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4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掩关掩涕掩翳掩藏掩弃掩菼揜迹掩汗
掩映掩冉掩苒掩袭掩捕掩庇揜匿掩茂
掩卷掩口掩群掩护掩败掩掩揜眼掩获
掩泪掩泉掩塞掩瑕掩障掩亚掩圹掩荫
掩抑掩蔽掩霭掩谤掩遏掩体掩掩缩缩掩闭
掩耳掩笑掩蔼掩弊掩著掩匿掩聪掩讳
掩面掩覆掩身掩噎掩郁掩人掩过饰非掩赴
掩鼻掩敛掩妆掩取掩鼻歌揜著掩过扬善掩踔
掩泣掩日掩襟掩夺掩函揜覆掩耳盗铃掩膊
掩袂掩骼掩盖掩息掩迹揜群掩没掩跳

词语解释:掩关  拼音:yǎn guān
(1).关闭;关门。 唐 吴少徵 《怨歌行》:“ 长信 重门昼掩关,清房晓帐幽且閒。” 明 刘基 《辛卯仲冬雨中作》诗之一:“青灯无光掩关坐,饥鼠相衔啼过我。”
(2).坐关。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唐 白居易 《秋山》诗:“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清 唐孙华 《同友人游善果寺》诗:“客倦思寻榻,僧闲各掩关。”
词语解释:掩映  拼音:yǎn yìng
(1).遮蔽;隐蔽。 唐 元稹 《赛神》诗:“採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鯢吞。”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我在此树边掩映着,等他出来时,着他死於斧下。”《三国演义》第一○九回:“﹝ 司马昭 ﹞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近。”
(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唐 白居易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宋 晏殊 《渔家傲》词:“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龙井神女祠》:“时林月渐明,隐隐见橘柚影中一美人掩映,若隔烟雾。”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楼台殿阁的缩影哟,掩映在山头的云雾之中。”
(3).遮映衬托。 南唐 冯延巳 《虞美人》词:“春山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宛转随溪,羣峰环耸,木石掩映。” 清 纳兰性德 《疏影·芭蕉》词:“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绣牀金缕。”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树影中湖光掩映,极其明媚。”
(4).盖过,压倒。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郎士元》:“‘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 明 高攀龙 《〈朱子节要〉序》:“盖其精神气力,真足以柱石两间,掩映千古。”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词语解释:掩卷  拼音:yǎn juàn
合上书本。多为阅读中有所感触的举动。《北史·刘献之传》:“﹝ 献之 ﹞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 杨 墨 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小也。’” 唐 李白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宋 苏辙 《次韵子瞻感旧见寄》:“纵横万餘卷,临纸但挥手。学成竟无用,掩卷空自疑。” 邹荻帆 《读贺敬之的〈“八一”之歌〉》:“我读诗时,还往往读了某几句,或某一节之后,掩卷沉思,猜摸着作者会如何展开下面的诗章。”
词语解释:掩泪  拼音:yǎn lèi
犹掩涕。 晋 左思 《娇女》诗:“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唐 李嘉祐 《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诗:“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这几句话,説得旁人俱各掩泪。” 许地山 《女儿心》:“ 宜姑 到看不见她,才掩泪回到寨里。”
词语解释:掩抑  拼音:yǎn yì
(1).遮盖;遮挡。《陈书·废帝纪》:“贼竪皆亡,祅徒已散,日望惩改,犹加掩抑,而悖礼忘德,情性不悛,乐祸思乱,昬慝无已。”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旋拂轻容写洛神》词:“掩抑薄寒施软障,抱持纤影藉芳茵,未能无意下香尘。”
(2).压制。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掩抑其言则专蔽,诱掖其説则侵诬。”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前辈文人相奖借》:“ 欧阳公 不得不收 东坡 ,所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者,其实掩抑渠不得也。”
(3).指压倒,盖过。 宋 叶适 《虎长老修双峰》诗:“ 雁荡 初传晚 唐 世,掩抑众岳夸神灵。”
