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指擿 拼音:zhǐ tī
用手指抓搔。《列子·黄帝》:“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 晋 左思 《娇女》诗:“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擿。”
指出,挑出缺点错误。《后汉书·李固传》:“陛下宜开石室,陈图书,招会羣儒,引问失得,指擿变象,以求天意。” 宋 欧阳修 《论吕夷简札子》:“盖其在位之日,专夺国权,胁制中外,人皆畏之,莫敢指擿。”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尝撰铭附上,且求指擿荒谬处见示!”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迨 吴敬梓 《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词语解释:铁擿 拼音:tiě tī
指供穿引之用的铁针。擿,词语解释:发擿 拼音:fā tī
亦作“ 发摘 ”。
(1).揭发;举发。《后汉书·韩棱传》:“ 棱 发擿姦盗,郡中震慄,政号严平。”《隋书·裴蕴传》:“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 宋 苏舜钦 《论五事》:“苟无讼端,莫肯发摘,知者或欲陈告,又非干己。”《清史稿·高宗纪二》:“甲戌,以 张广泗 发摘逆犯 魏王氏 、 刘奇 等,予叙。”
(2).犹阐发。《梁书·韦叡传》:“第三子 稜 ,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 叡 每坐 稜 使説书,其所发擿, 稜 犹弗之逮也。”《南史·梁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颖,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
(3).犹启发,开导。《新唐书·李峤萧至忠等传赞》:“ 力士 诚腐夫庸人,不能发擿天子之迷。”词语解释:钩擿 拼音:gōu tī
亦作“钩擿”。 搜索挑剔。 明 唐顺之 《赠宜兴尹林君序》:“为政洁己而恕人,未尝取办於敲朴钩擿以为能。”词语解释:诋擿 拼音:dǐ tī
指责挑剔。 宋 梅尧臣 《永叔内翰见索谢公游嵩书》诗:“誓将新咏章,灯前互詆擿, 杨生 护己短,一定不肯易。”词语解释:诘擿 拼音:jié tī
查究和揭发。《旧唐书·冯盎传》:“ 盎 奴婢万餘人,所居地方二千里,勤於簿领,詰擿姦状,甚得其情。”词语解释:倍擿 拼音:bèi tī
见“ 倍摘 ”。
词语解释:倍摘 拼音:bèi zhāi
亦作“ 倍擿 ”。 错乱抵牾。倍,通“ 悖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今经正纬奇,倍擿千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 清 孙诒让 《札迻》卷十二:“倍擿即倍摘,字竝与适通。《方言》云:‘适,啎也。’”词语解释:骨擿 拼音:gǔ tī
骨簪。古人用以插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因以兽骨为簪股,故名。词语解释:采擿 拼音:cǎi tī
见“ 採摘 ”。
词语解释:采摘 拼音:cǎi zhāi
亦作“ 採擿 ”。 摘取;选录。《隋书·经籍志四》:“ 晋 代 挚虞 ,苦览者之劳倦,於是採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隋书·王劭传》:“然其採擿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符契元》:“时果未熟,乃有隣里小儿攀缘採摘。”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 陆澄 所注 班 史,多引 司马迁 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採摘成注,标为异説。”《朱子语类》卷八八:“《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 小戴 採摘来做《礼记》了。然尚有零碎好处在。” 宋 曾巩 《方推官寄新茶》诗:“採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
(1).摘取。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龙眼》:“其木性畏寒,白露后方可采摘,晒焙令乾,成朵,乾者名龙眼锦。”
(2).采集摘录。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世推精覈云。”词语解释:铅擿 拼音:qiān tī
以铅粉校改书籍中的谬误。指校勘之事。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先铅擿於鱼鲁,乃纷定於陶阴。”词语解释:检擿 拼音:jiǎn tī
