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天柱 拼音:tiān zhù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词语解释:一柱 拼音:yī zhù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东西。 汉 王充 《论衡·谈天》:“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众木共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雷书》:“ 大中祥符 间, 岳州 玉真观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乐志十七》:“设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担当重任,独力支撑局面的人。 唐 张祜 《读狄梁公传》诗:“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阁下为南溟之鹏,作中天之一柱。”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八:“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胆福寿全。”
(3).指旧式账簿或清册里的一个项目。旧式账目分旧管(原有的)、新收(新收进的)、开除(支出的)、实在(剩下的)四项,称为“四柱”或“四柱清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我拿过来一看,就是 张鼎臣 交出来的盘店那一帐本,内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词语解释:砥柱 拼音:dǐ zhù
亦作“ 砥砫 ”。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邹韬奋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词语解释:露柱 拼音:lù zhù
指旌表门第立柱柱端的龙形部分。《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两脚出来如露柱。” 蒋礼鸿 通释:“露柱,旌表门第的柱端龙形的部分。”《古尊宿语录·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中·空中语要》:“不见有露柱,见解偏枯。见露柱但唤作露柱,见拄仗但唤作拄仗,有什么过。” 宋 陆游 《拄杖歌》:“归来灯前夜欲半,露柱説法君应闻。”词语解释:冰柱 拼音:bīng zhù
滴水、积雪凝成的冰条。 唐 刘叉 《冰柱》诗:“旋落旋逐朝暾化,簷间冰柱若削出交加,或低或昂,小大莹洁。” 宋 杨万里 《雪晴》诗:“儿劣敲冰柱,身清堕蘂宫。” 徐迟 《大场的一夜》:“如果是冬天,那些将军‘靠一靠’醒来,挺一挺胸,甲上的冰柱迸落,锵然有声。”词语解释:玉柱 拼音:yù zhù
(1).石柱的美称。 唐 杜甫 《朝享太庙赋》:“升降之际,见玉柱生芝。” 宋 王仲旉 《南都赋》:“金铺绚日,玉柱凌烟。” 明 李梦阳 《秋怀》诗:“雕阑玉柱留天女,锦石秋花隐御舟。”
(2).玉制的弦柱。亦指代琴、瑟、筝等弦乐器。《文选·江淹〈别赋〉》:“掩金觴而谁御,横玉柱而霑軾。” 李善 注:“琴有柱,以玉为之。” 唐 杨巨源 《雪中听筝》诗:“玉柱泠泠对寒雪,清商怨徵声何切。” 南唐 冯延巳 《蝶恋花》词:“谁把鈿筝移玉柱,穿帘燕子双飞去。” 清 汪懋麟 《仲冬平山堂落成即席得五十韵》:“朱弦调玉柱,铁拨转檀槽。”
(3).指额上隆起的筋肉。《隋书·高祖记上》:“额上有玉柱入顶,目光外射。”
(4).筷子的美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长安有狭斜行》:“三子俱来宴,玉柱击清甌。”
(5).指修道者死后鼻腔分泌物。据说这是成道的征象。 元 无名氏 《度柳翠》第四折:“鼻窍中两行玉柱,头直上万道金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祖》:“更数日而往,则玉柱下垂,坐化已久。”《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进去看他一看,只见他两条玉柱拄在膝上,不知从几时圆寂去了。”
(6).中指的别称。
(7).山药的别名。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四:“道人 沉天休 尝言:‘顷年採药其中,见一藤引蔓甚远,而叶亦特大,疑其非也,乃共掘之,大如柱,长数尺,盖亦山药也,大茎可享半月,戏目为玉柱。其后玉柱之名稍著……鬻山药者,利其易售,皆冒玉柱之名。’”
(8).馒头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饮食·馒头》:“《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词语解释:铜柱 拼音:tóng zhù
(1).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栢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铜柱,事已不成空駡倨。”《新民晚报》1990.8.5:“白玉般的础石上耸立着粗大的铜柱。”
