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高揭 拼音:gāo jiē
(1).犹高耸。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出 魏 城西门,将行二百里,见 铜臺 高揭,而 漳水 东注。”
(2).高高张贴。 明 陈所闻 《玉包肚·送张颖初北试》曲之一:“ 黄金臺 上相逢知己笑相投,高揭文章 五凤楼 。”词语解释:揭揭 拼音:jiē jiē
(1).长貌;高貌。《诗·卫风·硕人》:“葭菼揭揭,庶姜孼孼,庶士有朅。” 毛 传:“揭揭,长也。”《楚辞·刘向〈九叹·远游〉》:“服觉皓以殊俗兮,貌揭揭以巍巍。” 王逸 注:“揭揭,高貌也。” 清 钱谦益 《丁氏坟前石表辞》:“ 茅 为世家,族大而贵;揭揭都水,为时职志。”
(2).动摇不定貌。
(3).疾驰貌。 汉 焦赣 《易林·需之小过》:“猋风忽起,车驰揭揭。”词语解释:昭揭 拼音:zhāo jiē
显扬;宣示。《明史·忠义传七·张继孟》:“今 杨 左 业有定议, 世扬 方昭揭於天下后世。” 明 高攀龙 《圣贤论赞》:“非七篇昭揭,则人人宝藏,千古沉埋。” 清 刘大櫆 《赠资政大夫吴府君墓表》:“余谓以府君之贤而不为昭揭,后之人何以劝焉。”词语解释:厉揭 拼音:lì jiē
(1).涉水。连衣涉水叫厉,提起衣服涉水叫揭。语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毛 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 宋 文天祥 《献州道中》诗:“躋攀上崖蹬,厉揭涉瀟瀨。” 清 曹寅 《秋饮》诗:“一勺波澜生,深浅各厉揭。”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丹青真贋那得知,厉揭神情独可按。”
(2).指所受影响深浅不同。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侯卫厉揭,要荒濯沐。”词语解释:标揭 拼音:biāo jiē
(1).谓标榜炫耀。 清 薛福成 《王君墓志铭》:“呜呼!其贤於世之倖躐亨衢,高自标揭,觝鑠古今,而言行不相顾者,盖亦远矣!”
(2).显明。 孙中山 《建国方略·临时集会之组织法》:“但永久之社会组织,略同于二者之外,更加以须有正式举定之职员,及一切之章程规则,并有定期之会议,标揭之意志,规定之人数。”词语解释:掀揭 拼音:xiān jiē
(1).掀起,揭开。 明 沐璘 《临安荔枝》诗:“翠葆霞焜煌,锦幄风掀揭。”
(2).见“ 掀天揭地 ”。
词语解释:掀天揭地 拼音:xiān tiān jiē dì
犹言翻天覆地。比喻声势浩大或本领高强。 宋 辛斆 《〈寇忠愍诗集〉后序》:“ 莱公 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揭地。” 明 黄祖儒 《恬水令·寿陈荩卿》套曲:“吐得个白凤青霞,做得个掀天揭地,博得个金章紫綬,总不如钓鱼磯上一羊裘。”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当时掀天揭地的大革命业已闭幕。”亦作“ 掀天斡地 ”、“ 掀天动地 ”。 宋 冯时行 《遗夔门故旧》诗:“ 蜀江 迸出 岷山 来,翻涛鼓浪成风雷。掀天斡地三千里,争赴东海相喧豗。”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回:“趁这 清 祚将绝的时候,要他三人出来作主,干了一番掀天动地的事业。”亦省作“ 掀揭 ”。 明 袁宗道 《读〈论语〉》:“纵极人之识量,建掀揭之业于天地间,特一泡出生之微尘小泡耳。” 清 黄景仁 《夹石》诗:“当其作势时, 淮 服欲掀揭。”词语解释:括揭 拼音:kuò jiē
语本《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毛 传:“鸡栖于杙为桀。括,至也。”后以“括揭”借指进栏回窠的牛羊鸡等禽畜。揭,同“ 桀 ”。《文选·谢灵运〈似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朝游牛羊下,暮坐括揭鸣。” 李善 注:“‘桀’与‘揭’音义同。”一说,指鸡。参阅 刘良 注。词语解释:发揭 拼音:fā jiē
发掘,揭开。 宋 梅尧臣 《幽庙》诗:“膻臊日已炽,疑畏谁敢懈。近者勇丈夫,发揭窟乃坏。”词语解释:打揭 拼音:dǎ jiē
以双六为戏具的一种博戏。 宋 黄庭坚 《鼓笛令·戏咏打揭》词:“酒阑命友闲为戏,打揭儿,非常愜意。” 宋 李清照 《〈打马图〉序》:“打揭,大小,猪窝……之类,皆鄙俚不经见。”词语解释:开揭 拼音:kāi jiē
高举貌。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乃以上辛,於郊用牡。除于国南,鳞笋毛簴。庐幕周施,开揭磊砢。”词语解释:翘揭 拼音:qiào jiē
