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甘旨 拼音:gān zhǐ
(1).甜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夫寒之於衣,不待轻煖;饥之於食,不待甘旨。” 晋 潘岳 《闲居赋》:“堇薺甘旨,蓼荽芬芳。”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甘旨蒨脃,柔滑芬芳。”
(2).美味的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甘旨百品,月祭日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俄而行酒荐饌,备极甘旨。”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三:“起初是视为销纳外来稿件的尾闾,其实才是一个爱吃甘旨的饕餮。”
(3).指养亲的食物。 南朝 梁 任昉 《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饥寒无甘旨之资,限役废晨昏之半。” 唐 白居易 《奏陈情状》:“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药饵或闕,空致其忧。” 明 沉鲸 《双珠记·二友推恩》:“目下虽窘,奴家力攻针指,足备甘旨之奉。”
(4).指对双亲的奉养。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久违甘旨,备歷辛酸。”《镜花缘》第九四回:“ 闺臣 正因妹妹离别伤感,适听 亭亭 嘱托堂上甘旨,猛然想起父亲流落天涯之苦,跪在地下,也是大放悲声。”词语解释:宗旨 拼音:zōng zhǐ
(1).佛教的教义。《宋书·夷蛮传》:“唯浮图为教,逷自 龙堆 ,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唐 张乔 《题兴善寺僧道深院》诗:“法本无前业,禪非为后身。院裁他国树,堂展祖师真。甚愿依宗旨,求閒未有因。” 明 高启 《送恩禅师弟子勤归开元寺》诗:“法身已见浮来佛,宗旨曾传化去僧。”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章皇帝 万几之暇,时召 木陈 、 玉林 诸禪僧,讲究宗旨。”
(2).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 灵暉 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 惠蔚 手録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嶠 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 孟坚 之亚歟?”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序》:“ 金华子 者, 河南 刘生 ……凡为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咏,而所得亦不出流辈。” 清 黄宗羲 《与顾梁汾书》:“台兄与 会老 札,有所下问。弟老而失学,岂能知先儒之宗旨。”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我的宗旨,要你领着我们‘贱外’同去。”词语解释:妙旨 拼音:miào zhǐ
(1).精微幽深的旨意。《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傅毅 《七激》:“达 牺 农 之妙旨,照 虞 夏 之典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梁书·沉约传》:“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2).好的意见,计谋。《三国志·吴志·胡综传》:“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词语解释:诏旨 拼音:zhào zhǐ
诏书、圣旨。《后汉书·周举传》:“羣臣议者多谓宜如詔旨。”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任法不如任人,苟非其人,虽法令昭昭,视如不见;詔旨切切,听如不闻。” 清 恽敬 《〈南华九老会诗谱〉序》:“吾愧此名甚,无厌,是辜詔旨也。”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部第二章:“ 陈平 大胆!你敢违抗先皇帝诏旨?”词语解释:深旨 拼音:shēn zhǐ
深刻的意旨。《北史·薛胄传》:“每览异书,便晓其义。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 唐 姚合 《听僧云端讲经》诗:“无生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正真。” 明 吴承恩 《〈两汉书抄〉序》:“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终,单言约语皆有深旨焉。”词语解释:玄旨 拼音:xuán zhǐ
深奥的义理。 晋 道恒 《释驳论》:“味玄旨,则 颜冉 无以参其风;去纷秽,则 松 乔 无以比其洁。” 唐 常达 《山居八咏》之五:“好听玄旨处,猿啸岭南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上帝特命我来教你演习九天玄旨,普救万民。”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词语解释:奥旨 拼音:ào zhǐ
奥义;要旨。 唐 王勃 《续书序》:“爰考众籍,共参奥旨。”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一:“此意恐是圣人千载不传之奥旨。”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原序》:“凡经史奥旨,昧者显之,譌者订之。” 刘师培 《文说》:“ 屈 宋 继兴,爰创赋体,擷六艺之精英,括九流之奥旨,信夫駢体之先声,文章之极则矣。”词语解释:密旨 拼音:mì zhǐ
秘密的谕旨。《南史·梁纪下·元帝》:“宣猛将军 朱买臣 奉帝密旨,害 豫章王 栋 及其二弟 桥 樛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内阁密封之体》:“上有密旨,则用御前之寳封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所以凡是皇上此类密旨,随看随焚,连一字也不使留存于天壤之间。”词语解释:承旨 拼音:chéng zhǐ
