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野服 拼音:yě fú
村野平民服装。《礼记·郊特牲》:“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 孔颖达 疏:“尊野服也者,草笠是野人之服。今岁终功成,是由野人而得,故重其事而尊其服。”《晋书·隐逸传·张忠》:“ 坚 ( 苻坚 )赐以冠衣。辞曰:‘年朽髮落,不堪衣冠,请以野服入覲。’从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脱靴返棹二图赞》:“幅巾兮野服,貌腴兮神肃。” 清 屠文漪 《南歌子》词:“先生野服出寻诗,正是菊花天气好秋时。”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臺笠野服,不可施於都人。”词语解释:彩服 拼音:cǎi fú
犹彩衣。指孝养父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两儿游宦,谁娱彩服於堂前?” 清 周亮工 《延医不得寄舍弟靖公》诗:“乱里弓衣怜幼弟,危途彩服媿双亲。”参见“ 彩衣 ”。
(1).彩色服色。亦借指穿彩服的官员。 唐 杜甫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棣华晴雨好,綵服暮春宜。” 仇兆鳌 注:“棣华比其弟,綵服兼诸公。” 唐 杜甫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綵服,有职者之服。” 明 刘基 《南陵崔氏思梅诗》:“昔来梅花下,綵服辉清尊。”
(2).犹彩衣。谓彩衣以娱亲。 唐 杜甫 《入奏行》:“绣衣春当霄汉立,綵服日向庭闈趋。” 仇兆鳌 注:“ 老莱子 綵服以娱亲。” 宋 司马光 《送苏屯田寀知单州》诗:“綵服当年戏,驪驹此日荣。”参见“ 綵衣娱亲 ”。
词语解释:彩衣 拼音:cǎi yī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昔 楚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著五色斑斕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宋 王禹偁 《谢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盖陛下义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黄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养。”
(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
(1).五彩衣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下:“忽有綵衣小儿自外入,顷刻至数百人,结束如一,阶墀尽满。”
(2).谓孝养父母。 唐 黄滔 《〈颍川陈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弥孝,熙熙愉愉,承颜侍膳,虽隆云路之望,终确綵衣之恋。” 宋 沉遘 《五言送徐同年谔出京》:“还家昼锦乐,拜寿綵衣荣。”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綵衣归来奉翁母,愿言寿比三山久。”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瑶斝,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参见“ 綵衣娱亲 ”。
词语解释:彩衣娱亲 拼音:cǎi yī yú qīn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相传 春秋 时 楚国 老莱子 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后遂用“綵衣娱亲”为孝养父母之典。 三国 魏 曹植 《灵芝篇》:“ 伯瑜 年七十,綵衣以娱亲。” 杜甫 《宗武生日》诗“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清 仇兆鳌 注:“当精《文选》以绍家学,何必为綵衣娱亲乎?”词语解释:春服 拼音:chūn fú
春日穿的衣服。《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 晋 陶潜 《时运》诗:“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宋 梅尧臣 《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诗:“游人春服靚粧出,笑踏俚歌相与嘲。” 明 张羽 《三月三日期黄许二山人游览不至因寄》诗:“济济少长集,鲜鲜春服明。”词语解释:初服 拼音:chū fú
(1).谓开始或首先履行、从事某项事务。《书·召诰》:“王乃初服。” 孔 传:“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大戴礼记·夏小正》:“初服于公田。古者公田焉者,古者先服公田而后服其田也。”
(2).未入仕时的服装,与“朝服”相对。《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復脩吾初服。” 蒋骥 注:“初服,未仕时之服也。” 南朝 陈 徐陵 《为王仪同致仕表》:“便释朝衣,谨遵初服。” 唐 刘长卿 《送薛承矩秩满北游》诗:“知君喜初服,祗爱此身閒。” 清 赵翼 《陕游不果述怀》诗:“一从初服返茅斋,屡接郇笺老眼揩。”
(3).山嫁前穿的衣服。 三国 魏 曹植 《出妇赋》:“痛一旦而见弃,心忉忉以悲惊。衣入门之初服,背牀室而出征。”
(4).佛教指俗装,与“僧衣”相对。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罹咎犯律,僧中科罚,轻则众命訶责,次又众不与语,重乃众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摈不齿,出一住处,措身无所,覉旅艰辛,或返初服。” 唐 陈子昂 《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年十五,大将军薨,遂剪髮出家……遂返初服而归我 郭公 。”词语解释:衣服 拼音:yī fú
(1).衣裳,服饰。《诗·小雅·大东》:“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史记·赵世家》:“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巴金 《灭亡》第一章:“街中聚集了一大群人,有着各样的身材,各样的衣服。”
(2).借指形体,身躯。 宋 苏轼 《答钱济明书》之二:“小人能害其衣服尔,至於其不可坏者,乃当缘厄而愈胜尔。”
穿衣服;使穿衣服。《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 ﹞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 王季 ﹞今日安否何如?’” 宋 苏轼 《天篆记》:“ 江 淮 间俗尚鬼,岁正月必衣服箕箒为 子姑 ,或能数数画字。”词语解释:佩服 拼音:pèi fú
(1).佩带;佩挂。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有寳玉於是,俗人投之, 卞和 佩服,孰是孰非,可信者谁。” 唐 白居易 《唐银青光禄大夫安定皇甫公墓志铭》:“﹝公﹞自武骑尉累勋至上柱国,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旋食而庙嚮祖考。” 宋 司马光 《和钱君倚日本刀歌》:“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祅凶。”
(2).铭记;牢记。 南朝 梁 刘孝威 《谢晋安王赐婚钱启》:“曲降隆慈,俯垂珍锡……佩服宠灵,殞越非报。”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人各有偏,非见彻克尽所不能免。此诚至论,佩服不敢忘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廿一经》:“庶学者诵习佩服既久,於训詁名物制度之昭显,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瞭若指掌。”
(3).犹言遵循。 唐 白居易 《祭李侍郎文》:“代重名义,公能佩服。德润行羶,温温郁郁。” 宋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久侍师席,今将告违。气质偏蔽,不能自知。尚望赐以一言,使终身知所佩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庭训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国恩未报,归来犹抱慙惶。”
