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树影 拼音:shù yǐng
树木的影子。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 黄牛峡 静滩声转, 白马江 寒树影稀。”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二三:“ 翔鸞阁 外夕阳天,树影花光远接连。”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卷上:“寒风淅沥山无数,树影参差月未斜。”词语解释:树头 拼音:shù tóu
树干以上的部分。 唐 韩偓 《残春旅舍》诗:“树头蜂抱花鬚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宋 梅尧臣 《和公仪龙图小桃花》:“三分春色一分休,始见桃花着树头。” 宋 杨万里 《病中感秋》诗:“病中一别祇三秋,况见西风在树头。”词语解释:树阴 拼音:shù yīn
见“ 树荫 ”。
词语解释:树荫 拼音:shù yīn
亦作“ 树阴 ”。 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冉 ﹞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餘年,乃结草室而居焉。”《魏书·魏收传》:“夏月坐板牀,随树阴讽诵。” 杨朔 《香山红叶》:“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词语解释:树色 拼音:shù sè
树木的景色。 南朝 梁 何逊 《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暉。” 唐 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鐘声带夕阳。” 明 陈所闻 《念奴娇序·云住阁题》套曲:“千巖万井,见树色江光,须臾龙变云蒸,出岫无心。”词语解释:树枝 拼音:shù zhī
树木的枝条。《管子·轻重丁》:“请以令沐途旁之树枝,使无尺寸之阴。” 唐 姚合 《游春》诗之二:“树枝风掉软,菜甲土浮轻。” 茅盾 《残冬》一:“连刮了几阵西北风,村里的树枝都变成光胳膊。”词语解释:树杪 拼音:shù miǎo
树梢。《陈书·儒林传·王元规》:“ 元规 自执檝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於树杪。” 唐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诗:“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是夕月明,余步阶上,仰见树杪两红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渐没。”词语解释:树林 拼音:shù lín
成片生长的树木。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元 萨都剌 《早发黄河即事》诗:“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 巴金 《军长的心》:“车子开出沟口,穿过了树林,天已经亮了。”词语解释:树木 拼音:shù mù
(1).木本植物的统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看了前面那座高山生得古怪,树木稠密,心中欢喜。” 杨朔 《木棉花》:“夜很黑,虽然铁道两旁树木上每隔一段距离便挂一盏灯,这并不能给予乘客多大的帮助。”
(2).植树。《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树木者忧其蠧,保民者除其贼。”词语解释:树根 拼音:shù gēn
(1).建立根基。《孔子家语·好生》:“ 周 自 后稷 ,积行累功,以有爵土。 公刘 重之以仁,及至大王 亶甫 ,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豫远矣。”
(2).树木的根。 唐 白居易 《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之一:“树根雪尽催花发,池岸冰销放草生。”词语解释:树梢 拼音:shù shāo
树的顶端。 南朝 宋 谢灵运 《泉山诗》:“石室穿林陬,飞泉发树梢。” 唐 雍陶 《秋居病中》诗:“幽居悄悄何人到,落日清凉满树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那棵树又高又大,他一直爬到树梢。” 杨朔 《木棉花》:“夜间,草丛和树梢流动着的萤火更给你带来不少夏天的消息。”词语解释:树子 拼音:shù zǐ
(1).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公羊传·僖公三年》:“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何休 注:“无易本正当立之子。”《穀梁传·僖公九年》:“毋易树子。” 范宁 注:“树子,嫡子。”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子》:“诸侯之嫡子,天子命为之嗣者,曰树子。”
(2).即树。《晋书·孙绰传》:“﹝ 绰 ﹞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 宋 杨万里 《题韩亭韩木》诗之二:“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 韩 。”词语解释:树立 拼音:shù lì
