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队去声 [zài,载运][sài,边塞][详注1][ké ài][lài][cài][详注2][ài]

退[详注3][duì][bèi][《集韵》莫佩切,音妹。《博雅》好也。][详注4][duì,盘敦][lěi]


注1:裁 音在。亦制裁也。《谷梁传序》准裁靡定。《注》读去声。
注2:栽 音再。《说文》筑墙长板。《左传·桓五年》水昏正而栽。《注》设筑板。
注3:回 音悔。绕也。《左传·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读上声。又《集韵》《韵会》音缋。《前汉·赵充国传》回远千里。《注》回谓路迂回也,音胡悔反。又畏避也。《前汉·王温舒传》即有避回。《注》谓不尽意,捕击盗贼。又《盖宽饶传》刺举无所回避。
注4:谇 《广韵》苏内切《集韵》《韵会》苏对切,音碎。《前汉·贾谊传》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服虔曰》谇,犹骂也。《张晏曰》责让也。《师古曰》谇音碎。
共11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三昧幽昧拙昧芜昧诗家三昧顿昧魇昧憃昧
不昧昏昧翳昧湮昧冲昧谩昧迂昧杳昧
茫昧冒昧聋昧孱昧质昧舛昧欺昧扼昧
草昧瞒昧老昧童昧阿昧兼弱攻昧鸿昧尸昧
蒙昧寡昧明昧顽昧陈昧鄙昧不皦不昧屮昧
昧昧庸昧昭昧厖昧凉昧造昧黯昧火轮三昧
晦昧瞢昧攻昧贪昧騃昧雨天三昧不揆梼昧深昧
愚昧暗昧晻昧荒昧乖昧隐昧不揣冒昧寂昧
冥昧沦昧浅昧芒昧薆昧乾昧幼昧灵昧
暧昧迷昧尘昧凶昧耸昧霭昧鉴昧戆昧

词语解释: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济 ﹞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2).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词语解释:不昧  拼音:bù mèi
(1).不忘。《逸周书·王会》:“佩之令之不昧。” 孔晁 注:“不昧,不忘也。” 唐 杜甫 《催宗文树鸡栅》诗:“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慼。” 宋 曾巩 《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并妻制》:“尚其不昧,服此茂恩。”
(2).不晦暗,明亮。《老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3).不损坏;不湮灭。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玄阴凝,不昧其洁。” 唐 杜甫 《迴棹》诗:“吾家碑不昧, 王氏 井依然。” 冰心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感谢上帝,在我最初一灵不昧的入世之日,已予我以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
词语解释:茫昧  拼音:máng mèi
模糊不清。《汉武故事》:“神道茫昧,不宜为法。” 唐 韩愈 《南山诗》:“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 明 刘基 《题群龙图》诗:“世间万类皆可覩,茫昧独有鬼与龙。” 叶圣陶 《线下·潘先生在难中》:“两个孩子都怀着失望的心情,茫昧地觉得这样的 上海 ,没有平时父亲嘴里说的 上海 来得好玩而有味。”
词语解释:草昧  拼音:cǎo mèi
亦作“艸昧”。
(1).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蒙昧。《易·屯》:“天造草昧。” 王弼 注:“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梁书·武帝纪上》:“自草昧以来,图牒所记,昏君暴后,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明 高攀龙 《祭顾泾阳先生》:“ 泰伯 来,而 梅里 片墟,闢东南之艸昧;先生出,而 涇皋 撮土,萃宇宙之文明。” 章炳麟 《文学说例》:“此犹 埃及 古文,以雌蠭表至尊,以牡牛表有力,以驼鸟之羽纤纬平滑,表性行愷直者,虽朔南夐鬲,草昧之始,其情一也。”
(2).犹创始;草创。 晋 荀勗 《食举乐东西厢歌·时邕》:“爰造草昧,应乾顺民。”《隋书·高祖纪下》:“﹝ 申明公 穆 等﹞登庸纳揆之时,草昧经纶之日,丹诚大节,心尽帝图,茂绩殊勋,力宣王府。” 宋 陈亮 《问答上》:“当草昧之时,欲以礼义律之,智勇齐之,而不能与天下共其利,则其势必分裂四出而不可收拾矣。”
(3).形容时世混乱黑暗。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 仇兆鳌 注:“草而不齐,昧而不明,此言 隋 末之乱。” 宋 王巩 《闻见近录》:“﹝ 张元 ﹞将行,过 项羽 庙,乃竭囊沽酒,对 羽 极饮,酹酒泥像,又歌‘ 秦皇 草昧, 刘 项 起吞併’之词,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明 唐寅 《刘秀才墓志》:“ 宋 德不竞,天下艸昧,家室播越,谱牒沦没。”
(4).草野;民间。 宋 梅尧臣 《读范桐庐述严先生祠堂碑》诗:“所遇在草昧,既贵不为起。” 明 李昌祺 《月夜弹琴记》:“ 宋 籙既讫, 元 运方兴。草昧英雄,空怜 文相 之勤王。”
词语解释:蒙昧  拼音:méng mèi