(1).亦作“ 承指 ”。逢迎意旨。《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 光 望不受女,承指劾 德 诽谤詔狱,免为庶人。” 晋 张华 《博物志·杂说上》:“ 王莽 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
(2).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 许敬宗 、 李义甫 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
(3).官名。 唐 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 宋 元 仍其制。 元 赵孟頫 曾为此官,世称 赵承旨 。 明 废。参阅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学士记》。又 五代 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 宋 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词语解释:得旨 拼音:de zhǐ
(1).得到圣旨。《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论》:“宰相有非其见时而事当上决者,与其被旨而有所復请者,则具记事而入,因崇政使闻,得旨则復宣而出之。”
(2).得其主旨。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 程子 此语,大费斡旋,自不如 吕氏 之为得旨。”词语解释:中旨 拼音:zhōng zhǐ
(1).皇帝的诏谕。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乃詔陪侍,奉述中旨。” 唐 罗隐 《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嶇万里行。” 清 蓝启肃 《送郭华野总制湖广》诗:“中旨纔传出 汉 宫,直教欢喜到儿童。”
(2). 唐 宋 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今奉太后中旨,有命学士草废立令。”《宣和遗事》前集:“ 贯 ( 童贯 )由此恃功,稍专军政,选置将吏,皆取中旨,不復关朝廷矣。”《明史·邹智传》:“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符合君主的意旨。《史记·商君列传》:“ 鞅 復见 孝公 ,益愈,然而未中旨。”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起予圣怀,发言中旨。”词语解释:微旨 拼音:wēi zhǐ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
(1).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后汉书·徐防传》:“ 孔圣 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 李翰 《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 殷 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 叶适 《沉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方苞 《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 子长 之微指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 人多以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2).隐而未露的意愿。《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陆游 《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 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 广陵 ,讽 让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词语解释:圣旨 拼音:shèng zhǐ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汉 蔡邕 《陈政事七要疏》:“臣伏读圣旨,虽 周成 遇风,讯诸执事, 宣王 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下》:“ 延寿 、 汤 承圣旨,倚神灵,总百蛮之军,揽城郭之兵,出万死之计,入絶域之地。”《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 辽 奉圣旨, 豨 必不敢害故也。” 唐 杜甫 《江陵望幸》诗:“甲兵分圣旨,居守付宗臣。” 宋 王谠 《唐语林·品藻》:“上曰:‘ 李林甫 之材不多得。’ 士淹 曰:‘诚如圣旨,近实无儔。’”《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使命口宣上皇圣旨:‘教 俞良 到 德寿宫 见驾。’”《花月痕》第四六回:“ 剑秋 口才,本是好的,对答如流。是日奏对,洋洋洒洒,大称圣旨,就放个 岳鄂 节度。” 老舍 《宝船》第二幕:“皇上有圣旨,大伙儿用心听!”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 浩然 《艳阳天》第七章:“他把 马之悦 的每一句话都当圣旨来念。”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五章:“我想捞两条小鱼儿,咱爷儿俩喝两盅儿!刚下上网,忽听圣旨到,就把我给提溜来啦。”
(3). 元 代特指从蒙语译为汉语,多用白话的皇帝训敕。《〈经世大典〉序录》:“国朝以国语训勅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詔书。”
(4).圣人的意旨。有时专用于 孔子 。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休 少以好学,游心典謨,既综七经,又精羣纬,钩深极奥,穷览圣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盖 丘明 亲承圣旨,録为实证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若乃尊贤隐讳,固 尼父 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 唐 欧阳詹 《怀州应宏词试片言折狱论》:“夫子之言,盖非於 季路 之云也。后之人不穷圣旨,以为夫子美於 季路 ,任一时之见轻而折狱者十有八九焉。迂哉!斯人也!”
