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拄杖 拼音:zhǔ zhàng
(1).执持。 三国 魏 曹操 《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
(2).支撑着拐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韩康伯 病,拄杖前庭消摇。”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
(3).手杖,拐杖。 唐 钱起 《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 宋 陆游 《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憨皮袋》:“乃 贯休 所画 弥勒佛 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 禹 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 鲧 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词语解释:藜杖 拼音:lí zhàng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晋书·山涛传》:“ 魏帝 尝赐 景帝 春服,帝以赐 涛 ,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藜杖西山且挟书,蹉跎光景徂。” 陈毅 《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诗:“ 延水 波涛翻骇浪,一灯藜杖送人归。”词语解释:倚杖 拼音:yǐ zhàng
(1).依赖。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晋书·赵胤传》:“ 南顿王 宗 反, 胤 杀 宗 ,於是 王导 、 庾亮 并倚杖之。” 清 薛福成 《书益阳胡文忠公与辽阳官文恭公交欢事》:“今用事者,胸无成见,依人而行,况以使相而握兵符,又隶旗籍,为朝廷所倚杖,每有大事,可借其言以得所请。”
(2).拄着手杖。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鷄豚。” 唐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唐 杜甫 《春归》诗:“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词语解释:竹杖 拼音:zhú zhàng
竹制的手杖。《汉书·西域传赞》:“睹犀布、瑇瑁则建 珠崖 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 牂柯 、 越嶲 。”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仙翁遗竹杖, 王母 留桃核。”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颇恋桃笙稳,行烦竹杖持。”词语解释:扶杖 拼音:fú zhàng
拄杖。《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万石君 以 元朔 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 建 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唐 韩愈 《人日城南登高》诗:“扶杖陵圮阯,刺船犯枯葑。”《宋史·儒林传七·真德秀》:“深村百岁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欢声动地。”词语解释:策杖 拼音:cè zhàng
拄杖。也称杖策。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唐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 仇兆鳌 注:“ 慈水 姜氏 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则古人於杖,虽少年皆用之矣。” 唐 白居易 《残春晚起伴客笑谈》诗:“策杖强行过里巷,引盃闲酌伴亲宾。”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一:“公( 司马光 )不喜肩舆,山中亦乘马,路险,策杖以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词语解释:几杖 拼音:jǐ zhàng
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礼记·曲礼上》:“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元朔 三年,上赐 淮南王 几杖,不朝。” 唐 杜甫 《回棹》诗:“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 明 张煌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务之以表异於物也。其铭之几杖,与於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桮棬,与於此宏式训焉。”词语解释:筇杖 拼音:qióng zhàng
筇竹杖。 唐 许浑 《王居士》诗:“筇杖倚柴关,都城卖卜还。” 宋 陆游 《破阵子》词之二:“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入则有布衲道人,趺坐廊间,筇杖倚壁,花布囊琴。”词语解释:植杖 拼音:zhí zhàng
