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根本 拼音:gēn běn
(1).植物的根干。 宋 梅尧臣 《送孙曼卿赴举》诗:“欲变明年花,曾不根本移。”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枝叶之枯,必在根本。” 鲁迅 《野草·题辞》:“根本不深,花叶不美。”
(2).事物的根源,基础,最主要的部分。《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 翦 为宿将, 始皇 师之,然不能辅 秦 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致圽身。” 宋 苏轼 《乞留顾状》:“给事中 顾临 ,资性方正,学有根本。”《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不如回去商议置买些田产,做了根本,将餘下的再出来运算。” 鲁迅 《书信集·致胡适》:“其根本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
(3).来由。《西游记》第三九回:“他的一节儿起落根本,我尽知之。”
(4).全然。 巴金 《寒夜》三:“而且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时候他应该下楼去吃饭。”
(5).从来;本来。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围绕我们的社会,根本就容不下一个处处露出本来面目的好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但是,说着说着,忽然间他竟忘情地对 林道静 凝视起来,好像他根本不是在谈话。”
(6).彻底。如:问题已经根本解决。不良风气已经根本改变。词语解释:舌本 拼音:shé běn
舌根;舌头。《晋书·殷仲堪传》:“每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宋 陆游 《贫甚卖常用酒杯作诗自戏》:“生时不肯浇舌本,死后空持酬坟土。” 清 赵翼 《啖荔戏书》诗:“端阳才过初尝新,酸涩犹教舌本缩。” 沉钧儒 《寥寥集·趺坐诗》:“泼案茶香翻舌本,绕檐嵐翠压眉端。”词语解释:一本 拼音:yī běn
(1).同一根本。《孟子·滕文公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朱子语类》卷九:“主敬穷理,虽二端,其实一本。”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公冶长篇一》:“仁、义、忠、孝,固无非性者,而现前万殊,根原一本。” 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奴是念着他们俩是一本之亲,而且老公公遗下的产业至今还没分析,论理应该供给他。”
(2).完全根据。《新五代史·职方考》:“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容,岂非一本於道德哉!” 宋 曾巩 《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发祥其德,无可以称;思所以报,一本於心。”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於道,而以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
(3).表数量。草木等植物的一株。《荀子·富国》:“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瓜》:“八月断其梢,减其实,一本但留五六枚。”《宋史·五行志》:“ 太平兴国 二年八月, 青城县 民家竹一本,上分双茎。”
(4).表数量。文件、奏章、书籍簿册等的一件或一册。《魏书·崔子元传》:“今缮写一本,敢以仰呈。”《北齐书·魏收传》:“及詔行 魏 史, 收 以为直置秘阁,外人无由得见。於是命送一本付并省,一本付 鄴下 ,任人写之。”《陈书·姚察传》:“ 后主 所製文笔,卷轴甚多,乃别写一本付 察 ,有疑悉令刊定。”《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那河道总督平日又合他不对,便借此参了一本,革职拿问。”
(5).表数量。戏剧中可成段落的一出或数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曲儿甜,腔儿雅,裁剪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
(6).一定长度的影片亦称一本。词语解释:无本 拼音:wú běn
(1).没有树根。参见“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2).没有本源,没有本始。《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宋 朱熹 《答董叔重书》:“ 伊川 所谓其道充大是也,非无本而渐生之谓。”
(3). 唐 诗人 贾岛 初为浮图,法号 无本 。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 无本 於为文,身大不及胆。” 宋 苏辙 《赠张惕山人》诗之一:“故人相见不相识,空怪解吟 无本 诗。”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贾岛》:“ 岛 字 浪仙 , 范阳 人。初为浮图,名 无本 。”词语解释:日本 拼音:rì běn
国名。亚洲东部的岛国词语解释:道本 拼音:dào běn
(1).立身行道、经世致用的根本。《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贾公彦 疏:“至德以为道本者,至德为至极之德,以为行道之本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2).儒家思想与主张的根本。《汉书·艺文志》:“ 唐 虞 之隆, 殷 周 之盛, 仲尼 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惟公探夫子之志,考有国之制,光施彝典,革正道本。”
(3).道家思想与主张的根本。 南朝 齐 张融 《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 越 人以为鳬, 楚 人以为乙。人自 楚 越 耳,鸿常一鸿乎?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汝可专尊於佛迹而无侮於道本。” 南朝 齐 周颙 《难张长史〈门论〉》:“ 周 之问曰:‘足下专尊佛跡,无侮道本,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为当?’” 吴越 钱鏐 《天柱观记》:“洎大 唐 创业,以 玄元皇帝 为祖宗,崇尚玄风,恢张道本。”
(4).真性;本来面目。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一折:“我着你托化在雨云乡,还宿债在鶯花阵,休迷却前生道本。”词语解释:墨本 拼音:mò běn
碑帖的拓本。 宋 欧阳修 《石篆》诗序:“因为诗一首,并封题墨本以寄二君。” 明 何景明 《观石鼓歌》:“平生博览爱古跡,世上墨本徒纷紜。” 清 缪荃孙 《云自在龛随笔·金石》:“ 山谷 书《阴长生诗》墨本, 宋 人 方楷 所藏。”词语解释:务本 拼音:wù běn
(1).致力于根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 河 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四折:“习诗书,学礼易,从先进君子务本。忘食发愤,能正其身。”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却病》:“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
