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扶桑 拼音: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词语解释:扶来 拼音:fú lái
亦作“ 扶徠 ”。亦作“扶犁”。 传说为 伏羲 乐名。《通典·乐一》:“ 伏羲 乐曰《扶来》,亦曰《立本》。”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三·炎帝上》:“乃命 邢天 作《扶犂》之乐,制《丰年》之咏。” 罗苹 注:“扶犂,一作‘扶来’,即 伏羲 之《凤来》。来、犂古同音尔。”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一·太昊》:“长离徠翔,爰作荒乐,歌《扶徠》,咏网罟,以镇天下之人。” 罗苹 注:“《扶徠歌》,即《凤来》之颂,乃 神农 之《扶犂》也。扶、凤,来、犂,音相同尔。” 明 张居正 《答应天抚院书》:“不肖鄙朴不文,亦宜歌《扶徠》,颂盛德,以为觴侑。”词语解释:耕桑 拼音:gēng sāng
种田与养蚕。亦泛指从事农业。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身率妻子,戮力耕桑。” 唐 韩愈 《和卢郎中云夫寄示盘谷子歌》:“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弹劾还耕桑。”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对人説忠孝,努力事耕桑。”词语解释:柴桑 拼音:chái sāng
(1).古县名。 西汉 置,因县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东汉 末, 诸葛亮 见 孙权 于此,共图抗 曹 。 晋 以后历为 浔阳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废。 晋 郭璞 《江赋》:“鼓洪涛於 赤岸 ,沦餘波乎 柴桑 。”
(2).借指 晋 陶潜 。因其故里在 柴桑 ,故称。 清 钱谦益 《吴封君七十序》:“指 娄水 为 潯阳 ,即家园为 庐 阜,饮 柴桑 之酒,一觴独进;鼓 少文 之琴,众山皆响。” 陈三立 《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 柴桑 漉酒巾。”
(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 潜 晚年隐居故里 柴桑 ,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清 赵翼 《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题墓,归到 柴桑 孰舁舆?”词语解释:农桑 拼音:nóng sāng
亦作“ 农桒 ”。
(1).农耕与蚕桑。《汉书·景帝纪》:“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唐 白居易 《观刈麦》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餘粮。”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均徵徭,劝农桑,贫不给者,发仓賑之。” 清 蒋纲 《春蚕词》诗:“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 马头孃 。”
(2).指农作物和桑树。《隶释·汉西岳华山庙碑》:“触石兴云,雨我农桒。”词语解释:采桑 拼音:cǎi sāng
(1).乐府相和曲名。此曲始出于《陌上桑》, 南朝 宋 鲍照 、 梁 简文帝 、 陈后主 等均有此曲,名《採桑》。后人多所仿效。
(2).乐府清商曲名。属西曲,又称《採桑度》。亦为舞曲名。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採桑度〉序》。
(3).乐府近代曲名。《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採桑〉序》:“《乐苑》:‘《採桑》,羽调曲。又有《杨下採桑》。’按《採桑》本清商西曲也。” 唐 张祜 有此作。
(1).谓采摘桑叶。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罗敷 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2).古乐曲名。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采桑》, 晋 清商西曲。羽调。 唐 有大曲。”参见“ 采桑子 ”。
(3).古 黄河 津渡名。在今 山西 乡宁 西。《左传·僖公八年》:“ 晋 里克 帅师, 梁由靡 御, 虢射 为右,以败 狄 于 采桑 。” 杜预 注:“ 平阳 北 屈县 西南有 采桑津 。”
词语解释:采桑子 拼音:cǎi sāng zǐ
词牌名。原本 唐 教坊大曲,名《採桑》或《杨下採桑》。 南朝 后主 作词名《採桑子传》, 宋 初名《採桑子》。一名《罗敷媚》、《丑奴儿》。双调四十四字。