(4).形容声音低沉。 南朝 齐 王融 《咏琵琶》:“掩抑有奇态,悽愴多好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清 吴伟业 《王郎曲》:“摧藏掩抑未分明,拍数移来发曼声。”
(5).指说话的语调低沉。 老舍 《赵子曰》第二十:“作官的时候出锋头是心里的劲儿,越吞吐掩抑越见长处。”
(6).形容心情抑郁。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周丞相对敭》:“既而龙姿掩抑,泪落衣襟。” 宋 范成大 《拟古》诗:“弯环楼前月,掩抑楼上人。人月不得语,相看两凝顰。”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欢笑时,即含顰凝睇,掩抑若悲。” 冰心 《我的邻居》:“我呢,不知道怎样劝她,也想她在家里整天的凄凉掩抑,在这朗阔的野外,让她恣情的一恸,倒也是一种发泄。”
(7).谓性情拘谨。 宋 秦观 《送钱秀才序》:“客闻而笑之曰:‘子二人者……今者室居而舆出,非澹泊之事不治,掩抑若处子,又何拘也。’”
(8).犹抑扬。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为文要得顿挫之法》:“予因学琴,遂得为文之法,文章妙处,在能掩抑顿挫,令人读之亹亹忘倦。”
词语解释:掩耳  拼音:yǎn ěr
(1).捂住耳朵不听。《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荀躒 掩耳而走。”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趋走。”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劝参留守謁大尹,言语纔及輒掩耳。”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一日游 西湖 ,望 建业 五色云起,诸君谓为庆云,拟赋诗。 刘 独引大白慷慨曰:‘此王气也,后十年有英主出,吾当辅之。’众皆掩耳。”
(2).指不闻不问。 清 唐孙华 《哭曹九咸明府》诗之四:“折腰怜傲吏,掩耳作家翁。”
(3).御寒护耳的用品。《元典章·礼部五·春牛经式》:“释策牛人罨耳……寅亥时为通气,故揭一边。子丑时芒神全戴掩耳,为严凝时全掩也。”
词语解释:掩面  拼音:yǎn miàn
(1).遮住面孔。羞惭貌。《后汉书·陈蕃传》:“若受爵不让,掩面就之,使皇天震怒,灾流下民,於臣之身,亦何所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同盟会·东京各界告乡人书》:“诸君如办学有滞碍,或筹款甚艰难,尚其为国家前途计,而掩面重来乎!”
(2).遮住面孔。悲不忍见貌;哭泣貌。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清 姚燮 《双鸩篇》:“妾手掩面啼声低,妾手不敢牵郎衣。”
(3).盖在尸体面部的白色的布或绢。《荀子·礼论》:“设掩面儇目,鬠而不冠笄矣。” 杨倞 注:“《士丧礼》,掩用练帛,广终幅,长五尺。”
(4).犹封皮。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东坡 守 杭 ,所属尝申漏税,乃远方获荐士,以裹粮置货,封掩,贋作某上 杭州 知府 苏内翰 。士辞穷吐实,且曰:‘今负天下重名,孰踰先生,沿涂既赖以免,自此入京,意通行无碍,不虞败获也。’ 坡 乃呼笔吏,俾易掩面,用己衔,至京师 竹竿巷 苏学士 。且语之:‘乃舍弟 子由 也,此真无碍矣。’”
词语解释:掩鼻  拼音:yǎn bí
(1).捂住鼻子。表示对肮脏、发臭之物的厌恶。《孟子·离娄下》:“ 西子 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江阴 城陷时,一女子赴水死……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嚙指血题诗云:‘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2).遮掩口鼻低声说话。表示谨慎小心。《晋书·谢安传》:“ 安 妻, 刘惔 妹也,既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 安 掩鼻曰:‘恐不免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一》:“ 安 之所以答妻以不免之言,而推求所以掩鼻之意,盖畏 温 知之而不免其祸耳,非为不免富贵也。”
(3).《韩非子·内储说下》:“ 魏王 遗 荆王 美人, 荆王 甚悦之。夫人 郑袖 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於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后以“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 南朝 梁简文帝 《怨歌行》:“娥眉本多嫉,掩鼻特成虚。”《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论》:“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怨。”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拊心却笑 西子 嚬,掩鼻谁忧 郑姬 谤。”
词语解释:掩泣  拼音:yǎn qì
