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元平声 [详注1][fán][yuān][详注2][详注3][jiān][yán yuán][音暄。柔貌。《庄子·徐无鬼》有暖姝者。][yuán wán][xuān][xuān][连抃,宛转貌][详注4]

[lún lùn,动词][lūn][tún,囤积][zhūn tūn][tún chūn][详注5][mén][wēn][hún][同奔][zūn][gǔn yùn][详注6]泿[tún][详注7][详注8][详注9]


注1:反 音幡。《广韵》断狱平反。《韵会》录囚平反之,谓举活罪人也。《增韵》理正幽枉也。《前汉·食货志》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注》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汉·张安世传》反水浆。
注2:怨 音鸳。雠也,恚也。《礼·儒行》外举不避怨。《前汉·黥布传》恐仇怨妄诬之。《史记·始皇纪》母家有仇怨,并坑之。皆平声读。或作惌。
注3:拚 與翻同。【博雅】飛也。【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注4:阮 音元。《说文》代郡五阮关也。《前汉·地理志》作五原。《正韵》阮,古原字。又《广韵》五阮郡。《前汉·地理志》作五原郡。《注》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注5:汶 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注6:蕴 音氲。蕴沦,波也。《尔雅·释水》小波为沦。《注》言蕴沦。
注7:溷 音魂。郁热也。《宋玉·风赋》憞溷郁邑。《注》憞溷。烦浊貌。一曰热郁貌。
注8:纯 音屯。《诗·召南》白茅纯束。《传》纯束,犹包之也。《笺》纯读曰屯。《战国策》锦绣千纯。《注》纯音屯,束也。又县名。《左传·襄十八年》执孙蒯于纯留。《注》纯留,县名。《释文》纯,《地理志》作屯。
注9:鷷 《集韵》徂昆切,音存。与蹲通。《周礼·天官·染人郑注》夏狄六曰蹲。音存。本鷷字。
共14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敦本敦友敦好敦让敦尚敦洽雠糜敦慰敦愿
敦笃敦厖敦学敦素敦奖敦比敦蠢敦慎
敦厚敦睦敦教敦琢敦丘敦洁敦敕敦美
敦朴敦化敦懿敦固敦劝敦水敦敏敦整
敦迫敦故敦礼敦叙敦敬敦洽敦直敦护
敦煌敦淳敦贞敦明敦质敦慕敦硕敦煌石窟
敦雅敦旧敦谕敦伦敦敦实实敦方敦祗敦煌石室
敦庞敦行敦脢敦信敦善敦确敦晓敦竺
敦牂敦仁敦说敦俭敦促敦碻敦本务实敦修
敦敦敦崇敦至敦穆敦任敦授敦缛敦厉

词语解释:敦本  拼音:dūn běn
注重根本。本,古时多指农业。《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穡惟阜。” 唐 孟郊 《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 清 冯桂芬 《〈滇南事实〉序》:“閲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
词语解释:敦笃  拼音:dūn dǔ
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篤。” 宋 苏舜钦 《杜谊孝子传》:“ 谊 性敦篤不苟,惟信义所在,事父母极其孝。” 清 曾国藩 《李忠武公神道碑铭》:“公端凝敦篤,爱人不尚美言。”
词语解释:敦厚  拼音:dūn hòu
(1).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北运河之夏》:“这是一条淳朴的河,好像居住在它两旁的人民一样,有着单纯敦厚的性格。”
(2).指使诚朴宽厚。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 章帝 尊礼父兄,敦厚亲戚。”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荥阳公清俭》:“思得以还淳返朴,敦厚风俗,是独怜子力用弊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汤文正》:“ 汤文正公 斌 抚 吴 时,以清介自励,敦厚风化。”
(3).谓诗文等的风格浑厚。 明 李时勉 《〈犁眉公集〉序》:“其气壮,故其辞雄浑而敦厚。” 邓方 《冬日阅国初诸家诗因题绝句》之二:“独有 愚山 爱敦厚,五言清絶似 瀟湘 。”
(4).粗壮结实。 明 方孝孺 《医原》:“古之人多硕大敦厚,寿至百岁。” 骆宾基 《由于爱》:“这个身材短小,但却敦厚的有着坚强声音的人,正在宣布,限制三十分钟把通到瞭望哨去的电线查出断路来,接好。”
词语解释:敦朴  拼音:dūn pǔ