(2).神话传说中的天柱。《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之山 ,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3).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 援 到 交阯 ,立铜柱,为 汉 之极界也。” 唐 张渭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 伏波 横海旧登坛。”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氏铜柱有三》:“ 马援 所立铜柱在 林邑国 ……此 汉 时所立铜柱在 交趾 者也; 马总 为 安南 都护,建二铜柱於 汉 故处,劖著 唐 德,兼以明 伏波 之裔,此 唐 时所立铜柱亦在 交阯 者也; 五代 史 马希范 攻 溪州 蛮,降之,乃立铜柱为表,命学士 李皋 铭之,此 五代 时所立铜柱在 五溪 者也。”词语解释:题柱 拼音:tí zhù
(1).见“ 题桥柱 ”。
(2).相传 东汉 灵帝 时, 长陵 田凤 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 灵帝 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 京兆 田郎 。’”见 汉 赵岐 《三辅决录》卷二。后遂以“题柱”为称美郎官得到皇帝赏识之典。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 魏侯 之见 刘廙 ,不觉敛容; 汉 主之观 田凤 ,遂令题柱。”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清晨伏奏,几承题柱之恩;閒夜洁斋,惟有张灯之宿。” 唐 钱起 《和王员外雪晴早朝》:“题柱盛名兼絶唱,风流谁继 汉 田郎 。” 明 何景明 《送高子登赴试》诗:“题柱名千里,登臺策万言。”
(3).谓题写楹联。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 埴 先太常一生俭约,始终不渝。于庭前题柱以示后人云:‘俭于己,可以不求于人;俭于官,可以不取于民。’”
词语解释:题桥柱 拼音:tí qiáo zhù
汉 司马相如 初离 蜀 赴 长安 ,曾于 成都 城北 昇仙桥 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清 赵翼 《芸浦中丞复奉命来抚江南以诗即赠》:“似偿少日题桥柱,惜未炎天啖荔芰。”亦省作“ 题桥 ”、“ 题柱 ”。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宋 苏轼 《复改科赋》:“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词语解释:石柱 拼音:shí zhù
石华表。亦泛指石头柱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粉水》:“ 粉水 旁有 文将军 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脩丽。”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羊虎》:“然则墓前石人、石兽、石柱之属,自 汉 代而有之矣。” 元 大訢 《次韵马昂夫总管饮仙桥》:“烂柯旧事凭谁问,石柱题诗薜荔生。” 刘海粟 《斗兽场》:“从并列的环门的巧妙,雕刻的石柱的遗迹,还可以推想那可容一千六百人共浴的光景。”词语解释:八柱 拼音:bā zhù
(1).古代神话传说,地有八柱,用以承天。《楚辞·天问》:“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王逸 注:“言天有八山为柱。” 洪兴祖 补注:“《河图》言, 崑崙 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唐 柳宗元 《天对》:“完离不属,焉恃夫八柱!” 王闿运 《愁霖赋》:“八柱损高,天池谢川。”
(2).比喻能为国家扶颠持危的栋梁之才。 唐 颜真卿 《金紫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傅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家崇八柱之勋,地半三分之业。”词语解释:倚柱 拼音:yǐ zhù
(1).靠在柱子上。《战国策·燕策三》:“ 軻 ( 荆軻 )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夏侯太初 尝倚柱作书。”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 齐 人 冯谖 客于 孟尝君 ,左右贱之,食以草具。 冯谖 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 孟尝君 命左右食之。有顷, 冯谖 复歌曰:“长鋏归来乎!出无车。” 孟尝君 命左右为之驾。后有顷, 冯谖 又歌曰:“长鋏归来乎!无以为家。” 孟尝君 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 冯谖 不复歌。后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实之用前韵为老者寿戏答》词:“老去聊攀 莱子 例,倒著斑衣戏舞。记田舍、火鑪头语。肘后黄金腰下印,有高堂、未敢将身许。且扇枕,莫倚柱。”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郁达夫 《过去》:“ 老二 象一只雄鸡,有什么可笑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总要我做她的倚柱,扑上身来笑个痛快。”词语解释:破柱 拼音:pò zhù
见“ 破柱求姦 ”。
