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共8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柏子柏府柏马柏乡柏篁柏乐柏树洞柏黄肠
柏梁柏实柏人柏翳柏翎儿柏夭柏昭柏黄
柏台柏寝柏下人柏陵柏油纸柏成子高柏枝绿柏莒
柏叶柏梁篇柏皇柏屏柏槚柏拉图柏子高柏海
柏舟柏梁台柏路柏叶酒柏沥柏成子皋柏孜克里克石窟柏洞
柏酒柏梁宴柏涂柏椁柏子户柏招柏实人柏露
柏子香柏操柏乌柏举柏子塔柏梁体柏席柏谷山
柏城柏谷柏成柏高柏亮父柏树台柏叶书柏车
柏林柏堂柏梁殿柏脂柏历柏林寺柏国柏舟节
柏署柏梯柏子禅柏油路柏侯柏林大学柏夷亮父柏装

词语解释:柏子  拼音:bǎi zǐ
即柏子香。 明 徐霖 《绣襦记·竹林祈嗣》:“瑞草满瑶阶,白鹤飞来,香焚柏子碧云开。” 清 澹归 《风流子·上元风雨》词:“吾无恙,一炉焚柏子,七盌覆松涛。”参见“ 柏子香 ”。
词语解释:柏子香  拼音:bǎi zǐ xiāng
香名。 宋 贺铸 《宿芥塘佛祠》诗:“开门未扫梅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元 黄溍 《夏日漫书》诗:“枕上初残柏子香,鸟声帘外已斜阳。”
词语解释:柏梁  拼音:bǎi liáng
(1).指 柏梁台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去 栢梁 以掩袂,出 桂苑 而敛眉。” 唐 李白 《双燕离》诗:“ 柏梁 失火去,因入 吴 王宫。”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之五:“ 汉 殿千门锦绣开,不堪一夜 柏梁 灾。”
(2).借指宫廷。 唐 韦渠牟 《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诗:“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 柏梁 。”参见“ 柏梁臺 ”。
(3).指《柏梁诗》。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逮至 汉武 ,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韩子苍 曰:‘《柏梁》作而诗之体坏;《河梁》作而诗之意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4).泛称应制诗。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饱德君臣醉,连歌奉《柏梁》。”参见“ 柏梁体 ”。
(5).指柏梁体。 金 王偓 《古仙人辞》序:“得古仙人词於壁间……观其体则柏梁,事则终始二 汉 ,字画在 钟 王 之间。”参见“ 柏梁体 ”。
词语解释:柏梁台  拼音:bǎi liáng tái
(1). 汉 代台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西北 长安 故城内。《三辅黄图·台榭》:“ 柏梁臺 , 武帝 元鼎 二年春起此臺,在 长安 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詔羣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太 初 中臺灾。”
(2).泛指宫殿。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三:“羣公陪宴 柏梁臺 ,殿上传呼万寿杯。” 清 陈学泗 《纪事》诗之二:“衮龙新幸 柏梁臺 ,供奉传呼走马来。”
词语解释:柏梁体  拼音:bǎi liáng tǐ
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 汉武帝 在 柏梁台 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柏梁体》:“ 汉武 宴 柏梁臺 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 汉高 《大风歌》、 荆卿 《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 柏梁 体耳。”参阅《古文苑·柏梁诗》
词语解释:柏梁体  拼音:bǎi liáng tǐ
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 汉武帝 在 柏梁台 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柏梁体》:“ 汉武 宴 柏梁臺 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 汉高 《大风歌》、 荆卿 《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 柏梁 体耳。”参阅《古文苑·柏梁诗》
词语解释:柏台  拼音:bǎi tái
(1).御史台的别称。 汉 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其上。事见《汉书·朱博传》。后因以柏台称御史台。 清 时亦称按察使(臬台)为柏台。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柏臺迁鸟茂,兰署得人芳。”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未移桑荫之淹,入总柏臺之峻。” 清 赵翼 《芷塘南回谒我于扬州喜赠》诗:“改官柏臺笔如帚,白简威声震朝右。”参阅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辨》
(2). 柏梁台 的省称。 南朝 梁 江淹 《奏记南徐州新安王》:“ 齐 石即抚,无待 巴 人之唱; 柏臺 已构,寧俟不才之。” 唐 李峤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今日联章处,犹疑上 柏臺 。”
词语解释:柏叶  拼音:bǎi yè
(1).柏树的叶子。可入药或浸酒。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七:“当香收柏叶,养蜜近梨花。”
(2).指柏叶酒。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太簇正月》:“梅花舒两岁之装,柏叶泛三光之酒。” 唐 杜甫 《人日》诗之二:“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仇兆鳌 注:“ 崔寔 《四民月令》:元旦进椒、柏酒。椒是玉树星精,服之令人却老。柏是仙药,能驻年却病。” 清 钱谦益 《人日示内》诗之一:“银幡头上衝愁阵,柏叶尊前放酒兵。”