检查举发。《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 王鉷 为使,以典禾豆,能检擿耗欺,马以故肥,荐之皇太子,得侍东宫。”词语解释:抄擿 拼音:chāo tī
搜查。 明 孔迩 《云蕉馆纪谈》:“适 万山 筑 苏州街 ,以 茅山 石为心。上谓其有谋心,将为逆,遂收杀之……以兵围其家,尽抄擿之,家财入官。”词语解释:抉擿 拼音:jué tī
抉择;择取。 唐 陆龟蒙 《书〈李贺小传〉后》:“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状乎?”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徧閲旧史,旁采小説,简牘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愿云〈四客政论〉》:“莽莽亡国史中,抉擿探索,多有可资后世之寻味者。”
挑剔;揭发。《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尚书郎 乐安 廉昭 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羣臣细过以求媚於上。” 胡三省 注:“抉,一决翻,挑也;擿,他歷翻,发动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 惠卿 方其无事,已一一收録以备缓急之用,一旦争利,随相抉擿,不遗餘力,此犬彘之所不为,而 惠卿 为之。”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经义寡稽,援据失当,瑕疵晓然,无庸抉擿。”词语解释:搜擿 拼音:sōu tī
搜索揭发。《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徧歷诸司,搜擿疵纇,太为烦碎。”
搜集摘取。 宋 韩维 《朝发灵树寄曼叔师厚》诗:“诸君豪杰士,经训饱搜擿。”词语解释:擒擿 拼音:qín tī
见“ 擒奸擿伏 ”。
词语解释:擒奸擿伏 拼音:qín jiān tī fú
捕捉奸人,揭发隐恶。 唐 张说 《故括州刺史冯公神道碑》:“忘私循公之美,歌謡听载;擒奸擿伏之奇,吏人攸仰。”亦省作“ 擒擿 ”。 唐 刘禹锡 《汝州上后谢宰相状》:“地苞藪泽,俗尚剽轻。悉心抚绥,用法擒擿。事繁才短,常积忧虞。” 唐 权德舆 《齐成公神道碑铭》:“公法令严具,网络张设,名捕魁宿,使无遗类,指顾之间,擒擿如神。”词语解释:掎擿 拼音:jǐ tī
指摘,挑剔。《旧唐书·张柬之传》:“请所有掎擿先儒,愿且以时消息。”词语解释:探擿 拼音:tàn tī
审察揭发。《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洽 同郡 许混 者, 许劭 子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周裴 《汝南先贤传》:“其探擿伪行,抑损虚名,则 周 之 单襄 ,无以尚也。”《宋书·自序传·沉璞》:“其閭里少年,博徒酒客,或财利争鬭,妄相诬引,前后不能判者, 璞 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探擿是非,各标证据。”词语解释:投擿 拼音:tóu tī
投掷。《诗·郑风·北门》“王事敦我” 郑玄 笺“敦,犹投掷也” 唐 陆德明 释文:“投擿,与‘投掷’同,本或作‘摘’,非。” 章炳麟 《訄书·消极》:“害柢之不除,空举利者以妄投擿,岂不晻于彼己而昧得失之数邪!”词语解释:解擿 拼音:jiě tī
见“ 解摘 ”。
词语解释:解摘 拼音:jiě zhāi
(1).解释摘取的文句。 唐 韩愈 《赠张籍》诗:“召令吐所记,解摘了瑟僴。” 钱仲联 集释:“解摘者,谓摘取数语,问之而能解也。”
(2).亦作“ 解擿 ”。摘录,摘取。《太平广记》卷五八引《集仙录·魏夫人》:“歌毕, 王君 乃解摘经中所修之节度,及宝经之指归,行事之口诀诸要备讫,徐乃别去。” 宋 司马光 《辞修起居注第三状》:“盖以解擿章句,校讎文字,考寻仪典,编次简牘,苟策励疲駑,庶几可以逃於罪戾。”词语解释:甄擿 拼音:zhēn tī
选录。《晋书·裴秀传》:“於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闕。”词语解释:瑕擿 拼音:xiá tī
见“ 瑕摘 ”。
词语解释:瑕摘 拼音:xiá zhāi
亦作“ 瑕擿 ”。 犹瑕适。指过失。 唐 皎然 《苕溪草堂》诗:“吾高 鴟夷子 ,身退无瑕摘。” 元 揭傒斯 《京城闲居杂言》诗之四:“常恐文达士,轻薄多瑕擿。”词语解释:纠擿 拼音:jiū tī
纠举揭发。《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冬十月,遣使者下郡国,听羣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 李贤 注:“擿,犹发也。音它狄反。”《旧唐书·姚璹传》:“果能揽轡澄清,下车整肃。吏不敢犯,姦无所容,前后纠擿,盖非一绪。”《明史·李汝华传》:“还朝,歷吏科都给事中,多所纠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