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朗吟 拼音:lǎng yín
高声吟诵。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女﹞执红笺题诗一首,笑授 暇 , 暇 因朗吟之。” 宋 张炎 《台城路·送周方山之吴》词:“朗吟未了 西湖 酒,惊心又歌南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朗吟数百言,句句手自击节。” 郭沫若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序》:“ 中国 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 清 朱焘 《北窗呓语》:“始则一蝉朗吟,渐而羣蝉竞和。”词语解释:朗月 拼音:lǎng yuè
明月。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白日既匿,继以朗月。”《晋书·陆机陆云传论》:“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迴舒,若重巖之积秀。” 唐 李白 《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词语解释:朗朗 拼音:lǎng lǎng
(1).明亮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 夏侯太初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唐 张籍 《关山月》诗:“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 清 龚自珍 《宥情》:“异哉!其心朗朗乎无滓,可以逸尘埃而登青天。” 袁鹰 《十月长安街》诗:“曈曈红日,朗朗乾坤,万里长空,宽广大道。”
(2).形容声音清晰响亮。 唐 韩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惟有 王勃 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红楼梦》第八二回:“ 寳玉 把这章先朗朗的念了一遍。” 茅盾 《子夜》四:“那位青年的声音朗朗地在纷呶的诅骂中响了起来。”
(3).清晰貌。 陈衍 《元诗纪事·陈有定》:“ 闽 部疏 建寧 行都司,是 元 陈平章 有定 开府。极宏丽,初以鼓楼为门,今移入二百步许,犹朗朗可观。” 艾芜 《山野》第二部十:“树梢树身先前清疏有致,朗朗可望的,现已抹起一些烟雾,显得迷蒙了。”
(4).明白,了解。 清 周亮工 《书戚三郎事》:“ 戚 心独朗朗,念虔事帝,得死楹下足矣。”
(5).高峻貌。 唐 张说 《同皇太子过荷恩寺》诗:“朗朗神居峻,轩轩瑞像威。”词语解释:朗咏 拼音:lǎng yǒng
高声吟诵。《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巖,朗咏长川。” 李周翰 注:“朗,高也。凝思坐於幽巖,高咏临於长川。”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序》:“方披襟朗咏,饯斜光於碧岫之前;散髮高吟,对明月於青溪之下。” 元 于立 《春游天湖》诗:“朗咏《招隐》作,悲吟《黄竹》章。”词语解释:朗然 拼音:lǎng rán
(1).光明貌。《初学记》卷十九引《卫玠别传》:“昨与吾外甥并坐,烱然若明珠之在我侧,朗然来映人。”《隋书·天文志上》:“月盛之时,虽有重云蔽之,不见月体,而夕犹朗然,是月光犹从云中而照外也。”
(2).清澈貌;明白貌。《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朖然不儇,若失其一。” 陈奇猷 校释:“朖为朗本字,见《説文》……谓中心清澈而无巧慧,即中心虚静而无巧诈之意。”《南史·陆慧晓传》:“ 慧晓 心如照镜,遇形触物,无不朗然。”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四折:“我一闻其言,心下朗然省悟。” 沉从文 《边城》十:“地位非常之好,从窗口望出去,河中一切朗然在望。”
(3).疏朗貌。 俞樾 《茶香室丛钞·东坡像》引 清 毛奇龄 《西河杂笺》:“鼻垂圜根细,而鬚朗然。”
(4).形容声音响亮。《说郛》卷三十引 元 无名氏《隽永灵》:“诸神皆赋一韵,且各删润雕改商确,又久之遂毕,朗然诵之。”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 梦覘 咏仙女诗,声朗然出风雨外。” 许杰 《赌徒吉顺》下:“两面夹住的高墙的回音,格外朗然。”词语解释:朗诵 拼音:lǎng sòng
