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首字词组
栗里栗黄栗芋栗冈砚栗凿栗然栗玉砚栗斯
栗留栗犊栗房栗跗栗喇栗烈觱发栗锐栗栗
栗栗栗皱栗玉花栗色栗缩栗骇栗惓 
栗烈栗子栗木栗栗可惧栗温栗荴栗缩 
栗蓬栗陆栗爆栗惓栗楔栗阶栗然 
栗鼠栗尾栗如栗密栗栗危惧栗薪栗锐 
栗冽栗罅栗斯栗主栗理栗暴栗冽 

词语解释:栗里  拼音:lì lǐ
地名。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晋 陶潜 曾居于此。 南朝 梁 萧统 《陶靖节传》:“ 渊明 尝往 庐山 , 弘 命 渊明 故人 庞通之 齎酒具於半道 栗里 之间。” 唐 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诗:“ 柴桑 古村落, 栗里 旧山川。” 李光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之二:“浮家泛宅 梨川 梦,寻壑经邱 栗里 情。”
词语解释:栗留  拼音:lì liú
“ 黄栗留 ”的省称,即黄莺。 金路铎 《高唐刘氏驻春园》诗:“醉乡天地白日永,鶗鴂栗留皆好音。” 清 查学 《女冠子·春恨》词:“栗留啼也,唤起多少情绪。”
词语解释:栗栗  拼音:lì lì
(1).众多貌。《诗·周颂·良耜》:“穫之挃挃,积之栗栗。” 郑玄 笺:“栗栗,众多也。”
(2).戒惧貌。栗,通“ 慄 ”。《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汉书·元帝纪》:“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惧不克任。” 唐 韩愈 《汴州东西水门记》:“懍懍栗栗,若坠若覆。”
(3).颤抖貌。栗,通“ 慄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忽有一叶大如掌…… 史 独接得,置怀中,坐食顷,觉怀中渐重,潜起观之,觉叶上鳞起,栗栗而动。 史 惊惧。”
慄慄:1.畏惧貌。《书·汤诰》:“慄慄危惧,若将陨於深渊。”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咸慄慄危惧。”
(2).寒颤貌。 宋 王禹偁 《和冯中允炉边偶作》:“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慄慄。”
词语解释:栗烈  拼音:lì liè
凛冽。形容严寒。栗,通“ 凓 ”。《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朱熹 集传:“觱发,风寒也;栗烈,气寒也。” 宋 范成大 《思佛亭晓望》诗:“栗烈刚风刮病眸,登临何啻缓千忧。” 清 倪承茂 《苦寒行》:“ 燕山 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
词语解释:栗蓬  拼音:lì péng
栗子的外刺苞。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戏赠》:“细看卷蠆尾,我家真栗蓬。”《醒世姻缘传》第八四回:“新留的头髮,通似六七月的栗蓬,颜色也合栗蓬一样。”
词语解释:栗鼠  拼音:lì shǔ
松鼠。 宋 陆游 《山寺》诗:“林深栗鼠健,屋老瓦松长。” 宋 罗愿 《新安志·物产》:“鼠之丰尾者曰栗鼠,亦曰松狗。”
词语解释:栗冽  拼音:lì liè
栗烈。栗,通“ 凓 ”。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乘时出婉娩,为我暖栗冽。”
慄冽:寒冷。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气慄冽,砭人肌骨。”
词语解释:栗黄  拼音:lì huáng
栗子。栗子除去外壳而肉色黄,故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和齑》:“蒜一、薑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黄五。” 前蜀 贯休 《上卢少卿觅千文》诗:“荆山有美玉,含华尚炳烂……倘或如栗黄,保之上霄汉。”《宋史·礼志十一》:“ 元丰 元年,宗正寺奏:‘据太常寺报,选日荐新兔、藷藇、栗黄。’”
词语解释:栗犊  拼音:lì dú
牛犊,其角小如栗,故名。比喻少年。《西京杂记》卷二:“ 长安 有儒生曰 惠庄 ,闻 朱云 折 五鹿充宗 之角,乃嘆息曰:‘栗犊反能尔邪?吾终耻溺死沟中!’遂裹粮从 云 。”
词语解释:栗皱  拼音:lì zhòu
栗子带刺的外壳。 唐 杜甫 《野望因过常少仙》诗:“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 前蜀 贯休 《湖头别墅》诗之一:“饥鼠掀菱殻,新蝉避栗皱。”
词语解释:栗子  拼音:lì zi
(1).栗树的果实。 唐 李商隐 《杂纂·富贵相》:“栗子皮,荔枝殻。”《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姑娘一看,只见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五个碟子:一碟火腿……一碟栗子。”《人民文学》1981年第11期:“每次回来,都带些家乡的枣儿、栗子什么的。”
(2).犹栗爆。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章:“﹝ 二毛 ﹞想再走近一点,不料刚向前多走一步,被他的哥哥狠狠地敲了一栗子。”参见“ 栗爆 ”。
词语解释:栗爆  拼音:lì bào