词语解释:破柱求奸 拼音:pò zhù qiú jiān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 张让 弟 朔 为 野王 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 膺 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 让 弟舍,藏於合柱中。 膺 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 朔 ,付 洛阳 狱。受辞毕,即杀之。”后以“破柱求姦”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 唐 元稹 《代李中丞谢官表》:“如或纶言既降,丹慊莫从,则当破柱求姦,碎首请事。死而后已,义不苟然。”《旧唐书·毕构传》:“ 睿宗 闻而善之,璽书劳曰:‘……览卿前后执奏,何异破柱求姦?’”亦省作“ 破柱 ”。 宋 司马光 《送聂之美摄尉韦城》诗:“官曹大儿戏,弓槊小军行。破柱飜偷窟,倾林索盗赃。”词语解释:促柱 拼音:cù zhù
(1).急絃。支絃的柱移近则絃紧,故称。 汉 马融 《长笛赋》:“若絙瑟促柱,号钟高调。”
(2).指移近支絃的柱,以使絃紧。 宋 陆游 《真珠帘》词:“归去,想闲窗深院,调絃促柱。”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绮人传》:“所惜鶡旦不鸣,三絃不敢促柱,吹笛者往往宛转高下以就之。”词语解释:铁柱 拼音:tiě zhù
(1).铁铸的柱子。 汉 焦赣 《易林·旅之咸》:“金樑铁柱,千年牢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淇水》:“东出今瀆,破故堰,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 唐 无名氏 《开河记》:“乃有数武夫拽 叔谋 ,脱去其衣,惟留犊鼻,缚铁柱上,欲以铜汁灌之。” 宋 苏轼 《两桥诗·西新桥》:“千年谁在者,铁柱 罗浮 西。”
(2).即柱卷。语出《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 刘昭 注引 荀绰 《晋百官表》:“铁柱,言其厉直不曲橈。” 唐 储光羲 《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铁柱励风威,锦轴含光辉。”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豸冠簪铁柱,螭首对金铺。”参见“ 柱卷 ”。
词语解释:柱卷 拼音:zhù juàn
法冠后部上端卷曲的两根铁柱。《隋书·礼仪志六》:“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筩,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隋书·礼仪志六》:“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参见“ 柱后 ”。词语解释:筝柱 拼音:zhēng zhù
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 唐 钱起 《送崔十三东游》诗:“千里有同心,十年一会面。当杯缓筝柱,倏忽催离宴。” 唐 李商隐 《独居有怀》诗:“浦冷鸳鸯去,园空蛺蝶寻。蜡花长递泪,筝柱镇移心。”词语解释:梁柱 拼音:liáng zhù
(1).支承桥梁的柱子。《庄子·盗跖》:“ 尾生 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2).屋梁和柱。 唐 韩愈 《琴操·龟山操》:“龟之枿兮,不中梁柱。”《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小的该死,把坟山的死树搬了几颗回来添补梁柱,不想被本家这几位老爷知道,就説小的偷了树。”
(3).喻栋梁之材。《史记·孔子世家》:“ 太山 坏乎?梁柱摧乎?” 宋 王安石 《寄赠胡先生》诗:“先收先生作梁柱,以次构架桷与榱。”
(4).指鼻梁骨。《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睛,鼻无梁柱……此皆不寿之验。”词语解释:危柱 拼音:wēi zhù
指琴。《文选·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殷勤诉危柱,慷慨命促管。” 李善 注:“危柱,谓琴也。”词语解释:胶柱 拼音:jiāo zhù
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三国 魏 邯郸淳 《笑林》:“ 齐 人就 赵 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绅 《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 蓟 永 事势,与他镇不同,若俟贼已见形,而后调兵支粮,则无及矣。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輟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参见“ 胶柱鼓瑟 ”。
词语解释:胶柱鼓瑟 拼音:jiāo zhù gǔ sè
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 括 ,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 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宋 李纲 《桂州答吴元中书》:“故在 靖康 之初,有备则当守, 靖康 之末,无备则当避,岂可胶柱而鼓瑟耶?”《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荆公 胶柱鼓瑟, 三峡 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红楼梦》第五一回:“这 寳姐姐 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词语解释:雁柱 拼音:yàn zhù
