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漾去声 [xiàng,卿相]访[jiàng,将帅][shàng,上下][sàng,丧失][liàng,数量][zàng,库藏,名词][详注1][dàng,适当][详注2][同飏][hàng][详注3][详注4][详注5][详注6][zhàng][kàng]广[详注7][zàng,内脏][bàng][详注8][tàng,通烫,又碰也][與障同。][yàng][详注9][dǎng dàng][guàng,横木、充满][qiàng][bàng][雨疾下也][音诳。欺也。][详注10]


注1:王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注2:长 《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音仗。《集韵》度长短曰长。 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冗也,剩也。《论语》长一身有半。《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陆机·文赋》故无取乎冗长。 又《正韵》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韩愈诗》得时方长王。
注3:养 《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
注4:仰 《集韵》《正韵》鱼向切。恃也。俟也,资也。《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注》有望於上则仰。《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
注5:桁 航去声。椸也。《古乐府·东门行》还视桁上无悬衣。
注6:两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注7:广 《玉篇》古旷切,光去声。《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释文》广,古旷反。 又车名。《周礼·春官·车仆》广车之萃。《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释文》广,古旷反。《左传·僖二十八年》西广东宫。《疏》楚有左右广,盖兵车之名。《宣二年》分为二广。《注》十五乘为一广。 又《正字通》音旷。《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广焉。《注》广,开泰貌。 又与旷通。《前汉·五行志》师出过时之谓广。
注8:妨 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注9:掠 《广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音亮。亦夺取也。《左传·襄十一年》禁侵掠。又《昭二十年》输掠其聚。《前汉·高帝纪》所过毋得卤掠。
注10:潢 音幌。与滉同。水深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漾。又音暀。《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共9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杖藜杖钺杖舄杖仁杖履纵横杖头资杖罪杖架
杖屦杖鼓杖钵杖义杖履相从杖头木偶杖限杖机
杖履杖林杖徒杖信杖家杖刑杖限文书杖期
杖头杖竹杖任杖国杖子头杖力杖锸杖气
杖策杖斧杖流杖揖杖威杖钱杖责杖疮
杖子杖剑杖拏杖挞杖鼓曲杖马棰杖顺杖牛
杖锡杖化杖化龙杖屦往还杖记杖罚杖革杖杀
杖头钱杖者杖扑杖头傀儡杖式杖遣杖脊杖笞
杖筇杖几杖锡客杖周杖斧之臣杖贤杖朝杖毙
杖节杖乡杖绖杖制杖咸杖锡僧杖杜宰相杖楫

词语解释:杖藜  拼音:zhàng lí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词语解释:杖屦  拼音:zhàng jù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礼记·曲礼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郑玄 注:“撰犹持也。” 孔颖达 疏:“撰杖屨者,则君子自执杖,在坐著屨。”《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詔 復恭 致仕,赐杖屨。”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唐 杜甫 《咏怀》之二:“南为 祝融 客,勉强亲杖屨,结託老人星, 罗浮 展衰步。” 仇兆鳌 注:“ 卢 注: 衡山 有 祝融峯 , 董鍊师 在焉,故思一亲其杖屨。” 宋 司马光 《祭颖公文》:“承乏諫垣,造请有禁,不亲杖屨,殆将再期,岂意一朝忽为永诀。”
(3).拄杖漫步。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诗:“兴来犹杖屨,目断更云沙。”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盟鸥》词:“先生杖屨无事,一日走千回。” 明 许时泉 《同甲会》:“杖屨问从何处,苍山赤叶林丘。”
词语解释:杖履  拼音:zhàng lǚ
(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 唐 李商隐 《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 清 钱谦益 《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宋 苏轼 《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 明 张煌言 《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 清 姚鼐 《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