词语解释:柏舟  拼音:bǎi zhōu
亦作“栢舟”。
(1).柏木作的船。《诗·邶风·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2).本为《诗·邶风》篇名。《诗·邶风·柏舟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 卫顷公 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后因以谓仁人不得志。
(3).本为《诗·鄘风》篇名。《诗·鄘风·柏舟序》:“柏舟, 共姜 自誓也。 卫 世子 共伯 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絶之。”后因以谓丧夫或夫死矢志不嫁。 晋 潘岳 《寡妇赋》:“蹈 恭姜 兮明誓,咏《栢舟》兮清歌。” 唐 权德舆 《鄜坊节度推官大理评事唐君墓志铭》:“结褵周月,遭罹柏舟之痛。”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今夫人 彭城 刘氏 ,故左省常侍 帨 之女也, 太平兴国 中封 莒国夫人 ,栢舟自誓,常欲未亡。”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老身柏舟誓守,自甘半世居孀。”
词语解释:柏酒  拼音:bǎi jiǔ
即柏叶酒。古代习俗,谓春节饮之,可以辟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唐 杜审言 《守岁侍宴应制》诗:“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鉤柏酒传。”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昧爽闔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飫蒸糕,呷粉羹。”参见“ 柏叶酒 ”。
词语解释:柏叶酒  拼音:bǎi yè jiǔ
柏叶浸制的酒。古代风俗,以柏叶浸酒,元旦共饮,以祝寿和避邪。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下:“正旦饮柏叶酒上寿。” 南朝 梁 庾肩吾 《岁尽应令》诗:“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词语解释:柏子香  拼音:bǎi zǐ xiāng
香名。 宋 贺铸 《宿芥塘佛祠》诗:“开门未扫梅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元 黄溍 《夏日漫书》诗:“枕上初残柏子香,鸟声帘外已斜阳。”
词语解释:柏城  拼音:bǎi chéng
指皇陵。古代帝、后陵寝周围筑墙,列植柏树,故称。 唐 白居易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奉敕撰进诗》之四:“月低仪仗辞兰路,风引笳簫入柏城。”《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漠谷 道险狭,恐为贼所邀。不若自 乾陵 北过,附柏城而行。” 胡三省 注:“山陵树柏成行,以遮迾陵寝,故谓之柏城。” 宋 范祖禹 《虞主回京双调四曲·六州一曲》词:“褘翟掩轩宫,柏城王气长鬱葱。”
词语解释:柏林  拼音:bó lín
德国中东部、施普雷河注入韦尔河口处的城市,重要国际交通枢纽之一;面积833平方公里,人口343.3万(1990)
词语解释:柏署  拼音:bǎi shǔ
御史官署的别称。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诗:“ 茅山 就一徵,柏署起三载。” 唐 钱起 《送河南陆少府》诗:“朝夕詔书还柏署,行看飞隼集高枝。”参见“ 柏臺 ”。
词语解释:柏台  拼音:bǎi tái
(1).御史台的别称。 汉 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其上。事见《汉书·朱博传》。后因以柏台称御史台。 清 时亦称按察使(臬台)为柏台。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柏臺迁鸟茂,兰署得人芳。”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未移桑荫之淹,入总柏臺之峻。” 清 赵翼 《芷塘南回谒我于扬州喜赠》诗:“改官柏臺笔如帚,白简威声震朝右。”参阅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辨》
(2). 柏梁台 的省称。 南朝 梁 江淹 《奏记南徐州新安王》:“ 齐 石即抚,无待 巴 人之唱; 柏臺 已构,寧俟不才之。” 唐 李峤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今日联章处,犹疑上 柏臺 。”
词语解释:柏府  拼音:bǎi fǔ
亦作“栢府”。 御史府的别称。 明 陈琏 《骢马赋》:“柏府深严,兰臺清閟。” 明 唐顺之 《赠陈佥事约之生日》诗:“官迁栢府多推望,经絶韦编不待年。” 清 钮琇 《觚賸·姜郎》:“蓬池月鹿,以青狐之裘至;柏府云鸥,以紫貂之冠至。”参见“ 柏臺 ”。
词语解释:柏台  拼音:bǎi tái
(1).御史台的别称。 汉 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其上。事见《汉书·朱博传》。后因以柏台称御史台。 清 时亦称按察使(臬台)为柏台。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柏臺迁鸟茂,兰署得人芳。”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未移桑荫之淹,入总柏臺之峻。” 清 赵翼 《芷塘南回谒我于扬州喜赠》诗:“改官柏臺笔如帚,白简威声震朝右。”参阅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辨》
(2). 柏梁台 的省称。 南朝 梁 江淹 《奏记南徐州新安王》:“ 齐 石即抚,无待 巴 人之唱; 柏臺 已构,寧俟不才之。” 唐 李峤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今日联章处,犹疑上 柏臺 。”
词语解释:柏实  拼音:bǎi shí
