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253,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愁杀赚杀天杀消杀贪杀棱杀反杀戮杀
不杀爱杀恶杀忒杀专杀暗杀屈杀减杀
恼杀自杀戒杀残杀少杀禁杀盗杀萧杀
生杀看杀淫杀吓杀害杀特杀幽杀助杀
肃杀断杀嗜杀流杀情杀诛杀戕杀烹杀
打杀去杀苦杀杀杀阴杀销杀刑杀厮杀
射杀合杀黑杀隆杀噍杀擅杀宰杀焦杀
误杀饿杀屠杀降杀威杀滥杀他杀砍杀
可杀相杀骚杀亏杀劫杀毒杀仇杀艾杀
枉杀秋杀厌杀唬杀横杀八杀扑杀贬杀

词语解释:愁杀  拼音:chóu shā
亦作“ 愁煞 ”。 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南唐 冯延巳 《临江仙》词:“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 明 徐渭 《长干行》之三:“月明打开犹自可,月黑打开愁杀他。” 姚雪垠 《言志篇》:“老马伏辕征路远,晓窗愁杀白头翁。”
词语解释:不杀  拼音:bù shā
(1).不断其命。《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 杨士勋 疏:“虽盟而不歃血谓之不杀。”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武,则雷厉风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不杀穷人不富’,是他的主意,他的手沾满了佃户 劳金 的红血。”
(2).不尽。《醉醒石》第三回:“ 汤家 父母听得这话,喜欢不杀道:‘如此听凭 冯亲家 那边,择个日子便了。’”
不减;不衰。《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 何休 注:“杀,省也。”《文选·扬雄〈长杨赋〉》:“意者以为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 李善 注引 郑玄 《周礼》注:“杀,减也。” 晋 张华 《女史箴》:“法含弘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词语解释:恼杀  拼音:nǎo shā
亦作“ 恼煞 ”。 犹言恼甚。杀,语助词,表示程度深。 唐 李白 《赠段七娘》诗:“千杯緑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南唐 冯延巳 《金错刀》词:“春光堪赏还堪玩,恼煞东风误少年。” 宋 辛弃疾 《减字木兰花·宿僧房有作》词:“却恨春风,勾引诗来恼杀翁。”
词语解释:生杀  拼音:shēng shā
(1).指萌生凋落、昭苏伏蛰、阴阳消长等自然规律。《庄子·天运》:“怨恩取与諫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 成玄英 疏:“应青春以生长,顺素秋以杀罚。” 唐 白居易 《桐花》诗:“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象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於气而已。”
(2).生与死;生或死。《列子·周穆王》:“阴阳俱壮则梦生杀。” 张湛 注:“阴阳以和为用者也,抗则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杀也。”
(3).决定生与死。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宋 苏辙 《唐论》:“古者诸侯大国或数百里,兵足以战,食足以守,而其权足以生杀。” 明 宋濂 《寓言》之二:“生杀之柄,弗累於手;安危之心,弗繫於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上海文坛上的鬼魅》:“因为他们正握着涂抹的笔尖、生杀的权力。”
(4).指生杀之权。《周书·李贤传》:“今位居上列,爵迈通侯,受委方面,生杀在手。” 宋 苏轼 《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书生只肯坐帷幄,谈笑毫端弄生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滇军政府讨满洲檄》:“生恶因於郡县,生杀操之墨吏,刑部不知,按察不问。”
词语解释:肃杀  拼音:sù shā
(1).严酷萧瑟貌。多用以形容深秋或冬季的天气和景色。 唐 杜甫 《北征》诗:“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清 曹寅 《秋饮》诗:“众鸟何啁啾,肃杀气相递。” 老舍 《四世同堂》九十:“可是,忽然间又来了冰冻,叫人想起肃杀的隆冬。”
(2).形容一种严酷的气氛。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三二》:“ 沪 案以后,周刊上常有极锋利肃杀的诗,其实是没有意思的,情随事迁,即味如嚼蜡。”《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屋里一片肃杀气氛: 侯主任 坐在正中的沙发上,两旁陪坐着几个县社干部,门口站着两排荷枪实弹的民兵。”
(3).犹言严厉摧残。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盖天地之道,不能纯和,故青阳阐陶育之和,素秋厉肃杀之威。”《隋书·炀帝纪下》:“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宣和遗事》前集:“君由天而臣由物,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
词语解释:打杀  拼音:dǎ shā
(1).打死。《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读曲歌》:“打杀长鸣鷄,弹去乌桕鸟。”《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若是婆婆打杀我,活捉你去见阎王。” 郑振铎 《街血洗去后》:“我问车夫:‘什么事发生了?’‘打杀人,打杀人!’”
