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政事 拼音:zhèng shì
(1).政务。《书·皋陶谟》:“政事懋哉!懋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说书就是说书,你说一件政事,你用你的人话说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
(2).谓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晋书·王棱传》:“从兄 导 以 棱 有政事,宜守大郡,乃出为 豫州 太守。”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 赵 以其( 杨之美 )学问、政事过人,雅重之。”词语解释:政尔 拼音:zhèng ěr
正尔;正当。政,通“ 正 ”。 宋 辛弃疾 《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词:“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嘆。” 宋 杨万里 《过杨村》诗:“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范蠡 忘名载 西子 , 介推 逃跡累 山樊 。先生政尔无多事,聊把渔竿坐水村。”词语解释:政声 拼音:zhèng shēng
官吏的政治声誉。《南史·沉宪传》:“乃以 宪 带 山阴 令,政声大著。” 唐 钱起 《送沉少府还江宁》诗:“江楼新咏发,应与政声传。”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六:“辛亥革命胜利以后, 薄洵 还在 荣县 作知事,他的政声很好,受到群众拥护,替当时的革命党人保持了荣誉。”词语解释:政要 拼音:zhèng yào
(1).施政的要领。《慎子·威德》:“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后汉书·蔡邕传》:“六年七月,制书引咎,誥羣臣各陈政要所当施行。” 唐 陈子昂 《答制问事》:“窃见国之政要,兴废在人。”
(2).从事政治活动而有权势、地位的人物。 徐迟 《精神分析》:“原来今天还有洋脑壳,要坐在汽车里和我们的政要一起检阅国民兵团呢。”词语解释:政术 拼音:zhèng shù
政治方略。《后汉书·安帝纪》:“举贤良方正、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諫者,各一人。”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政术甘疎诞,词场媿服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谓‘以君权变法,则 欧 美 之政术器艺,可数年而尽举之。’”词语解释:政化 拼音:zhèng huà
政治和教化。《孔子家语·相鲁》:“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秘丞知海州》诗:“去去作守长,政化尚可为。” 明 宋濂 《〈汪右丞诗集〉序》:“及其治定功成,海宇敉寧,公则出持节鉞镇安藩方,入坐庙堂,弼宣政化。”词语解释:政拙 拼音:zhèng zhuō
谓拙于政事。《旧唐书·隐逸传·阳城》:“ 城 自署其第曰:‘抚宇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唐 韦应物 《答王郎中》诗:“赋繁属军兴,政拙愧斯人。” 宋 范成大 《甘棠驿》诗:“心劳政拙无遗爱,惭向 甘棠驛 里来。”词语解释:政复 拼音:zhèng fù
即使;纵使。《法苑珠林》卷二三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其后邻比失火, 长舒 家悉草屋,又正下风,自计火已逼近,政復出物,所全无几,乃敕家人不得輦物,亦无灌救者。”《北史·西域传·于阗》:“朕承天理物,欲令万方各安其所,应勑诸军,以拯汝难。但去汝遐阻,政復遣援,不救当时之急,是以停师不行,汝宜知之。”词语解释:政理 拼音:zhèng lǐ
(1).谓为政之道。《鬼谷子·本经阴符》:“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 唐 韩愈 《应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状》:“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既乖律文,实亏政理。”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公之文根乎仁义而达之政理,盖所以翼‘六经’而载之万世者也。”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四:“故当时政理清明,风俗淳厚。”
(2).谓有卓越的政绩。《后汉书·张衡传》:“ 衡 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姦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 亮 之器能政理,抑亦 管 萧 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 城父 、 韩信 ,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3).政治。《管子·重令》:“兵虽彊,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理’下文作‘治’,此作‘理’者, 唐 人避讳,而后儒未订也。”词语解释:政绩 拼音:zhèng jì
亦作“ 政勣 ”。 指官吏在执政时办事的成绩。《后汉书·虞延传》:“八年,代 范迁 为司徒。歷位二府,十餘年无异政绩。”《陈书·王勱传》:“及 萧勃 平后,又以 勱 旧在 岭表 ,早有政勣,乃授使持节…… 广州 刺史。”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几年政绩远相闻,採得民謡报使君。”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至于他为官的政绩,只能说是平平。”词语解释:政事堂 拼音:zhèng shì táng