(2).指务农。《管子·禁藏》:“故先慎於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你今年已大长,不思务本作家,日逐游荡,有何了日!”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昔人之论取民者,且以钱为难得也,以民之求钱为不务本也,而况於银乎。”词语解释:报本 拼音:bào běn
见“ 报本反始 ”。
词语解释:报本反始 拼音:bào běn fǎn shǐ
受恩思报,不忘本源。《礼记·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明 唐顺之 《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祭之为言报也,以报本而反其始也。”亦省作“ 报本 ”。 唐 刘禹锡 《天论上》:“唯告虔报本,肆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水浒传》第四五回:“正好,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日正宜报本。”《清史稿·礼志五》:“ 高宗 践阼,加列圣、列后尊諡,諭言:‘宗庙徽称有制,报本忱悃靡穷,藉抒至情,不为恒式。’”词语解释:返本 拼音:fǎn běn
(1).复归本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方弘风纬俗,返本于上古之初。”《镜花缘》第六回:“日后缘满,还是另须苦修,方能返本;还是刚弃红尘,就能还原。到了那时,纔知我的道行并非浅薄之辈哩。”
(2).指恢复原来状态。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进化或可停,而生物不能返本。”
(3).翻本,赢回赌本。《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 黄三溜子 急於返本,嫌人家押的少,还説人家赢钱的都藏着不肯拿出来。”词语解释:诗本 拼音:shī běn
诗集。 唐 白居易 《故衫》诗:“袖中 吴郡 新诗本,襟上 杭州 旧酒痕。”《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万雪斋 正要揭开诗本来看,只见一个小厮飞跑进来禀道:‘ 宋爷 请到了。’” 高旭 《怀实丹白门》诗:“晓风残月新诗本,浊酒高楼旧泪痕。”词语解释:心本 拼音:xīn běn
犹本心。《汉书·游侠传·郭解》:“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於心本发於睚眦如故云。” 颜师古 注:“心本,犹言本心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臣闻惟 颜回 能不贰过。彼圣贤之过,但思虑不至,或失中道耳。至於 仲言 之恶,著於心本,安能悛改邪!”词语解释:元本 拼音:yuán běn
(1).根本;首要。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下帷覃思,殫毫骋藻,幽赞太极,阐释元本。”《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宋书·孝武帝纪》:“尚书,百官之元本,庶绩之枢。” 明 何景明 《告咎文》:“又使北斗以振纪兮,命辅星以佐之。定二仪之元本兮,操七政之枢机。”
(2). 元 代刻印的书籍。 叶德辉 《书林清话·元刻书之胜于宋本》:“ 宋 本以下, 元 本次之。然 元 本源出於 宋 ,故有 宋 刻善本已亡,而幸 元 本犹存,胜於 宋 刻者。”词语解释:国本 拼音:guó běn
(1).立国的基础。《礼记·冠义》:“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宋 陈亮 《廷对》:“正人心以立国本,活民命以寿国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元宵灯》:“招徠天下富商,以实国本。” 郭沫若 《羽书集·关于华北战局所应有的认识》:“要强制地除掉它们吧,同样要流血,要发出剧痛,而且‘还恐把它们的毒素逼入深部以动摇国本’。”
(2).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唐大诏令集·册遂王为皇太子文》:“建立储嗣,崇严国本。”《宋史·理宗纪》:“ 景献太子 薨, 寧宗 以国本未立,选 太祖 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育。”
(3).指国家藏本。 唐 韩愈 《画记》:“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絶人事而摸得之。”词语解释:数本
几棵;几株词语解释:画本 拼音:huà běn
(1).绘画的范本。 宋 陆游 《舟中作》诗:“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明 杨慎 《杜诗入画》:“ 杜 诗‘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画本可作。”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自然应该研究 欧洲 名家的作品,但也更注意于 中国 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
(2).泛指画册。 明 张宁 《方洲杂言》:“先朝西域贡马,高九尺餘,颈与身等,昂举若凤。余见今京师人家,多存画本。” 清 梁章鉅 《楹联丛话》卷四:“画本纷披来野意,文辞古怪亦天真。”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月蚀》:“小孩子们听说要到海边,他们的欢喜真比得了一本新买的画本时还要加倍。”
(3).指画幅后面的衬纸。 清 陆时化 《书画说铃》十五:“ 张守中 桃花山鸟,名画也。《销夏録》载之……同郡一宦,每过其店,輒誉是画。黠者因至藏画家,説以画本日久,浆退纸縐,卷舒必为害,须加薄浆,直而藏之,可无恙。”
(4).在文书上签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太宰揖吏科》:“若五部则遵往例,赴各科画本,不敢异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太宰揖吏科》:“闻部堂之至各科,科臣垂帘居内,部臣向内揖,科臣帘内答之。画本毕,再揖而行,两人不相面也。”词语解释:邦本 拼音:bāng běn
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孔 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孔颖达 疏:“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寧。”后因以“邦民”指人民。 唐 杜甫 《入衡州》诗:“凋弊惜邦本,哀矜存事常。” 明 张瀚 《松窗梦语·宦游记》:“年飢发粟賑济,此恩施困穷,培植邦本至意。”词语解释:归本 拼音:guī běn
(1).谓返回农耕。《后汉书·章帝纪》:“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廪。”《晋书·郗鉴传》:“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新唐书·李袭誉传》:“ 袭誉 为引 雷陂 水,筑 句城塘 ,溉田八百顷,以尽地利,民多归本。”
(2).回到正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正末归本,不其懿歟!”词语解释:达本 拼音:dá běn