(2).抹杀;扼杀。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但‘摘句’又大足以困人,所以 朱先生 就只能取 钱起 的两句,而踢开他的全篇,又用这两句来概括作者的全人,又用这两句来打杀了 屈原 , 阮籍 , 李白 , 杜甫 等辈,以为‘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诗刊》1978年第1期:“叛徒 江青 ,就是打杀民歌的罪魁祸首。”
词语解释:射杀  拼音:shè shā
用箭射死。 宋 苏轼 《将官雷胜得过字代作》诗:“一双铁丝箭,未发手先唾。射杀雪毛狐,腰间餘一箇。” 郭沫若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不久 楚悼王 一死(纪元前三八一年), 楚国 的反动公族们便把 吴起 射杀了。”
词语解释:误杀  拼音:wù shā
法律用语。主观上无杀人动机,因失误而伤人至死(区别于“故杀”)。《元史·答里麻传》:“ 济阳县 有牧童,持铁连结击野雀,误杀同牧者,繫狱数年。 答里麻 曰:‘小儿误杀同牧者,实无杀人意,难以定罪。’罚铜遣之。”
词语解释:可杀  拼音:kě shā
见“ 可煞 ”。
词语解释:可煞  拼音:kě shà
(1).亦作“ 可杀 ”。表示疑问,犹可是,是否。 宋 李清照 《鹧鸪天·桂花》词:“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宋 杨万里 《归云》诗:“可杀皈云也爱山,夜来都宿好山间?”
(2).表示极甚之辞。犹言非常。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张郎 在客,可煞苦辛。”《初刻拍案惊奇》卷八:“那个人生得身长七尺,腹濶三停,大大一个面庞,大半被长鬚遮了,可煞作怪!”
词语解释:枉杀  拼音:wǎng shā
(1).无罪而乱加杀害。《后汉书·宦官传·孙程》:“又帝舅大将军 耿寳 、皇后兄大鸿臚 阎显 更相阿党,遂枉杀太尉 杨震 。”《南史·檀道济传》:“可怜《白浮鳩》,枉杀 檀江州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我父昔年被郡守枉杀,求报数年未得。”
(2).白费,辜负。杀,极甚之义。 唐 李白 《醉后赠从甥高镇》诗:“ 江 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宋 韩琦 《和袁陟节推龙兴寺芍药》:“似矫东君泛爱心,枉杀春风不肯嫁。”
词语解释:赚杀  拼音:zuàn shā
亦作“ 赚煞 ”。 赢得,博得。 唐 施肩吾 《望骑郎》诗:“赚杀唱歌楼上女, 伊州 误作 石州 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急难》:“词场凑巧,无奈兵戈起祸苗。盼泥金赚杀玉多娇,他待地窟里随人上九霄。”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堤塘》:“ 顾我乐 诗:‘十笏朱提一曲歌,当筵赚煞众青娥。’”
亦作“ 赚煞 ”。 诳骗杀害。 清 宋起凤 《稗说·铁老鸦庙》:“ 童 父大惊,知子被赚杀。”
词语解释:爱杀  拼音:ài shā
喜爱之极。杀,表示程度深。《白雪遗音·马头调·葡萄架》:“酸溜溜的葡萄,香喷喷的桂花,爱杀奴家。”《玉娇梨》第十回:“他二诗早已写完,真令人爱杀。”
词语解释:自杀  拼音:zì shā
自己杀死自己。《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四年, 王翦 、 蒙武 攻 荆 ,破 荆 军, 昌平君 死, 项燕 遂自杀。”《后汉书·袁敞传》:“ 敞 廉劲不阿权贵,失 邓氏 旨,遂自杀。” 宋 苏辙 《历代论二·汉哀帝》:“ 莽 既至,使书劾免 贤 , 贤 即日自杀。” 郁达夫 《沉沦》五:“幸而他住的旅馆里,还有一个主人的女儿,可以牵引他的心,否则他真只能自杀了。”
词语解释:看杀  拼音:kàn shā
亦作“ 看煞 ”。谓被人争看,忙于应付而疲劳致死。《晋书·卫玠传》:“ 玠 字 叔寳 ,年五岁,风神秀异……京都人闻其姿容,观者如堵。 玠 劳疾遂甚, 永嘉 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 玠 被看杀。”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十:“ 东坡 自海外归 毗陵 ,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 运河 岸,万千人随观之。 东坡 顾坐客曰:‘莫看杀 軾 否?’”