(1).高声吟诵;大声诵读。 宋 陆游 《浮生》诗:“横陈糲饭侧,朗诵短檠前。”《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乔太守 写毕,叫押司当堂朗诵与众人听了。” 清 焦循 《忆书》一:“朕一日万几,尚不忘,乃自首朖诵至末。” 巴金 《再访巴黎》:“有两位 法国 同学分别用 中国 话和 法国 话朗诵了我的文章。”
(2).指用吟诵形式演出的文艺节目。 韩北屏 《非洲夜会·举杯痛饮》:“晚会上还有朗诵和话剧,这些节目全不长。”词语解释:朗照 拼音:lǎng zhào
(1).明亮的光。 宋 潘阆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诗:“新月无朗照,落日有餘辉。”
(2).明亮地照射。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夜光》:“豁然天曙,红光浮岭,朗照林谷。行三四里许,仍復昏黑。” 朱自清 《荷塘月色》:“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3).犹明察,明鉴。 明 高攀龙 《答吴安老书》之三:“第看破一命字,便可一切放下,知老年伯之朗照在羣物之表矣。”词语解释:朗鉴 拼音:lǎng jiàn
明镜。 晋 陆机 《君子行》:“朗鉴岂远假,取之在倾冠。”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使夫承兰风以倾柯,擢清波以遣秽者,若沉景之应朗鉴,方圆之赴规矩。”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羣贤无邪人,朗鉴穷清深。”词语解释:朗彻 拼音:lǎng chè
(1).明白透彻。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 林宗 拔萃翘特,鉴识朗彻,方之常人所议固多,引之上及,实復未足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二》:“其辨《西铭》,平易朗彻,见者苏醒。” 清 心青 《女界文明灯弹词·茶会》:“旨酒嘉肴缓缓呈,言词朗彻旨温存,光明心绪无渣滓,碧海青天表素心。”
(2).明净。 晋 湛方生 《诸人共讲〈老子〉诗》:“鉴之诚水镜,尘秽皆朗彻。” 明 陈第 《岁暮客居》诗:“晨起临北窗,连阴未朗彻。”
(3).指清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八九岁,眉目朗彻,宛然一 子晋 矣。”
(4).爽朗通脱。《晋书·乐广传》:“向见 广 神姿朗彻,当为名士。”词语解释:朗日 拼音:lǎng rì
明亮的阳光。 晋 陆机 《瓜赋》:“熙朗日以熠燿,扇和风其如波。”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三:“清风朗日的春早, 莫斯科 天色已经非常和快。”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底痛苦》:“在绿荫月影底下,朗日和风之中,或急雨飘雪的时候, 牛先生 必要说他底真言。”词语解释:朗耀 拼音:lǎng yào
亦作“ 朗曜 ”。 光明闪耀;光芒闪耀。《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有一童子,名号 光严 ,相圆明而特异众人,心朗曜而迥然高士。” 明 宋濂 《赠定岩上人入东序》:“利锋相触,雨雹为之交驰;疑网既袪,星月为之朗耀。” 明 李东阳 《代告阙里孔子庙记》:“礼成之后,星月朗耀,神人欢畅。” 傅尃 《周鼎》诗:“灵光朗耀何融融,琉璃作室居当中。” 冰心 《寄小读者》十四:“站在她床前说着话儿的时候,抬头看见松梢上一星朗耀。”词语解释:朗明 拼音:lǎng míng
明亮。《汉武帝内传》:“九天浩洞,太上耀灵,神照玄寂,清虚朗明。”《云笈七籤》卷四八:“玄光映太阴,八达且朗明。澄神曲室里,仰彻曜上清。”词语解释:朗抱 拼音:lǎng bào
高洁的胸怀。 唐 李群玉 《长沙陪裴大夫登北楼》诗:“朗抱云开月,高情鹤见秋。登临多暇日,非为赋消忧。”词语解释:朗悟 拼音:lǎng wù
亦作“ 朗寤 ”。 颖悟;敏悟。《晋书·温羡传》:“ 羡 少以朗寤见称, 齐王 攸 辟为掾,迁尚书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太平广记》卷二七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高元裕》:“何阴隲之显晦微婉,及期而朗悟如此哉!” 明 李东阳 《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自是资性朗悟,日诵数百言。”词语解释:朗玉 拼音:lǎng yù
洁白之玉。 唐 刘禹锡 《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犹夫孤桐朗玉,自有天律。” 唐 柴宿 《瑜不掩瑕》诗:“朗玉微瑕在,分明异璞瑜。” 宋 苏轼 《送谈公》诗之一:“清韵生物表,朗玉倾壶中。”词语解释:朗啸 拼音:lǎng xiào