(1).倚杖。扶杖。《论语·微子》:“ 子路 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 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后因以“植杖”为典。 晋 陶潜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一:“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唐 韦嗣立 《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赠张左丞崔礼部崔光禄》诗:“褰帘出野院,植杖候柴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降及 春秋 ,植杖之叟,耦耕之夫,贩牛之商,斲轮之工,散见於传记诸书,犹往往不絶。”
(2).立杖。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张七 ﹞乃诣神祠祷曰:‘小人不幸,为剧盗逼,穷迫无路,敬植杖神前,视所向而往。’杖仆向东北,乃迤邐行乞至 天津 。”词语解释:锡杖 拼音:xī zhàng
僧人所持的禅杖。其制: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梵名隙弃罗(Khakkhara),取锡锡作声为义。《得道梯橙锡杖经》:“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 晋 竺僧度 《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声,煒曄之色,不与易也。” 唐 柳宗元 《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诗:“仙山不属分符客,一任凌空锡杖飞。”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有老僧衣红袈裟,一手托鉢,一手振锡杖。”词语解释:柱杖 拼音:zhù zhàng
(1).手杖。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 李遥 ﹞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柱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的挨上去。”
(2).拄着手杖。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类·柳》:“秋水寒潭,柱杖穿花,一无留念。”词语解释:鸠杖 拼音:jiū zhàng
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俗説 高祖 与 项羽 战,败于 京 索 ,遁藂薄中, 羽 追求之,时鳩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鳩杖以赐老者。”《新唐书·玄宗纪》:“丁酉,宴京师侍老于 含元殿 庭,赐九十以上几、杖,八十以上鳩杖。”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千叟宴》:“ 乾隆 乙巳, 纯皇帝 以五十年开千叟宴於 乾清宫 ,预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赐鳩杖。”词语解释:灵寿杖 拼音:líng shòu zhàng
用灵寿木做的手杖。《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 颜师古 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唐 姚合 《竹里径》诗:“纱巾灵寿杖,行乐復相知。”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灵寿杖》:“灵寿杖出西域,自 黄河 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 明 李东阳 有《灵寿杖歌》。词语解释:玉杖 拼音:yù zhàng
(1).饰有玉鸠的拐杖, 汉 时天子始以赐老人。《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鳩鸟为饰。” 唐 李白 《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天子刻玉杖,鏤形赐耆人。”《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三老服都紵大袍,冠进贤,扶玉杖。” 胡三省 注:“玉杖长七尺,端以鳩鸟为饰。鳩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尔雅翼》曰:刻玉为鳩,置之杖端,谓之鳩杖,亦曰玉杖。”
(2).泛指以玉为饰的美杖。 南朝 梁元帝 《相名》诗:“仙人卖玉杖,乘鹿去山林。” 唐 张祜 《公子行》:“轻将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 宋 陆游 《书怀》诗:“翠裘緑玉杖,白日凌青天。”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陵墓·忠逊王墓》:“携我緑玉杖,著我游春屐。”词语解释:筇竹杖 拼音:qióng zhú zhàng
用筇竹所制的手杖。 唐 杜甫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老思筇竹杖,冬要锦衾眠。” 仇兆鳌 注:“《蜀都赋》:‘筇杖传节於大夏之邑。’ 顾凯之 《竹谱》:‘筇竹,高节实中,状若人,剖为杖。出 南广 邛都县 。’《竹记》云:‘ 邛州 多生竹,俗谓之扶老竹。’”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筇竹杖 蜀 中无之,乃出徼外蛮峒。蛮人持至 瀘 溆 间卖之,一枝纔四五钱。以坚润细瘦九节而直者为上品。” 清 钮琇 《觚賸·白耷山人诗》:“大夏远求筇竹杖,长秋私典羽林兵。”词语解释:九节杖 拼音:jiǔ jié zhàng