高耸貌。 唐 李贺 《贝宫夫人》诗:“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釵翘揭双翅关。” 叶葱奇 注:“翘揭,高竦貌。”词语解释:表揭 拼音:biǎo jiē
标志。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亭观坊巷,表揭悉可别识。”词语解释:调揭 拼音:diào jiē
嘲笑,指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花唇儿恁地把人调揭,怎对外人分説。” 凌景埏 校注:“调揭,调弄抢白。”词语解释:阁揭 拼音:gé jiē
明 代内阁直达皇帝的机密奏章。 明 林潞 《江陵救时之相论》:“宫中府中,斡旋调剂,上一阁揭,回以片言。”词语解释:轩揭 拼音:xuān jiē
气宇轩昂,仪态非俗。 明 李东阳 《宾山楼》诗序:“意度直率,如 王子猷 之径造竹所;气岸轩揭,如 汲长孺 之长揖不拜。” 明 文徵明 《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刘公行状》:“公身长玉立,鬚眉疎秀,而举止轩揭,辞吐琅然。”词语解释:赏揭 拼音:shǎng jiē
赏格揭帖,悬赏的告示。《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王 府里自出赏揭,报信者二千贯,竟无下落。”词语解释:冤揭 拼音:yuān jiē
鸣冤的揭帖。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名媛诗》:“ 曹 近刊冤揭云:‘与 惺 素无仇怨, 惺 何不自惺?’等语。”词语解释:负揭 拼音:fù jiē
担负。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初九勿用,英气凌云。负揭日月,仰扬霄汉。”词语解释:变揭 拼音:biàn jiē
陈述变乱始末的密奏。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 维忠 所上变揭,尚存余家。”词语解释:条揭 拼音:tiáo jiē
逐条揭露。《明史·倪元璐传》:“ 爌 相业光伟,他不具论,即如红丸议起,举国沸然, 爌 独侃侃条揭,明其不然。”词语解释:檐揭 拼音:yán jiē
谓肩挑。《史记·滑稽列传》:“饭已,尽怀其餘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縑帛,檐揭而去。”词语解释:树揭 拼音:shù jiē
竖立。 明 李东阳 《与方石先生书》:“树揭幖帜,风厉天下。”词语解释:摽揭 拼音:biāo jiē
标榜。摽,通“ 标 ”。 宋 司马光 《清逸处士魏君墓志铭》:“然与人和,浮沉閭里,不自摽揭,以故其生也,人乐与之游;其没也,无谤言。”词语解释:密揭 拼音:mì jiē
(1).秘密的奏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亲书奏章》:“近年故相 王锡爵 密揭,亦其幼孙所写,故窃啟者不敢私易,得以初稿达御前。”
(2).秘密的文告。 清 毛祥麟 《三略汇编·小刀会纪略》:“时 蓝守 回郡,统兵将至 上海 ,先有密揭入城,贼见之狂窘。”词语解释:提揭 拼音:tí jiē
犹提挈。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冥誓》:“叹书生何幸遇仙提揭,比人间更志诚亲切。”参见“ 提挈 ”。
词语解释:提挈 拼音:tí qiè
(1).用手提着。《礼记·王制》:“轻任并,重任分,斑白不提挈。”《宋书·沉庆之传》:“ 诞 餉 庆之 食,提挈者百餘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歷代史册浩繁极矣,苟不提挈其纲领,便如一屋散钱,无从着手。” 闻一多 《李白之死》诗:“你那提挈海潮底全副的神力,把我也吸起。”
(2).提携,牵扶。《墨子·兼爱下》:“家室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託之,不识於兼之有是乎?於别之有是乎?”《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遣 芳 归藩於 齐 ,以避皇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帝﹞或与从官携手共行, 熙 白:‘从官不宜与至尊相提挈。’”《周书·庾信传》:“提挈老幼,关 河 累年。”引申为抚育。《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妙观 叹口气道:‘奴家自幼失了父母,寄养在 妙果庵 中,亏得老道姑提挈成人。’” 清 戴名世 《成烈妇传》:“﹝ 文昭 ﹞拜曰:‘少弟弱妹方须母提挈,毋自伤。’”
