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九效去声 [jiào,教训][shào][jiào,寤也][音教。与校通。比较也。][详注1][pào,枪炮][鱼教切。《论语》仁者乐山。又益者三乐。][详注2][喚也,呼也][bào]


注1:踔 敕教切。《说文》踶也。《注》徐曰:踶亦当蹋意。又《前汉·扬雄传》踔夭蟜。《注》踔,走也。《文选·李善注》踔,踰也。《后汉·蔡邕传》踔宇宙而遗俗兮。《注》踔犹越也。又《集韵》陟教切,音罩。义同。 又《集韵》他吊切,音粜。《史记·司马相如传》踔稀閒。《注》踔,县蹢也。
注2:爆 音豹。《说文注》徐铉曰:本蒲木切。今俗音豹。火裂也。《白虎通》卜赴也。爆见兆。
共14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检校庠校夜校争校偏校量校课校部校
学校亲校比校住校中校退校公立学校集校
乡校宝校少校八校荷校阐校评校二校
不校诸校大校黉校营校农校谪校隐校
雠校考校何校参校科校军校讲校互校
将校都校勘校勾校财校优校午校仇校
典校小校朱校全校刊校半日制学校踦校验校
七校点校捡校宾校详校句校函授学校高校
五校重校体校初校分校职业学校践校马背学校
列校老校四校虎校译校辑校党校中等技术学校

词语解释:检校  拼音:jiǎn jiào
(1).查核察看。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词:“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江寧 涂爽亭 ,善小儿医,能诗…… 辛丑 九月,以书来诀,一切身后事,亲自检校。”
(2).官名。 晋 始设,原为散官, 元 以后为属官, 清 代仅府有检校官,为低级办事官员。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宣和 末, 郑伸 自检校太师,忽落检校为真太师,国初以来所无有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古官尊卑不一》:“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书侍郎也,古大而今小者检校提举也。”
词语解释:学校  拼音:xué xiào
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国有学校,侯有泮宫。” 宋 欧阳修 《议学状》:“夫建学校以养贤,论材德而取士,此皆有国之本务。”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 老舍 《牺牲》:“他们说,他和学校订了三年的合同。”
词语解释:乡校  拼音:xiāng xiào
古代地方学校。 周 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 游 於乡校以论执政。” 杜预 注:“乡校,乡之学校…… 郑国 谓学为校。”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更拜 恂 ( 寇恂 )为 汝南 太守。郡中无事,乃修乡校,能为《左氏春秋》者,亲与学焉。”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 关子开 ,颇有前辈风,尝为乡校直学。”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及游乡校,擩嚌羣经,食芳而漱腴,充然若有所得。”
词语解释:不校  拼音:bù jiào
不计较。《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邢昺 疏:“校,报也。” 唐 韩愈 《和侯协律咏笋》诗:“短长终不校,先后竟谁论?” 章炳麟 《蕲黄母铭》:“母一意教 侃 ( 黄侃 ),忍訽不校。”
词语解释:雠校  拼音:chóu jiào
亦作“讐校”。 校勘。《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 刘珍 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诣 东观 讎校传记。”《文选·左思〈魏都赋〉》:“讎校篆籀,篇章毕覿。” 张载 注引《风俗通》:“案 刘向 《别録》:讎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繆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明 归有光 《题〈星槎胜览〉》:“凡书类是者,予皆不惮讐校,卷帙垢坏,必命童子重写。” 梁启超 《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以至 太仓 顾氏 、 泰兴 季氏 等,咸蓄善本,事讐校,自此校书、刻书之风盛於 江 左。”
词语解释:将校  拼音:jiàng xiào
军官的通称。《后汉书·王允传》:“ 吕布 又欲以 卓 财物班赐公卿、将校, 允 又不从。” 唐 陆贽 《重原宥淮西将士诏》:“犹赖将校士旅,秉其诚心。”
将级军官和校级军官。泛指高级军官。
词语解释:典校  拼音:diǎn xiào
(1).谓主持校勘书籍。 汉 班固 《答宾戏》:“ 永平 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篤志於儒学,以著述为业。” 清 方苞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经传诸子,皆 周 人之书,遭 秦 火而始出於 汉 ,故使 歆 典校,卒 向 之业。”