唐 宋 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 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 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元丰 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太祖 登 正阳门 ,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词语解释:政令 拼音:zhèng lìng
政策和法令。《周礼·天官·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 孙诒让 正义:“凡施行为政,布告为令。” 唐 韩愈 《进士策问》:“天下诸侯奔走其政令之不暇,而谁与为政?此岂非便於人而得於己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舒梁阿三公远见》:“ 乾隆 初,政令宽大,一时辅翌大臣,皆忠正有远略。” 沙汀 《还乡记》二七:“至于以后推行政令,也会格外添些烦难!”词语解释:政治 拼音:zhèng zhì
(1).政事得以治理;政事清明。《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命。” 孔 传:“道至普洽,政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民。”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 周 田 皆以政治著闻,递迁大位。” 清 黄宗羲 《与康明府书》:“如此,则老父母之政治,与 昌黎 、 文惠 而为三矣。”
(2).政事的治理。《宋书·沉攸之传》:“至 荆州 ,政治如在 夏口 ,营造舟甲,常如敌至。” 明 方孝儒 《先府君行状》:“执政询以政治,乃惊曰:‘今列郡闕守长,而先生适至,朝廷之幸,吾安敢蔽贤?’”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汤文正》:“归自洗其堂廡曰:‘前令 郭琇 已死,今来者又一 郭琇 也。’其政治为之一变。”
(3).指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周礼·地官·遂人》:“掌其政治禁令。”《汉书·京房传》:“ 显 告 房 与 张博 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詿误诸侯王。” 清 戴名世 《史论》:“且夫作史者,必取一代之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夫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一一了然洞然於胸中,而后执笔操简,发凡起例,定为一书。”
(4).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了一个上层阶级。”词语解释:政教 拼音:zhèng jiào
(1).政治与教化。《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内脩政教,外应诸侯。” 清 方苞 《书〈泾阳王佥事家传〉后》:“国之将兴,其时非无姦憸阴贼之臣也,政教方明,而贤者持其枢柄。” 朱自清 《论朗诵诗》:“这里想到 孔子 曾以‘无邪’论诗,强调诗的政教作用。那‘无邪’就是严肃,政教作用就是效果。”
(2).指军中号令。《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 尹知章 注:“政教,军中号令。”
(3).政权与教权。参见“ 政教合一 ”。
词语解释:政教合一 拼音:zhèng jiào hé yī
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古代一些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同时亦是该国国教教主, 欧洲 中世纪的教皇国由教皇直接掌握政权,这些国家实行的即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我国 西藏 ,从十七世纪中叶到解放前也曾存在受中央政权册封的喇嘛教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权。词语解释:政府 拼音:zhèng fǔ
唐 宋 时称宰相治理政务的处所为政府。后泛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二年》:“前 凤翔 节度使 石雄 诣政府自陈 黑山 、 乌岭 之功,求一镇以终老。” 胡三省 注:“政府,即谓政事堂。” 宋 叶适 《与赵丞相书》:“相公时在政府,实拔异之,使某由此有闻於世,虽尝奉啟陈谢,而不敢敍道其感戴之私。”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刘文正公之直》:“然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窶者可也。”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且可以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词语解释:政本 拼音:zhèng běn
(1).为政的根本。《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益进封妻制》:“朕稽于古以正百官,惟尚书政本。”
