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枣栗枣实枣昏枣儿红枣蔬枣油枣宜会战枣椰
枣红枣瓜枣脯枣华枣膏昏钝枣穰金枣圈枣核钉
枣花枣核枣园枣泥酥枣节杖枣糒枣心笔枣仁
枣下枣梨枣圃枣猫枣榛枣脩枣核笔 
枣林枣径枣本枣泥枣糗枣行枣塔 
枣木枣子枣修枣菜枣槊枣糕枣呢 

词语解释:枣栗  拼音:zǎo lì
(1).枣树与栗树。亦指枣子与栗子。《战国策·燕策一》:“南有 碣石 、 雁门 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於民,此所谓天府也。”《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既至 安邑 ,御服穿敝,惟以枣栗为食。”
(2).古时妇女早间拜见长辈时常献的果品。《仪礼·士昏礼》:“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 贾公彦 疏:“枣栗,取其早自谨敬。”《国语·鲁语上》:“夫妇贄不过枣栗,以告虔也。” 韦昭 注:“枣,取蚤起,栗,取敬肃。”
词语解释:枣红  拼音:zǎo hóng
像红枣的颜色。如:枣红马;枣红夹袄。
词语解释:枣花  拼音:zǎo huā
(1).枣树花。 南朝 梁简文帝 《金乐歌》:“铁鑊种梁子,铜枢生枣花。” 唐 李颀 《送陈章甫》诗:“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2).指枣花形状的花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望着枣花帘影杏纱纹,那壁厢欵问慇懃。”
(3).食品名。用面粉和枣子做成的糕点。 袁同兴 《盼到明天出日头》诗:“手里没有年糕拿,篮子没有提枣花。”
词语解释:枣下  拼音:zǎo xià
(1).枣树下。因枣下攒聚有时,常用以喻人间的盛衰和世态炎凉。《古咄唶歌》:“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夏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 晋 潘岳 《笙赋》:“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謚为?”纂与“攒”通,聚貌。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 桃源 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2).古曲名。《文选·潘岳〈笙赋〉》:“咏《园桃》之夭夭,歌《枣下》之纂纂。” 张詵 注:“《园桃》《枣下》,古曲名。” 南朝 齐 谢朓 《同赋杂曲名·秋竹曲》:“欲求《枣下》吹,别有 江 南枝。” 南朝 梁 刘孝绰 《发建兴渚示到陆二黄门》诗:“犹闻《枣下》吹,尚识杏间堂。”
词语解释:枣林  拼音:zǎo lín
枣树林。 北周 庾信 《咏树》:“残核移桃种,空花植枣林。幽居对蒙密,蹊径转深沉。” 宋 黄庭坚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枣林蔽天日,交阴不容繖。”
词语解释:枣木  拼音:zǎo mù
(1).枣树。《新唐书·五行志二》:“八年六月庚寅,京师大风雨,毁屋飘瓦,人多压死者。丙申, 富平 大风,拔枣木千餘株。”
(2).指枣树的木材。质地坚硬,可用以翻刻碑石上的文字。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嶧山 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卑唐》:“ 欧 、 虞 、 颜 、 柳 诸家碑,磨翻已坏,名虽尊 唐 ,实则尊翻变之枣木耳。”
词语解释:枣实  拼音:zǎo shí
枣子。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 郑玄 曰:‘枣油,擣枣实,和,以涂繒上,燥而形似油也。’” 宋 欧阳修 《戏书示黎教授》诗:“乌衔枣实园林熟,蜂採檜花村落香。”
