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杨柳 拼音:yáng liǔ
(1).泛指柳树。《诗·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唐 温庭筠 《题柳》诗:“杨柳千条拂面丝,緑烟金穗不胜收。”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允》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丰子恺 《杨柳》:“昔年我住在 白马湖 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墻角里……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所以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
(2).杨树和柳树的并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檉,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併称杨柳。”
(3).借指侍妾、歌姬。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参见“ 杨枝 ”。
词语解释:杨枝 拼音:yáng zhī
(1).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元 戴表元 《昨日行》:“杨枝不耐秋风吹,薄交易结还易离。” 清 王士禛 《杨枝紫云曲》之一:“名园一树緑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2).梵语,译曰齿木。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故又称杨枝。 晋 法显 《佛国记》:“出 沙祇城 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隋书·南蛮传·真腊》:“每旦澡洗,以杨枝浄齿,读诵经咒。”
(3).指 白居易 的侍妾 樊素 。 樊素 善唱《杨枝曲》,故以曲名人。后常用以为典,亦泛指侍妾婢女或所思恋的女子。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 洛 下。” 宋 苏轼 《朝云诗》:“不似 杨枝 别 乐天 ,恰如 通德 伴 伶玄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李尚书 雍熙 学道,散遣歌姬…… 阮亭 亦云:‘万种心情消未尽,忍辞骆马遣 杨枝 ?’”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惊心薄俗太支离,失笑高门半守雌。一纸巵词何足算,三年五度遣 杨枝 。” 郁达夫 《相思树》诗之三:“我去 蓬莱 觅枣瓜,君留古渡散天花。他年倘向 瑶池 见,记取 杨枝 舞影斜。”词语解释:花柳 拼音:huā liǔ
(1).花和柳。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宋 许月卿 《多谢》诗:“园林富贵何千万,花柳功勋已十成。”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八:“天之风月,地之花柳,人之歌舞,无此不成三才。”
(2).指繁华游乐之地。 唐 李白 《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昔在 长安 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明 李东阳 《竹林七贤图》诗:“应从晚岁看冰雪,不向京尘醉花柳。”
(3).指妓院或娼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某少年常结豪族为花柳之游,竟畜亡命,访城中名姬,如蝇袭羶,无不获者。”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一折:“兄弟,你有满腹才学,不思进取功名,只以花柳为念。” 清 李渔 《慎鸾交·品花》:“况且性薄经营,意躭花柳。”
(4).花柳病的省称。 殷夫 《KingCoat》:“他是一个医生,专门治花柳啦,白浊啦等等性病的。”参见“ 花柳病 ”。
词语解释:花柳病 拼音:huā liǔ bìng
性病的俗称。 老舍 《四世同堂》二九:“现在,为慰劳 日本 军队,同时还得防范花柳病的传播,这个小机关又要复兴起来。”亦作“ 花柳症 ”。 萧军 《初秋的风》四:“关于 刘师父 有了花柳症,有人知道了。”词语解释:细柳 拼音:xì liǔ
(1).初生的嫩柳条。《西京杂记》卷四:“ 枚乘 为《柳赋》,其辞曰:‘……阶草漠漠,白日迟迟。于嗟细柳,流乱轻丝。’” 汉 刘桢 《赠徐干》诗:“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 唐 杜甫 《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緑?”
(2).指日落之处。 汉 王充 《论衡·说日》:“儒者论日,旦出 扶桑 ,暮入 细柳 。 扶桑 东方地, 细柳 西方野也。”
(3).地名。在今 陕西省 咸阳市 西南 渭河 北岸。有 细柳仓 ,即 汉 周亚夫 屯军处。
(4).见“ 细柳营 ”。
(5).观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西南。《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登 龙臺 ,掩 细柳 。” 颜师古 注引 郭璞 曰:“观名也,在 昆明池 南也。”
词语解释:细柳营 拼音:xì liǔ yíng