(5).佛教徒称佛谕。《金石续编·北齐宋显伯等造像龛记》:“朝寻圣旨。”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 唐 高墉 《龙华寺窣堵波塔铭》:“ 弥勒 佛前,亲承圣旨。”词语解释:奉旨 拼音:fèng zhǐ
接受皇帝旨命。《宋书·谢庄传》:“于时 世祖 出行,夜还,敕开门, 庄 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詔乃开。”《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们与山林隐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礼是傲不得的。” 瞿秋白 《“打倒帝国主义”的古典》:“不到两年,这口号就变成了奉旨照准的标语。”词语解释:传旨 拼音:chuán zhǐ
传达谕旨。 唐 王建 《宫词》之六十一:“中官传旨音声散,诸院门开触处行。”《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郡王见了大喜,传旨唤出 新荷姐 ,就教他唱 可常 这词。”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太监 梁芳 进淫巧以荡上心……夤缘传旨与官。”词语解释:音旨 拼音:yīn zhǐ
(1).言辞旨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2).犹音信。 唐 王昌龄 《巴陵别刘处士》诗:“ 湘 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宋 梅尧臣 《朔风寄永叔》诗:“所思在南国,遐路阔音旨。”词语解释:称旨 拼音:chēng zhǐ
符合上意。《汉书·孔光传》:“奉使称旨,由是知名。”《陈书·赵知礼传》:“ 知礼 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战士重伤者,赏不过帛数端,今优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觖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康熙 某年,詔宣 青浦 沉文恪公 荃 入内廷赋诗,称旨,赏貂裘一袭。 沉 绘‘殿廷槖笔’、‘閤门赐貂’二图,以纪荣遇。”词语解释:风旨 拼音:fēng zhǐ
(1).指君主的旨意,意图。《公羊传·庄公元年》“天子嫁女於诸侯” 汉 何休 注:“礼:尊者嫁女于卑者,必持风旨。”《隋书·裴矩传》:“﹝ 裴矩 ﹞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 高昌 入朝, 伊吾 献地,聚粮 且末 ,师出 玉门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三》:“皇帝诚厉风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 恩 与 吉 者,俾侍太子,则一暴十寒之病庶几免矣。”
(2).泛指意旨,意图。《后汉书·鲍永传》:“ 莽 以 宣 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 路平 承望风旨,规欲害 永 。”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使死者全名,生者服义,敢不钦佩风旨。” 梁启超 《〈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各人必须由自己所见而发,不知仰承他人之风旨,苟有所受,斯亦不得公矣。”
(3).风格旨趣。《后汉书·黄宪传》:“ 黄宪 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 明 陈子龙 《六子诗序》:“五七言絶句盛 唐 之妙,在于无意可寻,而风旨深永。” 清 龚自珍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由此例之,公之风旨,其视徒表暴于道路者何如哉!”词语解释:宣旨 拼音:xuān zhǐ
宣布旨令、诏书。《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松 遂説 璋 宜迎 先主 ,使之讨 鲁 ,復令 正 衔命。 正 既宣旨,阴献策于 先主 。”《宋书·柳元景传》:“於是众心乃安,由是克捷。上遣 丹阳 尹 颜竣 宣旨慰劳。”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或除官差,或宣事於方镇等处,其间有云宣头、宣命、宣旨者。”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恩遇》:“十二月十六日,与 彭大司空 皆以编修迁侍讲,是日御门,余以讲官侍,俟宣旨毕,即叩头谢。”词语解释:要旨 拼音:yào zhǐ
亦作“ 要指 ”。 主要的旨趣、意思。《史记·太史公自序》:“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其义难明,请言要旨。”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反之躬行实践,以究羣经要旨,博求万物之理。”词语解释:嘉旨 拼音:jiā zhǐ
(1).语出《诗·小雅·頍弁》:“尔酒既旨,尔殽既嘉。”后以“嘉旨”形容酒、肴之美。《宋史·乐志八》:“牲酒嘉旨,福禄纯熙。”
(2).指美酒佳肴。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惑口者必珍羞嘉旨也,惑心者必势利功名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虽造宾不沐嘉旨之俟,饥士不蒙升合之救,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词语解释:的旨 拼音:de zhǐ
真谛。 唐 常达 《山居》诗之七:“ 胡 僧论的旨,物物唱圆成。”词语解释:本旨 拼音:běn zhǐ
亦作“ 本指 ”。亦作“ 本恉 ”。