(1).栗子受热后爆裂。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容易格》:“﹝ 太祖 ﹞旋令宫人於火炉中煨栗子,俄有数栗爆出,烧损绣褥子…… 太祖 良久曰:‘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一说“栗爆”一联为 后蜀 卢延让 句,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宋 韩驹 《送云门妙喜游雪峰》诗:“夜氊从栗爆,午盌看茶翻。”
(2).亦作“ 栗暴 ”。谓将食指、中指弯曲起来敲击人头顶的动作。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四折:“我去你秃头上直打五十箇栗爆。”《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婆子揪住 鄆哥 ,凿上两个栗暴。” 明 沉璟 《义侠记·设伏》:“你便常在大官人处绰摸些东西,倒説我哄人钱钞,莫讨我大栗暴凿过来。”《说岳全传》第三回:“员外大怒……遂将 王贵 头上一连几个栗爆。”
词语解释:栗陆  拼音:lì lù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在 女娲氏 之后。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何 大庭 之足竞,岂 栗陆 之能邻。”《易·繫辞下》“包 牺氏 没” 唐 孔颖达 疏:“ 包牺氏 没, 女媧氏 代立为女皇,亦 风 姓也。 女媧氏 没,次有 大庭氏 、 柏黄氏 、 中央氏 、 栗陆氏 。”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洎乎 尊卢 、 赫胥 之代, 驪连 、 栗陆 之君,皇图始於中叶,莫不凭三灵之寳位。”
词语解释:栗尾  拼音:lì wěi
毛笔名。以鼬鼠毛制成。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蔡君謨 既为余书《集古録目序》……余以鼠鬚栗尾笔、铜緑笔格、大小龙茶、 惠山 泉等物为润笔。” 宋 苏轼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明 高明 《琵琶记·孝妇题真》:“兔毫、栗尾和那犀象管,分外精神。”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文具·笔》:“栗尾,谓笔也。”
词语解释:栗罅  拼音:lì xià
有裂缝的栗子刺苞。 唐 韩翊 《送客之上谷》诗:“风翦荷花碎,霜迎栗罅开。”
词语解释:栗芋  拼音:lì yù
芋之一种。 唐 宋之问 《游陆浑南山答李舍人适》诗:“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
词语解释:栗房  拼音:lì fáng
栗子的外壳。 明 刘基 《次韵和刘宗保秋怀》之一:“墙角虫号瓜蔓索,树头禽吓栗房开。”
词语解释:栗玉花  拼音:lì yù huā
水仙花的别称。 宋 黄庭坚 《吴君送水仙花并二大本》诗:“折送南园栗玉花,并移香本到寒家。”
词语解释:栗木  拼音:lì mù
栗树的轻而纹理粗的木材
词语解释:栗爆  拼音:lì bào
(1).栗子受热后爆裂。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容易格》:“﹝ 太祖 ﹞旋令宫人於火炉中煨栗子,俄有数栗爆出,烧损绣褥子…… 太祖 良久曰:‘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一说“栗爆”一联为 后蜀 卢延让 句,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宋 韩驹 《送云门妙喜游雪峰》诗:“夜氊从栗爆,午盌看茶翻。”
(2).亦作“ 栗暴 ”。谓将食指、中指弯曲起来敲击人头顶的动作。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四折:“我去你秃头上直打五十箇栗爆。”《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婆子揪住 鄆哥 ,凿上两个栗暴。” 明 沉璟 《义侠记·设伏》:“你便常在大官人处绰摸些东西,倒説我哄人钱钞,莫讨我大栗暴凿过来。”《说岳全传》第三回:“员外大怒……遂将 王贵 头上一连几个栗爆。”
词语解释:栗如  拼音:lì rú
敬谨貌。 唐 白居易 《宣州试射中正鹄赋》:“矧乃正其色,温如栗如;游於艺,匪疾匪徐。”
词语解释:栗斯  拼音:lì sī
献媚之态。《楚辞·卜居》:“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王逸 注:“承颜色也。”一本作“ 粟斯 ”。 南朝 梁简文帝 《答徐摛书》:“浞訾栗斯,容与自憙。”
慄斯:看人的脸色。《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 王逸 注:“慄斯,承颜色也。”
词语解释:栗冈砚  拼音:lì gāng yàn
砚之一种。 唐 李白 《殷十一赠栗冈砚》诗:“ 殷侯 三玄士,赠我栗冈砚。”
词语解释:栗跗  拼音:lì fū
指栗花。跗,花萼的基部,代指花。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六:“野老披荷叶,家童扫栗跗。”
词语解释:栗色  拼音:lì sè
像栗子壳般的颜色。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末]有甚颜色的?[丑]布汗、论圣……枣騮、栗色。”
词语解释:栗栗可惧
形容很害怕
词语解释:栗惓  拼音:lì quán
