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末字词组
荣枯山枯拉枯悬枯笋枯麻枯扁枯石泐海枯
焦枯凋枯雕枯春枯悴枯初枯挫枯瘠枯
摧枯泽枯纤枯饥枯荑枯油尽灯枯油枯石烂江枯
乾枯槁枯干枯酉枯舌敝唇枯伤枯童枯石烂海枯
嘘枯焚枯华枯严枯菜枯摧朽拉枯窾枯 
偏枯集枯萎枯凡枯菀枯撒枯功成骨枯 
搜枯秋枯血枯茶枯血竭髯枯拉朽摧枯疾枯 
眼枯苏枯清枯衰枯遗枯湮枯燋枯 

词语解释:荣枯  拼音:róng kū
(1).草木茂盛与枯萎。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孰知寒暑积,僶俛见荣枯。” 唐 温庭筠 《题端正树》诗:“草木荣枯似人事,緑阴寂寞 汉 陵秋。”
(2).喻人世的盛衰、穷达。《后汉书·冯异传》:“结死生之约,同荣枯之计。” 唐 钱起 《初至京口示诸弟》诗:“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红楼梦》第九二回:“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 廖仲恺 《如此江山·题白云远眺图》词:“苍茫眼底,有多少荣枯,沧桑人事?”
词语解释:焦枯  拼音:jiāo kū
(1).干枯。 汉 王充 《论衡·说日》:“ 尧 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处幽晦者,日星必照;在焦枯者,雨露必霑。”
(2).枯黄。 金 元好问 《示程孙》诗之一:“鞍马二十日,面色为焦枯。”
(3).指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 明 陆采 《怀香记·假公荐举》:“奏天衢,当施时雨,弔伐慰焦枯。”
词语解释:摧枯  拼音:cuī kū
见“ 摧枯拉朽 ”。
词语解释:摧枯拉朽  拼音:cuī kū lā xiǔ
摧折枯枝朽木。比喻极容易办到。语本《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鐫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晋书·甘卓传》:“遡流之众,势不可救,将军之举 武昌 ,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宋史·曹彬传》:“以国家兵甲精鋭,翦 太原 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何为而不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而况假主公之雄威,更仗诸将之戮力,则摧枯拉朽,如夏日之溃春冰。” 邹韬奋 《不能两全》:“旧社会之崩溃有如摧枯拉朽。”亦作“ 摧朽拉枯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江阴口谈之诬》:“国初 豫通王 下 江 南时,所至摧朽拉枯,无不立下。”亦省作“ 摧朽 ”、“ 摧枯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太祖 拒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唐 杜甫 《北风》诗:“涤除贪破浪,愁絶付摧枯。” 明 薛蕙 《送杨石斋》诗:“凶竖同摧朽,苍生尽解悬。”
词语解释:乾枯
1.失去水分而枯槁。 唐 杜甫 《大麦行》:“大麦乾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一:“贫儿二亩地,乾枯十树桑。” 张天翼 《脊背与奶子》:“他觉得一切的景物都可爱起来。那些干枯的瘦树仿佛很苗条。”
2.干燥。《法苑珠林》卷十二:“脣口乾枯,喉舌燥涩。”
3.干瘪;瘦瘠。 唐 窦臮 《述书赋》下:“虽则筋骨乾枯,终是精神嶮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素足女》:“今妇人缠足……其体质乾枯,腥秽特甚。” 张天翼 《儿女们》:“脖子有点痠疼--似乎撑不起这干枯的脑袋。”
4.比喻枯燥乏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作诗圆熟》:“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乾枯,能不失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作者并驱矣。” 朱光潜 《谈文学·文学与人生》:“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
5.枯竭;罄尽。 萧红 《桥》:“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
词语解释:嘘枯  拼音:xū kū
比喻拯绝扶危。 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每怜迁客之无归,独振孤风而愈厉,固无心於集苑,而有力於嘘枯。” 宋 陆游 《上史运使启》:“虽多病怀归,徒费嘘枯之力;然至仁逮下,实宽束湿之忧。”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鲍琳娘》:“ 怜影 知己命为 琳娘 所救,乘轩亲往致谢。一见如旧识,甚相爱悦,曰:‘姊操何妙术,竟能续断嘘枯、拯絶援危,而至若是之神哉?’”
