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某甲 拼音:mǒu jiá
(1).称人的代词。多用于避讳、设言或失名等。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以宜备之深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南阳 许攸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许攸 ﹞至呼 太祖 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 冀州 也。’”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今遣某位某甲等,率兹百辟,人致其诚。”
(2).自称之代词。《五灯会元·曹洞宗·佛日本空禅师》:“ 杭州 佛日本空 禪师,初游 天台山 ……参 夹山 ,纔入门,见维那。那曰:‘此间不著后生。’师曰:‘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謁和尚。’”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悟百丈不昧因果》:“ 百丈 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 百丈 遂问:‘而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曰:‘某甲非人也。’”词语解释:某人 拼音:mǒu rén
(1).表示不知道的那个人。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七:“且如救护生命,彼物何知,虽然得脱死就生,何从识救我者为某人?”
(2).指确定的、无须说出姓名或说不出姓名的人。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周妓下火文》:“大众还知殁故某人,向甚么处去?”词语解释:某某 拼音:mǒu mǒu
未指明或特别提到的人。例如:该再给可怜的某某一个机会。词语解释:某家 拼音:mǒu jiā
(1).指不确定的一家。《新唐书·卢坦传》:“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
(2).戏曲中自称之辞。我。 元 关汉卿 《单鞭夺槊》第四折:“[ 徐茂公 云:]元来是 单雄信 与某家 段志贤 交马。”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一折:“令人报復去,道某家来了也。”京剧《辕门射戟》:“某家今日设琼浆,只为解和免争强…… 纪将军 休要怒满堂,某家言来听端详。”词语解释:某等 拼音:mǒu děng
我等,我们。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某等不达通变,实有愚诚。不任悾款,悉心重謁。”《水浒传》第八十回:“ 丘岳 、 周昂 禀道:‘某等覷 梁山泊 草寇如同儿戏!’”《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只见八箇大汉……曲躬而前曰:‘某等兄弟,天数派定,宜在君家听令。’”词语解释:某者 拼音:mǒu zhě
表示姓名失传的人。《公羊传·宣公六年》:“ 灵公 心怍焉,欲杀之,於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 何休 注:“某者,本有姓字,记传者失之。”词语解释:某地 拼音:mǒu dì
亦称“某处”,一个不确定或没指名的地方。例如:到法国某地去。词语解释:某以
某矣。自称自己的代词,我词语解释:某官某
某某官(叫词语解释:某门 拼音:mǒu mén
犹某门下。自称谦词。《朱子语类》卷一三一:“ 魏公 在江中,忽有人登舟,公问为谁,云:‘ 苗太尉 使我来杀相公。’公云:‘汝何不杀我?’云:‘相公忠义,某门不肯做此事。后面更有人来,相公不可不防备。’”词语解释:某舍 拼音:mǒu shè
犹某公子。舍,舍人的略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贫儿﹞与 嬾龙 途中相遇,身上襤褸…… 嬾龙 掣住其衣,问道:‘你不是某舍么?’”词语解释:某乙 拼音:mǒu yǐ
(1).称人的代词。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 韩愈 ﹞谨遣某乙以庶羞清酌之奠,祭于亡友故 河南 县令 张十二 员外之灵。”《太平广记》卷一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赵昌时》:“闻将家点閲兵姓名声,呼‘某乙’,即闻唱‘唯’应声。”
(2).自称的代词。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郊禅》:“有 唐 嗣天子臣某乙,敢昭告於昊天上帝。”《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变文》:“九龙吐水欲(浴)太子,记(起)脚七步,一手至(指)天,一手至(指)地,口称:‘为(唯)我为尊,某乙向上更无人。’”《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某乙莲花并总不买(卖)。”参见“ 某甲 ”。
词语解释:某甲 拼音:mǒu jiá
(1).称人的代词。多用于避讳、设言或失名等。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以宜备之深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南阳 许攸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许攸 ﹞至呼 太祖 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 冀州 也。’”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今遣某位某甲等,率兹百辟,人致其诚。”
(2).自称之代词。《五灯会元·曹洞宗·佛日本空禅师》:“ 杭州 佛日本空 禪师,初游 天台山 ……参 夹山 ,纔入门,见维那。那曰:‘此间不著后生。’师曰:‘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謁和尚。’”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悟百丈不昧因果》:“ 百丈 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 百丈 遂问:‘而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曰:‘某甲非人也。’”词语解释:某物 拼音:mǒu wù
某一确定的但未指明之物;一个未提名的但是肯定、具体或有意义的东西
某一不特指的、未决定的或不明确的东西词语解释:某屏 拼音:mǒu píng
古代诸侯之于天子,对其所守某边邑,称为某屏。屏,屏藩。《礼记·玉藻》:“诸侯之於天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 孔颖达 疏:“谓在九州之外,边鄙之邑,自称於天子云某屏之臣某。”词语解释:某些 拼音:mǒu xiē
表示不止一个或一种的不定数量。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这种矛盾包括……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某些错误东西的存在是并不奇怪的,也是用不着害怕的,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学会同它作斗争。”词语解释:某甫 拼音:mǒu fǔ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某是表字的设代。《仪礼·士冠礼》:“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郑玄 注:“甫是丈夫之美称。 孔子 为 尼甫 , 周 大夫有 嘉甫 , 宋 大夫有 孔甫 ,是其类。甫字或作父。”《仪礼·士丧礼》:“哀子某为其父某甫筮宅。” 郑玄 注:“某甫,若字也。若言 山甫 、 孔甫 矣。”词语解释:某矣 拼音:mǒu yǐ
自称之词。犹某也,我。矣,语气词,无义。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第二折:“某矣 云长 ,自到 许都 ,见了圣人,封某为 寿亭侯 之职。”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第四折:“某矣 蔡阳 ,来到这古城也,众军摆开阵者。” 明 无名氏 《鞭打单雄信》第三折:“今 唐元帅 有难,军师来报,某矣剷马单鞭,须索救元帅走一遭去。”词语解释:某士 拼音:mǒu shì
诸侯国的大夫到天子之国的称谓。某是设代,指士之国名。《礼记·曲礼下》:“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 郑玄 注:“亦谓诸侯之卿也。三命以下,於天子为士。曰某士者,如 晋 韩起 聘於 周 ,摈者曰:‘ 晋 士 起 。’”词语解释:某子 拼音:mǒu zǐ
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某,指姓氏。《仪礼·乡饮酒礼》:“司正升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 郑玄 注:“某者,众宾姓也。” 贾公彦 疏:“以某在子上,故知是众宾姓也。”《墨子·旗帜》:“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 汉 刘向 《说苑·至公》:“ 孔子 为 鲁司寇 ,听狱必师断,敦敦然皆立,然后君子进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以为云云。’又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曰:‘云云。’辩矣,然后君子几当从某子云云乎。”词语解释:某们 拼音:mǒu men
犹我们。某是设代之词。《朱子语类》卷一○一:“一日, 张 ( 张柔直 )教 京 ( 蔡京 )家子弟习走,其子弟云:‘从来先生教某们慢行,今令习走,何也?’”词语解释:某某人 拼音:mǒu mǒu rén
说不出或不愿说出名字的一个人词语解释:某时 拼音:mǒu shí
在某一不明确、不定的时候。例如:在1710或1711年的某时,他被带到邻近的一个城镇去了。词语解释:某个 拼音:mǒu gè
某某,一个不确定的个体。例如:报道这些电影在某个地方对多少人放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