊享御,而权归 邓氏 ,至乃损彻膳服,克念政道。”《陈书·宣帝纪》:“雉头之服既焚,弋綈之衣方袭,损撤之制,前自朕躬,草偃风行,冀以变俗。”《南史·袁顗传》:“都下两宅未成,方应经理,不可损彻。”词语解释:损惠 拼音:sǔn huì
谢人馈送礼物的敬辞。意谓对方降抑身份而加惠于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江 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鴟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鴟。’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词语解释:损人害己 拼音:sǔn rén hài jǐ
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巴金 《和读者谈〈家〉》:“可是封建旧家庭的环境戕害了他的生机,他只能做损人害己的事情。”词语解释:损人安己 拼音:sǔn rén ān jǐ
损人利己词语解释:损上益下 拼音:sǔn shàng yì xià
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易·益》:“损上益下,民説无疆。”《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躬秉劳谦,引喻 周 秦 ,损上益下。”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名为损上益下,于下反增之层累,此则名实相戾。”词语解释:损减 拼音:sǔn jiǎn
节制;减少。《史记·乐书》:“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汉书·贡禹传》:“方今天下飢饉,可亡大自损减以救之,称天意乎?” 汉 王粲 《爵论》:“以货财为赏者,不可供,以復除为赏者,租税损减。”词语解释:损兵折将 拼音:sǔn bīng shé jiàng
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谓作战失利。《水浒传》第八一回:“损兵折将,必然瞒着天子。”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沿海力战,损兵折将,宜坐内地不能策应之罪。”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九章:“他不是不想立功,而是想等到 曹变蛟 和 左光先 快把敌人杀败时他才出马、不用过多的损兵折将就拿到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