(1).原意。《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泄公 ﹞问 张王 果有计谋不。 高 ……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汉 蔡邕 《月令问答》:“前儒特为章句者,皆用其意传,非其本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皆由为政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 宋 陆游 《跋南城吴氏社仓书楼诗文后》:“人不可知,吝则嗇出,贪则渔利,怠荒则废事……惟学则免是三者之患,而社仓虽百世可也。此吾兄弟之本指。” 清 李慈铭 《王选〈续古文辞类纂〉跋》:“ 姚氏 之书,本不必续者也……盖自为一家之学而已,非甄综古人也。祭酒乃自 乾隆 至 道光 已得三十九家,非 姚氏 之本恉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前世著述,其篇题多无义例……穿凿者或因缘生义,固无当於本恉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如他不赞成早期的政治革命之企图,我觉得不是 马克思 的本旨。”
(2).主旨。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从容中道’,这就是《中庸》的本旨。”词语解释:台旨 拼音:tái zhǐ
宋 代以后称太守以下官员的意旨为台旨。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本朝君相曰圣旨,钧旨;太守而下曰台旨;又其次曰裁旨。”《水浒传》第二二回:“我两个奉着知县台旨,叫拿你父子二人。”词语解释:上旨 拼音:shàng zhǐ
亦作“ 上指 ”。 君上的意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史记·酷吏列传》:“﹝ 张汤 ﹞於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銖钱,笼天下盐铁。”《后汉书·宋均传》:“每有駮议,多合上旨。”《宋书·礼志二》:“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人情上通,上指远喻。”词语解释:睿旨 拼音:ruì zhǐ
圣人的意旨。后称皇帝的诏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然睿旨幽隐,经文婉约, 丘明 同时,实得微言。”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十二月》:“愿特降睿旨,今后监司规画事理可行,而诸州违戾不从者,重加之罪。”词语解释:俞旨 拼音:yú zhǐ
表示同意的圣旨。 宋 司马光 《辞枢密副使第三札子》:“臣前者两次曾辞免枢密副使,未奉俞旨。” 宋 陆游 《谢致仕表》:“奉祠虽佚,窃食靡安,兹洊贡於忱辞,始恭承於俞旨。”《明史·方从哲传》:“ 从哲 乃叩首 仁德门 ,跪俟俞旨,帝终不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贾 屡疏恬退,未蒙俞旨,未几而祸作矣。”词语解释:词旨 拼音:cí zhǐ
言辞意旨。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词旨浅末,不足采览,贵露下情,冒颜以闻。”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四六用经史全语,必须词旨相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惟一客 宫梦弼 ……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 韩愈 《原道》,貌为正论,亦儒家之功臣歟!顾词旨不属,语迫气促,支离而为之,若未完篇也者。”词语解释:遗旨 拼音:yí zhǐ
(1).谓遗却精深的旨意。《文选·左思〈魏都赋〉》:“虽选言以简章,徒九復而遗旨。” 李善 注:“言虽选言简章,徒至九復,而犹遗其精旨也。”
(2).指前人精深的旨意。《晋书·慕容翰载记》:“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宋书·谢灵运传》:“析旷劫之微言,説像法之遗旨。” 宋 刘克庄 《哨遍》词:“嗟此意谁论,其言甚壮, 孔 颜 犹有遗旨。”
(3).遗言;遗嘱。《宋书·孝义传·余齐民》:“ 齐民 至性由中,情非外感,淳情凝至,深心天彻,跪讯遗旨,一慟殞亡。”
(4).犹遗诏。《晋书·何充传》:“及帝崩, 充 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 穆帝 。”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后妃》:“自孟夏弗豫,有遗旨,金银珠玉不许自随。”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表》之三:“伏以万机至重,遗旨难违,再献表章,上尘旒扆。”词语解释:天旨 拼音:tiān zhǐ
天子的旨意。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故谨述天旨,因言其致云。”《南史·颜延之传》:“末虑上闻,内怀猜惧,伪请东牧,以卜天旨。”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蔡君谟书碑》:“曏者得侍陛下清光,时有天旨,令写御撰碑文、宫寺题牓。”词语解释:失旨 拼音:shī zhǐ
见“ 失指 ”。
词语解释:失指 拼音:shī zhǐ
亦作“ 失旨 ”。 不合帝王旨意。《汉书·张骞传》:“﹝使者﹞来还不能无侵盗币物,乃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輒覆按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復求使。” 颜师古 注:“乖天子指意。”《宋书·徐湛之传》:“ 元嘉 末,徵 鑠 自 寿阳 入朝,既至,又失旨,欲立 宏 ,嫌其非次,是以议久不决。”词语解释:雅旨 拼音:yǎ zhǐ