唐 教坊大曲有《采桑》,截取一“遍”单行,后用作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平韵。又有《添字采桑子》,四十八字或五十四字;《摊破采桑子》,一名《摊破丑奴儿》,六十字;《促拍采桑子》,一名《促拍丑奴儿》,五十字;皆平韵。 宋 词《采桑子慢》一名《丑奴儿慢》,九十字,多平仄互叶。词语解释:柔桑 拼音:róu sāng
(1).指嫩桑叶。《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郑玄 笺:“柔桑,穉桑也。”《魏书·李安世传》:“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採。” 宋 王安石 《郊行》诗:“柔桑採尽緑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2).始发芽的桑树。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八:“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復纤纤。”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谁家寒食归寧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词语解释:枯桑 拼音:kū sāng
老桑树。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北周 庾信 《枯树赋》:“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一:“红蚕缘枯桑,青茧大如瓮。”《云笈七籤》卷三:“ 太上大道君 ……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 元始天尊 下降,授 道君 灵寳大乘之法十部妙经。”词语解释:空桑 拼音:kōng sāng
(1).传说中的山名。产琴瑟之材。《周礼·春官·大司乐》:“ 空桑 之琴瑟, 咸池 之舞,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楚辞·九歌·大司命》:“君迴翔兮以下,踰 空桑 兮从女。” 王逸 注:“ 空桑 ,山名,司命所经。”《汉书·礼乐志二》:“ 空桑 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颜师古 注:“ 空桑 ,地名也,出善木,可为琴瑟也。”
(2).瑟名。古代于夏至祀地奏乐用。《楚辞·大招》:“魂乎归徠,定空桑只。” 王逸 注:“空桑,瑟名也。”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二》:“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弦。”
(3).空心桑树。《吕氏春秋·本味》:“ 有侁氏 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
(4).指非父母所生,来历不明者。《旧唐书·傅奕传》:“ 萧瑀 非出於空桑,乃遵无父之教。”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此生不是空桑出,不报寃讐不姓 张 。” 明 宋濂 《金华张氏先祀记》:“人非空桑而生,孰不本之于祖者。” 明 沉鲸 《双珠记·与珠觅珠》:“古人一举足而不忘父母。小侄身非出於空桑,顶冠束带,立於天地之间,列於縉绅之末。”
(5).指僧人或佛门。 元 杨载 《次韵钱唐怀古》:“空桑説法黄龙听,贝叶繙经白马驼。” 清 龚自珍 《摸鱼儿·乙亥六月留别新安作》词:“空桑三宿犹生恋,何况三年吟绪!”词语解释:沧桑 拼音:cāng sāng
(1).“沧海桑田”的略语。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缮备》:“乍想起琼花当年吹暗香,几点 新亭 ,无限沧桑。” 清 唐孙华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劫火烧残变陵谷,浮云閲尽经沧桑。”《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这一年之中,你我各各的经了多少沧桑,这日月便如落花流水一般的过去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工友,什么样的人全见过。”
(2).指朝代更迭。 清 沉永令 《赠檗庵禅师》诗序:“ 崇禎 壬癸间,建言廷杖詔狱,沧桑后遂为僧。”参见“ 沧海桑田 ”。
词语解释:沧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语本 晋 葛洪 《神仙传·王远》:“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后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唐 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诗:“独往不可羣,沧海成桑田。” 明 刘基 《惜馀春慢·咏子规》词:“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已。”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后有 延庆祖师塔 , 曇公 不记其何代人,又不知何故陷于地中,沧海桑田,高岸深谷,信然矣。” 赵朴初 《普天乐·国庆十周年献词》曲之二:“三千六百日乾旋坤转,二十四小时沧海桑田。”词语解释:蚕桑 拼音:cán sāng