惶恐而恳切。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但求皇统之能保存,领土之不破碎,免瓜分之惨,紓种灭之忧,慄惓寸私,惟在於此。”
词语解释:栗密  拼音:lì mì
谨严,缜密。 唐 皇甫湜 《韩文公墓铭》:“及其酬放,豪曲快字,凌纸恠发,鲸鏗春丽,惊耀天下;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适,精能之至,入神出天。” 宋 曾巩 《寄王介甫》诗:“其餘书牘背,栗密缕机织。”
词语解释:栗主  拼音:lì zhǔ
古代练祭所立的神主。用栗木做成,故称“栗主”。后通称宗庙神主为“栗主”。《公羊传·文公二年》:“虞主用桑,练主用栗。”《旧唐书·礼仪志六》:“ 东都 太庙,不合置木主,谨按典礼,虞主用桑,练主用栗,重作栗主,则埋桑主。” 清 龚自珍 《臣里》:“臣窥之,食不忘瞽宗之牲,坐不忘栗主之祝。”
词语解释:栗凿  拼音:lì záo
犹栗爆。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 满 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参见“ 栗爆 ”。
词语解释:栗爆  拼音:lì bào
(1).栗子受热后爆裂。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容易格》:“﹝ 太祖 ﹞旋令宫人於火炉中煨栗子,俄有数栗爆出,烧损绣褥子…… 太祖 良久曰:‘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一说“栗爆”一联为 后蜀 卢延让 句,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宋 韩驹 《送云门妙喜游雪峰》诗:“夜氊从栗爆,午盌看茶翻。”
(2).亦作“ 栗暴 ”。谓将食指、中指弯曲起来敲击人头顶的动作。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四折:“我去你秃头上直打五十箇栗爆。”《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婆子揪住 鄆哥 ,凿上两个栗暴。” 明 沉璟 《义侠记·设伏》:“你便常在大官人处绰摸些东西,倒説我哄人钱钞,莫讨我大栗暴凿过来。”《说岳全传》第三回:“员外大怒……遂将 王贵 头上一连几个栗爆。”
词语解释:栗喇  拼音:lì lǎ
象声词。《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 王甲 夫妻夜里睡觉,只听得竹床栗喇有声,扑的一响,像似甚重物跌下地来的光景。”
词语解释:栗缩  拼音:lì suō
颤栗畏缩。栗,通“ 慄 ”。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徐州 军士平居自恃吞噬,及 式 衣袄子半臂,曳履危坐,拱乎栗缩就死,无一人敢拒者。”
慄縮:畏缩。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吏士慄缩,皆请闭关拒守。”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先是 卢宏正 一人就试,来者皆慄缩而退。”
词语解释:栗温  拼音:lì wēn
谓质地密致而润泽。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宝颂》:“迺元年,使者还自西方,爰得青玉於雪山……质理栗温,世所希见。”
词语解释:栗楔  拼音:lì xiē
栗壳里呈扁形的栗子仁。中医入药,去痛活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栗》:“栗楔,一球三颗,其中扁者栗楔也。”
词语解释:栗栗危惧  拼音:lì lì wēi jù
形容很害怕。《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於深渊。”栗栗,一本作“ 慄慄 ”。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尤其不好的是红鼻子,有时简直像是将要熔化的蜡烛油,仿佛就要滴下来,使人看得栗栗危惧。”
词语解释:栗理  拼音:lì lǐ
坚实有文理。《荀子·法行》:“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 杨倞 注:“似智者处事坚固又有文理。” 汉 刘向 《说苑·杂言》:“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
词语解释:栗然
1.坚实密致貌。 明 方孝孺 《送李生序》:“摩其外,辉然而温,栗然而润,人虽贱之,吾必以为良玉矣。”
2.恐惧貌,瑟缩貌。栗,通“ 慄 ”。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全 欧 人士,为之栗然震惊者有之,芒然自失者有之。” 鲁迅 《呐喊·白光》:“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下巴骨轻飘飘的回到坑底里不多久,他就逃到院子里了。”
词语解释:栗烈觱发  拼音:lì liè bì fā
形容气候寒冷。栗,通“ 凓 ”。《歧路灯》第五十回:“ 巴氏 正要劝女婿街上游玩,偏偏的苍云渐布,黄风徐起,栗烈觱发,竟有酿雪的意思。”参见“ 栗烈 ”。
词语解释:栗烈  拼音:lì liè