掩面而泣。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作》诗:“登艫眺 淮 甸,掩泣望 荆 流。” 唐 卢纶 《送杨皞东归》诗:“登楼掩泣话归期, 楚 树 荆 云发远思。”《宋史·乐志十六》:“空留嬪御,掩泣望霓旌。” 郭沫若 《残春》四:“她说着说着,便掩泣起来。”
词语解释:掩袂  拼音:yǎn mèi
(1).用衣袖遮面。《艺文类聚》卷二九引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离宴》诗:“掩袂望征云,衔杯惜餘景。”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稗事数则》:“一日,有阁中胥吏请假,公问何事,曰:‘适闻父讣信。’公习以为常,亦云:‘好,好。’舍人等皆掩袂笑。”
(2).以衣袖拭泪。 宋 苏轼 《祭欧阳伯和父文》:“投笔掩袂,斯文日化,躡风系景,安所止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妓女·杜韦》:“ 韦 应曰:‘君怯甚,不可多语伤神,我上天入地必随君。’ 范 亦为哽咽。此时已心知二人必无独死理矣。 伯起 每为余谈此,泪尚承睫,余亦为之掩袂。”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国母摩笄刺,宫娥掩袂伤。他年标信史,同日见 高皇 。”
词语解释:掩涕  拼音:yǎn tì
掩面流泪。《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唐 韩愈 《别知赋》:“倚郭郛而掩涕,空尽日以迟留。”
词语解释:掩冉  拼音:yǎn rǎn
亦作“ 掩苒 ”。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诗:“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词语解释:掩口  拼音:yǎn kǒu
(1).以手捂住嘴巴。《礼记·曲礼上》:“负劒辟咡詔之,则掩口而对。” 孔颖达 疏:“掩口,恐气触人。”参见“ 掩口而笑 ”、“ 掩口胡卢 ”。
(2).沉默不语;不敢出声。《史记·孝武本纪》:“臣恐效 文成 ,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后汉书·酷吏传·阳球》:“ 松览 等皆出於微蔑,斗筲小人……莫不被蒙殊恩,蝉蜕滓浊。是以有识掩口,天下嗟叹。”《东周列国志》第八二回:“忠臣掩口,谗夫在侧,邪説諛辞,以曲为直。”
词语解释:掩泉  拼音:yǎn quán
没于黄泉。死的讳词。 明 高启 《送安南使者杜舜卿还国应制》:“号册纔临境,容衣忽掩泉。”
词语解释:掩蔽  拼音:yǎn bì
(1).遮蔽。《后汉书·郎顗传》:“白虹春见,掩蔽日曜。”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 宋 梅尧臣 《和端式上人十韵·天外峰》:“重云不掩蔽,万里见头角。” 杨朔 《风暴》:“ 赵区长 赶紧吩咐 谢三财 掩上门,转身从炕上拿起一条紫花布棉被,掩蔽着纸窗。”
(2).指遮蔽之物或地方。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看见敌人飞机来临,他自会一面寻着掩蔽,一面持枪射击。”
(3).蒙蔽;隐瞒。《吕氏春秋·自知》:“今贤非 尧 、 舜 、 汤 、 武 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命大史衅龟筴、占兆,审卦吉凶,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后汉书·韩棱传》:“事下案验,吏以 棱 掩蔽 兴 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錮。”《隋书·炀帝纪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劫掠从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4).引申为袒护。 宋 苏辙 《论用台谏札子》:“ 钦 等所言,皆掩蔽 凤 短,专攻帝失。”
(5).盖过,超过。《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引 王廷相 《家藏集》:“ 李献吉 以恢阔统辩之才,成沉博伟丽之文,游精於 秦 汉 ,割正於六朝。执符於《雅》《謨》,参变於诸子,用成一家之言,遂能掩蔽前贤,命令当世。”
词语解释:掩笑  拼音:yǎn xiào
掩口而笑;要笑而忍住不出声。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手把 梁生 画花看,凝嚬掩笑心相许。” 唐 叶季良 《省试吴宫教美人战》诗:“掩笑分旗下,含羞入队中。”《杨家将演义》第二一回:“众僧掩笑而散。”
词语解释:掩覆  拼音:yǎn fù
(1).遮蔽。《红楼梦》第四九回:“原来这 芦雪庭 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四面皆是芦苇掩覆。”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潭的南沿是岩壁的高岸,有些地方有几株很茂盛的榕树掩覆着。”
(2).埋葬。《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 晏娥儿 ﹞乃解衣以覆 桓公 之尸,復肩负窗槅二扇以盖之,权当掩覆之意。”