养蚕与种桑。《管子·山权数》:“民之通於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蚕桑,作縑布。”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五:“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清 戴名世 《庚辰浙行日记》:“盖东南蚕桑之盛,莫过於 湖州 。”词语解释:子桑 拼音:zǐ sāng
(1).《庄子》中寓言人物。《庄子·大宗师》:“ 子舆 与 子桑 友,而霖雨十日。 子舆 曰:‘ 子桑 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 子桑 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昔者十日雨, 子桑 苦寒饥。”
(2).复姓。 春秋 鲁国 有 子桑伯子 。见《论语·雍也》。词语解释:条桑 拼音:tiāo sāng
(1).犹言采桑。《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马瑞辰 通释:“条乃‘挑’之叚借……《笺》云‘枝落之采其叶’者,采亦取也,正训条桑为取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九:“后十五载,诣主人,问所生儿何在,曰:‘因条桑为斧伤而死。’” 唐 皇甫冉 《送郑二之茅山》诗:“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
(2).借指桑树。 清 魏源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七:“明农赋《豳风》,斧斨不得归……植杖不我语,月上条桑西。”词语解释:翳桑 拼音:yì sāng
古地名。 春秋 晋 灵辄 饿于 翳桑 , 赵盾 见而赐以饮食。后 辄 为 晋灵公 甲士。会 灵公 欲杀 盾 , 辄 倒戈相卫, 盾 乃得免。事见《左传·宣公二年》。按,翳桑, 杜预 注云,“桑之多荫翳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左传中》云,“ 翳桑 当是地名”。今从 王 说。后以“翳桑”为饿馁绝粮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家有 长卿 壁立之贫,腹怀 翳桑 絶粮之馁。” 宋 虞俦 《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诗:“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翳桑饿夫倒戈以卫 宣子 ,漂絮老媪进食而哀王孙。”词语解释:庚桑 拼音:gēng sāng
复姓。 周 有 庚桑楚 。见《庄子·庚桑楚》。词语解释:陌上桑 拼音:mò shàng sāng
(1).亦称“ 陌上歌 ”。乐府《相和曲》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 秦氏 女子。 秦氏 , 邯郸 人,有女名 罗敷 ,为邑人千乘 王仁 妻。 王仁 后为 赵王 家令。 罗敷 出採桑於陌上, 赵王 登臺,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 罗敷 乃弹筝,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亦省作“ 陌桑 ”。 唐 李白 《夜别张五》诗:“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
(2).借指《陌上桑》诗中采桑女子 罗敷 。亦泛指美丽而坚贞的女子。 清 袁于令 《西楼记·自语》:“他那里痴心待结天边网,俺这里坚守争如陌上桑。”词语解释:苞桑 拼音:bāo sāng
(1).桑树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则牢固也。”《南史·宋纪上·武帝》:“若乃草昧经纶,化融於岁计,扶危静乱,道固於苞桑。”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民心固结,国势自繫于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欧阳詹 《吊汉武帝文》:“已临隧炭,几絶苞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或覆餗而终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除此三大衅,而国家苞桑之业,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繫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后汉书·吴汉盖延等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苞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 李贤 注:“言圣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惧,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诗:“ 明皇 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 禄 儿。”《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纪。”