(3).谓拄杖漫步。 唐 朱庆馀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 清 曹寅 《读梅耦长〈西山〉诗》诗:“杖履凌云巔,行歌弔龙宅。”
词语解释:杖头  拼音:zhàng tóu
(1).手杖的顶端。 宋 陆游 《对酒戏作》诗:“杖头高掛百青铜,小立旗亭满袖风。”
(2).“ 杖头钱 ”的省称。指买酒钱。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阮宣 杖头, 毕卓 瓮下。”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谋成》:“不要説刼将来可以肥家,就是供我们酒貲,亦是好的。我每苦杖头告乏,取供潦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 高 曰:‘……且君杖头空虚,亦不敢烦作东道主。’ 陈 固邀之曰:‘盃酒耳,亦无所费。’”
(3).泛指少量的钱。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卷一:“无业游民,畧熟《西游记》,即挟渔鼓,诣诸姬家,探其睡罢浴后,演説一二回,藉消清倦。所给不过杖头,已足为伊餬口。”参见“ 杖头钱 ”。
词语解释:杖头钱  拼音:zhàng tóu qián
《晋书·阮脩传》:“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后因以“杖头钱”称买酒钱。 唐 王绩 《戏题卜铺壁》诗:“且逐 刘伶 去,宵随 毕卓 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 宋 陆游 《闲游》诗之二:“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酒友》:“虽然,君贫士,杖头钱大不易。当为君少谋酒貲。”
词语解释:杖策  拼音:zhàng cè
亦作“ 杖筴 ”。
(1).拄杖。《庄子·让王》:“﹝ 大王亶父 ﹞因杖筴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 岐山 之下。” 成玄英 疏:“因拄杖而去。” 唐 杜甫 《别常徵君》诗:“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二:“驾舟凌洪波,杖策穷崇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生於读书之暇,杖策出游,信足所至。”
(2).执马鞭。谓策马而行。《后汉书·邓禹传》:“及闻 光武 安集 河 北,即杖策北渡,进及於 鄴 。” 唐 魏徵 《述怀》诗:“杖策謁天子,驱马出关门。” 明 李梦阳 《徐子将适湖湘》诗:“英雄杖策集军门, 金华 数子真絶伦。” 清 吴伟业 《又咏古》之四:“弱冠拜司徒,杖策功名收。”
(3).谓追随;顺从。《魏书·张衮传》:“昔 乐毅 杖策於 燕昭 , 公达 委身於 魏武 ,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 清 陈梦雷 《绝交书》:“逆贼分曹授官……顾乃翻然勃然,忘廉耻之防,循贪冒之见,轻身杖策,其心殆不可问。”
词语解释:杖子  拼音:zhàng zǐ
(1).棍棒。多指仪杖或刑杖。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宽衫士兵,各执银裹头黑漆杖子。”《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山前行 回转头来,看着小娘子道:‘你见 静山 大王,吃不得几杖子。杀人放火都认了。’”
(2).板壁。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她听到 王大棒子 在大门外的叫骂声,急中生智,就奔到后院的木板杖子前,噔噔两脚把板杖子踹了个大口子,回身背起 玉宝 就钻出了杖子。”
词语解释:杖锡  拼音:zhàng xī
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锡,锡杖,云游僧所持法器。 晋 庐山诸道人 《游石门诗》序:“释法师以 隆安 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 唐 崔颢 《赠怀一上人》诗:“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明 宋濂 《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师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 希昇 杖锡踰 涛江 而东,至 乌伤 之 伏龙山 。” 清 孙枝蔚 《劝酒歌》之一:“正逢老僧杖锡来,见我相劝学参禪。”
词语解释:杖头钱  拼音:zhàng tóu qián
《晋书·阮脩传》:“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后因以“杖头钱”称买酒钱。 唐 王绩 《戏题卜铺壁》诗:“且逐 刘伶 去,宵随 毕卓 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 宋 陆游 《闲游》诗之二:“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酒友》:“虽然,君贫士,杖头钱大不易。当为君少谋酒貲。”
词语解释:杖筇  拼音:zhàng qióng
拄着竹杖。谓行走。 唐 韩偓 《江岸闲步》诗:“一手携书一杖筇,出门何处觅情通。” 清 姚鼐 《朱无逸孝廉自平阴来会赋赠》诗:“自爱名山一杖筇,敢言老子迹犹龙。”