亦作“鴈柱”。
(1).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唐 路德延 《小儿诗》:“帘拂鱼鉤动,筝推雁柱偏。” 宋 张先 《生查子·弹筝》词:“雁柱十三弦,一一春鶯语。” 清 赵翼 《邵松阿落齿更生走笔奉贺》诗:“琴軫方愁雁柱亏,墐泥已塞狗竇缺。”
(2).桥柱。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又西去数百步,乃 仙桥 ,南北约数百步,桥面三虹,朱漆阑楯,下排鴈柱,中央隆起,谓之‘骆驼虹’,若飞虹之状。” 清 黄遵宪 《不忍池晚游诗》:“红板长桥雁柱横,两头路接白沙平。”词语解释:擎天柱 拼音:qíng tiān zhù
(1).托住天的柱子。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 王逸 注:“言天有八山为柱。” 洪兴祖 补注引《神异经》:“ 崑崙 有铜柱,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后以喻担负重大任务的人。 元 无名氏 《连环记》第三折:“你本是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梁。”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这擎天柱倒,问苍生社稷将谁靠?”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万一你是病倒了,我会要失掉一根擎天柱。”
(2).指 汉 代 马援 在 交趾 立的铜柱。见《后汉书·马援传》 李贤 注。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之三:“平蛮看竖擎天柱,朝 汉 同登 浴日臺 。”词语解释:底柱 拼音:dǐ zhù
山名。在 三门峡 黄河 急流中,其形如柱,故名。现已炸毁。底,也写作“砥”。《墨子·兼爱中》:“洒为 底柱 ,凿为 龙门 。” 汉 张衡 《东京赋》:“ 底柱 輟流。” 金 周昂 《底柱图》诗:“ 河 来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 底柱 !”词语解释:弦柱 拼音:xián zhù
谓乐器绾丝之柱。《魏书·李彪传》:“假有新进时贤制作於此者,恐闺门既异,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谬。”词语解释:四柱 拼音:sì zhù
(1).神话传说中撑地的四根支柱。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
(2).古钱名。《梁书·敬帝纪》:“己卯,铸四柱钱,一准二十……壬辰,改四柱钱一准十。”《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 杨蓉裳 《咏钱》:“五銖工剪凿,四柱细摩挲。”
(3).旧时星相家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合四柱之干支为八字。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人命八字,共计五十一万八千四百……其所得四柱,皆不能越于五十一万八千四百之外。”
(4).旧时出纳财货或钱粮交代表册中的四个项目。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四柱》:“今官司钱粮交代,必造四柱册。四柱者: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也。《至正直记》云:‘人家出纳财货者,谓之掌事。计算私籍,其式有四:一曰旧管,二曰新收,三曰开除,四曰见在。’则 元 时已有此名目。”词语解释:宝柱 拼音:bǎo zhù
古代筝、琴、瑟等弹拨乐器的弦柱。 唐 刘禹锡 《伤秦姝行》:“青牛文梓赤金簧,玫瑰宝柱秋雁行。” 唐 温庭筠 《猎骑辞》:“宝柱惜离弦,流黄悲赤县。” 五代 尹鹗 《江城子》词:“宝柱 秦 筝弹向晚,絃促雁,更思量。” 元 张翥 《寄题顾仲英玉山诗一百韵》:“弦鬆调宝柱,笙咽炙银簧。”词语解释:金柱 拼音:jīn zhù
(1).铜柱。《文选·卢谌〈览古〉》:“挥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 李善 注:“《燕丹子》曰: 荆軻 拔匕首擿 秦王 ,决耳,入铜柱,火出。然铜有金,故称曰金柱。”《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於 襄国 起 太武殿 ……漆瓦、金鐺,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 前蜀 贯休 《送友人之岭外》诗:“金柱根应动,风雷舶欲来。”
(2).指太阳的光柱。 唐 杨巨源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诗:“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词语解释:瑶柱 拼音:yáo zhù
(1).玉饰的琴柱。 唐 李邕 《春赋》:“戛瑶柱以絙瑟,引金斝而浮樽。”
(2).干贝的一种。用江珧贝的闭壳肌制成。瑶,通“ 珧 ”。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引 宋 傅幼安 《味书阁赋》:“犹蝤蛑、瑶柱,食之爽口,终不免动气而嚬眉。” 清 赵翼 《食江瑶柱》诗:“荔支曾饱啖,瑶柱此新尝。”词语解释:击柱 拼音:jī zhù
刺柱。《汉书·叔孙通传》:“羣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拔剑击柱,弔影慙魂。”后亦用以指臣下争功无礼。《隋书·经籍志一》:“ 汉氏 诛除 秦 项 ,未及下车,先命 叔孙通 草緜蕝之仪,救击柱之弊。”词语解释:鳌柱 拼音:áo zhù