(2).借指尚书。《清史稿·刚果贝勒巴雅喇传》:“然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与 明 所谓不临民、不治事者乃絶相反。”词语解释:政刑 拼音:zhèng xíng
政令和刑罚。《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谓 郑庄公 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新唐书·王缙传》:“ 大历 政刑,日以堙陵,由 縉 与 元载 、 杜鸿渐 倡之也。” 清 恽敬 《春秋说上》:“然而失政刑者,天下之共主也,天下不得不奉其所失之政刑。”词语解释:政路 拼音:zhèng lù
(1).为政的途径。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臣愚以为宜擢 文 右职,以劝忠謇,宣声海内,博开政路。”
(2).指仕路、仕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公既登政路,法当得坟寺。”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上:“ 韩持国维 宝元 閒偕兄弟应进士举,预南省奏名,而下第士子有 韩 家四子连名之嘲,盖以其父 忠宪公 见在政路也。”词语解释:政机 拼音:zhèng jī
指政务。《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及经邦治戎,权法并用,百官羣司,军国通任,随时之宜,以应政机。” 宋 曾巩 《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制》:“某官端方篤实,学有本源。预於政机,人望惟允。” 明 李东阳 《求退录·奏为辞免重任事》:“参预政机,敷陈治道,其任至重。”词语解释:政长 拼音:zhèng cháng
君主;官长。《墨子·尚同上》:“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於无政长。”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官有政长,而民有所政属。”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赏罚在当时已是有的,其权操之于政长。”词语解释:政条 拼音:zhèng tiáo
犹政令。《元史·杨惟中传》:“﹝ 杨惟中 ﹞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餘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 明 高启 《送董湖州》诗:“政条民乍识,赋籍吏初呈。”词语解释:政经 拼音:zhèng jīng
政治的常法。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兹入 郑 ,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 杜预 注:“经,常也。” 唐 元稹 《柏耆授尚书兵部员外郎制》:“朕闻亟迁则彝伦斁,滞赏则劳臣怠,兼用两者,谓之政经。” 宋 苏舜钦 《论五事》:“如此则不敢公然作过,以紊政经。”词语解释:政柄 拼音:zhèng bǐng
犹政权。《左传·昭公七年》:“ 郑 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明史·刘奋庸传》:“臣愿陛下躬揽大权,凡庶府建白,阁臣拟旨,特留清览,时出独断,则臣下莫能测其机,而政柄不致旁落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且今之握图籍,操政柄者,岂犹是 白 项 之胤胄乎?”词语解释:政体 拼音:zhèng tǐ
(1).为政的要领。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政体》:“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一》:“若将六部案牘中有关于政体者一一録出,修为一书,则累朝之事更无遗漏矣。”
(2).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政体和国体是相适应的。 梁启超 《斯巴达之政体》:“盖利其互相轧轢,以王制王, 希腊 诸邦,欲防专制而废君主政体, 斯巴达 则增益利用之。”词语解释:政官 拼音:zhèng guān
掌军政的官吏。《周礼·夏官·序官》:“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词语解释:政纪 拼音:zhèng jì
指机关、团体所制定的行政纪律。例如:处以政纪。词语解释:政地 拼音:zhèng dì
处理政事的地方。指朝廷。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赵忠定抡才》:“ 忠定 季子 崇实,閒因与予商榷駢儷,以为此最不可忽,先公居政地,閒以此观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戊辰词林大拜》:“盖戊辰诸公,在政地者几十年,更无别籍中人,尤称盛事。”《清史稿·世祖纪二》:“如 刘正宗 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词语解释:政涂 拼音:zhèng tú
(1).治道。《梁书·武帝纪上》:“思弘政涂,莫知津济。”《旧唐书·李峤传》:“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斯政涂之纲纪,礼法之準绳。”
(2).仕途。 宋 叶适 《代薛瑞明上遗表》:“书殿陞华,政涂窃宠。”词语解释:政役 拼音:zhèng yì
政事役使。《礼记·乡饮酒义》:“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 孔颖达 疏:“政事役使也。”