亦作“ 敦朴 ”。 敦厚朴素。《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綈衣,所幸 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幃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后汉书·樊準传》:“太后深纳其言,是后屡举方正、敦朴、仁贤之士。” 明 唐顺之 《与程松溪司成》:“有能为道德仁义之説者,又往往口耳而不中於实用,是以沦胥愈下,至於亷耻敦朴之道丧,而獧利机械之俗成。” 清 刘大櫆 《赠姚咏棠序》:“ 咏棠 居一室,一志篤向乎诗书,敦朴自守。”
词语解释:敦迫  拼音:dūn pò
催逼。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义军大都督邀 洪 为将兵都尉,累见敦迫。” 宋 欧阳修 《右监门卫将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人自誓不嫁,宗族敦迫,其守益坚。”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詔旨敦迫,急於星火。”亦谓紧迫。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 肃宗 登宝位,塞望势敦迫。”
词语解释:敦煌  拼音:dūn huáng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 甘肃省 敦煌县 。 西汉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置, 北魏 改为 敦煌镇 ,后复改郡。 唐 武德 五年(公元622年)改置 西沙州 , 贞观 七年(公元633年)又改 沙州 , 天宝 元年(公元742年)仍改 敦煌郡 ,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又改 沙州 。
(2).县名。在 甘肃省 。 西汉 置。 十六国 前凉 建都于此, 北周 改名 鸣沙县 , 隋 大业 初复名, 唐 末废。 清 乾隆 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 中亚 和 欧洲 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 莫高窟 (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 鸣沙山 、 月牙泉 名胜;城西北有 玉门关 ,西南有 阳关 遗址。1987年改设 敦煌市 。
词语解释:敦雅  拼音:dūn yǎ
敦厚雅正。《三国志·蜀志·麋竺传》:“ 竺 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明史·吴山顾锡畴等传赞》:“要其守正自立,不激不争,淳静熟雅,承平士大夫之风流,概可想见矣。”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文之既立,何殊駢散? 西汉 以前,浑朴敦雅,駢不虑杂,散不病野。”
词语解释:敦庞  拼音:dūn páng
亦作“ 敦龎 ”。
(1).丰厚,富足。 明 归有光 《何氏先茔碑》:“凡 何 氏之葬者,悉山泽之敦龎纯固,以忠厚世其家。” 清 钱谦益 《〈石田诗钞〉序》:“ 石田 生于 天顺 ,长于 成弘 ,老于 正德 初,当国家昌明敦龎,重熙累洽之世。”参见“ 敦厖 ”。
(2).厚大;壮大。 宋 陈亮 《陈府君墓志铭》:“生而敦庞,以壮门户;长则克家,以光厥祖。” 清 钱谦益 《赠文文起宫相六十序》:“敦庞魁硕之人,应运而生。”
(3).敦厚朴实。 汉 孔融 《肉刑议》:“古者敦庞,善否不别。” 明 方孝孺 《王中夫先生像赞》:“生混合治安之时,备敦龎淳厚之气。”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
词语解释:敦厖  拼音:dūn máng
亦作“ 敦庬 ”。
(1).丰厚,富足。《左传·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厖,和同以听。” 杜预 注:“敦,厚也;厖,大也。” 孔颖达 疏:“言人之生计,若财物足,皆丰厚而多大。”《国语·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敦庬纯固,於是乎成。”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君但隐几笑,诸老嘆敦厖。”
(2).敦厚。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没华虚之文,存敦厖之朴。”《后汉书·孔融传》:“古者敦庬,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无过失。”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一:“以硕大敦厖之德,生於文明之运,矢厥謨猷,出入隆显。”