词语解释:杖节  拼音:zhàng jié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 博望 杖节,收功 大夏 。”又《王莽传上》:“以太保 甄邯 为大将军,受鉞 高庙 ,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鉞,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晋书·王敦传》:“顷者令 导 内综机密,出録尚书,杖节京都,并统六军。”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我乏济时畧,杖节抚藩维。” 章炳麟 《艾如张》诗:“借问杖节谁?云是 刘荆州 。”
词语解释:杖钺  拼音:zhàng yuè
手执斧钺。表示威权。《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鉞,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緼袍丽於裘服,把橦安於杖鉞。” 唐 杜甫 《江陵节度劐阳城郡王新楼成》诗:“杖鉞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餘清。”亦以喻掌握兵权。《晋书·张轨传》:“今 稚 逆命,擅杀 张辅 ,明公杖鉞一方,宜惩不恪。”
词语解释:杖鼓  拼音:zhàng gǔ
鼓名,打击乐器。《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 唐 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则 唐 之‘汉震第二鼓’也。”《元史·礼乐志五》:“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上施五綵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词语解释:杖林  拼音:zhàng lín
梵语“洩瑟知林”的义译。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 洩瑟知林 ﹞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 释迦佛 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洩瑟知林”,即杖林。
词语解释:杖竹  拼音:zhàng zhú
拄着竹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其后有人著大冠絳单衣,杖竹立冢前,呼採薪孺子 伊永昌 曰:‘我 王子乔 也,勿得取吾坟上树也。’”
词语解释:杖斧  拼音:zhàng fǔ
谓持斧以为威权。
词语解释:杖剑  拼音:zhàng jiàn
亦作“ 杖劒 ”。
(1).持剑。《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梁 渡 淮 , 信 杖剑从之。”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公濯衣沐髮,杖劒辕门,撤洗足而相迎,下宾阶而顾问。”《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承涓 杖剑入宫,取 蜀主 宠姬数人以归。”
(2).喻举兵起事。《汉书·黥布传》:“臣请与大王杖剑而归 汉王 。”
词语解释:杖化  拼音:zhàng huà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长房 辞归,翁(指 壶公 )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因以“杖化”谓得道成仙,乘龙飞升。 唐 白居易 《黑龙饮渭赋》:“闻 茂先 之剑飞,见 长房 之杖化。” 元 宋无 《寄眠云处士》诗:“路回 蓬岛 下,杖化 葛陂 边。”
词语解释:杖者  拼音:zhàng zhě
指老年人。《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杖者,老人也。”
词语解释:杖几  拼音:zhàng jǐ
亦作“ 杖机 ”。 拐杖与几案。多为老人用具。杖,行走中扶持;几,平时靠倚。 汉 中山王 《文木赋》:“制为杖几,极丽穷美。” 汉 焦赣 《易林·大壮之革》:“举被覆目,不见日月,衣衾杖机,就其夜室。” 元 王士熙 《寿刘邢公》诗:“ 崆峒 别有长生诀,杖几凝香酒半醒。” 明 李东阳 《中书舍人徐君寿六十序》:“客以为亲欢,且将捧觴豆,操杖几,祝百千岁寿。”
词语解释:杖乡  拼音:zhàng xiāng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沉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陈长生 ﹞《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 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綬镜,露缀綵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
词语解释:杖家  拼音:zhàng jiā
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 ,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词语解释:杖舄  拼音:zhàng xì
(1).拐杖与鞋子。《隋书·隐逸传·徐则》:“﹝椁中﹞杖舄犹存,示同俗法,宜遣使人送还 天台 定葬。”
(2).谓拄杖行走。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十日不一见,何以写我悰。朅来城西游,杖舄谁与同?”
