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语上声 [yǔ,语言][chǔ chú,居住、处理,动形词]屿[详注1][yǔ,给予][yǔ,赐予][详注2][jǔ][详注3][zhù][duō]峿[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諿[详注4]汿


注1:去 墟上声。《集韵》彻也。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注2:御 《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左传·襄四年》季孙不御。《注》御,止也。《释文》御,鱼吕反。 又鲁邑名。《左传·襄二十二年》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注》御叔,鲁御邑大夫。《释文》御,鱼吕反。
注3:作 zuò,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注4:鐻 音巨。与簴同。钟鼓之柎也。《史记·秦始皇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末字词组
砧杵月杵急杵臼杵木杵香杵铃杵百尺杵
玉杵漂杵金杵舂杵灵杵吉祥杵槌杵碎虫零杵
邻杵倚杵降魔杵金刚杵花杵血流漂杵柘杵场杵
寒杵相杵双杵促杵谌杵云锸雨杵拿黑杵 

词语解释:砧杵  拼音:zhēn chǔ
亦作“碪杵”。 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南朝 宋 鲍令晖 《题书后寄行人》诗:“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 唐 韦应物 《登楼寄王卿》诗:“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宋 苏轼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诗之二:“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元 商衟 《新水令》套曲:“愁闻砧杵敲,倦听宾鸿叫。” 清 纳兰性德 《浪淘沙》词:“野宿近荒城,碪杵无声。”
词语解释:玉杵  拼音:yù chǔ
(1).玉制的舂杵,亦用作舂杵的美称。 宋 陆游 《玉京行》:“炉开沐浴时日良,清夜玉杵闻琳房。” 元 耶律楚材 《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之四:“酒仙飘逸不知茶,可笑流涎见麴车。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2). 唐 裴铏 《传奇·裴航》载, 裴航 以玉杵臼为聘礼,娶 云英 仙去。后因以玉杵指求婚之聘礼。 明 杨珽 《龙膏记·空访》:“多情委路尘,怕永负今生玉杵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千金觅玉杵,殷勤手自将。”参见“ 玉杵臼 ”。
(3).传说月中有白兔持杵捣药,因以玉杵指月亮。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 嫦娥 奉。”
(4).山药之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谷上·山药》:“《清异録》: 吴淑 《冬日招客》诗云:‘晓羹沉玉杵。’玉杵,谓山蕷。”
词语解释:玉杵臼  拼音:yù chǔ jiù
玉制的杵和臼。 唐 裴铏 《传奇·裴航》载, 唐 长庆 中,秀才 裴航 经 蓝桥驿 ,遇一老妪,有孙女名 云英 ,艳丽殊绝,欲娶之。妪索玉杵臼为聘礼, 航 后以重价访得,更为妪捣药百日,然后与女成婚,终成上仙。后以“玉杵臼”喻难得之物。 宋 陆游 《寄龚立道》诗:“难逢正似玉杵臼,易散便成风马牛。”
词语解释:邻杵  拼音:lín chǔ
指邻近的捣衣声。多用以烘托旅人寒夜的寂寞。 唐 白居易 《早秋独夜》诗:“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 唐 贾岛 《上谷旅夜》诗:“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清 纳兰性德 《雪中和友》:“哀雁兼邻杵,共君寒夜心。”
词语解释:寒杵  拼音:hán chǔ
寒秋时的杵声。杵,捣衣用的棒槌。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环境的冷落、萧索或思乡。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诗:“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唐 杜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唐 皇甫曾 《寻刘处士》诗:“隔城寒杵急,带月早鸿还。”
词语解释:月杵  拼音:yuè chǔ
传说月宫中捣药之杵。亦借指月亮。 唐 李商隐 《寓怀》诗:“星机抛密绪,月杵散灵氛。” 叶葱奇 注:“月杵,月中擣药杵。” 唐 王初 《送陈校勘入宿》诗:“银臺级级连青汉,桂子香浓月杵低。”《镜花缘》第八八回:“ 令徵 於是开芳庖、设华俎、裹朮粮、命椒醑、左笙鼗、右鐘吕、悬风铃、笑月杵。”参见“ 月中兔 ”。