(4).亦作“ 佩伏 ”。钦佩;信服。 唐 杜甫 《湘江宴饯斐二端公赴道州》诗:“鄙人奉末眷,佩服自早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前日承见赐《诗説》,极其佩服。”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大著精妙无伦,佩伏佩伏。”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四凤 是个好女孩子,她背地总是很佩服您,敬重您的。”
(1).有佩饰的衣服。 清 黄鷟来 《题抱阳山人归隐图》诗:“矫矫高世士,珮服何巍然;壮志吞沧溟,举手迴璣璇。”
(2).犹佩服,服膺不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公讳 瑶 ,下车之后,便尽创规、革故、干事之谋,可谓珮服忠义,砥礪廉平。”词语解释:象服 拼音:xiàng fú
古代后妃、贵夫人所穿的礼服,上面绘有各种物象作为装饰。《诗·鄘风·君子偕老》:“象服是宜。” 毛 传:“象服,尊者所以为饰。” 陈奂 传疏:“象服未闻,疑此即褘衣也。象,古襐字,《説文》:‘襐,饰也。’象服犹襐饰,服之以画绘为饰者。” 唐 钱起 《贞懿皇后挽词》:“有恩加象服,无日祀高禖。” 宋 王安石 《右千牛卫将军仲焉故妻永嘉县君武氏墓志铭》:“象服之粲兮,容车之睆兮。”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国恩家庆,矜耀閭里。”词语解释:儒服 拼音:rú fú
(1).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 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 对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丘 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 丘 不知儒服。’” 郑玄 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泛指读书人的服装。 清 卓尔堪 《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 丁玲 《母亲》:“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3).谓作为儒生。 明 李贽 《答邓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强谈佛,今居佛国矣,又强谈儒。”词语解释:被服 拼音:bèi fú
(1).指被褥衣履等服用之物。《史记·孝武本纪》:“ 文成 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 宋 苏轼 《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 周而复 《诺尔曼·白求恩断片》八:“于是组织了一个疥疮医疗组,先把病人被服,枕头,洗净消毒。”
(2).感化;蒙受。 汉 陆贾 《新语·无为》:“民不罚而畏罪,不赏而欢悦,渐渍於道德,被服於中和之所致也。”《汉书·礼乐志》:“是以海内徧知上德,被服其风,光煇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 颜师古 注:“言蒙其风化,若被而服之。”《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 渊 亦恐 权 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 弥 晏 等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臣被服光荣,恩情未报,而以罪衅,自招谴怒,分当即戮,为众社戒。” 明 张居正 《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延及齐民,亦无不被服於德教者,此其转移化道之机,盖有不言而风行者矣。”
(3).负恃;信奉。《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王充 《论衡·案书》:“《新语》, 陆贾 所造,盖 董仲舒 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公独潜究性道,被服 洛闽 ,力践精思,与世殊轨,亦豪杰之士矣。”
穿着。《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三:“中有一人字 金兰 ,被服纤罗采芳藿。”《宋史·王全斌传》:“京城大雪, 太祖 设毡帷於 讲武殿 ,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若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衝犯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黄门驰赐 全斌 。”词语解释:不服 拼音:bù fú
(1).不从事,不经营。《书·盘庚上》:“不昬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蔡沉 集传:“不事田亩,安有黍稷之可望乎?”
(2).不佩带。《楚辞·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谓 屈原 独佩兰蕙,而不佩带薋菉葹等恶草。
(3).不臣服;不顺服。《书·立政》:“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周礼·夏官·大司马》:“负固不服,则侵之。” 贾公彦 疏:“谓倚恃险固,不服事大国。”《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遂西,屠烧 咸阳 秦 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 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4).不甘心;不承认。《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 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后汉书·梁节王刘畅传》:“ 永元 五年, 豫州 刺史 梁相 举奏 畅 不道,考讯,辞不服。”《儒林外史》第九回:“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画脚的不服。”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七点多钟了, 刘四爷 有点发困,可是不服老,还不肯去睡。”
(5).不信服;不相信。《史记·淮阴侯列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 赵 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宋 王铚 《默记》卷下:“众有不服者,请其由。” 巴金 《关于〈龙·虎·狗〉(二)》:“我当时年少气盛,又迷信科学,不相信 诸葛亮 会骂死 王朗 ,因此不但不服,而且常常回敬几句。”
(6).不习惯。《楚辞·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姜亮夫 校注:“服,习也。” 李庆藩 《拖拉机开进高家村》:“场长拿起烟卷,就往 老品 手里塞。 老品 长短不要,说:‘不,不,我抽不服这物。’”词语解释:朝服 拼音:cháo fú
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论语·乡党》:“吉月,必朝服而朝。”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袭朝服,乘法驾。” 唐 钱起 《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诗:“吾当挂朝服,同尔缉荷衣。”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下:“ 宣德 五年,驾幸少师 杨士奇 第,时漏下已二皷。 士奇 惊起,朝服出迎。”《红楼梦》第五三回:“次日由 贾母 有封誥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词语解释:南服 拼音:nán fú
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故称南方为“南服”。《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南服,南方五服也。”《晋书·刘弘传》:“ 弘 专督 江汉 ,威行南服。” 宋 岳飞 《题骤马冈》诗:“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 曹亚伯 《武昌日知会之破案》:“同盟会会员 山西 乔义生 ,乃伴 欧吉罗 入 中国 内地游歷,兼作译员。先游 京 津 ,次游 长江 ,再游南服。”词语解释:羽服 拼音:yǔ fú
仙人或道士的衣服。《黄庭内景经·隐影》:“羽服一整八风驱,控驾三素乘晨霞。” 梁丘子 注:“上清宝文仙人有五色羽衣。”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飡嘉食而却老,振羽服於清都。” 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诗:“萧萧白髮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宣和遗事》前集:“神霄宫殿五云间,羽服黄冠缀晓班。”词语解释:命服 拼音:mìng fú
