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采掇 拼音:cǎi duō
(1).亦作“ 採缀 ”。搜集。 汉 王充 《论衡·卜筮》:“著书记者,採掇行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採掇片言,莫非宝也。”《南史·沉约传》:“条流虽举,而採缀未周。”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皇甫冉》:“又《巫山诗》终篇皆丽,自 晋 、 宋 、 齐 、 梁 、 周 、 陈 、 隋 以来,採掇者无数,而补闕独获驪珠。” 清 盛时彦 《〈阅微草堂笔记〉序》:“老而嬾於考索,乃採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志士多危心,亦相率赴 欧 墨 ,欲採掇其文化,而纳之宗邦。”
(2).拾取;摘取。《宋书·孝义传·徐耕》:“今年亢旱,禾稼不登,氓黎饥馁,採掇存命。”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园蔬抱金玉,无以供採掇。” 明 李东阳 《后园种菊经月忽见数花》诗:“登临忆冒重阳雨,採掇愁沾昨夜霜。”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三:“想当採掇时,碧色照筐筥。”
(3).采纳;选取。《旧唐书·良吏传上·蒋俨》:“僕以不才,犹参廷谍,诚以素非德望,位班卒伍,言以人废,不蒙採掇。”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採掇增损,实待圣断。” 明 吴承恩 《赏花钓鱼赋诗谢表》:“寸长罔弃,咸归採掇之中;四极难赊,不出惠鲜之外。”
(1).犹摘取。语本《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宋 梅尧臣 《清池》诗:“泠泠清水池,藻荇何参差。美人留采掇,玉鮪自扬鬐。” 清 张锡祚 《晨诣南园采蕨》诗:“薄物世所遗,采掇欣有得。”
(2).犹摘录。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庄》《列》最近诗;后人采掇其语,无不佳者。”
(3).犹搜集。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典籍》:“ 魏 氏采掇亡书,藏三阁。” 清 张埙石 《〈冬青树〉序》:“以 文山 、 叠山 为经,以 赵王孙 、 汪水云 幕府诸参军及一切遗民为纬,采掇既广,感激亦切。”词语解释:提掇 拼音:tí duō
(1).提拉。《坛经·行由品》:“ 能 隐草莽中, 惠明 至,提掇不动。”
(2).提携,挈带。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今日得君提掇起,免教人在污泥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妾看君决非庸下之人,妾也不甘久处风尘,但得君一举成名,提掇了妾身出去,相随终身。”
(3).提出。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诚意之説,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做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持倡也。” 明 李贽 《史阁叙述》:“故夫子又於六五之象復提掇而申明之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4).提起,振作。《朱子语类》卷四四:“平日须提掇精神,莫令頽塌放倒,方可看得义理分明。”
(5).整饬。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踏残红软衬着鞋儿去。再提掇綺罗衣袂,重整顿珠翠冠梳。”词语解释:撺掇 拼音:cuān duo
(1).怂恿。《朱子语类》卷一二五:“ 子房 为 韩 报 秦 ,攛掇 高祖 入关。”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他那里口口声声,攛掇先生,不如归去。”《西游记》第三十回:“他怪我攛掇师父念‘紧箍儿咒’。” 鲁迅 《呐喊·社戏》:“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2).催逼;催促。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遂唤几箇小僂儸,传令教攛掇,隔着山门厉声叫:‘满寺里僧人听呵……得 鶯鶯 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祸。’”《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你这边房子七八也待盖了,攛掇匠人,早些装修、油漆停当。”
(3).张罗,安排。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四七出:“好姻缘,来辐凑,把你攛掇嫁一个好儿夫,那更效绸繆。”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你不知近日来宅院中小娘子要嫁得紧了,媒婆与他攛掇出门去,临行做对鞋谢媒婆。”《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一时庄家忙动,仗赖你娘子又好在厨房攛掇。”
(4).帮助。《水浒传》第二六回:“ 王婆 和那妇人谢道:‘难得 何九叔 攛掇,回家一发相谢。’”《平妖传》第十八回:“ 胡员外 大喜,拱手道:‘全仗学究扶持攛掇。’”