(1).昏昧;愚昧。《晋书·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唐 罗隐 《谗书·市赋》:“始先生以踊屨之讥革寡人之非,今先生以交易进退祛寡人之蒙昧。”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一》:“儿童初学,蒙昧未开,故瞢然无知。” 孙中山 《兴中会宣言》:“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2).犹朦胧;迷糊。 唐 孟郊 《卧病》诗:“倦寝意蒙昧,强言声幽柔。”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一:“蒙昧也人生,霎时间浮光掠影。”
(1).目不明。 汉 蔡邕 《瞽师赋》:“夫何矇昧之瞽兮,心穷忽以鬱伊。”
(2).未开化的原始状态。《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昔在鸿荒,矇眛肇初,三皇应籙,五帝承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教育泛论》:“处文明灿烂之世界,而犹欲袭用矇昧之旧俗,是非颠倒,孰有过於是者乎!”
濛昧:迷茫,昏暗。 晋 张载 《霖雨》诗:“零雨餘旬朔,濛昧日夜坠。”
词语解释:昧昧  拼音:mèi mèi
(1).昏暗貌。《楚辞·九章·怀沙》:“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晋书·皇甫谧传》:“去显显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尘。” 康有为 《〈日本书目志〉序》:“黑夜无火,昧昧然操舵于烟雾中。”
(2).昏乱;模糊不清。《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新唐书·杨复光传》:“北面臣贼,何恩义利害昧昧耶?” 清 纳兰性德 《石鼓记》:“ 苏 、 李 、 虞 、 褚 、 欧阳 ,近在 唐 初,亦遽尔昧昧。”
(3).无声无息。 唐 韩愈 《上宰相书》:“其影响昧昧,惟恐闻於人也。”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方二人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4).胡涂无知。常用作谦辞。《孔丛子·答问》:“寡人昧昧焉,愿以人间近事喻之。” 唐 柳宗元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以中丞公之直清严重……且犹宗重其道,况若吾之昧昧者乎。” 康有为 《〈法国革命史论〉跋》:“妄人昧昧,不察本末。”
(5).沉思貌。《书·秦誓》:“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 蔡沉 集传:“昧昧而思者,深潜而静思也。” 宋 王安石 《夜梦与和甫别因寄纯甫》诗:“千里永相望,昧昧我思之。”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序:“吾既生乱世,目击苦道,而思有以救之,昧昧我思,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哉!”
(6).纯厚浑朴貌。《淮南子·俶真训》:“至 伏羲氏 ,其道昧昧芒芒然。” 高诱 注:“昧昧,纯厚也。”《周书·萧大圜传》:“天道昧昧,安可问哉?”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昧昧神道,悠悠彼苍。”
词语解释:晦昧  拼音:huì mèi
(1).昏暗,阴暗。 南朝 梁 吴均 《送柳吴兴竹亭集》诗:“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宋 梅尧臣 《日蚀》诗:“不觉有物来晦昧,团团一片如顽铜。”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七洲洋中怪异》:“一夜阴云晦昧,星月无光。”
(2).犹愚昧。《尹文子》佚文:“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北齐书·文襄帝纪》:“彼当嗤僕之过迷,此亦笑君晦昧。”
(3).隐晦不明;模糊不清。 宋 张炎 《词源·清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涩晦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岁久,壁上霉迹隐隐成峰峦起伏之形……庙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画工以墨钩勒,遂似削圆方竹。”
词语解释:愚昧  拼音:yú mèi
(1).愚蠢而不明事理。 晋 郭璞 《蚍蜉赋》:“伊斯虫之愚昧,乃先识而似悊。” 唐 刘禹锡 《代让同平章事表》:“臣虽愚昧,尝览前言。” 明 唐顺之 《复勘蓟镇边务首疏》:“臣愚昧疎濶,不足以备使命,夙夜祗惧,不敢自寧。” 艾青 《光的赞歌》之五:“愚昧就是黑暗,智慧就是光明。”
(2).指愚蠢而不明事理的人。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圣贤不异辙,愚昧更深谋。”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依托天主教,煽惑愚昧。”
词语解释:冥昧  拼音:míng mèi