原指 周 代天子赐予元士至上公九种不同命爵的衣服。后泛指官员及其配偶按等级所穿的制服。 唐 权德舆 《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思致政归东都旧居》诗:“角巾华髮忽自遂,命服金龟君更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你就是讨婊子,也不应该叫他穿了我的命服,居然充做夫人。”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场:“ 董都尉 也是出于一时的感激,他就把他身上脱下的衣服冠带也留给 左贤王 ,但却没有想到这是以朝廷的命服轻易赠予外人。”词语解释:车服 拼音:chē fú
车舆礼服。《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孔 传:“功成则赐车服以表显其能用。” 孔颖达 疏:“人以车服为荣,故天子之赏诸侯,皆以车服赐之。”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之五:“出入承明庐,车服一何焕。” 宋 苏轼 《既醉备五福论》:“故其讥刺是人也,不言其所为之恶,而言其爵位之尊、车服之美而民疾之,以见其不堪也。” 明 何大复 《滕王阁歌》:“置酒歌兮张燕会,儼车服兮盛文儒。”词语解释:盛服 拼音:shèng fú
(1).谓服饰齐整。表示严肃端庄。《礼记·中庸》:“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孔颖达 疏:“盛饰衣服,以承祭祀。”《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 宋 叶适 《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林公墓志铭》:“虏趣入谢,公盛服如故,虏不能屈。”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上盛服御殿临观,乃大张宴为乐。”
(2).华丽的服饰。《荀子·子道》:“ 子路 盛服见 孔子 。 孔子 曰:‘ 由 !是裾裾何也?’”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 清 万荣恩 《潇湘怨·诧卺》:“玉容倚倦,絳脣桃艳,翠粘盛服,新妆緑掩。”词语解释:冠服 拼音:guān fú
(1).帽子和衣服。古代服制,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别。《后汉书·任光传》:“ 汉 兵至 宛 ,军人见 光 冠服鲜明,令解衣,将杀而夺之。”《宋史·舆服志四》:“ 隋 唐 冠服,皆以品为定。盖其时官与品轻重相準故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兄王伯王》:“ 仁宗 即位,还 熺 ( 晋定王 济熺 )冠服及王号。” 叶圣陶 《线下·马铃瓜》:“从甬道走来两个冠服的人与六七个书吏,我也不知道那两个是什么官。”
(2).指官吏。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戍将梦被追至一所,有冠服坐殿上,呼戍将至庭下。”词语解释:荒服 拼音:huāng fú
古“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亦泛指边远地区。《书·禹贡》:“五百里荒服。” 孔 传:“要服外之五百里,言荒又简略。”《史记·周本纪》:“夷蛮要服,戎翟荒服。” 唐 陈子昂 《白帝城怀古》诗:“荒服仍 周 甸,深山尚 禹 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急将吾党鸣鼓传,攻之必远,屏荒服不与同州县,投豺虎只当閒猪犬。”参见“ 五服 ”。
词语解释:五服 拼音:wǔ fù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 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 周 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吉凶之五服,车旗宫室之禁。” 郑玄 注:“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荷旃披毳,安知五服之仪!”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礼记·学记》:“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孔 传:“五服,斩衰至緦麻之亲。” 孔颖达 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 黄麻子 道:‘同高祖还在五服之内,是亲的,不算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 雪渔 道:‘ 忠烈公 是五服之内的先伯。’”词语解释:戎服 拼音:róng fú
军服。亦指着军服。《汉书·匈奴传下》:“是以 文帝 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亲御鞍马。”《朱子语类》卷九一:“ 隋煬帝 游幸,令羣臣皆以戎服从。”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五》:“ 谭延闓 戎服出坐大堂,斩 万夫雄 等四人於案下。”词语解释:奇服 拼音:qí fú
(1).新奇的服装;新奇的服饰。《周礼·天官·阍人》:“奇服怪民不入宫。” 汉 贾谊 《新书·服疑》:“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恭政》:“箱中有奇服,非綺非罗,製若道人之衣。”
(2).比喻高洁的志行。《楚辞·九章·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王夫之 通释:“奇,珍异也。奇服,喻其志行之美,即所谓修能也。”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偏我与尔好奇服,四海茫茫罕知遇。”词语解释:丽服 拼音:lì fú
华丽的服装。《北史·周纪下》:“金银宝器,珠玉丽服。” 宋 庞元英 《谈薮·京师士人》:“已而烛渐近,乃妇人十餘,靚粧丽服。”词语解释:章服 拼音:zhāng fú
(1).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古代礼服。每图为一章,天子十二章,群臣按品级以九、七、五、三章递降。《韩非子·亡徵》:“父兄大臣,禄秩过功,章服侵等,宫室供养太侈。”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明 宋濂 《〈岁迁集〉序》:“人多裹章服而吾犹被布韦,其命也夫!”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八章:“若古今君主之国,贵贱皆章服以别异之。”
(2).有识别符号的衣服。《史记·孝文本纪》:“盖闻 有虞氏 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 张守节 正义引《晋书·刑法志》:“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犯黥者皁其巾,犯劓者丹其服。”词语解释:卉服 拼音:huì fú
(1).用絺葛做的衣服。《书·禹贡》:“岛夷卉服。” 孔 传:“南海岛夷,草服葛越。” 孔颖达 疏:“舍人曰:‘凡百草一名卉’,知卉服是草服,葛越也。葛越,南方布名,用葛为之。”《汉书·地理志上》:“岛夷卉服。” 颜师古 注:“卉服,絺葛之属。” 唐 吴筠 《高士咏·孙公和》:“ 孙登 好淳古,卉服从穴居。” 明 宋濂 《白牛生传》:“锦衣与卉服虽异,暖则一。”
(2).借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或岛居之人。《魏书·匈奴等传序》:“辫髮之渠,非逃则附;卉服之长,琛賮继入。” 唐 王维 《送从弟蕃游淮南》诗:“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三·林舍人使琉球诗》:“ 徐福 当年採药餘,传闻岛上子孙居。每逢卉服兰闍问,欲求 嬴秦 未火书。”词语解释:衮服 拼音:gǔn fú
(1).即衮衣。 晋 陆机 《答贾谧》诗:“ 鲁公 戾止,衮服委蛇。”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汗衫所起》:“古者朝宴,衮服中有白纱中单,百官郊享服中有明衣。”《宋史·舆服志三》:“ 宋 初因 五代 之旧,天子之服有衮冕……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参见“ 衮衣 ”。
(2).借指三公。 唐 白居易 《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衮服相天下,儻来非我通。”
词语解释:衮衣 拼音:gǔn yī