(3).掩盖;掩饰。《三国志·魏志·曹衮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旧唐书·德宗纪上》:“朕志在推诚,事皆掩覆,礼遇转厚,委任益隆。”《元典章·刑部十·诸赃三》:“取钱物之人惧罪,因而隐讳;其与钱之人惧罪,亦不肯説,而相互掩覆,人莫能知,难於败露。”
(4).躲藏。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5).倾覆,倒塌。
词语解释:掩敛  拼音:yǎn liǎn
遮藏躲闪。 清 陈维崧 《念奴娇·赠阿秀并呈西樵》词:“晚风迴处,忽帘开影露,髩烟微緑。驀地见人犹掩敛,裙与阑干争曲。”
词语解释:掩日  拼音:yǎn rì
古剑名。 晋 王嘉 《拾遗记·昆吾山》:“ 越王 句践 ,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祠 昆吾 之神,採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以之指日,则光昼暗。”
词语解释:掩骼  拼音:yǎn gé
掩埋暴露的尸骨。 唐 陈子昂 《窅冥君古坟记铭序》:“阳和掩骼,既服国典;至德埋胔,又在 周 令。” 明 陈子龙 《封给谏歙姚公八十寿序》:“先生虽以魁垒闻天下,而好行其德,修掩骼之令,广祝网仁。”
词语解释:掩翳  拼音:yǎn yì
遮蔽。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安得掩翳聪明,歷藏数息,长斋久洁,躬亲炉火,夙兴夜寐,以飞八石哉!”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酒楼》:“ 九桥门 街市酒店,綵楼相对,绣斾相招,掩翳天日。”
词语解释:掩苒  拼音:yǎn rǎn
见“ 掩冉 ”。
词语解释:掩冉  拼音:yǎn rǎn
亦作“ 掩苒 ”。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诗:“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词语解释:掩群  拼音:yǎn qún
捕取兽群。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取之不围泽,不揜羣。”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揜羣。” 明 何景明 《内篇》之十七:“古者之待禽兽草木也,不揜羣,不射宿。”
词语解释:掩塞  拼音:yǎn sāi
(1).蒙蔽。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上天苍苍,不可掩塞。”
(2).堵塞。《后汉书·苏章传》:“ 暠 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
词语解释:掩霭  拼音:yǎn ǎi
云雾遮蔽貌。 宋 徐铉 《题雷公井》诗:“揜靄 愚公谷 ,萧寥羽客家。”
词语解释:掩蔼  拼音:yǎn ǎi
(1).暗淡貌。 汉 徐干 《哀别赋》:“秣余马以俟济兮,心儃恨而不尽;仰深沉之掩蔼兮;重增悲以伤情。”
(2).遮掩。 北周 王褒 《关山篇》:“关山恒掩蔼,高峰白云外。” 宋 苏舜钦 《猎狐篇》:“老狐宅城隅,涵养体丰大。不知窟穴处,草木但掩蔼。”
(3).艳丽超群。《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絶世,真灵人也。”
词语解释:掩身  拼音:yǎn shēn
谓居于隐蔽之处。《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 郑玄 注:“掩,犹隐翳也。”
词语解释:掩妆  拼音:yǎn zhuāng
谓卸妆。 宋 张先 《怨春风》词:“今夜掩妆花下语,明朝芳草东西路。愿身不学相思树,但愿罗衣,化作双飞羽。”
词语解释:掩襟  拼音:yǎn jīn
底襟
词语解释:掩盖  拼音:yǎn gài
(1).收藏。《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脩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
(2).隐瞒。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三主崩没,臣子掩盖,日不移晷,旋受大祸,此天下之至忌,不可之至甚者也。”
(3).遮盖。 明 李贽 《复焦弱侯书》:“此一等人,心身俱泰,手足轻安,既无两头照顾之患,又无掩盖表扬之丑,故可称也。”《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再看牙牀之上,两扇窗槅,掩盖着个不言不动,无知无觉的 齐桓公 。”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妙在四行树接叶交柯,把 苏堤 笼成一条绿荫掩盖的巷子。”
(4).掩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一二日后必復来,去土开棺,諦视其尸,重为掩盖。”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语怪》:“见棺槨之暴露者,必为掩盖。”
词语解释:掩藏  拼音:yǎn cáng
隐藏。 宋 刘克庄 《浪淘沙》词:“叠嶂碧周遮,游子无家。掩藏白髮赖乌纱。”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但和他一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穷……但他掩藏着这些事。”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她竭力掩藏着内心的痛苦,但是眼泪还是在眼眶里打滚。”