(1).指天地未形成时的混沌状态。《易纬乾凿度》卷上:“一阳二阴,物之生於冥昧,气之起於幽蔽。” 三国 魏 嵇康 《太师箴》:“爰初冥昧,不虑不营。” 唐 李义府 《承华箴》:“邃初冥昧,元气氤氲,二仪始阐,三才既分。”
(2).幽暗。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跃潜飘之冥昧兮,濯光曜之昭明。”《周书·晋荡公护传》:“戴天履地,中有鬼神,勿云冥昧而可欺负。” 唐 李白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3).犹蒙昧。《后汉书·隗嚣传》:“ 莽 明知之,而冥昧触冒,不顾大忌,诡乱天术,援引史传。” 清 方苞 《读经解》:“每至郊庙大议,众皆冥昧而莫知其原。” 严复 《救亡决论》:“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
(4).犹冥默,沉默。 宋 王禹偁 《拟裴寂祷华山文》:“余志若是,神心则那,苟无言而冥昧,俾没世以蹉跎。”
(5).指死亡。 唐 沉佺期 《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诗:“ 崔 昔挥宸翰, 苏 尝济巨川。絳衣陪下列。黄阁谬差肩。及此俱冥昧,云谁叙播迁。”
(6).指神灵。《太平御览》卷五七三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精气感冥昧,所降若有缘。”
词语解释:暧昧  拼音:ài mèi
(1).含糊;模糊。 汉 蔡邕 《释诲》:“若公子,所谓覩曖昧之利,而忘昭晢之害,专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败者已。”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时笼月曖昧,见其面上黶深,目无瞳子。” 沙汀 《还乡记》二二:“保长开始抱怨他的赌运,但他忽又暧昧地笑起来。”
(2).不光明的;不便公之于众的。 明 陆采 《怀香记·鞫询香情》:“这曖昧之事,容得你见?” 沉从文 《绅士的太太》:“这婶婶是年青女人,对于这暧昧情形有所窘迫,也感到无话可说了。”
词语解释:幽昧  拼音:yōu mèi
昏暗不明。《楚辞·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王逸 注:“幽昧,不明也。”《隋书·经籍志一》:“盖龟龙衔负,出於 河 洛 ,以纪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 明 夏完淳 《湘巫赋》:“世既幽昧以跼步兮,奚不迁其故度。”
词语解释:昏昧  拼音:hūn mèi
(1).光线昏暗;阴暗。《文选·左思〈吴都赋〉》:“歊雾漨浡,云蒸昏昧。” 刘逵 注:“昏昧,昏暗不明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吕乡筠》:“ 君山 上鸟兽叫噪,月色昏昧,舟檝大恐。”《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毅 观将星昏昧,下山佐诸国,路逢 孙子 。”
(2).指社会黑暗。 晋 潘岳 《萤火赋》:“犹贤哲之处时,时昏昧而道明。”
(3).失去知觉;昏沉。 唐 李公佐 《古〈岳渎经〉》:“﹝兽﹞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 明 宋濂 《题王鲁公授少保致仕诰》:“会病痁新起,精神昏昧。”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乞儿传》:“ 李公 某之子,指甲中生肉管,赤色,顷刻长三尺餘,垂至地,能动,动则昏昧欲死。”
(4).指图象、文字等模糊漫漶。 宋 洪遵 《泉志·正用品下·晋天福钱》:“余按此钱径七分,重二銖四参。铜质薄小,文字昏昧,盖以私铸不精也。”
(5).愚昧;糊涂。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一:“虽然天其或者未絶斯道,使昏昧者获有所知。” 娲石女氏 《吊国民庆祝满政府之立宪》:“盖彼以当兹 汉 族昏昧忘仇之时,不乘机箝制之,他日民智既濬,大义亦明…… 满 人虽欲主中夏,而行立宪,胡可得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况吾 中国 ,亦为孤儿……復昏昧乏识,不知其家之田宅货匨,凡得几许。”
(6).指义理模糊。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人生的意义,昏昧极了。”
词语解释:冒昧  拼音:mào mèi
(1).冒犯,无知而妄为。多用于自谦。《后汉书·李云传》:“故敢触龙鳞,冒昧以请。”《晋书·滕修传》:“不胜愚情,冒昧闻诉。” 宋 苏辙 《三论分别邪正札子》:“臣不胜区区冒昧圣听,伏竢诛谴。”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摺》:“谨不揣冒昧,效兹一得。”
(2).引申为鲁莽轻率。《朱子语类》卷七六:“今行险徼倖之人虽知险阻,而犹冒昧以进。”《明史·杨恂传》:“使大臣清节素孚,彼安敢冒昧如此?” 徐特立 《由巴黎致湘学界书》:“谓无技术及法语,又无学费者,不可令其冒昧来往。”
(3).犹苟得。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自数年来,颇知内外丹要处。冒昧厚禄,负荷重寄,决无成理。”
(4).犹埋没。《白雪遗音·马头调·望夫山》:“奴説奴是冷落的香闺(独自守孤幃)。为甚么将俺恩情都冒昧?”