(2).指校书之官。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案《蜀志》称 王崇 补 东观 , 许盖 掌礼仪,又 郤正 为秘书郎,广求 益部 书籍。斯则典校无闕,属辞有所矣。”
词语解释:七校  拼音:qī xiào
指 汉 代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賁七校尉。《汉书·刑法志》:“至 武帝 平 百粤 ,内增七校。”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百官表》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賁,凡八校尉。胡骑不常置,故此言七也。”一说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不领兵,不在七校之列。见 清 沉钦韩 《汉书疏证》。后泛称各军将领。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 清 张逸少 《北征凯旋》诗之三:“犀衣颁七校,骏骑给千屯。”
词语解释:五校  拼音:wǔ xiào
(1). 汉 时对步兵、屯骑、长水、越骑、射声五校尉的合称。 汉 荀悦 《申鉴·时事》:“掌军功爵赏,小统於五校,大统於太尉。” 黄省曾 注:“五校者,一曰屯骑,二曰越骑,三曰步兵,四曰长水,五曰射声。俱掌宿卫兵,所谓大驾,卤簿、五校在前是也。”
(2). 西汉 末 高扈 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称号。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南朝 梁 末亦有号为“五校”的起义军。见《陈书·高祖纪上》
词语解释:列校  拼音:liè xiào
东汉 时守卫京师的屯卫兵分作五营,称北军五校,每校首领称校尉,统称列校。 唐 五代 时地方军队亦设列校。《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 桓帝 ﹞又封 统 弟 秉 为 淯阳侯 。宗族皆列校、郎将。”《新唐书·康承训传》:“ 武寧 兵七百戍 桂州 ,六岁不得代,列校 许佶 、 赵可立 因众怒杀都将。”《旧五代史·世袭传一·韩逊》:“ 韩逊 ,本 灵州 之列校也。” 宋 秦观 《进策·盗贼下》:“ 唐 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
词语解释:庠校  拼音:xiáng xiào
古代学校。 明 李东阳 《送孛士常》诗:“诗书起庠校,戎马壮边疆。”
词语解释:亲校  拼音:qīn xiào
贴身校尉。《新唐书·奸臣传下·氏叔琮》:“性沉壮有胆力,从 全忠 击 黄巢 陈 许 间,名右诸将,得为亲校。”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 章均 ﹞为 王审知 偏将,领军守 西巖 。一日,盗至,不能敌,遣二亲校请兵於 审知 ,后期不至,将斩之。”
词语解释:宝校  拼音:bǎo xiào
见“ 宝铰 ”。
词语解释:宝铰  拼音:bǎo jiǎo
亦作“ 宝校 ”。 精美的装具;装饰。《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宝铰星缠,缕章霞布。” 吕延济 注:“言以金组丹青饰其装具如星霞之文。” 唐 杜甫 《魏将军歌》:“星缠宝校金盘陁,夜骑天駟超天河。” 仇兆鳌 注:“以金组丹雘,饰其装具,如星霞之布,盖马装也……所谓宝铰,此其具也。” 浦起龙 心解引 钱谦益 笺:“校,当作‘铰’。” 明 何景明 《七述》:“控以宝铰,缠以金覊。”
词语解释:诸校  拼音:zhū xiào
(1).古时指军队各部。《汉书·韩信传》:“诸校(劾)﹝効﹞首虏休,皆贺。” 颜师古 注:“诸校,诸部也,犹今言诸营也。”
(2).众军校。《新唐书·李抱真传》:“副使 李説 及诸校俯首。”
词语解释:考校  拼音:kǎo xiào
亦作“ 攷较 ”。
(1).考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攷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
(2).考察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攷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攷校,无从得其要领。”
(3).考订,校对。 清 张惠言 《江安甫葬铭》:“受 郑 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 郑 氏书、先 汉 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义。”
(1).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 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 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3).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 彦谦 谓 熲 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 考课 ”。