(1).传说仙人所用的手杖。 晋 葛洪 《神仙传·王遥》:“ 遥 有竹篋……一夜大雨晦暝, 遥 使 钱 以九节杖担此篋,将 钱 出,冒雨而行, 遥 及弟子衣皆不湿。” 唐 杜甫 《望岳》诗:“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诗:“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2).泛指手杖。《剪灯馀话·天台访隐录》:“喜君涉险来相访,问旧频扶九节杖。” 清 朱彝尊 《清流关》诗:“细路缘秋毫,石角竦殊状。舍我一两车,拄此九节杖。”词语解释:信杖 拼音:xìn zhàng
见“ 信仗 ”。
词语解释:信仗 拼音:xìn zhàng
亦作“ 信杖 ”。 信任依靠。《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 刘宏 ﹞为人谦俭周慎,礼贤接士,明晓政事,上甚信仗之。”《宋书·朱龄石传》:“ 刘穆之 甚加信仗,内外诸事,皆与谋焉。”《南史·殷景仁传》:“﹝ 刘湛 ﹞知 文帝 信仗 景仁 ,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 彭城王 义康 ,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新唐书·裴度传》:“自行营归,知贼曲折,帝益信杖。”词语解释:彩杖 拼音:cǎi zhàng
用彩绸装饰的木杖。 宋 代风俗,立春前一日, 开封 、 祥符 两县,置土制春牛于府前,是日绝早,府县官员以綵杖鞭打春牛,表示劝农,谓之打春。 宋 韩维 《太后阁》诗:“金花鏤胜随春燕,綵杖縈丝逐土牛。”参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春》及 邓之诚 注。词语解释:撰杖 拼音:zhuàn zhàng
(1).见“ 撰杖捧履 ”。
(2).执教。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自摄齐东序,撰杖西胶,推 宰我 之能言,贵 颜回 之有德。” 清 曾国藩 《〈欧阳生文集〉序》:“昔时 姚先生 撰杖都讲之所,今为犬羊窟宅,深固而不可拔。”词语解释:铁杖 拼音:tiě zhàng
(1).古兵器名。铁制的棍棒。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王乃使力士 石番 以铁杖击 圣 ,中断之。”
(2).铁手杖。《东观汉记·郅恽传》:“ 芒 守丞 韩龚 受大盗 丁仲 钱…… 惲 怒,以所杖铁杖捶 龚 。” 宋 苏轼 《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每向铜人话畴昔,故教铁杖鬭清坚。” 黄溥 《闲中今古录》引 明 钱唐 《献明太祖》诗:“好风吹步上京师,铁杖麻鞋见天子。”词语解释:负杖 拼音:fù zhàng
倚杖;扶杖。《礼记·檀弓下》:“ 公叔禺人 遇负杖入保者息。” 郑玄 注:“见走辟 齐 师将入保,罢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 晋 刘琨 《答卢谌诗》序:“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唐 王绩 《游仙诗》之三:“结衣寻野路,负杖入山门。” 清 归庄 《跋先君赠沉翁诗》:“回思先君负杖逍遥之年,已閲二纪,所勒铭之杖,亦久失之,惟诗卷长留天地间耳。”词语解释:引杖 拼音:yǐn zhàng
持杖。《韩诗外传》卷八:“ 曾子 有过, 曾晳 引杖击之。” 唐 柳宗元 《夏初雨后寻愚溪》诗:“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词语解释:绿玉杖 拼音:lǜ yù zhàng
传说中仙人所用的手杖。 唐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我本 楚 狂人,《凤歌》笑 孔丘 。手持緑玉杖,朝别 黄鹤楼 。” 张昭汉 《癸丑暮秋偕璧子漫游长江歌以纪事》:“飘然倒持緑玉杖,白云深处访松阿。”词语解释:衰杖 拼音:shuāi zhàng
居丧用的麻绖与哭丧棒。《后汉书·济北惠王寿传》:“父没哀慟,焦毁过礼,草庐土席,衰杖在身,头不枇沐,体生疮肿。”《隶续·汉封丘令王元宾碑阴》 宋 洪适 释:“碑云:门徒雨集,盛于 洙 泗 ,故衰杖过礼,等于事父。惜乎碑石沦碎,姓名不能尽见。” 章炳麟 《二羊论》:“ 武帝 优于功臣,而薄于人纪,督促其从子以就衰杖。藉令以父殁无命为辞,则君固有命也。”词语解释:赐杖 拼音:cì zhàng
(1).古代帝王对有功年老的大臣赐予手杖,以为荣宠。又对高年赐予王杖,为养老之礼。始行于 汉 ,后世不废。 清 查慎行 《山野老人远来祝万寿者以千计目睹盛事纪之以诗》:“赐酺还赐杖,好向后生夸。”《清史稿·沉德潜传》:“復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歷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
(2).皇帝或尊长对臣下施以杖刑。 元 虞集 《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张公墓志铭》:“间车驾时巡,既度 居庸 ,皇太后宫幄在 龙虎臺 ,猝遣使召公宫门下,以中旨切责之,赐杖,公创甚,舆归京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伶官干政》:“伶人恣横,至操文学词臣进退之权,不待与 钱寧 通逆 濠 ,已当寸磔矣,乃仅赐杖遣戍凶终,世谓尚未蔽辜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僧》:“余醉与材官角斗,将军怒,赐杖。”词语解释:龙杖 拼音:lóng zhàng