词语解释:杖钵  拼音:zhàng bō
锡杖与食钵。均为僧人云游必备之具,因以代指僧人行踪。 唐 李峤 《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 荆 南旋杖鉢, 渭 北限津梁。何日紆真果,还来入帝乡。”
词语解释:杖徒
五刑之。用大竹板、棍棒、荆条抽打犯人背部
词语解释:杖任  拼音:zhàng rèn
依靠,信任。《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魴 答,恐民帅小丑,不足杖任。”杖,一本作“ 仗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元年》:“ 欢 使将兵十万,专治 河 南,杖任若己之半体。”
词语解释:杖流  拼音:zhàng liú
旧时刑罚的一种。先施杖刑,然后流放。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典狱》:“ 康王氏 以受贿私和, 石文平 以威偪人致死,皆问杖流。”
词语解释:杖拏  拼音:zhàng ná
(1).持桨。《庄子·渔父》:“﹝渔父﹞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 孔子 ,还乡而立。” 郭庆藩 集释引 司马彪 曰:“拏,橈也。”
(2).借指渔父。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九:“ 汉阴 逢荷篠, 緇 林见杖拏。”
词语解释:杖化龙  拼音:zhàng huà lóng
《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 费长房 向一卖药老翁学道,一日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遂以“杖化龙”用为道家神异之典。 宋 陆游 《道室杂咏》:“舄化双鳧杖化龙,云山回首不知重。”
词语解释:杖扑  拼音:zhàng pū
杖打,拷打。《新唐书·王遂传》:“ 遂 资性褊刻,杖扑皆踰制。”
词语解释:杖锡客  拼音:zhàng xī kè
外地来的游方僧。 唐 白居易 《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诗:“时逢杖锡客,或值垂纶叟。”
词语解释:杖绖  拼音:zhàng dié
(1).孝杖与丧服。《南史·齐文惠太子长懋传》:“尊极所临,礼有变革,权去杖絰,移立户外,足表情敬,无烦止哭。”
(2).指孝服。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马仙姑》:“ 果州 马仙姑 者,以女子得道…… 靖康 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衣衰麻杖絰,哭於市曰:‘今日天帝死,吾为行服。’”
词语解释:杖仁  拼音:zhàng rén
倚仗仁德。 汉 陆贾 《新语·辅政》:“杖仁者霸,杖义者强。”
词语解释:杖义  拼音:zhàng yì
主持正义。 汉 陆贾 《新语·辅政》:“杖仁者霸,杖义者强。”《三国志·魏志·崔林传》:“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诚宜得秉忠履正本德杖义之士,足为海内所师表者。”一本作“ 仗义 ”。《新唐书·韩游瓌传》:“四方杖义而起,贼不足虑。”《金史·完颜忠传》:“吾欲举兵,杖义而西,君以为如何?”
词语解释:杖信  拼音:zhàng xìn
(1).凭靠信义。《左传·襄公八年》:“完守以老 楚 ,杖信以待 晋 ,不亦可乎?” 晋 潘岳 《西征赋》:“杖信则莫不用情,无欲则赏之不窃。” 唐 皎然 《送杨遂初赴选》诗:“秉心凌竹柏,杖信越波澜。”
(2).信赖。《魏书·李冲传》:“ 冲 竭忠奉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於颜色,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无不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 高祖 亦深相杖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
词语解释:杖国  拼音:zhàng guó
《礼记·王制》:“七十杖於国。”谓七十岁可拄杖行于都邑、国都。后作七十岁的代称。 唐 上官仪 《代刘幽州请致仕表》:“钟漏已殫,齿歷云暮,杖国之年斯及,夜行之惧载深。”参见“ 杖家 ”。
词语解释:杖家  拼音:zhàng jiā
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 ,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词语解释:杖揖  拼音:zhàng yī
犹持杖。《墨子·明鬼下》:“祩子杖揖出……举揖而槀之,殪之坛上。” 孙诒让 间诂:“ 苏 校谓‘揖’当作‘楫’,近是。窃疑‘楫’实当作‘杸’,篆文形近而误。《説文·殳部》云‘杸,军中士所持殳也’。与殳音义同。”
词语解释:杖挞  拼音:zhàng tà