赋税和劳役。政,通“ 征 ”。《周礼·天官·小宰》:“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 郑玄 注:“政谓赋也。凡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作征。”《管子·小匡》:“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词语解释:政学 拼音:zhèng xué
犹政教。《周礼·夏官·都司马》:“以国灋掌其政学,以听国司马。”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下》:“政当读政事之政,学当读为教。政学即政教也。”词语解释:政家 拼音:zhèng jiā
政治家的简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帝国主义与辛亥革命·欧报对于中国革命之舆论》:“ 日本 多数政家,就本国之地位著想,自然深盼 中国 君主立宪,此亦不得责其差谬也。”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武人抚剑而视太空,政家饮泪而悲来日。”词语解释:政俗 拼音:zhèng sú
政治与风俗。《礼记·明堂位》:“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 明 吴承恩 《〈留思录〉序》:“夫古昔盛时,天子巡狩方岳之下,列国诸侯采诗以献之,命太师陈而观焉,于以登降政俗。” 鲁迅 《而已集·拟豫言》:“有大批名人学者及文艺家,从外洋回国,于外洋一切政俗学术文艺,皆已比本国者更为深通,受有学位。”词语解释:政乱 拼音:zhèng luàn
犹治乱。《后汉书·桓帝纪》:“政乱在予,仍获咎徵。”《后汉书·仲长统传》:“存亡以之迭代,政乱从此周復,天道常然之大数也。”词语解释:政人 拼音:zhèng rén
执政的人。《书·康诰》:“惟弔兹,不于我政人得罪。” 孔 传:“惟人至此,不孝不慈,弗友不恭,不於我执政之人得罪乎?”词语解释:政权 拼音:zhèng quán
(1).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汉书·杜周传》:“或夷狄侵中国,或政权在臣下,或妇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新唐书·王铎传》:“虽窃政权,将大斥不附者,病 鐸 持其事,不得肆,搢绅赖焉。” 清 方苞 《书〈孙文正传〉后》:“外则政权不一,分操割裂,以乱公之成谋。”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以特务支持政权,等于把房子建筑在沙滩上。”
(2).指行政机关。 丁玲 《粮秣主任》:“村子只有五十来户人家,都是好人,所以八路军没来多久就建立了村政权和发展了党员。”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 嘉峰村 建立了地方政权,第一任村长是 王思让 同志, 潘永福 同志是供销社干部。”词语解释:政纲 拼音:zhèng gāng
(1).施政的纲要。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臣忠君明,此之谓政之纲也。”《宋史·薛极传》:“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清史稿·礼志九》:“古者蒐苗獮狩,因田猎讲武事。皇祖行围,既裨戎伍,復举政纲。”
(2).政治纲领。它说明一个政党的政治任务和要求。 孙中山 《论民生主义》:“使吾人嚮持之三民主义,实行无遗。夫然后为吾人目的达到之日。而对於政纲所负之义务,庶几无憾矣。”词语解释:政能 拼音:zhèng néng
政治才能。《后汉书·何熙传》:“三子: 临 , 瑾 , 阜 。 临 瑾 并有政能。 阜 俊才早没。”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无所称者,至老不迁。”词语解释:政病 拼音:zhèng bìng
政治上的弊端。《新唐书·杜希全传》:“献《体要》八章,砭切政病。”词语解释:政略 拼音:zhèng lüè
政治策略。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决定对时事问题应取之政策及政略。” 沙汀 《记贺龙》十九:“他一再强调:正确的政略是正确的战略的基础。”词语解释:政瘼 拼音:zhèng mò
政治上的弊病。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文明谁得主?政瘼尚烦砭。”词语解释:政情 拼音:zhèng qíng
政治形势。例如:关心政情。词语解释:政德 拼音:zhèng dé
(1).政事和德行。《左传·昭公四年》:“恃此三者,而不脩政德,亡於不暇。”
(2).端正的德行。《孔子家语·入官》:“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风,教义穷於足跡。”词语解释:政迹 拼音:zhèng jì
亦作“ 政蹟 ”。
(1).旧时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迹。《后汉书·鲁恭传》:“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2).犹政绩。《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守令之有政迹者赏之,贪残者诛之,远近肃然。”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龙井寺》:“方先生倅 杭 ,即道贬 处州 ,是以无政蹟可见。”参见“政绩”。
词语解释:政绩 拼音:zhèng jì
亦作“ 政勣 ”。 指官吏在执政时办事的成绩。《后汉书·虞延传》:“八年,代 范迁 为司徒。歷位二府,十餘年无异政绩。”《陈书·王勱传》:“及 萧勃 平后,又以 勱 旧在 岭表 ,早有政勣,乃授使持节…… 广州 刺史。”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几年政绩远相闻,採得民謡报使君。”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至于他为官的政绩,只能说是平平。”词语解释:政策 拼音:zhèng cè