(1).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逸周书·世俘》:“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诗·豳风·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毛 传:“衮衣,卷龙也。” 陆德明 释文:“天子画升龙於衣上,公但画降龙。”《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睿真皇后》:“上太皇太后諡册,造神主,择日祔於 代宗 庙。其褘衣备法驾奉迎於 元陵 祠,復置於 代宗皇帝 衮衣之右。”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日华浮动衮衣新,愿竭草茆忠悃。” 郭沫若 《行路难》下篇一:“啊,小鸟是用不着鼎食的,麋鹿是用不着衮衣的。”
(2).借指帝王或上公。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衮衣前迈,列辟云从。” 明 陆采 《明珠记·巡陵》:“立傍衮衣,满身香气;回瞻宝座,一朵红云。”《再生缘》第四九回:“ 酈明堂 ,离坐三呼谢衮衣。”词语解释:袨服 拼音:xuàn fú
(1).黑色礼服。指武士之服。《汉书·邹阳传》:“夫全 赵 之时,武力鼎士袨服 丛臺 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
(2).盛服;艳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胡氏子》:“俄一女子袨服出,光丽动人。”《儒林外史》第二四回:“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粧袨服,招接四方游客。”词语解释:绣服 拼音:xiù fú
(1).用彩线刺绣的衣服。古代贵者所服。《南史·崔祖思传》:“琼簪玉笏,碎以为尘;珍裘绣服,焚之如草。”《艺文类聚》卷四六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为临川王让太尉表》:“安车駟马,望高闕而朝至;绣服緹麾,轥康衢而暮返。”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姦猾,治大狱, 武帝 所制,不常置。”后以“绣服”指侍御史。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霜臺有暇,文律动於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於天下。” 唐 钱起 《送裴迪侍御使蜀》诗:“朝天绣服乘恩贵,出使星軺满路光。”词语解释:采服 拼音:cǎi fú
(1).古代按等级区分的有彩色纹饰的衣服。《国语·楚语下》:“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2).泛指色彩华美的衣服。 唐 权德舆 《送崔端公入京觐省》诗:“带月轻帆疾,迎霜采服新。”
古代“九服”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男服)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词语解释:心服 拼音:xīn fú
(1).衷心信服。《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坐听其谈,滚滚无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皆有稽据可验,令人不觉心服。”《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 允礽 与其所属恣行乖戾,无所不至,遣使邀截 蒙古 贡使,攘进御之马,致 蒙古 俱不心服。”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二九:“三姑,你说这话,就叫我不能心服了。莫非要我扒心给你看吗?”
(2).谓服心丧。即不着丧服而内心哀悼。《梁书·袁昂传》:“昔 马棱 与弟 毅 同居, 毅 亡, 棱 为心服三年。”词语解释:鱼服 拼音:yú fú
(1).鱼皮制的箭袋。服,通“ 箙 ”。《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孔颖达 疏:“以鱼皮为矢服,故云鱼服。”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贝胄象弭之威,织文鱼服之容。” 金 冯延登 《射虎得山字》诗:“柳营共许千人敌,鱼服仍餘一矢还。”
(2).鱼形。 晋 潘岳 《西征赋》:“彼白龙之鱼服,挂 豫且 之密网。”后比喻帝王或贵人微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陛下﹞若尽臣术,必怀璽入人家,将困于鱼服也。”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人知 滁阳 ( 郭子兴 )能识真主于鱼服之中,不知皆次夫人启之也。”参见“ 白龙鱼服 ”。
词语解释:白龙鱼服 拼音:bái lóng yú fú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 豫且 射中其目。”后以“白龙鱼服”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不测之虞。 晋 潘岳 《西征赋》:“彼白龙鱼服,挂 豫且 之密网。”《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 策 好游猎, 翻 諫曰:‘明府喜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于 豫且 ;白蛇自放, 刘季 害之。愿少留意。’”《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相公白龙鱼服,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权翰林 穿着儒衣,正似白龙鱼服,掩着口只是笑。”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地方官微行之利弊》:“白龙鱼服,困於 豫且 ,微行究非正道也。”词语解释:微服 拼音:wēi fú
(1).为隐藏身份,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古代多指帝王将相或其他有身份的人而言。《孟子·万章上》:“ 孔子 不悦於 鲁 卫 ,遭 宋 桓司马 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 宋 。” 宋 苏轼 《庄子祠堂记》:“ 楚公子 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快微服早度,快微服早度,走出鸡鵞街,隄防讐人害。”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二:“知府为了避人耳目,便也和来时一样,微服简从走了。”
(2).指为隐藏身份而穿的便服。《水浒传》第九十回:“只见 戴宗 、 石秀 ,各穿微服,来禀道。”《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 晁老 到任的那一日, 邢皋门 傍晚也自到了 华亭 ,穿了微服,进入衙中。”词语解释:冕服 拼音:miǎn fú
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据《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袞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书·太甲中》:“ 伊尹 以冕服,奉嗣王归于 亳 。”《国语·周语上》:“太宰以王命命冕服。” 韦昭 注:“冕,大冠;服,鷩衣。”《宋史·舆服志四》:“冕服悉因祀大小神鬼,以为制度。”词语解释:返初服 拼音:fǎn chū fú
(1).语本《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復修吾初服。”后以“返初服”谓辞官归田。 南朝 齐 刘绘 《入琵琶峡望积布矶》诗:“誓将返初服,岁暮请为邻。” 唐 李白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诗:“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驾言返初服,行矣遂林皋。”
(2).谓僧尼还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罹咎犯律,僧中科罚,轻则众命訶责,次又众不与语,重乃众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摈不齿,出一住处,措身无所,羇旅艰辛,或返初服。” 唐 陈子昂 《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年十五,大将军薨,遂剪髮出家……遂返初服而归我 郭公 。” 明 冯梦龙 《情史·情缘·崔英》:“惟使夫人阴劝 王 蓄髮,返初服。”词语解释:一服 拼音:yī fù
(1).一件衣服。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此俗之伤破人伦,剧於寇贼之来,不能经久,岂所损坏一服而已?”
