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为政 拼音:wéi zhèng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元年》:“於是 晋侯 侈, 赵宣子 为政,骤諫而不入,故不竞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一》:“ 有熊 为政,访道於 容成 。”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谓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 魏献子 合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
(2).指执政者。《仪礼·大射》:“﹝司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 郑玄 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3).处理政事。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为政不相师友》:“公虽受知于 文端 ,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
(4).做主。《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七:“盖金微,不能为政,但随气所胜,革化而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宫。《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他日,妻谓生曰:‘子岂不思为政乎?’” 明 宋濂 《赵侯神道碑铭》:“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节於危难之时,盖为政以及物者易,而杀身以成仁者难。”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之三:“时艰为政好,地逈得官閒。”词语解释:善政 拼音:shàn zhèng
(1).妥善的法则。《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后汉书·臧宫传》:“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南史·垣护之传》:“木连理,上有光如烛,咸以善政所致。” 明 唐顺之 《廷试策》:“要之,官得其人,则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顺宗 即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
(3).良好的政绩。《新五代史·杂传·史圭》:“﹝ 史圭 ﹞为 寧晋 、 乐寿 县令,有善政,县人立碑以颂之。” 明 宋濂 《碧崖亭辞》:“﹝先生﹞学问富而德行脩,践扬中外,其善政盖章章云。”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场:“他们说,自从 马老爷 入阁拜相,善政流传,真是民之父母。”
(4).泛指良好的管理。《红楼梦》第六八回:“﹝ 尤二姐 ﹞又见 周瑞 家等媳妇在傍边称扬 凤姐 素日许多善政。”词语解释:报政 拼音:bào zhèng
(1).陈报政绩。《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 卒,子 伯禽 固已前受封,是为 鲁公 。 鲁公伯禽 之初受封之 鲁 ,三年而报政 周公 。 周公 曰:‘何迟也?’ 伯禽 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后遂为地方官政绩卓著之典。 唐 刘禹锡 《上门下武相公启》:“念外臺报政之功,追 宣室 前席之事。”
(2).指任地方官。 清 钱谦益 《福建布政使左参议徐良彦母丁氏加赠恭人制》:“迨报政于南国,已弃养于北堂。”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昔为 真州 宰,墨綬垂芬芳。报政逾十年,令闻昭四方。”词语解释:仁政 拼音:rén zhèng
(1).儒家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 孔子 在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 孟子 发挥 孔子 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 秦 楚 之坚甲利兵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 魏 人置 豹 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清 唐甄 《潜书·柅政》:“虽有仁政,百姓耳闻之而未尝身受之。” 鲁迅 《佚文集·随感录》:“一种是絮絮叨叨叙述些过去的荣华,皇帝百官如何安富尊贵,小民如何不识不知;末后便痛斥那些征服者不行仁政。”
(2).用作称颂地方官吏施政的套语。 唐 杜牧 《寄牛相公》诗:“六年仁政謳歌者,柳远春隄处处闻。”《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水旱飢荒安得无?全亏仁政早先图。”
(3).指仁慈的政治措施。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贵国王诚能于此等处,拔尽根株,尽锄其地,改种五穀,有敢再图种造鸦片者,重治其罪,此真兴利除害之大仁政。”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词语解释:德政 拼音:dé zhèng
旧指有仁德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左传·隐公十一年》:“既无德政,又无威刑。”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急轡繁策, 伯乐 所不为;密防峻法,德政之所耻。”《西湖佳话·白堤政迹》:“ 乐天 因行了这几件德政,见民间渐渐有富庶之风。” 鲁迅 《伪自由书·颂萧》:“我们其实是老练的,我们很知道 香港 总督的德政, 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要人的谁和谁是亲友,谁和谁是仇雠,谁的太太的生日是那一天,爱吃的是什么。”词语解释:惠政 拼音:huì zhèng
仁政,德政。《后汉书·庞参传》:“ 参 在职,果能抑强助弱,以惠政得名。” 唐 骆宾王 《伤祝阿王明府》诗:“ 洛川 真气上, 重泉 惠政融。” 明 袁宏道 《王氏两节妇传》:“余友同门 王箕仲 ……初令 寧海 ,有惠政。”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潘石舟 明府, 素心 女子之父也,作官有惠政,诗亦清逸。”词语解释:佳政 拼音:jiā zhèng