雅正的意旨。亦用为敬词。 南朝 梁 沉约 《〈武帝集〉序》:“究淹中之雅旨,尽曲臺之奥义。”《旧唐书·儒学传赞》:“儒道玄机,圣人雅旨。”词语解释:秘旨 拼音:mì zhǐ
深奥的含义;隐秘的意旨。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清字经馆》:“上以《大藏经》有 天竺 番字、汉文、 蒙古 诸繙译。然其禪悟深邃,故 汉 经中咒偈,惟代以翻切,并未译得其秘旨。” 郑观应 《盛世危言·道器》:“昔 轩辕 访道於 广成 , 孔子 问礼於 老氏 , 虞 廷十六字之心传,圣门一贯之秘旨。”词语解释:意旨 拼音:yì zhǐ
亦作“ 意指 ”。亦作“ 意恉 ”。 谓意之所在。多指尊者的意向。《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为太中大夫,往使 尉他 ,令 尉他 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宋 岳珂 《桯史·乾道受书礼》:“臣之愚暗,安知时变,不过如向所陈,不敢改辞以迎合意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清史稿·后妃传论》:“﹝ 慈禧太后 ﹞与 德宗 意恉不协,一激而啟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 毛泽东 《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它(共产党)应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词语解释:王旨 拼音:wáng zhǐ
宋 称王子的意旨。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本朝君相曰圣旨、钧旨,太守而下曰台旨,又其次曰裁旨,初不敢指名其人。独王子无所称,乃曰王旨。”词语解释:玉旨 拼音:yù zhǐ
帝旨。敬称。《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玉帝 允奏,即命直殿仙官,将神书玉旨付与 孝悌王 领讫。”《说岳全传》第六九回:“但见 岳王 父子等,跪着迎接。 伍王 手捧玉旨开读。”词语解释:谕旨 拼音:yù zhǐ
(1).晓谕帝旨。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杨大年不愿富贵》:“ 真宗 将立 明肃 作后,令 丁谓 諭旨於 杨大年 ,令作册文。”《金史·宣宗纪中》:“庚戌,皇后生辰,詔百官免贺,仍諭旨曰‘时方多难,将来长春节亦免贺礼’。”
(2).皇帝的诏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大行皇帝面諭,立皇太子。伊等即假传諭旨,造作赞襄政务名目。”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用人行政,明降諭旨。”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词语解释:辞旨 拼音:cí zhǐ
亦作“ 辞指 ”。 文辞或话语所表达出的含义、感情色彩和风格。《汉书·元后传》:“其辞指甚哀,太后闻之为垂涕,不御食。”《后汉书·郅寿传》:“ 寿 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 宪 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 南朝 梁 沉约 《〈梁武帝集〉序》:“怀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为下奉上,形於辞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名诗之始》:“惟品汇最高,辞旨虽似古诗,而终赘一‘歌’字者,则多入长短句矣。”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自餘四言,世多宗法 李斯 ,閒三句以为韵,其势易工,如其辞旨,宜本之情性,参之故训,稽之典礼,去其縟采,泯其华饰,无或糅杂故事,以乱章句。”词语解释:朝旨 拼音:cháo zhǐ
(1).朝廷的旨意。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朝旨以董司岳牧,敷兴邦教。”《南史·王镇之传》:“有 鲜于文粲 与 晏 子 德元 往来,密探朝旨,告 晏 有异志。”
(2).朝廷的命令。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其公试省试考官,则临时委朝士及监司太守举儒医,取朝旨点差,庶几人知习学,不至以庸医杀人。”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自註‘予将赴 僰道 ,被命东归。’盖史部选 叙州 ,而朝旨令赴行在也。”词语解释:神旨 拼音:shén zhǐ
犹旨意。 章炳麟 《文学总略》:“然则文字本以代言,其用则有独至,凡无句读文,皆文字所专属也,以是为主。故论文学者,不得以兴会神旨为上。” 刘师培 《〈新方言〉后序》:“读斯书者,非徒可以詮故训,达神旨,草次应对,名实相应,亦无忧閒介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不知纵令物质文明,即现实生活之大本,而崇奉逾度……必将缘偏颇之恶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以灭亡。”词语解释:颐旨 拼音:yí zhǐ
见“ 颐指 ”。
词语解释:颐指 拼音:yí zhǐ
亦作“ 颐旨 ”。
(1).谓以下巴的动向示意而指挥人。常以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汉书·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旤,难以言智。” 宋 王以宁 《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词:“ 孙郎 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促膝戟指,翻变良久, 封 ( 封云亭 )迷乱不知所从,女輒口道而颐指之,愈出愈幻,不穷於术。”