(5).古典戏曲乐器演奏术语。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请娘娘登盘演一回《霓裳》之舞……[正旦做舞][众乐攛掇科]”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三折:“再不去乔粧扮打拍攛掇,再不去戏臺上信口开合。”词语解释:拈掇 拼音:niān duō
亦作“拈敪”。
(1).提;提及。《朱子语类》卷三九:“ 颜子 不处贫贱,固自乐;到他处贫贱,只恁地,更难;所以圣人於此数数拈掇出来。” 鲁迅 《集外集拾遗·〈何典〉题记》:“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
(2).摆弄。《朱子语类》卷一○一:“ 郭子和 传其父学,又兼象数,其学已杂,又被 谢昌国 拈掇得愈不是了。”
亦作“拈敪”。 用手估量轻重;斟酌。《景德传灯录·义玄禅师》:“ 黄蘖 将钁钁地曰:‘我遮钁,天下人拈敠不起,还有人拈得起吗?’”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眼似瞎,手如瘸,轻拈掇,慢拿捻。”词语解释:拾掇 拼音:shí duo
(1).收罗;拾取。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而有党有力者,纷然鳞萃,人乏官旷,致者又美,亦安得不拾掇而用之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然学问肤浅,所见不博,专拾掇 崔杜 小文,所作不可悉难,难便不知所出,斯则寡闻之病也。” 唐 陆龟蒙 《杞菊赋》序:“前后皆树以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旦暮犹责儿童辈拾掇不已。” 宋 王令 《原蝗》诗:“寒禽冬飢啄地食,拾掇穀种无餘遗。” 梁斌 《播火记》八:“常说破家值万贯哩,叫人随便拾掇了去我心疼。”
(2).整理;修理。《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你别要管他,丢着罢,亦发等他们来拾掇。”《醒世姻缘传》第四九回:“我把这重里间拾掇拾掇,你合媳妇儿来住。”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三章:“农具损坏了,要你主任找人拾掇哩。”
(3).谓惩治、处死。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休假温存絮叨叨取撮,佯问候热剌剌念合,更怕我不趲你那冷气虚心廝拾掇。” 峻青 《海啸》第二章:“半夜里,我派人去要拾掇他。”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吕司令 给发了好几打‘插锁盒子’,谁要反对抗 日 ,就把谁拾掇了!”词语解释:移掇 拼音:yí duō
转移;移动。 清 蒋士铨 《香祖楼·嫁兰》:“奴家气他不过,暗向母家移掇一千银子,竟叫 高驾 送去。”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另做矮边圆盘一隻,以便放杯箸酒壶之类,随处可摆,移掇亦便。”词语解释:高掇 拼音:gāo duō
科考高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宰相子应举》:“其长子 沉泰鸿 ,有声诸生间,人皆以高掇期之。” 明 阮大鋮 《燕子笺·偕征》:“二位相公风采,也比往常大不相同,今科必定一齐高掇了。”词语解释:直掇 拼音:zhí duō
亦作“ 直裰 ”。亦作“直敪”。
(1).古家居常服,俗称道袍。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一·论衣冠异制》:“ 晋 处士 冯翼 ,衣布大袖,周缘以皂,下加襴,前繫二长带, 隋 唐 朝野服之,谓之 冯翼 之衣,今呼为直掇。”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 富郑公 致政归西都,尝著布直裰,跨驴出郊。”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无线导者,则谓之道袍,又曰直掇……燕居之所常用也。”《儒林外史》第一回:“一个穿寳蓝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岁光景。”
(2).指僧袍。《景德传灯录·普化和尚》:“将示灭,乃入市谓人曰:‘乞一箇直敠。’” 元 无名氏 《东坡梦》第一折:“把我褊衫都当没了,至今穿着皂直掇哩。”《水浒传》第七一回:“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词语解释:掇掇 拼音:duō duō
疲弱貌。掇,用同“ 惙 ”。 明 归有光 《祭外姑文》:“癸巳之岁,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气息掇掇,犹日念母。”词语解释:收掇 拼音:shōu duō
收纳起用。 宋 苏辙 《谢除龙图阁学士御史中丞表》:“是以度越儁贤,收掇微贱。”词语解释:一掇 拼音:yī duō
犹言一提,一振。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有情人惹起无明火,他那里精神一掇显僂儸。”词语解释:摘掇 拼音:zhāi duō
采摘。 唐 元稹 《遣画》诗:“扫除田地静,摘掇园蔬美。” 元 贡师泰 《学圃吟》:“琅玕琥珀鉤珊瑚,鑱劚摘掇视密疏。”词语解释:集掇 拼音:jí duō
犹搜集,采集。《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天宝 初,为协律郎,集掇当世事,著书八十餘篇。”词语解释:串掇 拼音:chuàn duō