谓通晓天理、人心等本源。 唐 宋之问 《浣纱篇赠陆上人》:“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达本知空寂,弃彼犹泥沙。” 宋 王安石 《寓言》诗之三:“未能达本且归根,真照无知岂待言。” 明 李贽 《答邓子阳书》:“於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词语解释:失本 拼音:shī běn
(1).失去根本。《淮南子·泰族训》:“失本则乱,得本则治。”
(2).犹蚀本。谓资金亏损。《官场现形记》第三七回:“等到这 胡道 当了家,生意一年年的失本下来,渐渐的有点支不住。”词语解释:推本 拼音:tuī běn
探究;寻究根源。《史记·历书》:“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司马贞 索隐:“言王者易姓而兴,必当推本天之元气行运所在,以定正朔,以承天意,故云承顺厥意。”《汉书·刘向刘歆传赞》:“ 刘氏 《洪范论》发明《大传》,著天人之应;《七略》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三统历谱》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 颜师古 注:“言其究极根本,深有意也。” 宋 王安石 《敕修南郊式表》:“推本知变,实有考於将来。” 清 恽敬 《得姓述附说》:“ 惲氏 得姓,推本 平通 ,无可依据。”词语解释:真本 拼音:zhēn běn
(1).书籍的手稿或原刻。《南史·萧琛传》:“三辅旧老相传,以为 班固 真本。”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高宗 得此书真本,大爱之,日置御案。”
(2).字画的真迹;碑帖的原拓。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王右军 《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草,不具年月日朔;其真本云:维 永和 十年三月癸卯朔,九月辛亥。”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贯休》:“尝覩所画水墨罗汉,云是 休公 入定观罗汉真容后写之……其真本在 豫章 西山 云堂院 供养。”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二:“他这位老同窗的书法,深得 鲁公 ( 颜真卿 )真髓……而且还保有《麻姑仙坛记》秘传真本,所以能够不同凡响。”词语解释:识本 拼音:shí běn
佛教语。谓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词语解释:大本 拼音:dà běn
根本,事物的基础。《荀子·强国》:“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汉书·孔光传》:“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於百姓,诚为政之大本。”《新唐书·裴耀卿传》:“且国家大本在京师,但 秦 地狭,水旱易匱。” 清 方正瑗 《述母训》诗:“大本贵先立,清风领诸侯。”词语解释:立本 拼音:lì běn
(1).确立根基;建立根本。《易·繫辞下》:“刚柔者,立本者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陶民心以居简,凝日用而不宰;厚下以立本,推诚而建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为学直是先要立本。”
(2).传说古乐名。《孝经援神契》:“ 伏羲 乐名《扶来》,亦曰《立本》。”词语解释:赝本 拼音:yàn běn
亦作“贗本”。 伪托名家手笔的书画、碑帖、刻本。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后因召至 长安 ,上作贗本出示,以试之。” 元 顾瑛 《题侄良用临赵魏公〈霜浦渔舟图〉》诗:“《兰亭》贋本永宝世,藏护不减囊中珍。” 清 戴熙 《古钱丛话》卷二:“余见石刻瘦金书数种,神气皆不及此钱,岂贗本耶?”词语解释:原本 拼音:yuán běn
(1).事物之所由起;根源。《汉书·匡衡传》:“今 长安 天子之都……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 崔信 ﹞以 章武 精敏,每访辨论,皆洞达玄微,研究原本,时人比 晋 之 张华 。” 清 尤侗 《〈坚瓠秘集〉序》:“正逐物求知,各有原本。”
(2).追溯事物的由来。《管子·小匡》:“式美以相应,比缀以书,原本穷末。”《文选·枚乘〈七发〉》:“於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李周翰 注:“言使博学辩辞之士,陈説山川之原本,尽名草本之所出。” 唐 柳宗元 《柳公行状》:“原本定罪,穷理辩刑,而 腆 竟获宥,克復本职。”
(3).本来;原来。《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那道小河子北边的一带大瓦房,那叫 小邓家庄儿 ,原本是 二十八棵红柳树 邓老爷 的房子。”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四:“所可假定的,是某一种情绪存在时的生活状态,原本应当由实际生活引起的。”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 姚长庚 夫妇原本有两个儿子,都没了,乘下个女儿,拿着象眼珠子一样宝贝。”
(4).第一次写成或刻成的书本。 明 周亮工 《书影》卷三:“然则《史记》曾经删定,非本书矣。更不知删去何等,或删本与原本并行,后世独行原本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若是,则何以原本不传而传其抄本也。” 阿英 《鲁迅书话》:“此书原本还要阔大一点,是毛边的,已经旧主人切小。”
(5).翻译所根据的原书。 鲁迅 《花边文学·又是“莎士比亚”》:“ 苏俄 排演原本《莎士比亚》。”词语解释:善本 拼音:shàn běn
(1).珍贵优异的古代图书刻本或写本。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唐田弘正家庙碑》:“自 天圣 以来,古学渐盛,学者多读 韩 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 明 陆深 《停骖录续》:“取到 王阐 、 张宿 等家藏书,以三馆秘书阁书目比对,所无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一十七卷,悉善本。”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建康集足本》:“坐使古书善本不获广传於世,大失古人付託之意。”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四)》:“ 乾隆 三十八年,根据 朱筠 的条奏,拟定了采访遗书的章程,首先校核《永乐大典》,辑录善本。”
(2).佛教语。犹善根。《无量寿经》卷下:“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大王宿殖善本,多种胜因,得为人王,无思不服。”
(3).好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唐氏蒙求》:“ 唐六枳 方伯,纂《唐氏蒙求》三卷,为家塾训蒙善本。”词语解释:敦本 拼音:dūn běn