好的政绩。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又闻足下在彼,自有佳政。” 唐 李颀 《送马录事赴永阳》诗:“赠尔八行字,当闻佳政传。”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诗:“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词语解释:布政 拼音:bù zhèng
(1).施政。《左传·成公二年》:“《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史记·孝文本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
(2).布政使的省称。《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 朱四府 乃 山东 人氏,父亲 朱布政 与 邵爷 却是同年。”参见“ 布政使 ”。
词语解释:布政使 拼音:bù zhèng shǐ
官名。 明 洪武 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宣德 后,全国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高于布政使。 清 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 康熙 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 直隶 亦设, 江苏 则设二员,分驻 江宁 、 苏州 。俗称藩司、藩台。参阅《续文献通考·职官·布政使司》、《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词语解释:新政 拼音:xīn zhèng
新的政令;新的施政纲领。 宋 苏轼 《郊祀庆成诗》:“化国安新政,孤臣反旧耕。” 清 吴伟业 《读史偶述》诗之三:“讶道年来新政好,近前一卷是《尚书》。”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所谓新政者,亦任其迁延堕坏而已。” 邹鲁 《四川光复》:“以新政涂人耳目,而吏治日窳。”词语解释:郡政 拼音:jùn zhèng
一郡之政事。词语解释:美政 拼音:měi zhèng
(1).犹德政。好的政治措施。《楚辞·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 彭咸 之所居。”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若乃美政所施,洪恩所润,不可究陈。” 唐 杜甫 《陪王侍御登东山宴姚通泉》诗:“ 姚公 美政谁与儔,不减昔时 陈太丘 。”
(2).使政治美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词语解释:从政 拼音:cóng zhèng
(1).参与政事;处理政事。《左传·定公元年》:“ 子家氏 未有后, 季孙 愿与子从政。”《汉书·叙传上》:“ 周 之废兴与 汉 异,昔 周 立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其势然也。” 颜师古 注:“言诸侯之国各别为政。”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诸色人中……达於吏理,可使从政者,宜委常参官各举所知。” 宋 苏轼 《赐许将赴阙诏》:“卿敏而好学,达於从政。” 巴金 《寒夜》二八:“他非常关心文化,著作的兴趣也不亚于从政。”
(2).指服官役。《礼记·杂记下》:“三年之丧,祥而从政。” 郑玄 注:“从政,从为政者教令,谓给繇役。” 清 杭世骏 《质疑·礼记》:“诸侯地宽役少,故惟三月不从政;大夫役多地狭,欲令人贪慕,故期不从政。”词语解释:有政 拼音:yǒu zhèng
(1).政事;政治。有,助词。《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2).有政事。《论语·子路》:“ 冉子 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3).指有善政。 章炳麟 《訄书·订文》:“是故国有政者,其伦脊必析,纲纪必秩,官事民治日以孟晋,虽欲文之不孟晋,不可得也。”词语解释:异政 拼音:yì zhèng
(1).各自为政。《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江山之外,异政殊俗。” 清 王夫之 《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而若东迁以后,交兵毒民,异政殊俗……迄之数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
(2).不同往常的政令措施。《东观汉记·张湛传》:“﹝ 湛 ﹞为光禄大夫,数正諫威仪不如法度者。 湛 常乘白马,帝每有异政,輒曰:‘白马生且復諫矣。’”《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 显宗 器重 兴 ,每有异政,輒乘驛问焉。”
(3).优异的政绩。《孔丛子·执节》:“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 卫 ,未闻异政。”《北史·刘权传》:“及至 南海 ,甚有异政。”《宋史·太祖纪一》:“詔诸道长贰有异政,众举留请立碑者,委参军验实以闻。”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诗之三:“此地宦蹟多,异政丹青揭。”词语解释:问政 拼音:wèn zhèng
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礼记·中庸》:“ 哀公 问政,子曰:‘ 文 武 之政,布在方策。’” 唐 元结 《欸乃曲》之一:“来謁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 九疑山 。” 陈毅 《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词:“政暇论文,文餘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词语解释:勤政 拼音:qín zhèng
勤劳于政事。 晋 成公绥 《贤明颂》:“王用勤政,万国以虔。”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是时 耶律氏 国势已衰,而县令犹知勤政爱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世祖画牛》:“ 章皇 勤政之暇,尤善绘事。”词语解释:执政 拼音:zhí zhèng
(1).掌管国家政事。《左传·襄公十年》:“有灾,其执政之三士乎?”《新唐书·朱敬则传》:“及执政,每以用人为先,细务不省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叔姪相继执政,俱死事,士论所嘉。”