传说中指天柱。 宋 吴莱 《观孙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图》诗:“大圜杳何极,鼇柱屹不顷。” 王闿运 《贵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铭》:“龙渊始化,鼇柱忽移。”参见“ 鼇足 ”。 词语解释:三柱 拼音:sān zhù
星名。《汉书·天文志》:“有星守三渊,天下大水,地动,海鱼出……三渊,盖五车之柱也。”《晋书·天文志上》:“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北……三柱一曰三泉。” 唐 杨炯 《浑天赋》:“西宫则天潢、咸池、五车、三柱。”词语解释:抱柱 拼音:bào zhù
(1).《庄子·盗跖》:“ 尾生 与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以“抱柱”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玉台新咏·古诗〈穆穆青风至〉》:“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唐 李白 《长干行》之一:“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臺。” 陈去病 《惜别词》:“而今抱柱空遗恨,流水悠悠岂復情。”
(2).比喻死守陈规而不知变通。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若反以新为嫌,是必拾人牙后,人云亦云;否则,抱柱守株,不敢踰限一步,是尚得成家哉!”词语解释:标柱 拼音:biāo zhù
高柱。《水浒传》第七四回:“ 燕青 歇下担儿,分开人丛,也挨向前看时,只见两条红标柱,恰与坊巷牌额一般相似,上立一面粉牌。”《三国演义》第七五回:“ 佗 ( 华佗 )曰:当於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於环中,以绳繫之。”词语解释:凤凰柱 拼音:fèng huáng zhù
指刻有凤凰形的瑟柱。 南朝 梁 吴均 《酬别江主簿屯骑》诗:“ 赵 瑟凤凰柱, 吴 醥金罍樽。” 唐 李白 《长相思》诗:“ 赵 瑟初停凤凰柱, 蜀 琴欲奏鸳鸯絃。” 王琦 注引 杨齐贤 曰:“凤凰柱,刻瑟柱为凤凰形也。”词语解释:双柱 拼音:shuāng zhù
形容鼻梁宽。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 老子 黄白色,美眉广顙,长耳大目,疎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 周文王 时为守藏史。” 隋 薛道衡 《老氏碑》:“三门双柱,表耳鼻之寄;蹈五把十,影手足之异。”词语解释:丹柱 拼音:dān zhù
红漆的柱子。《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崔骃 《七依》:“丹柱雕楹,飞阁曾楼。”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词语解释:江柱 拼音:jiāng zhù
江珧柱的简称。 宋 苏轼 《和蒋夔寄茶》:“金虀玉膾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参见“ 江珧柱 ”。
词语解释:江珧柱 拼音:jiāng yáo zhù
亦作“江瑶柱”。 江珧的肉柱。即江珧的闭壳肌。是一种名贵的海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马甲柱,即江瑶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明州 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然沙瑶可种,逾年则江瑶矣。”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九六》:“我这里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不过前几天很阔了一通,将 伏园 的火腿用江瑶柱煮了一大锅,吃了。”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月九日》:“菜颇不恶,有鲜江瑶柱一味,为平生所初尝。”词语解释:支柱 拼音:zhī zhù
(1).犹支撑。撑起;撑住。《后汉书·章帝纪》:“丁酉,南巡狩,詔所经道上,郡县无得设储跱。命司空自将徒支柱桥梁。”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隐然有支柱世道之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铁路案档案·宣统三年十月二十一日赵尔巽致内阁袁世凯函》:“当日派 端方 赴 川 , 尔巽 即力阻两次。盖逆知其人专趋巧黠,不能支柱艰难。”
(2).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比喻中坚力量。 闻一多 《可怕的冷静》:“如果抗战是天经地义,不要忘记当年的青年,便是撑持这天经地义最有力的支柱。” 续范亭 《延安五老》诗:“只有 董老 未瞻 韩 ,参政会上一支柱。”词语解释:飞柱 拼音:fēi zhù
神山名。《楚辞·王褒〈九怀·危俊〉》:“步余马兮 飞柱 ,览可与兮匹儔。” 王逸 注:“徘徊神山,且休息也。”词语解释:鹤柱 拼音:hè zhù
有鹤形雕饰的柱头。 五代 殷文圭 《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都共造桥一十一所,并用楠、檲、杞、梓,鹤柱雕栏,画槛纵横。”词语解释:马甲柱 拼音:mǎ jiǎ zhù