汉文帝 时, 周亚夫 为将军,屯军 细柳 。帝自劳军,至 细柳营 ,因无军令而不得入。于是使使者持节诏将军, 亚夫 传令开壁门。既入,帝按辔徐行。至营, 亚夫 以军礼见,成礼而去。帝曰:“此真将军矣!曩者 霸上 , 棘门 军,若儿戏耳!”见《史记·绛侯世家》。后遂称军营纪律严明者为 细柳营 。 细柳 ,在今 陕西省 咸阳市 西南。 唐 李嘉祐 《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诗:“ 棠梨宫 里瞻龙衮, 细柳营 前著豹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纷纷将士愿移家, 细柳营 中起暮笳。”亦省作“ 细柳 ”。 南朝 陈 徐陵 《为始兴王让琅玡二郡太守表》:“自 甘泉 通水, 细柳 屯兵,旁带戎臣,颇同疆埸。”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已遣严兵营 细柳 ,更教长剑倚 扶桑 。” 清 毛师柱 《兵过》诗:“军容同 细柳 ,知不负君恩。”词语解释:垂柳 拼音:chuí liǔ
柳树。因枝条下垂,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长安道》诗:“落花依度幰,垂柳拂行轮。” 元 萨都剌 《游西湖》诗之六:“垂柳阴阴 苏小 家,满湖飞燕趁杨花。” 艾芜 《鞍钢啊,我回来了》:“街灯灿然,垂柳袅袅,高楼栉比,马路广阔。”词语解释:五柳 拼音:wǔ liǔ
见“ 五柳先生 ”。
词语解释:五柳先生 拼音:wǔ liǔ xiān shēng
(1). 晋 陶潜 的别号。 潜 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宋 杨万里 《张功父请祠甚力得之简以长句》诗:“老夫老矣不归去, 五柳先生 应笑汝。”亦省称“ 五柳 ”。 宋 王安石 《五柳》诗:“ 五柳 柴桑 宅,三 杨 白下 亭。” 清 汪懋麟 《独酌》诗之三:“吾爱 五柳 贤,独酌自成癖。”
(2).泛指志趣高尚的隐士。 唐 雍陶 《和孙明府怀旧山》诗:“五柳先生本在此,偶然为客落人间。”亦省称“ 五柳 ”。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不恋那三公华屋,且图个五柳婆娑。” 明 谢谠 《四喜记·椿庭庆寿》:“五柳堂前启寿筵,白头严父散神仙。”词语解释:官柳 拼音:guān liǔ
(1).官府种植的柳树。《晋书·陶侃传》:“﹝ 侃 ﹞尝课诸营种柳,都尉 夏施 盗官柳植之於己门。 侃 后见,驻车问曰:‘此是 武昌 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
(2).大道上的柳树。 唐 杜甫 《郪城西原送李判官武判官赴成都府》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被召》词:“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 宋 朱淑真 《春日杂兴》诗:“官柳欲眠多态度,海棠贪睡足精神。” 清 曹寅 《南辕杂诗·赵北口忆阮亭句》:“瓦桥官柳嫩黄生,鱼麦乡关倍引情。”词语解释:烟柳 拼音:yān liǔ
亦作“烟柳”。 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唐 张仲素 《春游曲》之一:“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宋 惠洪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词:“緑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度。”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春深》曲:“一汀烟柳锁春宵,添得杨花闹。” 清 沉雄 《金明池·秣陵怀古》词:“最伤心,烟柳 臺城 ,儘巷口 乌衣 ,兴亡难诉。”词语解释:蒲柳 拼音:pú liǔ
(1).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后因以比喻未老先衰,或体质衰弱。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悵心。” 宋 陆游 《书志》诗:“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况今蒲柳姿,俛仰及大耋。” 清 赵翼 《老境》诗:“以我蒲柳衰,证彼葛藤断。” 郭沫若 《海涛集·离沪之前》:“文学家为甚么总是一个苍白色的面孔,总是所谓蒲柳之资呢?”
(2).用以比喻轻贱。《红楼梦》第五回:“覷看那侯门艷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词语解释:折柳 拼音:zhé liǔ
(1).折取柳枝。语出《三辅黄图·桥》:“ 霸桥 在 长安 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唐 权德舆 《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暗怜衣带,不胜折柳之怀。”
(2).古乐曲名。《折杨柳》曲的省称。多用以惜别怀远。《文苑英华》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莲》。”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 玉关 之戍客。” 姚鵷鶵 《王建章挽诗》:“《阳关》《折柳》凄迷别,行卷题诗醉醒间。”参见“ 折杨柳 ”。
(3).《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 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於禁矣。”后因以“折柳”代指篱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设备。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大 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殽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