(1).指十分爱看。 清 王士禛 《居易录》卷七:“买得蜻蛉小如叶,推蓬看煞 九龙山 。”
(2).把人或事看死,看得一成不变。《解放日报》1982.8.20:“我一听,心一下子热了起来,瞧,领导就有这般风度,没有我看煞。”
词语解释:断杀  拼音:duàn shā
(1).杀死;砍伐。《礼记·王制》“不殀夭” 汉 郑玄 注:“殀,断杀也。”
(2).判断;决定。《朱子语类》卷七一:“元亨利贞自 文王 以来説做希望之望,这事只得倚阁在这里,难为断杀他。”
词语解释:去杀  拼音:qù shā
(1).不用死刑。《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2).戒杀生。《南史·梁纪上》:“於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郊庙牲牷,皆代以麪。”
词语解释:合杀  拼音:hé shā
(1).该杀。《书·胤征》“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唐 孔颖达 疏:“节气先天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失前失后,尚犹合杀,况乎不知日食,其罪不可赦也。”
(2).谓乐曲终止。 唐 崔令钦 《教坊记》:“乐将闋,稍稍失队,餘二十许人舞,曲终谓之‘合杀’,尤要快健,所以更须能者也。” 宋 惠洪 《临川康乐亭碾茶观女优拨琵琶坐客索诗》诗:“坐客渐欲身离榻,裂帛一声催合杀。”
(3).了结。《朱子语类》卷三九:“事事都如此,如何合杀。”《朱子语类》卷五五:“ 墨 氏兼爱,又弄得没合杀,使天下倀倀然,必至於大乱而后已。”
词语解释:饿杀  拼音:è shā
(1).飢饿而死。《后汉书·袁绍传》:“ 袁绍 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絶其哺乳,立可饿杀。”《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五年》:“又 莫州 奏饿杀一十六口, 沧州 奏全家饿死一十七口。”
(2).饿极。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念书吧,囡囡,念书吧!这绣针不是人拿的,肚皮要饿杀的!”
词语解释:相杀  拼音:xiāng shā
(1).相互残害、杀伤。《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汉书·蒯通传》:“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 鲁迅 《伪自由书·“以夷制夷”》:“现在已经各用了特长的大刀,在 滦 东相杀起来。”
(2).相互制约。《神农本草经》卷三:“﹝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词语解释:秋杀  拼音:qiū shā
犹秋刑。《太平御览》卷二四引《尚书大传》:“天子以秋命三公将率,选士厉兵以征不义,决狱讼、断刑罚、趣收歛以顺天道,以佐秋杀。”
词语解释:天杀  拼音:tiān shā
(1).谓天性残酷。《庄子·人间世》:“ 颜闔 将傅 卫灵公 太子,而问於 蘧伯玉 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杀。’” 成玄英 疏:“ 蒯瞶 秉天然之凶德,持杀戮以快心。”
(2).谓为上天所杀。 前蜀 韦庄 《射虎歌》:“天生天杀岂天怒,忍使朝朝餵猛虎。”
词语解释:恶杀  拼音:wù shā
厌恶杀生。《魏书·崔亮传》:“ 灵太后 令曰:‘ 亮 为臣不忠,去留自擅……但吾摄御万几,庶兹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圣朝好生恶杀,收雷寝电。” 明 宋濂 《西域军中获角端颂》:“是兽名角端,能日行万八千里,其见则恶杀之象,殆天使之告陛下耶?”