词语解释:偏枯  拼音:piān kū
(1).偏瘫,半身不遂。《庄子·盗跖》:“ 禹 偏枯。” 成玄英 疏:“治水勤劳,风櫛雨沐,致偏枯之疾,半身不遂也。”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2).偏于一方面,照顾不均,失去平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非笔力纯粹,必有偏枯之病。” 郭沫若 《今昔蒲剑·文化与战争》:“这两种欲望虽相互对立,却也不可偏枯。”
词语解释:搜枯  拼音:sōu kū
见“ 搜索枯肠 ”。
词语解释:搜索枯肠  拼音:sōu suǒ kū cháng
形容竭力思索。《红楼梦》第八四回:“ 贾政 道:‘……只做个破题也使得。’ 寳玉 只得答应着,低头搜索枯肠。”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十一:“弟搜索枯肠, 长安 知交,固惟有一 虹生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这‘别人出力我高兴’的报应之一,是搜索枯肠,硬做文章的苦差使。”亦省作“ 搜肠 ”、“ 搜枯 ”。 宋 陈与义 《对酒》诗:“ 陈留 春色撩诗思,一日搜肠一百廻。”《元诗纪事》卷四一引《兰溪遗事》:“问其观主,亦曰 樵隐 ,其扁书曰‘鹊华友’,若有所契者。搜枯不及,缅想向者无名氏所赠诗,以誌於壁。”
词语解释:眼枯  拼音:yǎn kū
谓泪水流尽。 唐 杜甫 《新安吏》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宋 苏轼 《吴中田妇叹》诗:“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词语解释:山枯  拼音:shān kū
谓山中草木枯萎。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善为道者》:“阴阳失序,万物尽伤,山枯谷竭,赤地数千。” 前蜀 贯休 《怀洛下卢缙云》诗:“木落多诗稿,山枯见墨烟。”
词语解释:凋枯  拼音:diāo kū
(1).凋谢枯萎。 唐 虞世南 《奉和幸江都应诏》:“鸿私浹幽远,厚泽润凋枯。” 唐 李白 《拟古》诗:“万物皆凋枯,遂无少可乐。” 清 唐孙华 《冬日书怀》诗之三:“穷冬天地闭,霜野色凋枯。” 何其芳 《忆昔》诗之一:“始觉天然何壮丽,长留心曲不凋枯。”
(2).指人死亡。 唐 陈子昂 《岘山怀古》诗:“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词语解释:泽枯  拼音:zé kū
见“ 泽及枯骨 ”。
词语解释:泽及枯骨  拼音:zé jí kū gǔ
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隋书·炀帝纪下》:“恩加泉壤,庶弭穷魂之寃;泽及枯骨,用弘仁者之惠。”亦省作“ 泽骨 ”、“ 泽枯 ”。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宫庄》:“其生也有乞怜之仁,其没也有泽骨之惠。” 明 陈子龙 《请假葬亲疏》:“恳乞皇上弘锡类之仁,布泽枯之惠。” 清 冯桂芬 《苏太义园记》:“未尝不叹国家深仁厚泽被遐邇而浹幽明,与 周文王 泽枯相辉映也。”
词语解释:槁枯  拼音:gǎo kū
(1).喻不用于世。 汉 陆贾 《新语·资质》:“德美非不相絶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器者,通与不通亦如是也。” 宁太一 《燕京杂诗》之三:“ 东方 玩世成饥饿, 南郭 仰天似槁枯。”参见“ 槁木死灰 ”。
(2).干枯,枯竭。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且逸个人之情意,使独创之力归于槁枯。”
词语解释:槁木死灰  拼音:gǎo mù sǐ huī
干枯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喻“丧我”的“坐忘”境界。后亦引申为对世事无动于衷。《朱子语类》卷六十:“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默然无言;圣人之心,纯亦不已。虽无事时也常有箇主宰在这裡,固不是放肆,亦不是如槁木死灰。”《红楼梦》第四回:“这 李紈 虽青春丧偶,且居处於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
词语解释:焚枯  拼音:fén kū
烤煮干鱼。 唐 钱起 《和慕容法曹寻渔者寄城中故人》:“茅斋对雪开尊好,稚子焚枯饭客迟。” 宋 陆游 《岁晚盘樽索然戏书》诗:“名酒不来唯饮湿,长鱼难觅且焚枯。”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十九:“顾影有谁同此夕,焚枯拨芋夜谈诗?”