柏树结的果实。可入药。传说服之轻身延年。《晋书·隐逸传·郭瑀》:“﹝ 瑀 ﹞隐於 临松 薤谷 ,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新唐书·地理志二》:“ 陕州 陕郡 ……土贡:麰麦、栝蔞、柏实。”《本草纲目·木一·柏》﹝集解﹞引 苏颂 曰:“柏实以 乾州 者为最。三月开花,九月结子成熟,取采蒸曝,舂擂取仁用。”
词语解释:柏寝  拼音:bǎi qǐn
春秋 齐 台名。在今 山东 广饶县 境。《晏子春秋·杂下五》:“ 景公 新成 柏寝 之臺。”《史记·齐太公世家》:“ 景公 坐 柏寝 ,嘆曰:‘堂堂!谁有此乎?’”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舞歌辞》之二:“ 桂宫 柏寝 拟天居,朱爵文窗韜綺疏。” 唐 韩翃 《送张儋水路归北海》诗:“ 柏寝 寒芜变, 梧臺 宿雨收。”
词语解释:柏梁篇  拼音:bǎi liáng piān
泛指应制之作。 唐 王维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参见“ 柏梁体 ”。
词语解释:柏梁体  拼音:bǎi liáng tǐ
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 汉武帝 在 柏梁台 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柏梁体》:“ 汉武 宴 柏梁臺 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 汉高 《大风歌》、 荆卿 《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 柏梁 体耳。”参阅《古文苑·柏梁诗》
词语解释:柏梁台  拼音:bǎi liáng tái
(1). 汉 代台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西北 长安 故城内。《三辅黄图·台榭》:“ 柏梁臺 , 武帝 元鼎 二年春起此臺,在 长安 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詔羣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太 初 中臺灾。”
(2).泛指宫殿。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三:“羣公陪宴 柏梁臺 ,殿上传呼万寿杯。” 清 陈学泗 《纪事》诗之二:“衮龙新幸 柏梁臺 ,供奉传呼走马来。”
词语解释:柏梁宴  拼音:bǎi liáng yàn
泛指御宴,朝廷宴会。 唐 韦应物 《送雷监赴阙庭》诗:“长陪 柏梁 宴,日向丹墀趋。”参见“ 柏梁臺 ”。
词语解释:柏梁台  拼音:bǎi liáng tái
(1). 汉 代台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西北 长安 故城内。《三辅黄图·台榭》:“ 柏梁臺 , 武帝 元鼎 二年春起此臺,在 长安 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詔羣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太 初 中臺灾。”
(2).泛指宫殿。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三:“羣公陪宴 柏梁臺 ,殿上传呼万寿杯。” 清 陈学泗 《纪事》诗之二:“衮龙新幸 柏梁臺 ,供奉传呼走马来。”
词语解释:柏操  拼音:bǎi cāo
亦作“栢操”。 谓夫死不嫁的节操。 清 钱谦益 《母旌表节妇常氏赠安人制》:“兰仪永谢,栢操有闻。”参见“ 柏舟 ”。
词语解释:柏舟  拼音:bǎi zhōu
亦作“栢舟”。
(1).柏木作的船。《诗·邶风·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2).本为《诗·邶风》篇名。《诗·邶风·柏舟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 卫顷公 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后因以谓仁人不得志。
(3).本为《诗·鄘风》篇名。《诗·鄘风·柏舟序》:“柏舟, 共姜 自誓也。 卫 世子 共伯 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絶之。”后因以谓丧夫或夫死矢志不嫁。 晋 潘岳 《寡妇赋》:“蹈 恭姜 兮明誓,咏《栢舟》兮清歌。” 唐 权德舆 《鄜坊节度推官大理评事唐君墓志铭》:“结褵周月,遭罹柏舟之痛。”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今夫人 彭城 刘氏 ,故左省常侍 帨 之女也, 太平兴国 中封 莒国夫人 ,栢舟自誓,常欲未亡。”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老身柏舟誓守,自甘半世居孀。”
词语解释:柏谷  拼音:bǎi gǔ
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西南 朱阳镇 。有 柏谷水 经此。 春秋 晋 公子 重耳 出奔到此始决定入 翟 。 汉武帝 曾微行至此,亭长不纳,亭长妻为其杀鸡作食。《国语·晋语二》:“公子 重耳 出亡。及 柏谷 ,卜适 齐 楚 。”《文选·潘岳〈西征赋〉》:“厌紫极之闲敞,甘微行以游盘。长傲宾於 柏谷 ,妻覩貌而献餐。” 李善 注:“帝即位,为微行,尝至 柏谷 。”
词语解释:柏堂  拼音:bǎi táng
(1).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河间王 琛 最为豪首,常与 高阳 争衡,造 文柏堂 ,形如 徽音殿 。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后因以“柏堂”为妓院的代称。 清 吴伟业 《侠少》诗:“ 柳市 博徒珠勒马, 柏堂 筝妓石华裙。”
(2). 宋 释 志诠 所作之堂。 宋 苏轼 《孤山二咏》引:“ 孤山 有 陈 时柏二株……僧 志詮 作堂於其侧,名之曰 柏堂 。”
词语解释:柏梯  拼音:bǎi tī
(1).古寺名。 唐 薛能 《送同儒大德归柏梯寺》诗:“ 柏梯 还拟谢微官,遥拟千峯送法兰。” 五代 齐己 《行次宜春寄湘西诸友》诗:“幸无名利路相迷,双履寻山上 柏梯 。”
(2).指松柏荫下的上山磴道。 宋 王禹偁 《中条山》诗:“店荒坛道絶,寺古柏梯悬。”
词语解释:柏马  拼音:bǎi mǎ