(2).特指一袭章服。《晋书·舆服志》:“侍祠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
(3).古以王畿外每五百里谓之“一服”。《左传·桓公二年》“今 晋 ,甸侯也”唐 孔颖达 疏:“ 周公 斥九大州,广土万里,制为九服。邦畿方千里,其外每五百里谓之一服。”
(4).服一次药。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若服玉屑者,宜十日輒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早春病中书事》诗:“药须勤一服,春莫累多情。”
(5).指中药的一剂或一帖。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虚热上攻,只消一服清凉散。”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一折:“我浑家善治急心疼,领他到家中,与他一服药吃。”词语解释:道服 拼音:dào fú
(1).佛教的事业。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遂令无上道服,毁於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
(2).僧道的服装。亦指家居穿的道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旦]我公休与婆知,种些善基,有旧底衣服把赠与。[末]兀底老汉有粗道服,赠君家须着取。” 钱南扬 校注:“释道两家的服装都可以称道服,这里是指一般人穿的道袍。”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二》:“其衣则縞素道服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王右军别业》:“寺门有 右军 塐像,青巾道服,坐于正中。”词语解释:常服 拼音:cháng fú
(1).古指军服。《诗·小雅·六月》:“四牡騤騤,载是常服。” 毛 传:“常服,戎服也。”《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於庙,受脤於社,有常服矣。” 杜预 注:“韦弁服,军之常也。”
(2).通常之服。《南史·齐纪下》:“戎服急装缚袴,上著絳衫,以为常服,不变寒暑。” 宋 苏轼 《赠写御容妙善诗》:“幅巾常服儼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词语解释:时服 拼音:shí fú
(1).当时通行的服装。《礼记·檀弓下》:“往而权其葬焉,其坎深不至於泉,其敛以时服。” 郑玄 注:“以时行之服,不改制节。”
(2).时兴的服装。 晋 陆机 《招隐》诗:“嘉卉献时服,灵术进朝飡。” 唐 张籍 《酬浙东元尚书见寄绫素》诗:“便令裁制为时服,顿觉光荣上病身。”词语解释:帝服 拼音:dì fú
天帝或天子的服饰。《楚辞·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王逸 注:“帝,谓五方之帝也。言天尊云神使之乘龙,兼衣青黄五采之色,与五帝同服也。” 汉 贾谊 《新书·孽产子》:“今贵人大贾屋壁得为帝服;贾妇优倡下贱产子得为后饰。”《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梁小庙乐歌》:“皇情乃慕,帝服来尊。”词语解释:陕服 拼音:shǎn fú
指古 荆州 地。《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初, 沉攸之 跋扈上流,称乱 陕服 。” 吕向 注:“上流, 荆州 也。时 攸之 为 荆州 刺史, 宋顺帝 即位,起兵作乱。时以 荆州 比 陕州 ,为分 陕 之望也,如侯、甸之服,故云 陕 服也。” 唐 蔡希寂 《陕中作》诗:“西别 秦 关近,东行 陕 服长。”词语解释:甸服 拼音:diàn fú
(1).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书·禹贡》:“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 孔 传:“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 蔡沉 集传:“甸服,畿内之地也……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服,是为维城。” 颜师古 注:“《禹贡》去王城四百里纳粟,五百里纳米,皆在甸服之内。”
(2).为“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间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五百里曰甸服。”
(3).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唐 张乔 《华山》诗:“澄凝临甸服,险固束神都。”《新五代史·杂传二·李茂贞》:“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羈,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弊。” 清 钱谦益 《直隶河间府青县知县杨应震授文林郎制》:“矧於甸服,近在 扶风 ,当吾择官忧民之际,安有尤异之政,蔽不上闻者哉!”词语解释:侯服 拼音:hóu fú
(1).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1) 夏 制称离王城一千里的地方。《书·禹贡》:“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 孔 传:“甸服外之五百里。侯,候也,斥候而服事。”(2) 周 制称王城周围方千里以外的方五百里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 郑玄 注:“服,服事天子也。”旧说以《书·禹贡》所记为 夏 制,《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记为周制。参见“ 五服 ”、“ 九服 ”。
(2).服王侯之衣。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出连骑以游畋,入侯服而玉食。”参见“ 侯服玉食 ”。
词语解释:侯服玉食 拼音:hóu fú yù shí
服王侯之衣,食珍美之食。形容生活豪华奢侈。《汉书·叙传》:“偪上并下,荒殖其货。侯服玉食,败俗伤化。”《晋书·夏侯湛传》:“ 湛 族为盛门,性颇豪侈,侯服玉食,穷滋极珍。”词语解释:自服 拼音:zì fú
(1).亲自服行。《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孔 传:“言王今来居 洛邑 ,继天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势正中。”
(2).自然心服。《韩非子·存韩》:“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 荆 魏 又必自服矣。”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使 颜渊 才在己上,已自服之,不须抑也。”《旧唐书·魏徵传》:“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帝集群臣庭议进取,诸将咸请出师 井陘 ,攻取 镇 魏 ,先定 河 北,则 河 南拱手自服。”