词语解释:枣瓜  拼音:zǎo guā
传说中的仙枣。又称安期枣。典出《史记·封禅书》:“ 少君 言上曰:‘……臣尝游海上,见 安期生 , 安期生 食巨枣,大如瓜。 安期生 僊者,通 蓬莱 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宋 苏轼 《赠蒲间信长老》诗:“已从 子美 得桃竹,不向 安期 觅枣瓜。” 宋 辛弃疾 《临江仙·和王道夫信守韵》词:“枣瓜如可啖,直欲觅 安期 。”
词语解释:枣核  拼音:zǎo hé
(1).枣子的核。《后汉书·方术传下·王真》:“ 孟节 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 质 , 质 含之便不復饥。”
(2).枣核笔的省称。 宋 黄庭坚 《林为之送笔戏赠》诗:“外貌虽铣泽,毫心或麄糲。功将希栗尾,拙乃成枣核。”
词语解释:枣梨  拼音:zǎo lí
谓雕版印刷。旧时多用枣木或梨木雕刻书版,故称。 清 王士禛 《与程昆仑书》:“诗自 万历 甲辰,未付枣梨。 茂翁 贫且甚,不能自谋板行。” 清 胡丹凤 《重刻〈吕东莱先生文集〉序》:“余应之曰:‘……闻君有是书善本,盍假观之?’ 王君 诺,遂出以畀余。余大喜,如获拱璧,重付枣梨。”
词语解释:枣径  拼音:zǎo jìng
亦作“ 枣径 ”。 两旁植有枣树的路径。 南朝 梁 庾肩吾 《乱后经夏禹庙》诗:“松龕撤暮俎,枣逕落寒丛。” 唐 戴叔伦 《别崔法曹》诗:“欲作别离西入 秦 ,芝田枣逕往来频。” 宋 张耒 《夏日》诗之三:“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词语解释:枣子  拼音:zǎo zǐ
枣树的果实。《尔雅·释木》“櫅,白枣” 晋 郭璞 注:“即今枣子白熟。” 方之 《在泉边》:“枣子吃肚下,核子在心里。”
词语解释:枣昏  拼音:zǎo hūn
形容昏聩迟钝。语出《宋书·范晔传》:“枣膏昏钝。” 明 陈继儒 《书蕉·枣昏》:“ 宋 人书启自叙云:‘性本枣昏,质惟木訥。’”参见“ 枣膏昏钝 ”。
词语解释:枣膏昏钝  拼音:zǎo gāo hūn dùn
《宋书·范晔传》:“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枣膏昏钝,甲煎浅俗,非唯无助於馨烈,乃当弥增於尤疾也。”原为斥朝士 羊玄保 之语,后用以形容昏聩迟钝。 宋 赵鼎臣 《谢路帅启》:“伏念某植性斯下,赋才仅中,资蟠木以输囷,类枣膏而昏钝。”
词语解释:枣脯  拼音:zǎo fǔ
枣子制成的果干。《史记·滑稽列传》:“ 楚庄王 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牀,啗以枣脯。”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枣脯法:切枣曝之,乾如脯也。”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嶂图》诗:“屈居华屋啖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元 吴莱 《忆寄方子清》诗:“生徒脩枣脯,祭品受葅臡。”
词语解释:枣园  拼音:zǎo yuán
又称 延园 。在 陕西省 延安市 西北约七公里。1944年至1947年3月,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园内有 毛泽东 旧居、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旧址等。 陈毅 《枣园曲》:“停车 枣园 路,记从前,人民革命,中央曾驻。小米步枪对大敌,鬭争真个艰苦。” 贺敬之 《回延安》诗:“ 宝塔山 下留脚印, 毛主席 登上了 天安门 。 枣园 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 滚滚喊‘前进’!”