词语解释:瞒昧  拼音:mán mèi
隐瞒欺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甚不肯承当,抵死讳定,只管廝瞒昧,只管廝咭啈?”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他身单寒腹内飢,他哭啼啼担着水,你将来瞒昧者。”《水浒传》第五二回:“他是个庄客,不得你的言语,如何敢打死人!你又故纵他逃走了,却来瞒昧官府。”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救世歌》:“人而舍此而他拜,拜尽万般总是空,非惟无益且有损,本心瞒昧罪何穷。” 克非 《春潮急》三十:“ 孟二胡子 手里其所以要建两本账,目的是在逃税漏税,同时也瞒昧 李春山 ,让他少分红利。”
词语解释:寡昧  拼音:guǎ mèi
(1).谓知识浅陋,不明事理。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臣既寡昧,识无光远,景命虽降,不敢仰承,乞收成旨,以允愚衷。”《宣和遗事》后集:“盖以寡昧之资,藉盈成之业,言路壅蔽,导諛日闻,恩倖持权,贪饕得志。” 章炳麟 编《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其有壮士,寡昧不学,宜以此善道之,使知宗教殊途,初无邪正,黄白异种,互为商旅,苟无大害于我军事者,一切当兼包并容。”
(2).指寡昧的人。 宋 陈师道 《拟御试武举策》:“不自圣贤询於寡昧,延见田里之士,究观文武之宜。” 明 高启 《卧东馆简诸友生》诗:“良儔秉高谊,寡昧岂见忘!”
词语解释:庸昧  拼音:yōng mèi
谓资质愚钝,才识浅陋。常用作谦词。《周书·于瑾传》:“此是家事,素虽庸昧,何敢有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不量庸昧,敢有愿求。”《旧唐书·裴延龄传》:“良以内顾庸昧,一无所堪;夙蒙眷知,唯以诚直。”
词语解释:瞢昧  拼音:méng mèi
(1).糊涂;无知。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孱孙诚瞢昧,有志常搰搰,敢云嗣良弓,但欲终守节。”
(2).隐晦。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南史》:“閲《南史》 齐 豫章文献王 嶷 等诸王传,自来宗藩之祸,无过于 萧齐 ,而贤王之多,亦无过于 萧齐 ,天道瞢昧,殊不可解。”
词语解释:暗昧  拼音:àn mèi
(1).愚昧;昏庸。《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吾以暗昧,爱好文雅,广延诗赋,以知得失。” 唐 李朝威 《柳毅传》:“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三国志平话》卷下:“ 刘璋 暗昧,奸臣弄权。”
(2).不光明磊落;不可告人之阴私、隐私。《汉书·王商传》:“ 凤 重以是怨 商 ,阴求其短,使人上书言 商 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 凤 固争,下其事司隶。”《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且説 朱秉中 因见其夫不在,乘机去这妇人家贺节。留饮了三五杯,意欲做些暗昧之事。” 老舍 《赵子曰》第三:“比如说,你在公园喝茶看见一对男女同行,跟着他们!那必有秘密!假如你发现了他们的暗昧的事!写在你的小笔记本上,一旦用着,那个结果绝不辜负你跟着他们的劳力!”