亦作“栢马”。 唐 扬之罘 就学于 韩愈 ,中途归, 韩 惜而作《招扬之罘》诗以招之。诗有“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柏移就平地,马覊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轡…… 之罘 别我去,计出柏马下”句,以柏、马为喻,说明就师求学方能成才之理。后遂用为典故。 宋 程俱 《葺蜗庐吴下用叶翰林见寄诗韵作》:“明知计出栢马下,正拟身全木雁中。”
词语解释:柏人  拼音:bǎi rén
(1).古地名。在今 河北省 唐山市 西。 春秋 晋 地, 战国 属 赵 , 汉 置县。《左传·哀公五年》:“五年春, 晋 围 柏人 , 荀寅 、 士吉射 奔 齐 。”
(2).《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汉 八年,上从 东垣 还,过 赵 , 贯高 等乃壁人 柏人 ,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 柏人 。’‘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后遂用为皇帝行止戒备的典故。 唐 李白 《枯鱼过河泣》诗:“万乘慎出入, 柏人 以为诫。”
词语解释:柏下人  拼音:bǎi xià rén
指墓中人。因墓地多植柏,故称。 晋 陶潜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词语解释:柏皇  拼音:bǎi huáng
亦作“柏黄”。亦作“栢篁”。 上古帝名。 晋 干宝 《晋纪·论晋武帝革命》:“故古之有天下者, 柏皇 、 栗陆 以前,为而不有,应而不求,执大象也。”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无谢 尧 为君,何用知 栢篁 。”《陈书·后主纪》:“ 柏皇 、 大庭 ,鼓淳和於曩日, 姬王 、 嬴后 ,被浇风於末载。”《易·繫辞下》“ 包牺氏 没, 神农氏 作” 唐 孔颖达 疏:“ 女媧氏 没,次有 大庭氏 、 柏黄氏 ……凡十五世,皆习 包牺氏 之号也。”
词语解释:柏路  拼音:bǎi lù
谓送葬之路。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桐棺堕马鬣之封,柏路捲龙輀之輴。” 明 夏完淳 《招魂》:“兰旌惨惨,柏路凄凄。”
词语解释:柏涂  拼音:bǎi tú
汉 东方朔 性诙谐,善解隐语。有 郭舍人 以“老柏涂”隐语问 朔 , 朔 曰:“老者,人所敬也。柏者,鬼之廷也。涂者,渐洳径也。”事见《汉书·东方朔传》。后因以“柏涂”指诙谐的隐语。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善幻迷冰火,《齐诣》笑柏涂。”
词语解释:柏乌  拼音:bǎi wū
栖宿于柏树上的乌鸦。 唐 丁仙芝 《戏赠姚侍御》诗:“繁霜晓幕鸣柏乌,待子兽炭然金炉。”参见“ 柏臺 ”。
词语解释:柏台  拼音:bǎi tái
(1).御史台的别称。 汉 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其上。事见《汉书·朱博传》。后因以柏台称御史台。 清 时亦称按察使(臬台)为柏台。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柏臺迁鸟茂,兰署得人芳。”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未移桑荫之淹,入总柏臺之峻。” 清 赵翼 《芷塘南回谒我于扬州喜赠》诗:“改官柏臺笔如帚,白简威声震朝右。”参阅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辨》
(2). 柏梁台 的省称。 南朝 梁 江淹 《奏记南徐州新安王》:“ 齐 石即抚,无待 巴 人之唱; 柏臺 已构,寧俟不才之。” 唐 李峤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今日联章处,犹疑上 柏臺 。”
词语解释:柏成  拼音:bǎi chéng
见“ 柏成子高 ”。
词语解释:柏成子高  拼音:bǎi chéng zǐ gāo
亦作“柏成子皋”。 传说为 尧 时高士。《通志·氏族二》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柏成子高 , 尧 时诸侯也。”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六·柏皇氏》:“ 尧 治天下,有 柏成子皋 立为诸侯, 尧 授 舜 , 舜 授 禹 , 柏成子皋 辞为诸侯而耕。”亦省称“ 柏成 ”。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故 漆园 垂纶,而不顾卿相之贵; 柏成 操耜,而不屑诸侯之高。”柏,一本作“ 栢 ”。
词语解释:柏梁殿  拼音:bǎi liáng diàn
即 柏梁台 。 唐 白居易 《德宗皇帝挽歌词》之一:“文高 柏梁殿 ,礼薄 灞 陵 原。”参见“ 柏梁臺 ”。
词语解释:柏梁台  拼音:bǎi liáng tái
(1). 汉 代台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长安县 西北 长安 故城内。《三辅黄图·台榭》:“ 柏梁臺 , 武帝 元鼎 二年春起此臺,在 长安 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詔羣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太 初 中臺灾。”
(2).泛指宫殿。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三:“羣公陪宴 柏梁臺 ,殿上传呼万寿杯。” 清 陈学泗 《纪事》诗之二:“衮龙新幸 柏梁臺 ,供奉传呼走马来。”
词语解释:柏子禅  拼音:bǎi zǐ chán
指禅宗。参禅时多焚柏子香,故称。 唐 戴叔伦 《二灵寺守岁》诗:“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禪。”
词语解释:柏乡  拼音:bǎi xiāng
县名。在 河北省 南部。 春秋 晋 鄗邑 地, 西汉 置 鄗县 ,又分置 柏乡 侯国。 东汉 合并 鄗 与 柏乡 为 高邑 。县北 鄗城 有 光武庙 , 东汉 光武帝 即位于此。 宋 范成大 《柏乡》诗:“仇虏滔天无敢动, 柏乡 空溷迫人名。”原注:“ 唐 志: 尧山 乃古 柏仁 ,俗传或以此 柏乡 为 柏人 。” 宋 范成大 《光武庙》诗注:“在 柏乡 北,两壁有二十八将像。”