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根据和准则。 老舍 《且说屋里》:“他的‘政治生活’不包含着什么主义、主张、政策、计划与宗旨。”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词语解释:政适 拼音:zhèng shì
讨伐敌人。政,征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政适伐国,莫敢不听。”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政适音征敌。”词语解释:政争 拼音:zhèng zhēng
政治斗争。 鲁迅 《准风月谈·四库全书珍本》:“现在除兵争、政争等类之外,还有一种倘非闲人,就不大注意的影印《四库全书》中的‘珍本’之争。”词语解释:政主 拼音:zhèng zhǔ
执政者。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集权中央,政主独断,而人民之参政权无矣。”词语解释:政制 拼音:zhèng zhì
政治制度。 夏衍 《“世交”和“知音”》:“我们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政制和不同的信仰。”词语解释:政属 拼音:zhèng shǔ
政治归属。犹隶属。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官有政长,而民有所政属。”词语解释:政协 拼音:zhèng xié
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详“ 政治协商会议 ”。
词语解释:政治协商会议 拼音:zhèng zhì xié shāng huì yì
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全国性的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地方也有地方性的各级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词语解释:政务 拼音:zhèng wù
行政事务。泛指国家的管理工作。《后汉书·班固传上》:“ 京兆 督邮 郭基 ,孝行著於州里,经学称於师门,政务之绩,有絶异之效。”《陈书·江总传》:“ 后主 之世, 总 当权宰,不持政务。” 梁启超 《中国改革财政私案》十:“凡百政务皆然,而财政亦犹是也。”词语解释:政源 拼音:zhèng yuán
为政的本源。《北史·文苑传·李文博》:“今政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唐 陈子昂 《答制问事》:“微臣智识浅短,寔昧政源。”《旧唐书·崔融传》:“陛下留神繫表,属想政源。”词语解释:政首 拼音:zhèng shǒu
政治上的首要大事。《孔丛子·答问》:“昔 周 代 殷 ,乃兴灭继絶,以为政首。”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 舜 命 后稷 ,食为政首。”词语解释:政法 拼音:zhèng fǎ
(1).法制。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其或犯逾之者,则绳以政法。”《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变文》:“时则有 王舍 大城 频婆娑罗王 统握瞻部,绍继黔黎,常以政法治国,不邪柱诸民。” 清 方苞 《〈删定荀子管子〉序》:“惟 荀氏 之书畧述先王之礼教, 管氏 之书掇拾近古之政法,虽不徧不该,以视诸子之背而驰者,则有间矣。”
(2).法度、法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那 苟才 前两年上了一个条陈给制臺,是讲理财的政法。”
(3).政治和法律的合称。词语解释:政枢 拼音:zhèng shū
政治大权。《新唐书·苏安恒传》:“陛下始革命,勤秉政枢,博逮谋猷,天下以为明主。”词语解释:政务院 拼音:zhèng wù yuàn
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在1954年9月以前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用此名称,后改称国务院。词语解释:政以贿成 拼音:zhèng yǐ huì chéng
谓贿赂公行,政治腐败。《左传·襄公十年》:“今自 王叔 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於宠。” 杜预 注:“随财制政。”《梁书·武帝纪下》:“然 朱异 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新唐书·柳泽传》:“顷者 韦氏 蛊乱,姦臣同恶,政以贿成,官以宠进。”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卖官鬻爵,政以贿成。”词语解释:政坛 拼音:zhèng tán
政界;政治领域。例如:步入政坛。词语解释:政审 拼音:zhèng shěn
政治审查的简称。 邓小平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词语解释:政躬 拼音:zhèng gōng
(1).对执政首脑身体的尊称。犹尊体。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2).借指政务。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就在那夕阳西沉的天涯的一角, 宙士 安放了美丽的 埃娥 ,以备他政躬闲暇的时候的享用。”词语解释:政论 拼音:zhèng lùn