(4).犹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
(5).拷囚讯罪。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词语解释:考课  拼音:kǎo kè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词语解释:都校
五代时武官名
词语解释:小校  拼音:xiǎo xiào
(1).低级武官名。《旧五代史·晋书·王清传》:“ 后唐明宗 领行臺,置步直军。 清 预其募,渐升为小校。”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宋太祖 ﹞微时,尝被酒入 南京 高辛庙 ,香案上有竹杯筊,因取以占己之名位……自小校而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 清 王夫之 《读〈陈书〉书后》:“ 陈武帝 以遐方小校,器止斗筲,忽起而干天步。”
(2).犹小卒。 宋 梅尧臣 《韵语答永叔内翰》:“信笔写此语,谓可忘病忧,黄昏走小校,寄我东郭陬。”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二折:“[ 李存孝 云]小校与我打将出去。[卒子云]理会的,出去。”《水浒传》第二回:“小嘍囉道:‘三个头领再三拜復,特地使小校进些薄礼,酬谢大郎不杀之恩。’”
词语解释:点校
犹点勘。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前承委点校大文,负恃爱好,輒竭愚虑。”
词语解释:重校  拼音:zhòng xiào
沉重的木枷。《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 伊逊 恐 辽 主犹有所疑,引 托卜嘉 等庭詰之,各令荷重校,绳系其颈,不能出气。”
词语解释:老校  拼音:lǎo xiào
旧称年老或任职已久的下级军官。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 元 虞集 《淮南献武王庙堂之碑》:“当时之交游与老校退卒,於今略以澌尽,虽欲广闻,不可及矣。”
词语解释:夜校  拼音:yè xiào
夜间上课的学校。多指业余学校。 邹韬奋 《我们的读书合作》:“虽然这里有不少的夜校,但我们既然没有钱,也就不能进去。” 浩然 《石山柏》:“就这样,在顺利地办起小学之后,我们又办起夜校。”
词语解释:比校  拼音:bǐ xiào
(1).考核;考校。《国语·齐语》:“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 韦昭 注:“比,比方也;校,考合也。谓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北史·张彝传》:“ 孝文 比校天下人户,最为大州。”
(2).比较、辨别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观人围棊,局坏, 粲 覆之。棊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全唐诗》卷八七八载《吏部谣》:“三人相比校,莫贺 咄骨浑 。” 唐 卢仝 《忆金鹅山沉山人》诗之二:“试自比校得仙者,也应合得天上行。”
(3).考订校正。《北齐书·文苑传·樊逊》:“臣 向 书、长水校尉臣 参 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4).比试;较量。 宋 司马光 《乞罢保甲状》:“昔一人闕额,有二人以上争投者,即委本县令尉选武艺高强者充;或武艺衰退者,许佗人指名与之比校,若武艺胜於旧者,即令充替。”
词语解释:少校  拼音:shào xiào
军衔。校官的一级,低于中校。
词语解释:大校  拼音:dà xiào
(1).古代军队中次于将军的将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悉以 李敢 等为大校,当裨将。”《新唐书·王行瑜传》:“ 行瑜 屯 梨园 , 克用 与战,破 行实 等军,执其母及 行瑜 子,俘大校。”《宋史·礼志二二》:“枢密近臣,禁军大校,或赐宴其第及府署中,率以为常。”
(2).军衔的一级,为校官的最高级。
词语解释:何校  拼音:hé xiào
犹戴枷。校,枷械。《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孔颖达 疏:“何,谓担何。”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督役稍稽,则皆何校,甚者劾辠,以次被罚。”
词语解释:勘校  拼音:kān jiào
(1).审核校对。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谥状》:“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皆録行状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礼院拟諡讫,申省议定奏闻。”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于是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郭沫若 《西湖纪游》诗:“那几个肃静的西人,一心在勘校原稿哟!”