(3).未仕时之服。指退隐以洁身自好。 唐 柳宗元 《吊屈原文》:“食君之禄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词语解释:五服 拼音:wǔ fù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 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 周 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吉凶之五服,车旗宫室之禁。” 郑玄 注:“五服,王及公、卿、大夫、士之服。”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荷旃披毳,安知五服之仪!”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礼记·学记》:“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孔 传:“五服,斩衰至緦麻之亲。” 孔颖达 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 黄麻子 道:‘同高祖还在五服之内,是亲的,不算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 雪渔 道:‘ 忠烈公 是五服之内的先伯。’”词语解释:素服 拼音:sù fú
(1).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礼记·郊特牲》:“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 郑玄 注:“素服,衣裳皆素。”《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 诈詔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 鄩 曰:‘降将未受 梁王 宽释之命,安敢乘马衣裘乎!’乃素服乘驴至 大梁 。” 胡三省 注:“素服,囚服也。” 明 方孝孺 《云敞赞》:“后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代父赎罪》:“愚以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诣闕请罪。”
(2).本色或白色的衣服。日常穿的便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然而一变之后,遂不可改,他如藩、臬臺与按臣本寮友,今以素服行半属礼,参、游亦方面重寄,今叩头披执,与卒校无异。”《西游记》第五三回:“那真仙……急起身,下了琴牀,脱了素服,换上道衣。” 清 俞蛟 《梦厂杂著·齐东妄言上·胡承业》:“内一姬素服淡粧,尤娟秀。”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两妇年皆四十许,淡妆素服,丰韵幽嫺。”词语解释:莱服 拼音:lái fú
即莱衣。 宋 楼钥 《送郑惠叔司封江西提举》诗:“仰奉鹤髮亲,板舆映 莱 服。” 明 杨慎 《三楚壮游诗序》:“ 莱 服承欢, 潘 舆送喜。” 清 朱彝尊 《送周赞善视学浙江》诗之二:“《兰陔》花暖日初晴, 莱 服 潘 舆次第迎。”参见“ 莱衣 ”。
词语解释:莱衣 拼音:lái yī
相传 春秋 楚 老莱子 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著五彩衣,为婴儿戏。后因以“莱衣”指小儿穿的五彩衣或小儿的衣服。着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养。 南唐 李中 《献中书汤舍人》诗:“鑾殿对时亲 舜 日,鲤庭过处着 莱 衣。” 明 沉鲸 《双珠记·二友推恩》:“北堂光景迫桑榆,寂寞 莱 衣久失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九:“祇将媿汗溼 莱 衣,悔极堂堂岁月违。”词语解释:旧服 拼音:jiù fú
(1).旧有的属地。《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纘 禹 旧服。” 孔 传:“言天与王勇智,应为民主,仪表天下,法正万国,继 禹 之功,统其故服。”
(2).昔所服行之事。《书·君牙》:“纘乃旧服,无忝祖考。” 孔 传:“继汝先祖故所服忠勤,无辱累祖考之道。”
(3).从前的法则制度。《书·盘庚上》:“ 盘庚 斆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 孔 传:“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 孙星衍 疏:“旧服,谓故事。”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词语解释:朱服 拼音:zhū fú
红色官服。《南史·何胤传》:“时 胤 单作祭酒,疑所服。 陆澄 博古多该,亦不能据,遂以玄服临试,尔后详议,乃用朱服。祭酒朱服,自此始也。” 宋 梅尧臣 《送李殿丞通判处州》诗:“鸿鴈正来翔,竞看朱服儼。”词语解释:身服 拼音:shēn fú
谓亲身施行。《管子·权修》:“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 尹知章 注:“服,行也。凡所欲教人,在上必身自行之,所以率先於下也。”词语解释:夏服 拼音:xià fú
良箭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 郭璞 注引 服虔 曰:“服,盛箭器也。 夏后氏 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说指古之善射者 夏羿 的箭囊。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贞 索隐。亦泛指箭或箭囊。 唐 许敬宗 《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诗:“鷲岭飞夏服,娥魄乱雕弓。” 唐 李益 《从军有苦乐行》:“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
夏天的服装。《韩非子·显学》:“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以为俭。” 唐 白居易 《秋霁》诗:“冬衣殊未製,夏服行将绽。”词语解释:品服 拼音:pǐn fú
官服。品级不同,服色、样式亦殊,故称。《新唐书·郑庆馀传》:“每朝会,朱紫满廷,而少衣緑者;品服大滥,人不以为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不惟记俸,兼记品服。”词语解释:士服 拼音:shì fú
封建时代士人的服饰。《国语·周语上》“ 晋侯 端委以入” 三国 吴 韦昭 注:“説云:‘衣玄端,冠委皃,请侯祭服也。’ 昭 谓:此士服也。诸侯之子未受爵命,服士服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车驾坐 大庆殿 ,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庙角,谓之镇殿将军。诸国使入贺殿庭。列法驾仪仗,百官皆冠冕朝服,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量冠、白袍青缘。”词语解释:边服 拼音:biān fú
边,边地;服,要服。指离开王畿极远的地方。《晋书·前燕载记论》:“一战而平巨寇,再举而拔坚城,气讋傍邻,威加边服。” 唐 李峤 《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诗:“奉詔受边服,总徒筑 朔方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府县·一邑二令》:“揆之政体终为乖舛,岂可鄙夷边服,不为一釐正哉。”词语解释:改服 拼音:gǎi fú
更换衣服。《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 孔子 曰:‘遂既封,改服而往。’”《宋书·羊欣传》:“ 欣 尝诣领军将军 谢混 , 混 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清 钮琇 《觚賸·秦将礼客》:“﹝ 赵勇略 ﹞平 滇 后家居,身被宽袖直领之衣,首冠黑羢帽,以帕围额,虽王公至,不为改服。”词语解释:思服 拼音:sī fú
想念。《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毛 传:“服,思之也。”《后汉书·章帝纪赞》:“思服帝道,弘此长懋。” 南朝 宋 谢灵运 《燕歌行》:“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词语解释:美服 拼音:měi fú