即江珧柱。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章举马甲柱,鬭以怪自呈。”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玉珧柱,厥甲美如瑶玉,肉柱肤寸,曰玉珧柱…… 退之 谓马甲柱是此也。” 清 朱彝尊 《送梁孝廉还南海》诗:“乳蕉子黄荔子緋,马甲柱脆红螺肥。”参见“ 江珧柱 ”。
词语解释:江珧柱 拼音:jiāng yáo zhù
亦作“江瑶柱”。 江珧的肉柱。即江珧的闭壳肌。是一种名贵的海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马甲柱,即江瑶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明州 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然沙瑶可种,逾年则江瑶矣。”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九六》:“我这里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不过前几天很阔了一通,将 伏园 的火腿用江瑶柱煮了一大锅,吃了。”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月九日》:“菜颇不恶,有鲜江瑶柱一味,为平生所初尝。”词语解释:题桥柱 拼音:tí qiáo zhù
汉 司马相如 初离 蜀 赴 长安 ,曾于 成都 城北 昇仙桥 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清 赵翼 《芸浦中丞复奉命来抚江南以诗即赠》:“似偿少日题桥柱,惜未炎天啖荔芰。”亦省作“ 题桥 ”、“ 题柱 ”。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宋 苏轼 《复改科赋》:“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词语解释:刹柱 拼音:shā zhù
(1).佛教语。指塔顶的相轮。《晋书·五行志下》:“ 义熙 九年正月,大风, 白马寺 浮图刹柱折坏。”
(2).佛教语。指寺前的幡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县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将牛酒作礼,县令以牛繫刹柱。”词语解释:珠柱 拼音:zhū zhù
以明珠为饰的琴柱。借指精美的琴。 北周 庾信 《小园赋》:“琴号珠柱,书名《玉杯》。”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徒羡《玉杯》珠柱之号美,象格犀簪之态高。” 清 纳兰性德 《效江醴陵杂拟古体诗·茅斋》:“时开《玉杯》卷,或弹珠柱琴。”词语解释:琼柱 拼音:qióng zhù
琴、弦柱的美称。 南朝 梁元帝 《和弹筝人》之二:“琼柱动金丝, 秦 声发 赵 曲。” 宋 晏殊 《拂霓裳》词:“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词语解释:立柱 拼音:lì zhù
建筑物里直立着的柱词语解释:浮柱 拼音:fú zhù
梁上柱。《文选·扬雄〈甘泉赋〉》:“炕浮柱之飞榱兮,神莫莫而扶倾。” 吕向 注:“浮柱,梁上柱也。”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悬梁浮柱,沓起飞楹。” 唐 杜甫 《水槛》诗:“高岸尚为谷,何伤浮柱欹。”词语解释:间柱 拼音:jiān zhù
房屋的墙框架的立柱词语解释:秦柱 拼音:qín zhù
犹 秦 弦。指 秦国 筝瑟之类的弦乐器。柱,瑟、筝等拨弦乐器架弦的码子。 唐 唐彦谦 《汉代》诗:“别随 秦 柱促,愁为 蜀 弦么。”词语解释:倾柱 拼音:qīng zhù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维絶。”后因以“倾柱”比喻行将倾覆的政权。《北齐书·文宣纪》:“ 齐献武王 应期授手,凤举龙驤,举废极以立天,扶倾柱而镇地。”词语解释:云柱 拼音:yún zhù
原子武器爆炸时,从爆炸中心向上延伸成蘑菇状的烟云柱词语解释:马柱 拼音:mǎ zhù
见“ 马援柱 ”。
词语解释:马援柱 拼音:mǎ yuán zhù
东汉 马援 征服 交趾 ,立铜柱以为 汉 南边疆界的标志。见《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后因以“马援柱”、“马柱”为典实。 明 莫止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君不见 马援 柱, 孔明 碑,剥落黄蒿里,千年莓苔待君洗。” 清 丘逢甲 《寄兰史晓沧菽园用晓沧韵》:“祇见螺舟来海外,未容 马 柱表 交 南。”词语解释:梓柱 拼音:zǐ zhù
梓木做的柱子。《汉书·刘向传》:“今 王氏 先祖坟墓在 济南 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词语解释:玫瑰柱 拼音:méi guī zhù
乐器上的弦柱。以美玉玫瑰为饰,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登高望春》诗:“宝瑟玫瑰柱,金羈瑇瑁鞍。”亦省作“ 玫柱 ”。 宋 吴文英 《还京乐·友人泛湖命乐工以筝笙琵琶方响迭奏》词:“对雁斜玫柱,琼琼弄月临秋影。”词语解释:础柱 拼音:chǔ zhù
犹柱础。《易·乾》“同气相求” 唐 孔颖达 疏:“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词语解释:题汉柱 拼音:tí hàn zhù