高声啸咏。 唐 王绩 《答刺史杜之松书》:“高吟朗啸,挈榼携壶,直与同志者为羣,不知老之将至。”词语解释:朗节 拼音:lǎng jié
高尚的操守。《艺文类聚》卷二十引 晋 陆机 《述先赋》:“抱朗节以遐慕,振奇迹而峻立。” 晋 陆云 《答孙显世》诗之七:“引服朗节,克明峻轨。遵彼中皋,於穆不已。”词语解释:朗讽 拼音:lǎng fěng
高声讽诵。 明 宋濂 《王冕传》:“尝倣《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輒挑灯朗讽。” 明 李东阳 《坠马后柬萧文明给事长句并呈同游诸君子》诗:“高吟朗讽犹舌存,欹坐仄书书屡误。”词语解释:朗言 拼音:lǎng yán
(1).高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初,斩 全 於市,观者甚众,中有一人朗言曰:‘此不了事汉,不斩何为!’闻者皆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狐﹞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2).大话。《西游记》第四六回:“我等有此法力,才敢出此朗言,断要与他赌个才休。”《西游记》第五一回:“量你这小儿曹有何武艺,敢出朗言。”《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 西门庆 道:‘一定是个有手段的高僧,不然如何开这等朗言。’”词语解释:朗爽 拼音:lǎng shuǎng
爽朗;明朗。《明诗纪事戊籤·赵大佑》引 明 王世贞 《弇州山人续稿》:“ 燕石 诗和平朗爽,有朱絃疏越之音。” 茅盾 《手的故事》五:“三个人带着朗爽的笑声走进教员休息室了,劈头忽然又遇见了校长。” 聂绀弩 《壁画》:“别人的房子宽宏朗爽,而自己的房子湫溢阴湿。”词语解释:朗客 拼音:lǎng kè
指高人,高士。 唐 孟郊 《答卢仝》诗:“潜仙不足言,朗客无隐肠。为君倾海宇,日夕多文章。”词语解释:朗清 拼音:lǎng qīng
清澈,清明。《云笈七籤》卷四八:“即体澄气真,光明内照,万神朗清。”词语解释:朗笛 拼音:lǎng dí
清亮的笛声。 晋 陆机 《顺东西门行》:“激朗笛,弹哀筝,取乐今日尽欢情。” 唐 王勃 《梓潼南江泛舟序》:“亦有嘉餚旨酒,鸣絃朗笛,以补寻幽之致焉。”词语解释:朗朗烈烈
大大方方;理直气壮词语解释:朗亮
雪亮词语解释:朗拨
颖悟超群词语解释:朗目清眉
眉清目秀词语解释:朗朗彻
明白透彻词语解释:朗伉 拼音:lǎng kàng
见“ 朗抗 ”。
词语解释:朗抗 拼音:lǎng kàng
亦作“ 朗伉 ”。 高亢不驯。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方言》:“南都方言……不雅驯曰藞苴、曰朗伉、曰磊砢、曰孟浪。” 王闿运 《论诗文体法》:“故贵以词掩意,托物寄兴,使吾志曲隐而自达,闻者激昂而欲赴……幽旷窈眇,朗抗犹心,远俗之致,亦於是达焉。”词语解释:朗丽 拼音:lǎng lì
明朗艳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 唐 姚逖 《五星同色赋》:“六气氤氲,风不鸣於树;三光朗丽,雨必降于旬。”词语解释:朗俊 拼音:lǎng jùn
亦作“ 朗雋 ”。亦作“ 朗俊 ”。 高雅俊秀。《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陆机 《愍怀太子诔》:“茂德克广,仁姿朗儁。”《世说新语·德行》“ 顾荣 在 洛阳 ”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骘 《文士传》:“ 荣 少朗俊机警,风颖标彻。”《北齐书·李绘传》:“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儁。”《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世子、 宣城 ,俱有朗雋之美,而世子年长。”词语解释:朗声 拼音:lǎng shēng
高声;大声。《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内中有老成人摇手,叫四旁人莫嚷,朗声问道:‘孃子是何家宅眷?因甚独自歇轿在此?’”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二:“ 李先生 解释毕,把这首词朗声地读了又读。” 艾明之 《雨》:“ 季阿镜 望着儿子,惊奇地张大了嘴,接着朗声笑了,笑的全身都打颤。”词语解释:朗个 拼音:lǎng gè
亦作“ 朗格 ”。 方言。犹怎么。 巴金 《兄与弟》:“你不偷我的毯子,老子朗个会怪你。”原注:“朗个,怎么。” 聂绀弩 《天亮了》:“但本来是骂夜间的,在夜间,朗格不凄凉呢?” 聂绀弩 《天亮了》:“朗个怪我呢?是你自己敬酒不吃吃罚酒!”词语解释:朗韵 拼音:lǎng yùn
高雅的气质。 唐 李演 《东林寺远法师影堂碑》序:“其英姿朗韵,清行素节,详诸旧碑及 张氏 传。”词语解释:朗赡 拼音:lǎng shàn