词语解释:敦牂  拼音:dūn zāng
古称太岁在午之年为“敦牂”,意为是年万物盛壮。《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 郝懿行 义疏:“《占经》引 李巡 云:‘言万物皆茂壮,猗那其枝,故曰敦牂。’”《史记·历书》:“商横敦牂 后元 元年。” 张守节 正义:“ 孙炎 注《尔雅》云:敦,盛也。牂,壮也。言万物盛壮也。”
词语解释:敦敦  拼音:dūn dūn
孜孜不倦貌。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敦敦凭书案,譬彼鸟黏黐。” 宋 苏舜钦 《对酒》诗:“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
独处貌;独处不移貌。《诗·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汉 郑玄 笺:“敦敦然独宿於车下。” 宋 曾巩 《不饮酒》诗:“且坐蒲团纸窓暖,两衙退后睡敦敦。” 清 汪懋麟 《唐官屯阻雨舟中写怀》诗:“船窓秋日长,敦敦但枯坐。”
聚集貌。《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汉 郑玄 笺:“敦敦然道傍之苇,牧牛羊者毋使躐履折伤之。” 孔颖达 疏:“《周礼》以苇好丛生,而谓之丛物,故言敦聚貌。”
词语解释:敦友  拼音:dūn yǒu
重视友情。 清 钮琇 《觚賸·酒芝》:“ 藴玉先生 享荣养者三十年,可为疎财敦友之报。”
词语解释:敦厖  拼音:dūn máng
亦作“ 敦庬 ”。
(1).丰厚,富足。《左传·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厖,和同以听。” 杜预 注:“敦,厚也;厖,大也。” 孔颖达 疏:“言人之生计,若财物足,皆丰厚而多大。”《国语·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敦庬纯固,於是乎成。”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君但隐几笑,诸老嘆敦厖。”
(2).敦厚。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没华虚之文,存敦厖之朴。”《后汉书·孔融传》:“古者敦庬,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无过失。”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一:“以硕大敦厖之德,生於文明之运,矢厥謨猷,出入隆显。”
词语解释:敦睦  拼音:dūn mù
亦作“ 敦穆 ”。
(1).亲厚和睦。《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 明 方孝孺 《友于堂铭》序:“以友于名堂,盖有志乎敦睦者。”
(2).指使亲厚和睦。《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欧阳山 《三家巷》三五:“说来说去,无非是什么取缔排 日 运动,敦睦两国邦交那一套。”
词语解释:敦化  拼音:dūn huà
谓仁爱敦厚,化生万物。《礼记·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郑玄 注:“小德川流,浸润萌芽,喻诸侯也;大德敦化,厚生万物,喻天子也。” 孔颖达 疏:“ 孔子 所作《春秋》,若以诸侯小德言之,如川水之流,浸润萌芽;若以天子大德言之,则仁爱敦厚,化生万物也。”
词语解释:敦故  拼音:dūn gù
谓亲厚故旧。 唐 白居易 《渐老》诗:“遇境多愴辛,逢人益敦故。”
词语解释:敦淳  拼音:dūn chún
敦厚淳朴。 南朝 梁 萧统 《宴阑思旧》诗:“ 孝若 信儒雅,稽古文敦淳。”
词语解释:敦旧  拼音:dūn jiù
敦睦故旧。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大僚睦亲敦旧者,前辈有司徒 郑公 ……近日 李相国 武都公 宗閔 ,士大夫间罕儔。”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七:“大抵处权贵之道,在朝则踪跡宜疎远,所以避嫌;在乡则交际宜往来,所以敦旧。”
词语解释:敦行  拼音:dūn xíng
笃行。《逸周书·小明武》:“敦行王法,济用金鼓。” 明 归有光 《平和李氏家规序》:“君从 晋江 蔡介夫 先生受学,敦行古道。”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种德》:“﹝ 张映葵 ﹞好学能文,敦行不怠。”