比喻郎官得到皇帝赏识。典出 汉 赵岐 《三辅决录》卷二。 唐 沉佺期 《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诗:“明朝题 汉 柱,三署有光辉。”参见“ 题柱 ”。
词语解释:题柱 拼音:tí zhù
(1).见“ 题桥柱 ”。
(2).相传 东汉 灵帝 时, 长陵 田凤 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 灵帝 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 京兆 田郎 。’”见 汉 赵岐 《三辅决录》卷二。后遂以“题柱”为称美郎官得到皇帝赏识之典。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 魏侯 之见 刘廙 ,不觉敛容; 汉 主之观 田凤 ,遂令题柱。” 唐 杨炯 《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清晨伏奏,几承题柱之恩;閒夜洁斋,惟有张灯之宿。” 唐 钱起 《和王员外雪晴早朝》:“题柱盛名兼絶唱,风流谁继 汉 田郎 。” 明 何景明 《送高子登赴试》诗:“题柱名千里,登臺策万言。”
(3).谓题写楹联。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 埴 先太常一生俭约,始终不渝。于庭前题柱以示后人云:‘俭于己,可以不求于人;俭于官,可以不取于民。’”
词语解释:题桥柱 拼音:tí qiáo zhù
汉 司马相如 初离 蜀 赴 长安 ,曾于 成都 城北 昇仙桥 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 清 赵翼 《芸浦中丞复奉命来抚江南以诗即赠》:“似偿少日题桥柱,惜未炎天啖荔芰。”亦省作“ 题桥 ”、“ 题柱 ”。 唐 苏颋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诗:“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宋 苏轼 《复改科赋》:“虽负凌云之志,未酬题柱之心。”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得意也当时题柱,正酬了今生夫妇。”词语解释:厎柱 拼音:dǐ zhù
砥柱。古山名。即 河南省 三门峡市 黄河 中的 三门山 ,今因修水库而山已不见。《书·禹贡》:“ 厎柱析城 ,至于王屋。” 孔 传:“此三山在 冀州 南, 河 之北,东行。”《书·禹贡》:“东至于 厎柱 。” 孔 传:“ 厎柱 ,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在西 虢 之界。”参见“ 砥柱 ”。
词语解释:砥柱 拼音:dǐ zhù
亦作“ 砥砫 ”。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邹韬奋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词语解释:琴柱 拼音:qín zhù
琴上用以系弦的柱。借指琴声。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秋雁度兮芳草残,琴柱急兮江上寒。”词语解释:乳柱 拼音:rǔ zhù
钟乳岩洞内的石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洞前乳柱繽纷,不减 白龙 。”词语解释:光柱 拼音:guāng zhù
柱状的光束。 巴金 《活命草》:“晚上看得见耸向天空的探照灯光柱。” 张天民 《路考》:“即使是在晚上,儿子的车晚了点,车灯的光柱里也准有那个提水桶的姑娘。”也叫“光柱子”。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词语解释:门柱 拼音:mén zhù
固定和支持大门的柱子词语解释:枝柱 拼音:zhī zhù
(1).犹支撑。 清 梅曾亮 《谒墓记》:“未至墓五里,雨,先过 京山堂寺 ,路斗絶,舆者相枝柱,仅乃得上。”
(2).抵触,不顺从。《汉书·地理志下》:“而 汉中 淫失枝柱,与 巴蜀 同俗。” 颜师古 注:“枝柱,言意相节却,不顺从也。”《明史·刘济传》:“ 济 在諫垣久,言论侃侃,多与权幸相枝柱,直声甚震。”词语解释:品柱 拼音:pǐn zhù
指弦乐器上确定音位的弦柱。亦借指弦乐器。 唐 杨虞卿 《过小妓英英墓》诗:“四弦品柱声初絶,三尺孤坟草已枯。”词语解释:玫柱 拼音:méi zhù
见“ 玫瑰柱 ”。
词语解释:玫瑰柱 拼音:méi guī zhù
乐器上的弦柱。以美玉玫瑰为饰,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登高望春》诗:“宝瑟玫瑰柱,金羈瑇瑁鞍。”亦省作“ 玫柱 ”。 宋 吴文英 《还京乐·友人泛湖命乐工以筝笙琵琶方响迭奏》词:“对雁斜玫柱,琼琼弄月临秋影。”词语解释:蛤柱 拼音:gé zhù
即江珧柱。又称干贝。由海产贝蛤等闭壳肌干制成的珍贵食品。 宋 陆游 《读近人诗》诗:“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君看太羹玄酒味,蟹螯蛤柱岂同科。”参见“ 江珧柱 ”。
词语解释:江珧柱 拼音:jiāng yáo zhù
亦作“江瑶柱”。 江珧的肉柱。即江珧的闭壳肌。是一种名贵的海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马甲柱,即江瑶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明州 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然沙瑶可种,逾年则江瑶矣。”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九六》:“我这里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不过前几天很阔了一通,将 伏园 的火腿用江瑶柱煮了一大锅,吃了。”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月九日》:“菜颇不恶,有鲜江瑶柱一味,为平生所初尝。”词语解释:江瑶柱 拼音:jiāng yáo zhù