(2).掌握国家大权的人。《左传·襄公十年》:“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 宋 王安石 《沉内翰墓志铭》:“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輒见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他一方面愤恨执政的懦弱和卑污,列强的贪残和不义,一方面也痛惜同胞的昏顽和乏力。”
(3).主管某一事务的人。犹执事。《左传·昭公十六年》:“ 孔张 后至,立于客间。执政御之,适客后。” 杜预 注:“掌位列者。”《国语·晋语五》:“寡君使 克 也,不腆敝邑之礼,为君之辱,敢归诸下执政,以憖御人。” 韦昭 注:“执政,执事也。”
(4). 宋 金 某些高级官员的通称。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官制》:“今官制復古,而枢密之职如旧,与三省长官通谓之执政矣。”《金史·苏保衡翟永固等传赞》:“ 金 制……右右丞、参知政事,是谓执政。”
(5).北洋军阀时期的官职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 皖 系军阀 段祺瑞 组织临时政府,任“执政”。
(6).执正,主持正义。《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 典 执政无所回避。”词语解释:宣政 拼音:xuān zhèng
(1).宣扬政教。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若此后,诸处县令特有课最可旌尚者,宜就迁一官,更留三载,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侥倖者,自从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县政可澄清矣。”
(2). 唐 长安 宫殿名。在 大明宫 内,凡隆重仪式,多于此举行。 唐 韩愈 《论佛骨表》:“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 宣政 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
(3). 宋徽宗 年号 政和 、 宣和 的并称。亦借指 宋徽宗 。 宋 王庭珪 《题宣和御画》诗:“ 长安 老人眼曾见, 万岁山 头翠华转。恨臣不及 宣 政 初,痛哭天涯观画图。”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之三:“亦有曇首帖,不辨作雁行。云景睿思物, 宣 政 旧所藏。”词语解释:荒政 拼音:huāng zhèng
赈济饥荒的政令或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 郑玄 注:“荒,凶年也。 郑司农 云:‘救飢之政,十有二品。’”《新唐书·王绍传》:“是年,兵旱无年,詔户部收闕官俸、税茶及无名钱,以脩荒政。”《明史·李长庚传》:“尽心荒政,民赖以苏。”词语解释:七政 拼音:qī zhèng
(1).古天文术语。说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 孔 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 孔颖达 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齐七政”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注同此说。(2)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璣、玉衡以齐七政’。”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第三曰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曰煞土,谓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曰剽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曰七政也。”
(2).古代兵法指人、正、辞、巧、火、水、兵七者。《司马法·定爵》:“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词语解释:大政 拼音:dà zhèng
(1).国家政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 鲁 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 张説 独排 太平 之党……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
(2).犹善政。《国语·晋语八》:“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 韦昭 注:“大政,美大之政。”词语解释:宽政 拼音:kuān zhèng
谓为政宽大,不苛刻。《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后汉书·王龚传》:“ 畅 深纳 敞 諫,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自嗟孤贱足瑕疵,特见放纵荷宽政。”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隋炀帝 横征暴敛,大兴兵役,课役法全被破坏,所谓宽政,无非是些具文而已。”词语解释:时政 拼音:shí zhèng
(1).犹时令。按岁时节令制定的有关农事的政令。《左传·文公六年》:“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汉书·成帝纪》:“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违时政。”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时政,月令也。”
(2).当时的政治措施。《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下》:“举人 牛僧孺 、 李宗閔 、 皇甫湜 深陈时政之失,皆后高第。”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大致是书院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即爱议论时政。”词语解释:赋政 拼音:fù zhèng
(1).颁布政令。赋,通“ 敷 ”。《诗·大雅·烝民》:“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郑玄 笺:“以布政於畿外,天下诸侯於是莫不发应。”《后汉书·李固传》:“《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埶重,责之所归。”
(2).分配或处理政务。 汉 张衡 《东京赋》:“赋政任役,常畏人力之尽也。” 宋 朱熹 《与留丞相札子》:“不幸心劳事拙,赋政不平。”词语解释:官政 拼音:guān zhèng