拷打。《列子·周穆王》:“昔昔梦为人僕,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駡杖挞,无不至也。”
词语解释:杖屦往还  拼音:zhàng jù wǎng huán
谓老年人交情密切,时相往来。 宋 苏轼 《答钱济明书》:“此行决往 常州 居住……若遂此事,与公杖屨往还,乐此餘年。”
词语解释:杖头傀儡  拼音:zhàng tóu kuǐ lěi
即杖头木偶。参见“ 杖头木偶 ”。
词语解释:杖头木偶  拼音:zhàng tóu mù ǒu
木偶戏的一种。演出时,由艺人用木棍操纵表演。远在 宋 代即已流行,当时称“杖头傀儡”。 北京 的托偶戏、 四川 的木脑壳戏与 广东 的托戏,均属此类。参阅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技艺》、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
词语解释:杖周  拼音:zhàng zhōu
谓居丧持杖周年。《新唐书·礼乐志十》:“齐衰杖周。”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準礼:父在为所生母,父为嫡子,夫为妻,皆杖周。”参见“ 杖期 ”。
词语解释:杖期  拼音:zhàng qī
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则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参阅《仪礼·丧服》
词语解释:杖制  拼音:zhàng zhì
对刑杖大小、长短的规定。历代形制不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宋史·刑法志一》:“常行官杖如 周 显德 五年制,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杖制》:“旧制杖皆削节目,常行杖大头二分七釐,小头一分七釐,笞杖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皆长三尺五寸。”
词语解释:杖履纵横  拼音:zhàng lǚ zòng héng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清 曹寅 《集余园看梅》诗:“杖履纵横开小径,崖阿升降抚层松。”
词语解释:杖履相从  拼音:zhàng lǚ xiāng cóng
谓追随左右。 宋 苏轼 《和〈贫士〉》之七:“门生与儿子,杖履聊相从。”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予虽不及识公,而有斯人在,会当同往,杖履相从,访公之故居,而躡其遗踪。”
词语解释:杖家  拼音:zhàng jiā
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 ,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词语解释:杖子头  拼音:zhàng zǐ tóu
头领。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一折:“两京诗酒客,烟花杖子头。”
词语解释:杖威  拼音:zhàng wēi
谓凭恃威权。《南史·循吏传序》:“ 永明 继运,垂心政术,杖威善断,犹多漏网,长吏犯法,封刃行诛。”
词语解释:杖鼓曲  拼音:zhàng gǔ qǔ
古乐曲名。用杖鼓伴奏的乐曲。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曲悉皆散亡,顷年王师南征,得《黄帝炎》一曲於 交趾 ,乃杖鼓曲也。”原注:“炎,或作‘盐’。”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中:“唐诗‘媚赖 吴 娘唱是盐,更奏新声利骨盐’,谓之盐者吟行曲引之类,《乐府解题》谓之杖鼓曲也。”
词语解释:杖记  拼音:zhàng jì
古代武官在所持梃上记载所掌兵员的数字,称为杖记。 宋 曾慥 《类说·杖记》:“ 党进 ,北戎人,国初为骑师,不识文字。上忽问军中人数。先是军校皆以所掌兵甲之数细书著所持梃,谓之杖记。 进 但引梃对曰:‘尽在是矣。’”
词语解释:杖式  拼音:zhàng shì
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金史·刑志》:“上以法不适平,常行杖样,多不能用。遂定分寸,铸铜为杖式,颁之天下……外官尚苛刻者不遵杖式,輒用大杖,多致人死。詔令按察使纠劾黜之。”
词语解释:杖斧之臣  拼音:zhàng fǔ zhī chén
指掌握兵权的武臣。《宋书·刘义庆传》:“不劳杖斧之臣,号令不严而自肃;无辱凤举之使,灵怪不召而自彰。”参见“ 杖斧 ”。
词语解释:杖斧  拼音:zhàng fǔ
谓持斧以为威权。
词语解释:杖咸  拼音:zhàng xián
盛杖的匣子。《周礼·秋官·伊耆氏》:“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 郑玄 注:“咸读为函。老臣虽杖於朝,事鬼神尚敬,去之。有司以此函藏之,既事乃受之。”