注重根本。本,古时多指农业。《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穡惟阜。” 唐 孟郊 《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 清 冯桂芬 《〈滇南事实〉序》:“閲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词语解释:生本 拼音:shēng běn
生命的根本。《吕氏春秋·情欲》:“其於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词语解释:政本 拼音:zhèng běn
(1).为政的根本。《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益进封妻制》:“朕稽于古以正百官,惟尚书政本。”
(2).借指尚书。《清史稿·刚果贝勒巴雅喇传》:“然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与 明 所谓不临民、不治事者乃絶相反。”词语解释:定本 拼音:dìng běn
(1).著作经过编排、整理,最后确定或准备刊印的本子。《晋书·孙盛传》:“《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 盛 写两定本,寄於 慕容儁 。”《魏书·孙惠蔚传》:“臣今依前丞臣 卢昶 所撰《甲乙新録》,欲裨残补闕,损併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闻所著已有定本,恨未得见,亦可示及否?” 郭沫若 《〈孔雀胆〉的润色》:“现在的 莎士比亚 的剧本是经过好些次的演出、改版、增删,然后才成为定本的。”
(2).有固定套语格式的样本、底本。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士大夫涖职之初,通亲旧书有‘积弊后良费料理’之语,亦为定本。”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吏文可笑》:“吏文行移,只用定本,故有絶可笑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太一宫四立月祝文,旧用定本。 绍定 二年十二月始命学士院撰述。”
(3).固定不变的原则。《朱子全书》卷五:“圣人教人有定本……夫子对 颜渊 曰:‘克己復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皆是定本。”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 孔子 復生於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4).指 定武 《兰亭》帖。 宋 米芾 《书史》:“ 钱塘 关景仁 收 唐 石本《兰亭》,佳于 定 本,不及余家板本也。” 元 揭佑民 《题玉版兰亭》诗:“忽忆昔年观 定 本,絶胜枕臼与梅花。”参见“ 定武石刻 ”。
词语解释:定武石刻 拼音:dìng wǔ shí kè
即 定武 《兰亭》。亦兼指其拓本。 宋 高文虎 《〈兰亭博议〉序》:“又有旧藏 定武 石刻,亦设诸几席。”详“ 定武兰亭 ”。词语解释:拓本 拼音:tà běn
(1).书画真迹的影摹本。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太宗 为 秦王 日,见搨本惊喜,乃贵价市 大王 书《兰亭》,终不至焉。”
(2).把碑刻、铜器等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象捶搨下来的纸本。 清 恽敬 《与陈蓟庄言事》:“承示 絳州 《重修孔子庙记》……今坊中有全碑搨本,视此本更下,可校对整齐之。”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汉刻美人》:“ 汉 书画多拙,此独巧妙,惜未得搨本观之也。”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但现在手头既没有搨本,也没有《金石萃编》,不能查考了。”词语解释:花本 拼音:huā běn
织造花色织物时所绘的织花样稿。俗称纹样。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花本》:“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於纸上,结本者以丝綫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词语解释:粉本 拼音:fěn běn
(1).画稿。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 唐 韩偓 《商山道中》诗:“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宋 苏轼 《阎立本职贡图》诗:“粉本遗墨开明窗。” 王十朋 集注:“ 唐明皇 令 吴道子 往貌 嘉陵 山水,回奏云:‘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一:“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寳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 宣和 、 绍兴 所藏粉本,多有神妙者。” 清 方薰 《山静居画论上》:“画稿谓粉本者,古人於墨稿上加描粉笔,用时扑入縑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
(2).指图画。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词:“ 麟阁 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如斯者古今能几?” 清 曹寅 《寄姜绮季客江右》诗:“九日篱花犹寂寞, 六朝 粉本渐模糊。” 缪鸿若 《题担当和尚画册》:“休嫌粉本无多剩,寸土伤心下笔难。”
(3).比喻底本、基础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曲谱者,填词之粉本,犹妇人刺绣之花样也。” 清 唐孙华 《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退思此事实创举,岂有粉本供师资。”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至谓作者搜采异闻,乃设烟茗於门前,邀田父野老,强之谈説以为粉本,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词语解释:子本 拼音:zǐ běn
利息和本金。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唐 元稹 《估客乐》诗:“子本频蕃息,货贩日兼并。”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又别造 安济坊 ,以居病囚。凡此皆自有子本,使后不废。”词语解释:探本 拼音:tàn běn
探求根本。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先生之於学,探本极源,既急於其大矣!”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其他养蚕繅丝之法,植茶焙叶之方,鍊铁开煤之学,一一讲求整顿,岂非利用厚生之政,探本握要之图乎?” 俞天白 《危栏》:“她几乎对什么都要探本求源,而且都是《十万个为什么》所没有收录的。”词语解释:古本 拼音:gǔ běn