词语解释:折杨柳 拼音:shé yáng liǔ
(1).古《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词语解释:弱柳 拼音:ruò liǔ
(1).柳条柔弱,故称弱柳。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垂柳映斜溪》:“千仞青溪险,三阳弱柳垂。” 唐 贾至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囀流鶯绕 建章 。” 宋 杨万里 《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三春弱柳三秋月,半溪清水半峰雪。”
(2).喻指妓女。 唐 贾至 《春思》诗之二:“红粉当壚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 长安 轻薄儿。”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 白门 弱柳许谁攀,文酒笙歌俱等閒。”
(3).喻美人的腰肢。 清 陈孟楷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釧鬆皓腕香桃瘦,带缓纤腰弱柳柔。”词语解释:梅柳 拼音:méi liǔ
(1).梅与柳。梅花开放,柳枝吐芽,均是春天降临的信息,故常以并称。 晋 陶潜 《蜡日》诗:“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唐 杜审言 《和晋陵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 宋 范成大 《临江仙》词:“故人相见似河清。恰逢梅柳动,高兴逐春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王气 金陵 渐凋伤,鼙鼓旌旗何处忙?怕随梅柳渡春江。”
(2).特指一种梅枝柳叶形的面食。 宋 苏辙 《己丑除日》诗之二:“‘梅柳’任教脩故事,‘蚕丝’聊与祝新年。”自注:“乡人以餳蜜和麪象梅枝柳叶;又以肉杂物为羹,名之曰‘蚕丝’。”词语解释:御柳 拼音:yù liǔ
(1).宫禁中的柳树。 唐 沉佺期 《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诗:“御柳垂仙掖,公槐覆礼闈。” 唐 曹松 《长安春日》诗:“御柳舞着水,野鶯啼破春。”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之六:“ 上林 春去宫花落, 金水 霜来御柳黄。”
(2).树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今 闽 中有一种柳,其叶如松,而垂长数尺,其榦亦与柳不类。俗名为御柳。”词语解释:榆柳 拼音:yú liǔ
榆树与柳树。《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 汉 郑玄 注:“ 郑司农 説以 鄹子 曰:‘春取榆柳之火。’”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榆柳荫后簷,桃李罗堂前。” 元 邓学可 《端正好·乐道》套曲:“剗荆棘凿做沼池,去蓬蒿广栽榆柳。” 清 李光庭 《乡言解颐·杂物十事》:“休言磨铁输钻木,榆柳槐檀过眼泡。”词语解释:韩柳 拼音:hán liǔ
唐 代古文家 韩愈 和 柳宗元 的并称。 宋 欧阳修 《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跋》:“ 子厚 ( 柳宗元 )与 退之 ( 韩愈 ),皆以文章知名一时,而后世称为 韩 柳 者,盖流俗之相传也。”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 韩 柳 并称而道不同。” 清 吴敏树 《与筱岑论文派书》:“ 唐 之 韩 柳 ,承八代之衰而挽之於古,始有此名。”词语解释:插柳 拼音:chā liǔ
古代寒食节的一种风俗。 宋 赵鼎 《寒食书事》诗:“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清 吴伟业 《琵琶行》:“插柳停搊素手筝,烧灯罢击花奴鼓。”词语解释:枯柳 拼音:kū liǔ
凋萎的柳树;老柳树。 唐 李颀 《题卢五旧居》诗:“悵望秋天鸣坠叶,巑岏枯柳宿寒鴟。” 宋 刘克庄 《故宅》诗:“恰则炎炎未百年,今看枯柳着疎蝉。” 元 郭钰 《二十六日晴过谌塘》诗:“枯柳桥西曾识面,独回青眼远相迎。”词语解释:折杨柳 拼音:shé yáng liǔ
(1).古《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词语解释:丝柳 拼音:sī liǔ
细柔如丝的柳条。 唐 王涯 《游春词》之一:“ 曲江 丝柳变烟条,寒谷冰随暖气销。”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五:“ 江 南 环溪 的风月, 北京 南湾子头 的丝柳。咦!现实生活在此。”词语解释:禁柳 拼音:jìn liǔ
宫中或禁苑中的柳树。 五代 李存勗 《歌头》词:“ 灵和殿 ,禁柳千行,斜金丝络。” 宋 张炎 《渡江云·久客山阴王菊存问予近作书以寄之》词:“新烟禁柳,想如今緑到 西湖 。”词语解释:雪柳 拼音:xuě liǔ
(1).落叶灌木。叶子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有光泽,花白色,有香气。供观赏。也叫过街柳或稻柳。
(2). 宋 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宣和遗事》前集:“少刻,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 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家家点起,应无陆地金莲;处处安排,那得玉梅雪柳?”