词语解释:掩袭  拼音:yǎn xí
(1).突然袭击。《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内相掩袭。” 李善 注:“《左氏传》曰:‘凡师轻曰袭。’ 杜预 曰:‘掩其不备也。’”《晋书·慕容垂载记》:“臣息 农 收集故营,以备不虞,而 石越 倾 鄴城 之众,轻相掩袭,兵阵未交, 越 已陨首。” 宋 李纲 《与吕安老提刑书》:“今兹水涸,正可掩袭。”
(2).承袭。 章炳麟 《与邓实书》:“ 王壬秋 可谓游於其藩,犹多掩袭声华,未能独往。”
(3).犹风靡。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当时道家言极盛,全国为所掩袭,莫能夺之。”
词语解释:掩护  拼音:yǎn hù
(1).保护起来不使人知;庇护。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子共母不能完聚,纔分娩一命归阴,着 程婴 将他掩护,久以后长立成人,与 赵 家看守坟墓。” 清 归有光 《与曾省吾参政书》:“僕非敢缘旧识,求门下有所掩护也。”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 汉口 市区,因为有租界和敌产的掩护,始终不曾被炸。”
(2).指袒护。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你又来了!人家割竹子挣下钱,不还咱吗?’老婆掩护儿子说。”
(3).遮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孝子》:“母创寻愈。 周 每掩护割处,即妻子亦不知也。”
(4).对敌采取警戒、牵制、压制等手段,保障己方部队或人员行动安全。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一幕:“ 小岳 :‘上级命令你们营,一定要死打硬拼,守住渡口,掩护大部队过江,去和二、六军团会合。’”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五章:“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里坚决阻住敌人,来掩护他们安全转移。”
词语解释:掩瑕  拼音:yǎn xiá
遮盖缺点。《南史·陆厥传》:“至於掩瑕藏疾,合少繆多,则 临淄 所云‘人之著述,不能无病’者也。”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絶调易卑,五言絶即拙匠易於掩瑕,七言絶虽高手难於中的。”
词语解释:掩谤  拼音:yǎn bàng
止息诽谤。《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戌 也惑之:仁者,杀人以掩谤,犹弗为也。今吾子,杀人以兴谤,而弗图,不亦异乎!”
词语解释:掩弊  拼音:yǎn bì
见“ 揜蔽 ”。
词语解释:掩蔽  拼音:yǎn bì
(1).遮蔽。《后汉书·郎顗传》:“白虹春见,掩蔽日曜。”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 宋 梅尧臣 《和端式上人十韵·天外峰》:“重云不掩蔽,万里见头角。” 杨朔 《风暴》:“ 赵区长 赶紧吩咐 谢三财 掩上门,转身从炕上拿起一条紫花布棉被,掩蔽着纸窗。”
(2).指遮蔽之物或地方。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看见敌人飞机来临,他自会一面寻着掩蔽,一面持枪射击。”
(3).蒙蔽;隐瞒。《吕氏春秋·自知》:“今贤非 尧 、 舜 、 汤 、 武 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命大史衅龟筴、占兆,审卦吉凶,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后汉书·韩棱传》:“事下案验,吏以 棱 掩蔽 兴 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錮。”《隋书·炀帝纪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劫掠从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
(4).引申为袒护。 宋 苏辙 《论用台谏札子》:“ 钦 等所言,皆掩蔽 凤 短,专攻帝失。”
(5).盖过,超过。《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引 王廷相 《家藏集》:“ 李献吉 以恢阔统辩之才,成沉博伟丽之文,游精於 秦 汉 ,割正於六朝。执符於《雅》《謨》,参变於诸子,用成一家之言,遂能掩蔽前贤,命令当世。”
词语解释:掩噎  拼音:yǎn yē
掩泣哽咽。 唐 徐彦伯 《题东山子李适碑阴》诗之一:“忽惊《薤露曲》,掩噎 东山 云。”
词语解释:掩取  拼音:yǎn qǔ
(1).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后汉书·酷吏传·黄昌》:“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新唐书·冯宿传》:“府大集,部曲輒与 文寿 偕来, 宿 掩取而榜杀之。”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侯袭莒》:“况以阴谋閟计,出其不意而掩取之乎?”