亦作“ 龙仗 ”。 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 费长房 者, 汝南 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 长房 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 葛陂 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因以“龙杖”美称竹杖。 唐 骆宾王 《出石门》诗:“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宋 陶穀 《清异录·骄龙杖》:“天师 杜光庭 骄龙杖,红如猩肉,重若玉石……相传是仙人留赐。” 元 谢宗可 有《龙杖》诗。词语解释:仙人杖 拼音:xiān rén zhàng
(1).菜名。可入药。又名仙人杖草。 唐 陈子昂 《观荆玉篇序》:“夏四月,军幕次于 张掖河 。河洲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仙人杖草》﹝集解﹞引 苏颂 曰:“仙人杖有三物同名:一种是菜类,一种是枯死竹笋之色黑者,枸杞一名仙人杖是也。此仙人杖乃作菜茹者。”
(2).枸杞的别名。为常用中药。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或云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地骨,或名苟杞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枸杞》。
(3).中药名。一种枯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仙人杖》﹝集解﹞引 陈藏器 曰:“此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
(4).仙人掌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全身长有细毛刺,茎成圆形,长一米左右,形状象拐杖。五六月间,开黄色花朵于杖的顶端。供观赏。参见“ 仙人掌 ”。
词语解释:仙人掌 拼音:xiān rén zhǎng
(1). 华山 峰名。在今 陕西省 华阴县 。典出《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 华 ,巨灵贔屓,高掌远蹠,以流 河 曲,厥跡犹存” 李善 注:“古语云,此本一山,当 河 水过之而曲行, 河 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 河 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 唐 崔颢 《行经华阴》诗:“ 武帝祠 前云欲散, 仙人掌 上雨初晴。” 明 何景明 《送韩汝庆还关中》诗:“ 黄河 一綫通沧海,身在 仙人掌 上行。”
(2).地名。地在 宋 真州 城西,当今 江苏省 仪征县 境。 宋 代著名词人 柳永 之墓在此。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原注:“ 柳耆卿 墓在城西 仙人掌 。”
(3).植物名。原产 美洲 热带及 亚洲 热带干旱沙漠地区。茎为肉质,形如手掌,有刺,色青绿,花黄色,可供观赏。同属中其它品种,花色繁多,形状奇特,通常也泛称仙人掌。有仙人塔、仙人山、仙人鞭、仙人杖等。词语解释:月杖 拼音:yuè zhàng
亦作“ 月仗 ”。 中国 古代马球运动中的击球用具。球棍长数尺,头端形如偃月,故名。也称球杖、鞠杖。 唐 鱼玄机 《打毬作》诗:“坚圆浄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明 杨慎 《咏史》:“月仗云门五彩毬,御前争睹最先筹。”《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 辽 主好击毬,尝与大臣分朋击鞠,諫议大夫 马得臣 上疏諫曰:‘……若贪月杖,误拂天衣,臣实失仪,君又难责。’”参阅《金史·礼志八》。词语解释:邛杖 拼音:qióng zhàng
即邛竹杖。 晋 左思 《蜀都赋》:“邛杖传节於 大夏 之邑,蒟酱流味於 番禺 之乡。”邛,一本作“ 卭 ”。 唐 白居易 《东城晚归》诗:“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 吴 童控马衔。”参见“ 邛竹杖 ”。
词语解释:邛竹杖 拼音:qióng zhú zhàng
邛竹制成的手杖。简称“邛杖”。《史记·大宛列传》:“ 騫 曰:‘臣在 大夏 时,见邛竹杖、蜀布。’” 张守节 正义:“ 邛都 邛山 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词语解释:鞭杖 拼音:biān zhàng
亦作“鞕杖”。 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而顷多以无辜死。其减鞭杖之制,著于令。”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及於犯罪,上不足以至死,则其下唯有徒謫鞭杖。”《大智度论》卷三七:“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至於臺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籤省,竝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词语解释:棁杖 拼音:tuō zhàng
木杖。《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乃著布单衣、疎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駡。” 唐 刘言史 《葛巾歌》:“空留棁杖犊鼻褌,濛濛烟雨归山村。” 宋 王安石 《示安大师》诗:“手扶棁杖虽老矣,走险尚可追麏麚。” 清 钱谦益 《浦君鎔墓志铭》:“葛巾棁杖,游行山泽间。”词语解释:朱藤杖 拼音:zhū téng zhàng