词语解释:杖头资  拼音:zhàng tóu zī
指酒钱。《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本月十五日, 西湖 宴集,分韵赋诗。每位各出杖头资二星。”参见“ 杖头钱 ”。
词语解释:杖头钱  拼音:zhàng tóu qián
《晋书·阮脩传》:“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后因以“杖头钱”称买酒钱。 唐 王绩 《戏题卜铺壁》诗:“且逐 刘伶 去,宵随 毕卓 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 宋 陆游 《闲游》诗之二:“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酒友》:“虽然,君贫士,杖头钱大不易。当为君少谋酒貲。”
词语解释:杖头木偶  拼音:zhàng tóu mù ǒu
木偶戏的一种。演出时,由艺人用木棍操纵表演。远在 宋 代即已流行,当时称“杖头傀儡”。 北京 的托偶戏、 四川 的木脑壳戏与 广东 的托戏,均属此类。参阅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技艺》、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
词语解释:杖刑  拼音:zhàng xíng
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 东汉 。 南朝 梁武帝 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 北齐 北周 ,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 清 末。参见“ 五刑 ”。
词语解释:五刑  拼音:wǔ xíng
(1).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 秦 以前为:墨、劓、剕(刖)、宫、大辟(杀)。《书·舜典》:“五刑有服。” 孔 传:“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周礼·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2) 秦 汉 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史记·秦始皇本纪》:“ 斯 卒囚,就五刑。”《汉书·刑法志》:“ 汉 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3) 隋 唐 以后为:死、流、徒、杖、笞。《旧唐书·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渊源 唐 代,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参阅《隋书·刑法志》
(2).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等五种治理百姓的法律。《周礼·秋官·大司冠》:“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 贾公彦 疏:“此五刑与寻常正五刑墨、劓之等别。刑亦法也,此五法者或一刑之中而含五,或此五刑全不入五刑者。”
(3).指甲兵、斧钺、刀锯、钻凿、鞭扑。《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韦昭 注:“五刑,甲兵、斧鉞、刀锯、钻凿、鞭扑也。”
词语解释:杖力  拼音:zhàng lì
依靠武力。《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丰爵厚赏止於死战之士,则民利於有乱,俗竞於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词语解释:杖钱  拼音:zhàng qián
(1).旧时犯人打点行杖公人俾得从轻杖打所用的钱。《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当下各各受责,祇为心里不打点得,未曾用得杖钱,一个个打得皮开肉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我与尔非怨讐,何苦日行杖责?况一杖责,私与皁役杖钱,若僱人代比,又当与僱钱。”
(2).“ 杖头钱 ”的省称。 明 顾梦游 《社集天界循公房》诗:“杖钱曾不繫,随意乞香厨。”参见“ 杖头钱 ”。
词语解释:杖头钱  拼音:zhàng tóu qián
《晋书·阮脩传》:“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后因以“杖头钱”称买酒钱。 唐 王绩 《戏题卜铺壁》诗:“且逐 刘伶 去,宵随 毕卓 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 宋 陆游 《闲游》诗之二:“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酒友》:“虽然,君贫士,杖头钱大不易。当为君少谋酒貲。”