(3).旧时丧家在灵前供奉或出殡时用做仪仗之物。用白纸花连缀成串,挂在木棍上而成。《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须臾,过了五日,到廿七日早辰,雇了八名青衣白帽小童,大红销金棺,与旛幢、雪盖、玉梅、雪柳围随,前首大红铭旌,题着‘西门冢男之柩’。”词语解释:黄柳 拼音:huáng liǔ
(1).初吐叶的柳树。因其叶呈鹅黄色,故称。 唐 杜甫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诗:“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仇兆鳌 注引 顾宸之 曰:“柳始生嫩蕊,其色黄,故曰黄柳。” 唐 白居易 《巴水》诗:“影蘸新黄柳,香浮小白苹。” 元 杨维桢 《赋春梦婆》诗:“黄柳城边风雨多,白头宫女有遗歌。”
(2). 元 代诗人 黄溍 、 柳贯 的并称。二人均为 金华 人,与 虞集 、 揭傒斯 齐名,时称儒林四杰。 清 顾嗣立 《读元史》诗之三:“后来 宋太史 ,犹承 黄 柳 诀。”词语解释:章台柳 拼音:zhāng tái liǔ
唐 韩翃 有姬 柳氏 ,以艳丽称。 韩 获选上第归家省亲; 柳 留居 长安 , 安 史 乱起,出家为尼。后 韩 为 平卢 节度使 侯希逸 书记,使人寄 柳 诗曰:“ 章臺 柳, 章臺 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 柳 为蕃将 沙吒利 所劫, 侯希逸 部将 许俊 以计夺还归 韩 。见 唐 许尧佐 《柳氏传》。后以“章臺柳”形容窈窕美丽的女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 鶯鶯 悄似 章臺 柳,纵使柔条依旧,而今折在他人手。” 清 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之二:“ 西州 士女 章臺 柳,南国江山玉树花。”词语解释:榉柳 拼音:jǔ liǔ
落叶乔木。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长椭圆形,有毒。坚果两侧具长椭圆形斜长的翅。木材轻软,可制箱板、火柴杆等。树皮可取纤维制绳索。种子可榨油。 唐 杜甫 《田舍》诗:“櫸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宋 陆游 《小雨》诗:“櫸柳不禁朝暮久,芙蕖犹有二三开。”词语解释:河柳 拼音:hé liǔ
即柽柳。《文选·枚乘〈七发〉》:“女桑河柳,素叶紫茎。” 李善 注:“《尔雅》曰:‘檉,河柳。’ 郭璞 曰:‘今河旁赤茎小杨也。’”参见“ 檉柳 ”。
词语解释:柽柳 拼音:chēng liǔ
木名。也称观音柳、西河柳、三春柳、红柳等。落叶小乔木,赤皮,枝细长,多下垂。分布于我国 黄河 、 长江 流域以及 广东 、 广西 、 云南 等地平原、沙地及盐碱地。枝干可编制箩筐,嫩枝和叶可入药,性平味甘咸,能透发痧疹。《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国出玉,多葭苇,檉柳、胡桐、白草。”《新唐书·吐蕃传下》:“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檉柳。”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柽柳》。词语解释:武昌柳 拼音:wǔ chāng liǔ
《晋书·陶侃传》:“﹝ 侃 ﹞尝课诸营种柳,都尉 夏施 盗官柳植之於己门。 侃 后见,驻车问曰:‘此是 武昌 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 施 惶怖谢罪”。后泛称杨柳为“武昌柳”。 唐 孟浩然 《泝江至武昌》诗:“行看 武昌 柳,髣髴映楼臺。” 唐 李商隐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诗:“缘忧 武昌 柳,遂忆 洛阳 花。”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席上留别》词:“折尽 武昌 柳,掛席上 瀟湘 。”词语解释:杞柳 拼音:qǐ liǔ
木名。落叶乔木,枝条细长柔韧,可编织箱筐等器物。也称红皮柳。《孟子·告子下》:“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杞柳为桮棬。” 晋 孙楚 《登楼赋》:“杞柳绸繆,芙蓉吐芳,俯依青川,仰翳朱杨。” 宋 黄庭坚 《乙未移舟出》诗:“安能诡随人,曲折作杞柳。”词语解释:池柳 拼音:chí liǔ
(1).池边柳树。 唐 陈通方 《赋得春风扇微和》:“池柳晴初拆,林鶯暖欲飞。” 唐 白居易 《宿窦使君庄水亭》诗:“使君何在在 江 东,池柳初黄杏欲红。”
(2).借指丧车。池,古代饰棺象征重霤的编竹;柳,古代饰棺的帷盖。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铭》:“铭旌两没,池柳双迴。” 倪璠 注引《礼记·檀弓上》“池视重霤” 孔颖达 疏:“池者,柳车之池也。”词语解释:眉柳 拼音:méi liǔ
细长如柳叶的双眉。 唐 韩偓 《席上有赠》诗:“小雁斜侵眉柳去,媚霞横接眼波来。”词语解释:春月柳 拼音:chūn yuè liǔ
春季之柳。用以形容柔美的仪态。《晋书·王恭传》:“ 恭 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 宋 晁冲之 《和十二兄》之一:“孰云醉无度,婉婉春月柳。”《花月痕》第七回:“﹝丽人﹞濯濯如春月柳,灩灩如出水芙蓉,比 秋痕 还好。”词语解释:金城柳 拼音:jīn chéng liǔ
《晋书·桓温传》:“ 温 自 江陵 北伐,行经 金城 ,见少为 琅邪 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后遂用以为世事兴废之典。 宋 李清照 《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贤寧无 半千 ,运已遇阳九。勿勒 燕然 铭,勿种 金城 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词语解释:颜柳 拼音:yán liǔ