(4).丛生的桑树。《诗·唐风·鸨羽》:“肃肃鴇行,集于苞桑。”词语解释:维桑 拼音:wéi sāng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毛 传:“父之所树,己尚不敢不恭敬。”后以“维桑”指代故乡。 晋 陆云 《岁暮赋》:“处孝敬於神丘兮,结祗慕於惟桑。瞻山川而物存兮,思六亲而人亡。” 唐 骆宾王 《秋夜送阎五还润州》诗序:“ 阎五官 言返维桑,修途指 金陵 之地; 李六郎 交深投漆,开筵浮白玉之樽。” 宋 王禹偁 《投柴殿院》诗:“ 白公 是前政, 鲁望 有维桑。” 清 钱曾 《湘灵先生移居》诗:“甲子迁讹昔梦中,维桑回首又春风。”词语解释:女桑 拼音:nǚ sāng
小桑树。《诗·豳风·七月》:“猗彼女桑。” 郑玄 笺:“女桑,荑桑也。” 朱熹 集传:“女桑,小桑也。” 汉 枚乘 《七发》:“女桑河柳,素叶紫茎。”《尔雅·释木》:“女桑,桋桑。” 郭璞 注:“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 清 王夫之 《九昭》:“飘女桑之季叶兮,哀弱丧之便娟。”词语解释:黄桑 拼音:huáng sāng
叶子发黄的桑树。 唐 杜甫 《北征》诗:“鴟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仇兆鳌 注:“《诗》:‘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词语解释:长桑 拼音:cháng sāng
(1). 长桑君 的省称。后借指良医。 唐 李白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诗:“ 长桑 晓洞视,五藏无全牛。” 清 顾炎武 《赠邬处士继思》诗:“牀头《本草》书,门外 长桑 侣。”参见“ 长桑君 ”。
(2).复姓。 战国 有 长桑君 。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词语解释:长桑君 拼音:cháng sāng jūn
战国 时的神医。传说 扁鹊 与之交往甚密,事之唯谨,乃以禁方传 扁鹊 ,又出药使 扁鹊 饮服,忽然不见。于是 扁鹊 视病尽见五脏症结,遂以精通医术闻名当世。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金 元好问 《醉中送陈季渊》诗:“谁作 东山 谢安 起,恨我不比 长桑君 。”词语解释:田桑 拼音:tián sāng
(1).种田和养蚕。泛指农事。《后汉书·循吏传·仇览》:“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三国志·吴志·孙休传》:“田桑已至,不可后时。” 晋 陶潜 《杂诗》之七:“代耕非本望,所业在田桑。”
(2).在田园中栽种整齐的桑树,与散种的“树桑”相对。 清 刘书年 《刘贵阳说经残稿·沂水桑麻话》:“近日山阳桲欏树几伐尽,育蚕者甚少,亦间有种桑者,惟不知种植之法,只有树桑,并无田桑。” 清 刘书年 《刘贵阳说经残稿·沂水桑麻话》:“予以南方田桑之法告之,其父老甚喜。”词语解释:研桑 拼音:yán sāng
计研 和 桑弘羊 的并称。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文选·班固〈答宾戏〉》:“ 和 鹊 发精於鍼石, 研 桑 心计於无垠。” 李善 注:“《史记》曰:‘ 越王 句践 困於 会稽 之上,乃用 范蠡 计然 。’ 韦昭 曰:‘ 研 , 范蠡 之师 计然 之名也。’《汉书》曰:‘ 桑弘羊 , 雒阳 贾人子,以心计为侍中也。’” 汉 蔡邕 《篆势》:“ 研 桑 不能数其詰屈, 离娄 不能覩其却间。” 宋 黄庭坚 《题〈前定录〉赠李伯牖》诗之一:“明朝一饭先书籍,安用 研 桑 作老翁。”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周修闇》:“生平心计鄙 研 桑 ,带索行吟莫漫伤。”词语解释:佛桑 拼音:fú sāng
(1).即扶桑。植物名。指佛桑树或它的花。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 闽 中多佛桑树。树枝叶如桑,唯条上勾。花房如桐,花含长一寸餘,似重臺状。花亦有浅红者。” 宋 范成大 《荔枝赋》:“斥蜂蜜之黄腻,谢佛桑之红乾。” 清 张际亮 《送云麓督粮粤东》诗:“闻道佛桑仅有根,可怜仙蝶纷无影。”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卷二九。
(2).即扶桑。旧时指 日本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问:‘此何地?’曰:‘ 佛桑 。’”词语解释:争桑 拼音:zhēng sāng