(1).建立;建树。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唐 杜甫 《咏怀》之一:“本朝再树立,未及 贞观 时。”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三折:“某愿为国家树立边功。” 毛泽东 《论持久战》六:“所以问题的中心点,还是 中国 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2).直立,竖立。《汉书·王莽传下》:“是月, 杜陵 便殿乘舆虎文衣废臧在室匣中者出,自树立外堂上,良久乃委地。” 颜师古 注:“树,竖也。”词语解释:树叶 拼音:shù yè
树木的叶子。《汉书·眭弘传》:“ 上林苑 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南史·齐纪上·武帝》:“二月丙寅,大风, 吴兴 偏甚,树叶皆赤。”《红楼梦》第三一回:“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向上朝阳的就是阳,背阴覆下的就是阴了。” 丁玲 《水》一:“接着,更隐隐约约在树叶之中,现出闪闪的火光。”词语解释:树书 拼音:shù shū
指关于种植花木之类的书。 清 周亮工 《寄题南郭草堂》诗:“饮地遥商新酒伴,树书时寄老园丁。”词语解释:树声 拼音:shù shēng
树立名声。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樵夫议道,渔父濯缨。臣 照 作颂,铺德树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词语解释:树凉 拼音:shù liáng
树荫。 魏巍 《山雨》第九章:“有一天,我跟你大妈在树凉下纺线,说起 小雪 的亲事。”词语解释:树身 拼音:shù shēn
树干。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七:“託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元 陈樵 《山房》诗:“门外树身无岁月,山中人语带烟霞。”词语解释:树羽 拼音:shù yǔ
(1).插置五彩羽毛作为装饰。《诗·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 周 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孔颖达 疏:“因树置五采之羽以为之饰。”《文选·张衡〈东京赋〉》:“鼖鼓路鼗,树羽幢幢。” 李善 注引 毛萇 曰:“置羽於栒上,以为饰也。” 晋 陆机 《吴大司马陆公诔》:“龙旂飞藻,灵鼓树羽。”
(2).指立羽葆。 南朝 梁 江淹 《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诗:“君王澹以思,树羽望 楚 城。” 胡之骥 注:“羽,旌旗也。”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君来必十月,树羽临九州。” 仇兆鳌 注:“树羽,立羽葆盖也。”词语解释:树明 拼音:shù míng
谓具备明察事物的能力。《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管子〉析疑》:“视於不见则目长,听於不闻则耳飞。长目飞耳,则远无所遗,近无所蔽,而明树矣。”词语解释:树空 拼音:shù kōng
树干中的空隙、洞穴。《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 三国 吴 陆玑 疏:“今 河东 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词语解释:树萱 拼音:shù xuān
种植萱草。萱草,俗名忘忧草。《诗·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 毛 传:“諼草,令人忘忧。” 陆德明 释文:“諼,本又作萱。”后以“树萱”为消忧之词。 南朝 宋 鲍照 《代贫贱苦愁行》:“空庭慙树萱,药饵愧过客。”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诗:“託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宋 晏殊 《中园赋》:“若其愈疾栽菊,忘忧树萱。”词语解释:树荫 拼音:shù yīn
亦作“ 树阴 ”。 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冉 ﹞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餘年,乃结草室而居焉。”《魏书·魏收传》:“夏月坐板牀,随树阴讽诵。” 杨朔 《香山红叶》:“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词语解释:树勋 拼音:shù xūn
建立功勋。 唐 刘长卿 《从军》诗之五:“将军追虏骑,夜失 阴山 道,战败仍树勋, 韩 彭 但空老。”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将军树勋起 安西 , 崑崙 虞泉 入马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尤称驍健。近 辽 左 李寧远 专仗此树勋。”词语解释:树端 拼音:shù duān