唐 代书法家 颜真卿 和 柳公权 的并称。 宋 苏轼 《书黄子思诗集后》:“至 唐 颜 柳 ,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 清 吴嘉纪 《赠汪秋涧》诗:“ 欧 虞 及 颜 柳 ,生气盈丈尺。”词语解释:年柳 拼音:nián liǔ
谓春柳。 唐太宗 《春池柳》诗:“年柳变池臺,隋堤曲直迴。”词语解释:广柳 拼音:guǎng liǔ
即广柳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 伍员 之託渔舟, 季布 之入广柳……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甘心瞑目。” 明 高启 《蒿里》诗:“素驂驾广柳,萧萧出城闉。”参见“ 广柳车 ”。
词语解释:广柳车 拼音:guǎng liǔ chē
(1).古代载运棺柩的大车。柳为棺车之饰。《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迺髡钳 季布 ,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 鲁 朱家 所卖之。” 裴駰 集解引 邓展 曰:“皆棺饰也。载以丧车,欲人不知也。”
(2).泛指载货大车。 清 毛奇龄 《钱塘逢故人》诗:“乡关恨届钻榆节,里巷羞乘广柳车。”词语解释:灵和柳 拼音:líng hé liǔ
《南史·张绪传》:“ 刘悛 之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 芳林苑 始成, 武帝 以植於 太昌 灵和殿 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 张绪 当年时。’”后遂以为咏柳常用之典。 唐 唐彦谦 《汉代》诗:“梓泽花犹满, 灵和 柳未凋。” 宋 陆游 《小市》诗:“楼臺到处 灵和 柳,帘幕谁家 子晋 笙?” 明 夏完淳 《宴送盛伯含之金陵》诗:“旧京无限 灵和 柳,折尽东风第一枝。”词语解释:冻柳 拼音:dòng liǔ
冬天的柳。 宋 梅尧臣 《送乐职方知泗州》诗:“长堤冻柳不堪折,穷腊使君单骑行。”词语解释:沙柳 拼音:shā liǔ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带紫色,叶条形或条状倒披针形。多生于河谷溪边湿地。枝条可供编织用。为护堤固沟的良好树种。 唐 钱珝 《江行无题》诗之四:“旅吟还有伴,沙柳数枝蝉。” 碧野 《雪路云程·驰往巴伦台》:“河滩上的一丛丛沙柳在随风摇摆。”词语解释:陶柳 拼音:táo liǔ
(1).指柳树。 晋 陶潜 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株柳树,自号 五柳先生 。后世因称柳为“陶柳”。 宋 梅尧臣 《县署丛竹》诗:“ 陶 柳应惭弱, 潘 花只竞红。”
(2). 晋 代诗人 陶潜 和 唐 代文学家 柳宗元 的并称。 清 陶澍 《〈靖节先生集〉序》:“作诗须从 陶 柳 门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於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词语解释:肘生柳 拼音:zhǒu shēng liǔ
《庄子·至乐》:“ 支离叔 与 滑介叔 观於 冥伯 之丘, 昆仑 之虚, 黄帝 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王先谦 集解:“瘤作柳,声转借字。”后以“肘生柳”比喻生死、疾病等意外的变化。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四:“肘上柳生浑不管,眼前花发即欣然。” 雷昭性 《参禅白云古刹苦不能静诗以遣之》:“灿烂笔生花,槎枒肘生柳。”词语解释:隋堤柳 拼音:suí dī liǔ
隋炀帝 时沿 通济渠 、 邗沟 河岸所植的柳树。 唐 罗隐 有《隋堤柳》诗。 宋 刘弇 《清平乐》词:“东风依旧,著意 隋堤 柳。”词语解释:三春柳 拼音:sān chūn liǔ
(1).柽柳的别名。《本草纲目·木二·柽柳》﹝释名﹞引 宋 宗奭 曰:“﹝檉柳﹞今人谓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故名。”
(2).指春天杨柳新舒展的叶片。《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上》:“眉如初出三春柳,眼似秋波碧水清。”词语解释:植柳 拼音:zhí liǔ
插柳。源于古代鲜卑族秋祭。 辽 金 时祈雨有射柳之俗。射柳活动前,插柳场上,并予以祭祝。《辽史·礼志一》:“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参见“ 射柳 ”。
词语解释:射柳 拼音:shè liǔ
(1).指 春秋 养由基 精于射箭的故事。《史记·周本纪》:“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后用为善射的典实。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藏松寳剑,射柳琱弓,推诚 贾復 ,屈节 廉公 。”参阅《战国策·西周策》。
(2). 辽 金 时的一种竞技活动。在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汉书·匈奴传上》“大会蹛林” 唐 颜师古 注:“蹛者,绕林木而祭也。 鲜卑 之俗,自古相传,秋天之祭,无林者尚竖柳枝,众骑驰遶三周乃止。此其遗法。”《辽史·太宗纪上》:“射柳於 太祖 行宫。”《金史·礼志八》:“射柳、击毬之戏,亦 辽 俗也, 金 因之。凡重五日拜天礼服,插柳毬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鏃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明 代射柳之法有异于前。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永乐 中,禁中有翦柳之戏。翦柳,即射柳也。 陈眉公 云:胡人以鵓鴣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射之。射中葫芦鸽輒飞去,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於清明、端午日,名曰射柳。”词语解释:墙柳 拼音:qiáng liǔ