国家的政事。《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 陈澔 集说引 吕大临 曰:“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仕者为士以事人,治官府之小事也;服官政者为大夫以长人,与闻邦国之大事者也。” 宋 苏轼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诗:“薨薨晓鼓动,万指 罗沟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 清 朱仕琇 《朱梅崖乐闲图序》:“先生年五十一,正古人服官政之年。”词语解释:苛政 拼音:kē zhèng
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政治。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礼记·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平遣囚徒,除 王莽 苛政。”《清史稿·食货志一》:“ 明 末,苛政纷起,筹捐增餉,民穷财困。” 续范亭 《追悼邹韬奋之死想到一切人民之死》:“人类三大害:野兽、细菌与苛政。”词语解释:议政 拼音:yì zhèng
议论政事。 汉 王充 《论衡·效力》:“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 宋 韩元吉 《读〈管子〉》:“则 仲 之与 桓公 平日谋国议政者,其亦详矣。”《清史稿·太宗纪二》:“﹝ 崇德 二年夏四月﹞丁酉,命固山贝子 尼堪 、 罗託 、 博洛 等预议国政。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集羣臣諭之曰:‘向者议政大臣额少……今特择尔等置之议政之列,当以民生休戚为念,慎勿怠惰,有负朝廷。’”词语解释:刑政 拼音:xíng zhèng
刑法政令。《国语·周语下》:“出令不信,刑政放纷。”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清 郝懿行 《补〈宋书·刑法志〉》:“其刑政如此,其下畏服,莫敢犯禁。”词语解释:观政 拼音:guān zhèng
(1).察知政情。《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孔丛子·论书》:“《皋陶謨》、《益稷》可以观政,《洪范》可以观度。”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五季 以降,虽四言之铭,且拱手谢不敏,岂独采诗可以观政云尔。”
(2).犹从政。 宋 司马光 《送巢县崔尉》诗:“毋嫌位尚微,观政此为始。”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惟是失信一事,上累谴訶。盖缘观政之初,为谋臣所误。”词语解释:共政 拼音:gòng zhèng
共掌政事。《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端平二年》:“ 了翁 在朝凡六月,前后二十餘疏,皆当世急务。帝将引以共政,而忌者相与合谋排摈之,且言 了翁 知兵体国,乃命出视师。”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和 商 王一同掌握国家大权的还有其他一些大族的族长…… 商 王 盘庚 曾经对当时的贵族统治阶级讲话,指出他们的祖先和 商 的先王有‘胥及逸勤’的‘共政’关系。”词语解释:国政 拼音:guó zhèng
(1).国家的政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罕氏 常掌国政。”《汉书·匡衡传》:“ 衡 位三公,辅国政。”《旧唐书·牛徽传》:“及 茂贞 平贼,自恃寖骄,多挠国政。”《三国演义》第三回:“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 鲁迅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只要并不是靠这来解决国政,布置战争,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
(2).古代官名。即正卿。《左传·闵公二年》:“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 杜预 注:“国政,正卿。”词语解释:庶政 拼音:shù zhèng
各种政务。《易·贲》:“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新唐书·高宗纪》:“ 太宗 每视朝,皇太子常侍,观决庶政。”词语解释:能政 拼音:néng zhèng
善政。 唐 岑参 《赠酒泉韩太守》诗:“太守有能政,遥闻如古人。” 宋 欧阳修 《尚书屯田员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君﹞为吏长於决狱,歷六县,皆有能政。”《宋史·陈若拙传》:“以能政,就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充盐铁判官。”词语解释:前政 拼音:qián zhèng
前人的政绩。亦谓前任官员。《书·毕命》:“钦若先王成烈,以休於前政。”《南史·循吏传·虞愿》:“出为 晋平 太守。在郡不事生业。前政与百姓交关,质録其儿妇, 愿 遣人於道夺取将还。”《初刻拍案惊奇》卷五:“ 刘生 愈加敬信 李老 ,再来问此去为官之方。 李老 云:‘只须一如前政。’”词语解释:嘉政 拼音:jiā zhèng
善政;德政。 唐 李颀 《送马录事赴永嘉》诗:“赠尔八行字,当闻嘉政传。”嘉,一本作“ 佳 ”。 宋 朱熹 《北山纪行》诗之十二:“英僚树嘉政,素友厉孤节。”词语解释:无政 拼音:wú zhèng
治政无方,没有政绩。《诗·小雅·十月之交》:“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后汉书·李燮传》:“ 续 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 唐 李翱 《平原郡王柏公碑》:“ 李道昌 无政,宜速得人以代之。” 章炳麟 《訄书·订文》:“国无政者,其出话不然,其为犹不远,官事民志,日以啙媮。”词语解释:民政 拼音:mín zhèng
(1).犹政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 汉和帝 时, 右扶风 鲁恭 ……徵博士侍中,车驾每出, 恭 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 宋 梅尧臣 《送杨浩秘丞入蜀》诗:“有母不得养,法当之远官。虽曰在民政,孝心寧得安。”《宋史·真宗纪三》:“戊辰,禁内臣出使预民政。”
(2).民主政体。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然彼非真行民政耳,苟真行民政则进矣。”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但使 江 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3).今指包括选举、行政区划、地政、户政、国籍、民工动员、婚姻登记、社团登记、优抚、救济等项的国内行政事务。词语解释:初政 拼音:chū zhèng