(2).犹示意。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自天而胜者列於骋望,由我而美者生於颐指。”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十七:“叠烦颐旨,感怍交深,未缘面谢,惟祝若时自重,不宣。”《明史·马录传》:“职枢要者承其颐指,锻鍊周内。”《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盖地主有左右资本家之势力,而资本家不能不仰地主之颐指。”词语解释:高旨 拼音:gāo zhǐ
用为指称对方的意旨的敬词。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慷慨遐踪,有愧高旨。”《晋书·温峤传》:“恐惑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於讨贼,此声难追。”《隋书·杨素传》:“高旨峻笔,有若天临;洪恩大泽,便同海运。”词语解释:和旨 拼音:hé zhǐ
醇和而甘美。《诗·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饮酒孔偕。” 郑玄 笺:“和旨,酒调美也。” 高亨 注:“和,醇和;旨,美味。”《汉书·食货志下》:“酒酤在官,和旨便人。”词语解释:大旨 拼音:dà zhǐ
(1).亦作“ 大指 ”、“ 大恉 ”。主要意思;大要。《史记·太史公自序》:“ 齐 、 楚 、 秦 、 赵 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史记·汲郑列传》:“﹝ 黯 ﹞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北齐书·幼主纪》:“其奏事者,虽三公令録莫得仰视,皆略陈大旨,惊走而出。” 宋 叶适 《宝谟陈公墓志铭》:“摭其平生大指,刻於墓上以寄余之哀思。” 清 恽敬 《光孝寺碑铭》:“故一言指示,即契大恉。”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六》:“大旨是说凡所崇拜的,都是外国的偶像。”
(2).尊称别人的旨意。《后汉书·隗嚣传》:“以 望 异域之人,疵瑕未露,欲先崇 郭隗 ,想望 乐毅 ,故钦承大旨,顺风不让。”词语解释:书旨 拼音:shū zhǐ
书中的要旨、旨趣。《宋书·礼志四》:“知一爽二,莫穷书旨。”《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我不论束修有无,但肯来读书的,只管来从。成就了英才,又好自己温习书旨。”词语解释:来旨 拼音:lái zhǐ
来信的旨意。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向所諮疑,谁能晓諭?若鄙言为谬,来旨必通。”词语解释:优旨 拼音:yōu zhǐ
优待的诏命。亦谓颁发优待之诏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雷震陵碑》:“而首揆 沉四明 又上疏云:‘……乘此改立新碑,此莫大之孝,亦莫大之庆也。’上优旨允行。”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蒲城王文恪公尸谏》:“子而犹欲仕於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为尊公邀优旨。”词语解释:芳旨 拼音:fāng zhǐ
香美之味。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鲜鱼出於潜渊,芳旨发自幽巷。” 晋 张协 《七命》:“芳旨万选,承意代奏。”词语解释:纶旨 拼音:lún zhǐ
圣旨。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细捻丝梢龙尾北,缓携纶旨凤池东。” 明 张居正 《谢赐粥米食品疏》:“乃荷乾坤覆幬,父母爱怜,纶旨温存。”词语解释:顺旨 拼音:shùn zhǐ
亦作“ 顺指 ”。 谓曲意逢迎。 汉 扬雄 《谏不受单于朝书》:“ 季布 曰:‘ 噲 可斩也,妄阿顺指!’”《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諛顺旨要领絶。”《三国志·吴志·王蕃传》:“ 蕃 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时或迕意,积以见责。”《旧唐书·外戚传·吴凑》:“但人多顺旨不言,若再三启諫,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 宋 朱熹 《与周丞相札子》:“阿諛顺指以为固位之术,牢笼媢嫉以为植党之计。”词语解释:恩旨 拼音:ēn zhǐ
(1).犹恩典。 唐 沉既济 《枕中记》:“数年,帝知冤,復追为中书令,封 燕国公 ,恩旨殊异。”
(2). 清 代赦典的一种。《清史稿·刑法志三》:“赦典有恩赦、恩旨之别。”《清史稿·刑法志三》:“恩赦死罪以下俱免,恩旨则死罪以下递减。”词语解释:教旨 拼音:jiào zhǐ
(1).上对下的告谕。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 庞公 ﹞寻授 开封府 判官, 尚美人 方有宠,遣宦者称教旨,免工人市繇。公上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敢称教旨干挠府政者。’”
(2).教皇的旨意。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问是非,輒与赞和。”词语解释:法旨 拼音:fǎ zhǐ
(1).佛法的要旨。《魏书·释老志》:“ 道安 所正经义,与 罗什 译出,符会如一,初无乖舛。於是法旨大著中原。”
(2).佛、道、神仙首领的命令。《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五二年平遥崇圣宫给文碑》:“仍仰本宫道众照依前项 清和 大宗师法旨,在意兴修住持勾当。”《西游记》第八回:“今领 如来 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镜花缘》第四五回:“只见 剖龟童儿 手中牵着一个大蚌从海中上来,走到黑面道人跟前,交了法旨。”词语解释:幽旨 拼音:yōu zhǐ