(2).尽取,全部捕杀。《礼记·曲礼下》“大夫不掩羣” 唐 孔颖达 疏:“大夫不掩羣者,羣谓禽兽共聚也。羣聚则多,不可掩取之。”
词语解释:掩夺  拼音:yǎn duó
盖过,超越。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矜嫚·桑悦》:“﹝ 桑悦 ﹞迁 长沙 倅,再调 柳州 。 悦 意不乐往。人问之,輒曰:‘ 宗元 小生,擅此州名久,吾一旦往,掩夺其上,不安耳。’”
词语解释:掩息  拼音:yǎn xī
(1).受遮蔽而不彰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
(2).止息;休息。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纔莠蔑闻,攘争掩息。” 元 袁桷 《昌上人游京师》诗之三:“掩息端如鸡抱子,爱闲屡见竹生孙。”
词语解释:掩弃  拼音:yǎn qì
谓死于道途而草草收葬。 唐 赵徵明 《回军跛者》诗:“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塋。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
词语解释:掩捕  拼音:yǎn bǔ
乘其不备而逮捕。《汉书·韩信传》:“上使使掩捕 梁王 ,囚之 雒阳 。”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明 刘基 《前江淮都转运盐使宋公政绩记》:“公至,督有司掩捕,获其渠魁。”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请兵掩捕皆不应, 克捷 乃捕 李文成 下狱。”
词语解释:掩败  拼音:yǎn bài
(1).倒塌。 汉 贾谊 《新书·耳痺》:“君臣乖而不调,置社稷而分裂,容臺榭而掩败。”
(2).掩盖败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掩败为功似 鲜于仲通 。”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当事诸公,往往掩败为功,交相欺蔽。”
词语解释:掩障  拼音:yǎn zhàng
(1).掩盖遮蔽。 汉 王充 《论衡·说日》:“今察日之食,西崖光缺,其復也,西崖光復,过掩东崖復西崖,谓之合袭相掩障,如何?”
(2).指影壁之类的建筑。《太平广记》卷二一一引《唐画断》:“ 天寳 中, 玄宗 召 思训 画 大同殿 壁兼掩障。”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有笔工善画水,召使画便厅掩障。”
词语解释:掩遏  拼音:yǎn è
(1).阻抑,压制。 唐 李商隐 《有感》诗之二:“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清 戴名世 《答朱生书》:“独其胸中之思,掩遏抑鬱无所发洩,则尝见之文辞,虽不求工,颇能自快其志。”
(2).犹抹煞。《宣和书谱·孔琳之》:“方时以刚正自力,不能阿諛当前者,故奄奄众人后。至於作字之工,人不得掩遏也。”
词语解释:掩著
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词语解释:掩郁  拼音:yǎn yù
低沉。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其后 胡瑗 改铸编钟,遂圆其形而下垂,叩之揜鬱而不扬。”
词语解释:掩鼻歌  拼音:yǎn bí gē
犹拥鼻吟。 明 李贽 《和壁间韵》之三:“不用登山屐,寧容掩鼻歌。”参见“ 拥鼻吟 ”。
词语解释:拥鼻吟  拼音:yōng bí yín
《晋书·谢安传》:“ 安 本能为 洛 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后以“拥鼻吟”指用雅音曼声吟咏。 唐 唐彦谦 《春阴》诗:“天涯已有销魂别,楼上寧无拥鼻吟。” 宋 林逋 《春夕闲咏》:“屐齿徧庭深,若为拥鼻吟。” 清 金农 《新编拙诗四卷杂题》诗之二:“鐘声断处攒眉想,日影趖时拥鼻吟。”亦省作“ 拥鼻 ”。 宋 欧阳修 《和应之登广爱寺阁寄圣俞》:“旧社更谁能拥鼻,新秋有客独登高。”
词语解释:掩函  拼音:yǎn hán
谓捕敌于陷阱。《墨子·非儒下》:“君子胜不逐奔揜函,弗射。” 孙诒让 间诂:“函,疑亟之形误……此揜亟,亦奄卒之意,谓敌困急,则不忍射之也。又疑函当为臽之误,《説文·臼部》云:‘臽,小阱也。’今经典通作陷。《汉书·司马迁传》:‘函粪土之中而不辞。’《汉纪》函作陷,於义亦通。” 王焕镳 商兑:“ 孙氏 疑‘函’为‘臽’误,是也。‘不揜臽’者,谓不捕取敌人于坎险之中也。”
词语解释:掩迹  拼音:yǎn jì
承袭先辈的事业。《荀子·儒效》:“教诲开导 成王 ,使諭於道,而能揜迹於 文 武 。” 杨倞 注:“揜,袭也。” 章炳麟 《〈孙逸仙〉题辞》:“索虏昌狂泯 禹 绩,有 赤帝 子断其嗌,揜迹 郑洪 为民辟,四百兆人视兹册。”
词语解释:掩菼  拼音:yǎn tǎn
谓昏暗的光。 唐 卢仝 《月蚀诗》:“奴婢炷暗灯,揜菼如玳瑁。” 清 钱谦益 《效欧阳詹〈翫月诗〉》:“壁啣残灯,揜菼明灭。”
词语解释:掩庇  拼音:yǎn bì
庇护,包庇。《元典章·刑部十三·获盗》:“至於失过盗贼,过违三限,弓手依例断决;捕盗官止罚俸钞,任满给由,掩庇失过……赏罚无彰,何由激劝?”