词语解释:月中兔  拼音:yuè zhōng tù
古代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称月中兔。又称月兔。《艺文类聚》卷一引 汉 刘向 《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馀,阳也,而与兔并明,阴係阳也。”《艺文类聚》卷一引 晋 傅咸 《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擣药。”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愚谓兔自属日,所谓月中兔者,月中之日光也……世俗遂谓月中有捣药兔,妄矣。”参见“ 月兔 ”。
词语解释:漂杵  拼音:piāo chǔ
浮起舂杵。形容恶战流血之多。《书·武成》:“会于 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孔颖达 疏:“自攻其后,必杀人不多;血流漂舂杵,甚之言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 前蜀 韦庄 《辛丑年》诗:“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 瞿秋白 《荒漠里》:“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
词语解释:倚杵  拼音:yǐ chǔ
古代谶纬家言,谓若干年后天地将变得相近,立杵于地可倚于天。《初学记》卷一引《河图挺佐辅》:“百世之后,地高天下,不风不雨,不寒不暑……如此千岁之后而天可倚杵,汹汹隆隆,曾莫知其始终。”《古微书》卷十六引《易筮类谋》:“天卑地高,雷讙公行。星昼奔,蜺夜闇无光。上无乾,下无常,天地昧昧履践冰。民衣雾,主吸霜,閒可倚杵於何藏。”原注:“天卑地高,天地相去,其閒才可倚一杵耳。” 唐 杨炯 《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恐玄穹倚杵,碧海成桑。” 王国维 《游仙》诗:“如盖青天倚杵低,方流玉水旋成泥。”
词语解释:相杵  拼音:xiāng chǔ
舂谷时发出的号子声。语本《礼记·檀弓上》:“邻有丧,舂不相。”《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相谓送杵声,以声音自劝也。”《宋书·符瑞志下》:“臣不量卑懵,窃慕击壤有作,相杵成謳。”
词语解释:急杵  拼音:jí chǔ
(1).急促的捣衣声。 宋 陆游 《露坐》诗:“秋近不堪闻急杵,夜凉已復怯轻絺。”
(2).指急速挥动的捣衣杵。 元 吴师道 《促织吟》:“背壁孤灯照清泪,谁家急杵捣寒衣。”
词语解释:金杵  拼音:jīn chǔ
佛教传说中的降魔兵器。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什迦摩尼佛金铜瑞像碑》:“珠缨大士,登护法之筵;金杵神王,夹降魔之座。” 五代 齐己 《赠智满三藏》诗:“金杵力摧魔界黑,水精光透夜灯红。”
词语解释:降魔杵  拼音:xiáng mó chǔ
佛教法器。佛寺中金刚塑像手执之杵。亦泛指古代的一种棒状武器。《宋史·呼延赞传》:“及作破阵刀、降魔杵;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十数斤。”《西游记》第四二回:“那 木叉 按下云头,将降魔杵,如筑墻一般,筑了有千百餘下。”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八大刹佛作,媲美 苏州 。而 重寧寺 佛作,则照内工做法……如华盖、琵琶、佛魔杵、九环锡杖。”
词语解释:双杵
古人捣衣,对立执杵如舂米,故名双杵
词语解释:臼杵  拼音:jiù chǔ
臼与杵。舂粮食或他物的容器和捣棒。《易·繫辞下》:“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三国志·魏志·阮籍传》“官至步兵校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苏门山 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词语解释:舂杵  拼音:chōng chǔ
古代乐器的一种。用于调节音乐的节拍。《文献通考·乐十二》:“舂杵,亦谓之顿相。相,助也,以节乐也。”
词语解释:金刚杵  拼音:jīn gāng chǔ
原为古 印度 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为表示摧毁魔敌的法器。用金、银、铜、铁等为之,长八指到十二指,中间为把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等的刃头。《法苑珠林》卷四:“前风轮坚固不可沮坏,有 大洛那力 人以金刚杵击之,杵碎,风轮无损。” 许地山 《空山灵雨·愿》:“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亦省称“ 金刚 ”。《大日经》卷一:“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词语解释:促杵  拼音:cù chǔ