出殡时覆盖在柩车上的装饰性帷幔。《仪礼·既夕礼》“ 商 祝饰柩一池纽” 汉 郑玄 注:“饰柩,为设墙柳也……墙有布惟,柳有布荒。”词语解释:人柳 拼音:rén liǔ
树名。即柽柳。《三辅旧事》:“ 汉武帝 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 李商隐 《江之嫣赋》云:‘岂如河畔牛星,隔岁祗闻一过。不及苑中人柳,终朝剩得三眠。’ 汉 苑有人形柳,一日三起三倒。” 清 钱谦益 《呈云间诸好》诗:“仙桃方照灼,人柳正蹁躚。”词语解释:剪柳 拼音:jiǎn liǔ
(1).剪绺。谓窃取钱物。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旦儿云]由你写,或是跳墙驀圈,剪柳搠包儿,做上马强盗,白昼抢夺;或是认道士,认和尚,养汉子。你则管写不妨事。”
(2).即射柳。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剪柳》:“ 永乐 时,禁中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也。以鵓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鸽輒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於清明、端午日,名为射柳。”词语解释:青门柳 拼音:qīng mén liǔ
古 长安 东 霸城门 ,俗称 青门 , 青门 外有桥名 霸桥 , 汉 人送行至此,折柳赠别。后因以“青门柳”为赠别送行的典故。 明 袁宏道 《送周尚宝左迁海澄典史》诗之二:“几度 青门 柳,荣枯送尔行。”参见“ 青门 ”。
词语解释:青门 拼音:qīng mén
(1). 汉 长安城 东南门。本名 霸城门 ,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 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 霸城门 。民见门色青,名曰 青城门 ,或曰 青门 。门外旧出佳瓜, 广陵 人 召平 为 秦 东陵侯 , 秦 破,为布衣,种瓜 青门 外。”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昔闻 东陵瓜 ,近在 青门 外。”
(2).泛指京城东门。 宋 王禹偁 《送荣礼丞赴宋都序》:“青门晓晴,皇华启行。”
(3).泛指退隐之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系》:“ 青门 豪迈, 终南 瀟洒,心惊宾雁双翰,目断孤云一带。” 清 汪懋麟 《送高念东少司寇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二:“不畏西风更障尘, 青门 回首得閒身。” 沉砺 《感怀》诗之八:“忘机 白社 閒挥麈,息影 青门 学种瓜。”
(4). 汉 青门 外有 霸桥 ,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后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 金谷 宾游盛, 青门 冠盖多。”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青门 紫陌多春风,风中数日残春遗。” 宋 赵令畤 《清平乐》词:“去年紫陌 青门 ,今宵雨魂云魂。” 清 方文 《留别吴锦雯》诗:“ 青门 有垂柳,烦尔寄相思。”
(5).犹东郭,东郊。古时为丛葬之处。语本《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因借指墓地。《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五月庚寅,葬 安寧陵 ,詔司徒左长史 王筠 为哀册,文曰:……背絳闕以远徂,轥青门而徐转。” 唐 王涣 《悼亡》诗:“今日青门葬君处,乱蝉衰草夕阳斜。”
(6).指 宋 时 杭州 东青门 ,俗呼 菜市门 。 宋 姜夔 《念奴娇·毁舍后作》词:“獠女供花,傖儿行酒,卧看 青门 辙。” 夏承焘 注引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城东 东青门 ,俗呼 菜市门 。”
(7).曲名。 唐 李贺 《黄头郎》诗:“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王琦 汇解:“《青门》,疑是曲名。” 姚文燮 注:“《青门》,曲名。”词语解释:梅和柳 拼音:méi hé liǔ
词牌《生查子》的别名。因 宋 韩淲 《生查子·梅和柳》词有“山意入春情,都是梅和柳”句而得名。参阅《词谱》卷二。词语解释:陶家柳 拼音:táo jiā liǔ
指柳树。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题晋臣真得归方是闲二堂》词:“ 王 家竹, 陶 家柳, 谢 家池。知君勋业未了,不是枕流时。莫向痴儿説梦,且作山人索价,颇怪鹤书迟。”参见“ 陶柳 ”。
词语解释:陶柳 拼音:táo liǔ
(1).指柳树。 晋 陶潜 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株柳树,自号 五柳先生 。后世因称柳为“陶柳”。 宋 梅尧臣 《县署丛竹》诗:“ 陶 柳应惭弱, 潘 花只竞红。”
(2). 晋 代诗人 陶潜 和 唐 代文学家 柳宗元 的并称。 清 陶澍 《〈靖节先生集〉序》:“作诗须从 陶 柳 门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於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词语解释:锻柳 拼音:duàn liǔ