见“ 江珧柱 ”。
词语解释:江珧柱 拼音:jiāng yáo zhù
亦作“江瑶柱”。 江珧的肉柱。即江珧的闭壳肌。是一种名贵的海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马甲柱,即江瑶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明州 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然沙瑶可种,逾年则江瑶矣。”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九六》:“我这里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不过前几天很阔了一通,将 伏园 的火腿用江瑶柱煮了一大锅,吃了。”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月九日》:“菜颇不恶,有鲜江瑶柱一味,为平生所初尝。”词语解释:水柱 拼音:shuǐ zhù
江海中由于龙卷风或爆炸等形成的柱状水。亦称“水柱子”
从水口(或犹如从水口)喷出的水词语解释:烟柱 拼音:yān zhù
直向上升的浓烟词语解释:厘米汞柱 拼音:lí mǐ gǒng zhù
压强单位,等于支承1厘米高汞柱所需压力,当汞的密度为13.59651克/厘米&+{3},引力加速度为标准值980.6厘米/秒&+{2}时,等于1333.22387415帕斯卡,它和10托的差别小于7百万分之一词语解释:财柱 拼音:cái zhù
财主。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有财帛者名为财柱,以其能柱持财帛也。”词语解释:凤丝雁柱 拼音:fèng sī yàn zhù
指琴筝等乐器上的弦和柱。借代琴筝等乐器。 宋 周邦彦 《垂丝钓》词:“愁几许,寄凤丝雁柱。”词语解释:膏柱 拼音:gāo zhù
古代一种酷刑,即炮烙之刑。《文选·陆倕〈石阙铭〉》:“刑酷然炭,暴踰膏柱。” 李善 注引《六韬》:“ 紂 患刑轻,乃更为铜柱,以膏涂之,加於然炭之上,使有罪者缘焉。滑跌堕火中, 紂 与 妲己 笑以为乐,名曰炮烙之刑。”词语解释:仙人柱 拼音:xiān rén zhù
意谓遮阳光的住所。旧时过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人的一种帐篷。由木杆搭架,冬盖兽皮,夏覆白桦树皮,呈圆锥形。《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金色的霞光透过仙人柱顶桦皮围子的裂缝,投射在这位 鄂温克 少年带有几分稚气的脸上。”词语解释:冰溜柱 拼音:bīng liū zhù
冰溜。 张天民 《创业》第二章第十二:“ 周挺杉 扶着刹把。皮帽子上扣着铝盔,铝盔上挂满冰溜柱。”词语解释:冰弦玉柱 拼音:bīng xián yù zhù
筝瑟之类乐器的美称。 清 洪昇 《长生殿·舞盘》:“冰絃玉柱声嘹喨,鸞笙象管音飘荡。” 词语解释:交午柱 拼音:jiāo wǔ zhù
见“ 交午 ”。
词语解释:交午 拼音:jiāo wǔ
(1).纵横交错。《穀梁传·昭公十九年》“羈贯成童” 晋 范宁 注:“羈贯,谓交午剪髮以为饰。” 唐 段成式 《柔卿解籍戏呈飞卿》诗之一:“良人为渍木瓜粉,遮却红腮交午痕。”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高俊入冥》:“二径交午,不知所适。”
(2).即华表。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程雅 问曰:‘ 尧 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諫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秦 乃除之, 汉 始復修焉。今 西京 谓之交午也。’”按,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尧诽谤木》作“交午柱”。词语解释:蒸馏柱 拼音:zhēng liú zhù
一种作为分馏用的蒸馏器词语解释:脊柱 拼音:jǐ zhù
人和脊椎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俗称脊梁骨。人的脊柱由三十三个椎骨构成,形状像柱子,在背部的中央,中间有一条椎管,内有脊髓。脊柱分为颈、胸、腰、骶、尾五个部分。词语解释:顶梁柱 拼音:dǐng liáng zhù
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人民日报》1975.4.18:“社员们都称赞 甘祖昌 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顶梁柱’。”《花城》1981年第5期:“ 老崔头 伸出大拇指,‘好样的, 朱祖 ,你可是咱茶馆的顶梁柱!’”《十月》1981年第3期:“妈在我们家里是个名副其实的顶梁柱。”词语解释:趸柱 拼音:dǔn zhù
支撑建筑物体重量的柱子。《花城》1981年第1期:“门口对正粗大的天桥脚;这根如骨牌一般模样,粗阔的趸柱,为木行提供了不少方便……成了露天小货仓。”词语解释:六合柱 拼音:liù hé zhù
支撑天地四方的擎天柱。 春梦生 《维新梦》:“六合柱忽被那横风折,天上琦花散作了荒烟。”词语解释:螭头柱 拼音:chī tóu zhù
刻有螭首的殿柱。 清 钱谦益 《内阁小戠序》:“嚮令螭头柱,下职思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