树梢。 晋 陆机 《苦寒行》:“阴云兴巖侧,悲风鸣树端。”词语解释:树鸡 拼音:shù jī
木耳的别名。 唐 韩愈 有《答道士寄树鸡》诗, 钱仲联 题解:“ 魏 本引 祝充 曰:‘树鸡,木耳之大者。’” 宋 苏轼 《和陶诗·和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穫》:“黄崧养土羔,老楮生树鸡。”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木耳》。词语解释:树发 拼音:shù fā
指树木淹在潮水中,树干上孳生出的毛发状的细根。 宋 辛弃疾 《菩萨蛮》词:“涨痕纷树髮,霜落 瀟湘 白。”词语解释:树势 拼音:shù shì
树木的形状长势。 唐 许浑 《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诗之一:“林繁树势直,溪转水纹斜。” 唐 黄滔 《陈侍御新居》诗:“树势想高日,地形夸得时。”词语解释:树挂 拼音:shù guà
寒冷天,霜雪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或电线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杨朔 《春子姑娘》:“有一天,早晨下着好大的‘树挂’,我呵开窗上的冰凌花一望,天空灰蒙蒙地飘着雪粉,院里的树从根到梢挂上一层霜,就像开了一片白花花的梅花似的。”词语解释:树丛 拼音:shù cóng
密集的树木。 沙汀 《航线》:“在尘埃和草堆和树丛后面,移动着的身影渐渐隐没。”词语解释:树德 拼音:shù dé
施行德政;立德。 汉 刘向 《说苑·至公》:“ 孔子 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唐 白居易 《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参见“ 树德务滋 ”。
词语解释:树德务滋 拼音:shù dé wù zī
谓施行德政,务使其不断增长。《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孔 传:“立德务滋长。” 章炳麟 《致段祺瑞电》:“既以忧患餘生,出而图事,则宜屏邇言而閎远畧,亦曰‘除恶务尽,树德务滋’而已。”词语解释:树巅 拼音:shù diān
树的顶端。 唐 韩愈 《庭楸》诗:“下叶各垂地,树颠各云连。”词语解释:树顶 拼音:shù dǐng
树的顶端。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树顶鸣风飇,草根积霜露。”词语解释:树兰 拼音:shù lán
植兰。《淮南子·缪称训》:“男子树兰,美而不芳。” 唐 韩愈 《合江亭》诗:“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参见“ 树蕙 ”。
词语解释:树蕙 拼音:shù huì
种植香草。喻修行仁义。《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朱熹 集注:“记种蒔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 元 杨载 《次韵引浚仪公题兰竹卷子》:“树蕙连丛竹,秪应族类同。” 明 徐世溥 《怀芳草赋》:“彼采萧兮一日三秋,况树蕙兮百畮千头。”词语解释:树皮 拼音:shù pí
树的表皮。《南齐书·陈显达传》:“﹝ 显达 ﹞攻之四十日,虏食尽,噉死人肉及树皮。”《元史·顺帝纪》:“又 长庆寺 有龙缠绕槐树飞去,树皮皆剥。” 杨朔 《海罗杉》:“一棵是海罗杉,另一棵是凿树,并排长着,树皮结着老疤,挂满苍苔。”词语解释:树腰 拼音:shù yāo
树干的中部。 唐 杜甫 《绝句》之四:“急雨捎溪足,斜暉转树腰。” 仇兆鳌 注:“转树腰,日影横穿也。” 元 陈思济 《漱石亭和段超宗韵》:“后日秋冈冈上去,树腰移榻转斜暉。”词语解释:树柯 拼音:shù kē
树枝。 刘白羽 《战斗的幸福》:“他开始仔细地顺着露出在雪面上的草枝树柯一件一件寻视着、观察着。”词语解释:树功 拼音:shù gōng
建立功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此诚圣贤拯救之秋,烈士树功之会也。” 清 唐甄 《潜书·辨儒》:“自 宋 以来,圣言大兴,乃从事端於昔,树功则无闻焉。”词语解释:树名 拼音:shù míng
立名。《逸周书·太子晋》:“公能树名生物,与天道俱,谓之侯。” 孔晁 注:“立名生物,谓化施於民也。”词语解释:树簇 拼音:shù cù
树木丛生。 唐 项斯 《李处士道院南楼》诗:“树簇孤汀眇,帆攲积浪间。” 唐 薛能 《望蜀亭》诗:“树簇烟迷 蜀 国深,岭头分界恋登临。”词语解释:树果 拼音:shù guǒ
(1).亦作“ 树菓 ”。树木的果实。《晋书·儒林传·董景道》:“ 永平 中,知天下将乱,隐於 商洛山 ,衣木叶,食树果。”《金瓶梅词话》第四五回:“差 玳安 送两张卓面与 乔 家去……俱有高顶方糖时件树菓之类。”
(2).栽种果树。《南史·谢灵运传》:“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復期度。”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卷下:“树果得实,树棘得刺。”词语解释:树艺 拼音:shù yì