词语解释:柏翳  拼音:bǎi yì
舜 时人,本称 大费 ,也称 伯益 。古代 嬴 姓的祖先。相传他助 禹 治水有功, 禹 要让位给他,他避居 箕山 之北。《史记·秦本纪》:“ 女华 生 大费 ,与 禹 平水土……佐 舜 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 柏翳 。 舜 赐姓 嬴氏 。” 司马贞 索隐:“此则 秦 赵 之祖, 嬴 姓之先,一名 伯翳 ,《尚书》谓之‘ 伯益 ’,《系本》《汉书》谓之‘ 伯益 ’是也。寻检《史记》上下诸文, 伯翳 与 伯益 是一人不疑。”
词语解释:柏陵  拼音:bǎi líng
指皇陵。 唐 李贺 《官街鼓》诗:“ 汉 城黄柳映新帘,柏陵 飞燕 埋香骨。” 王琦 汇解:“ 吴正子 注:‘陵寝多栽柏,故云柏陵。’……柏陵,即柏城也。”参见“ 柏城 ”。
词语解释:柏城  拼音:bǎi chéng
指皇陵。古代帝、后陵寝周围筑墙,列植柏树,故称。 唐 白居易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奉敕撰进诗》之四:“月低仪仗辞兰路,风引笳簫入柏城。”《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漠谷 道险狭,恐为贼所邀。不若自 乾陵 北过,附柏城而行。” 胡三省 注:“山陵树柏成行,以遮迾陵寝,故谓之柏城。” 宋 范祖禹 《虞主回京双调四曲·六州一曲》词:“褘翟掩轩宫,柏城王气长鬱葱。”
词语解释:柏屏  拼音:bǎi píng
成排柏树所形成的天然屏障。《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向阳设两扇柴门,门内一条竹径,两边都结柏屏遮护。转过柏屏,便是三间草堂。”
词语解释:柏叶酒  拼音:bǎi yè jiǔ
柏叶浸制的酒。古代风俗,以柏叶浸酒,元旦共饮,以祝寿和避邪。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下:“正旦饮柏叶酒上寿。” 南朝 梁 庾肩吾 《岁尽应令》诗:“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词语解释:柏椁  拼音:bǎi guǒ
亦作“栢槨”。 见“ 柏椁 ”。
亦作“栢槨”。
(1).柏木作的外棺。《礼记·檀弓上》:“柏椁以端,长六尺。” 孔颖达 疏:“柏椁者谓之椁用柏也。”《左传·定公元年》:“﹝ 魏子 ﹞还,卒於 宁 。 范献子 去其柏椁,以其未復命而田也。” 杜预 注:“ 范献子 代 魏子 为政,去其柏椁,示贬之。”《后汉书·礼仪志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璽、玉柙银缕……使者治丧,穿作,柏椁,百官会送,如故事。”
(2).泛指棺椁。 宋 王禹偁 《翟使君挽歌》之二:“岂唯存栢槨,亦合葬桐乡。”
词语解释:柏举  拼音:bǎi jǔ
亦作“ 柏莒 ”。 古地名。 春秋 楚 地。公元前506年, 楚 围 蔡 , 吴 救之,大败 楚 师于此。故址在今 湖北 麻城县 境,具体所在说法不一:一说为 麻城 东北的 柏子山 与 举水 的合称;一说在 举水 入 长江 口以南的 举洲 ;一说即 麻城 东南 举水 所出 龟峰山 。《春秋·定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 蔡侯 以 吴子 及 楚 人战于 柏举 , 楚 师败绩。” 杜预 注:“ 柏举 , 楚 地。”《吕氏春秋·首时》:“ 子胥 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鬭。六年,然后大胜 楚 于 柏举 。”《淮南子·诠言训》:“ 楚 胜乎诸夏而败乎 柏莒 。” 高诱 注:“莒,《春秋》作举。” 庄逵吉 注:“ 柏莒 即 柏举 ,古字通用也。”
词语解释:柏高  拼音:bǎi gāo
亦称“ 柏子高 ”。 传说中的古仙人。《山海经·海内经》:“ 华山青水 之东,有山名曰 肇山 ,有人名曰 柏高 。 柏高 上下於此,至于天。” 郭璞 注:“ 柏子高 ,仙者也。”按, 柏高 、 柏子高 、 伯侨 、 北侨 、 正伯乔 、 征侨 、 王侨 ,所指都是同一个仙人。参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郊祀志》、 汉 刘向 《九叹·远游》
词语解释:柏脂  拼音:bǎi zhī
柏树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治马疥方……烧柏脂涂之,良。”
词语解释:柏油路  拼音:bǎi yóu lù
亦称“ 柏油马路 ”。 路面由沥青铺成的道路。 茅盾 《陀螺》三:“当一切又归原状时,前面的双影也没有了,只有新秋的清静的柏油路。” 杨朔 《前进,钢铁的大军》:“马蹄在古都的柏油路上踏起急雨般的响声。” 艾芜 《百炼成钢》第一章一:“一条绿荫笼罩的柏油马路,映着一片树影,伸展在汽车前面。”
词语解释:柏篁  拼音:bǎi huáng
亦作“栢篁”。 见“ 柏皇 ”。
词语解释:柏皇  拼音:bǎi huáng
亦作“柏黄”。亦作“栢篁”。 上古帝名。 晋 干宝 《晋纪·论晋武帝革命》:“故古之有天下者, 柏皇 、 栗陆 以前,为而不有,应而不求,执大象也。”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无谢 尧 为君,何用知 栢篁 。”《陈书·后主纪》:“ 柏皇 、 大庭 ,鼓淳和於曩日, 姬王 、 嬴后 ,被浇风於末载。”《易·繫辞下》“ 包牺氏 没, 神农氏 作” 唐 孔颖达 疏:“ 女媧氏 没,次有 大庭氏 、 柏黄氏 ……凡十五世,皆习 包牺氏 之号也。”
词语解释:柏翎儿  拼音:bǎi líng ér
方言。柏树叶。《中国谚语资料·农谚》:“牛打滚儿驴倒嚼,铁柏开花柏翎儿落。”
词语解释:柏油纸  拼音:bǎi yóu zhǐ
防潮纸的一种。在两层强韧耐拉的原纸间涂柏油而成。用于卷烟等防湿商品的包装。
词语解释:柏槚  拼音:bǎi jiǎ
柏树和槚树。旧时墓地常植。 唐 杨炯 《酅国公墓志铭》:“天之苍苍,人之云亡,柏檟成行,魂归故乡。”
词语解释:柏沥  拼音:bǎi lì
熬过的柏脂。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指马)徧体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渐涂之,待差,更涂餘处。”
词语解释:柏子户  拼音:bǎi zǐ hù
宋 代设置守皇陵的民户。因皇陵广植柏,故称。《宋史·礼志二六》:“﹝ 大中祥符 ﹞四年减柏子户, 安陵 、 永昌 、 永熙 各留四十户, 永定 五十户, 会圣宫 十户。”