(3).隐晦不明。 汉 王充 《论衡·谢短》:“上古久远,其事暗昧,故经不载而师不説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摴蒲》:“而古事之与摴蒲相关者多,如卢白梟雉胜负之诀,皆隐其中,苟以素所不嗜而弃之不言,则古事暗昧;故随见以书,非明奕也,明古也。”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七章第七节:“维新派的自立会固然宗旨混沌,又自立又保皇;革命派的兴中会同样也是态度暗昧,似民主又似君主立宪。”
(4).犹昏暗;不清晰。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三辰暗昧,大行光之。”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清 梅曾亮 《赠孙秋士序》:“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捨去。”
词语解释:沦昧  拼音:lún mèi
没落;昏暗。 唐 陈子昂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诗之三:“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唐 独孤及 《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见示之作》诗:“黄金竟何成,洪业遽沦昧。”
词语解释:迷昧  拼音:mí mèi
迷惑暗昧。 汉 应劭 《〈风俗通〉序》:“私惧后进益以迷昧。”《南史·齐纪上·高帝》:“ 张淹 迷昧,弗顾本朝。”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上》:“世以 成式 ( 段成式 )博通,而本朝故典,迷昧若此,他可信哉。” 叶圣陶 《倪焕之》九:“以为这样做的时候,迷昧的良心自然会清醒过来。”
词语解释:拙昧  拼音:zhuō mèi
愚昧。 唐 畅当 《天柱隐所重答江州应物》诗:“拙昧世难容,贫寒别有情。”
词语解释:翳昧  拼音:yì mèi
阴暗,昏暗。 汉 马融 《广成颂》:“日月为之笼光,列宿为之翳昧。” 宋 梅尧臣 《风异赋》:“广衢翳昧,莫辨谁何。”
词语解释:聋昧  拼音:lóng mèi
愚昧;耳聋目盲。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昔 鬼方 聋昧, 崇虎 谗凶, 殷辛 暴虐,三者皆下科也。” 唐 元稹 《立部伎》诗:“工师尽取聋昧人,岂是先王作之过。”
词语解释:老昧  拼音:lǎo mèi
年老昏愦。 宋 范仲淹 《奏乞选河北州县官员》:“臣料按察使奏黜者,不过老昧贪猥之人。”
词语解释:明昧  拼音:míng mèi
迷糊。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把单相思害得忒明昧,又不是困人天气。”
词语解释:昭昧  拼音:zhāo mèi
明暗。犹是非。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智哉众多士,服理辨昭昧。”
词语解释:攻昧  拼音:gōng mèi
攻击昏乱无道者。《左传·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杜预 注:“昧,昏乱。”
词语解释:晻昧  拼音:ǎn mèi
(1).昏暗不明。《汉书·元帝纪》:“阴阳未调,三光晻昧,元元大困,流散道路。” 颜师古 注:“晻与暗同,又音乌感反。” 唐 戴君孚 《广异记·朱敖》:“黑云腾踊,中掣火电,须臾晻昧,骤雨如泻。”
(2).指义理幽晦不明。 章炳麟 《訄书·订孔》:“《论语》者晻昧,《三朝记》与诸告飭通论,多自触击也。”
(3).不光明正大;不光明磊落。《汉书·杨恽传》:“ 惲 ,宰相子,少显朝廷,一朝﹝以﹞晻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太学白金》:“天知谅清贫,阴有大赐,然晻昧之物,终不敢当。”
(4).愚昧。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首恶鬱没,晻昧昭晣。”
(5).指愚昧之人。《汉书·谷永传》:“忽天地之明戒,听晻昧之瞽説。”
(6).埋没,湮没。《汉书·艺文志》:“ 汉 兴有 仓公 ,今其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词语解释:浅昧  拼音:qiǎn mèi
浅陋愚昧。 唐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诗:“谤书喧朝市,抚己惭浅昧。” 明 张居正 《翰林院读书说》:“某等智识浅昧,未烛于理。”
词语解释:尘昧  拼音:chén mèi
世俗的愚昧。 唐 王勃 《忽梦游仙》诗:“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词语解释:芜昧  拼音:wú mèi
(1).犹芜没。 唐 陈子昂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诗序:“歷观 燕 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昧矣。”