词语解释:戒杀  拼音:jiè shā
戒除杀生。《嫏嬛记》卷上引《魏生禁杀录》:“ 薛嵩 性慈戒杀,即微细如虱,亦不害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佛説戒杀,还説杀一物,要填还一命。”
词语解释:淫杀  拼音:yín shā
滥杀。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他曾经一一记述了 宋 代的人民怎样为 蒙古 人所淫杀,俘获,践踏和奴使。”
词语解释:嗜杀  拼音:shì shā
喜好杀戮。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武翼大夫 焦仲 ,居 四明 ,性嗜杀。日以弹射臂鹰走狗为乐,所杀不可胜纪。”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制府》:“有童子窃葱数茎,为肆人告发,公即请王命诛之,人皆以为过当。其嗜杀也若此。”
词语解释:苦杀  拼音:kǔ shā
犹言不论多么贫贱。《水浒传》第六二回:“ 薛霸 説道:‘老爷们苦杀是个公人,那里倒来伏侍罪人。你若要饭喫,快去烧火!’”
词语解释:黑杀  拼音:hēi shā
亦作“ 黑煞 ”。 旧谓凶星、恶神。《宋史·李稷传》:“﹝ 李稷 ﹞与 李察 皆以苛暴著称。时人语曰:‘寧逢黑杀,莫逢 稷 察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刀砧……等凶神。”《天雨花》第二一回:“佳人若有推敲意,黑煞当头有祸寻。” 梁斌 《红旗谱》三二:“你看那个横劲儿,黑煞神似的。”
词语解释:屠杀  拼音:tú shā
(1).宰杀。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会稽俗多淫祀》:“律:不得屠杀少齿。”《魏书·肃宗孝明帝纪》:“减膳撤悬,禁止屠杀。”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譬犹屠杀牛羊,刳臠鱼鱉以为膳羞,食者甚美,见食者甚苦。”
(2).指大批残杀。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不遂前功,致使战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屠杀。” 清 唐甄 《潜书·全学》:“盖自 秦 以来,屠杀二千餘年,不可究止。” 陈毅 《赣南游击词》:“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
词语解释:骚杀  拼音:sāo shā
下垂晃动貌。《文选·张衡〈东都赋〉》:“駙承华之蒲梢,飞流苏之骚杀。” 李善 注:“垂貌。” 刘良 注:“飘颺貌。” 南朝 宋 鲍照 《园中秋散》诗:“流枕商声苦,骚杀年志阑。” 宋 范成大 《馀杭道中》诗:“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鬚骚杀已禁风。”
词语解释:厌杀  拼音:yàn shā
(1).压死。《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暮卧岸下百餘人,岸崩,尽厌杀卧者, 少君 独脱不死。”《汉书·外戚传上·翼奉传》:“乃二月戊午,地大震於 陇西郡 ,毁落 太上庙 殿壁木饰,坏败 獂道 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厌杀人众。”
(2).指镇压。《后汉书·方术传·麴圣卿》:“又 河南 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3).消除。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至使敌国异方,闻风畏之,厌杀未形之患,此其所以为得也。”
词语解释:消杀  拼音:xiāo shā
(1).萧森,萧索。 汉 荀悦 《申鉴·俗嫌》:“凡阳气生养,阴气消杀,和喜之徒其气阳也。”
(2).消除;抵消。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声压夷狄,消杀异志。”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节奏》:“两种异性质的东西相加的时候,是只有把效果互相消杀的。”
词语解释:忒杀  拼音:tè shā
见“ 忒煞 ”。
词语解释:忒煞  拼音:tè shà
亦作“ 忒杀 ”。 太,过分。《朱子语类》卷二三:“ 陈少南 要废《鲁颂》,忒煞轻率。”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四折:“我痴心想望贞洁,你做事忒杀非为。”《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这老官儿真个忒煞古怪,所以有这样事。” 清 纳兰性德 《点绛唇·咏风兰》词:“忒煞萧疎,争耐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 湘江 雨。”
词语解释:残杀  拼音:cán shā
杀戮;杀害。《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 唐 孟云卿 《行行且游猎篇》:“残杀非不痛,古来有良由。” 明 陈子龙 《礼论》:“嗜慾日深,因之以相残杀也。”
词语解释:吓杀  拼音:xià shā