(1).颖悟赡详。《晋书·张华传》:“ 华 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宋书·谢晦传》:“ 晦 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鬢髮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
(2).清朗充足。《南史·王瞻传》:“颇嗜酒,每饮或弥日,而精神朗赡,不废簿领。”词语解释:朗镜 拼音:lǎng jìng
明镜。词语解释:朗迈 拼音:lǎng mài
爽朗超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河东 裴腾 士举 ,朗迈真直。”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明月》、《帝京》,风神朗迈,遂过 卢骆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 蒋参政 子云 ,才豪朗迈,颇好激赏,一时名士多延致之。”词语解释:朗达 拼音:lǎng dá
豁达;明达。《晋书·孙盛传》:“ 王公 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北史·高允传》:“ 高沧 朗达,默识该通,领新悟异,发自心胸。”词语解释:朗魄 拼音:lǎng pò
指明月。 明 徐渭 《谢某启》:“曜灵西驰,朗魄东陟,乘凉殿角,赠芍药以言归;拂袖渔舟,悵桃花之旧路。”参见“ 月魄 ”。
词语解释:月魄 拼音:yuè pò
(1).指月初生或圆而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亦泛指月亮,月光。《汉武帝内传》:“致日精得阳光之珠,求月魄获黄水之华。” 唐 李商隐 《街西池馆》诗:“疎帘留月魄,珍簟接烟波。” 元 柯九思 《送林彦清归永嘉》诗:“遥瞻 广寒殿 , 素娥 正凭阑。白兔擣月魄,指顾成神丹。”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日月合璧……旋见一红一黑者,大如车轮,并行而上,不差累黍。红者,炽若火毬,光华四射;黑者,色甚晦,暗如泼墨,盖即晦夜之月魄也。” 章炳麟 《四感论》:“又观月魄与海水者,终日折旋,而今月之明,不能加于古月;今潮之盛,不能过于古潮。安得所谓进化者。”
(2).道教语。以日为阳,称日魂;以月为阴,称月魄。词语解释:朗豁 拼音:lǎng huō
(1).明亮开阔。 宋 叶适 《宝婺观记》:“宽施忘其褊吝,朗豁消其闇鄙,德成性安,而动乐静寿之功验矣。”
(2).显豁。 郭沫若 《〈浮士德〉简论》:“他以他锐敏的直觉,惯会突进对象的核心,大之更能朗豁地揭露世界进展的真理。”词语解释:朗隽 拼音:lǎng jùn
见“ 朗儁 ”。
词语解释:朗俊 拼音:lǎng jùn
亦作“ 朗雋 ”。亦作“ 朗俊 ”。 高雅俊秀。《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陆机 《愍怀太子诔》:“茂德克广,仁姿朗儁。”《世说新语·德行》“ 顾荣 在 洛阳 ”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骘 《文士传》:“ 荣 少朗俊机警,风颖标彻。”《北齐书·李绘传》:“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儁。”《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世子、 宣城 ,俱有朗雋之美,而世子年长。”词语解释:朗鬯 拼音:lǎng chàng
见“ 朗畅 ”。
词语解释:朗畅 拼音:lǎng chàng
亦作“ 朗鬯 ”。
(1).明白畅达。 晋 陆机 《文赋》:“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精彩卓逸,言词朗畅,手如鸟爪,不便於饮食,皆仰於人。” 刘师培 《文说·和声》:“书启之作,必朗畅以陈词;颂赞之篇,必琳瑯而入诵。”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五:“古之知音,如 白石 、 紫霞 诸贤,何惜举例陈义,明白朗鬯,以昭示后人,有非言语所能形容。”
(2).谓声音响亮流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远公 在 庐山 中……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中丞令余口诵,余音辞朗鬯鏗戛,中丞为之击节叹赏。”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 晋 以来的清谈很注重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