撺掇,怂恿。 沉从文 《王谢子弟》:“律师表面上虽串掇其成,但也担心到当真事成了,此后不好办。”词语解释:领掇 拼音:lǐng duō
(1).提掇,揪扯。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你待胡扯撮,强领掇,道俺 蒯文通 故意作风魔。”
(2).管领;处治。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现放着中书省鼎鼐调和,枢密院将关事领掇。”词语解释:借掇 拼音:jiè duō
以借为名取人钱物。《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 周四 不时的来假做探望, 王生 殷殷勤勤待他,不敢冲撞;些小借掇,勉强应承。”词语解释:驹掇 拼音:jū duō
虫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若 列生 言灶下之驹掇, 庄生 言户内之雷霆……徵祥变化,无日无之。”参阅《列子·天瑞》。词语解释:掠掇
动手动脚词语解释:掠掇
盘算;策划词语解释:唆掇
撺掇;怂恿词语解释:鸲掇 拼音:qú duō
虫名。词语解释:鼓掇 拼音:gǔ duō
撺掇;怂恿。 吴梦起 《兄弟俩》:“ 何三太 再从旁边一鼓掇,他就算铁了心了。”词语解释:钞掇 拼音:chāo duō
抄袭摘取。《新唐书·儒学传下·元行冲》:“ 魏 孙炎 始因旧书擿类相比,有如钞掇,诸儒共非之。”词语解释:抄掇 拼音:chāo duō
抄录。《南史·陆罩传》:“ 简文 在 雍州 ,撰《法宝联璧》, 罩 与羣贤并抄掇区分者数岁。”词语解释:折掇 拼音:shé duō
方言。折磨。 元 无名氏 《南牢记》第四折:“将我妹朝打夕駡,折掇的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梁斌 《红旗谱》十六:“ 老驴头 一个人在大堤上折掇 春兰 , 春兰 说:‘爹,家去打我吧。’”原注:“折掇,折磨。” 梁斌 《播火记》八:“你们把他折掇死了怎么办呢?”词语解释:揽掇 拼音:lǎn duō
掇拾,拾取。《淮南子·要略》:“《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跡。”词语解释:掂掇 拼音:diān duo
考虑,估量。《人民文学》1979年第1期:“我光这么掂掇,可就不知道怎么搭连在一块,更弄不出数码来喀。”词语解释:抚掇 拼音:fǔ duō
犹摭拾。 明 李东阳 《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展公墓志铭》:“时有欲倾之者,阴纵人徂公,抚掇无所得。公益严戒,立崖岸为之,吏民无敢犯。”词语解释:攒掇 拼音:zǎn duō
怂恿。 孙犁 《白洋淀纪事·“藏”》:“‘去找他!他不能推的这么干净……’女同伴们都这样攒掇她。”词语解释:揍掇 拼音:zòu duō
增删窜改。 宋 文天祥 《断配典史侯必隆判》:“ 侯必隆 何为者,輒敢於呈押之时,脱套花字;於行移之后,揍掇公文。”词语解释:攓掇 拼音:qiān duō
摘取。 唐 柳并 《〈意林〉序》:“ 隋 代 博陵 李文博 攓掇诸子,编成《理道集》十卷。”词语解释:攫掇 拼音:jué duō
传说为 黄帝 时动作敏捷的人。《淮南子·修务训》:“使未尝鼓瑟者,虽有 离朱 之明, 攫掇 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 高诱 注:“ 攫掇 ,亦 黄帝 时捷疾者也。”《淮南子·人间训》作“捷剟”。词语解释:掳掇 拼音:lǔ duō
收拾。 茅盾 《烟云集·搬的喜剧》:“﹝ 黄太太 ﹞嘴里是歇斯底里地叫着,手里却不知道掳掇些什么好。”词语解释:挢掇 拼音:jiǎo duō
拾取。《淮南子·要略》:“乃始揽物引类,览取撟掇,浸想宵类。” 高诱 注:“撟,取也;掇,拾也。”词语解释:拏掇 拼音:ná duō
拿取。《平山冷燕》第十一回:“﹝他﹞再三在自家诗稿上寻,并无一首拏掇得出,欲待不写,却又不像个诗人行径。”词语解释:烧掇 拼音:shāo duō
焚烧侵掠。《史记·张仪列传》:“中国无事, 秦 得烧掇焚杅君之国。” 司马贞 索隐:“谓焚烧而侵掠。”词语解释:喝掇 拼音:hē duō
吆喝。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三折:“你休喝掇,休惊诧。便胆寒,心惊怕。”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三折:“我可也不将他喝掇,遇着我的喜笑呵呵。”词语解释:窜掇 拼音:cuàn duō
劝诱,怂恿。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节镇宣恩》:“那黄衫豪士随有人窜掇言官,将 小玉姐 这段节义上了,又见得 卢 府强婚之情。”《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这都是 王三 那老乌龟一力窜掇,害了我女儿终身。”《何典》第六回:“你既受不得娘妗的气,如何听了 串熟鬼 窜掇,直跑到 恶狗村 里来受狗的气?”词语解释:表掇 拼音:biǎo duō
仪度。一说,标臬。《吕氏春秋·不屈》:“ 惠子 曰:‘今之城者,或者操大筑乎城上,或负畚而赴乎城下,或操表掇以善睎望,若 施 者,其操表掇者也。’” 高诱 注:“表掇,仪度。” 高亨 《诸子新笺·吕氏春秋·不屈》:“掇亦表也。表掇犹标臬也。掇字古有表义。”词语解释:裒掇 拼音:póu duō
辑集掇拾。《新唐书·刘子玄吴兢等传赞》:“虽论著之人,随世裒掇,而疏舛残餘,本末颠倒。”《新唐书·令狐峘传》:“撰《玄宗实録》,属《起居注》亡散, 峘 裒掇詔策,备一朝之遗。”词语解释:剽掇 拼音:piāo duō
抄袭,摘录。 明 文徵明 《毛公行状》:“时举子学《易》多事剽掇,以求合於有司,於经义初无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