用朱藤做的手杖。柔韧性好,为杖之佳品。 唐 白居易 《朱藤杖紫骢吟》:“ 江州 去日朱藤杖, 忠州 归时紫驄马。”词语解释:依杖 拼音:yī zhàng
见“ 依仗 ”。
词语解释:依仗 拼音:yī zhàng
亦作“ 依杖 ”。 凭借;倚靠。《三国志·吴志·张昭顾雍等传论》:“ 顾雍 依杖素业,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极荣位。”《北史·崔宏传》:“ 垂 承父祖之资,生便尊贵,同类归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依仗,便足立功。” 唐 韩愈 《与郑相公书》:“ 郑 氏兄弟,最小者在 东都 ,固如所示,不可依仗。”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一折:“母子每守孤孀,孩儿也你将个谁依仗。” 浩然 《艳阳天》第五章:“ 焦二菊 依仗着女人家少有的优越性,替丈夫站岗、放哨、找人、送信。”词语解释:青筇杖 拼音:qīng qióng zhàng
筇竹制成的手杖。筇竹,出 四川 邛崃山 ,可为手杖。 唐 白居易 《题玉泉寺》诗:“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词语解释:黎杖 拼音:lí zhàng
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黎,通“ 藜 ”。《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楮冠黎杖而应门。” 宋 王十朋 《记梦》诗:“夜梦随先君, 梅溪 策黎杖。”词语解释:桃杖 拼音:táo zhàng
用桃木作的兵器。古代用以辟邪。《后汉书·礼仪志中》:“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今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枚,青毡牀褥三具。”《法苑珠林》卷八七:“汝为儿子,逆天不孝,弃亲就僣同兇党,便捉 邦 ( 张邦 )头,以手中桃杖刺之。”词语解释:过头杖 拼音:guò tóu zhàng
长度超过人体头部之杖。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今之士大夫丧妻,往往杖竹甚长,谓之伍过头杖。”亦称“ 过头拄杖 ”、“ 过头拐杖 ”。 元 李寿卿 《员吹箫》第三折:“他磕扑的跪在街基,他将这条过头拄杖眕眕的,又不知要怎地施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老者生得童颜鹤髮,仙骨姗姗,手中拖了根过头拐杖,进门先向他深深的打了一躬。”词语解释:手杖 拼音:shǒu zhàng
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 李广田 《哀念朱自清先生》:“我从城外 广济寺 冒雨回到清华……看见 朱先生 的草帽和手杖还挂在过道的墙上,我只疑心 朱先生 尚未离开他的书房。” 艾芜 《暮夜行》:“手里拿着一根带叶的树枝,作为手杖一样,时时拄在地上。”词语解释:斑杖 拼音:bān zhàng
(1).藕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 扬州 人谓蒻为斑杖,不知食之。”蒻,藕鞭。
(2).虎杖的别名,茎上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虎杖》:“释名: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 时珍 曰:‘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或云一名杜牛膝者,非也。一种斑杖似蒻头者,与此同名异物。’”
(3).斑竹所制的手杖。 唐 杜甫 《晓望白帝城盐山》诗:“徐步携斑杖,看山仰白头。” 仇兆鳌 注:“斑杖,斑竹杖也。” 宋 道潜 《夏日龙井书事》诗之三:“斑杖芒鞵随步远,归来幽火认茅茨。” 清 曹寅 《送亮生南还即和留别》诗:“山步若邀斑杖健, 北湖 长望惜莓苔。”词语解释:木杖 拼音:mù zhàng
木制的拐杖。 汉 王充 《论衡·吉验》:“﹝ 广文伯 ﹞适生,有人从门呼其父名,父出应之,不见人,有一木杖植其门侧。”词语解释:化杖 拼音:huà zhàng
(1).亦作“ 化仗 ”。指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其杖化为邓林的故事。《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 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河 、 渭 , 河 、 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 张煌言 《春暮悵然有作》诗:“记得古人曾化仗,邓林孤影亦参天。”
(2). 后汉 费长房 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断一青竹,度与 长房 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以为 长房 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于是 长房 乃随仙翁入山修道。辞归时,仙翁赠一竹杖。“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 长房 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乃发冢剖棺,杖犹存焉。”见《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后用 长房 化杖入葬以求仙的故事喻指死亡。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握留符而惻愴,思化杖而酸辛。”词语解释:行杖 拼音:xíng zhàng