(1).谓开始执政。《后汉书·翟酺传》:“今自初政已来,日月未久,费用赏赐已不可筭。”《宋史·职官志二》:“ 神宗 初政,迺省其务之细者归之有司。”《宋史·儒林传三·程大昌》:“当是时,帝初政,鋭意事功。”
(2).指起初的政见政令。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理宗》:“ 弥远 若能不改初政,亦何至为 檜 贼之流也。”
(3).谓新政。 章炳麟 《商鞅》:“世徒见 鞅 初政之酷烈,而不考其后之成效。”词语解释:修政 拼音:xiū zhèng
(1).修明政教。《管子·大匡》:“公内修政而劝民,可以信於诸侯矣。” 宋 岳珂 《桯史·岁星之祥》:“然御戎上策,莫先自治,愿修政以应天道。”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按 顺治 元年,修政立法,西洋人 汤若望 ,进浑天球一座。”
(2).治理,统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夏桀 之居,左 河 济 ,右 泰 华 , 伊闕 在其南, 羊肠 在其北,修政不仁, 汤 放之。 殷紂 之国……修政不德, 武王 杀之。”词语解释:致政 拼音:zhì zhèng
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礼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郑玄 注:“还君事。”《国语·晋语五》:“ 范武子 退自朝,曰:‘……余将致政焉。’” 韦昭 注:“致,归也。”《淮南子·氾论训》:“ 成王 既壮, 周公 属籍致政,北面委质而臣事之。” 高诱 注:“致,犹归也。”《金史·宣宗纪中》:“御 登贤门 ,召致政旧臣赐食。”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论》:“余王父与 汤公 同朝为言官,既老致政。”《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 子文 復请致政, 楚王 许之。乃以 得臣 为令尹,掌中军元帅事。”参见“ 致仕 ”。
词语解释:致仕 拼音:zhì shì
(1).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 注:“致仕,还禄位於君。”《北史·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唐 白居易 《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2).致仕官的简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 龙图阁 直学士、致仕 杨时 卒,年八十三。”参见“ 致仕官 ”。
词语解释:致仕官 拼音:zhì shì guān
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通典·职官十五》:“诸执事官七十听致仕……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开元 十五年十月,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 滎阳 吕公 尝言: 京洛 致仕官与人相接,皆以闲居野服为礼。” 明 祝允明 《野记·洪武己未冬诏》:“致仕官居乡……筵宴则设别席,不得坐无官者之下。如致仕官胥会则叙爵,爵同则叙齿。”词语解释:辅政 拼音:fǔ zhèng
辅佐治理政事。《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 许 史 ,专权擅朝。”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受遗辅政,屡遇废置,故 齐王 不明,不获思庸於 亳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及今勤政恤民,求贤辅政,尚可望消弭天变。”词语解释:知政 拼音:zhī zhèng
(1).为政。谓主持政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产 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礼。”《国语·周语中》:“若是而知 晋国 之政, 楚 越 必朝。” 韦昭 注:“知政,谓为政也。”《韩非子·说林下》:“君长自知政,公无事矣。”
(2).明察政事。《礼记·乐记》:“审乐以知政。” 郑玄 注:“听乐而知政之得失。”《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词语解释:敷政 拼音:fū zhèng
布政,施行教化。《诗·商颂·长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词语解释:拙政 拼音:zhuō zhèng
拙于为政。亦用为谦词。 晋 潘岳 《闲居赋》序:“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唐 白居易 《卧小斋》诗:“拙政自多暇,幽情谁与同?” 宋 陆游 《戊申严州劝农文》:“虽存心未格於丰穰,然拙政每存於抚字。” 清 钱谦益 《次韵答杨补见赠》之一:“休日谅未晚,拙政亦吾以。”词语解释:王政 拼音:wáng zhèng
(1).国君的政令。《礼记·丧大记》:“王政入於国。” 孔颖达 疏:“王政入於国者,谓王政令之事入於己国也。” 南朝 梁 沉约 《与徐勉书》:“及昏猜之始,王政多门,因此谋退,庶几可果。” 清 孙枝蔚 《蜈蚣》诗:“花冠颇可备驱除,无论王政须多畜。” 郭沫若 《匪徒颂》:“反抗王政的罪魁,敢行称乱的 克伦威尔 呀!”
(2).犹王道,仁政。《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赵岐 注:“言王能行王道者,则可无毁也。”《后汉书·张辅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曾巩 《饮归亭记》:“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词语解释:内政 拼音:nèi zhèng
(1).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国语·齐语》:“ 管子 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韦昭 注:“内政,国政也。”《后汉书·陈蕃传》:“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胡耀邦 《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台湾 问题,纯属我国的内政。这个问题要由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解决。”
