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揶揄 拼音:yé yú
嘲笑;戏弄。《东观汉记·王霸传》:“上令 霸 至市口募人,将以击 郎 ,市人皆大笑,举手揶揄之, 霸 惭而去。”《世说新语·任诞》“ 襄阳 罗友 有大韵”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乃是首旦出门,於中途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 清 钱谦益 《云阳草堂记》:“举世之人,见不越晦朔,智不出口耳,闻点石移山之説,未有不揶揄手笑者也,而又何怪与!” 蔡元培 《工学互助团的大希望》:“文学家、美术家的著作往往受同时人的揶揄非笑,直到死后几十年几百年才受人崇拜。”词语解释:鬼揶揄 拼音:guǐ yé yú
晋 罗友 为 桓温 下属,未受重用,同僚中有被任为郡守者, 桓温 设宴欢送, 罗友 很迟才到会, 桓 问其故, 友 答道:“民性饮道嗜味,昨奉教旨,乃是首旦出门,於中路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见《世说新语·任诞》“ 襄阳 罗友 有大韵”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后因以“鬼揶揄”为仕途坎坷之典。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时遭人指点,数被鬼揶揄。”词语解释:舂揄 拼音:chōng yú
(1).指舂米。捣米于臼曰舂,自臼取出曰揄。语出《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 宋 曾巩 《舍弟南原刈稻》诗:“昼务诫遗滞,夜工督舂揄。”
(2).借指舂米的器具。 清 龚自珍 《农宗》:“宅不什一,则不足以容鱼菽之祭,不足以容舂揄。”词语解释:邪揄 拼音:yé yú
亦作“ 邪歈 ”。 嘲笑;戏弄。 宋 苏舜钦 《依韵和王景章见寄》:“鵩来閒暇何须怪,鬼见邪歈岂易禁。” 清 刘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不材如 櫆 ,举世邪揄。公独左顾,栽植其枯。”词语解释:耶揄 拼音:yē yú
揶揄。耍笑、嘲弄。《太平御览》卷八八三引《续晋阳春秋》:“﹝ 罗友 ﹞於中路遇一鬼,大见耶揄。”按,《世说新语·任诞》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作“揶揄”。词语解释:闪揄 拼音:shǎn yú
奸巧谄媚。《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荣纳由於闪揄,孰知辨其蚩妍。” 李贤 注:“闪揄,倾佞之貌也。行倾佞者则享荣宠而见纳用。”一本作“ 闪榆 ”。一说,不定貌。见 王先谦 《〈后汉书〉集解》。词语解释:椰揄 拼音:yē yú
见“ 椰榆 ”。
词语解释:椰榆 拼音:yē yú
亦作“ 椰揄 ”。 嘲笑,戏弄。 唐 司空图 《冯燕歌》:“凌波如唤游 金谷 ,羞彼椰榆泪满衣。”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辊吝諞三卦》:“上六,或锡之高爵,天下椰榆之。”一本作“ 揶揄 ”。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 桐舫 ,不知何许人,往来 秦淮河 上,手罄多貲,诸姬无不椰揄之。”词语解释:捓揄 拼音:yé yú
耍笑,嘲弄。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诗》:“时遭人指点,数被鬼捓揄。”参见“ 揶揄 ”。
词语解释:揶揄 拼音:yé yú
嘲笑;戏弄。《东观汉记·王霸传》:“上令 霸 至市口募人,将以击 郎 ,市人皆大笑,举手揶揄之, 霸 惭而去。”《世说新语·任诞》“ 襄阳 罗友 有大韵”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乃是首旦出门,於中途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 清 钱谦益 《云阳草堂记》:“举世之人,见不越晦朔,智不出口耳,闻点石移山之説,未有不揶揄手笑者也,而又何怪与!” 蔡元培 《工学互助团的大希望》:“文学家、美术家的著作往往受同时人的揶揄非笑,直到死后几十年几百年才受人崇拜。”词语解释:攘揄 拼音:rǎng yú
斥责揶揄。 清 陈梦雷 《抒哀赋》:“争遝嗒以纷呶兮,互詬誶而攘揄。”词语解释:挑揄 拼音:tiāo yú
搅动。《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挑揄扬汰,盪迅疾兮。” 洪兴祖 补注:“挑,挠也……揄,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