词语解释:掩掩  拼音:yǎn yǎn
(1).形容香气浓郁。掩,通“ 馣 ”。《文选·宋玉〈高唐赋〉》:“薄草靡靡,联延夭夭,越香掩掩。” 刘良 注:“掩掩,香气貌。”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文选》:“《高唐赋》:‘越香掩掩。’掩,亦与馣同。《广雅》曰:‘馣,香也。’又曰:‘馣馣,香也。’”
(2).隐约,模糊。 唐 元稹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诗之一:“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
词语解释:掩亚  拼音:yǎn yà
关闭。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小院深深门掩亚,寂寞珠帘,画閤重重下。”
词语解释:掩体  拼音:yǎn tǐ
(1).遮蔽身体。 明 李贽 《阿寄传》:“一嫗一儿,仅敝緼掩体而已。”
(2).军事上个体用的掩蔽工事。 孙犁 《白洋淀纪事·小胜儿》:“敌人冲到我面前,他跳出了掩体和敌人拼了死命。”
词语解释:掩匿  拼音:yǎn nì
遮掩,隐瞒。《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 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后汉书·李固传》:“ 固 对曰:‘帝虽幼少,犹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乎?’” 宋 李纲 《与梅和胜侍郎书》:“大概贼作之初,捕盗官司,意在掩匿,不以实闻,措置乖方,浸淫滋蔓,遂致於此。”
词语解释:掩人  拼音:yǎn rén
掩盖别人的优点。《国语·周语下》:“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 韦昭 注:“掩人,掩人之美。” 唐 刘禹锡 《口兵戒》:“掩人诚智,折笄以詈。”
词语解释:揜著
掩饰自己的坏处,显示自己的好处
词语解释:揜覆
遮盖
词语解释:揜群
捕取兽群
词语解释:揜迹
承袭先辈的事业
词语解释:揜匿
遮掩
词语解释:揜眼
眼罩
词语解释:掩圹
将棺木放入墓穴内,加土掩埋
词语解释:掩掩缩缩
躲躲藏藏
词语解释:掩聪  拼音:yǎn cōng
闭塞听闻。《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纊塞耳,所以掩聪。” 高诱 注:“不欲其妄闻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日报上》:“奈何掩聪塞明,箝口结舌,坐使敌国怀覬覦之志,外人操笔削之权,泰然自安,施施然甘受他人之陵侮也?”
词语解释:掩过饰非  拼音:yǎn guò shì fēi
犹言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 李广田 《〈散文三十篇〉序》:“他们想占有一切,他们的手不用以创造,而用以掩过饰非。”
词语解释:掩过扬善  拼音:yǎn guò yáng shàn
同“ 掩恶扬善 ”。 《汉书·丙吉传》:“﹝ 丙吉 ﹞於官属掾吏,务掩过扬善。”
词语解释:掩耳盗铃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同“ 掩耳盗鐘 ”。 宋 朱熹 《答江德功书》:“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寡人为寻 刘倩倩 ,借名讨贼而来,只説掩耳盗铃,假意要与真情互见。”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闭上了眼睛,不要知道世界上的龌龊,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掩耳盗铃?”