(2).宫内的行政事务。《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詔后治内政。”《南史·宋始兴王濬传》:“母 潘淑妃 有盛宠。时六宫无主, 潘 专总内政。”
(3).家政;家内的事务。 明 宋濂 《玉龙千户所管民司长官楼君墓志铭》:“娶同邑 金氏 , 宋 知 雷州 士龙 之曾孙女也,内政脩举,无愧於妇道。”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诫》:“我公公勤劳王事,夙夜在公;婆婆内政严明,不遑安逸。” 王闿运 《李恭人行状》:“从镇二省,委任内政。”
(4).借指妻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河 北人事多由内政,綺罗金翠不可废闕,羸马顇奴仅充而已,唱和之礼或‘尔汝’之。”词语解释:还政 拼音:huán zhèng
(1).致仕;辞官。《新唐书·段文昌传》:“俄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踰年,自表还政。” 宋 曾巩 《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铭》:“至年七十,遂上书还政,迁太子中舍。” 宋 吕诲 《奏乞致仕表》:“爰思逃禄以偷生,不俟引年而还政。”
(2).归政;交权。 宋 曾巩 《慈圣光献皇太后挽词状》:“﹝皇太后﹞在先帝之世,从权当国,既而还政以时,明识独见,出处应理。” 宋 吕珪 《皇太后付中书门下还政书》:“去岁两曾降手书还政,辅臣等并於皇帝御前纳下。”词语解释:听政 拼音:tīng zhèng
坐朝处理政务;执政。《礼记·玉藻》:“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脩令,夜以安身。”《新唐书·高祖纪》:“癸巳,立 秦王 世民 为皇太子,听政。”《宋史·宁宗纪四》:“尊皇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清史稿·礼志七》:“於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 养心殿 听政。”词语解释:八政 拼音:bā zhèng
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具体内容不一:(1)《书·洪范》:“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后世所称“八政”多指此而言。《汉书·王莽传中》:“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 晋 陶潜 《劝农》诗:“远若 周 典,八政始食。”(2)《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又:“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郑玄 注:“饮食为上,衣服次之;事为,谓百工技艺也;异别,五方用器不同也;度,丈尺也;量,斗斛也;数,百十也;制,布帛幅广狭也。”(3)《逸周书·常训》:“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八政不逆,九德纯恪。”词语解释:立政 拼音:lì zhèng
(1).谓建立长官。《书·立政》:“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言国家建立长官,毋或用憸人也。”
(2).确立为政之道。 汉 扬雄 《法言·先知》:“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夫立政之要,记功忘失。”
(3).莅政;临政。立,通“ 涖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 司马贞 索隐:“《战国策》‘立’作‘涖’。”词语解释:邦政 拼音:bāng zhèng
国家军政;执掌国家军政。《书·周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孔 传:“夏官卿主戎马之事,掌国征伐,统正六军,平治王邦四方国之乱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遂使在京三品衙门,忽有外任二品之官,於典制则乖,於官守则舛。武人之无识无足责,而邦政大臣,亦视为固然,无一纠正之者,惜矣。”词语解释:归政 拼音:guī zhèng
(1).交还政权。《汉书·宣帝纪》:“大将军 光 稽首归政,上谦让委任焉。”《宋书·徐羡之传》:“ 元嘉 二年, 羡之 与左光禄大夫 傅亮 上表归政。”
(2).指将政权移交他人。《清史稿·礼志三》:“ 乾隆 六年,亲祭 传心殿 ,六十年归政,再行之。”词语解释:成政 拼音:chéng zhèng
成就政绩。语本《论语·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朱熹 集注:“有成,治功成也。”《旧唐书·宣宗纪》:“ 贞元 年中,屡下明詔,县令五考,方得改移。近者因循,都不遵守,诸州或得三考,畿府罕及二年,以此字人,若为成政……自今须满三十六箇月,永为常式。”词语解释:亲政 拼音:qīn zhèng
(1).指帝王亲理朝政。《后汉书·西羌传论》:“ 和熹 以女君亲政,威不外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朕自弱龄,即敦清静,逮乎近岁,又婴沉痼,尝亦亲政,益倦於勤。”
(2).特指幼年继位的帝王,成年后亲自执政。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嗣君皇帝亲政才及期年,恭俭忧勤,无所不至,遽蒙废絶,实非臣子所敢闻知。”《清史稿·礼志七》:“ 同治 十二年正月,两宫皇太后归政, 穆宗 行亲政典礼。”词语解释:觞政 拼音:shāng zhèng
(1).酒令。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魏文侯 与大夫饮酒,使 公乘不仁 为觴政。”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十:“觴政,酒令也。酒纠,监令也,亦名甌宰,亦名觥録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素云 双目闪闪,听良久,曰:‘觴政儂颇嫻习,从未闻有斯令,愿受教。’”
(2).借指宴会。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二十七日》:“市长很精干,主持觞政,甚有条理。”词语解释:朝政 拼音:cháo zhèng
(1).朝廷的政令。《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刘秀 ﹞大义略举,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説。”