词语解释:敦仁  拼音:dūn rén
仁厚。语本《易·繫辞上》:“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韩康伯 注:“安土敦仁者,万物之情也。物顺其情,则仁功赡矣。”《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诸葛 敦仁,则天活物。”
词语解释:敦崇  拼音:dūn chóng
(1).崇尚。《晋书·慕容宝载记》:“﹝ 蒙容宝 ﹞及为太子,砥礪自修,敦崇儒学。” 唐高祖 《禁行刑屠杀诏》:“盖欲敦崇仁惠,蕃衍庶物,立政经邦,咸率兹道。”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汉 世敦崇行谊,州郡有才贤著闻者,其上得辟为功曹掾属,往往洊歷以至公卿列侯。”
(2).浑厚清峻。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文既成,敦崇严重, 太宗 深加叹奬。”
(3).结实高大。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田臾传》:“ 田 家郎四体敦崇,头角崭崭,他日任重致远,当无出其右。”
词语解释:敦好  拼音:dūn hǎo
和睦友好。 前蜀 杜光庭 《贺收陇州表》:“自 岐 郊负义,关外隳盟,深辜敦好之仪,遂絶睦邻之分。”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交游惟我最敦好,往还文酒无朝暮。”
词语解释:敦学  拼音:dūn xué
勤勉学习。《后汉书·儒林传序》:“及 邓后 称制,学者颇懈。时 樊準 、 徐防 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简其选。” 唐 苏颋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兹字》:“用儒今作相,敦学旧为师。”
词语解释:敦教  拼音:dūn jiào
(1).勉励教诲。 晋 山涛 《启事》:“此三人皆众论所称,谅尤质正少华,可以敦教。”
(2).注重礼教。《旧唐书·李晟传》:“尝正岁, 崔氏 女归省,未及阶, 晟 却之曰:‘尔有家,况姑在堂,妇当奉酒醴供馈,以待宾客。’遂不视而遣还家,其达礼敦教如此。”
词语解释:敦懿  拼音:dūn yì
敦厚美善。 唐 陈子昂 《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承苛慝之烬,缉頽靡之餘,遂能抚寧矜残,淳耀敦懿。”
词语解释:敦礼  拼音:dūn lǐ
尊崇礼教。《孔丛子·陈士义》:“当今所急者,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后汉书·朱穆传》:“得小心忠篤敦礼之士,将军与之俱入。”
词语解释:敦贞  拼音:dūn zhēn
敦厚方正。贞,通“ 正 ”。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其不有济乎?”
词语解释:敦谕  拼音:dūn yù
亦作“ 敦喻 ”。 劝勉晓喻。《晋书·李胤传》:“以 吴会 初平,大臣多有勋劳,宜有登进,乃上疏逊位。帝不听,遣侍中宣旨,优詔敦諭,絶其章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魏 朝封 晋文王 为公,备礼九锡, 文王 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 唐 裴铏 《传奇·樊夫人》:“ 逍遥 操益坚,窃索自縊。亲党敦諭其父母,请纵之。” 明 吴承恩 《元寿颂》:“ 承恩 蒙公殊遇垂二十年,謁选来都又出公之敦喻,值兹嘉庆,良有愜於中也。”
词语解释:敦脢  拼音:dūn méi
厚背。《楚辞·招魂》:“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 王逸 注:“敦,厚也;脄,背也……言土伯之状,广肩厚背。”
词语解释:敦说  拼音:dūn shuō
见“ 敦悦 ”。
词语解释:敦悦  拼音:dūn yuè
亦作“敦说”。亦作“敦阅”。 尊崇爱好。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赵衰 曰:‘ 郤縠 可。臣亟闻其言矣,説礼乐而敦《诗》《书》。’”《后汉书·郑兴传》:“窃见 河南 郑兴 ,执义坚固,敦悦《诗》《书》。”《晋书·潘尼传》:“留精儒术,敦閲古训。”《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选众而举,敦説斯在。” 刘良 注:“选於众官举之,为 会稽 太守,重德悦才,其在 竟陵王 也。敦,重也。”
词语解释:敦至  拼音:dūn zhì
