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五有上声 寿[同否][吐也。][【廣韻】音某。][yǒu][音柳。蚴蟉,行動貌。][pǒu][详注1][详注2][详注3][yǎo][ròu][音纽。人姓也。高丽有之。][音塿。通水沟也。][详注4][音塿。《廣韻》嗹嘍,煩貌。][详注5]


注1:忸 《集韵》《韵会》《正韵》女九切,音纽。习也。《荀子·议兵篇》忸之以庆赏。《注》忸与狃同。
注2:趣 《集韵》《韵会》此苟切。《书·立政》趣马。《传》趣,七口反。掌马之官。《诗·小雅》蹶维趣马。《笺》掌王马之政。《疏》七走反。《周礼·夏官·趣马注》趣马,趣养马者也。
注3:掫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侧九切,篘上声。持物相著也。
注4:培 音瓿。小阜也。《晋语》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必堕其垒培。
注5:欧 音殴。《说文》吐也。或作呕。《急就篇注》欧逆,吐而不下食也。《前汉·严助传》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山海经》薄鱼一目,其音如欧。《注》郭璞曰:如人呕吐声也。《又》海外欧丝之野,在大踵东有女子跪据树欧丝。《注》郭璞曰:言啖叶而吐丝,盖蚕类也。《白氏六帖》跪树欧丝,生桑得茧。又与殴通,捶击也。《史记·留侯世家》良愕然欲欧之。
末字词组
抖擞斗擞抖抖擞擞精神抖擞    

词语解释:抖擞  拼音:dǒu sǒu
(1).亦作“ 抖藪 ”。犹搜索,寻找。《方言》第六:“铺颁,索也。 东齐 白铺颁,犹 秦 晋 言抖藪也。” 郭璞 注:“谓斗藪举索物也。” 戴震 疏证:“藪,亦作‘擞’。”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四和林卿韵》词:“抖擞空囊,存留諫笏,犹带虚皇案畔香。”《老残游记》第四回:“从上房里搜起,衣箱橱柜,全行抖擞一个尽。”
(2).以手举物而振拂。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豉法》:“急抖擞筐,令极浄,水清乃止。” 唐 尚颜 《秋夜吟》:“梧桐雨畔夜愁吟,抖擞衣裾蘚色侵。”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
(3).抖却;摆脱。 唐 王炎 《夜半闻雨》诗:“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哦吟无好语。” 清 金农 《宿韬光飞雨轩》诗:“隙尘抖擞上方眠,飞雨轩中暂息缘。”
(4).振作;奋发。 明 唐顺之 《与万思节主事书》:“吾友閒居少过,却是不曾抖擞提醒精神。”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七章:“他精神更加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5).显露,显示。 元 薛昂夫 《殿前欢》曲:“施展出江湖气概,抖擞出风月情怀。”
(6).颤动;哆嗦。 唐 白居易 《骠国乐》诗:“花鬘抖擞龙虵动,曲终王子启圣人。”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二折:“觉一阵地惨天愁,遍体上寒毛抖擞。” 许地山 《换巢鸾凤》:“众人看他们二人死了,都吓得抖擞起来。”
(7).威风,神气。 明 黄叔初 《新水令·寿陈荩卿》套曲:“词才羡君真抖擞,何事缘诗瘦?”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你还说过:‘你们抖擞吧,等“中央军”来,割你们的脑袋。’”
(8).佛教语。梵语dhūta(头陀)的意译。《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词语解释:斗擞  拼音:dòu sòu
同“ 斗藪 ”。 宋 梅尧臣 《送黄殿丞通判润州》诗:“衣上京尘莫厌多,斗擞中流云在望。” 唐 王维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居士素通达,随宜善斗擞。”
词语解释:抖抖擞擞  拼音:dǒu dǒu sǒu sòu
颤抖貌。《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一直到自己常常念经的一间屋子裡,就在 观音 面前抖抖擞擞的点了一炷香又爬下碰了三个头。”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她们抖抖擞擞的问:‘吃饭了没有?’”
词语解释:精神抖擞  拼音:jīng shén dǒu sǒu
犹言精神振奋。语出《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二折:“你道是精神抖擞,又道是机谋通透。”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九章:“但是人们依然精神抖擞地行进在雷鸣电闪之中。”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其他无一处过分紧张,亦无一处过分放松,‘精神抖擞而不矜持’,这是放松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