谓用杖责打。《北齐书·高阳王湜传》:“﹝ 湜 ﹞以滑稽便辟,有宠於 文宣 ,常在左右,行杖以挞诸王。太后深衔之。”《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别人责治家奴,定然计其过犯大小,讨个板子,教人行杖,或打一十,或打二十,分个轻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征》:“行杖铺堂。”词语解释:执杖 拼音:zhí zhàng
旧时父母之丧,举行葬仪时手持丧棒,谓之“执杖”。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思家》:“斑衣罢想,纵然归去,又怕带麻执杖。”湘剧《琵琶上路》:“为儿子的不能够披麻执杖。”词语解释:桑节杖 拼音:sāng jié zhàng
带节的桑木手杖。 唐 王绩 《被召谢病》诗:“横裁桑节杖,直剪竹皮巾。”词语解释:桐杖 拼音:tóng zhàng
(1).古时为母送丧时拄的孝杖。 唐 陈元光 《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竹符忠介凛,桐杖孝思凄。”《埤雅·释木》:“父丧杖竹,母丧杖桐,竹有节,父道也,桐能同,母道也,母从子者也。”
(2).桐木作的手杖。 元 李孝光 《和人游雁山家字韵》之一:“笋舆穿树惊霜叶,桐杖敲云损上花。”词语解释:桃枝杖 拼音:táo zhī zhàng
桃枝竹制成的拐杖。为杖中佳品。《梁书·萧琛传》:“时 俭 宴於 乐游苑 , 琛 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 俭 坐, 俭 与语,大悦。” 唐 韩翃 《送道士侄归池阳》诗:“银角桃枝杖,东门赠别初。”词语解释:邛竹杖 拼音:qióng zhú zhàng
邛竹制成的手杖。简称“邛杖”。《史记·大宛列传》:“ 騫 曰:‘臣在 大夏 时,见邛竹杖、蜀布。’” 张守节 正义:“ 邛都 邛山 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词语解释:枯藤杖 拼音:kū téng zhàng
用老藤制的手杖。亦泛指手杖。 元 虞集 《某与胡伯友书问疏阔稍久赋寄此诗》:“不知宜著枯藤杖,采采芙蓉涉远洲。”词语解释:龙头杖 拼音:lóng tóu zhàng
饰有龙头的拐杖。 唐 施肩吾 《山居乐》诗:“手持十节龙头杖,不指虚空即指云。”《元史·石天麟传》:“ 天麟 年七十餘,帝以所御金龙头杖赐之。”词语解释:法杖 拼音:fǎ zhàng
(1).古代杖刑所用刑具之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法杖,围一寸三分,小头五分。”
(2).指用法杖拷打。 唐宣宗 《折杖折笞敕》:“法司处罪,每脊杖一下,折法杖十下。”词语解释:方竹杖 拼音:fāng zhú zhàng
方竹制作的手杖。 唐 段公路 《北户录·方竹杖》:“ 澄州 产方竹,体如削成,劲健堪为杖,亦不让 张騫 笻竹杖也。其 融州 亦出,大者数丈。”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二:“ 李卫公 镇 南徐 , 甘露寺 僧有戒行,公赠以方竹杖,出 大宛国 ,盖公所寳也。及公再来,问:‘杖无恙否?’僧欣然曰:‘已规圆而漆之矣。’公嗟惋弥日。”词语解释:满杖 拼音:mǎn zhàng
清 代刑法名。杖刑打一百下。《清会典·刑部一·尚书侍郎职掌一》:“凡徒流之等八,其差各差二十,踰满杖则减杖而加徒焉。”《六部成语·刑部·满杖》:“杖至百数为止,曰满杖。”词语解释:泣杖 拼音:qì zhàng
相传 汉 韩伯俞 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年老力衰,笞打无力,因而哭泣。事见 汉 刘向 《说苑·建本》。后以“泣杖”为尽孝之典型。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丁兰 刻木, 伯瑜 泣杖。” 五代 梁嵩 《代母作倚门望子赋》:“忆昔 伯俞 之志,寧无泣杖之心。”参见“ 伯俞 ”。
词语解释:伯俞 拼音:bó yú
亦作“ 伯瑜 ”。 汉 代人,姓 韩 。古代有名的孝子。 汉 刘向 《说苑·建本》:“ 伯俞 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甞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 俞 得罪,笞,甞痛,今母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三国 魏 曹植 《鞞舞歌·灵芝篇》:“ 伯瑜 年七十,采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霑巾。” 黄节 注:“ 朱绪曾 曰:《困学纪闻》云,采衣娱亲,今人但知 老莱 之事而不知 伯瑜 。按此即《説苑》 韩伯俞 泣杖之事,但彼无‘采衣’二字。”词语解释:画杖 拼音:huà zhàng
(1).饰有纹彩的球杖。 唐 蔡孚 《打毬篇》:“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 吕艺 《唐代的马毬戏》:“毬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用来击毬,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儿,往往还要雕上精美的纹彩,诗文中常用‘月杖’、‘画杖’等词汇来形容。”
(2).画油画时用以镇腕之杖。词语解释:野杖 拼音:yě zhàng
谓持杖野游。 宋 林景熙 《赵奥别业》诗:“野杖日寻壑,家书时到城。”词语解释:折杖 拼音:shé zhàng
刑法名。 宋 初定折杖制,规定各等流刑、徒刑、杖刑、笞刑责杖数,以及杖、笞的尺寸。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折杖》、《宋史·刑法志一》。词语解释:倒杖 拼音:dǎo zhàng
见“ 倒杖策 ”。
词语解释:倒杖策 拼音:dǎo zhàng cè