(2).杂乱不清。《旧唐书·礼仪志二》:“今之所存,传记杂説,用为準的,理实芜昧。”
词语解释:湮昧  拼音:yān mèi
埋没。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惟至 明 末,则 宋 市人小説之流復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但旧名湮昧,不復称市人小説也。”
词语解释:孱昧  拼音:chán mèi
懦弱愚昧。 唐 陆贽 《兴元贺吐蕃尚结赞抽军回归状》:“臣质性孱昧,不习兵机;但以人情揆之,时亦偶有所得。”
词语解释:童昧  拼音:tóng mèi
犹愚昧。 汉 傅毅 《迪志》诗:“谁能昭闇,啟我童昧。” 唐 元稹 《和乐天赠吴丹》:“伊予固童昧,希真亦云早。”
词语解释:顽昧  拼音:wán mèi
犹顽昏。 唐 杜牧 《朱叔明授右武卫大将军制》:“屡下詔书,誥诫深切,岂知顽昧,不可鐫琢。”《资治通鉴·唐则天后永昌元年》:“愚臣顽昧,初谓皆实。” 宋 晁补之 《北京学直舍对客》诗:“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
词语解释:厖昧  拼音:máng mèi
蒙昧。厖,通“ 蒙 ”。 唐 柳宗元 《天对》:“曶黑晣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尔雅上》:“厖,古读若蒙。”
词语解释:贪昧  拼音:tān mèi
贪财昧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楚子 将死矣,不脩其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 杨伯峻 注:“贪昧与《昭三十年传》‘贪冒无厌’之‘贪冒’同,言 楚子 贪诸侯之奉己也。”《淮南子·兵略训》:“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寧其所。” 明 归有光 《泰伯至德》:“天下之情,天下之所同,而濡滞迂缓,贪昧隐忍,将有不得尽其情者。”
词语解释:荒昧  拼音:huāng mèi
愚蠢;昏庸。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镇南徐州刺史启》:“臣荒昩神气,爰自幼禀;分踰鼎贵,秩高外州。” 清 徐子苓 《复曾国藩书》:“ 子苓 往来道途,窃闻 河 南军事之儿戏,官场之荒昧,较 淮 北为尤甚。”
词语解释:芒昧  拼音:máng mèi
模糊不清,难以辨识。芒,通“ 茫 ”。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上士闻道》:“功高无量,而天下不以为大;德弥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贵。光耀六合,还反芒昧。” 晋 成公绥 《天地赋》:“何元一之芒昧兮,廓开闢而著形。”《宋书·巴陵哀王休若传》:“神道芒昧,乃不可全信。”《訄书·族制》附 章炳麟 《许由即咎繇说》:“禪让之説,本在 夏 世……乃展转譌迁,以为 尧 让。古世芒昧,未足怪也。”
词语解释:凶昧  拼音:xiōng mèi
凶狠昏昧的人。《南齐书·高帝纪上》:“放斥凶昧,存我宗祀。”
词语解释:诗家三昧  拼音:shī jiā sān mèi
作诗的诀窍。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 贾 在眼元歷歷。” 钱仲联 校注:“三昧,《大智度论》:‘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此用以指诗家悟入之境地。”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尝观 荆 浩 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
词语解释:冲昧  拼音:chōng mèi
亦作“冲昧”。
(1).犹浑沌。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盖闻冲昧既闢,降浊升清,穹隆仰燾,旁泊俯亭。”
(2).年幼愚昧。《宋书·后废帝纪》:“朕以冲昧,嗣膺宝业。”《魏书·高祖纪上》:“昔四代养老,问道乞言。朕虽冲昧,每尚其美。” 唐 元稹 《授赵宗儒尚书左仆射制》:“顾朕冲昧,实赖老成。”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顾兹冲昧,尤积震惶。”
词语解释:质昧  拼音:zhì mèi
谓暗昧。《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或谓且天为质闇,示珍符固不可辞” 唐 颜师古 注:“言天道质昧,以符瑞见意,不可辞让也。”
词语解释:阿昧  拼音:ā mèi
谓偏袒隐蔽罪过。《南齐书·谢超宗传》:“而阿昧苟容,轻文略奏。”
词语解释:陈昧  拼音:chén mèi
陈旧昏暗。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张良庙教》:“灵庙荒顿,遗像陈昧。”