(3).爽朗舒展。 明 顾璘 《国宝新编·江西按察副使李梦阳》:“﹝ 李 ﹞朗畅玉立,傲倪当世。”《黑籍冤魂》第一回:“人若作事过劳,精神疲倦,吃了两口烟,顿时精神朗畅,骨节通灵。”
(4).清莹流转。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红纱罩眼》:“途遇一羽流,仙风道骨,所谓双眸朗畅,四气和平。”词语解释:朗霁 拼音:lǎng jì
晴朗。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霽为缘,盖连日晚霽,并无晓晴。”词语解释:朗练 拼音:lǎng liàn
明白凝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士龙 朗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采鲜浄,敏於短篇。” 唐 陈子昂 《修竹篇》序:“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宋 苏轼 《答钱济明书》之一:“又知诗人穷而后工,然诗语朗练无衰气,如 季札 者听之,亦有以知君之晚节也。”词语解释:朗襟 拼音:lǎng jīn
开豁的胸襟。 明 袁宗道 《祭盛老师文》:“令子朗襟远识,学博而文甚工。”词语解释:朗秀 拼音:lǎng xiù
清秀。 明 王世贞 《石羊生传》:“ 元瑞 为儿时,肌体玉雪,眉目朗秀。”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 严相公 惟中 ,先辈评公诗颇多,如 仪封 王司马 曰‘冲邃閒远’, 成都 杨修撰 曰‘冲澹朗秀’。”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朗秀冲閒之辞,已造中 唐 佳境。”词语解释:朗识 拼音:lǎng shí
明敏的识见。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慧心朗识,发於髫辫。”《宋书·羊玄保传》:“卿二贤明美朗识,会悟多通。” 明 陈子龙 《同惠朗处中胜时分赋〈高士传〉·庞德公》:“ 庞公 躭栖宿,朗识契玄化。负戴勤耕耘,朋游聚桑柘。”词语解释:朗润 拼音:lǎng rùn
(1).明亮润泽。《周书·高琳传》:“ 琳 母尝祓禊 泗 滨,遇见一石,光彩朗润,遂持以归。”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润。”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若凤凰之雝喈,圭璋之朗润。” 冰心 《一个母亲》:“那一个孩子不像出水的莲花一般,发出自然朗润的光辉。”
(2).爽朗温和。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长史 河东 裴某 ,风神朗润,操履贞勤。” 明 李东阳 《光禄寺少卿李君墓志铭》:“生而朗润,数岁能属对,人争诵之。”
(3).谓声音响亮圆润。 清 梅曾亮 《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吐词流音,朗润畅远。” 茅盾 《无题》:“开头的一二分钟,虽然念得快,声音倒是朗润的。”词语解释:朗净 拼音:lǎng jìng
明净。《林则徐日记·道光五年三月十六日》:“癸卯。阴。早晨过 塘栖 ……夜长行,月色朗浄。”词语解释:朗烛 拼音:lǎng zhú
明烛。 南朝 宋 傅亮 《感物赋》:“习习飞蚋,飘飘纤蝇……糜兰膏而无悔,赴朗烛而未惩。瞻前轨之既覆,忘改辙於后乘。”词语解释:朗烈 拼音:lǎng liè
(1).明亮。《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和气烟煴,三光朗烈。”
(2).高洁刚烈。《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庾阐 《孙登赞》:“ 嵇子 秀达,英风朗烈。”词语解释:朗澈 拼音:lǎng chè
(1).清澈。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文人夜有光》:“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 艾芜 《伙伴》:“藤子上缀着不知名的小花,红的、白的、黄的花色,在四月光明朗澈的阳光下面,到处闪耀着。”
(2).清楚,明晰。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若能点勘泛声,稽合絃诵,悉数证之,使源流朗澈,不世之业也。”词语解释:朗读 拼音:lǎng dú
犹朗诵。 唐 李商隐 《与陶进士书》:“出其书,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 元 贡奎 《雪晴》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 袁鹰 《悲欢·民心》:“有的高声朗读,有的低声吟诵。”词语解释:朗诵诗 拼音:lǎng sòng shī