(1).争夺桑树。《史记·吴太伯世家》:“初, 楚 边邑 卑梁氏 之处女与 吴 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 吴 之边邑。 吴王 怒,故遂伐 楚 ,取两都而去。”后用为边境不宁的典实。《周书·杜杲传》:“ 陈国 息争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义。张旃拭玉,脩好如初。” 唐 刘禹锡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十二韵》:“风能行偃草,境静不争桑。” 黄人 《〈清文汇〉序》:“ 道 咸 两朝,争桑弄兵,四寓多故,男儿作健,志士苦心。”
(2).泛指相争,不礼让。 宋 陆游 《书喜》诗之二:“俗美农夫知让畔,化行蚕妇不争桑。”词语解释:榑桑 拼音:fú sāng
传说中的神木。《文选·严忌〈哀时命〉》:“衣摄叶以储与兮,左袪挂於榑桑。” 王逸 注:“榑,一作扶。” 洪兴祖 补注:“榑,与扶同。” 清 魏源 《海曙楼铭》:“日出榑桑,圣出东方。” 郑泽 《登楼叹》诗:“不见若木娇榑桑,但见虾蟹变作长鲸长。”参见“ 扶桑 ”。
词语解释:扶桑 拼音: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词语解释:扶来 拼音:fú lái
亦作“ 扶徠 ”。亦作“扶犁”。 传说为 伏羲 乐名。《通典·乐一》:“ 伏羲 乐曰《扶来》,亦曰《立本》。”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三·炎帝上》:“乃命 邢天 作《扶犂》之乐,制《丰年》之咏。” 罗苹 注:“扶犂,一作‘扶来’,即 伏羲 之《凤来》。来、犂古同音尔。”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一·太昊》:“长离徠翔,爰作荒乐,歌《扶徠》,咏网罟,以镇天下之人。” 罗苹 注:“《扶徠歌》,即《凤来》之颂,乃 神农 之《扶犂》也。扶、凤,来、犂,音相同尔。” 明 张居正 《答应天抚院书》:“不肖鄙朴不文,亦宜歌《扶徠》,颂盛德,以为觴侑。”词语解释:山桑 拼音:shān sāng
桑树的一种,叶可饲蚕,内皮可造纸,木可制弓。《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毛 传:“檿,山桑也。”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山桑野蚕,足克贡赋。” 唐 李贺 《野歌》:“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衝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词语解释:稚桑 拼音:zhì sāng
亦作“穉桑”。 嫩桑;初生的桑叶。《诗·豳风·七月》“爰求柔桑” 汉 郑玄 笺:“柔桑,穉桑也。”词语解释:红桑 拼音:hóng sāng
传说为仙境中的桑树。语本 晋 王嘉 《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三四:“ 秦皇 汉武 死无处?海畔红桑花自开。” 陈世宜 《得天梅书却寄》诗之五:“红桑三见君知否?一曲新歌一断肠。”词语解释:柘桑 拼音:zhè sāng
柘树。属桑科。叶可饲蚕,材可制弓。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乌号弓者,柘桑之林,枝条畅茂,乌登其上,下垂著地,乌适飞去,后从拨杀,取以为弓,因名乌号耳。”《说文·木部》:“柘,柘桑也。” 段玉裁 注:“山桑、柘桑,皆桑之属……柘,亦曰柘桑。”词语解释:惟桑 拼音:wéi sāng
语出《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 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后因以“维桑”、“惟桑”指父祖所建的住宅。泛指住宅。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违利建於 海昏 ,创惟桑於江汜。”词语解释:公桑 拼音:gōng sāng
指天子、诸侯的桑田。《礼记·祭义》:“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於蚕室,奉种浴於川,桑於公桑,风戾以食之。” 唐 包佶 《昭德皇后挽歌词》:“西汜驰暉过,东园别路长。岁华唯陇柏,春事罢公桑。”词语解释:鸡桑 拼音:jī sāng
桑的一种。 唐 陆龟蒙 《奉和夏初袭美见访题小斋次韵》:“四邻半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桑》:“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细而薄;子桑,先椹后叶;山桑,叶尖而长。”词语解释:楼桑 拼音:lóu sāng
见“ 楼桑里 ”。
词语解释:楼桑里 拼音:lóu sāng lǐ
汉 末 刘备 的故里名。在今 河北省 涿县 境。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 刘备 少时,宅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如车盖。 备 与诸小儿在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后称此地为 楼桑里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马水》:“ 巨马水 ……又东逕 涿县 酈亭 楼桑里 南,即 刘备 之旧里也。”亦省称“ 楼桑 ”。 清 黄景仁 《张桓侯故里》诗:“小店犹名 义 ,居民半姓 张 。时时有云气,往往接 楼桑 。”词语解释:躬桑 拼音:gōng sāng