词语解释:掩没  拼音:yǎn méi
掩盖埋没。 宋 董逌 《广川书跋·书〈瘗鹤铭〉后》:“《瘞鹤铭》在 润州 焦山 下,初刻於崖石,久而崩摧,覆压掩没,故不復得其全文。” 叶圣陶 《苦菜》:“至于下秧是我的工作了:将菜秧放在潭里,拨些松泥掩没了根部,就完事了。”
词语解释:掩汗  拼音:yǎn hàn
犹衬衣。
词语解释:掩茂  拼音:yǎn mào
岁阴名。指太岁在戌之年。《汉书·天文志》:“﹝太岁﹞在戌曰掩茂。”《淮南子·天文训》:“掩茂之岁,岁小饥,有兵,蚕不登,麦不为,菽昌,民食七升。” 高诱 注:“掩茂,掩蔽茂冒也,言万物皆蔽冒。”参见“ 阉茂 ”。
词语解释:阉茂  拼音:yān mào
地支中戌的别称,用以纪年。《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戌,岁名曰阉茂。” 唐 贾曾 《饯张尚书赴朔方序》:“阉茂次年,仲夏贞闰,拜手 东洛 ,驰軺北闕。” 清 魏源 《〈皇朝经世文编〉叙》:“则鳃理于 邵阳 魏君 默深 ,告成于 道光 六年柔兆阉茂之仲冬也。”
词语解释:掩获  拼音:yǎn huò
捕获。 三国 魏 曹操 《掩获宋金生表》:“臣輒部武猛都尉 吕纳 ,将兵掩获得 生 ,輒行军法。” 唐 康骈 《剧谈录·田膨郎偷玉枕》:“未知贼在何许,可报司存掩获否?” 宋 苏轼 《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 直方 以进士及第,母子二人相须为命,而能以忠义奋激,亲手击刺,以除一方之患,比之寻常捕盗官,偶然掩获十数饥寒之民号为劫贼者,不可同日而语矣。”
词语解释:掩荫  拼音:yǎn yīn
遮盖,荫蔽。 唐平铸 《转战江淮河汉》:“村庄大都在高大的竹林掩荫之下。”
词语解释:掩闭  拼音:yǎn bì
(1).关闭。《后汉书·袁閎传》:“乃筑室,四周於庭,不为户,自牖纳饮食而已……母思 閎 ,时往就视,母去便掩闭,兄弟妻子莫得见也。”《红楼梦》第八一回:“又来至 蘅芜院 ,更是香草依然,门窗掩闭。”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左右二室后壁靠外侧均有门,左者开放,右者掩闭。”
(2).隐瞒,包庇。《元典章·台纲二·体察》:“管民官与按察司官递相照刷文卷,有道来那般照刷呵,递互廝掩闭者,罪过不交出来者。”
词语解释:掩讳  拼音:yǎn huì
掩饰讳言。 郭沫若 《羽书集·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我们在这次的神圣抗战中,用不着掩讳,我们的伤亡是有相当数量的。”
词语解释:掩赴  拼音:yǎn fù
乘其不备而至。《后汉书·马援传》:“ 羌 因将其妻子輜重移阻於 允吾谷 , 援 乃潜行閒道,掩赴其营。”
词语解释:掩踔  拼音:yǎn chuō
盖过;超越。《魏书·文苑传序》:“逮 高祖 驭天,鋭情文学,盖以頡頏 汉彻 ,掩踔 曹丕 ,气韵高艳,才藻独构。衣冠仰止,咸慕新风。”
词语解释:掩膊  拼音:yǎn bó
即披膊。古时铠甲遮护臂膊的部分。参阅 宋 曾公亮 《武经总要》卷十三。
词语解释:掩跳  拼音:yǎn tiào
见“ 掩扑 ”。
词语解释:掩扑  拼音:yǎn pū
(1).袭取。 元 王晔 《殿前欢·答》套曲:“满怀寃,被 冯魁 掩扑了 丽春园 。”
(2).亦称“ 掩跳 ”。博戏的一种。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掩扑,跳钱戏也,俗谓之射数或射意也。或曰博戏,掩取人财物也。”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二引《纂文》作“掩扑、掩跳,钱戏也。”
共14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