(2).朝廷政事。 汉 张衡 《东京赋》:“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访万机,询朝政,勤恤民隐,而除其眚。”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我养汝辈供戏乐耳,敢干预朝政耶?”《红楼梦》第五三回:“ 王子腾 升了九省都检点, 贾雨村 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行在卖酒醋。’这是当时的百姓提取了朝政的精华的结语。”
(3).治理朝廷政务。《孔子家语·始诛》:“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 少正卯 。” 王肃 注:“朝政,听朝政。”词语解释:参政 拼音:cān zhèng
(1).官名。 宋 代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 元 于中书省、行中书省,皆置参政,为副贰之官。 明 于布政使下置左右参政。 清 初,各部也设参政,后改侍郎。 袁世凯 统治时期设参政院,所指派的成员亦称参政。
(2).指参加政治活动。 李大钊 《战后之妇人问题》:“妇人参政的运动,也是本着这种精神起的。” 丁玲 《母亲》二:“他们也谈书,做许多事,还要参政昵。”词语解释:秕政 拼音:bǐ zhèng
不良的政治措施。《国语·晋语七》:“公使 祁午 为军尉,殁 平公 ,军无秕政。”《后汉书·黄琼传》:“至於 哀平 ,而帝道不纲,秕政日乱,遂使姦佞擅朝,外戚专恣。” 清 钱谦益 《钱府君墓表》:“其在公门也,斧劈刃解,举无秕政。” 蔡锷 《滇省光复始末记》:“ 滇省 举义之远因, 清 廷腐败,秕政杂出,陷国家於危险,置生命於涂炭。”词语解释:思政 拼音:sī zhèng
谓思行善政。 汉 王充 《论衡·感类》:“ 太戊 思政,桑穀消亡。”《隋书·循吏传·柳俭》:“时 高祖 初有天下,励精思政,妙简良能,出为宰牧。”词语解释:阳政 拼音:yáng zhèng
指宫廷以外的政事,国内政事。《国语·鲁语下》“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天子与公卿因朝日以修阳政而习地德,因夕月以治阴教而糺天刑。” 董增龄 正义:“《昏义》:‘天子理阳道,阳事不得,责见於天,日为之食。’则朝日所修,正指地产之阳德。”《后汉书·五行志三》:“ 安帝 永初 元年,雨雹。二年,雨雹,大如鸡子。三年,雨雹,大如鴈子,伤稼。 刘向 以为雹,阴胁阳也。是时 邓太后 以阴专阳政。”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 汉 儒集《礼经》,始阳政阴教,分属帝后。”词语解释:平政 拼音:píng zhèng
谓修明政治。《荀子·王制》:“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后汉书·梁统传》:“大狱一起,无辜者众,死囚久繫,纤微成大,非所以顺迎和气,平政成化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下篇二》:“‘行辟人’,亦是平政之事。”
平征,均平其税。《周礼·地官·小司徒》:“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 郑玄 注:“政,税也。政当作征。”《周礼·地官·遂人》:“以土均平政。” 郑玄 注:“政读为征。土均,掌均平其税。”词语解释:吏政 拼音:lì zhèng
(1).官吏的政绩。《宋书·裴松之传》:“今使兼散骑常侍 渝 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观察吏政,访求民隐,旌举操行,存问所疾。”
(2).犹政事。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二十:“ 美孺 资和易,与人言如恐伤之。至临吏政,是非毅然不可夺,君子人也。”词语解释:当政 拼音:dāng zhèng
掌握政权或权力。词语解释:学政 拼音:xué zhèng
(1).教育工作。《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议罸不少贷。”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学政。”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 清 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采访遗书》:“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採访,不拘抄本刻本,随时进呈。”《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贵之品,将来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学政。”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他们派人到书院门口迎接钦差学政 张之洞 。”词语解释:阙政 拼音:quē zhèng
有缺陷或弊病的政治措施。《汉书·严助传》:“朝有闕政,遗王之忧。” 颜师古 注:“言朝政有闕,乃使王有忧也。”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中外之议,谓公不司文柄,为朝廷闕政。”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农末之相倾,而平糴之法不立;贫富之相役,而占田之数无限,天下之闕政,则莫大乎此。”词语解释:莅政 拼音:lì zhèng
掌管政事。《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 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三国 魏 曹植 《帝舜赞》:“ 顓頊 之族,重瞳神圣;克协顽瞽,应 唐 莅政。”
涖政:临朝治理政事。《诗·大雅·公刘序》:“ 成王 将涖政,戒以民事,美 公刘 之厚於民,而献是诗也。” 三国 魏 曹髦 《以司马师为相国进号大都督诏》:“ 齐王 涖政,不迪率典。”词语解释:乱政 拼音:luàn zhèng
(1).败坏政治。《国语·晋语三》:“失刑乱政,不威。” 韦昭 注:“有罪不杀为失刑,失刑则政乱,政乱则威不行。”《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御史中丞 江文蔚 劾奏宰相 冯延巳 、諫议大夫 魏岑 乱政。” 清 梅曾亮 《书〈后汉书〉后》:“权出於民,而左道乱政之祸烈。”
(2).腐败的政治。暴政。《韩非子·难三》:“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
(3).治理政事。《书·盘庚中》:“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 孔 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同位於父祖,不念尽忠,但念贝玉而已,言其贪。”词语解释:谬政 拼音:miù zhèng
荒谬的政治措施。 宋 梅尧臣 《碧云騢》:“朝廷知之,亟罢 观 ( 张观 )落知制誥守 杭州 , 杭州 苦其谬政。” 宋 苏辙 《论黄河软堰札子》:“昔修 六塔河 ,先责 李仲昌 状,其功不成,随即责降。此是 富弼 等当时谬政,不足復用。”词语解释:稼政 拼音:jià zhèng