词语解释:枣圃  拼音:zǎo pǔ
枣树园地。 唐 韩愈 孟郊 《秋雨联句》:“枣圃落青璣,瓜畦烂文贝。”
词语解释:枣本  拼音:zǎo běn
用枣木翻刻法帖,再予捶拓,所得的拓本称“枣本”。 宋 刘克庄 《答杨双》诗:“枣本流传容有伪,笺家穿凿苦求奇。”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砚史》:“戊午四月, 惜菴 子 子鳧待詔 赠予拓本十二纸,即 吴 刻枣本。”
词语解释:枣修  拼音:zǎo xiū
同“枣脩”。
枣子与肉脯。古代妇女拜见长辈时携带的礼物,取其起早而虔敬之意。
词语解释:枣脩  拼音:zǎo xiū
枣子与肉脯。古代妇女拜见长辈时携带的礼物,取其起早而虔敬之意。《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贄,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孔颖达 疏:“枣,取其早起也;脩,取其自脩也。” 南朝 齐 张融 《与从叔永书》:“榛栗枣脩,女贄既长,束帛禽鸟,男礼已大。” 宋 苏辙 《大行太皇太后上仙功德疏》:“贄罢枣脩,襚陈褘狄,敢荐竺文之秘,少资天福之餘。”
词语解释:枣儿红  拼音:zǎo ér hóng
烧酒的一种。《通俗常言疏证》卷四引《通州物产志》:“烧酒有米烧、麦烧各种。米烧有木瓜、玫瑰、乔饼、葡萄、枣儿红、竹叶青诸名。”
词语解释:枣华  拼音:zǎo huá
枣树开花季节。泛指初夏。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脉证杂比略例三之十七》:“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者,枣华而死。”
词语解释:枣泥酥  拼音:zǎo ní sū
用枣泥作馅的一种酥皮点心。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我给你拿点枣泥酥来。”
词语解释:枣猫  拼音:zǎo māo
生于枣树上的一种虫子。可入药。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枣猫》
词语解释:枣泥  拼音:zǎo ní
将枣子煮熟后去皮去核捣烂制成的泥状物,做馅儿用。如枣泥月饼、枣泥包子等。
词语解释:枣菜  拼音:zǎo cài
枣子与蔬菜。《后汉书·邓禹传》:“ 赤眉 復还入 长安 , 禹 与战,败走,至 高陵 ,军士飢饿者,皆食枣菜。”《三国志·魏志·李傕郭汜传》:“是时蝗虫起,岁早无穀,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
词语解释:枣蔬  拼音:zǎo shū
枣子与蔬菜。《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秦 大饥, 应侯 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 昭襄王 曰:‘……夫发五苑而乱,不如弃枣蔬而治。’”
词语解释:枣膏昏钝  拼音:zǎo gāo hūn dùn
《宋书·范晔传》:“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枣膏昏钝,甲煎浅俗,非唯无助於馨烈,乃当弥增於尤疾也。”原为斥朝士 羊玄保 之语,后用以形容昏聩迟钝。 宋 赵鼎臣 《谢路帅启》:“伏念某植性斯下,赋才仅中,资蟠木以输囷,类枣膏而昏钝。”
词语解释:枣节杖  拼音:zǎo jié zhàng
由枣木制成的带节的杖。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 蜀 将 尹偃 ……膂力絶人,常戏左右,以枣节杖击其脛,随击筋涨臃肿,初无痕挞。”
词语解释:枣榛  拼音:zǎo zhēn
枣子和榛子。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麦饭提一簞,枣榛提一筐;村酒与山蔬,一一自携将。”
词语解释:枣糗  拼音:zǎo qiǔ
枣子和糗。古时用为祭供之品。《仪礼·既夕礼》:“四籩:枣、糗、栗、脯。” 贾公彦 疏:“《籩人》云‘羞籩之实,糗饵粉餈’, 郑 云:‘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糗者,擣粉熬大豆为饵。’”《仪礼·有司彻》:“主妇反,取籩于房中,执枣糗坐设之,枣在稷南,糗在枣南。”
词语解释:枣槊  拼音:zǎo shuò
用枣木做杆的长矛。 前蜀 贯休 《观怀素草书歌》:“忽如 鄂公 喝住 单雄信 , 秦王 肩上搨著枣木槊。”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东曲首向北墙畔 单将军庙 ,乃 单雄信 墓也。上有枣树,世传乃枣槊发芽,生长成树。”《宋史·呼延赞传》:“ 赞 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
词语解释:枣油  拼音:zǎo yóu
干燥的枣泥。因状似油脂,故称。《玉函山房辑佚书·通礼类》引 晋 卢谌 《杂祭法》:“春祀用枣油。”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枣油法: 郑玄 曰:‘枣油,擣枣实,和,以涂繒上,燥而形似油也。’”