深厚周到。《后汉书·郑均传》:“ 均 好义篤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张茂度书》:“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
词语解释:敦让  拼音:dūn ràng
谦让。《清史稿·高宗纪二》:“庚戌,諭 浙江 士庶崇实敦让,子弟力田。”
词语解释:敦素  拼音:dūn sù
敦厚素雅。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 张 尝与启札神交,词多敦素,亦是恬雅人。”
词语解释:敦琢  拼音:dūn zhuó
犹雕琢。引申为选择。《诗·周颂·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 郑玄 笺:“又选择众臣卿大夫之贤者与之朝王,言敦琢者,以贤美之,故玉言之。” 孔颖达 疏:“敦琢,治玉之名。人而言敦琢,故为选择。” 马瑞辰 通释:“敦与彫双声,敦即彫字之假借字,亦作雕。”
词语解释:敦固  拼音:dūn gù
(1).坚定不移。《荀子·成相》:“君子诚之好以待,处之敦固,有深藏之能远思。”
(2).敦厚坚贞。《后汉书·吴良传》:“窃见臣府西曹掾 齐国 吴良 ,资质敦固。”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亲亲之义,寔在敦固。”
词语解释:敦叙  拼音:dūn xù
见“ 敦序 ”。
词语解释:敦序  拼音:dūn xù
亦作“ 敦叙 ”。 《史记·夏本纪》:“敦序九族,众明高翼”。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次序九族而亲之”。今本《书·皋陶谟》作“惇敍”。谓使九族亲厚而有序。后谓亲睦和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臣羣寮以为在昔《虞书》敦敍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 唐 孙逖 《授濮阳郡王彻宗正卿制》:“敦叙之任,畴咨所难,宜受寄於本枝,更迁荣於列棘。” 清 张履 《〈意苕山馆诗〉序》:“性情者,内以敦叙彝伦,外以弥纶民物。”
词语解释:敦明  拼音:dūn míng
犹昭明。 宋 司马光 《稷下赋》:“诚能拨去浮末,敦明本初,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
词语解释:敦伦  拼音:dūn lún
(1).谓敦睦人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故其心舒。”《明史·职官志二》:“务各期以敦伦善行,敬业乐羣,以修举古乐正,成均之师道。” 清 钮琇 《觚賸·两大文章》:“况皇上至圣至仁,以 尧 舜 之道治天下,敦伦厚俗,远迈前朝。”
(2).指闺房之事;房事。 明 于慎行 《〈颜氏家训〉后叙》:“夫其言閫以内,原本忠义,章敍内则,是敦伦之矩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真赏难逢》:“世俗以夫妇之事为敦伦。”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我想,这和时而‘敦伦’者不失为圣贤,连白天也在想女人的就要被称为‘登徒子’的道理,大概是一样的。”
词语解释:敦信  拼音:dūn xìn
(1).犹笃信。《逸周书·太子晋》:“君有广德,分任诸侯而敦信。”
(2).尊重信义。《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雄州 奏 辽 改筑 新城 。帝谓辅臣曰:‘ 景德 誓书有无创修城池之约,今此何也?’ 陈尧叟 曰:‘彼先违誓修城,亦此之利也。’帝曰:‘岂若遗利而敦信乎?宜令边臣詰其违约,止之。’”
词语解释:敦俭  拼音:dūn jiǎn
敦厚俭朴。《艺文类聚》卷七一引 汉 崔駰 《车右铭》:“匪望其度,匪愆其则,越戒敦俭,礼以华国。”
词语解释:敦穆  拼音:dūn mù
见“ 敦睦 ”。
词语解释:敦睦  拼音:dūn mù
亦作“ 敦穆 ”。
(1).亲厚和睦。《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 明 方孝孺 《友于堂铭》序:“以友于名堂,盖有志乎敦睦者。”
(2).指使亲厚和睦。《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欧阳山 《三家巷》三五:“说来说去,无非是什么取缔排 日 运动,敦睦两国邦交那一套。”
词语解释:敦尚  拼音:dūn shàng
推崇;崇尚。《后汉书·桓郁传》:“昔五更 桓荣 ,亲为帝师,子 郁 ,结髮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 明 归有光 《先妣事略》:“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貲雄,敦尚简实。”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长洲 陆明府 在 新 为诸生时,敦尚气节,刻苦自厉。”