(2).特指对比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题。”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李浑事正文与目录年代不符》:“凡此皆当取正文与目録互为勘校,而正其舛譌者矣。”
词语解释:朱校  拼音:zhū xiào
谓用红笔校改。 鲁迅 《〈嵇康集〉序》:“所据又仅刻本,并取彼之讹夺,以改旧钞。后又有朱校二次,亦据刻本,凡先所幸免之字,輒復涂改,使悉从同。”
词语解释:捡校  拼音:jiǎn xiào
见“ 捡挍 ”。
词语解释:捡挍  拼音:jiǎn jiào
亦作“ 捡校 ”。 查看,查视。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敢为大言,乃云:已登名山,见仙人。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捡挍之者,鲜觉其伪也。”一本作“ 检校 ”。 宋 蔡梦弼 《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二:“ 老杜 当干戈骚屑之际……遣弟捡校草堂。”捡,一本作“ 检 ”。
词语解释:体校  拼音:tǐ xiào
从事体育教育和训练的学校
词语解释:四校  拼音:sì xiào
(1).天子射猎时的四支扈从部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孙叔 奉轡, 卫公 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鼓严簿,纵猎者。” 郭璞 注引 文颖 曰:“凡五校,今言四者,中一校随天子乘舆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皇帝翊四校於仙园,迴六龙於天苑。”
(2).谓四面的军队,形容军队众多。《后汉书·窦宪传》:“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李贤 注:“四校,四面之校。”
词语解释:争校  拼音:zhēng xiào
争竞,计较。 汉 王粲 《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岂宜同生分谤,争校得失乎?”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争校是非,不如歛藏持养。”
词语解释:住校  拼音:zhù xiào
在学校住宿
词语解释:八校  拼音:bā xiào
汉 所置八种校尉的合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 西域 。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 上林 苑门屯兵。 越 骑校尉掌 越 骑。 长水 校尉掌 长水 宣曲 胡 骑。又有 胡 骑校尉,掌 池阳 胡 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詔射声士。虎賁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 武帝 初置,有丞、司马。自司隶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 东汉 灵帝 又置西园八校尉。后通称将佐为八校。 汉 应瑒 《西狩赋》:“双翼伉旌,八校祖分。” 唐 王维 《奉和圣制登降圣观应制》诗:“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
词语解释:黉校  拼音:hóng xiào
学校。《晋书·戴邈传》:“古之建国,有明堂辟雍之制,乡有庠序黌校之仪,皆所以抽导幽滞,啟广才思。” 明 归有光 《南云翁生圹志》:“ 南云翁 者,少为诸生,有声于黌校之间。”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真若虚传》:“少年业举子,博识洽闻,游黌校,好侠,多盍簪,颇有 季良 之风。”
词语解释:参校  拼音:cān jiào
参照比较;参照校勘。常指为别人所著之书做校订工作;或以一书的一种本子做底本,参考其他本子加以校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宋史·选举志四》:“削去重复,补其闕漏,参校详议。”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传述亦有异同例》:“以《齐语》参校,改易之迹显然矣。” 阿英 《版本小言》:“这就有搜集多种版本来互相参校的必要了。”
词语解释:勾校  拼音:gōu xiào
查考校核。 宋 欧阳修 《论中书增官属主文书札子》:“臣伏见近来朝廷号令烦数,更改又频,降出,四方多不遵禀。而朝廷之臣无专主者,亦不勾校稽违,考责实効。” 宋 沉遘 《五言和杨乐道省中述怀》:“朱墨事勾校,笞榜穷奸諼。”《明史·刘健传》:“内承运库累岁支银数百餘万,初无文簿,司钥库贮钱数百万,未知有无,寧可不勾校。”
词语解释:全校  拼音:quán xiào
包括教职员工及学生在内的学校全体成员
词语解释:宾校  拼音:bīn xiào
宾客和将校。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公燕 谿堂 ,宾校醉饱。”
词语解释:初校  拼音:chū xiào
初步校理。 唐 元稹 《和乐天过秘阁书省旧厅》诗:“经排蠹简怜初校,芸长陈根识旧栽。”今称书刊排版后初次校对为初校。
词语解释:虎校  拼音:hǔ xiào
谓勇武的将士。 汉 班固 《窦将军北征颂》:“念荒服之不庭,乃总三选,简虎校,勒部队,明誓号,援谋夫于末言,察武毅于俎豆。”
词语解释:偏校  拼音:piān xiào
指地位不高的武官。《明史·彭清传》:“ 清 虽位偏校,而好谋有勇略,名闻中朝。”
词语解释:中校  拼音:zhōng xiào