无固定格律,以节奏明快、音调和谐为特色,适合于朗诵的诗体。 朱自清 《论朗诵诗》:“笔者以为朗诵诗应该有独立的地位,不应该有独占的地位。” 朱自清 《论朗诵诗》:“这正是朗诵诗的力量,它活在行动里,在行动里完成。”词语解释:朗诣 拼音:lǎng yì
通达;豁达。《晋书·羊玄保传》:“二贤明美朗诣,会悟多通,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 羊 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刘琨 称 祖车骑 为朗诣,曰:‘少为 王敦 所叹。’”词语解释:朗调 拼音:lǎng diào
高调。谓高声吟唱。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贞机罕应,良谈於好事之游;朗调多奇,高赏尽名山之曲。”词语解释:朗讴 拼音:lǎng ōu
高歌。 明 冯惟敏 《傍妆台·此景亭雨酌》曲之二:“碧筒纵饮,清商朗謳,海天一雨彩虹收。”词语解释:朗畅 拼音:lǎng chàng
亦作“ 朗鬯 ”。
(1).明白畅达。 晋 陆机 《文赋》:“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精彩卓逸,言词朗畅,手如鸟爪,不便於饮食,皆仰於人。” 刘师培 《文说·和声》:“书启之作,必朗畅以陈词;颂赞之篇,必琳瑯而入诵。”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五:“古之知音,如 白石 、 紫霞 诸贤,何惜举例陈义,明白朗鬯,以昭示后人,有非言语所能形容。”
(2).谓声音响亮流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远公 在 庐山 中……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中丞令余口诵,余音辞朗鬯鏗戛,中丞为之击节叹赏。”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 晋 以来的清谈很注重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
(3).爽朗舒展。 明 顾璘 《国宝新编·江西按察副使李梦阳》:“﹝ 李 ﹞朗畅玉立,傲倪当世。”《黑籍冤魂》第一回:“人若作事过劳,精神疲倦,吃了两口烟,顿时精神朗畅,骨节通灵。”
(4).清莹流转。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红纱罩眼》:“途遇一羽流,仙风道骨,所谓双眸朗畅,四气和平。”词语解释:朗目 拼音:lǎng mù
眼睛明亮。《梁书·陶弘景传》:“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 张一弓 《山村诗人》三:“虽然不能说貌比 潘安 ,却也朗目皓齿,器宇轩昂。”词语解释:朗白 拼音:lǎng bái
犹雪亮。 汉 王充 《论衡·率性》:“今妄以刀剑之钩月,摩拭朗白,仰以向日,亦得火焉。”词语解释:朗姆酒 拼音:lǎng mǔ jiǔ
英语rum的译音。也称老姆酒。是用甘蔗汁、糖蜜等经发酵、蒸馏而成的酒。酒精含量一般不超过65%。新酒透明无色,陈酒带金黄色。国外以 牙买加 所产最为驰名,我国以 广东 所产为上。词语解释:朗朗上口 拼音:lǎng lǎng shàng kǒu
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老舍 《赵子曰》第八:“学生入学先读二年《易经》,《易经》念的朗朗上口,然后准其分科入系。” 贺宜 《〈儿童文学选〉序言》:“特别是有许多儿歌和歌谣,它们具有活泼自然的语言节奏、音乐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词语解释:朗夕 拼音:lǎng xī
明亮的月夜。《艺文类聚》卷十三引 南朝 宋 谢灵运 《武帝诔》:“垂幕侍讲,接筵飡理,脩曙朗夕,登臺泛沼。”词语解释:朗夜 拼音:lǎng yè
明朗的月夜。 隋 江总 《梁故度支尚书陆君诔》:“良辰坐啸,朗夜卧治。”词语解释:朗弹 拼音:lǎng dàn
高声弹奏。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之声,必谓是鱼。弹别调,即无所闻,復弹旧调,依旧有声,遂加意朗弹。”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后遇良辰,饮於花下,酒酣,不觉朗弹数曲。”词语解释:朗寤 拼音:lǎng wù
见“ 朗悟 ”。
词语解释:朗悟 拼音:lǎng wù