词语解释:敦奖  拼音:dūn jiǎng
(1).推崇褒扬。《隋书·炀帝纪上》:“﹝ 朕 ﹞讲信修睦,敦奬名教。” 宋 范仲淹 《近名论》:“是圣人敦奬名教,以激劝天下。”
(2).敦请,劝勉。《南史·谢灵运传》:“﹝ 文帝 ﹞使光禄大夫 范泰 与书敦奬,乃出。”
词语解释:敦丘  拼音:dūn qiū
一层之丘。《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 郭璞 注:“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 江 东呼地高堆者为敦。”
词语解释:敦劝  拼音:dūn quàn
敦促劝勉。《后汉书·韦义传》:“﹝ 桓帝 ﹞復詔京兆尹重以礼敦劝, 著 遂不就徵。” 明 李东阳 《恭题鲁府尹所藏先朝敕谕后》:“凡所策士,既为亲定甲乙,復自閲名籍,慰勉敦劝。”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大概就因为有这位 孟少府 的敦劝, 李白 在 开元 十八年的春夏之交,便曾经经由 南阳 到 长安 去进行过政治活动。”
词语解释:敦敬  拼音:dūn jìng
敦厚恭敬。《管子·形势》:“治之以义,终而復始,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荀子·强国》:“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南朝 宋 鲍照 《与伍侍郎别》诗:“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词语解释:敦质  拼音:dūn zhì
敦厚质朴。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 天竺国 ﹞政教敦质,风俗犹和。”
词语解释:敦敦实实
身体壮实
词语解释:敦善
敦良,敦厚善良
词语解释:敦促  拼音:dūn cù
亦作“ 敦趣 ”。 催促。 唐 刘禹锡 《唐故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史公神道碑》:“礼有金革,詔书敦促。”《新唐书·马周传》:“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明史·文苑传一·杨维桢》:“ 洪武 二年, 太祖 召诸儒纂礼乐书,以 维楨 前朝老文学,遣翰林 詹同 奉币诣门……明年,復遣有司敦促。” 茅盾 《追求》三:“他离开了 章女士 后,就有一股无名的力在他心里敦促他赶快回来。”
词语解释:敦任  拼音:dūn rèn
犹重用。《汉书·哀帝纪》:“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帅百寮,敦任仁人,黜远残贼,期於安民。”
词语解释:敦洽雠糜  拼音:dūn qià chóu mí
古丑女名。因其敦厚和合与人无仇,故名。糜,通“ 靡 ”。《吕氏春秋·遇合》:“ 陈 有恶人焉,曰 敦洽讎糜 ,雄顙广颜,色如漆赬,垂眼临鼻,长肘而盭。 陈侯 见而甚説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 陈奇猷 校释:“敦犹言敦厚。洽,合也。讎,仇也。糜、靡通,无也。‘ 敦洽讎 糜’,犹言敦厚和合与人无仇也。”糜,一本作“ 麋 ”。亦省作“ 敦洽 ”。《文选·刘孝标〈辩命论〉》:“ 猗顿 之与 黔娄 , 阳文 之与 敦洽 。” 吕延济 注:“ 阳文 ,美女; 敦洽 ,丑女。” 北齐 刘昼 《新论·殊好》:“ 陈侯 悦 敦洽 之丑状,弗贸 阳文 之婉姿。” 唐 皮日休 《悼贾》:“ 子都 蒙袂兮, 敦洽 骋姿。”
词语解释:敦比  拼音:dūn bǐ
治理。《荀子·荣辱》:“孝弟原慤,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荀子·强国》:“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於小事者矣。”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敦、比皆治也……‘敦比其事业’,犹云治其事业耳。《彊国篇》‘敦比於小事’,义与此同。”
词语解释:敦洁  拼音:dūn jié
敦厚廉洁。 宋 欧阳修 《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 文初 辞业通敏,为人敦洁可喜。” 清 恽敬 《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 达甫 志古之道,躬敦洁之行,其于二子不相师也,而岂为二子之不为者耶?”