词语解释:柏子塔  拼音:bǎi zǐ tǎ
湖北省 名塔。在 麻城县 西十公里的 九龙山 上。相传为 唐德宗 时 虚应禅师 所建。因有柏树盘生于中,每至立秋日午,塔四面无影,故名。系砖砌仿木结构,七层六角重檐楼阁式,其左右上角各置一小龛,中供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内有螺旋踏道,可登顶远眺。
词语解释:柏亮父  拼音:bǎi liàng fù
见“ 柏夷亮父 ”。
词语解释:柏夷亮父  拼音:bǎi yí liàng fù
亦称“ 柏亮父 ”。 传说为 颛顼 之师。《汉书·古今人表》:“ 柏夷亮父 , 顓頊 师。” 颜师古 注:“父读曰甫。”《元和姓纂》卷十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柏亮父 为 顓頊 师。”
词语解释:柏历  拼音:bǎi lì
亦作“栢歷”。 古时人始死,立木于庭中,上横一木如门,叫重。横木下悬鬲,即“歷”,中盛粥,谓为死者神所凭依,葬后始改用木主。 魏 晋 以来又有凶门柏历置于门外以表丧,略似后世的丧事牌楼。《晋书·琅邪悼王焕传》:“﹝ 晋元帝 ﹞悼念无已,将葬,以 焕 既封列国,加以成人之礼,詔立凶门柏歷,备吉凶仪服,营起陵园,功役甚众。 琅邪国 右常侍 会稽 孙霄 上疏諫曰:‘……凶门柏歷,礼典所无,天晴可不用,遇雨则无益,此至宜节省者也。’”《宋书·礼志二》:“ 成帝 咸康 七年, 杜后 崩……有司奏:‘大行皇后陵所作凶门栢歷,门号 显阳 端门 。’詔曰:‘门如所处,凶门栢歷,大为烦费,停之。’”《隋书·礼仪志三》:“王、郡公主、太妃、仪同三司已上及令僕,皆听立凶门柏歷。”参阅 清 翟灏 《通俗编·仪节》
词语解释:柏侯  拼音:bǎi hòu
复姓。 汉 有 柏侯奋 。见《通志·氏族五》
词语解释:柏乐  拼音:bǎi lè
春秋 秦穆公 时人,以善相马著称。多写作 伯乐 。《汉书·古今人表》:“ 邮无恤 、 王良 、 柏乐 。”
词语解释:柏夭  拼音:bǎi yāo
传说为上古善御者, 周穆王 的护从。《列子·周穆王》:“ 柏夭 主车, 参百 为御, 奔戎 为右。”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穆天子传》:“ 河宗 、 柏夭 为 穆王 乘副车导之,极於西土而后返。则当时 柏夭 亦 造父 、 奔戎 之属,护从 穆王 者。”
词语解释:柏成子高  拼音:bǎi chéng zǐ gāo
亦作“柏成子皋”。 传说为 尧 时高士。《通志·氏族二》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柏成子高 , 尧 时诸侯也。”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六·柏皇氏》:“ 尧 治天下,有 柏成子皋 立为诸侯, 尧 授 舜 , 舜 授 禹 , 柏成子皋 辞为诸侯而耕。”亦省称“ 柏成 ”。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故 漆园 垂纶,而不顾卿相之贵; 柏成 操耜,而不屑诸侯之高。”柏,一本作“ 栢 ”。
词语解释:柏拉图  拼音:bó lā tú
(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学派的创始人。曾在雅典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等级森严的理想国制度。他的哲学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很大。著作有《柏拉图对话集》
词语解释:柏成子皋  拼音:bǎi chéng zǐ gāo
见“ 柏成子高 ”。
词语解释:柏成子高  拼音:bǎi chéng zǐ gāo
亦作“柏成子皋”。 传说为 尧 时高士。《通志·氏族二》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柏成子高 , 尧 时诸侯也。”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六·柏皇氏》:“ 尧 治天下,有 柏成子皋 立为诸侯, 尧 授 舜 , 舜 授 禹 , 柏成子皋 辞为诸侯而耕。”亦省称“ 柏成 ”。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故 漆园 垂纶,而不顾卿相之贵; 柏成 操耜,而不屑诸侯之高。”柏,一本作“ 栢 ”。
词语解释:柏招  拼音:bǎi zhāo
亦作“ 柏昭 ”。 传说为上古 帝喾 之师。《汉书·古今人表》:“ 柏招 , 帝嚳 师。”《晋书·景帝纪》:“ 顓頊 受学於 緑图 , 高辛 问道於 柏招 。”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九上·高辛》:“致学 柏昭 而师於 赤松 。”
词语解释:柏梁体  拼音:bǎi liáng tǐ
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 汉武帝 在 柏梁台 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柏梁体》:“ 汉武 宴 柏梁臺 赋诗,人各一句,句皆用韵,后人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然《柏梁》以前如 汉高 《大风歌》、 荆卿 《易水歌》……可见此体已久有之,不自《柏梁》始也。但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为 柏梁 体耳。”参阅《古文苑·柏梁诗》
词语解释:柏树台  拼音:bǎi shù tái
即柏台。 唐 元稹 《同醉》诗:“柏树臺中推事人,杏花坛上鍊真形。”参见“ 柏臺 ”。
词语解释:柏台  拼音:bǎi tái
(1).御史台的别称。 汉 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其上。事见《汉书·朱博传》。后因以柏台称御史台。 清 时亦称按察使(臬台)为柏台。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柏臺迁鸟茂,兰署得人芳。”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未移桑荫之淹,入总柏臺之峻。” 清 赵翼 《芷塘南回谒我于扬州喜赠》诗:“改官柏臺笔如帚,白简威声震朝右。”参阅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辨》