吓死。谓受惊之甚。《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郭排军 ﹞见 崔寧 从 湘潭 路上来,一路尾着 崔寧 到家,正见 秀秀 坐在柜身子里……当时吓杀 崔寧 夫妻两个,被他看破。”
词语解释:流杀  拼音:liú shā
谓淹死。《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其后则有 北宫 井溢,南流逆理,数郡水出,流杀人民。”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元和 ﹞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防穿不补,没邑屋,流杀居人。”
词语解释:杀杀  拼音:shā shā
谓刀剑锋利,寒光逼人。 唐 元稹 《五弦弹》诗:“呜呜暗溜咽冰泉,杀杀霜刀涩寒鞘。” 唐 元稹 《说剑》诗:“徐抽寸寸刃,渐屈弯弯肘。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
词语解释:隆杀  拼音:lóng shā
犹尊卑、厚薄、高下。《礼记·乡饮酒义》:“至於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别矣。” 郑玄 注:“尊者礼隆,卑者礼杀,尊卑别也。”《荀子·乐论》:“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所以多寡、轻重、隆杀、大小者,圣人能制之而不能为之也。” 章炳麟 《菌说》:“有义,则分际有远近,而恩施有隆杀。”
词语解释:降杀  拼音:jiàng shā
递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宋史·礼志九》:“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降杀以两。”亦泛指削减。《明史·安惠王楹传》:“亲王、郡王礼乐宜有降杀。”
词语解释:亏杀  拼音:kuī shā
(1).犹多亏,幸亏。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则他那 周瑜 、 蒋干 是布衣交,那一箇股肱臣 诸葛 施韜略,亏杀那苦肉计 黄盖 添粮草。”《水浒传》第十八回:“ 晁盖 道:‘亏杀这箇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係,来报与我们。’”《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老身亏杀各宅们走动,在家时少,还好。”
(2).犹难为。 宋 陈亮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词:“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 阴山 观雪:亏杀我一星星髮!” 金 元好问 《雪行图》诗:“骑驴亏杀吟诗客,到处相逢是雪中。” 明 高明 《琵琶记·代尝汤药》:“媳妇,我死也不妨,只怨孩儿不在家,亏杀了你。”
词语解释:唬杀  拼音:xià shā
犹吓坏;吓死。《醒世姻缘传》第九四回:“只怕乍听的姐姐到了,唬一跳,猛哥丁唬杀了,也是有的哩。”
词语解释:贪杀  拼音:tān shā
嗜杀。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战不贪杀,擒不滥数。”《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 吴王 夫差 ,三十二岁,即位不久,喜功贪杀,骄狂自是。”
词语解释:专杀  拼音:zhuān shā
(1).擅自杀人。《汉书·刑法志》:“吏不专杀,法无二门,轻重当罪,民命得全。”《旧唐书·柳仲郢传》:“ 富平县 人 李秀才 ,籍在禁军,诬乡人斫父墓柏,射杀之。法司以专杀论。”
(2).指无须禀命而可诛戮。 汉 班固 《白虎通·考黜》:“赐以鈇鉞,使得专杀。”《辽史·圣宗纪六》:“翌日,赐 合卓 剑,俾得专杀。”
词语解释:少杀  拼音:shǎo shā
稍衰;稍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凡道家之书,始於 周 ,盛於 汉 ,极於 晋 唐 ;凡 释氏 之书,始於 汉 ,盛於 梁 ,极於 隋 唐 ,而皆少杀於 宋 之南渡。”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太座师》:“乡会座主,体严自难假借,至座主之师,则少杀矣。”
词语解释:害杀  拼音:hài shā
犹言害苦。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害杀小生也。自那夜听琴之后,再不能够见俺那小姐。”《水浒传》第四五回:“只是今日虽然亏你作成了我,只得一霎时的恩爱快活,久后必然害杀小僧。”
词语解释:情杀  拼音:qíng shā
因情爱纠纷而杀人。 鲁迅 《而已集·扣丝杂感》:“我便看《来函照登》,是讲‘情死’‘情杀’的,不要紧,目下还不管这些事。”
词语解释:阴杀  拼音:yīn shā
肃杀。《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 唐 孔颖达 疏:“天子乃教於田猎者,天子於此阴杀之时,乃教人以战法。於田猎之事,谓因田猎而教之也。”
词语解释:噍杀  拼音:jiào shā