亦作“ 树蓺 ”。 种植,栽培。《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穡树蓺。” 贾公彦 疏:“教民春稼秋穡,以树其木,以蓺黍稷也。”《孟子·滕文公上》:“ 后稷 教民稼穡,树艺五穀。” 三国 魏 阮籍 《东平赋》:“其土田则原壤芜荒,树艺失时。”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田不自耕植者不得有,牧不自驱策者不得有,山林场圃不自树蓺者不得有。”词语解释:树碑 拼音:shù bēi
立碑。《后汉书·桓彬传》:“ 蔡邕 等共论序其志,僉以为 彬 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 唐 黄滔 《赠旌德吕明府》诗:“两衙断狱兼留客,三考论功合树碑。” 明 刘基 《杭州实庵和尚福严寺记》:“ 至正 辛卯寺成,将树碑求文以誌其所自。”词语解释:树心 拼音:shù xīn
树干的中心。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五:“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杨朔 《赤道雪》:“我能认识的只有‘木布郁’树,树干粗得出奇,十几个人连起胳臂,也抱不过来。树心却是空的,大而无用。”词语解释:树党 拼音:shù dǎng
建立私党。《韩非子·说林上》:“羣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田荣 欲树党於 赵 以反 楚 ,乃遣兵从 陈餘 。”《新唐书·常山王承乾传》:“而 承乾 病足,不良行,且惧废,与 泰 交恶。 泰 亦谋夺长,各树党。”词语解释:树丫 拼音:shù yā
树杈子。 许地山 《空山灵雨·桥边》:“方才我贪着要到水边看看我底影儿,把它搁在树枒上。”词语解释:树神 拼音:shù shén
树木之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有寡妇 李宪 者,夜起室中,忽见一妇人著绣衣,自称曰:‘我树神 黄祖 也。’”词语解释:树蕙 拼音:shù huì
种植香草。喻修行仁义。《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朱熹 集注:“记种蒔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 元 杨载 《次韵引浚仪公题兰竹卷子》:“树蕙连丛竹,秪应族类同。” 明 徐世溥 《怀芳草赋》:“彼采萧兮一日三秋,况树蕙兮百畮千头。”词语解释:树阙 拼音:shù quē
树间空隙。 宋 杨万里 《午憩筠庵》诗:“筠菴偶坐处,适当树闕间。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 宋 刘克庄 《仙游县》诗:“烟收緑野连青嶂,树闕朱桥映碧潭。”
树立宫阙。参见“ 树闕梦 ”。
词语解释:树阙梦 拼音:shù quē mèng
受命于天之吉梦。语本《太平御览》卷三九七引《周书》:“ 文王 去 商 在 程 ,正月既生魄, 太姒 梦见 商 之庭产棘,小子 发 取 周 庭之梓,树於闕閒,化为松柏棫柞。寤惊,以告 文王 。王及 太子发 并拜,吉梦;受 商 之大命於皇天上帝。”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戴记》显游观之言,《周史》书树闕之梦。”词语解释:树人 拼音:shù rén
培养造就人材。《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穀;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尹知章 注:“树人,谓济而成立之。” 汉 刘向 《说苑·复恩》:“ 阳虎 得罪於 卫 ,北见 简子 曰:‘自今以来不復树人矣!’”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欲为树人计,所当师四夷。”词语解释:树栽 拼音:shù zāi
见“ 树栽栽 ”。
词语解释:树栽栽 拼音:shù zāi zāi
亦称“ 树栽 ”。 方言。树苗。 贺敬之 《栽树》:“一心呀一意要砍柴,这几根树栽栽好当引火柴。” 贺敬之 《栽树》:“老汉:‘只要你老婆子把树栽,想要那树栽跟上我老汉来。’”词语解释:树瘿 拼音:shù yǐng
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金盏银盃,江螺海蜯;竹根细眼,树癭蝎唇。”《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一夕,有神光降于树,在两河之间,人即其所而候之,树乃生癭,若怀姙状,自是光常见。越九月又十日而树癭裂,得婴儿者五,土人收养之。”词语解释:树结 拼音:shù jié
营私结党。《明史·尹昌隆传》:“ 震 大怒,奏 昌隆 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词语解释:树君 拼音:shù jūn
立君主。《晋书·阮种传》:“臣闻天生蒸庶,树君以司牧之。”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大人覩物,生民树君。”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一》:“树君所以牧人,立法所以静乱。”词语解释:树稼 拼音:shù jià
(1).指农林作物。 汉 王充 《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
(2).种植庄稼。《旧唐书·狄仁杰传》:“今不树稼,来岁必饥,役在其中,难以取给。”
(3).即树介。《旧唐书·让皇帝宪传》:“﹝ 开元 ﹞二十九年冬,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 宪 见而叹曰:‘此俗谓树稼者也。谚曰:树稼,达官怕。必有大臣当之,吾其死矣。’”参见“ 树介 ”。