华美的衣服。《庄子·至乐》:“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列子·杨朱》:“丰屋美服,厚味姣色。”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四:“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词语解释:异服 拼音:yì fú
(1).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郑玄 注:“异服,若聚鷸冠、琼弁也。” 陈澔 集说:“异服,非先王之服也。”《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 程据 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於殿前。”《文献通考·征榷一》:“讥察也,察异服异言之人,而不征商贾之税也。”
(2).指外族的不同的服饰。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金 李天翼 《还家》诗之三:“殊音异服不相亲,独倚荒城泪沾巾。”词语解释:礼服 拼音:lǐ fú
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汉书·礼乐志》:“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词语解释:绛服 拼音:jiàng fú
赤色之服。古官服常用绛色。《晋书·职官志》:“太尉虽不加兵者,吏属皆絳服。” 唐 王建 《和蒋学士新授章服》:“五色箱中絳服春,笏花成就白鱼新。”《宋史·舆服志四》:“其朝会,执事高品以下,并服介幘、絳服、大带、革带、韈、履,方心曲领。”词语解释:楚服 拼音:chǔ fú
(1). 楚国 的服装。《战国策·秦策五》:“ 异人 至, 不韦 使 楚 服而见。王后悦其状。” 鲍彪 注:“以王后 楚 人,故服 楚 製以説之。”
(2).美服。喻荷叶。 明 高启 《西斋池上三咏·荷叶》:“ 楚 服新裁得, 吴 筩旧製成。”
(3).粗陋的服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江陵二乡人》:“方 丘月林 同 张诚 往 楚 籍没时, 曾 ( 曾省吾 )具方巾青袍,入謁於后堂, 丘 与揖而送之; 王 ( 王篆 )则囚首楚服,口称‘小的’,言词佞而鄙, 丘 与 张 怒,笞二十而遣之。”
(4).指 楚 境。服,京畿以外之地。《南齐书·刘怀珍传》:“ 攸之 矜躁夙著,虐加 楚 服,必当阻兵中流,声劫幼主,不敢长驱决胜明矣。” 唐 李敬玄 《奉和别鲁王》:“緑车旋 楚 服,丹蹕佇 秦 川。” 唐 骆宾王 《夕次旧吴》:“维舟背 楚 服,振策下 吴 畿。”词语解释:夷服 拼音:yí fú
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 郑玄 注:“服,服事天子也。” 贾公彦 疏:“言夷者,以其在夷狄中,故以夷言之。”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词语解释:御服 拼音:yù fú
帝王所用的衣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宋书·恩倖传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词语解释:守服 拼音:shǒu fú
犹守孝。 元 武汉臣 《老生儿》楔子:“我那兄弟媳妇儿要领着孩儿,到他那爷娘家里守服去了。” 明 高明 《琵琶记·散发归林》:“他父母都死了,只是一个媳妇支持,如今小姐要同他回去守服,有何不可?” 赵树理 《地板》:“她给她娘守服,穿着白鞋。”词语解释:容服 拼音:róng fú
仪容服饰。《韩非子·五蠹》:“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藉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説,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汉 贾谊 《新书·道术》:“容服有义谓之仪,反仪为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於是 王右军 往 谢 家看新妇,犹有 恢之 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 唐 李公佐 《庐江冯媪传》:“见一女子,年二十餘,容服美丽。”词语解释:姣服 拼音:jiāo fú
谓服饰华美。《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王逸 注:“姣,好也。服,饰也。” 汉 张衡 《南都赋》:“男女姣服,骆驛繽纷。”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四:“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 明 刘基 《郁离子·石羊先生》:“ 周 人有好姣服者,有不足於其心,则忸怩而不置,必易而后慊。”词语解释:冶服 拼音:yě fú
华丽的服装。《文选·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玄冕无丑士,冶服使我妍。” 李周翰 注:“冶服,美服也。” 唐 王绩 《益州城西张超亭观妓》诗:“冶服看疑画,妆臺望似春。”词语解释:轻服 拼音:qīng fú
(1).质地细软的衣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赐 子家子 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 杜预 注:“轻服,细好之服。” 宋 梅尧臣 《吴紫微见过》诗:“近因秋雨来,纤纤有凉风。九陌可以行,轻服可以衣。”
(2).轻丧之服。《礼记·曾子问》:“ 曾子 曰:‘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乃轻服诣 卓 门,跪自陈请,辞世酸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於会所而弔,他日修名诣其家。”
(3).指常服;便服。《汉武故事》:“与 霍去病 等十餘人,皆轻服为微行。”《后汉书·循吏传·刘宠》:“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能进,乃轻服遁归。”《三国演义》第五九回:“ 韩遂 即出阵,见 操 并无甲仗,亦弃衣甲,轻服匹马而出。”词语解释:艾服 拼音:ài fú
(1).《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陈澔 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因称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 宋 郑侠 《观孔义甫与谢致仕诗有感》诗:“古人涖官政,五十曰艾服。”
(2).指五十之年。 北周 王褒 《太保尉迟纲碑铭》:“年踰艾服,任隆台袞。”
(3).泛指从政。《晋书·郑冲传》:“艾服王事,六十餘载。”
犹艾韠。艾,通“ 刈 ”。 南朝 梁 任昉 《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皇太子律序启》:“化澄上业,草缨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惩刑。”词语解释:公服 拼音:gōng fú
旧时官吏的制服。《左传·闵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晋 杜预 注:“偏衣,左右异色,其半似公服。”《北史·魏纪三》:“﹝ 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浒传》第九十回:“ 宋江 、 卢俊义 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随班行礼。” 许地山 《女儿心》一:“﹝两夫妇﹞表告了 满洲 诸帝之灵,才退入内堂,把公服换下来。”词语解释:爵服 拼音:jué fú