(3).扶持,帮助。《汉书·张耳陈馀传》“夫以一 赵 尚易 燕 ,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灭 燕 易矣” 唐 颜师古 注:“提挈,言相扶持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臣有二子一婿,俱是选人,到处撞见寃仇,何人更肯提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若得他提挈,官事易解。” 孙中山 《欢迎苏联军舰祝词》:“彼此互相提挈,力排障碍,共躋大同,岂惟两国之福,亦世界之幸也。”
(4).提拔。《宋书·刘景素传》:“ 何季穆 等, 宣简王 之旧也, 王 提挈以升之。”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贯 起立谓 拣 曰:‘ 童贯 小内臣,蒙太师提挈,今官职至此,岂敢相忘。’”《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全亏 周翰 提挈, 程万里 亦得补 福建 福清 县尉。” 臧克家 《京华练笔二十年》:“他们对我的奖掖和提挈,使我触及动心的那一点时,不禁为之悲痛泪流。”
(5).带领;统率。《南齐书·萧颖胄传》:“﹝ 梅虫儿 、 茹法珍 ﹞帐饮闤肆之间,宵游街陌之上,提挈羣竖,以为欢笑。” 唐 元稹 《授田布魏博节度使制》:“提挈义旅,勤劳王家,冒白刃而不疑,推赤心而自信。”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六二:“抗 日 战争的指挥员就要发挥他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那些民族的敌人。”
(6).主宰,支配。《淮南子·俶真训》:“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淮南子·俶真训》:“提挈阴阳,嫥捖刚柔,枝解叶贯,万物百族,使各有经纪条贯。”《宋书·索虏传》:“ 慕容 、 姚泓 恃强作祸,提挈万里,卒婴鈇鉞。”《隋书·王昭传》:“投辅提者,言投授政事於辅佐,使之提挈也。”
(7).揭示要领。 唐 韩愈 《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清 袁枚 《与程蕺园书》:“近见海内所推博雅大儒,作为文章,非叙事噂沓,即用笔平衍,於剪裁、提挈、烹炼、顿挫诸法,大都懵然。”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或有才能,如‘ 浪里白跳 张顺 ’和‘ 鼓上蚤 时迁 ’等,并不能提挈这人的全般。”词语解释:搝揭 拼音:qiǔ jiē
手举。词语解释:扎揭 拼音:zhā jiē
传说中的鬼神名。词语解释:昭然若揭 拼音:zhāo rán ruò jiē
语出《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揭,高举。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清楚明白。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子误子之误,昭然若揭矣。” 聂绀弩 《探春论》:“是 王夫人 之歧视庶出之女,昭然若揭。”词语解释:签揭 拼音:qiān jiē
贴签写出要点。 宋 制,为便于皇帝省阅吏臣奏札,以黄纸摘抄事由贴附进呈。《宋史·张商英传》:“今天清日明,诛赏未正,愿下禁省检索前后章牘,付臣看详,签揭以上,陛下与大臣斟酌而可否焉。”参见“ 贴黄 ”。
词语解释:贴黄 拼音:tiē huáng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词语解释:衔揭 拼音:xián jiē
署有官衔的名片、名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禀户式》:“用衔揭履歷揭各一,同禀帖入红禀函。”词语解释:孔揭 拼音:kǒng jiē
通达明晓。词语解释:呼揭 拼音:hū jiē
亦作“ 呼偈 ”。 汉 时西域国名。《史记·匈奴列传》:“定 楼兰 、 乌孙 、 呼揭 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 匈奴 。”《汉书·陈汤传》:“会 汉 发兵送 呼韩邪单于 , 郅支 由是遂西破 呼偈 、 坚昆 、 丁令 。”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呼偈 ,小国名,在 匈奴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