词语解释:树介 拼音:shù jiè
严寒时节,树上霜雪雾露凝冻成冰,状如着介胄,称为“树介”。《新唐书·五行志一》:“ 永徽 二年十一月甲申,阴雾凝冻封树木,数日不解。 刘向 以为木少阳,贵臣象。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亦谓之树介,介,兵象也。” 宋 王溥 《唐会要·杂录》:“ 开元 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树,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词语解释:树经 拼音:shù jīng
佛教语。刻于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典。 唐 武则天 《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拂石年穷,树经无泯。”参见“ 贝叶经 ”。
词语解释:贝叶经 拼音:bèi yè jīng
指佛经。古代 印度 人写经于树叶上,故称。 唐 钱起 《紫参歌》:“贝叶经前无住色,莲花会里暂留香。” 明 孙柚 《琴心记·空门遇使》:“菩提树下谈玄,忘补朝阳之衲;贝叶经边入定,搜空透笋之衣。” 清 王摅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长繙贝叶经。”亦作“ 贝多经 ”。 清 吴伟业 《生查子》词:“学写贝多经,自屑泥金粉。”词语解释:树耳 拼音:shù ěr
木耳。 宋 朱熹 《次刘秀野蔬食·木耳》诗:“树耳黑垂聃,登盘今亦乍。”词语解释:树末 拼音:shù mò
树梢。 唐 李频 《江上居寄山中客》诗:“残云收树末,返照落江源。” 元 贡奎 《郊行》诗:“树末炊烟緑,人家住涧西。”词语解释:树恩 拼音:shù ēn
广施恩泽。《东观汉记·冯衍传》:“树恩布德,易以周洽,其犹顺惊风而飞鸿毛也。”《后汉书·袁绍传》:“ 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徧於天下。”词语解释:树草 拼音:shù cǎo
(1).草木。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惟暮之春,同律克和,树草自乐。”
(2).种草。《北史·恩幸传·茹皓》:“﹝ 皓 ﹞经构楼观,列於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词语解释:树衣 拼音:shù yī
(1). 滇中 地区用古树梢下的垂丝制成的衣服。《谈荟》:“ 滇中 鸡足山 多古木,木杪有丝下垂,长数尺许,土人取以为服,名曰树衣。”
(2).指隐逸者的粗服。 唐 孟郊 《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诗:“溪镜不隐髮,树衣长遇寒。”
(3).一种可食用的苔类植物。 前蜀 贯休 《山居诗》之二十:“僧採树衣临絶壑,狖争山果落空阶。”自注:“ 金华山 出树衣。僧多採为蔬菜。味极美也。”词语解释:树啄 拼音:shù zhuó
指啄木鸟。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蔓涎角出缩,树啄头敲鏗。” 钱仲联 集释引 顾嗣立 曰:“《尔雅翼》:啄木口如锥,长数寸,常啄枯木,取其蠹。”词语解释:树善 拼音:shù shàn
(1).结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子盍与 季孙 言之,可以树善,君子也。” 唐 高郢 《水木有本源赋》:“故树善於人,人怀则甘棠不朽;汎爱於众,众凑则德水长悬。”
(2).犹行善。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五》:“树善滋於务本,除恶穷於塞源。”词语解释:树威 拼音:shù wēi
树立威势。 唐 陆贽 《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招谕淮西诏》:“自昔哲王以道化下,不竭物以充欲,不劳人以树威,亿兆之心如戴父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汤刘二御史再谴》:“则 王端毅 ,亦其所不愜也,意其人以搏击树威,亦 嘉靖 初给事 史道 ……之流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在历史上,这结果是正如 铢堂 先生所说:‘乃是 中国 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所以活该有‘ 扬州 十日’和‘ 嘉定 三屠’。”词语解释:树点 拼音:shù diǎn
树木如点。指高处远眺时所见树木如小黑点状。 唐 岑参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诗:“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词语解释:树旌 拼音:shù jīng
树立旌旗。《周礼·天官·掌舍》“设旌门” 汉 郑玄 注:“若食息,张帷为宫,则树旌以表门。”词语解释:树异 拼音:shù yì
立异。 清 钮琇 《觚賸·石言》:“端方是尚,朴雅为经,间标新而树异,有象物以赋形。”词语解释:树屏 拼音:shù píng
建立藩屏。《书·康王之诰》:“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 孔颖达 疏:“封立贤臣为诸侯者,树之以为藩屏。”《旧唐书·德宗顺宗诸子传论》:“洎乎 周 汉 ,始以子弟建侯树屏,以作维城。”词语解释:树彩 拼音:shù cǎi