旧本;古老的版本。《梁书·刘之遴传》:“案,古本《汉书》称‘ 永平 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 班固 上’,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字。”《隋书·经籍志一》:“检其所得,多 太建 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於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 明 王守仁 《大学问》:“ 甘泉 近亦信用《大学》古本。”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字句的案子且不说罢,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也就昏庸得可以。”词语解释:基本 拼音:jī běn
(1).根本。《汉书·谷永传》:“王者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是以明王爱养基本。”《旧唐书·魏玄同传》:“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 宋 岳飞 《奏乞复襄阳札子》:“ 襄阳 六郡,地为险要,恢復中原,此为基本。”
(2).引申为基地,凭借的条件。《三国演义》第三四回:“ 玄德 乘着酒兴,失口答道:‘ 备 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3).根本的;主要的。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艾青 《〈艾青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方法,是诗、也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本的方法。”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引言六》:“运用舞台工具的基本企图,是实现剧本的社会目的。”
(4).大体上,大部分。如:夏征工作基本结束。词语解释:忘本 拼音:wàng běn
(1).忘记根本。《礼记·乐记》:“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 孔颖达 疏:“淫酗肆虐,是流湎以忘根本也。”《新唐书·哥舒翰传》:“谚言‘狐向窟嘷,不祥’,以忘本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冯勰》:“祖贯 松江 ,鼎革后,入籍 汾阳 ,名纸称乡眷,不忘本也。”
(2).谓境遇变好后忘掉原来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清 李渔 《蜃中楼·乘龙》:“我和你成就姻缘,都是神仙的法力,为人不可忘本,还该望空拜谢了他。” 柳青 《狠透铁》:“人不应该忘本啊!良心到什么时候都是要的。”词语解释:反本 拼音:fǎn běn
(1).复归本源或根本。指返归本性。《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 孔颖达 疏:“反本,谓反其本性。”
(2).指归于自然。《文子·自然》:“立天下之道,执一以为保,反本无为,虚静无有……是谓大道之经。”《淮南子·原道训》:“肃然感应,毅然反本,则沦於无形矣。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
(3).返其所自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本,指父母。《晋书·李重传》:“诚令二者既行,即人思反本,修之於乡,华竞自息,而礼让日隆矣。”本,指故乡。
(4).复归农业。古代以农为本。 汉 班固 《东都赋》:“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存真。”《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
(5).佛教指恢复人所固有的佛性。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盖佛性本有,反本而得。然则见性成佛者,即本性之自然显发也。”
(6).违反根本。《隋书·经籍志三》:“是以圣人原血脉之本,固鍼石之用……鄙者为之,则反本伤性。故曰:‘有疾不治,恒得中医。’”
赢回赌本。《水浒传》第一○四回:“那汉性急反本,掷下便是絶,塌脚、小四不脱手……无一箇时辰,把五贯钱输箇罄尽。”一本作“ 翻本 ”。词语解释:法本 拼音:fǎ běn
佛教语。犹法性。以“法性”为诸法之本,故名。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折:“一花五叶总犯虚脾,百媚千娇无非法本。”词语解释:事本 拼音:shì běn
(1).从事根本之业。本,指耕战。《商君书·壹言》:“﹝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2).事情的根由。《后汉书·李燮传》:“﹝ 燮 ﹞姊 文姬 为同郡 赵伯英 妻,贤而有智,见二兄归,具知事本。” 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事本,谓事之所由生也。” 宋 叶适 《上韩提刑启》:“忽被郡除,莫知事本。”
(3).犹根本大事。 宋 王谠 《唐语林·品藻》:“ 元宗 ( 唐玄宗 )曰:‘朕以天下事本付 姚崇 ,以卿坐镇雅俗。’”词语解释:源本 拼音:yuán běn
根本;根源。《隋书·音乐志上》:“乐者……实升平之冠带,王化之源本。”《南史·儒林传·沉峻》:“凡圣贤所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实为羣经源本。”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源本探《周雅》,芬香擷《楚词》。”词语解释:理本 拼音:lǐ běn
至治的根本。 唐 白居易 《采诗以补察时政策》:“圣王酌人之言,补己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 唐 韦展 《日月如合璧赋》:“天垂象兮至明,历为功兮可久,重之斯实理本,轻之则为乱首。”词语解释:作本 拼音:zuò běn
犹言务农。本,指农业。《管子·君臣下》:“齐民食於力,则作本;作本者众,农以听命。”《商君书·徕民》:“今以故 秦 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於外,竟(境)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彊两成之效也。”词语解释:拔本 拼音:bá běn
(1).拔除根本。《国语·晋语二》:“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参见“ 拔本塞原 ”。
(2).逐步拔还本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轮船招商局》:“俟 光绪 六年起,缓息拔本,匀分五期,每年缴还一期。”
词语解释:拔本塞原 拼音:bá běn sè yuán
亦作“ 拔本塞源 ”。
(1).比喻背弃根本。《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晋书·慕容垂载记》:“大夫死王事,国君死社稷,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復多云。”《北齐书·段韶传》:“ 尒朱 狂狡,行路所见,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邙山 之会,搢绅何罪,兼杀主立君,不脱旬期,天下思乱,十室而九。”
(2).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旧唐书·李绅传》:“ 张又新 等谋逐 绅 ……众问计於 遇 。 遇 曰:‘上听政后,当开 延英 ,必有次对官,欲拔本塞源,先以次对为虑,餘不足恃。’羣党深然之。” 明 王廷相 《与彭宪长论学书》:“﹝ 董子 ﹞惜非命世之才、之识,亦不能拔本塞源,使 仲尼 之道独昭日星之天也。” 清 林则徐 《致沉鼎甫函》:“窃念 则徐 自戌冬被命以来,明知入於坎窞,但既辞不获免,惟有竭其愚悃,冀为中原除此巨患,拔本塞源。” 郭沫若 《盲肠炎·为“五卅”惨案怒吼》:“‘五卅’的诸位烈士,给了我们一声警钟,使我们翻然醒悟了起来。我们现在的要求,难道不应该从拔本塞源做起吗?”词语解释:传本 拼音:chuán běn
