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麻平声 [chē][chā,差错][xiē,少也][zhuā][há xiā][yā][wō][chá zhā][音奢。火種也。][jiā qié]髿[shē][pá][chā][bā ba][详注1][同鸦。][详注2][chá ná][xiá xiā][chā zhā][划船][bā][shé][zhā][详注3][lā la][zhā][zhē,音遮。啰嗻,多言也。或作謶。][yā][详注4][详注5][详注6][chá][huá]夿


注1:污 音窊。凿地也。《礼·礼运》污尊而抔饮。《注》污尊,凿地为尊。
注2:涂 《集韵》《韵会》直加切,音秅。沮洳也。一曰饰也。 又《集韵》余遮切,音耶。涿涂,山名,见《史记·匈奴传》。
注3:荼 《唐韻》宅加切,音茶。神名。又《集韻》余遮切,音邪。荼陵,縣名,在長沙。又《集韻》時遮切,音闍。《爾雅·釋草》蔈、荂,荼,卽芀也。
注4:吾 《广韵》五加切《集韵》牛加切,音牙。允吾,县名。《前汉·地理志》金城郡允吾县。《注》应劭曰:允吾,音铅牙。
注5:茬 音槎。斫木。《鲁语》山不茬蘖。字从草。◎按茬字,《后汉书》《水经注》皆从仕,宋祁曰:当作荏,今茌茬荏并存。茬字从草作。
注6:祖 《集韵》咨邪切。《前汉·地理志》安定郡有祖厉县。
末字词组
枇杷谷杷铁齿杷木杷拖杷竹杷  

词语解释:枇杷  拼音:pí pá
1.果木名。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叶长圆形,花白色,冬花夏熟。实球形或椭圆形,味甜美,供生食,或制罐头食品。叶可入药。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於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杮,亭奈厚朴。”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一:“枇杷须接,乃为佳果。一接核小如丁香荔枝,再接遂无核也。” 杨朔 《征尘》:“它的本身更象一颗虫蚀而腐烂的枇杷。”
2.即琵琶。《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参见“ 琵琶 ”。
词语解释:琵琶  拼音:pí pá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词语解释:谷杷  拼音:gǔ pá
摊晒谷物的农具。又名透齿杷。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二:“后有穀杷,或谓透齿杷,用摊晒穀。”
词语解释:铁齿杷  拼音:tiě chǐ pá
用大铁钉做齿的耙,用于弄碎土块,平整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葵》:“深掘,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铁齿杷耬之,令熟,足踏使坚平。” 缪启愉 校释:“‘铁齿杷’,指手用铁钉耙,不是指牲口拉的。”
词语解释:木杷  拼音:mù pá
农具名。木制的杷子,有齿。《水浒传》第三二回:“背后十数个人跟着,都拿木杷、白棍。”
词语解释:拖杷  拼音:tuō pá
用来集麦的农具。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四:“拖杷,耬麦长杷也。首列二十餘齿,短木柄,以批契继腰曳之。尝见麦野,为风雨所损,而茎穗交乱,不能浄鏺。故製此具,腰后纵横耬之,仍手握柄镰,芟其遗餘。所得秸穗,随拥积之。有一杷毕功,得麦十餘斛。”
词语解释:竹杷  拼音:zhú pá
竹制农具名。耙疏用具。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二:“竹杷,场圃樵野间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