树木的光彩。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河光似羃,树彩成车。氛氲四照,暉丽五色。” 隋 江总 《宴乐修堂应令诗》:“庭暉连树彩,簷影接云光。”词语解释:树帜 拼音:shù zhì
树立旗帜。借指起义。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武昌 树帜,余在 沪 瀆。值先烈 陈英士 先生异军突起,君自南土来书。”词语解释:树本 拼音:shù běn
(1).树的根干。《后汉书·李固传》:“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絜,犹叩树本,百枝皆动也。”《急就篇》卷四“斩伐材木斫株根” 唐 颜师古 注:“树本曰根。”
(2).建立根基。《史记·吕不韦列传》:“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晋书·曹志传》:“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蔡 帅之不廷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兵利卒顽,不与他等。”词语解释:树牙 拼音:shù yá
建立牙旗。《新唐书·回鹘传上》:“﹝ 菩萨 ﹞繇是附 薛延陀 ,相脣齿,号 活頡利发 ,树牙 独乐水 上。”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嗢没斯率众内附诏宰相李德裕撰〈异域归忠传〉赐之群臣贺表》:“惟兹 回鶻 ,世长北蕃,树牙乘 突厥 之衰,通道值 贞观 之盛。”参见“ 建牙 ”。
词语解释:建牙 拼音:jiàn yá
(1).古谓出师前树立军旗。《晋书·姚兴载记下》:“於是尽赦囚徒,散布帛数万匹以赐其将士,建牙誓众,将赴 长安 。”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公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禡牙之事。”
(2).引申指武臣出镇。 唐 鲍溶 《读淮南李相行营至楚州》诗:“閫外建牙威不宾,古来戡难忆忠臣。” 宋 楼钥 《送赵子直贰卿帅三山》诗:“建牙帅 七闽 ,人胡为公疑。” 清 姚鼐 《悼陈勤斋中丞》诗:“西南地控 五谿 遐,承詔单车往建牙。”
(3).指少数民族建置王庭。 唐 李德裕 《赐回鹘可汗书》:“我国家统临万寓,列塞在 阴山 之南;先可汗总率本部,建牙於大漠之北,各安土宇,二百餘年。”词语解释:树盖 拼音:shù gài
亭亭如华盖的树冠。 元 马祖常 《西山》诗:“山浮树盖连云动,露滴荷盘并水流。”词语解释:树井 拼音:shù jǐng
树与井。借指人家住处。 唐 王维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诗:“采地包山河,树井竟川原。”词语解释:树檖 拼音:shù suì
木名。檖树。一名赤罗,一名山梨。其果实较一般梨子为小。《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毛 传:“檖,赤罗也。” 陆玑 疏:“檖,一名赤萝,一名山梨。”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辩证》:“又与苞櫟、苞棣、树檖非类,直是当时梓榆耳。”词语解释:树轮 拼音:shù lún
树的横枝。《文选·刘安〈招隐士〉》:“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 吕延济 注:“轮,横枝也。”词语解释:树蜜 拼音:shù mì
枳椇子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枳椇子,一名树蜜,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甜美如餳蜜。” 唐 杜甫 《入乔口》诗:“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词语解释:树敌 拼音:shù dí
树立仇敌。 明 陈子龙 《晋论》:“ 武帝 开疆拓境,几侔 秦 汉 ,天下岂有为 晋 敌者,而使诸王擅兵于外,以自树敌哉?” 清 薛福成 《与英外部商定派员会立坎巨提头目疏》:“幸而窥彼隐情,颇以 俄 燄方张,亟思联络 中国 ,不欲敛怨树敌,臣得就此设法磋磨。”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从去年以来,我因为喜欢在报上毫无顾忌地发议论,就树敌很多。”词语解释:树节 拼音:shù jié
树立节操。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孔僕射 为 孝武 侍中”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孔安国 ﹞少而孤贫,能善树节,以儒素见称。”词语解释:树道 拼音:shù dào
建立道义。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致道者以言,入道者以忠,积道者以信,树道者以人。” 南朝 宋 鲍照 《送别王宣城》诗:“树道慕高华,属路佇深馨。”词语解释:树肤 拼音:shù fū
树皮。《后汉书·宦者传·蔡伦》:“ 伦 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