三国 魏 嵇康 不满 司马氏 朝政,隐于山水间,“弹琴咏诗,自足於怀”,“性絶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见《晋书·嵇康传》。因以喻隐居不仕,自食其力。 明 徐渭 《拟寿长春祠何老》诗:“锻柳堆山铁,眠松弄水银。” 谢无量 《己酉岁末尽七日自芜湖溯江还蜀入春淹泊峡中观物叙怀》诗:“锻柳甘疎放,欹冠忘裸裎。”词语解释:王恭柳 拼音:wáng gōng liǔ
《晋书·王恭传》:“ 恭 美姿仪,人人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后以“王恭柳”指美容仪者。 唐 李商隐 《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诗:“诸生箇箇 王恭 柳,从事人人 庾杲 莲。”词语解释:枫柳 拼音:fēng liǔ
木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枫柳》﹝集解﹞引 苏恭 曰:“枫柳出 原州 ,叶似槐,茎赤根黄,子六月熟,緑色而细,剥取茎皮用。”词语解释:翣柳 拼音:shà liǔ
古代出滨时的棺饰。《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衣翣柳之材。”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皆棺饰。” 孙诒让 正义:“凡覆柩车者,上曰柳,下曰墙。柳衣谓之荒,墙衣谓之帷。”后以“翣柳”指灵柩。 宋 沉遘 《中书祭皇后舅某将军文》:“翣柳在涂,笳簫在列。”词语解释:永丰柳 拼音:yǒng fēng liǔ
唐 时 洛阳 永丰坊 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 白居易 因赋《杨柳枝词》云:“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 永丰 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后传入乐府,遍流京师。 唐宣宗 闻之,下诏取其两枝植于禁苑中。后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 宋 张先 《千秋岁》词:“ 永丰 柳,无人尽日飞花雪。”亦省作“ 永丰 ”。 陈世宜 《秋柳和渔洋》诗之三:“闻道空园在南角, 永丰 移植愿多违。”词语解释:乌柳 拼音:wū liǔ
柳树的一种。枝条可以编筐、篮子等。 马烽 《三年早知道》:“另外还计划在渠堰上植两行乌柳,既巩固了堤堰,每年又能收割大批编筐子的柳条。”词语解释:三柳 拼音:sān liǔ
犹三绺。《水浒传》第六三回:“ 蔡京 看了 关胜 ,端的好表人材,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髯。”词语解释:装柳
给死者穿衣前,摆顺理平其手脚词语解释:刘柳 拼音:liú liǔ
唐 刘禹锡 、 柳宗元 的并称。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三:“未几,有八司马之变,使 退之 不贬,与 刘 柳 辈俱陷党中,则终身废錮矣。” 清 唐孙华 《读柳诗》诗:“漏泄谓 刘柳 ,责望致嫌疑。” 严复 《〈天演论·群治〉按语》:“此其説与 唐 刘 、 柳 诸家《天论》之言合,而与 宋 以来儒者以理属天,以欲属人者,致相反矣。”词语解释:官渡柳 拼音:guān dù liǔ
东汉 末年, 曹丕 在 官渡 植柳,以为 官渡 之战的纪念。后多用为感怀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奉报寄洛州》诗:“ 黎阳 水稍渌, 官渡 柳应春。” 唐 独孤及 有《官渡柳歌送李员外承恩往扬州觐省》诗。词语解释:隋家柳 拼音:suí jiā liǔ
即 隋堤 柳。 唐 罗邺 《流水》诗:“ 隋 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 淮 日又曛。”参见“ 隋堤柳 ”。
词语解释:隋堤柳 拼音:suí dī liǔ
隋炀帝 时沿 通济渠 、 邗沟 河岸所植的柳树。 唐 罗隐 有《隋堤柳》诗。 宋 刘弇 《清平乐》词:“东风依旧,著意 隋堤 柳。”词语解释:缉柳 拼音:jī liǔ
编柳叶以为书。一说用杨柳木片以代竹简。形容勤学苦读。《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 李善 注引《楚国先贤传》:“ 孙敬 到 洛 ,在太学左右一小屋安止母,然后入学,编杨柳简以为经。” 五代 李瀚 《蒙求》:“ 文宝 缉柳, 温舒 截蒲。” 清 唐孙华 《寿座主讲学仇先生二十六韵》:“缉柳编春课,燃松续夜灯。”词语解释:花花柳柳 拼音:huā huā liǔ liǔ
形容艳丽轻盈的样子。 茅盾 《锻炼》二十:“两个打扮得花花柳柳的年轻女子站在这灯匾下娇声娇气和几个男人调笑。”词语解释:豪苏腻柳 拼音:háo sū nì liǔ
豪放的 苏 词和细腻的 柳 词。 苏 , 苏轼 ; 柳 , 柳永 。 清 陈维崧 《贺新凉·题曹实庵〈珂雪词〉》词:“多少词场谈文藻,向豪 苏 腻 柳 寻蓝本。”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子野 词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 温 韦 ,发越亦不似豪 苏 腻 柳 。”词语解释:分花拂柳 拼音:fēn huā fú liǔ
见“ 分花约柳 ”。
词语解释:分花约柳 拼音:fēn huā yuē liǔ
亦作“ 分花拂柳 ”。 形容女子走路姿态美好。《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不一时,引一队女子,分花约柳而来。” 蔡东藩 许廑父 《清史通俗演义》第十回:“﹝ 庄妃 ﹞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词语解释:分花约柳 拼音:fēn huā yuē liǔ
亦作“ 分花拂柳 ”。 形容女子走路姿态美好。《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不一时,引一队女子,分花约柳而来。” 蔡东藩 许廑父 《清史通俗演义》第十回:“﹝ 庄妃 ﹞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词语解释:腻柳 拼音:nì liǔ