词语解释:杖马棰  拼音:zhàng mǎ chuí
执马鞭。《汉书·娄敬传》:“杖马箠去居 岐 ,国人争归之。” 颜师古 注:“箠,马策也。杖谓柱之也。云杖马箠者,以示无所携持也。”
词语解释:杖罚  拼音:zhàng fá
(1).杖刑。《魏书·常山王遵传》:“ 宣武 詔令检 赵修 狱,以 修 佞幸,因此遂加杖罚,令其致死。”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公慕 唐 李大亮 为人,对上前申明律意,惟务裁减。又奏乞罢三班吏杖罚,请从赎论。”
(2).指施杖刑,拷打。《新唐书·徐有功传》:“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云笈七籤》卷一○四:“父见大怒……欲杖罚之。”
词语解释:杖遣  拼音:zhàng qiǎn
谓施以杖刑后发配。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诋毁程朱》:“ 成祖 大怒,遣行人押还,令有司声罪杖遣。”
词语解释:杖贤  拼音:zhàng xián
依靠贤德的人。 汉 陆贾 《新语·辅政》:“杖圣者帝,杖贤者王。”《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太后夙夜勤劳,推心杖贤,委任太尉 李固 等,拔用忠良,务崇节俭。”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 孝武 捨己以杖贤,亦寧外而治内。”
词语解释:杖锡僧  拼音:zhàng xī sēng
游方僧。《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杖锡僧投 灵隐 去,卖花人向柳洲来。”
词语解释:杖罪  拼音:zhàng zuì
应判杖刑的罪行。《隋书·刑法志》:“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待断。”《唐律疏议·名例一·该说律意》:“徒罪断於州,杖罪断於县。”《金史·刑志》:“时制杖罪至百,则臀、背分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你就认个‘庸医杀人’,也不过是个‘杖罪’。”
词语解释:杖限  拼音:zhàng xiàn
(1).谓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魏书·刑罚志》:“理官鞫囚,杖限五十,而有司欲免之则以细捶,欲陷之则先大杖。”
(2).即杖限文书。《水浒传》第二三回:“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 武松 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穀县 示:为这 景阳冈 上新有一隻大虫,近来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打捕未获。’”京剧《猎虎记》第二场:“ 解宝 本当前来与表姐拜寿,怎奈府衙里面猎户的杖限又下来了。”参见“ 杖限文书 ”。
词语解释:杖限文书  拼音:zhàng xiàn wén shū
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的公文。《水浒传》第四九回:“ 登州 知府拘集猎户,当厅委了杖限文书,捕捉 登州 山上大虫。”
词语解释:杖限文书  拼音:zhàng xiàn wén shū
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的公文。《水浒传》第四九回:“ 登州 知府拘集猎户,当厅委了杖限文书,捕捉 登州 山上大虫。”
词语解释:杖锸  拼音:zhàng chā
执锹。谓掘士劳作。 汉 刘向 《说苑·指武》:“将军在 即墨 之时,坐则织簣,立则杖臿。”
词语解释:杖责  拼音:zhàng zé
谓以杖刑责罚。《宋史·理宗纪二》:“州县官有罪,诸帅司毋輒加杖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我与尔非怨讐,何苦日行杖责。”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隋文帝 自己就在朝廷上律外杀官员,并且允许长官对属官,以律轻情重为理由,杖责属官。”
词语解释:杖顺  拼音:zhàng shùn
(1).依从,顺从。《陈书·毛喜传》:“而 子高 受委前朝,名为杖顺,然甚轻狷……宜推心安诱,使不自疑。”
(2).谓顺循天理人心。《北史·隋纪下·炀帝》:“杖顺临逆,人百其勇,以此众战,势等摧枯。”《新唐书·窦建德传》:“大王奋布衣,起 漳南 , 隋 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
词语解释:杖革  拼音:zhàng gé
处以杖刑并革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书〈芦城平话〉后》:“ 傅櫆 参内阁中书 汪文言 ,即 休寧县 犯赃遣戍之库吏 汪守泰 。六月,审确,杖革为民。”