爵位及其相应服饰。《管子·权修》:“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荀子·富国》:“爵服庆赏以申重之。”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二:“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魏书·序纪·平文帝》:“五年,僭 晋 司马叡 ,遣使 韩畅 加崇爵服,帝絶之。”词语解释:嗣服 拼音:sì fú
(1).谓继承先人的事业。《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郑玄 笺:“服,事也。明哉, 武王 之嗣行祖考之事,谓伐 紂 定天下。” 南朝 宋 王韶之 《相国掾府君歌》:“显允皇祖,昭是嗣服。” 宋 秦观 《代贺兴龙节表》:“昭哉嗣服,纘六圣之洪休。”
(2).指继承帝位。《旧唐书·德宗纪上》:“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 宋 岳珂 《桯史·嘉禾篇》:“ 钦皇 嗣服,会时相主其人,赠以太保。”《清史稿·刑法志一》:“ 清太祖 嗣服之初,始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词语解释:法服 拼音:fǎ fú
(1).古代根据礼法规定的不同等级的服饰。《孝经·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唐玄宗 注:“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宰执百官,皆服法服,其头冠各有品从。”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歷詆 韩 、 欧 、 苏 、 曾 六家之文,深文周内,不遗餘力。谓 韩 伤易而近儇……惟 柳 如冕裳珮玉,犹先王之法服。”
(2).僧、道所穿的法衣。《法华经·序品》:“剃除鬚髮,而被法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姚明府》:“ 明府 披上清之法服,驾逍遥之云车。”词语解释:禹服 拼音:yǔ fú
《书·仲虺之诰》:“表正万邦,纘 禹 旧服。” 孔 传:“继 禹 之功,统其故服。”服,王畿以外的疆土。后用以称 中国 九州之地。 唐 王维 《兵部起请露布文》:“亿兆广 尧 封之时,郡县加 禹 服之外,而犬戎小丑,蜗角偷安,动摇远边。”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星次絶 轩 臺,风衢乖 禹 服。”词语解释:淮服 拼音:huái fú
淮河 流域。《晋书·周浚刘乔等传论》:“向若违左袵於 伊川 ,建右社於 淮 服……犹足以紓难缓亡。”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兹岭復巑岏,分区奠淮服。” 唐 李德裕 《平泉山居草木记》:“余二十年间,三守 吴门 ,一蒞 淮 服,嘉树芳草,性之所耽。”词语解释:旅服 拼音:lǚ fú
行装;旅途中穿的服装。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侨装多闕絶,旅服少裁缝。” 唐 张南史 《陆胜宅秋暮雨中探韵同作》:“归心莫问三江水,旅服从沾九日霜。”词语解释:马服 拼音:mǎ fú
(1). 战国 赵 地,在今 河北省 邯郸市 西北。 赵 封其名将 赵奢 于此,赐号为 马服君 。后以“马服”指 赵奢 。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卢谌〈感交〉》:“ 马服 为 赵 将,疆埸得清謐。” 元 张宪 《寄马将军》诗:“ 马服 古名将,孤军镇海壖。”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恒落 鱼门 之胄,空夸 马服 之功。”
(2).指其子 赵括 。《韩非子·用人》:“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 马服 之患。” 王先慎 集解引 王先谦 曰:“ 马服 谓 赵括 。”词语解释:冬服 拼音:dōng fú
冬季御寒的衣服。《韩非子·显学》:“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 唐 韦应物 《军中冬燕》诗:“是时冬服成,戎士气益振。”词语解释:元服 拼音:yuán fú
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汉书·昭帝纪》:“﹝ 元凤 ﹞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 颜师古 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自加元服, 高祖 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於前。”词语解释:外服 拼音:wài fú
古王畿以外的地方,所谓五服、九服之地。后指京都以外的地区及边远蛮荒之地。与内服相对。《书·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孔 传:“於在外国侯服、甸服、男服、卫服、国伯诸侯之长。” 宋 苏轼 《乞留刘攽状》:“如 攽 成材,反在外服,此有志之士所宜为朝廷惜也。” 清 林则徐 《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疏》:“准令诸夷互市,原係推恩外服,普示怀柔,并非内地赖其食用之资,更非关榷利其抽分之税。”词语解释:变服 拼音:biàn fú
改变服饰;化装。《战国策·魏策二》:“王若欲报 齐 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 齐 , 楚王 必怒矣。” 鲍彪 注:“不为人君服。”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偶书相留》:“车中变服为 秦 客,头上南冠学 楚 囚。”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中:“余变服謁 丁 道旁,见 丁 与锦衣官同坐一车。”词语解释:制服 拼音:zhì fú
(1).古时依社会地位的高低规定服饰样式。《管子·立政》:“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 汉 贾谊 《新书·服疑》:“制服之道,取至适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进之帝,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2).指丧服。《后汉书·袁閎传》:“及母殁,不为制服设位,时莫能名,或以为狂生。”《南史·张畅传》:“ 佩之 被诛, 畅 驰出奔赴,制服尽哀,为论者所美。”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既溺,里人大呼求救,得其尸已死,即号慟,为之制服如兄弟,厚为棺敛,送终之礼甚备。”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兄弟之妻无服》:“独兄弟之妻不为制服者,以其分亲而年相亚。”
(3).军人、干部、学生等穿着的有规定式样的服装。 沙汀 《凶手》:“傍晚时候,他看见他一个人从连长室里退出来,垂头丧气,胁下挟着一套制服。”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五章:“ 李风 先跳下车,接着从车里跳出三个人,一律穿着整洁的蓝制服, 中国 布鞋。”
(4).用强力使之驯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 宋 苏洵 《几策·审势》:“其上之人卒不悟区区守姑息之道,而望其能以制服强国,是谓以弱政济弱势。” 巴金 《家》九:“学生也不是容易被人制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