词语解释:敦水  拼音:dūn shuǐ
水名。《山海经·北山经》:“﹝ 敦薨之山 ﹞又北二百里,曰 少咸之山 ,无草木,多青碧…… 敦水 出焉,东流注于 鴈门之水 。”
词语解释:敦洽  拼音:dūn qià
见“ 敦洽讎糜 ”。
词语解释:敦洽雠糜  拼音:dūn qià chóu mí
古丑女名。因其敦厚和合与人无仇,故名。糜,通“ 靡 ”。《吕氏春秋·遇合》:“ 陈 有恶人焉,曰 敦洽讎糜 ,雄顙广颜,色如漆赬,垂眼临鼻,长肘而盭。 陈侯 见而甚説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 陈奇猷 校释:“敦犹言敦厚。洽,合也。讎,仇也。糜、靡通,无也。‘ 敦洽讎 糜’,犹言敦厚和合与人无仇也。”糜,一本作“ 麋 ”。亦省作“ 敦洽 ”。《文选·刘孝标〈辩命论〉》:“ 猗顿 之与 黔娄 , 阳文 之与 敦洽 。” 吕延济 注:“ 阳文 ,美女; 敦洽 ,丑女。” 北齐 刘昼 《新论·殊好》:“ 陈侯 悦 敦洽 之丑状,弗贸 阳文 之婉姿。” 唐 皮日休 《悼贾》:“ 子都 蒙袂兮, 敦洽 骋姿。”
词语解释:敦慕  拼音:dūn mù
勉力。《荀子·儒效》:“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引之 曰:“敦、慕,皆勉也。《尔雅》曰:‘敦,勉也。’《大戴记·五帝德篇》曰:‘幼而彗齐,长而敦敏。’《内则》曰:‘惇行孝弟。’敦、惇古字通。是敦为勉也。《説文》:‘慔,勉也。’《尔雅》曰:‘慔慔,勉也。’《释文》:‘慔,音墓,亦作慕。’是慕为勉也。此承上文而言,言能行之,则为士,行而加勉,则为君子。故《曲礼》云:‘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非徒厚慕之而已也。”
词语解释:敦方  拼音:dūn fāng
敦厚方正。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太傅 陈蕃 敦方抗直,夙夜匪懈。”
词语解释:敦确  拼音:dūn què
亦作“ 敦碻 ”。
(1).敦厚。 明 李东阳 《明故赠文林郎翰林院修撰顾公墓志铭》:“生而秀整敦确,学举子业有成。” 明 李东阳 《明故陕西宁州知州刘公神道碑铭》:“公生而孝友敦确,有干局。”
(2).实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斅艺斋文》:“ 斅蓺斋 遗书,朴僿而不宂,敦碻而不夸。固是经生家法。”
词语解释:敦碻  拼音:dūn qiāo
见“ 敦确 ”。
词语解释:敦确  拼音:dūn què
亦作“ 敦碻 ”。
(1).敦厚。 明 李东阳 《明故赠文林郎翰林院修撰顾公墓志铭》:“生而秀整敦确,学举子业有成。” 明 李东阳 《明故陕西宁州知州刘公神道碑铭》:“公生而孝友敦确,有干局。”
(2).实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斅艺斋文》:“ 斅蓺斋 遗书,朴僿而不宂,敦碻而不夸。固是经生家法。”
词语解释:敦授  拼音:dūn shòu
敬受。《陈书·周迪传》:“璽书纶誥,抚慰绸繆,冠盖縉绅,敦授重叠。”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累日,﹝王﹞谓生曰:‘吾 南柯 政事不理,太守黜废。欲藉卿才,可曲屈之。便与小女同行。’生敦授教命。”
词语解释:敦慰  拼音:dūn wèi
慰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草霜风烛,能否再延?有死之心,无生之气。僕忝同羣,敢忘敦慰。”
词语解释:敦蠢  拼音:dūn chǔn
犹言憨厚愚昧。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陈留风俗传》曰: 大棘乡 ,故 安平县 也,士人敦惷易以统御。”
词语解释:敦敕  拼音:dūn chì
督察敕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詔﹞使中謁者 魏郡 清渊 马宪 ,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
词语解释:敦敏  拼音:dūn mǐn
笃实敏捷。《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陈书·孔奂传》:“都官尚书 王廓 ,世有懿德,识性敦敏,可以居之。”《南史·王融传》:“﹝ 王融 ﹞母 临川 太守 谢惠宣 女,性敦敏,教 融 书学。”
词语解释:敦直  拼音:dūn zhí
敦厚正直。 三国 蜀 诸葛亮 《荐吕凯表》:“臣不意 永昌 风俗敦直乃尔!”《北齐书·清河王高岳传》:“ 岳 幼时孤贫,人未之知也,长而敦直,姿貌嶷然,沉深有器量。”
词语解释:敦硕  拼音:dūn shuò
壮实高大。 明 宋濂 《丽水黄府君墓铭》:“状貌敦硕,髯垂至膝下。”
词语解释:敦祗  拼音:dūn zhī
诚笃恭敬。《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
词语解释:敦晓  拼音:dūn xiǎo
劝勉开导。《新唐书·韦陟传》:“﹝ 韦陟 ﹞ 开元 中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 斌 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彊调为 洛阳 令。”