声音急促,不舒缓。《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 孔颖达 疏:“噍杀,谓乐声噍蹙杀小。”《史记·乐书》作“焦衰”, 张守节 正义:“其乐音噍戚、杀急,不舒缓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右司諫、直集贤院 韩琦 言:‘乐音之起,生於人心,是以喜怒哀乐之情感於物,则噍杀嘽缓之声随而应之,其器之然也。’” 清 黄景仁 《贾礼耕用昌黎石鼓歌韵赠诗和赠一首》:“词人久放《防露》作,音虽噍杀终难磨。”
词语解释:威杀  拼音:wēi shā
犹刑诛。《管子·正世》:“民者,服於威杀,然后从。”
词语解释:劫杀  拼音:jié shā
劫持并加以杀害。《韩非子·二柄》:“故劫杀拥蔽之主,非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九年,有盗劫杀后母 邓氏 及弟 訢 ,帝甚伤之。”
词语解释:横杀  拼音:héng shā
恣意杀戮。《后汉书·杨彪传》:“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
词语解释:棱杀  拼音:léng shā
击毙。 唐 李浩弼 《从幸秦川赋鸷兽》诗:“长途莫怪无人跡,尽被山王稜杀他。”
词语解释:暗杀  拼音:àn shā
暗中杀害;乘人不备进行杀害。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苟能暗杀 刘 许 二贼,封侯如反掌耳。” 鲁迅 《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然而我们的这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这自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若干的损失,我们的很大的悲痛。” 闻一多 《最后一次讲演》:“ 李先生 在 昆明 被暗杀,是 李先生 的光荣,也是 昆明 人的光荣!”
词语解释:禁杀  拼音:jìn shā
由于奉行宗教戒律或其他原因,于特定的日期,禁止宰杀动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禁杀怪事》:“乃禁杀更有可笑者,如 正德 己卯, 武宗 南巡,禁宰猪,则民间将所畜无大小俱杀以醃藏。”
词语解释:特杀  拼音:tè shā
杀牲。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自奉疾病之外,不復特杀,亦惜福之一端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余尝见 新安 一富室戒特杀,而三牲之奉,朝夕不絶。”
词语解释:诛杀  拼音:zhū shā
杀戮。《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不严击断,敢诛杀,岂为衰止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他假托年幼时,相面人 赵昭 曾秘密告诉他说:你将来该做皇帝,必须大诛杀才得稳定。”
词语解释:销杀  拼音:xiāo shā
犹消尽。 宋 辛弃疾 《声声慢·送上饶黄倅秩满赴调》词:“问箇里,待怎生销杀,胸中万卷。”
词语解释:擅杀  拼音:shàn shā
未经批准而擅自诛杀。《国语·晋语三》:“夫以回鬻国之中,与絶亲以买直,与非司寇而擅杀,其罪一也。”《宋史·仁宗纪二》:“戊午,詔获刼盗者奏裁,毋擅杀。”《三国演义》第二回:“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
词语解释:滥杀  拼音:làn shā
乱杀;无限制地杀。《元史·泰定帝纪一》:“往岁征徭,廉访司劾其滥杀。”《明史·刘基传》:“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词语解释:毒杀  拼音:dú shā
用毒物杀害。 汉 刘向 《列女传·霍夫人显传》:“﹝ 显 ﹞復教皇后,令毒杀太子。”《汉书·王莽传上》:“﹝ 翟义 ﹞立 严乡侯 刘信 为天子,移檄郡国,言 莽 ‘毒杀 平帝 ,摄天子位,欲絶 汉 室,今共行天罚诛 莽 ’。”《元史·世祖纪四》:“ 大理 等处宣慰都元帅 寳合丁 、王傅 阔阔带 等,协谋毒杀 云南王 。”
词语解释:八杀  拼音:bā shā
亦作“ 八煞 ”。 古代星命家以九星术推算命运,其第八宫曰病厄宫,亦称八杀宫,简称“八杀”。 唐 杜牧 《自撰墓铭》:“予生於角星,昴毕於角为第八宫,曰病厄宫,亦曰八杀宫,土星在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降仙》:“ 辨 ( 法辨 )善五星,每以八煞为説,时人号为 辨八煞 。”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革阴阳八煞之谬。”
词语解释:反杀  拼音:fǎn shā
报杀人之仇而杀人。《周礼·地官·调人》:“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讎之。” 郑玄 注:“反,復也;復杀之。” 贾公彦 疏:“谓既杀一人,其有子弟復杀之。”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有反杀者,邦国交讎之’,又安得亲亲相讎也?”
