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翕曶 拼音:xī hū
犹倏忽。急速貌。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寄题聂侍郎郁孤台》词:“斤斸无声人按堵,翕曶青红变化。”词语解释:曶曶 拼音:hū hū
迅速。《楚辞·九章·悲回风》:“岁曶曶其若頽兮,旹亦冉冉而将至。” 王逸 注:“年岁转去,而流没也。” 明 何景明 《后白菊赋》:“气厉厉兮始严,景曶曶兮将下。”词语解释:飘曶 拼音:piāo hū
见“ 飘忽 ”。
词语解释:飘忽 拼音:piāo hū
(1).迅疾貌;轻快貌。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飘忽淜滂,激颺熛怒。”《文选·傅毅〈舞赋〉》:“蜲蛇姌嫋,云转飘曶。” 李善 注:“曶,与‘忽’同。” 刘良 注:“飘忽,轻疾貌也。” 宋 李纲 《论福建海寇札子》:“以水夫驾舟,以官军施放弩弓火药,虽贼櫂飘忽,可以追逐掩击。”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
(2).指光阴迅速消逝或时间短暂。《文选·陆机〈叹逝赋〉》:“时飘忽其不再,老晼晚其将及。” 李善 注引《思玄赋》:“辰倏忽其不再。” 宋 王安石 《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诗:“三年飘忽如梦寐,万事感激徒悲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伯乃送仲出,飘忽间已抵家门。”
(3).指变化莫测。 宋 范成大 《王希武通判挽词》之二:“遽为重壤去,凄断十年邻。物理真飘忽,家声正隐轔。”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 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 阿Q 太飘忽,或怨 邹七嫂 不上紧。”
(4).指踪迹不定,行动不可捉摸。《明史·花茂传》:“ 东莞 、 笋冈 诸县逋逃蜑户,附居海岛……飘忽不常,难於讯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 阮光平 父子﹞乃招濒海亡命……令劫内洋商舶以济兵餉,夏至秋归,踪跡飘忽,大为患 粤 地。”
(5).指生活动荡飘泊。 唐 庾抱 《别蔡参军》诗:“人世多飘忽,沟水易西东。” 金 元好问 《老树》诗:“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6).飘扬。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海天行》:“ 述祖 及众役叩首门外,惟闻乐音繚绕,香气氤氲,飘忽不断而已。”
(7).隐约不清。 清 沉星炜 《洞仙歌》词:“盈盈照水,又一花初发,澹著春痕半飘忽。” 冰心 《到青龙桥去》:“乱山中的城头上,暗淡飘忽的日光下,迎风独立。”词语解释:蠁曶 拼音:xiǎng hū
疾速。《文选·扬雄〈羽猎赋〉》:“昭光振燿,蠁曶如神。” 李善 注:“蠁曶,疾也。蠁与响同。曶与忽同。”词语解释:霍曶 拼音:huò hū
疾速貌。 清 黄景仁 《杂咏》之十八:“霍曶不可追,寒光满虚榭。”词语解释:暗曶 拼音:ān hū
指天将亮未亮之时。泛指隐晦,不明。 明 张居正 《答藩伯张周田书》:“今当清明之会,羣才毕集,闇曶昭苏,驊騮属路,从此皆康庄矣。”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叙录》:“然提圣法於既坠,明六经於闇曶, 刘歆 之伪不黜, 孔子 之道不著,吾虽孤微,乌可以已!” 章炳麟 《与简竹居书》:“古者君位,不以闇曶无形之名为质,名必有形,形必有名,故有践阼之形,斯有摄位之名。”词语解释:幽曶 拼音:yōu hū
犹幽隐。指隐居的人。 明 张居正 《答藩参高廉泉亲家》:“今运属休明,众贤汇进,淹抑幽曶,咸得耀乎阳春,可使驊騮久困櫪下乎?”词语解释:杪曶 拼音:miǎo hū
见“ 杪忽 ”。
词语解释:杪忽 拼音:miǎo hū
亦作“ 杪曶 ”。 极小的量度单位。多形容甚少,甚微。《后汉书·律历志中》:“夫数出於杪曶,以成毫氂,毫氂积累,以成分寸。” 宋 欧阳修 《憎苍蝇赋》:“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餘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花本》:“结本者以丝綫随画量度,筭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 清 江藩 《毛乾乾传》:“辨析几微,穷极杪忽,古人无此仪器也。”词语解释:治曶 拼音:zhì hū
见“ 治忽 ”。
词语解释:治忽 拼音:zhì hū
亦作“ 治曶 ”。 治理与忽怠。《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 孔 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引《书·益稷》作“治曶”。 宋 叶适 《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在治忽”。词语解释:搢曶 拼音:jìn hū
见“ 搢笏 ”。
词语解释:搢笏 拼音:jìn hù
亦作“ 搢忽 ”。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词语解释:恍曶 拼音:huǎng hū
见“ 怳忽 ”。
词语解释:恍忽 拼音:huǎng hū
亦作“ 怳惚 ”。亦作“怳欻”。亦作“ 怳曶 ”。
(1).模糊,朦胧。语本《老子》:“道之为物,惟怳惟忽。”《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騖怳忽。” 高诱 注:“怳忽,无之象也。” 清 钱谦益 《鳖虱》诗:“伏匿床笫间,梦囈伺怳曶。”
(2).谓知觉迷糊或神思不定。《文选·宋玉〈神女赋〉序》:“晡夕之后,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李善 注:“怳忽,不自觉知之意。”《北齐书·徐之才传》:“ 武成 酒色过度,怳惚不恒。” 明 高攀龙 《读书法示揭阳诸友》:“初间必是怳惚飘荡,坐亦不定,须要勉强坐定,令浮气稍宁,只收敛此心向腔子里来。”
(3).形容变化疾速。《文选·鲍照〈升天行〉》:“翩翻类迴掌,怳惚似朝荣。” 吕延济 注:“翩翻、怳惚,谓须臾间也。” 唐 韩愈 《献山南郑相公樊员外》诗:“茫漫笔墨间,指画变怳歘。”词语解释:晻曶 拼音:ǎn hū
见“ 晻忽 ”。
词语解释:晻忽 拼音:ǎn hū
亦作“ 晻曶 ”。 迅速,突然。《隶释·汉敦煌长史武班碑》:“昊天上帝,降兹鞠凶,晻忽徂逝。”《隶释·汉平舆令薛君碑》:“旻天不弔……晻曶薨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