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玉柙 拼音:yù xiá
(1).见“ 玉押 ”。
(2).古代王侯等的葬服。《汉书·佞幸传·董贤》:“及至 东园 祕器,珠襦玉柙,豫以赐 贤 ,无不备具。” 颜师古 注:“ 东园 ,署名也。《汉旧仪》云: 东园 祕器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珠襦,以珠为襦,如鎧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要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后汉书·礼仪志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璽,玉柙银缕。”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发宋陵寝》:“帅徒役顿 萧山 ,发 赵氏 诸陵寝,至断残支体,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 明 屠隆 《昙花记·郊游点化》:“早见狐狸穿墓道,珠襦玉柙,桐棺瓦器,一样草萧萧。”参见“ 玉匣 ”。
词语解释:玉押 拼音:yù yā
亦作“ 玉柙 ”。 门帘的玉饰镇坠。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玉柙珠帘捲,金钩翠幔悬。” 五代 和凝 《宫词》之七九:“垂黎玉押春帘卷,不夜珠楼晓鑑开。”
词语解释:玉匣 拼音:yù xiá
(1).玉饰的匣子。亦指精美的匣子。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拟〈行路难〉》诗之一:“奉君金卮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唐 李白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诗:“宝刀隐玉匣,绣涩空莓苔。” 宋 苏轼 《龙尾砚歌》:“锦茵玉匣俱尘垢,擣练支床亦何有。”
(2). 汉 代帝王葬饰,亦以赐大臣,以示优礼。《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丧乱以来, 汉氏 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 唐 白居易 《狂歌词》:“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词语解释:帘柙 拼音:lián xiá
见“ 帘押 ”。
词语解释:帘押 拼音:lián yā
亦作“ 帘柙 ”。 装在帘上作镇押之用的物件。 唐 李商隐 《灯》诗:“影随帘押转,光信簟文流。” 唐 罗隐 《仿玉台体》诗:“晚梦通帘柙,春寒逼酒罏。” 吴梅 《检点》诗之二:“烛龙弹泪彻堦除,帘押银葱捲未舒。”词语解释:检柙 拼音:jiǎn xiá
亦作“ 检押 ”。
(1).犹规矩,法度。《汉书·扬雄传下》:“君子纯终领闻,蠢廸检押。” 颜师古 注:“检押,犹隐栝也,言动由检押也。”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故检柙之臣,不虚於侧。”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 张乖崖 镇 蜀 ,当遨游时,士女环左右,终三年未尝回顾。此君殊重厚,可以为薄夫之检押。”
(2).矫正,约束。《东观汉记·杜林传》:“ 成王 深知其终卒之患,故以 殷 民六族分 伯禽 ……检柙其姦宄。” 汉 王充 《论衡·对作》:“ 孔子 作《春秋》……所以检柙靡薄之俗者,悉具密致。” 清 侯方域 《蹇千里传》:“ 千里 自以贵臣,坐排斥,意常怏怏,不检柙,时出行林薄间,猝为虎所杀。” 章炳麟 《訄书·订文》:“故经説上下,权舆於是,龙施相绍,其流遂昌,辩士凌誶,固非韵文所能检柙矣。”
(3).保护书籍的封套。《说文·木部》:“梜,检柙也。” 段玉裁 注:“检柙皆函物之偁,然则梜亦谓函物之器也。”词语解释:蠢迪检柙 拼音:chǔn dí jiǎn xiá
见“ 蠢迪检押 ”。
词语解释:蠢迪检押 拼音:chǔn dí jiǎn yā
谓行动按法度矫正。《汉书·扬雄传下》:“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检押,旁开圣则。” 颜师古 注:“蠢,动也,迪,道也,由也。检押犹隐括也。言动由检押也。” 唐 颜真卿 《宋开府碑》:“蠢迪检押,难常情之所易;志深直谅,易古人之所难。”亦作“ 蠢迪检柙 ”。 章炳麟 《五朝学》:“ 江 左之士,蠢迪检柙。丧纪、祭祀、婚姻之式少有疑殆,虽文士、沙门犹质之。”词语解释:木柙 拼音:mù xiá
木匣,木盒子。《商君书·定分》:“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词语解释:拱柙 拼音:gǒng xiá
见“ 拱押 ”。
词语解释:拱押 拼音:gǒng yā
拱揖示敬。一说,檃括。 汉 仲长统 《昌言·损益》:“夫如此,然后可以用天性,究人理,兴顿废,属断絶,网罗遗漏,拱押天人矣。”《后汉书·仲长统传》作“拱柙”。词语解释:纵虎出柙 拼音:zòng hǔ chū xiá
放虎出笼。比喻放走强有力的敌人,贻患无穷。《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辽王 托克托 ,乘国有隙,诛屠骨肉……如令归藩,譬之纵虎出柙。”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武烈过人,倘资之兵使去,是纵虎出柙也,一旦有变,不可復縶矣。”亦作“ 纵虎出匣 ”。 明 唐顺之 《咨总督都御史胡牌》:“若乘月黑潮满之夜,驾船衝出港门,及扛船随处下海……是谓纵虎出匣,祸岂胜言。”词语解释:珠襦玉柙 拼音:zhū rú yù xiá
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汉书·佞幸传·董贤》:“及至东园祕器,珠襦玉柙,预以赐 贤 ,无不备具。” 颜师古 注:“《汉旧仪》云东园祕器作棺梓……珠襦,以珠为襦,如鎧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要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亦作“ 珠襦玉匣 ”。《西京杂记》卷一:“ 汉 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连以金缕。” 唐 杨炯 《崔献行状》:“珠襦玉匣,礼备於丧终;筮短龟长,事从於先见。”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发 宋 家诸陵寝,断残肢体,攫珠襦玉匣,焚其胔,弃骨草莽间。” 清 汪熷 《〈长生殿〉序》:“珠襦玉匣,安能对香佩以伤心;碧水青山,何止听淋铃而出涕。”词语解释:珠柙 拼音:zhū xiá
“珠襦玉柙”的省略。《文选·张载〈七哀诗〉》:“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吕延济 注:“珠柙, 汉 家送死之物,珠玉为柙。”参见“ 珠襦玉柙 ”。
词语解释:珠襦玉柙 拼音:zhū rú yù xiá
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汉书·佞幸传·董贤》:“及至东园祕器,珠襦玉柙,预以赐 贤 ,无不备具。” 颜师古 注:“《汉旧仪》云东园祕器作棺梓……珠襦,以珠为襦,如鎧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要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亦作“ 珠襦玉匣 ”。《西京杂记》卷一:“ 汉 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连以金缕。” 唐 杨炯 《崔献行状》:“珠襦玉匣,礼备於丧终;筮短龟长,事从於先见。”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发 宋 家诸陵寝,断残肢体,攫珠襦玉匣,焚其胔,弃骨草莽间。” 清 汪熷 《〈长生殿〉序》:“珠襦玉匣,安能对香佩以伤心;碧水青山,何止听淋铃而出涕。”词语解释:画柙 拼音:huà xiá
同“ 画押 ”。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柙义同‘检’,亦谓书署也。今人谓署诺为‘画柙’,亦曰‘检柙’,检读如‘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