流传于世间的版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左传》曰:‘ 齐侯 痎遂痁。’《説文》云:‘痎,二日一发之疟。’……而世间传本多以‘痎’为‘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宋 王尧臣 《崇文总目》,今世当有传本。” 章炳麟 《文学说例》:“又今《老子》本作‘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与《庄子·天下篇》引作‘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不同,盖六国时传本各异也。”词语解释:监本 拼音:jiàn běn
国子监刻印的书本。 五代 后唐 宰相 冯道 命判国子监事 田敏 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其后历代国子监都刻印图书,以经史为主。 明 代南北两京国子监分别刻书,故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别。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若乃据石经刊监本,復立之学官,以习士子。” 王国维 《观堂集林·宋刊本〈尔雅疏〉跋》:“盖南渡初监中不自刊板,悉令 临安府 及他州郡刻之,而以其板入监,此即 南宋 监本也。” 王绍曾 《记张元济先生》:“南、北监本多出 宋 元 旧椠, 汲古阁 本也多以 宋 版精本考校。”词语解释:还本 拼音:huán běn
(1).还归本土;回到原地方。《宋书·孝武帝纪》:“在朕受命之前,凡以罪徙放,悉听还本。”《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器甲於私,为用盖寡,自金银装刀剑战具之服,皆应输送还本。”《北史·傅竖眼传》:“有掠 蜀 人入境者,皆移送还本。”
(2).出嗣宗族的养子还归本家。《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孝建 元年,以宗室 祗 长子 歆 继封。 祗 伏诛, 歆 还本。”《南齐书·江斅传》:“ 江忠简 胤嗣所寄,唯 斅 一人,傍无眷属。 斅 宜还本。”
(3).归还借款的本金。《明史·食货志五》:“宝泉局铜本四十万两,旧例钱成还本太仓,次年再借,至是令永作铸本。” 明 卢象昇 《屯政疏》:“俟秋成,每银一两,除还本外,纳穀息银二钱。” 履冰 《春夜》:“他们都是卖了小猪才还本,我为啥子要给现钱呢?”词语解释:初本 拼音:chū běn
书籍的原始版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建是阁以贮之,中为初本,以五色玉为函,尊圣教也。”词语解释:弃本 拼音:qì běn
古指不务农桑。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四七:“土旷深耕少,江平远钓多。生平皆弃本,金革竟如何。”词语解释:纸本 拼音:zhǐ běn
以纸为底的字画。有别于绢本。 宋 梅尧臣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诗:“唯閲 元和 韩侍郎 ,始得纸本歌且详。” 宋 范成大 《题张希贤纸本花·牡丹》诗:“生綃多俗格,纸本有真艳。”词语解释:文本 拼音:wén běn
文件的某种本子。亦指某种文件。《人民日报》1988.3.17:“晚上,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 和 南斯拉夫 联邦主席团主席 拉·莫伊索夫 在位于 新贝尔格莱德 的联邦大厦交换了《南苏联合宣言》的文本。”词语解释:本本 拼音:běn běn
(1).书本。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指笔记本子。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我们党的支部书记,部队的连排长,都晓得在小本本上写着,今天总结经验有两点,一是优点,一是缺点。”词语解释:明本 拼音:míng běn
(1).明白所为之事之“本”,如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什么效果等。《管子·幼官》:“执务明本,则士不偷。” 尹知章 注:“明所为之本。”
(2). 明 代的刻本。详“ 明版 ”。
词语解释:明版 拼音:míng bǎn
指 明 代所刻的书。精刻的 明 版可与 宋 版媲美,但一般 明 代刻本讹漏颇多,书坊所刻尤甚。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线装书真是买不起了。 乾隆 时候的刻本的价钱,几乎等于那时的 宋 本。 明 版小说,是五四运动以后飞涨的。” 唐弢 《晦庵书话·翰墨缘》:“现在和别本对照,才知前者是抽去了序文的 元 刻,后者不过是经过剜补的 明 版。”参阅 叶德辉 《书林清话》卷七。词语解释:折本 拼音:shé běn
赔本,亏本。《朱子语类》卷二六:“云我不当得贫贱,有汲汲求去之心,譬如人作折本经纪相似。”《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从来奉承尽有折本的,都似此类。” 清 郑燮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萧红 《生死场》五:“ 平儿 不愿跟着, 赵三 自己进城,减价出卖。后来折本卖。”
摺本:1.古代由长卷折迭成的书本。 叶德辉 《书林清话·书之称本》:“书本由卷子摺叠而成。卷不如摺本翻閲之便。其制当兴於 秦 汉 间。”
(2).即奏折。《续小五义》第十九回:“ 顾大人 见驾,递摺本,万岁御览。”词语解释:复本 拼音:fù běn
谓恢复纯朴的本性。《尸子·分》:“达情见素,则是非不蔽;復本原始,则言若符节。”《新唐书·狄仁杰传》:“人不復本,则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非浅。”
(1).同一种书刊或文件等收藏不止一部时,第一部之外的称为复本。
(2).单据的副本。对原本而言。词语解释:草本 拼音:cǎo běn
(1).原稿、底木。《后汉书·樊宏传》:“ 宏 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輒手自书写,毁削草本。” 唐 王建 《宫词》之五:“红蜡烛前呈草本,平明舁出阁门宣。”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知兵》:“世所传 李衞公 《问对》三卷,或以为 阮逸 伪撰, 苏老泉 曾见其草本。”
(2).茎部为草质的植物。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輒坏,为寿止能及岁。”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木棉布行于宋末元初》:“其时棉花未入中土,不知其为木本草本。”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九:“靠左边又有一大丛草本的绣球花,开得正茂盛。”词语解释:张本 拼音:zhāng běn