深奥玄妙的旨趣。《晋书·王湛等传论》:“叶 宣尼 之远契,翫道韦编;遵 伯阳 之幽旨,含虚牝谷。” 唐 牛肃 《纪闻·牛应贞》:“賾道家之秘言,探释都之幽旨。”词语解释:余旨 拼音:yú zhǐ
指未充分显露的内容。 宋 曾巩 《与杜相公书》:“用心於载籍之文,以求古人之绪言餘旨,以自乐於环堵之内,而不乱於贫贱之中。”词语解释:特旨 拼音:tè zhǐ
帝王的特别诏令。 宋 陆游 《江西到任谢表》:“然而异恩赐第,弗由场屋之选抡;特旨造廷,非出公卿之论荐。”《宋史·选举志三》:“从军以后,立军功及人材出众者,特旨擢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今上笃厚中宫》:“此后伉儷弥篤,恩礼有加,次年即特旨建储,人心大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这是甚么大事,非得弄一个特旨下来不为功。”词语解释:调旨 拼音:diào zhǐ
犹矫旨。《明史·杨涟传》:“ 忠贤 初闻疏,惧甚。其党 王体乾 及 客氏 力为保持,遂令 魏广微 调旨切责 涟 。”词语解释:情旨 拼音:qíng zhǐ
(1).犹情由。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忽有一人,衣服垢弊,行过于前,迴目之曰:‘公有不平之气,余愿知之。’因具告情旨。”
(2).心愿;想法。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小僧请佛了,请相公上香,通达情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表者,白也,以情旨表白於外, 汉 则散文, 唐 以后用四六矣。” 明 邵璨 《香囊记·祈祷》:“不知是祈安,荐亡?就此拈香,通説情旨。”词语解释:丰旨 拼音:fēng zhǐ
犹甘美。词语解释:明旨 拼音:míng zhǐ
对帝王旨意的美称。《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臣﹞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应明旨。” 吕延济 注:“明旨,谓 宣帝 命也。”词语解释:远旨 拼音:yuǎn zhǐ
深远的旨意。 晋 刘琨 《答卢谌》诗:“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 宋 梅尧臣 《奉和裴君雨中见过》:“相欢了无间,偶论通远旨。”词语解释:严旨 拼音:yán zhǐ
指圣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京闱冒籍》:“ 顺天 场后,冒籍之説纷起,既而给事中 钟羽王 发之,为 浙 人 冯诗 等八名,俱奉严旨, 诗 等二人,枷示 顺天府 前,满日同六人俱发为民。”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疏上,奉严旨,年兄入都遂趦趄囁嚅,竟负将军都统面约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那时候严旨催迫,自有一番必要他班师的话。”词语解释:达旨 拼音:dá zhǐ
亦作“ 达恉 ”。
(1).传达旨意。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大夫 曳庸 曰:‘奉令受使,结和诸侯,通命达旨,赂往遗来,解忧释患,使无所疑,出不忘命,入不被尤;臣之事也。’”
(2).表达主旨。《晋书·裴頠传》:“君子宅情,无求於显,及其立言,在乎达旨而已。” 章炳麟 《文学说例》:“昔之单纯者,语不完具,无伤於达恉。”词语解释:滋旨 拼音:zī zhǐ
美好的滋味或意味。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明 周 之德,厌滋旨而识寡嗛之急,仁恕之功。”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此盖滋旨之极珍,岂从余而并进。”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復忘疲,百遍无斁。”词语解释:希旨 拼音:xī zhǐ
见“ 希指 ”。
词语解释:希指 拼音:xī zhǐ
亦作“ 希旨 ”。 迎合在上者的意旨。《汉书·孔光传》:“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 颜师古 注:“希指,希望天子之旨意也。”《后汉书·吴良传》:“每处大议,輒据经典,不希旨偶俗以徼时誉。”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利口小辩,希指巧言者,谓之标领清妍。”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虽得户八十餘万,皆州县希旨,以主为客,以少为多。”词语解释:释旨 拼音:shì zhǐ
佛教的宗旨。 唐 张蠙 《赠闻一上人》诗:“玄谈穷释旨,清思掩诗流。”词语解释:归旨 拼音:guī zhǐ
宗旨。《后汉书·崔駰传论》:“ 駰 瑗 虽先尽心於贵戚,而能终之以居正,则其归旨异夫进趣者乎!”词语解释:画旨 拼音:huà zhǐ
(1).在圣旨上书字判行。《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皆承制画旨,以授门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宋史·职官志二》:“﹝枢密院﹞面得旨者为録白,批奏得画者为画旨,并留为底。”
(2).绘画的旨意。 宋 苏辙 《王维吴道子画》诗:“我非画中师,偶亦识画旨。”《四库全书总目·艺术一·图画见闻志》:“其论製作之理,亦能得画旨,故 马端临 以为看画之纲领。”词语解释:宸旨 拼音:chén zhǐ