(2). 柏梁台 的省称。 南朝 梁 江淹 《奏记南徐州新安王》:“ 齐 石即抚,无待 巴 人之唱; 柏臺 已构,寧俟不才之。” 唐 李峤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今日联章处,犹疑上 柏臺 。”
词语解释:柏林寺  拼音:bó lín sì
(1).古寺名。在 河北省 赵县 城内。始建于 汉 末。 隋 唐 年间为 观音院 , 金 元 时期改为 柏林禅院 。寺内原有大殿和彩色壁画,相传为 吴道子 真迹。 清 梁清标 《柏林寺观吴道子画水》诗:“ 柏林 画水已千秋,白日纵横沧海流。”
(2). 北京 著名古寺之一。在 北京 东城区东北角。建于 元 至正 七年(公元1347年), 明 清 两代均有修葺和增建, 清 康熙帝 曾题额“万古柏林”。寺内保存的《龙藏》经版,是我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
词语解释:柏林大学  拼音:bó lín dà xué
德国的大学。1809年创建于柏林。设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法律、历史、经济、外国语、语文学和德语研究、亚洲研究、心理学、犯罪学、教育、体育、神学、美学和艺术、科学理论和组织、数学、物理、电子学、化学、生物、地理、园艺、植物栽培、营养和食品工艺学、医学、畜牧和兽医等系。
词语解释:柏树洞  拼音:bǎi shù dòng
泰山 风景之一。在 泰山 斗母宫 北。山道至此盘亘而上,古柏参天,森荫蔽日,人行其间,如入洞中,故名。《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説罢各人重復上轿,再往前行,不久到了 柏树洞 ,两边都是古柏交柯,不见天日。这 柏树洞 有五里长,再前是 水流云在桥 了。”亦省称“ 柏洞 ”。 杨朔 《泰山极顶》:“画卷继续展开,绿荫森森的 柏洞 露面不太久,便来到 对松山 。”
词语解释:柏昭  拼音:bǎi zhāo
见“ 柏招 ”。
词语解释:柏招  拼音:bǎi zhāo
亦作“ 柏昭 ”。 传说为上古 帝喾 之师。《汉书·古今人表》:“ 柏招 , 帝嚳 师。”《晋书·景帝纪》:“ 顓頊 受学於 緑图 , 高辛 问道於 柏招 。”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九上·高辛》:“致学 柏昭 而师於 赤松 。”
词语解释:柏枝绿  拼音:bǎi zhī lǜ
1.亦作"栢枝緑"。
2.颜色的一种。
词语解释:柏子高  拼音:bǎi zǐ gāo
见“ 柏高 ”。
词语解释:柏高  拼音:bǎi gāo
亦称“ 柏子高 ”。 传说中的古仙人。《山海经·海内经》:“ 华山青水 之东,有山名曰 肇山 ,有人名曰 柏高 。 柏高 上下於此,至于天。” 郭璞 注:“ 柏子高 ,仙者也。”按, 柏高 、 柏子高 、 伯侨 、 北侨 、 正伯乔 、 征侨 、 王侨 ,所指都是同一个仙人。参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郊祀志》、 汉 刘向 《九叹·远游》
词语解释:柏孜克里克石窟  拼音:bǎi zī kè lǐ kè shí kū
新疆 著名石窟之一。位于 吐鲁番 城东北,共编号五十七窟。创建于 南北朝 末期,迄于 元 代。璧画内容丰富,并保存了许多汉文和回鹘文题记。是研究古代 高昌 地区佛教艺术的重要遗迹。
词语解释:柏实人  拼音:bǎi shí rén
柏实的果仁。《新唐书·地理志三》:“ 太原府 太原郡 ……土贡:铜镜、铁镜、马鞌、梨、蒲萄酒及煎玉粉屑、龙骨、柏实人。”
词语解释:柏席  拼音:bǎi xí
即箔席。载黍稷之席。柏,通“ 箔 ”。一说为椁席。古丧礼中神坐之席。《周礼·春官·司几筵》:“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其柏席用萑,黼纯。”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柏席,迫地之席,苇居其上。或曰柏席,载黍稷之席。’ 玄 谓:柏,椁字磨灭之餘。椁席,藏中神坐之席也。” 孙诒让 正义引 孔广森 曰:“柏当读如今之箔。故世谓萑苇所织作者曰箔,《玉篇》始有其字,古或通作薄。此经则借作柏。”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下》:“家大人曰:‘柏者,椁之借字, 郑 注以柏为椁字磨灭之餘,非也。椁、柏声相近,故字相通。’”参见“ 椁席 ”。
词语解释:椁席  拼音:guǒ xí
举行丧奠礼仪时设在帷帐中的神坐之席。《周礼·春官·司几筵》“其柏席用萑黼纯” 汉 郑玄 注:“柏,椁字磨灭之餘。椁席,藏中神坐之席也。” 贾公彦 疏:“谓於下帐中坐设之。”
词语解释:柏叶书  拼音:bǎi yè shū
折迭成柏叶状的书简。 唐 冯贽 《云仙杂记·仙人柏叶书》:“ 郭天民 巧思横生,能摺书简,反覆如柏叶状,乡人谓之仙人柏叶书。”
词语解释:柏国  拼音:bǎi guó
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西平县 。 春秋 时为 楚 所灭。《左传·僖公五年》:“ 楚 鬭穀於菟 灭 弦 , 弦 子奔 黄 。於是 江 、 黄 、 道 、 柏 方睦於 齐 ,皆 弦姻 也。” 杜预 注:“ 柏 ,国名。”《元和姓纂》卷十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柏国 在 汝南 西平县 ,为 楚 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词语解释:柏夷亮父  拼音:bǎi yí liàng fù
亦称“ 柏亮父 ”。 传说为 颛顼 之师。《汉书·古今人表》:“ 柏夷亮父 , 顓頊 师。” 颜师古 注:“父读曰甫。”《元和姓纂》卷十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柏亮父 为 顓頊 师。”
词语解释:柏黄肠  拼音:bǎi huáng cháng
以柏木黄心做的外棺。《周礼·夏官·方相氏》“及墓,入壙以戈击四隅,敺方良” 汉 郑玄 注:“天子之椁,柏黄肠为里,而表以石焉。” 汉 卫宏 《汉旧仪·补遗下》:“ 武帝 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参见“ 黄肠 ”。
词语解释:黄肠  拼音:huáng cháng
见“ 黄肠题凑 ”。
词语解释:柏黄  拼音:bǎi huáng
见“ 柏皇 ”。
词语解释:柏皇  拼音:bǎi huáng