(1).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左传·隐公五年》“ 曲沃 庄伯 以 郑 人、 邢 人伐 翼 ,王使 尹氏 、 武氏 助之。 翼侯 奔 随 ” 晋 杜预 注:“ 晋 内相攻伐……传具其事,为后 晋 事张本。”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盖古之记事也,或先经张本,或后传终言,分布虽疎,错综逾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宣和 四年, 金 人攻大 辽 ,遣 王纬 来乞师。宰相 王将明 主其议,以 童贯 为宣抚使, 蔡居安 副之。 蔡元长 作诗送其行,有曰:‘百年信誓宜坚守,六月行师合早归。’ 元长 之为是诗也,盖欲为他日败事张本耳。”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高拱》:“人臣务为欺蔽者,地方有事,匿不以闻,乃生事倖功者,又以小为大,以虚为实,始则甚言之,以为邀功张本,终则激成之,以实己之前説。” 廖仲恺 《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故古来诸子百家关于政治问题之著作,多注重农业,以为改造政治之张本。”
(2).起源于;开始。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一·东南折帛钱》:“东南折帛钱者,张本于 建炎 ,而加重于 绍兴 。”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十三:“如果存着对人的成见,只要是我所不愿意的任何人提出的意见,我都要反对,这便是闹意见的张本,完全失去了会议的意义。”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毗昙的文献源流》:“这有些像中土《春秋》经之有三传并行,遂为后来各种毗昙著作的张本。”
(3).原由;依据。《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喇虎 道:‘你每不知事体,这出银殯殮,正好做告状张本。这样富家,一条人命,好歹也起发他几百两生意,如何便是这样住了?’”《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只这番赞叹,把姑娘个宛转拒婚的心思益发作成了他老夫妻的求亲张本。” 郭沫若 《暗无天日的世界》:“我说:‘不必一定要有红的字眼才算是血,不必一定要有三水旁一个戾字才算是泪。假使这两句话便可以作为反对血和泪的文学的张本时,我倒还要请 王理学士 以“理学”的头脑来分析一下。’”词语解释:副本 拼音:fù běn
(1).著作、书籍或文件正本以外的复制本。《魏书·崔挺传》:“ 高祖 甚悦,谓 挺 曰:‘别卿以来,倐焉二载。吾所缀文,以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时可观之。’”《隋书·经籍志序》:“ 煬帝 即位, 秘阁 之书,限写五十副本。” 宋 梅尧臣 《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副本能传幸一观,口诵舌摇徒囁囁。”《水浒传》第十八回:“这个经摺儿是我抄的副本。”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内阁规制职掌》:“红墻一带为大库门,二典籍厅,满本堂分掌其锁钥,存贮列圣实録、批红副本。”
(2).比喻与某物既有联系又极相似的另一物。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诗:“哎呀!﹝月亮﹞怎地这样一副美貌的容颜!丑陋的尘世!你那有过这样的副本?”词语解释:三本 拼音:sān běn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贤君必於其信,是故肃慎三本。” 凌曙 注引《大戴礼》:“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北史·刑邵传》:“ 炎汉 勃兴,更修儒术。故 西京 有六学之义, 东都 有三本之盛。”《新唐书·百官志二》:“祕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
(4).三个本源。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于是赋有三本:其一承《诗》,其次拟《荀》,其次宗《楚》。”词语解释:离本 拼音:lí běn
离开根本。《墨子·小取》:“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词语解释:摹本 拼音:mó běn
(1).按原本临摹或翻刻的书画等。 宋 范成大 《观禊帖有感》诗之二:“寳章薶九泉,摹本范百世。”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近来市贾所售墨蹟,多从法帖中双钩,而鉴家所刻法帖,又多从摹本上石。” 峻青 《地下水晶宫》:“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左面墙壁上的那幅薄浮雕‘最后的晚餐’,这是 意大利 名画家 芬奇 的那幅名画的精妙的摹本。”
(2).一种丝织物名称。俗称花缎。 徐珂 《清稗类钞·物品·摹本》:“摹本,丝织物也,一名花累。俗称花缎。”《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只见门帘开处,进来了两个人,一色打扮:穿着二蓝摹本缎羊皮袍子,元色摹本皮坎肩。”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五:“系了条雪青湖绉腰带,套了件茶青旧摹本的领架。”词语解释:背本 拼音:bèi běn
背弃根本。《左传·哀公七年》:“ 吴 将亡矣,弃天而背本。”《吕氏春秋·上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末俗背本,由来久矣。” 金 王若虚 《议论辨惑》:“若名教之理而书生不知,则谁復知之?且 厚 ( 郑厚 )独非书生耶?何其背本之甚也。” 明 张居正 《乞宥言官疏》:“彼之背本反噬,忍为不义,固自忘其父母。”词语解释:恋本 拼音:liàn běn
留恋本土。《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一》:“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李善 注:“君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晋书·荀勗传》:“又分割郡县,人心恋本,必用嗷嗷。”词语解释:治本 拼音:zhì běn
(1).治国的根本措施。《管子·权修》:“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亷,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 北齐 刘昼 《新论·九流》:“法者, 慎到 、 李悝 、 韩非 、 商鞅 之类也。其术在於明罚,讨阵整法,诱善惩恶,俾顺轨度,以为治本。”《新唐书·李石传》:“朕叹治之难也。且朕即位十年,不能得治本。” 汪洋 《观闽侯农产共进会》诗:“立国以农探治本,相观责善合天宜。”
(2).谓处理事务从根本上着手。与“治标”相对。《宋史·戚纶传》:“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四》:“现在的现象是各方面都黑暗,所以有这情形,不但治本无从说起,便是治标也无法。”参见“ 治标 ”。
词语解释:治标 拼音:zhì biāo
谓对出现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谋求解决,仅对显露在外的枝节问题作应急处理。与“治本”相对。 清 潘耒 《河堤》诗:“塞决固治标,要须遂其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夫当急则治标之时,吾固非谓西人之必不当用。”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四》:“现在的现象是各方面都黑暗,所以有这情形,不但治本无从说起,便是治标也无法。”参见“ 治本 ”。词语解释:重本 拼音:zhòng běn