词语解释:屈杀  拼音:qū shā
委曲之极;冤枉之极。 元 关汉卿 《朝天子·从嫁媵婢》曲:“髩鸦脸霞,屈杀了将陪嫁。规模全似大人家,不在 红娘 下。”《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却将无影丑事来骯脏,可不屈杀了人!”
词语解释:盗杀  拼音:dào shā
(1).史家之《春秋》笔法,国君为地位低贱的人所杀称“盗杀”。《春秋·哀公四年》:“王二月庚戌,盗杀 蔡侯申 。”《史记·晋世家》:“ 幽公 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 幽公 。”《史记·楚世家》:“ 声王 六年,盗杀 声王 ,子 悼王 熊疑 立。”
(2).杀死并据为己有;非法猎杀。《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元史·刑法志一》:“诸輒入禁苑,盗杀官兽者,为首杖八十七,徒二年,为从减一等,并刺字。”
(3).暗杀。 唐 司空图 《冯燕歌》:“传声莫遣有冤滥,盗杀 婴 家即我身。”
词语解释:幽杀  拼音:yōu shā
(1).囚禁处死。《史记·吕太后本纪》:“帝废位,太后幽杀之。”《汉书·五行志上》:“王( 赵王 )不寤焉,卒见幽杀。”《后汉书·宦官传·曹节》:“幽杀太后。”
(2).阴干。 三国 魏 曹植 《迷迭香赋》:“既经时而收采兮,遂幽杀以增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迷迭香》:“其草修干柔茎,细枝弱根。繁花结实,严霜弗凋。收採幽杀,摘去枝叶。入袋佩之,芳香甚烈。”
词语解释:戕杀  拼音:qiāng shā
残杀;损伤。《新唐书·高宗纪赞》:“ 武氏 之乱, 唐 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元史·察罕帖木儿传》:“帝又下詔和解之,顾乃戕杀詔使 天下奴 等,而跋扈之跡成矣。”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论者或谓, 周 秦 以上戕杀蒸报之事记于《春秋》者,不可僂指。常疑前世道德必无以愈于今,此大误也。” 阿英 《从〈拷红〉说起》:“看完了全本《红娘》,我感到《西厢记》原本的精神,是被戕杀得太厉害了。”
词语解释:刑杀  拼音:xíng shā
处以死刑。《周礼·秋官·掌囚》:“及刑杀,告刑于王,奉而适朝士,加明梏,以适市而刑杀之。”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僕畜,厚加剥夺,名为进奉,其实贡入之数百一焉。” 宋 刘筠 《刑法叙略》:“掌囚掌守囚及刑杀。”
词语解释:宰杀  拼音:zǎi shā
屠宰牲畜、家禽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益州 之西, 云南 之东,有神祠……此神 张良 所受 黄石公 之灵也。清浄不宰杀。” 唐 李朝威 《柳毅传》:“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祇岂宰杀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草木之受诛锄,犹禽兽之被宰杀,其苦其痛,俱有不忍言者。” 巴金 《灭亡》第二一章:“同样是死,与其和平地象柔驯的羔羊被牵出去宰杀,不如起来做个先下手的人。”
词语解释:他杀  拼音:tā shā
(1).被别人杀死。 唐 沉亚之 《冯燕传》:“﹝妻党﹞皆来,曰:‘常嫉殴吾女,迺诬以过失,今復贼煞之矣,安得他杀事!’”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罢罢罢,他杀不如自杀,借哥哥剑来,待我自刎而亡。”
(2).刑法用语,与“自杀”相对而言。
词语解释:仇杀  拼音:chóu shā
因仇恨而残杀。 明 唐顺之 《运使张东洛墓碑铭》:“诸 苗 有仇杀积十餘年不解者。” 巴金 《灭亡》第十一章:“流血,仇杀,相恨,相害!为什么永远是那样?” 王炳南 《深切的怀念》:“总理这一原则的行动,避免了东北军内部的仇杀。”
词语解释:扑杀  拼音:pū shā
摔死;击杀。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毐 败, 始皇 乃取 毐 四支车裂之,取两弟囊扑杀之,取皇太后迁之于 萯阳宫 。”《后汉书·杜根传》:“太后大怒,收执 根 等,令盛以縑囊,於殿上扑杀之。”《太平广记》卷四四引《河东记·萧洞玄》:“观君於我,恩爱甚深,今日若不为我发言,便扑杀君儿。”《明史·张翀传》:“倘上亦云是者,即扑杀之。”
词语解释:戮杀  拼音:lù shā