(1).官名。 秦 汉 置,为将作大匠属官,佐治宫室。 唐 有中校署,属将作监,掌舟车等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 秦 官,掌治宫室…… 景帝 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2).主帅所在的营帐。校,古代军营的名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
(3).军衔的一级,低于上校、高于少校。
词语解释:荷校  拼音:hé xiào
以肩荷枷。即颈上带枷。校,枷。《资治通鉴·后梁均王乾化三年》:“庚辰, 晋王 发 幽州 , 刘仁恭 父子皆荷校於露布之下。”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方正》:“﹝ 吴廷举 ﹞又以事忤逆 瑾 ,被逮荷校九日,死而復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四:“兼以 苏成 激变、 高朴 败检之后,宗室侍卫骚扰荷校之餘,朝廷常慎选边臣。”
词语解释:营校  拼音:yíng xiào
军营。 南朝 梁 沉约 《怀旧诗·伤韦景猷》:“税驂止营校,沦跡委泥沙。”
词语解释:科校  拼音:kē xiào
犹稽核。《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知制誥 田锡 奏曰:﹞臣闻去年於户税上折科马草……若不窘急,何以科校妇女而纳草,添注 河 水而漕运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二年》:“欠负物色未及依限科校,候丰熟日渐次催纳。”
词语解释:财校  拼音:cái xiào
财经或财会学校。 刘益善 徐世立 《万元户大世界》第十五章:“ 秀秀 被分到财校当老师。”
词语解释:刊校  拼音:kān xiào
修改校正。《旧唐书·褚无量传》:“ 无量 以内库旧书,自 高宗 代即藏在宫中,渐致遗逸,奏请缮写刊校以弘经籍之道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奏请缮写刊校,以宏经籍之道。”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五代史·马缟传〉后》:“其云刊校,谓刊改校正所缮写之书也。”
词语解释:详校  拼音:xiáng xiào
审察校订。 隋 牛弘 《同律度量议》:“臣等详校前经,斟量时事,谓用铁尺,于理为便。”
词语解释:分校  拼音:fēn xiào
(1).分别校勘。 唐 权德舆 《崔卫二侍郎诗集序》:“初二贤皆以秀造,分校祕府宏文之书。”
(2).科举时校阅试卷的各房官,也称分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 江寧 王金英 ,字 菊庄 ,余壬午分校所取士也。”
学校在本部外设的分部称分校。
词语解释:译校  拼音:yì xiào
翻译并校勘。《书林》1986年第2期:“另一方面对采用的作品进行译校。”
词语解释:量校  拼音:liàng xiào
较量,比试。《新唐书·张行成传》:“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谓以量器测定校核。《宋书·邓琬传》:“ 琬 性鄙闇,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身自量校。”
词语解释:退校  拼音:tuì xiào
犹退学。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 邱宗华 ﹞去年游学 日本 ,入成城学校习陆军,以病退校,归 养 沪上。”
词语解释:阐校  拼音:chǎn xiào
阐扬教化。 南朝 宋 谢灵运 《宋武帝诔》:“制规作训,阐校修经。”一本作“ 阐教 ”。
词语解释:农校  拼音:nóng xiào
农业专科学校的简称。 毛泽东 《夜学日志首卷》:“设此夜学可为吾等实习之场,与工业之设工场、商校之设商市、农校之设农场相等。”《光明日报》1990.12.10:“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昌潍农校培养当地适用人才。”
词语解释:军校  拼音:jūn xiào
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晋书·职官志》:“ 武帝 甚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望之士居之。”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董绍颜》:“ 彦思 曰:‘吾军校,死於锋刃吾事也。’” 清 侯方域 《宁南侯传》:“﹝ 左良玉 ﹞少起军校,以斩级功,官 辽东 都司。”
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
词语解释:优校  拼音:yōu xiào
宋 代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内舍生考校成绩获得优等,称优校。优校生经舍试即可任官。 宋 叶适 《陈民表墓志铭》:“初,君戒其子曰:‘昔人患进士浮靡,议罢之……今靡岁月,捐父母,弃室家,以争优校,可乎?’”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成均旧规》:“如内舍优校人,又中上舍试优等,以优中优,皆是释褐,不拘名数,先赐进士出身。” 元 李有 《古杭杂记》:“ 易祓 , 潭州 人,以优校为前廊。久不归,妻作《一剪梅》词寄云。”
词语解释:半日制学校  拼音:bàn rì zhì xué xiào
除星期日外每天只上半天课的学校
词语解释:句校  拼音:jù xiào
查考校核。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以奔趋官簿为阀閲,以句校朱墨为详练。”《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康定元年》:“﹝ 郑戩 ﹞句校三司出入,得羡钱四百万緡。”
词语解释:职业学校  拼音:zhí yè xué xiào