谓急促地捣衣。杵,捣衣用的棒槌。 宋 徐铉 《赋得捣衣》诗:“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
词语解释:木杵  拼音:mù chǔ
舂米或捣物的木棒。《汉书·陈万年传》:“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 金 周昂 《边俗》诗:“木杵舂晨急,糠灯照夜多。” 刘白羽 《热情的歌声没有停止》:“妇女们从水井边顶着水瓮回来,然后高举着木杵在巨大的木臼里捣米。”
词语解释:灵杵  拼音:líng chǔ
指传说中月中白兔的捣药杵。 宋 苏洵 《欧阳永叔白兔》诗:“猎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
词语解释:花杵  拼音:huā chǔ
制作精致的捶衣杵。亦用以指捣衣声。 唐 司空曙 《和王卿立秋即事》:“宫响传花杵,天清出露盘。” 龚骞 《九秋·秋风》诗:“柳丝荡空菊入帷,颯颯宫响传花杵。”
词语解释:谌杵  拼音:chén chǔ
谓奸诈之人伪托真诚。《管子·任法》:“然故諶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 尹知章 注:“杵所以毁碎於物者也。谓姦诈之人,伪託於諶,以毁君法。”一说当作“堪材”,谓材力强胜能任事者。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孙诒让 曰:“‘諶杵’当为‘堪材’,皆形之误也……堪材谓材力强胜能任事者,与《吕览》堪士义同。”
词语解释:香杵  拼音:xiāng chǔ
捣衣棒槌的美称。 汉 班婕妤 《捣素赋》:“於是投香杵,叩玫砧。” 北魏 温子昇 《捣衣》诗:“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词语解释:吉祥杵  拼音:jí xiáng chǔ
中药桔梗之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药谱》:“吉祥杵:桔梗。”
词语解释:血流漂杵  拼音:xuè liú piāo chǔ
(1).血流成河,能漂起木杵。形容杀人极多。《书·武成》:“ 受 率其旅若林,会于 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孔 传:“血流漂舂杵,甚之言也。” 汉 贾谊 《新书·益壤》:“ 炎帝 无道, 黄帝 伐之 涿鹿 之野,血流漂杵,诛 炎帝 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2).有时亦形容受伤后流血很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差役便把他按倒在地,褪下裤子,当街打了五十小板子……当时把他打得血流漂杵。”一说:“杵,大盾。”参阅 清 黄生 《义府·血流漂杵》
词语解释:云锸雨杵  拼音:yún chā yǔ chǔ
锸如云集,杵如雨下。形容迅速地挖泥捣土。 唐 杜牧 《礼部尚书崔公行状》:“江水涨溢,公曰:‘安得长堤而御之。’言讫,兵士齐民,云鍤雨杵,一挥立就。”
词语解释:铃杵  拼音:líng chǔ
僧、道游方时手持的响器。《宋史·外国传六·天竺》:“ 至道 二年八月,有 天竺 僧随舶至海岸,持帝鐘、铃杵、铜铃各一。”《水浒传》第六一回:“ 吴用 手中摇着铃杵,口里念四句口号。”
词语解释:槌杵  拼音:chuí chǔ
棒槌。 唐 于志宁 《谏太子承乾书》:“丁匠官奴入内,比者曾无监管……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
词语解释:柘杵  拼音:zhè chǔ
用柘木制的杵。 汉 刘向 《说苑·权谋》:“歖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邪?”
词语解释:拿黑杵  拼音:ná hēi chǔ
受取不应付给的钱。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论唱,论做,论扮相,她都有下海的资格。可是,她宁愿作拿黑杵的票友,而不敢去搭班儿。”
词语解释:百尺杵  拼音:bǎi chǐ chǔ
人参的俗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集解﹞引 苏颂 曰:“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椏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椏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
词语解释:碎虫零杵  拼音:suì chóng líng chǔ
断续的虫声和杵声。 清 纳兰性德 《御带花·重九夜》词:“朱楼六扇小屏山,寂寞几分尘土。虯尾烟消,人梦觉碎虫零杵。”
词语解释:场杵  拼音:chǎng chǔ
场上脱粒用的棍棒之属。 清 曹寅 《泛舟虎丘观获得菊字》诗:“回舟看稻穗,岁事喜初熟。登登场杵鸣,靄靄茅簷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