词语解释:集枯  拼音:jí kū
谓遭到冷遇。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洪文襄公》:“自国初 洪文襄公 入相后,公以 南安 籍,专拜 泉 馆同乡,而 漳 馆人遂不通謁。彼时 泉 馆人,无论京宦公车,无不所求輒遂,攸往咸宜,而 漳 馆大有集枯之感。”参见“ 集苑 ”。
词语解释:集苑  拼音:jí yuàn
亦作“ 集菀 ”。 春秋 时, 晋献公 宠幸 骊姬 ,人多向 骊姬 之子 奚齐 。惟独大夫 里克 仍亲近不得势的太子 申生 。 优施 于是作歌讽喻之。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於苑,己独集於枯。” 里克 笑曰:“何谓苑?何谓枯?” 优施 答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谤,可不谓枯乎?枯且有伤。” 里克 遂中立,不助 申生 。 韦昭 注:“集,止也。苑,木茂貌。己, 里克 也。”见《国语·晋语二》。后遂以“集苑”喻趋炎附势。 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固无心於集苑,而有力於嘘枯。” 清 顾有孝 《和陶寄毛子晋》:“集菀实可贱,进德我所欣。”
词语解释:秋枯  拼音:qiū kū
秋日枯萎的枝叶。 晋 孙楚 《雁门太守牵招碑》:“是以夷狄窘迫,罔知所安,譬秋枯之陨晨风,激雹之不及掩耳也。”
词语解释:苏枯  拼音:sū kū
使枯萎的草木复活。比喻使困顿、灾难中的人得到拯救。 宋 岳飞 《奉诏移伪齐檄》:“我今奉辞伐罪,拯溺苏枯,惟务安集,秋毫无犯。” 清 朱仕琇 《与林穆菴书》:“故苏枯嘘槁,培植俊茂,使士憔悴而得所託,真仁人君子之责也。”
词语解释:拉枯  拼音:lā kū
犹拉朽。《晋书·刘元海载记》:“今见众十餘万,皆一当 晋 十,鼓行而摧乱 晋 ,犹拉枯耳。”《北史·齐纪下论》:“ 涡阳 之战,扫 侯景 如拉枯。”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往者戊戌变法,去五寺三巡抚如拉枯,独驻防则不敢撤。”
词语解释:雕枯  拼音:diāo kū
衰谢枯槁。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八:“俛仰生荣华,咄嗟復彫枯。”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胸襟积忧愁,容鬢復彫枯。” 明 陈子龙 《怨歌行》:“ 商颜 芝草不足采, 首阳 薇蕨方彫枯。”
词语解释:纤枯  拼音:xiān kū
纤细的枯枝。《后汉书·刘陶传》:“其危犹举函牛之鼎,絓纤枯之末。” 晋 曹摅 《思友人》诗:“严霜彫翠草,寒风振纤枯。”
词语解释:干枯  拼音:gān kū
(1).失去水分而枯槁。 唐 杜甫 《大麦行》:“大麦乾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一:“贫儿二亩地,乾枯十树桑。” 张天翼 《脊背与奶子》:“他觉得一切的景物都可爱起来。那些干枯的瘦树仿佛很苗条。”
(2).干燥。《法苑珠林》卷十二:“脣口乾枯,喉舌燥涩。”
(3).干瘪;瘦瘠。 唐 窦臮 《述书赋》下:“虽则筋骨乾枯,终是精神嶮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素足女》:“今妇人缠足……其体质乾枯,腥秽特甚。” 张天翼 《儿女们》:“脖子有点痠疼--似乎撑不起这干枯的脑袋。”
(4).比喻枯燥乏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作诗圆熟》:“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乾枯,能不失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作者并驱矣。” 朱光潜 《谈文学·文学与人生》:“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
(5).枯竭;罄尽。 萧红 《桥》:“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
词语解释:华枯  拼音:huá kū
犹荣枯。喻盛衰,得失。 金 王若虚 《送王士衡赴举序》:“虽然,有以规子也,亲老弟弱,室庐萧然,燠寒华枯,将於子乎属之,所责重矣。” 清 金农 《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词语解释:萎枯  拼音:wěi kū
犹干枯。 汉 东方朔 《七谏·乱》:“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萎枯以膏,燠暍以醒,坦之敞之,必絶其径。”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如元气偏注一肢,其他肢体,往往萎枯而不自觉矣,则其所谓一肢者,又何恃而能久存哉!” 叶君健 《火花》二三:“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勇气,从他们那几乎萎枯了的心里升了上来,扩散到他们全身。”
词语解释:血枯  拼音:xuè kū