凛冽。形容严寒。栗,通“ 凓 ”。《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朱熹 集传:“觱发,风寒也;栗烈,气寒也。” 宋 范成大 《思佛亭晓望》诗:“栗烈刚风刮病眸,登临何啻缓千忧。” 清 倪承茂 《苦寒行》:“ 燕山 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
词语解释:栗骇  拼音:lì hài
谓栗子成熟后,栗果从刺苞中迸出。喻转机。《东观汉记》佚文:“栗骇蓬转,因遇际会。”
词语解释:栗荴  拼音:lì fū
栗壳与栗肉之间的薄皮。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栗》﹝集解﹞引 苏恭 曰:“栗荴,栗内薄皮也。”
词语解释:栗阶  拼音:lì jiē
相传 周 代下见上登阶之礼的一种。栗,通“ 歷 ”。《仪礼·燕礼》:“凡公所辞皆栗阶。凡栗阶,不过二等。” 郑玄 注:“其始升,犹聚足连步;越二等,左右足各一发而升堂。” 贾公彦 疏:“《曲礼》云‘涉级聚足连步以上’, 郑 注云:‘涉等聚足,谓前足躡一等,后足从之併;连步谓足相随不相过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仪礼》:“栗阶即歷阶也。古栗、歷声近而通。”
词语解释:栗薪  拼音:lì xīn
劈木柴。《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郑玄 笺:“栗,析也。”一说:堆积木柴。见 高亨 《诗经今注》
词语解释:栗暴  拼音:lì bào
见“ 栗爆 ”。
词语解释:栗爆  拼音:lì bào
(1).栗子受热后爆裂。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容易格》:“﹝ 太祖 ﹞旋令宫人於火炉中煨栗子,俄有数栗爆出,烧损绣褥子…… 太祖 良久曰:‘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一说“栗爆”一联为 后蜀 卢延让 句,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宋 韩驹 《送云门妙喜游雪峰》诗:“夜氊从栗爆,午盌看茶翻。”
(2).亦作“ 栗暴 ”。谓将食指、中指弯曲起来敲击人头顶的动作。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四折:“我去你秃头上直打五十箇栗爆。”《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婆子揪住 鄆哥 ,凿上两个栗暴。” 明 沉璟 《义侠记·设伏》:“你便常在大官人处绰摸些东西,倒説我哄人钱钞,莫讨我大栗暴凿过来。”《说岳全传》第三回:“员外大怒……遂将 王贵 头上一连几个栗爆。”
词语解释:栗玉砚  拼音:lì yù yàn
砚之一种。产地当今 甘肃省 成县 境。 宋 米芾 《砚史·成州栗玉砚》:“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
词语解释:栗锐  拼音:lì ruì
谓具有令人战栗的锐气。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李靖》:“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併力死战, 楚 兵慄鋭,未易当也。” 清 薛福成 《〈浙东筹防录〉序》:“寇氛已逼,恃其慄鋭,突进无前。”
词语解释:栗惓
惶恐而恳切。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但求皇统之能保存,领土之不破碎,免瓜分之惨,紓种灭之忧,慄惓寸私,惟在於此。”
词语解释:栗缩
畏缩。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吏士慄缩,皆请闭关拒守。”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先是 卢宏正 一人就试,来者皆慄缩而退。”
词语解释:栗然
悚惧貌。《晋书·王湛传》:“ 济 才气抗迈,於 湛 略无子姪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慄然,心形俱肃。” 明 高启 《游天平山记》:“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慄然若将压者。”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故震他国之强大,慄然自危。”
词语解释:栗锐
谓具有令人战栗的锐气。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李靖》:“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併力死战, 楚 兵慄鋭,未易当也。” 清 薛福成 《〈浙东筹防录〉序》:“寇氛已逼,恃其慄鋭,突进无前。”
词语解释:栗冽
寒冷。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气慄冽,砭人肌骨。”
词语解释:栗斯
看人的脸色。《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 王逸 注:“慄斯,承颜色也。”
词语解释:栗栗
1.畏惧貌。《书·汤诰》:“慄慄危惧,若将陨於深渊。”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咸慄慄危惧。”
2.寒颤貌。 宋 王禹偁 《和冯中允炉边偶作》:“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慄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