杀戮。《司马法·严位》:“若畏太甚,则勿戮杀。”《史记·大宛列传》:“ 郁成 食不肯出,窥知 申生 军日少,晨用三千人攻,戮杀 申生 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 曹操 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
词语解释:减杀  拼音:jiǎn shā
亦作“减杀”。
(1).减少,减轻,减弱。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四:“已上三十六善皆全者,当位极人臣,寿考令终;或有不全,则祸福相折,以次减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冲圣日讲》:“列圣经筵,每月用初二、十二、廿二,凡三日,而日讲则不拘期,一切礼仪视经筵俱减杀。” 毛泽东 《论持久战》三一:“事情是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
(2).从简,俭约。《明史·惠王常润传》:“ 常润 与弟 常瀛 年二十,皆未选婚。其后兵事亟,始减杀成礼。”
词语解释:萧杀  拼音:xiāo shā
冷落萧条。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一:“从炎炎如焚的夏日,经过无尽萧杀凄凉的秋夜和严寒酷冷的冬晨,现在,温暖明媚的春光,又复迟迟光临了。” 李瑛 《关于今天的战斗》诗:“万木萧杀的大地,沉云乱卷的天空,--历史的暴风雨已经过去。”
词语解释:助杀  拼音:zhù shā
运动员的传球(如棒球、冰球)给队友造成杀对方队员出局,或使队友得分
词语解释:烹杀  拼音:pēng shā
宰杀烹煮。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则鱼肉不足食也。”
词语解释:厮杀  拼音:sī shā
相杀,交战。《朱子语类》卷一一六:“如两军廝杀,两边擂起鼓了,只得拚命进前。”《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这 黄帝 做着个廝杀的头脑,教天下后世习用干戈。”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到如今干戈犹动,只待和大 唐 家廝杀见雌雄。”
减少;减弱。《新唐书·李昭德传》:“ 洛 有二桥……然 洛水 岁淙啮之,缮者告劳。 昭德 始累石代柱,鋭其前,廝杀暴涛,水不能怒,自是无患。”
词语解释:焦杀  拼音:jiāo shā
谓声调急促。《史记·乐书》:“志微焦杀之音作,而民思忧。” 张守节 正义:“杀,音所界反……若人君丛脞,情志细劣,其乐音噍戚杀急,不舒缓也。”一本作“ 焦衰 ”。 清 宋荦 《〈遗民诗〉序》:“予读其诗,类皆孤清凛冽,幽忧激楚,然皆敦厚而不流於焦杀。”
(1).犹急死。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言事者,旧有三杀之语……近又添二杀论事不报,闷杀;临了没结果,焦杀。”一本作“临了没结杀”。
(2).枯萎。 明 张纲孙 《苦旱行》:“林木焦杀鸟开口,魴鱼枯乾沟底卧。”
词语解释:砍杀  拼音:kǎn shā
(1).用刀斧杀人;拼杀。《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李逵 横身在门底下,寻人砍杀。”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本地军人互相砍杀虽不出奇,但行刺暗算却不作兴。”
(2).迫害。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权力者的砍杀我,确是费尽心力,而且它们有叭儿狗,所以比北洋军阀更周密,更厉害。”
词语解释:艾杀  拼音:ài shā
斩割;芟除。《左传·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 桓公 与商人皆出自 周 ,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今前王譬若农夫之艾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荆蛮 ,斯亦大夫之力。”《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夫蛮夷戎狄,气类虽殊,其就利避害,乐生恶死,亦与人同耳……若乃视之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岂作民父母之意哉!”
词语解释:贬杀  拼音:biǎn shā
削减,降低。 宋 苏轼 《再上皇帝书》:“併省诸军,迫逐老病,至使戍兵之妻,与士卒杂处其间,贬杀军分,有同降配。”
共253,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