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晒书 拼音:shài sh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郝隆 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日:‘我晒书。’”盖自谓满腹诗书。后为仰卧曝日之典。 唐 杜牧 《西山草堂》诗:“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参见“ 曝书 ”。
词语解释:曝书 拼音:pù shū
晒书。旧时有七夕晒书之俗。《太平御览》卷三一引 晋 王隐 《晋书》:“时七月七日, 高祖 方曝书。”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王平甫 在三馆曝书,见 韩干 所画马,作《画马行》。”词语解释:晒翅 拼音:shài chì
古代酷刑之一种。词语解释:晒腹 拼音:shài fù
晋 郝隆 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盖自谓满腹诗书也。后用为曝书之典。《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曹言路 《曝书》诗:“恰羡便便人晒腹, 郝隆 比我善收藏。”参见“ 晒书 ”。
词语解释:晒书 拼音:shài sh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郝隆 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日:‘我晒书。’”盖自谓满腹诗书。后为仰卧曝日之典。 唐 杜牧 《西山草堂》诗:“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参见“ 曝书 ”。
词语解释:曝书 拼音:pù shū
晒书。旧时有七夕晒书之俗。《太平御览》卷三一引 晋 王隐 《晋书》:“时七月七日, 高祖 方曝书。”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王平甫 在三馆曝书,见 韩干 所画马,作《画马行》。”词语解释:晒席 拼音:shài xí
晒谷物等用的席子。多用竹篾或芦苇等编成。《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石子的街面上洒满了包谷壳,铺满了晒席。”词语解释:晒犊鼻 拼音:shài dú bí
指 晋 阮咸 于阴历七月七日挂晒犊鼻褌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仲容 ( 阮咸 )、 步兵 居道南,诸 阮 居道北;北 阮 皆富,南 阮 贫。七月七日,北 阮 盛晒衣,皆纱罗锦綺, 仲容 以竿挂大布犊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尔耳。’”后用为贫而豁达的典实。 唐 李商隐 《七夕偶题》诗:“明朝晒犊鼻,方信 阮郎 贫。”词语解释:晒台 拼音:shài tái
建造在屋顶上供晒衣物的露天小平台。 茅盾 《右第二章》:“邻家的晒台上似乎也有人在那里瞭望。”词语解释:晒斑 拼音:shài bān
由于晒太阳过度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斑词语解释:晒田 拼音:shài tián
为使水稻根系深扎,防止倒伏,把田里的水抽干,让太阳照射田面,也叫“烤田”词语解释:晒图 拼音:shài tú
将描在透明或半透明纸上的图纸和感光纸重迭在一起,利用阳光或灯光照射以复制图纸。词语解释:晒坪 拼音:shài píng
供晒谷物等用的平坦的场地。《人民日报》1974.12.27:“队里建仓库,起牛栏,打晒坪,也只好占用水田。”词语解释:晒场 拼音:shài cháng
供晒谷物等用的场地。《人民日报》1981.12.10:“门前有晒场,楼上有阳台,阳光充足、空气新鲜。”词语解释:晒簟 拼音:shài diàn
竹编的晒席。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方砖面地的这个大厅里,放着两张扮桶,一架水车,还有许多晒簟、箩筐和挡折。”词语解释:晒裂 拼音:shài liè
干泥因太阳曝晒而开裂词语解释:晒曝 拼音:shài pù
放在日光下使干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其未乾者,晒曝如法。”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风俗·六月六日》:“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宬晒曝列圣实録,列圣御製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也。” 清 唐孙华 《挑菜》诗:“碧水濯来宜晒曝,青盐糝罢谨封泥。”词语解释:晒暖 拼音:shài nuǎn
方言。晒太阳取暖。 老舍 《牛天赐传》十七:“门外有老人晒暖,叼着长烟袋一声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