中医病名。《素问·腹中论》:“有病胷脇支满者,妨於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 岐伯 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絶,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二·妇人经水》:“经闭:有血滞,血枯。”
词语解释:清枯  拼音:qīng kū
清静空寂。 唐 牟融 《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一:“道人能爱静,诸事近清枯。” 明 屠隆 《〈王茂大修竹亭稿〉序》:“士之寥廓者语远,端亮者语壮……清枯者语幽,疏朗者语畅。”
词语解释:悬枯  拼音:xuán kū
见“ 悬鱼 ”。
词语解释:悬鱼  拼音:xuán yú
(1).上钩的鱼。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悬鱼惑於芳饵,槛虎死於笼狐。”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苏狱》:“多病多愁减带围,困纍纍命若悬鱼。”
(2).《后汉书·羊续传》:“府丞尝献其生鱼, 续 受而悬於庭;丞后又进之, 续 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后以“悬鱼”指为官清廉。《晋书·姚兴载记下》:“然明不照下,弗感悬鱼。” 宋 徐积 《和路朝奉所居》之六:“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 清 汤璥 《〈交翠轩笔记〉后序》:“ 南阳 悬鱼之庭,卷不离手; 魏郡 课树之暇,目以代耕。”亦作“ 悬枯 ”、“ 悬枯鱼 ”。《陈书·宗元饶传》:“求粟不猒,愧 王沉 之出賑;徵鱼无限,异 羊续 之悬枯。” 清 宋琬 《送别俞眉仙归新安》诗:“郭外行春策病马,壁间退食悬枯鱼。”
(3).佩带鱼符或鱼袋。《辽史·礼志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綾袍,絳带,悬鱼。”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宸游》:“只今画袴悬鱼,朱扉施马。”
(4).铃柄上的鱼形饰物。《太平御览》卷三三八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铃柄施悬鱼。鱼者,欲君臣沉静如鱼之入水,不可復得闻见耳。”
(5).即鱼板。悬于寺院中的鱼形之板,击之以报事。 明 唐寅 《题自画水山》诗:“乱山杂云晓葱蘢,遥见悬鱼是梵宫。”
词语解释:春枯  拼音:chūn kū
谓草木于春日凋残。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使春枯之条,更与秋兰垂芳。” 北周 庾信 《思旧铭》序:“雕残杀翮,无所假於风飇;零落春枯,不足烦於霜露。” 宋 欧阳修 《奉使道中寄坦师》诗:“塞垣春枯积雪溜,沙砾威怒黄云愁。”
词语解释:饥枯  拼音:jī kū
因飢饿而憔悴。 唐 王昌龄 《箜篌引》:“颜色飢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词语解释:酉枯
池塘干枯
词语解释:严枯  拼音:yán kū
谓因风霜严急而草木无生机。 清 谢文洊 《元日夜坐》诗:“竹柏共严枯,飘萧犹英色。”
词语解释:凡枯  拼音:fán kū
比喻人世间的众生。 宋 秦观 《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诗:“愿因今日诣真际,古松白日常萧踈;乃知金仙妙难测,餘润普及霑凡枯。”
词语解释:茶枯  拼音:chá kū
油茶的种子在榨油时被压成的饼状渣滓,可做肥料
词语解释:衰枯  拼音:shuāi kū
衰老干枯。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及形气衰枯,死徵已见,而尚持筹操钥,勾较米盐,斤斤如不及,不自虞其死。”《〈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前言》:“《人间》中被迫逼成颓唐、衰枯的 火吒司 ,是和 鲁迅 《故乡》中的 闰土 同样令读者不会忘记。”
词语解释:笋枯  拼音:sǔn kū
笋干。 宋 陆游 《以菜茹饮酒自嘲》诗:“海客留苔脯,山僧餉笋枯。”自注:“笋枯出 仗锡山 。”
词语解释:悴枯  拼音:cuì kū
枯竭。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二》:“﹝无名氏《梅花赋序》﹞一气顇枯,万物闭藏。”
词语解释:荑枯  拼音:yí kū
《易·大过》:“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稊,通“ 荑 ”,草木所生的嫩芽。“荑枯”即“枯杨生稊”之意,喻绝处逢生;起死回生。《梁书·袁昂传》:“恩降絶望之辰,庆集寒心之日,焰灰非喻,荑枯未拟,抠衣聚足,颠狈不胜。” 唐 黄滔 《崔右丞启》:“儻或荑枯肉骨之未忘,则胶柱刻舟而敢怠。”
词语解释:舌敝唇枯  拼音:shé bì chún kū
见“ 舌敝唇焦 ”。