词语解释:凉昧  拼音:liáng mèi
谓德薄才庸。《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七年》:“朕以凉昧,嗣承六圣休德鸿緖。”
词语解释:騃昧  拼音:ái mèi
犹愚昧。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五:“ 郑祖琛 、 何桂清 辈,本以试帖楷书进身,騃昧空疏,洊膺节鉞;猝罹祸变,颠蹶何奇。”
词语解释:乖昧  拼音:guāi mèi
错乱不明。《宋书·武帝纪中》:“旧章乖昧,事役频苦,童耄夺养,老稚服戎。”
词语解释:薆昧  拼音:ài mèi
暧昧。隐晦不明貌。 清 黄景仁 《杂诗》:“清明杂薆昧,天地赖久留;况彼薄俗见,汶汶何悠悠。”
词语解释:耸昧  拼音:sǒng mèi
犹昏聩。《隶释·汉繁阳令杨君碑》:“有司耸昧,莫能识察。” 洪适 释:“政令委靡淑慝,无所甄别,在位者憒憒如聋瞽, 熹平 之间,不特此一事也。”
词语解释:顿昧  拼音:dùn mèi
困顿昏迷貌。《北齐书·陆卬传》:“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篤,顿昧伏枕。”
词语解释:谩昧  拼音:màn mèi
欺瞒。 宋 司马光 《约束州县不得抑配青苗钱札子》:“亦有无赖子弟谩昧尊长,钱不入家。”
词语解释:舛昧  拼音:chuǎn mèi
乖谬愚昩。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臣嚚杌穷贱,情嗜踳昧。身弱涓甃,地幽井谷。”
词语解释:兼弱攻昧  拼音:jiān ruò gōng mèi
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孔 传:“弱则兼之,闇则攻之,乱则取之,有亡形则侮之,言正义。”《晋书·石勒载记上》:“然后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则羣凶可除,王业可图矣。”《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庞统 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 汤 武 之道也。’”
词语解释:鄙昧  拼音:bǐ mèi
鄙陋昏昧。 明 文徵明 《祭黄提学文》:“顾其等鄙昧弗率,无所用成。”
词语解释:造昧  拼音:zào mèi
谓混沌蒙昧之状态。亦借指太古时代。《宋书·武帝纪上》:“古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列贯三辰,神人代序,谅理本於造昧,而运周於万叶。”
词语解释:雨天三昧  拼音:yǔ tiān sān mèi
世尊将说《法华经》入三昧之时,天雨四种之花。见《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佛说阿弥陀经》。后用以称自然现象的变幻。 宋 陶穀 《清异录·雨天三昧》:“ 闽 昶 ( 孟昶 )春餘宴后苑,飞红满空, 昶 曰:‘《弥陀经》云:“雨天曼陀罗华”,此景近似。今日观化工之雨天三昧,宜召六宫设三昧燕。’”
词语解释:隐昧  拼音:yǐn mèi
(1).隐匿;欺蒙。《宋书·后废帝纪》:“如狱讼诬枉,职事紕繆,惰公存私,害民利己者,或无隐昧。”《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可见世间刑狱之事,许多隐昧之情,一些造次不得的。”
(2).指暗昧不明的事。《宋史·职官志三》:“比部郎中员外郎掌勾覆中外帐籍……钩考百司经费,有隐昧,则会问同否而理其侵负。”
词语解释:乾昧  拼音:qián mèi
传说中的山名。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五七:“北临 乾昧 谿,西行游 少任 。”
词语解释:霭昧  拼音:ǎi mèi
昏暗貌。 宋 薛士隆 《春霖赋》:“不如归嘂鷤鴂之彫万卉兮,伤靄昧而幽忧;叱神龙俾潜渊兮,驭 羲和 而远游。”
词语解释:魇昧  拼音:yǎn mèi
(1).用法术使人受祸或使之神智迷糊。《云笈七籤》卷四六:“常能诵之,则终身不被魘昧。”
(2).指用药物之类使人迷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造畜》:“魘昧之术,不一其道。或投美饵,紿之食之,则人迷罔,相从而去,俗名曰‘打絮巴’, 江 南谓之‘扯絮’。”
词语解释:迂昧  拼音:yū mèi
迂陋愚昧。 宋 范仲淹 《上攻守二策状》:“臣荷国重寄,曾无寸劳,夙夜营营,冀有所补,而才识迂昧,终无发明。”《明史·黄道周传》:“序仁义道德,则以为迂昧而不经;奉刀笔簿书,则以为通达而知务。”
词语解释:欺昧  拼音:qī mèi
欺瞒。 汉 贾谊 《新书·先醒》:“ 周 室坏微,天子失制, 宋 郑 无道,欺昧诸侯。”
词语解释:鸿昧  拼音:hóng mèi
犹鸿蒙。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且当鸿昧初起,文明未开之际,吾民族已能崭然见头角,能力之伟大,不亦可想?”