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后汉书·崔寔传》:“﹝ 寔 ﹞除为郎。明於政体,吏才有餘,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词语解释:政象 拼音:zhèng xiàng
(1).指政法条文。《周礼·夏官·大司马》:“乃县政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歛之。” 郑玄 注:“县政法之书。”
(2).政治情况。 孙中山 《徐世昌退职后对外宣言》:“夫政象至于如是,缔约各邦,亦不能全辞其咎。” 陈独秀 《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 中国 政象纷乱的源泉,正是中外人所同恶的‘督军政治’。”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大家聚齐吃饭,殷勤向及 中国 政象、 老子 学说等。”词语解释:政议 拼音:zhèng yì
(1).严正批评。政,通“ 正 ”。《战国策·韩策二》:“ 韩傀 相 韩 , 严遂 重於君,二人相害也。 严遂 政议直指,举 韩傀 之过。 韩傀 以之叱之於朝。”
(2).关于政事的讨论。《后汉书·应劭传》:“故 胶西 相 董仲舒 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 张汤 亲至陋巷,问其得失。” 聂绀弩 《从沉从文笔下看鲁迅》:“于 鲁迅 也就面面俱到,自在圆通,拥皋比,参政议,臧否人物,放论文章,都不减于 周作人 氏之‘如秋天,如秋水,于事不隔’了。”词语解释:政职 拼音:zhèng zhí
指赋税。《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政职,所共王政之职,谓赋税也。”词语解释:政蠹 拼音:zhèng dù
比喻从事政治活动、危害人民利益的坏人。 陈独秀 《我们要何种势力管理中国?》:“ 直 系军阀固然是罪恶昭著,政学会所号召的‘反 直 系大联合’,也只是军阀政蠹的大联合。”词语解释:政见 拼音:zhèng jiàn
政治见解。 徐特立 《辛亥革命之始末》:“初一日 谭议长 宣布他的政见说:‘维持治安,保全秩序。’” 老舍 《四世同堂》二八:“一个写家被约去讲演,或发表了一点政见,都被他看成是出风头,为自己宣传。”词语解释:政网 拼音:zhèng wǎng
法纪。《宋书·恩倖传·徐爰》:“比边难未静,安众以惠,戎略是务,政网从简,故得使此小物,乘宽自纵。”《南史·刘潜传》:“时政网疏阔,百姓多不遵禁。”词语解释:政治学 拼音:zhèng zhì xué
研究国家学说、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史的科学。词语解释:政治权利 拼音:zhèng zhì quán lì
公民依法在政治上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游行、示威等自由。词语解释:政治避难 拼音:zhèng zhì bì nàn
亦称“ 政治庇护 ”。 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亡他国,请求该国准予居留的行为。一国接受上述逃亡者的请求,不予引渡,准予居留的权利叫“庇护权”。词语解释:政顿 拼音:zhèng dùn
整理。政,用同“ 整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良久而死,復乃重甦,两手按地,起来,政顿衣裳,腾空往至世尊之处。”词语解释:政雄 拼音:zhèng xióng
指杰出的政治人物。 李大钊 《物质运动与道德运动》:“因为从前的殖民部是一个闲部, 张伯伦 是一代政雄,何以选这闲部?”词语解释:政治犯 拼音:zhèng zhì fàn
由于从事某种政治活动被政府认为犯罪的人。 巴金 《利娜·第十二封信》:“ 利娜 ,你要知道第三厅就是密探部,专门对付政治犯的。”词语解释:政派 拼音:zhèng pài
政治上的派别。 茅盾 《子夜》三:“ 唐云山 立刻利用机会来替他所服务的政派说话了。”词语解释:政治家 拼音:zhèng zhì jiā
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并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多指国家、政党的领导人物。 章炳麟 《商鞅》:“故法家者流,则犹西方所谓政治家也,非胶於刑律而已。”词语解释:政治经济学 拼音:zhèng zhì jīng jì xué
研究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词语解释:政治运动 拼音:zhèng zhì yùn dòng
指在一定时期为特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领导有广大民众参加的运动。如 英国 的宪章运动,我国的“五四”运动等。词语解释:政道 拼音:zhèng dào
施政的方略。《后汉书·安帝纪论》:“ 孝安 虽称尊享御,而权归 邓氏 ,至乃损彻膳服,克念政道。”《新唐书·褚遂良传》:“进善人,共成政道。” 宋 王安石 《夔》:“夫治至於鸟兽、草木,而人有礼以节文之,则政道成矣。”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政道者,天子与百官之所图也。”词语解释:政通人和 拼音:zhèng tōng rén hé
政事顺遂,人民和乐。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吴留村》:“政通人和,市民感戴。” 清 鲍廷博 《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及擢守 严陵 ,政通人和,始从事於梨枣。”词语解释:政费 拼音:zhèng fèi
政府的行政费用。 鲁迅 《二心集·“友邦惊诧”论》:“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沙汀 《代理县长》:“他自己宣布的目的是替难民请赈,实际上是活动政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