倒持所拄之杖及马鞭,喻心神恍惚而行动错乱。《列子·说符》:“ 白公胜 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淮南子·说山训》:“ 白公胜 之倒杖策也…… 儿説 之为 宋王 解闭结也,此皆微眇可以观论者。”《韩非子·喻老》:“ 白公胜 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鋭贯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词语解释:齿杖 拼音:chǐ zhàng
古代帝王授给老年人的手杖。《周礼·秋官·伊耆氏》:“共王之齿杖。” 郑玄 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 孙诒让 正义:“此王所赐老者之杖,校年以授之,故谓之齿杖。” 唐 柳宗元 《植灵寿木》诗:“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词语解释:拐杖 拼音:guǎi zhàng
持以行路的拄杖。《西游记》第七四回:“项挂一串数珠子,手持拐杖现龙头。”《儒林外史》第九回:“﹝ 邹吉甫 ﹞拄着拐杖出来,望见两位公子,不觉喜从天降。”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在 思懿 的哭嚎声中,书斋的小门打开, 曾皓 拄着拐杖巍巍然地走进来。”词语解释:毬杖 拼音:qiú zhàng
亦作“ 毬仗 ”。
(1).古时击毬用具。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分为两队,各有朋头一名,各执綵画毬仗,谓之小打。” 清 吴伟业 《临淮老妓行》:“巧笑射朋分画的,浓粧毬仗簇花丛。”
(2). 宋 时以击毬之杖涂饰金银,作为仪仗,用于导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次有吏部小使臣百餘,皆公裳,执珠络毬仗。”《宋史·仪卫志六》:“毬仗,金涂银裹,以供奉官骑执之,分左右前导。”词语解释:屦杖 拼音:jù zhàng
古礼年五十得扶杖,长者可入室而后脱鞋,故以“屨杖”为敬辞,用以称老人。 明 唐顺之 《与刘南坦尚书》:“回首故山,可为太息,不久图返初服,奉侍屨杖,当有日也。”词语解释:棰杖 拼音:chuí zhàng
犹棍棒。《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箠杖:1.棍棒。 汉 王充 《论衡·订鬼》:“病者因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
(2).用棍棒拷打。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兴定 初, 朮虎高琪 为相,恶士大夫,有罪輒以军储论,加箠杖。” 明 张居正 《乞宥言官疏》:“荷蒙圣慈俯从,曲赐宽宥,免其箠杖,天下莫不称仁焉。”词语解释:束杖 拼音:shù zhàng
(1).捆起来的刑具。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我公大司諫,一切从民欲。梅润侵束杖,和气生空狱。”
(2).收起刑具。参见“ 束杖理民 ”。
词语解释:束杖理民 拼音:shù zhàng lǐ mín
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则要你奉公守法,束杖理民。” 明 无名氏 《齐天大圣》第一折:“上圣自从 隋煬帝 封为 嘉州 太守,爱惜黎庶,束杖理民。”词语解释:小杖 拼音:xiǎo zhàng
(1).较轻的责打。《后汉书·崔寔传》:“ 钧 曰:‘ 舜 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
(2).古代刑具之一。《通典·刑制中》:“﹝ 梁 律﹞杖皆用生荆,长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小杖,围寸一分,小头极杪。”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上云:自有百日限,若百日内寻得(金楪子),只小杖亦不可行也。”词语解释:寄杖 拼音:jì zhàng
传说为一种妖术。能将所受杖击寄于他物身上,以逃脱痛楚。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官获妖人及能寄杖者,官不能刑,取印印其背,及持印向之,或浴以狗豕血,则妖术不得行。”词语解释:大杖 拼音:dà zhàng
(1).大棍棒。《孔子家语·六本》:“ 曾子 耘瓜,误斩其根, 曾晳 怒,建大杖以击其背。”
(2).古代刑具之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词语解释:苴杖 拼音:jū zhàng
(1).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礼记·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礼记·问丧》:“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杨倞 注:“苴杖,谓以苴恶色竹为之杖。”
(2).指父丧。《旧五代史·晋书·尹玉羽传》:“会有苴杖之丧,累岁羸疾,冬不释菅屨,期不变倚庐。”词语解释:禅杖 拼音:chán zhàng
(1).僧人督促坐禅用具。截竹作杖,以物包其一端,坐禅有昏睡者则用软头突之。《十诵律》卷四十:“有比丘坐睡,餘比丘以禪杖筑,便言不睡。”
(2).泛指僧人所用之杖。《水浒传》第三回:“直教禪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水浒传》第五回:“抡起禪杖,着地卷将来。”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僧素有力,甫脱衣,即疾挥禪杖击倒六人,悉缚之。”词语解释:苇杖 拼音:wěi zhàng