指 北宋 词人 柳永 。其作品多描绘歌妓生活,文情旖旎,音律谐婉,故有此称。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子野 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 温 韦 ,发越亦不似豪 苏 腻 柳 。”词语解释:陂塘柳 拼音:bēi táng liǔ
词牌名。即《摸鱼儿》。 宋 晁补之 《摸鱼儿·东皋寓居》词有“买陂塘,旋栽杨柳”句,因以得名。词语解释:菀柳 拼音:yù liǔ
语出《诗·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后以“菀柳”指枝叶茂盛的柳树。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逍遥陂塘之上,吟咏菀柳之下。”词语解释:韦柳 拼音:wéi liǔ
唐 代文学家 韦应物 、 柳宗元 的并称。 韦 柳 均系中 唐 诗人,诗格相近。 清 王士禛 《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之七:“风怀澄澹推 韦 柳 ,佳处多从五字求。”词语解释:躤柳 拼音:jí liǔ
骑射术之一种。驰马射柳。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躤柳》:“壬辰三月三日,在 金陵 预閲 李显忠 马司兵,最后折柳环插毬场,军士驰马射之,其矢鏃阔於常鏃,畧可寸餘,中之輒断,名曰躤柳。”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躤柳》:“军中以端午走马,谓之躤柳。”词语解释:千丈柳 拼音:qiān zhàng liǔ
柳树的一种。 克非 《春潮急》二八:“草坪外面的田坎上,有株单独的极为挺拔的千丈柳。”原注:“千丈柳,树名,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又叫冲天柳、水冬瓜树。”词语解释:蛇柳 拼音:shé liǔ
指如蛇曲伸的垂柳条。 南朝 陈 沉炯 《十二属》诗:“龙隰远青翠,蛇柳近裴徊。”词语解释:二柳 拼音:èr liǔ
指 隋 柳机 与 柳昂 。《隋书·柳机传》:“初, 机 在 周 ,与族人 文城公 昂 俱歷显要。及此, 机 、 昂 并为外职, 杨素 时为纳言,方用事,因上赐宴, 素 戏 机 曰:‘二柳俱摧,孤杨独耸。’”词语解释:鬼柳 拼音:guǐ liǔ
榉柳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榉》:“櫸柳,鬼柳。其树高举,其木如柳,故名。山人讹为鬼柳。”词语解释:柽柳 拼音:chēng liǔ
木名。也称观音柳、西河柳、三春柳、红柳等。落叶小乔木,赤皮,枝细长,多下垂。分布于我国 黄河 、 长江 流域以及 广东 、 广西 、 云南 等地平原、沙地及盐碱地。枝干可编制箩筐,嫩枝和叶可入药,性平味甘咸,能透发痧疹。《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国出玉,多葭苇,檉柳、胡桐、白草。”《新唐书·吐蕃传下》:“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檉柳。”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柽柳》。词语解释:栘柳 拼音:yí liǔ
水杨的别名。又叫栘杨。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栘杨,亦曰栘柳,亦曰蒲栘。”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水杨》。词语解释:张柳 拼音:zhāng liǔ
喻文采风流。语本《南史·张绪传》:“ 张绪 吐纳风流, 齐武帝 常嗟赏灵和殿前 蜀 柳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 张绪 当年时。’” 唐 黄滔 《谢试官》:“博士鸣 岐 瑞质,歌 郢 至音,葱笼而 张 柳风垂,迥拔而 嵇 松云峭。”词语解释:李杜韩柳 拼音:lǐ dù hán liǔ
唐 文学家 李白 、 杜甫 、 韩愈 、 柳宗元 四人的并称。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渡 江 后﹞独餘轻小卷轴书帖,写本 李 杜 韩 柳 集、《世説》、《盐铁论》、 汉 唐 石刻副本数十轴。”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李杜韩柳有优劣》:“其实 李 杜 韩 柳 岂无优劣,达者观之自可默喻。”词语解释:钻天柳 拼音:zuān tiān liǔ
落叶乔木。叶长形,有白粉。木质松软,用于建筑。词语解释:银柳 拼音:yín liǔ
称棉花柳。落叶灌木。花苞红褐色,苞片脱落后显出银白色花蕾,形似毛笔头。原产 美洲 ,我国各地广为栽培。扦插繁殖。供切花用,观赏期长。词语解释:柜柳 拼音:jǔ liǔ
木名。,即杞柳。《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 汉 赵岐 注:“杞柳,柜柳也。”参见“ 杞柳 ”。
词语解释:杞柳 拼音:qǐ liǔ
木名。落叶乔木,枝条细长柔韧,可编织箱筐等器物。也称红皮柳。《孟子·告子下》:“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杞柳为桮棬。” 晋 孙楚 《登楼赋》:“杞柳绸繆,芙蓉吐芳,俯依青川,仰翳朱杨。” 宋 黄庭坚 《乙未移舟出》诗:“安能诡随人,曲折作杞柳。”词语解释:拈花弄柳 拼音:niān huā nòng liǔ
比喻玩弄女人。 明 陈汝元 《红莲债》第一折:“到不如拈花弄柳,讨个燕侣鶯儔,管甚么碎骨粉身,撞着牛头马面。” 明 高明 《琵琶记·瞷询衷情》:“緑鬢仙郎,懒拈花弄柳,劝酒持觴,眉顰知有恨,何事苦相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