词语解释:不皦不昧  拼音:bù jiǎo bù mèi
不明不暗。形容恍惚不可捉摸。语出《老子》:“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復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愡恍。” 南朝 齐 王屮 《头陁寺碑文》:“惟怳惟惚,不皦不昧,莫繫於去来,復归於无物。”
词语解释:黯昧  拼音:àn mèi
暧昧;不明白。《明史·何乔新传》:“ 乔新 始终全节,中间祗以受亲故餽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不符》:“大抵死法黯昧,故两书不同。”
词语解释:不揆梼昧  拼音:bù kuí táo mèi
自谦之词。谓不自量,愚昧无知。 晋 郭璞 《〈尔雅〉序》:“ 璞 不揆檮昧,少而习焉。” 邢昺 疏:“揆,度也。檮,谓檮杌无知之貌。昧,闇也。 郭氏 言己不度其无知闇昧,自少小而习此书焉。”
词语解释:不揣冒昧  拼音:bù chuǎi mào mèi
自谦之词。谓不自量,鲁莽无知。《红楼梦》第八四回:“晚生还有一句话,不揣冒昧,合老世翁商议。” 清 龚自珍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受事以来,於今一年,拙者之効,无所表见,而胸臆间有所欲言,不揣冒昧,欲以上裨高深於百一。” 艾芜 《〈夜归〉前言》:“一九七二年,我不揣冒昧,又大胆写了篇《高高的山上》,这不消说,又是黑线回潮了。”
词语解释:幼昧  拼音:yòu mèi
犹幽昧。 三国 魏 阮籍 《通易论》:“季阴幼昧,衰而不胜。”
词语解释:鉴昧  拼音:jiàn mèi
亦作“鉴昧”。 犹假寐。鑑,通“ 监1 ”。《周书·宣帝纪》:“兴言夕惕,无忘鉴昧。”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唐高祖实録》: 武德 二年正月甲子,下詔曰:朕祗膺灵命,抚遂羣生,言念亭育,无忘鉴昧。”
词语解释:憃昧  拼音:chōng mèi
愚昧。 宋 司马光 《策问》之六:“ 文王 之道被於天下,何故其中杂有王者诸侯之风,復何为繫之 周公 、 召公 ,皆憃昧所不识也。”
词语解释:杳昧  拼音:yǎo mèi
深幽隐晦。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 稚 ( 韩稚 )以答闻於帝,帝曰:‘悠哉杳昧,非通神达理者,难可语乎斯道矣!’” 明 黄省曾 《〈西京杂记〉序》:“乃遡忆其所不録之故,大约有四,则猥琐可略,闲漫无归,与夫杳昧而难凭,触忌而须讳者也。”
词语解释:扼昧  拼音:è mèi
阴谋杀害。《韩非子·备内》:“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於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 王先慎 集解:“扼昧,谓暗中绞縊也。”
词语解释:尸昧  拼音:shī mèi
尸位而昏昧。《宋书·王弘传》:“若知而不纠,则情法斯挠;如其不知,则尸昧已甚。”
词语解释:屮昧  拼音:chè mèi
蒙昧。原始未开化的状态。《汉书·叙传上》:“天造屮昧,立性命兮。”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天道始造万物,草创於冥昧之中,皆立其性命也。”
词语解释:火轮三昧  拼音:huǒ lún sān mèi
即灸。中医烧艾灼肤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 陶穀 《清异录·火轮三昧》:“凡病膏肓之际,药效难,此鍼灸之所以用也。鍼长於宣壅滞,灸长於导气血,古人谓之延年火,又曰火轮三昧。”
词语解释:深昧  拼音:shēn mèi
幽暗。《汉书·严助传》:“地深昧而多水险。” 颜师古 注:“昧,暗也。言多草木。”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四》:“石壁忽涌起,如莲下垂。下絶无旁竇,上復深昧,去平地三四丈不得级。”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比而观之,最朔之时,灌莽未辟,深昧不可测,禽蹄鸟迹交于中国。”
词语解释:寂昧  拼音:jì mèi
幽隐深奥。 南朝 梁 陶弘景 《登真隐诀序》:“凡五经子史,爰及赋颂,尚歷代注释,犹不能辨,况玄妙之秘途,絶领之奇篇,而不可探括冲隐,穷思寂昧者乎?” 南朝 梁 王暕 《答与王公朝贵书》:“圣旨玄照,啟寤羣蒙,义显幽微,理宣寂昧。”
词语解释:灵昧  拼音:líng mèi
犹言贤、不肖。借指全体人民。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庆江皇后正位章》:“休遍函夏,誉殷灵昧。”
词语解释:戆昧  拼音:gàng mèi
犹愚昧。 唐 陆龟蒙 《求志赋》:“虽戇昧而不开,亦思之而过半。”
共11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