谓修封疆、开沟洫、教民种植五谷等事。《周礼·地官·遂大夫》:“正岁,简稼器,修稼政。” 郑玄 注:“稼政,孟春之月令所云,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词语解释:军政 拼音:jūn zhèng
(1).军中政教;军中政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楚子 为舟师以伐 吴 ,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五状》:“自西寇猖獗,久当戎事,虽才不逮志,未有成绩,若其裁处军政,审料敌情,既踰岁年,粗亦详练。”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
(2). 明 清 对武官的定期考核称为军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禁卫·锦衣官考军政》:“武职五年军政,一如京官六年大计,其典至鉅至严。”《清史稿·世祖纪二》:“丁巳,詔军政六年一举行。”
(3).军界与政界;军队与政府。 茅盾 《子夜》十:“‘到 北平 吃月饼’--军政当局也是这么预言战事的结束最迟不过未来的中秋。”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三:“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词语解释:猛政 拼音:měng zhèng
严酷的政治。《汉书·叙传下》:“上替下陵,姦轨不胜,猛政横乍,刑罚用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山遐 去 东阳 , 王长史 就 简文 索 东阳 ,云:‘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 刘孝标 注引《江惇传》:“ 山遐 为 东阳 ,风政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陵压》:“ 严安之 、 崔谭 俱为赤尉,力行猛政。” 宋 秦观 《治势下》:“覈名实以兴百辟,攘夷狄以布威灵……此真得所谓以猛政救缓势之术也。”词语解释:发政 拼音:fā zhèng
发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墨子·尚同上》:“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汉书·韩安国传》:“是以古之人君谋事必就祖,发政占古语,重作事也。”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周礼非周公书》:“歷代以来,唯 宇文周 依六典以建官,至於治民发政,亦未尝循故辙。”《宋史·乐志九》:“制礼作乐,发政施仁。”词语解释:家政 拼音:jiā zhèng
家庭事务的管理工作。 宋 陈亮 《凌夫人何氏墓志铭》:“家政出于舅姑,而辅其内事惟谨,房户细碎,无不整办。” 明 方孝孺 《与采苓先生书》之二:“执事以高年厚德主家政,一门之内英才异能者如云。” 清 李渔 《怜香伴·逢怒》:“如今舍表妹自愿做小,要求令爱主持家政。” 老舍 《骆驼祥子》五:“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词语解释:论政 拼音:lùn zhèng
议论政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 叔文 论政。”《宋史·张方平传》:“朕欲卿与 韩絳 共事,而卿论政不同。”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 孔子 之论政,虽有所谓大同之世,太平之治,其所雅言者,总不出上天下泽,羣臣大防。”词语解释:秉政 拼音:bǐng zhèng
执政,掌握政权。《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 之后,陪臣秉政。”《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 哀帝 崩, 王莽 秉政。”《新唐书·张延赏传》:“帝还,詔入秉政。”《痛史》第七回:“误用匪人秉政,所以汲引之人都是此狗彘之辈。”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但也因秉政者的变换,仪式上,尤其是行礼之状有些不同。”词语解释:临政 拼音:lín zhèng
亲理政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后汉书·陈蕃传》:“今陛下临政,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优?”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词语解释:风政 拼音:fēng zhèng
(1).教化政治。《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 刘孝标 注引《江惇传》:“ 山遐 为 东阳 ,风政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 宁 在 豫章 ,遣十五议曹下属城,採求风政;并吏假还,讯问官长得失。”
(2).指政绩。《后汉书·李固传》:“天下喁喁,属望风政。”《宋书·良吏传·阮长之》:“前后所莅官,皆有风政,为后人所思, 宋 世言善治者,咸称之。”《北史·元颢传》:“﹝ 顥 ﹞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望风政。自谓天之所授,颇怀骄怠。”词语解释:暴政 拼音:bào zhèng
指统治者推行的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的措施。《礼记·儒行》:“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可是 东北 已丢给了 日本 ,而千千万万的 东北 人都在暴政与毒刑下过着日子。”词语解释:施政 拼音:shī zhèng
实施政务。《管子·大匡》:“小侯既服,大侯既附,夫如是始可以施政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如:施政纲领。
放宽禁令。《吕氏春秋·慎大》:“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土施政去赋。” 陈奇猷 校释:“ 孙 读‘施’为‘弛’,是……此文谓庶士弛其禁令,免其繇赋也。”词语解释:机政 拼音:jī zhèng
国家枢机政务。《后汉书·卢植传》:“时皇后父大将军 竇武 援立 灵帝 ,初秉机政,朝议欲加封爵。” 宋 王安石 《上蒋侍郎书》:“倏然朝廷走一封之传,升执事於严近,与诸公对掌机政,召和气於天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十二年》:“ 谢方叔 、 吴潜 乞解机政,疏四上,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