词语解释:敦本务实  拼音:dūn běn wù shí
崇尚根本,注重实际。 明 张居正 《翰林院读书说》:“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
词语解释:敦缛  拼音:dūn rù
形容文章风俗淳厚绵密。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 子由 差弱,然其委婉敦縟,一节独到,亦非父兄所能掩。”
词语解释:敦愿  拼音:dūn yuàn
敦厚恭谨。《史记·货殖列传》:“ 潁川 、 南阳 、 夏 人之居也。 夏 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 潁川 敦愿。”
词语解释:敦慎  拼音:dūn shèn
敦厚谨慎。《后汉书·宦者传·蔡伦》:“ 伦 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养子 嵩 嗣,官至太尉”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嵩 字 巨高 ,质性敦慎,所在忠孝。”
词语解释:敦美  拼音:dūn měi
敦厚美善。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释法镜》:“ 镜 为性敦美,以赏接为务,故道俗交知,莫不爱悦。”《元典章·刑部十五·问事》:“如此不惟政教休明,庶见伦俗敦美。”亦指使敦厚美善。《元典章·刑部四·杀卑幼》:“非惟丁口增添,抑且敦美风化,实非小补。”
词语解释:敦整  拼音:dūn zhěng
敦厚方正。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太尉 沛国 刘矩 叔方 ,父字 叔辽 ,累祖卿尹,好学敦整。” 吴树平 校释:“敦整,敦厚方正。”
词语解释:敦护  拼音:dūn hù
劝勉回护。 唐 元结 《演谟》:“然后勤俭之风发而逾扇,严急之教起而逾变,须智谋以引喻,须信让以敦护。”
词语解释:敦煌石窟  拼音:dūn huáng shí kū
见“ 敦煌石室 ”。
词语解释:敦煌石室  拼音:dūn huáng shí shì
亦称“ 敦煌石窟 ”。 包括古代隶属 敦煌 境内的 莫高窟 、 西千佛洞 、 榆林窟 和 水峡口 小千佛洞 四窟。一般指 莫高窟 ,俗称 千佛洞 。在 甘肃省 敦煌县 鸣沙山 山麓。其处有 三界寺 ,寺旁石室千馀,壁画、塑像(多系佛像)极多。自 东晋 迄 元 ,皆有建造。 清 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于复壁中发现藏经室,内藏手写佛经及美术作品等,极为丰富。写本最早为 晋安帝 义熙 二年(公元406年),最晚为 宋太宗 至道 三年(公元997年),而以 唐 、 五代 的为最多。 英 人 斯坦因 、 法 人 伯希和 等先后前往,掠去大量精品。石室写本部分业经整理印行。全国解放后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词语解释:敦煌石室  拼音:dūn huáng shí shì
亦称“ 敦煌石窟 ”。 包括古代隶属 敦煌 境内的 莫高窟 、 西千佛洞 、 榆林窟 和 水峡口 小千佛洞 四窟。一般指 莫高窟 ,俗称 千佛洞 。在 甘肃省 敦煌县 鸣沙山 山麓。其处有 三界寺 ,寺旁石室千馀,壁画、塑像(多系佛像)极多。自 东晋 迄 元 ,皆有建造。 清 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于复壁中发现藏经室,内藏手写佛经及美术作品等,极为丰富。写本最早为 晋安帝 义熙 二年(公元406年),最晚为 宋太宗 至道 三年(公元997年),而以 唐 、 五代 的为最多。 英 人 斯坦因 、 法 人 伯希和 等先后前往,掠去大量精品。石室写本部分业经整理印行。全国解放后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词语解释:敦竺  拼音:dūn zhú
敦厚笃实。竺,通“ 篤 ”。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世但知先生博学耳,乃其内行敦竺若此!”
词语解释:敦修  拼音:dūn xiū
砥砺德行,治理政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自今士大夫各务敦修,更思教勖,姑念保家之美,勿貽败类之羞。”
词语解释:敦厉  拼音:dūn lì
亦作“ 敦励 ”。 劝勉,勉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旧唐书·孝友传·宋兴贵》:“弘长名教,敦励风俗,宜加褒显,以劝将来。”《明史·乔允升张玮等传赞》:“其贤者敦厉名检,居官有所执争,即清议翕然归之。”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 光武 、 明 、 章 ,尊崇节义,敦励名实,风俗为之一变,而文学为之一新。”
共14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