词语解释:舌敝唇焦  拼音:shé bì chún jiāo
谓说话过多,致使舌疲唇干。形容费尽口舌。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趲军粮,我这里力尽筋疲,舌敝唇焦。竝不见些儿餉。” 鲁迅 《彷徨·孤独者》:“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当不住。”亦作“ 舌敝唇枯 ”。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 中国 以比 欧 美 。”
词语解释:菜枯  拼音:cài kū
油菜子经榨油后压成的饼状渣滓,是一种很好的肥料。
词语解释:菀枯  拼音:yù kū
语本《国语·晋语二》:“﹝ 优施 ﹞乃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於苑,己独集於枯。’ 里克 笑曰:‘何谓苑?何谓枯?’ 优施 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谤,可不谓枯乎?枯且有伤。’”后以“菀枯”指荣枯。亦喻指荣辱、优劣等。 明 张煌言 《祭平夷侯周九苞文》:“然而菀枯者旦暮,修短者阴阳,委形顺命,夫何用其悲凉。” 清 赵翼 《浮论》诗:“识真自有 兰亭 本,肯逐时流説菀枯。” 清 冯桂芬 《与当事论捐办防堵事》:“如遇店舖,则视坐落之菀枯,生意之大小,以为等差。”
词语解释:血竭髯枯  拼音:xuè jié rán kū
形容费尽心血。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此 六朝 以下, 温 李 诸公血竭髯枯,矜诧累日者,子於受戒一刻,随口而答。”
词语解释:遗枯  拼音:yí kū
指弃置的枯骨。 明 徐渭 《义冢记》:“ 西伯 之仁,其使民送死当必无憾,而 岐周 之野,又间值遗枯而仅幸以掩。”
词语解释:麻枯  拼音:má kū
即麻籸。也叫麻枯饼。芝麻榨去油后的渣滓。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胡麻》:“麻枯八两,盐花三两,用生地黄十斤取汁,同入鐺中熬乾。”参见“ 麻籸 ”。
词语解释:麻糁  拼音:má shēn
芝麻榨油后的渣滓。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胡麻》:“﹝麻枯饼﹞此乃榨去油麻滓也,亦名麻籸(音辛)。荒岁人亦食之。可以养鱼肥田。”
词语解释:初枯
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
词语解释:油尽灯枯
形容人被消耗得心力衰竭,生命垂危
词语解释:伤枯  拼音:shāng kū
受伤枯萎。《后汉书·襄楷传》:“其冬大寒,杀鸟兽,害鱼鳖,城傍竹柏之叶,有伤枯者。”
词语解释:摧朽拉枯  拼音:cuī xiǔ lā kū
见“ 摧枯拉朽 ”。
词语解释:摧枯拉朽  拼音:cuī kū lā xiǔ
摧折枯枝朽木。比喻极容易办到。语本《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鐫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晋书·甘卓传》:“遡流之众,势不可救,将军之举 武昌 ,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宋史·曹彬传》:“以国家兵甲精鋭,翦 太原 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何为而不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而况假主公之雄威,更仗诸将之戮力,则摧枯拉朽,如夏日之溃春冰。” 邹韬奋 《不能两全》:“旧社会之崩溃有如摧枯拉朽。”亦作“ 摧朽拉枯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江阴口谈之诬》:“国初 豫通王 下 江 南时,所至摧朽拉枯,无不立下。”亦省作“ 摧朽 ”、“ 摧枯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太祖 拒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唐 杜甫 《北风》诗:“涤除贪破浪,愁絶付摧枯。” 明 薛蕙 《送杨石斋》诗:“凶竖同摧朽,苍生尽解悬。”
词语解释:撒枯  拼音:sā kū
散布干肥。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稻工》:“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
词语解释:拉朽摧枯  拼音:lā xiǔ cuī kū
同“ 摧枯拉朽 ”。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 清 冯桂芬 《按察使金公墓志铭》:“峩峩正阳,雄絶当途,悬布一跃,拉朽摧枯。”
词语解释:湮枯  拼音:yān kū
湮没干涸。 鲁迅 《二心集·〈进化和退化〉小引》:“林木伐尽,水泽湮枯。”
词语解释:扁枯  拼音:piān kū