帝王的旨意。 唐 李适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诗:“豹略恭宸旨,雄文动睿情。”《旧唐书·韦澳传》:“吾不为时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务,必以吾他歧得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 金 人内侵,二帝北狩,臣 构 以 道君皇帝 之子,奉宸旨以总六师,握兵马元帅之权。”词语解释:珍旨 拼音:zhēn zhǐ
美味,美食。 隋 卢思道 《劳生论》:“耳倦丝桐,口飫珍旨。”词语解释:温旨 拼音:wēn zhǐ
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敬称。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李穆 昔师之,逮为学士荐於朝,温旨召至便殿。”《明史·奸臣传·周延儒》:“帝犹降温旨,言‘卿报国尽忱,终始勿替。’” 清 恽敬 《衷白先生家传》:“帝遣内侍劳,且问方畧,先生疏陈利害,得温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侍御伏謁尽礼,传命赐坐簷下,金椀进茗。主畧致温旨,侍御肃而退。”词语解释:被旨 拼音:bèi zhǐ
承奉圣旨。 宋 岳飞 《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权 湖南 帅 岳飞 被旨讨贼 曹成 。”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麻神童》:“ 刘微 七岁,被旨赋《凤皇来仪》。”《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摄 瓘 至州庭,大陈狱具,将胁以死, 瓘 揣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岂被旨邪!’”词语解释:敕旨 拼音:chì zhǐ
帝王的诏旨。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后阁应敕, 木佛子 奉宣敕旨。”《新唐书·百官志二》:“五日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南海观音全传》第十四回:“吾奉 阎君 敕旨,迎接公主游一十八重地狱。”《南海观音全传》第十五回:“吾非虎地,乃 香山 土地,奉上帝敕旨,化身迎接。”词语解释:醇旨 拼音:chún zhǐ
淳厚甘美。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余官 原州 时,官库 庆锦堂 酒,取数絶少,醇旨最於一路,而怪其成冰。”词语解释:论旨 拼音:lùn zhǐ
议论的旨趣;论题的主旨。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若人皆得意,亦何贵於摄悟假知之论旨。”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武帝启》之四:“论旨所谓,殆同璿璣神宝,旷世以来,莫继斯理。” 梁启超 《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而吾认其论旨之内容为较完善者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比起 汉 朝今古文经学之争、 魏 晋 儒学玄学之争,规模扩大得多,论旨深入得多。”词语解释:章旨 拼音:zhāng zhǐ
见“ 章指 ”。
词语解释:章指 拼音:zhāng zhǐ
(1).亦作“ 章旨 ”。诗文的主旨。 唐 司空图 《与极浦书》:“ 郑 杂事不罪,章指亦望呈达。”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上》:“《上山採蘼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神妙。”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辞尚体要,有体有要,则今日章旨结撰之谓,而非以餖飣剽窃句字为体要也。”
(2).经籍注释的一种形式。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孟子章指》:“ 赵岐 注《孟子》,每章之末括其大旨,间作韵语,谓之章指,《文选》注所引 赵岐 《孟子章指》是也。”词语解释:空旨 拼音:kōng zhǐ
佛教语。谓诸法皆空的真谛。 唐 李山甫 《寄卫别驾》诗:“知君超达悟空旨,三径閒行抱素琴。”词语解释:喻旨 拼音:yù zhǐ
亦作“ 喻指 ”。 知晓旨意;喻示旨意。《三国志·蜀志·黄忠传》:“ 马 ( 马超 ) 张 ( 张飞 )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 关 ( 关羽 )遥闻之,恐必不悦。”《三国志·魏志·国渊传》:“﹝ 国渊 ﹞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晋书·王猛载记》:“ 坚 ( 苻坚 )不许,遣其侍中 梁讜 诣 鄴 喻旨, 猛 ( 王猛 )乃视事如前。”词语解释:盛旨 拼音:shèng zhǐ
见“ 盛指 ”。
词语解释:盛指 拼音:shèng zhǐ
亦作“ 盛旨 ”。 犹盛意。《孔丛子·抗志》:“今重违公子之盛旨,则有諂礼之愆焉。”《晋书·郑冲传》:“高让弥篤,至意难违,览其盛指,俾朕憮然。”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贱不敢逆盛指,行且谋引去。”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 世臣 僿陋偃蹇,何足以称盛指;谨言其所知,而足下择之。”词语解释:初旨 拼音:chū zhǐ
亦作“ 初指 ”。 犹初衷,本意。 清 王筠 《菉友肊说》:“虽明知其误,而亦仍之,而后於刻书之义合,而后於夫子之初指合也。”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一致议决吁请 孙先生 文 制止各省代表与 袁世凯 中途议和,领导各省军民同志,扫平伪 满 ,肃清官僚,建立真正共和政体,以贯彻全国彻底革命初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