亦作“ 朗寤 ”。 颖悟;敏悟。《晋书·温羡传》:“ 羡 少以朗寤见称, 齐王 攸 辟为掾,迁尚书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太平广记》卷二七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高元裕》:“何阴隲之显晦微婉,及期而朗悟如此哉!” 明 李东阳 《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自是资性朗悟,日诵数百言。”词语解释:朗洁 拼音:lǎng jié
明净。 唐 李直方 《白苹亭记》:“内则庭除朗洁,弥望铺雪。” 明 方孝孺 《答阌乡叶教谕书》:“照乘之珠,盈尺之璧,不幸而寘诸泥涂瓦砾之中,其光气之晶莹朗洁者固在。”词语解释:朗奥 拼音:lǎng ào
高深。 南朝 齐 孔稚珪 《答竟陵王启》:“万门朗奥,亿品宣玄,言虽愿违,心不觉醉。”词语解释:朗心 拼音:lǎng xīn
明察之心;光明之心。《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公瑾 英达,朗心独见。” 刘良 注:“朗,明也。” 何其芳 《忆昔》诗之八:“俯首为牛言在耳,朗心如月鬼磨牙。”词语解释:朗格 拼音:lǎng gé
见“ 朗个 ”。
词语解释:朗个 拼音:lǎng gè
亦作“ 朗格 ”。 方言。犹怎么。 巴金 《兄与弟》:“你不偷我的毯子,老子朗个会怪你。”原注:“朗个,怎么。” 聂绀弩 《天亮了》:“但本来是骂夜间的,在夜间,朗格不凄凉呢?” 聂绀弩 《天亮了》:“朗个怪我呢?是你自己敬酒不吃吃罚酒!”词语解释:朗曜 拼音:lǎng yào
见“ 朗耀 ”。
词语解释:朗耀 拼音:lǎng yào
亦作“ 朗曜 ”。 光明闪耀;光芒闪耀。《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有一童子,名号 光严 ,相圆明而特异众人,心朗曜而迥然高士。” 明 宋濂 《赠定岩上人入东序》:“利锋相触,雨雹为之交驰;疑网既袪,星月为之朗耀。” 明 李东阳 《代告阙里孔子庙记》:“礼成之后,星月朗耀,神人欢畅。” 傅尃 《周鼎》诗:“灵光朗耀何融融,琉璃作室居当中。” 冰心 《寄小读者》十四:“站在她床前说着话儿的时候,抬头看见松梢上一星朗耀。”词语解释:朗榆 拼音:lǎng yú
即榔榆。《左传·庄公四年》“卒於樠木之下” 唐 孔颖达 疏:“木有似榆者,俗呼朗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朗榆》:“大榆二月生荚,朗榆八月生荚,可分别。”参见“ 榔榆 ”。
词语解释:榔榆 拼音:láng yú
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秋天开淡黄色小花,结翅果,椭圆形。木材坚硬致密,可制车轮、农具等。也写作“朗榆”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朗榆》。词语解释:朗晃 拼音:lǎng huàng
蛤蜊的一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蛤》:“《兴化府志》:朗晃,蛤蜊类,形厚而唇黑。”词语解释:朗晏 拼音:lǎng yàn
清静。 前蜀 杜光庭 《前汉州令公宗夔上元醮词》:“冥关朗晏,动植舒荣,率土普天,咸登寿域。”词语解释:朗朗脆脆 拼音:lǎng lǎng cuì cuì
形容办事爽快干脆。 康濯 《东方红》第一章六:“这妇女就是 成旺 大娘提到过的 杨俊梅 ……丈夫参了军,是个抗 美 援 朝 当中立过功的人物;她自己也很有讲究,在村里作工作,忙生产,管家务,样样干的都朗朗脆脆。”词语解释:朗旦 拼音:lǎng dàn
清晨。 晋 支遁 《八关斋》诗之二:“三悔启前朝,双懺暨中久。鸣禽戒朗旦,备礼寝玄役。”词语解释:朗抗 拼音:lǎng kàng
亦作“ 朗伉 ”。 高亢不驯。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方言》:“南都方言……不雅驯曰藞苴、曰朗伉、曰磊砢、曰孟浪。” 王闿运 《论诗文体法》:“故贵以词掩意,托物寄兴,使吾志曲隐而自达,闻者激昂而欲赴……幽旷窈眇,朗抗犹心,远俗之致,亦於是达焉。”词语解释:朗密 拼音:lǎng mì
疏密。谓大小。《文选·嵇康〈琴赋〉》:“朗密调匀,华绘彫琢。” 张铣 注:“朗密,谓大小也。”词语解释:朗夷 拼音:lǎng yí
高洁坦荡。 清 顾嗣立 《元诗选·曹伯启》:“宦辙所至,多寄寓纪述之辞…… 欧阳文公 以为思致敏赡,襟韵朗夷,临文抒志,造次天成。斯足以称其为人矣。”词语解释:朗拔 拼音:lǎng bá
颖悟超群。《三国志·吴志·贺邵传》“ 邵 年四十九”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风度简旷,器识朗拔。”《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语 王右军 曰” 刘孝标 注引《文字志》:“ 羲之 少朗拔,为叔父 廙 所赏。善草隶。”《旧唐书·高骈传》:“幼而朗拔,好为文,多与儒者游,喜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