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杵臼 拼音:chǔ jiù
(1).杵与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六韬·农器》:“战攻守御之具尽在於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钁鍤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东厢石山犹传杵臼之跡。庭中亦有旧宇处,尚髣髴前基。” 唐 杜甫 《九成宫》诗:“苍石八百里,崖断如杵臼。”
(2).以杵捣臼。《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二人諫,不听,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碓舂於市。”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高肱举杵,正身而舂之。”《南史·宋纪上·武帝》:“明日復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覘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於榛中擣药。” 唐 张籍 《太白老人》诗:“洞里仙家常独往,壶中灵药自为名。春泉四面遶茅屋,日日唯闻杵臼声。”《当代》1984年第3期:“吨,吨-咚……沉闷的杵臼声,似乎从 泸沽湖 底,从 狮子山 肚子里滚来。”
(3).指 春秋 晋 人 公孙 杵臼 。 晋景公 佞臣 屠岸贾 残杀世卿 赵氏 全家,灭其族,复大索 赵氏 遗腹孤儿。 赵氏 门客 公孙杵臼 舍出生命保全了 赵氏 孤儿。事见《史记·赵世家》。 明 何景明 《下宫行》:“千金诈卖 赵氏 子,真孤乃存 杵臼 死。”
(4).借为别人保全后嗣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但怜此褓中物,恐坠宗祧。君义士,能为我 杵臼 否?”词语解释:杵声 拼音:chǔ shēng
(1).以杵捣物声。捣衣声。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唐 孟郊 《闻砧》诗:“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前蜀 李珣 《定风波令》词:“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2).以杵捣物声。夯土声。 唐 张籍 《筑城词》:“力尽不得休杵声,杵声未定人皆死。” 宋 苏洵 《上韩枢密书》:“杵声未絶,城輒随坏。”词语解释:杵歌 拼音:chǔ gē
夯歌;打夯号子。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大礼》:“自 嘉会门 至 丽正门 ,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輅之往来。每队各有歌头,以綵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按,《左传·襄公十七年》:“筑者謳曰:‘ 泽门 之晳,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此亦古代的杵歌。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词语解释:杵砧 拼音:chǔ zhēn
捣衣的槌棒与垫石。 唐 于濆 《里中女》诗:“贫窗共机杼,富家鸣杵砧。”词语解释:杵药 拼音:chǔ yào
捣药。 宋 陆游 《捣药鸟》诗:“幽禽似欲嘲衰病,故学禪房杵药声。”又此诗小序:“雾中有此鸟,鸣声清絶,正如杵药。” 邓友梅 《烟壶》:“饼上雕了 嫦娥 月桂,玉兔杵药。”词语解释:杵木
筑土的木槌词语解释:杵舂 拼音:chǔ chōng
用杵舂捣。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不见其形,但闻其声,如杵舂敲磕,人谓之 葛仙翁 捣药岛。”词语解释:杵瓜 拼音:chǔ guā
木通科植物木通的果实,因其形似杵,故称。俗称野木瓜。中医以未成熟果实入药,称八月札。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五五:“野木瓜,一名八月樝,又名杵瓜。出 新郑县 山野中。蔓延而生,妥附草木上。叶似黑豆叶,微小光泽,四五叶攒生一处。结瓜如肥皂大,味甜。”词语解释:杵棒 拼音:chǔ bàng
棍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作脚步蘸立,为驱捉视听之状。”词语解释:杵糠 拼音:chǔ kāng
舂谷杵头上粘着的糠末。可入药。 五代 谭峭 《化书·术化》:“水竇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疗噎。”参阅《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米穀部中品·舂杵头糠》。词语解释:杵臼交 拼音:chǔ jiù jiāo
《后汉书·吴祐传》:“ 公沙穆 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 祐 赁舂。 祐 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后因以“杵臼交”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文登 周生 ,与 成生 少共笔砚,遂订为杵臼交。而 成 贫,故终岁依 周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追忆 乾隆 丙辰荐鸿博入都,在 赵横山 阁学处见美少年 张君 名 顾鑑 者,彼此订杵臼之交。”词语解释:杵触 拼音:chǔ chù
触犯,冒犯。 唐 沉亚之 《上家官书》:“书辞多鄙,又不尽志,杵触清严,罪无可逭。”词语解释:杵头 拼音:chǔ tóu
即杵。舂捣用的棒槌。《西游记》第九五回:“这 大圣 抡铁棒,仔细迎着看时,见那短棍儿一头壮,一头细,却似舂碓臼的杵头模样。”谚语:杵头出白米,棒头出孝子。词语解释:杵搏石 拼音:chǔ bó shí
捣衣石。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 平阳 谓擣衣石为杵搏石。搏亦擣也。”词语解释:杵杖 拼音:chǔ zhàng
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
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词语解释:杵土 拼音:chǔ tǔ
筑土,夯土。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寺定光多宝塔碑记》:“塔之科也,恐山之偏,忧地之入,将堑平壤五十尺之深,百有餘尺之阔,杵土积石而上,逮二十尺,瞥然虹见,莹然穴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