词语解释:杖脊  拼音:zhàng jǐ
以杖挞脊背。杖刑中最重的一种。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下:“ 王保和 革为 开封 尹,专尚威猛,凡盗一钱皆杖脊配流。”《宋史·刑法志二》:“ 真宗 时, 蔡州 民二百一十八人有罪,皆当死。知州 张荣 、推官 江嗣宗 议取为首者杖脊,餘悉论杖罪。”
词语解释:杖朝  拼音:zhàng cháo
《礼记·王制》:“八十杖於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 唐 韩偓 《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於朝。”后用作八十岁的代称。 清 赵翼 《初用拐杖》诗:“我年届杖朝,卅载林下叟。”参见“ 杖家 ”。
词语解释:杖家  拼音:zhàng jiā
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 ,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词语解释:杖杜宰相  拼音:zhàng dù zǎi xiàng
《旧唐书·李林甫传》:“ 林甫 典选部时,选人 严迥 判语有用‘杕杜’二字者, 林甫 不识‘杕’字,谓吏部侍郎 韦陟 曰:此云‘杖杜’何也? 陟 俯首不敢言。”后人遂称 李林甫 为“杖杜宰相”,讥其才疏学浅。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彭乘批答之谬》:“伏猎侍郎,杖杜宰相,与华省名郎错判芳洲杜若者,信有之矣。”
词语解释:杖架  拼音:zhàng jià
度量刑杖长短的器具。《新唐书·宇文融传》:“以夏楚大小无制,始创杖架,以高庳度杖长短。”
词语解释:杖机  拼音:zhàng jī
见“ 杖几 ”。
词语解释:杖几  拼音:zhàng jǐ
亦作“ 杖机 ”。 拐杖与几案。多为老人用具。杖,行走中扶持;几,平时靠倚。 汉 中山王 《文木赋》:“制为杖几,极丽穷美。” 汉 焦赣 《易林·大壮之革》:“举被覆目,不见日月,衣衾杖机,就其夜室。” 元 王士熙 《寿刘邢公》诗:“ 崆峒 别有长生诀,杖几凝香酒半醒。” 明 李东阳 《中书舍人徐君寿六十序》:“客以为亲欢,且将捧觴豆,操杖几,祝百千岁寿。”
词语解释:杖期  拼音:zhàng qī
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则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参阅《仪礼·丧服》
词语解释:杖气  拼音:zhàng qì
谓讲义气。《南史·鲁悉达传》:“ 悉达 虽杖气任侠,不以富贵骄人。”
词语解释:杖疮  拼音:zhàng chuāng
受杖刑后的创伤。 宋 洪迈 《夷坚甲志·人死为牛》:“两疽相对,宛如杖疮,其深数寸,隔膜洞见肺腑。”《水浒传》第六二回:“小人今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
词语解释:杖牛  拼音:zhàng niú
即打春牛。古时立春日以泥作“春牛”,用彩杖鞭“牛”,行“打春”的礼仪,以示春耕开始。 宋 韩维 有《立春观杖牛》诗。参见“ 打春 ”。
词语解释:打春  拼音:dǎ chūn
旧时州县于立春日鞭土牛以祈丰年的习俗。 宋 晁冲之 《立春》诗:“自惭白髮嘲吾老,不上譙门看打春。”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絶早,府僚打春。”
词语解释:杖杀  拼音:zhàng shā
用杖打死。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奏 辅端 诽谤朝政,杖杀之。”《新唐书·懿德太子重润传》:“ 大足 中, 张易之 兄弟得幸 武后 ,或譖 重润 与其女弟 永泰郡主 婿窃议,后怒,杖杀之。”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将赴上,有神策军小将乘马不避,公于市中杖杀之。”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如为 李白 与 杜甫 所推崇过的 李邕 ,便是被杖杀者之一。”
词语解释:杖笞  拼音:zhàng chī
杖击。 清 于成龙 《婚姻不遂之妙判》:“ 冯汝棠 者,贪富嫌贫,弃良即丑;利慾熏其良知,女儿竟为奇货。须知令甲无私,本宜惩究;姑念 緹縈 泣请,暂免杖笞。”
词语解释:杖毙  拼音:zhàng bì
以杖刑毙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械淫僧解京治罪,刑部请杖毙。”
词语解释:杖楫  拼音:zhàng jí
犹言划桨。 汉 陆贾 《新语·道基》:“驾马服牛,浮舟杖檝,以代人力。”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风送之,虽凭舟自运,无杖檝之劳。”
共9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