以根本大事为重。常指重视农田之事。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絶轻疾之资也。” 汉 班固 《白虎通·三正》:“敬始重本。”《晋书·齐王攸传》:“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宋 岳飞 《御书屯田三事跋》:“若三子者,知重本务农,使民无艰食。”
相同的写本。《隋书·牛弘传》:“ 萧绎 据有 江陵 ,遣将破平 侯景 ,收 文德 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餘卷,悉送 荆州 。”词语解释:德本 拼音:dé běn
道德的根本。古代以孝为德本。 汉 班固 《典引》:“体行德本,正性也。”《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唐 玄宗 注:“人之行,莫大於孝,故为德本。”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词语解释:穷本 拼音:qióng běn
(1).探求本源。《礼记·乐记》:“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2).追查根源。《史记·梁孝王世家》:“独 梁王 所欲杀大臣十餘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词语解释:正本 拼音:zhèng běn
(1).端正其本源、根本。《淮南子·主术训》:“不正本而反自然,则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汉书·董仲舒传》:“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方纔説的是男人粧女人败坏风俗的,如今説个女人粧男、节孝兼全的来正本。”
(2).谓书籍的正本。别于副本而言。《唐六典·秘书监》“皆率其属而修其职” 唐 李林甫 注:“凡四部之书,必立三本,曰正、副本、贮本,以供进内及赐人。” 宋 郭若虚 《图书见闻志》卷一:“点检供御图书,选三馆正本书万卷,实之祕监以进御。”
(3).作为正式依据的文书或文件。
(4).犹言偿本,够本。本,谓本钱。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一折:“这一交直是哏,亏折了难正本。”《前汉书平话》卷上:“我王何忧,虽折军五万,须要正本。”
(5).谓正题。 李文元 《婚事》:“ 莲妞 一看娘要开正本了,忽然挺直了身子,霎时间脸上烘烘起来。”词语解释:祸本 拼音:huò běn
祸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乡试借题攻击》:“ 焦 既出闈,即以所撰图説具疏呈御览,其时祸本已成矣。” 明 沉榜 《宛署杂记·人物》:“公笑曰:‘恨未杀此奴,为国家除祸本耳!’”《明史·石天柱传》:“何以消祸本,计久长哉!”词语解释:情本 拼音:qíng běn
事情的根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铨赋》:“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写送文势。”词语解释:成本 拼音:chéng běn
(1).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 清 包世臣 《中衢一勺·小倦游阁杂说三》:“善治 淮 鹺者,必反其道而用之。先结清前案,截断众流,然后讲求言利之方,釐剔成本,使六省之民,皆食贱盐以畅销路。” 老舍 《四世同堂》五九:“ 日本 人所定的物价都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二,而且绝对不许更改。”
(2).现成的本子。 清 黄人 《〈清文汇〉序》:“若夫别标格,求师法,则有先正精选成本在,非不佞所敢知矣。”词语解释:书本 拼音:shū běn
装订成册的著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后汉书》:酷吏 樊曄 为 天水郡 守, 凉州 为之歌曰:‘寧见乳虎穴,不入 冀 府寺。’而 江 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寤。” 孙犁 《秀露集·克明〈荷灯记〉序》:“在战争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些作者,我同 克明 都在内,得生活的教育多,受书本的教育少。”词语解释:擢本 拼音:zhuó běn
高耸貌。《文选·左思〈吴都赋〉》:“擢本千寻,垂荫万亩。” 刘逵 注:“擢本,高耸皃。”《南史·齐纪上·高帝》:“宅南有一桑树,擢本三丈,横生四枝。” 唐 张九龄 《荔枝赋》:“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词语解释:化本 拼音:huà běn
教化之本。《南史·沉怀文传》:“既物情不悦,容亏化本。” 唐 夏方庆 《风过箫赋》:“知化本之有眹,见天籟之在斯。” 明 文徵明 《明故湖广右参议墓碑》:“与民教学,导以化本,而纳以仁轨。”词语解释:桑本 拼音:sāng běn
桑树根。《左传·成公二年》:“禽之而乘其车,繫桑本焉。” 杨伯峻 注:“桑木,桑树根。以桑树根繫於车,示与其它兵车有别。”词语解释:木本 拼音:mù běn
(1).有木质茎的(植物)。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痿,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
(2).刻有文字等可供拓印的木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乾隆 庚寅,游击 刘存存 (此是其字,其名偶忘之。 武进 人也)摹刻一木本,洒火药於上,烧为斑驳,絶似古碑。二本并传於世,赏鉴家率以旧石本为新,新木本为旧。与之辩,傲然弗信也。”词语解释:标本 拼音:biāo běn
(1).中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及其根本性质。《素问·标本病传论》:“ 黄帝 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 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素问·标本病传论》:“病发而有餘,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王冰 注:“本而标之,谓有先病復有后病也。” 宋 叶适 《医工叹重赠柳山人》诗:“医工刃人死无律,妄谈标本从何出。”《元典章·礼部五·医学》:“庸医之辈,惟利是图,诊后中间,弗察虚实,不知标本,妄投药剂。”
(2).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参考或展览用的动、植、矿物。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除了教日语,他老在屋里读书或制标本,几乎不过问校务。”
(3).犹标准,典型。 瞿秋白 《乱弹·谈谈〈三人行〉》:“在这件事以前的 云 是一个标本的市侩主义,一个绝对安分守己的好学生。”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二节:“半殖民地国家统治阶级的奴隶思想, 李鸿章 在 朝鲜 交涉中,创造了最标本的实例。” 刘大白 《龟--为任君茂梧题画》诗:“你不曾劳动,却侥幸生存;--这种堕落的生涯,也算得掠夺阶级底标本!”
(4).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