以蒲苇为杖,聊以示辱。谓刑罚宽仁。 三国 魏 曹植 《对酒歌》:“蒲鞭苇杖示有刑。”《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南阳 苇杖未足比其仁, 潁川 时雨无以丰其泽。” 吕延济 注:“《韩诗外传》云‘老蒲为苇’也。苇杖即蒲鞭也。”参见“ 蒲鞭 ”。
词语解释:蒲鞭 拼音:pú biān
以蒲草为鞭。常用以表示刑罚宽仁。《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唐 李白 《赠清漳明府侄聿》诗:“蒲鞭挂簷枝,示耻无扑抶。”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词语解释:拜杖 拼音:bài zhàng
向皇帝进谏而受廷杖。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禁卫·陆刘二缇帅》:“五君子先后抗疏,拜杖闕下,亦赖其加意省视,且预戒行杖者,得不死箠楚。” 清 王广心 《送董苍水游楚粤》诗:“先朝直节 董侍郎 ,锄奸拜杖投南荒。”词语解释:机杖 拼音:jī zhàng
几案与手杖。老年人平时以几靠身,以杖扶持,故喻年迈。机,通“ 几 ”。 三国 魏 嵇康 《思亲诗》:“望南山兮发哀嘆,感机杖兮涕汍澜。”词语解释:臀杖 拼音:tún zhàng
刑罚名。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等抽击人的臀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 定州 新乐县 一教场,保丁五十人,有四十九人受臀杖(打屁股)。”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词语解释:决杖 拼音:jué zhàng
处以杖刑。用大荆条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隋书·高祖纪上》:“其诸司论属官,若有愆犯,听於律外斟酌决杖。”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府法曹断掠粮贼,惟各决杖一百。”《宋史·刑法志一》:“因詔:‘ 岭 南民犯窃盗,赃满五贯至十贯者,决杖、黥面、配役。’”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然亦如 严幼芳 、 刘婆惜 备受箠楚决杖矣。”词语解释:责杖 拼音:zé zhàng
谓以杖刑责罚。《禅真后史》第十四回:“ 老何 并为从人犯,俱责杖枷号示众。”词语解释:卭杖 拼音:qióng zhàng
筇竹制的手杖。《文选·左思〈蜀都赋〉》:“卭杖传节於 大夏 之邑,蒟酱流味於 番禺 之乡。” 刘逵 注:“卭竹杖以节为奇。”词语解释:刑杖 拼音:xíng zhàng
刑具,行刑用的棍棒。《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新到囚犯,未经刑杖,莫教聚於一处,恐弄出些事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用刑》:“刑杖夹桚之具,皆竹木为之。”《天雨花》第七回:“扯下 如琴 、 若段 身,按倒阶前施刑杖,二爷无地可藏身。”词语解释:刀杖 拼音:dāo zhàng
见“ 刀仗 ”。
词语解释:刀仗 拼音:dāo zhàng
亦作“ 刀杖 ”。
(1).刀和杖。古代兵器总称。《三国志·蜀志·许慈传》:“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九:“奴失刀仗倒地,狗咋其阴, 然 ( 张然 )因取刀仗杀奴。”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刀仗,人所持为仗。仗亦弓、矟、杵棒之总名也。”《水浒传》第三一回:“以此不教他们将刀仗出去,只与他挠钩套索。”
(2).刀和杖。屠宰用具。《水浒传》第四四回:“ 石秀 应承了,叫了副手,便把大青大緑妆点起肉案子、水盆、砧头,打磨了许多刀杖,整顿了肉案,打并了作坊、猪圈,起上十数个肥猪,选个吉日,开张肉舖。”词语解释:仰杖 拼音:yǎng zhàng
见“ 仰仗 ”。
词语解释:仰仗 拼音:yǎng zhàng
亦作“ 仰杖 ”。 依赖;依靠。《北史·魏阳平王新成传》:“詔徵赴京,勖以战伐之事。对曰:‘当仰杖庙算,使 呼韩 同 渭桥 之礼。’”《东周列国志》第五回:“丈夫志在自立,岂可仰仗於婚姻耶!”《红楼梦》第八五回:“你先回去道谢太太惦记着,底下我们还有多少仰仗那边爷们的地方呢。” 杨朔 《海罗杉》:“红军凭着天险,仰仗着人民的支持,接二连三把进攻的敌人收拾个干净。”词语解释:代杖 拼音:dài zhàng
指为获取报酬而代犯人受杖责。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乙酉鼎革,籍没田产,遂无立锥,羣姬雨散,一身孑然,与佣丐为伍,乃至为人代杖。”词语解释:兵杖 拼音:bīng zhàng
亦作“ 兵仗 ”。
(1).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书千餘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战櫂都虞候 王暉 等,获兵仗数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备院掌上甲胄、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帐诸事。”
(2).特指棍棒一类兵器。《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 蚩尤 ﹞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3).借指执兵杖的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行七八里,见兵仗等五十餘人,形神则常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