专门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
词语解释:辑校  拼音:jí xiào
辑录和校勘。 章培恒 《〈聊斋志异〉新序》:“辑校者广泛收集《聊斋志异》的现存各种较重要版本,凡十馀种。”
词语解释:课校  拼音:kè xiào
亦作“ 课较 ”。 计算校核。《史记·匈奴列传》:“秋,马肥,大会 蹛林 ,课校人畜计。”《后汉书·律历志中》:“部太子舍人 冯恂 课校, 恂 亦復作《九道》术,增损其分,与 整 术并校,差为近。” 唐 柳宗元 《天对》:“东西南北,其极无方。夫何澒洞,而课校修长。” 清 阮元 《畴人传·王锡阐下》:“然既习其事,又不敢自弃,每遇交会,必以所步所测,课较疎密,疾病寒暑无间。”
词语解释:公立学校  拼音:gōng lì xué xiào
由政府开办并管理的中学或小学
词语解释:评校  拼音:píng xiào
评论校订。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三》:“ 存翁 相公登第后, 大参 即与余兄弟会文,每余兄弟至其家,必延款恳到,出前辈诗文评校竟日。”
词语解释:谪校  拼音:zhé xiào
被贬谪的军校。 清 侯方域 《宁南侯传》:“ 良玉 自起謫校至总兵,首尾仅岁餘,年三十二。”
词语解释:讲校  拼音:jiǎng xiào
讲究考校。《三国志·吴志·华覈传》:“得表,以 东观 儒林之府,常讲校文艺,处定疑难。”《三国志·吴志·孙和传》“ 封俌 、 严维 等皆从容侍从”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讲校经义,综察是非。”
词语解释:午校  拼音:wǔ xiào
中午上课的学校。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为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所办的补习学校之一。
词语解释:踦校  拼音:qī xiào
一只脚;残缺。喻指残缺不全的器物。校,通“ 骹 ”,器物的脚。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如知一不通二,达左不见右,偏駮不纯,踦校不具,非所谓圣也。”
词语解释:函授学校  拼音:hán shòu xué xiào
以通信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学校。教学方法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定期由函授学校给予辅导和考核,有时也进行短期的集中面授或就地委托辅导。函授学校导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 的大学推广运动。八十年代后各国始设函授学校。我国解放后为适应广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业务学习的需要,也设立了各级各类的函授学校,如函授大学等。 魏巍 《壮行集·做新型的知识分子》:“各地函授学校的逐渐设立……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将会得到更有利的条件。”
词语解释:践校  拼音:jiàn xiào
到现场实地考核。《宋书·二凶传·始兴王濬》:“其川源由歷,莫不践校,图画形便,详加算考。”
词语解释:党校  拼音:dǎng xiào
共产党培养、训练党的干部的学校。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一:“这以后大伙选他当了小组长, 白玉山 调党校学习,他补他的缺,当上武装委员。”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那时候,我正在党校一部学习,中央党校对过就是 杨家岭 。”
词语解释:部校  拼音:bù xiào
(1).古代称军队之一部。《汉书·卫青传》“常护军傅校获王” 唐 颜师古 注:“傅读曰附。言 敖 总护诸军,每附部校,以致克捷而获王也。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
(2).指部队将校。 宋 宋祁 《谢衣袄表》:“部校什长,赐各有差,僻垒穷鄣,悦而忘苦。”
词语解释:集校  拼音:jí xiào
汇集诸家对某一古籍的各种校勘,断以己意。如: 郭沫若 著有《〈管子〉集校》
词语解释:二校  拼音:èr xiào
指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在排校中的第二次校对。
词语解释:隐校  拼音:yǐn xiào
审订校勘。《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 元嘉 中,故光禄大夫 傅隆 年出七十,犹手自书籍,躬加隐校。” 胡三省 注:“隐者,痛覈其实也。”
词语解释:互校  拼音:hù xiào
相互校正。 清 郑珍 《〈郘亭诗抄〉序》:“室人每间壁交謫,乃方埋头蘸朱墨,参考互校,或拄颊擫管,垂目以思,如不闻。”
词语解释:仇校
校对
词语解释:验校  拼音:yàn xiào
检验查对。《元典章·兵部三·站赤》:“抑亦失误隣站驛程,紧急公事,省部不测,差官前来验校。”
词语解释:高校  拼音:gāo xiào
高等学校的简称。《诗刊》1978年第5期:“女儿考上了 广州 中山大学英语系。这是十多年来 澳门 地区第一个能够回祖国高校读书的孩子。”
词语解释:马背学校  拼音:mǎ bèi xué xiào
指牧区教师骑着马到各放牧点巡回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人民日报》1974.5.14:“ 裕固 草原出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背学校’,每到放牧季节,教师经常骑着马到各放牧点去教学。”
词语解释:中等技术学校  拼音:zhōng děng jì shù xué xiào
着重学习技术的中等学校
共14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