偏枯,偏瘫。《尚书大传》卷五“ 禹 其跳, 汤 扁……扁者枯也” 汉 郑玄 注:“言 汤 体半小,象扁枯。”
词语解释:挫枯  拼音:cuò kū
因折断而枯萎。 汉 王逸 《九思·怨上》:“菽藟兮蔓衍,芳虈兮挫枯。”
词语解释:油枯  拼音:yóu kū
即油饼。 克非 《春潮急》三二:“ 李克 说:‘怎么不知道?他们今天就上街买油枯和化肥来了。’”参见“ 油饼 ”。
词语解释:油饼  拼音:yóu bǐng
(1).一种油煎面食。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下:“旧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煑槃案,亦復擅名,如…… 郑 家油饼, 王 家乳酪。” 张资平 《小兄妹》:“他在途中遇见了几个双颊给风吹红肿了的童子紧张着支气管发出一种凄音在叫卖他们的油饼和油条。”
(2).油料作物的种子榨油后成饼形的渣滓,可以用做饲料和肥料。也叫油枯。
词语解释:童枯  拼音:tóng kū
光秃枯竭。《周礼·天官·司书》“以知山林川泽之数” 汉 郑玄 注:“山林川泽童枯则不税。” 贾公彦 疏:“山林不茂为童,川泽无水为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山木枯悴,鞠为童枯。”
词语解释:窾枯  拼音:kuǎn kū
中空而枯槁。
词语解释:功成骨枯  拼音:gōng chéng gǔ kū
语本 唐 曹松 《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他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而今又孳孳然以奬励资本家为务,至不惜牺牲他部分人利益以为殉,功成骨枯,在所不计。”
词语解释:疾枯  拼音:jí kū
迅速干枯。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冬失政,则夏草木不实,霜五穀疾枯。”
词语解释:燋枯  拼音:jiāo kū
干枯。燋,通“ 焦 ”。 汉 王充 《论衡·感虚》:“十日并出,万物燋枯。”《陈书·吴明彻传》:“时天下亢旱,苗稼燋枯。”
词语解释:石泐海枯  拼音:shí lè hǎi kū
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清 倪会鼎 《与人书》:“倘邀数行,与贵通家商此数种,传之通邑大都,此为寿我先人,虽石泐海枯,义存无斁。”参见“ 海枯石烂 ”。
词语解释:海枯石烂  拼音:hǎi kū shí làn
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历时长久,万物已变。多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金 元好问 《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明 汤显祖 《紫箫记·胜游》:“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永刼同灰,无忘旦旦。” 廖仲恺 《黄金缕》词:“覆雨翻云凭记省,海枯石烂惟君賸。”
词语解释:瘠枯  拼音:jí kū
(1).硗薄干涸。 宋 欧阳修 《李秀才东园亭记》:“﹝ 随 ﹞地既瘠枯,民急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以为岁时休暇之嬉。”
(2).指贫瘠困苦的人。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亲入山林,掘盗根株。哀问民生,慰恤瘠枯,直时军兴。”
词语解释:石烂江枯  拼音:shí làn jiāng kū
直到石头变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明史·云南土司传二·麓川》:“﹝ 王驥 ﹞乃与 思禄 约,许 土目得部勒 诸蛮,居 孟养 如故,立石 金沙江 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词语解释:石烂海枯  拼音:shí làn hǎi kū
直到石头变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清 王维城 《新乐府》之二:“报施适当非为过,虎头蛇尾事可耻,石烂海枯团体固。” 谢树琼 《自嘲》诗:“鸡鸣剑吼心疑碎,石烂海枯志不磨。”参见“ 海枯石烂 ”。
词语解释:海枯石烂  拼音:hǎi kū shí làn
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历时长久,万物已变。多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金 元好问 《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明 汤显祖 《紫箫记·胜游》:“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永刼同灰,无忘旦旦。” 廖仲恺 《黄金缕》词:“覆雨翻云凭记省,海枯石烂惟君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