亦作“柏黄”。亦作“栢篁”。 上古帝名。 晋 干宝 《晋纪·论晋武帝革命》:“故古之有天下者, 柏皇 、 栗陆 以前,为而不有,应而不求,执大象也。”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无谢 尧 为君,何用知 栢篁 。”《陈书·后主纪》:“ 柏皇 、 大庭 ,鼓淳和於曩日, 姬王 、 嬴后 ,被浇风於末载。”《易·繫辞下》“ 包牺氏 没, 神农氏 作” 唐 孔颖达 疏:“ 女媧氏 没,次有 大庭氏 、 柏黄氏 ……凡十五世,皆习 包牺氏 之号也。”
词语解释:柏莒  拼音:bǎi jǔ
见“ 柏举 ”。
词语解释:柏举  拼音:bǎi jǔ
亦作“ 柏莒 ”。 古地名。 春秋 楚 地。公元前506年, 楚 围 蔡 , 吴 救之,大败 楚 师于此。故址在今 湖北 麻城县 境,具体所在说法不一:一说为 麻城 东北的 柏子山 与 举水 的合称;一说在 举水 入 长江 口以南的 举洲 ;一说即 麻城 东南 举水 所出 龟峰山 。《春秋·定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 蔡侯 以 吴子 及 楚 人战于 柏举 , 楚 师败绩。” 杜预 注:“ 柏举 , 楚 地。”《吕氏春秋·首时》:“ 子胥 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鬭。六年,然后大胜 楚 于 柏举 。”《淮南子·诠言训》:“ 楚 胜乎诸夏而败乎 柏莒 。” 高诱 注:“莒,《春秋》作举。” 庄逵吉 注:“ 柏莒 即 柏举 ,古字通用也。”
词语解释:柏海  拼音:bǎi hǎi
古湖泊名。近 黄河 源。即今 青海 鄂陵湖 或 札陵湖 。 唐 贞观 十五年(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 和亲 吐蕃 , 松赞干布 到此亲迎。《新唐书·吐蕃传上》:“﹝ 贞观 ﹞十五年,妻以宗女 文成公主 ,詔 江夏王 道宗 持节护送,筑馆 河源王 之国。 弄赞 率兵次 柏海 亲迎,见 道宗 ,执婿礼恭甚。”
词语解释:柏洞  拼音:bǎi dòng
见“ 柏树洞 ”。
词语解释:柏树洞  拼音:bǎi shù dòng
泰山 风景之一。在 泰山 斗母宫 北。山道至此盘亘而上,古柏参天,森荫蔽日,人行其间,如入洞中,故名。《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説罢各人重復上轿,再往前行,不久到了 柏树洞 ,两边都是古柏交柯,不见天日。这 柏树洞 有五里长,再前是 水流云在桥 了。”亦省称“ 柏洞 ”。 杨朔 《泰山极顶》:“画卷继续展开,绿荫森森的 柏洞 露面不太久,便来到 对松山 。”
词语解释:柏露  拼音:bǎi lù
柏叶上的露珠。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弘农 邓绍 尝八月旦入 华山 采药,见一童子执五綵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 绍 问曰:‘用此何为?’答曰:‘ 赤松先生 取以明目。’”后用为典。 唐 韩鄂 《岁华纪丽·八月》:“採柏露以明眼。”
词语解释:柏谷山  拼音:bǎi gǔ shān
在今 山西省 长治市 北,与 太行山 、 王屋山 相接。因山多柏树,故称。相传为 神农 尝百谷处。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四·潞安府》:“ 柏谷山 :府东北十三里,山多柏树,一名 百穀山 。俗传 神农 尝穀处。”
词语解释:柏车  拼音:bǎi chē
行于山地的大车。柏,通“ 伯 ”。《周礼·考工记·车人》:“柏车,轂长一柯,其围二柯,其辐一柯,其渠二柯者三,五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 郑玄 注:“柏车,山车。”《释名·释车》:“柏车:柏,伯也,大也。丁夫服任之大车也。” 毕沅 疏证:“‘大车’今本误作‘小车’。案服任之车,实是大车。且释柏为大,谊安得又云小车?据改。”
词语解释:柏舟节  拼音:bǎi zhōu jié
亦作“栢舟节”。 旧时谓夫死不嫁的节操。 明 归有光 《陆母缪孺人寿序》:“余闻 繆孺人 遭家多难,盛年寡居,著栢舟之节,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水莽草》:“妻不能守柏舟节,半年改醮去。”参见“ 柏舟 ”。
词语解释:柏舟  拼音:bǎi zhōu
亦作“栢舟”。
(1).柏木作的船。《诗·邶风·柏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2).本为《诗·邶风》篇名。《诗·邶风·柏舟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 卫顷公 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后因以谓仁人不得志。
(3).本为《诗·鄘风》篇名。《诗·鄘风·柏舟序》:“柏舟, 共姜 自誓也。 卫 世子 共伯 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絶之。”后因以谓丧夫或夫死矢志不嫁。 晋 潘岳 《寡妇赋》:“蹈 恭姜 兮明誓,咏《栢舟》兮清歌。” 唐 权德舆 《鄜坊节度推官大理评事唐君墓志铭》:“结褵周月,遭罹柏舟之痛。”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今夫人 彭城 刘氏 ,故左省常侍 帨 之女也, 太平兴国 中封 莒国夫人 ,栢舟自誓,常欲未亡。”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老身柏舟誓守,自甘半世居孀。”
词语解释:柏装  拼音:bǎi zhuāng
即柏历。《南史·孔琳之传》:“凶门柏装,不出礼典,起自末代,积习生常,遂成旧俗,爰自天子达于庶人。”参见“ 柏歷 ”。
词语解释:柏历  拼音:bǎi lì
亦作“栢歷”。 古时人始死,立木于庭中,上横一木如门,叫重。横木下悬鬲,即“歷”,中盛粥,谓为死者神所凭依,葬后始改用木主。 魏 晋 以来又有凶门柏历置于门外以表丧,略似后世的丧事牌楼。《晋书·琅邪悼王焕传》:“﹝ 晋元帝 ﹞悼念无已,将葬,以 焕 既封列国,加以成人之礼,詔立凶门柏歷,备吉凶仪服,营起陵园,功役甚众。 琅邪国 右常侍 会稽 孙霄 上疏諫曰:‘……凶门柏歷,礼典所无,天晴可不用,遇雨则无益,此至宜节省者也。’”《宋书·礼志二》:“ 成帝 咸康 七年, 杜后 崩……有司奏:‘大行皇后陵所作凶门栢歷,门号 显阳 端门 。’詔曰:‘门如所处,凶门栢歷,大为烦费,停之。’”《隋书·礼仪志三》:“王、郡公主、太妃、仪同三司已上及令僕,皆听立凶门柏歷。”参阅 清 翟灏 《通俗编·仪节》
共8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