词语解释:枣穰金  拼音:zǎo ráng jīn
即金条。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俺那相公认得你,着我与你十两枣穰金,在我这腿曲褳子里打着,你自取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哨遍》引 钱素庵 曲:“恨不得, 扬子江 变做酒,枣穰金积到斗,为几文贉背钱,受了些旁人呪。”
词语解释:枣糒  拼音:zǎo bèi
用枣子和米蒸煮的饭食。《齐民要术·杂说》引 汉 崔寔 《四民月令》:“是月也,可作枣糒,以御宾客。”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飧饭》:“粳米枣糒法:炊米熟烂,曝令乾,细筛。用枣蒸熟,迮取膏,溲糒。率一升糒,用枣一升。”
词语解释:枣脩  拼音:zǎo xiū
枣子与肉脯。古代妇女拜见长辈时携带的礼物,取其起早而虔敬之意。《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贄,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孔颖达 疏:“枣,取其早起也;脩,取其自脩也。” 南朝 齐 张融 《与从叔永书》:“榛栗枣脩,女贄既长,束帛禽鸟,男礼已大。” 宋 苏辙 《大行太皇太后上仙功德疏》:“贄罢枣脩,襚陈褘狄,敢荐竺文之秘,少资天福之餘。”
词语解释:枣行  拼音:zǎo xíng
刻板印刷行世。古代刻板多用枣木,故谓枣行。 明 王子衡 《〈何大复集〉序》:“《大復集》辞赋三卷、四言诗一卷……别论若干卷,刻在 潞州 。斯集枣行久矣,尚未託有序列。其甥 王君 朝良 泣谓余曰:‘公吾舅氏之知己也,兹言非公其谁!’”
词语解释:枣糕  拼音:zǎo gāo
用面粉和枣蒸制成的一种食品。 汉 崔寔 《四民月令》:“ 齐 人呼寒食为冷节,以麯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水浒传》第五四回:“ 李逵 取出枣糕,叫过卖将去整理,三个一同饮了几杯酒,吃了枣糕,算还了酒钱。”
词语解释:枣宜会战  拼音:zǎo yí huì zhàn
1940年5月,日军向枣阳、襄阳、宜昌地区进攻,中国第五战区调集主力部队对敌军实施反包围。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渡襄河出击,在南瓜店遭敌万余人夹击,壮烈殉国。随后,日军强渡襄河,攻占襄阳、宜昌。6月16日,中国军队全面反攻,收复宜昌,此后双方形成对峙。
词语解释:枣圈  拼音:zǎo quān
枣脯的一种。其形如圈,故称。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子卖乾菓子,乃旋炒银杏……枣圈、梨圈、桃圈、核桃。”
词语解释:枣心笔  拼音:zǎo xīn bǐ
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 宋 黄庭坚 《书侍其瑛笔》:“今 侍其瑛 秀才以紫毫作枣心笔,含墨圆健。”
词语解释:枣核笔  拼音:zǎo hé bǐ
即枣心笔。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 宋 黄庭坚 《跋东坡论笔》:“ 东坡 平生喜用 宣城 诸葛 家笔,则宛转可意,自以为笔论穷于此,见几研间有枣核笔,必嗤誚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然 东坡 不善双钩悬腕,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词语解释:枣塔  拼音:zǎo tǎ
枣制食品的一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 大辽 加之猪羊鷄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
词语解释:枣呢  拼音:zǎo ne
枣红色的呢料。 艾芜 《荣归》:“原来同行还有一个人,那是穿着枣呢马褂,藏青夹袍的。”
词语解释:枣椰  拼音:zǎo yē
果木名。又名海枣、椰枣。常绿乔木,浆果长椭圆形,形状像枣,产于 亚洲 西南部和 非洲 北部。果肉味甜,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可鲜食或作蜜饯。木材供建筑用,树干浸出的汁液可以制糖和酒。
词语解释:枣核钉  拼音:zǎo hé dīng
形如枣核的钉子。《西游记》第八三回:“﹝ 行者 ﹞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个枣核钉儿撑住他的上顎子,把身一纵,跳出口外。”
词语解释:枣仁  拼音:zǎo rén
(1).枣核内的仁,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枣》:“常服枣仁,百邪不復干也。”
(2).中药名。酸枣仁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