谓古代后妃亲自采桑以劝蚕事。《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 郑玄 注:“后妃亲採桑,示帅先天下也。”《清史稿·德宗纪一》:“辛未,皇后躬桑。”词语解释:帝女桑 拼音:dì nǚ sāng
神话传说中的桑树。以 赤帝 女居此桑而升天,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五十里曰 宣山 ……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餘,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南方 赤帝 女学道得仙,居 南阳 崿山 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 赤帝 见之悲慟,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昇天,因名帝女桑。” 唐 上官仪 《春日》诗:“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鶯啼帝女桑。”亦省作“ 帝桑 ”。 唐 卢照邻 《山林休日田家》诗:“径草疏王篲,巗枝落帝桑。”词语解释:三桑 拼音:sān sāng
(1).传说中的三株桑树。《山海经·海外北经》:“ 欧丝之野 在 大踵 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 欧丝 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此无枝之三桑又见《北山经》、《大荒北经》。
(2).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 明 夏完淳 《南越行送人入闽》:“古南 越 , 武夷 太姥 神灵穴,苍茫八柱倒江河,沆漭三桑扶日月。”按, 清 顺治 二年(1645年), 南明 郑鸿逵 、 黄道周 、 张肯堂 等拥立 唐王 朱聿键 于 福州 即皇帝位抗 清 ,故云“三桑扶日月”。词语解释:亲桑 拼音:qīn sāng
指皇后亲自参加蚕事的典礼。语本《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亲东乡躬桑。”《淮南子·时则训》:“后妃斋戒,东乡亲桑。”《宋书·孝武帝纪》:“来岁,可使六宫妃嬪修亲桑之礼。”词语解释:浮桑 拼音:fú sāng
即扶桑。指太阳出来的地方。《古文苑·张衡〈髑髅赋〉》:“西经 昧谷 ,东极 浮桑 。” 章樵 注:“日出之处曰 扶桑 。”词语解释:梓桑 拼音:zǐ sāng
(1).梓木与桑木。《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北百里,曰 大尧之山 ,其木多松柏,多梓桑。”
(2).即桑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烽烟起,烽烟起,梓桑半损。欲归,归途难问。”参见“ 桑梓 ”。
词语解释:桑梓 拼音:sāng zǐ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 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东汉 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汉 张衡 《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覩旧里焉。”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 唐 柳宗元 《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 沉从文 《王谢子弟》:“ 七爷 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词语解释:穷桑 拼音:qióng sāng
(1).传说中古帝 少皞氏 所居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少皞氏 有四叔,曰 重 、曰 该 、曰 修 、曰 熙 ,实能金、木及水。使 重 為句芒, 该 為蓐收, 修 及 熙 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 穷桑 ,此其三祀也。” 杨伯峻 注:“《尸子·仁意篇》:‘ 少昊 金天氏 ,邑于 穷桑 。’《帝王世纪》云:‘ 少昊 邑于 穷桑 以登帝位,都 曲阜 ,故或谓之 穷桑帝 。’”
(2).传说中的巨桑。 晋 王嘉 《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词语解释:否桑 拼音:fǒu sāng
《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后因以“否桑”比喻命运。 南朝 宋 谢灵运 《折杨柳行》:“否桑未易繫,泰茅难重拔。桑茅迭生运,语默寄前哲。”词语解释:村桑 拼音:cūn sāng
见“ 村沙 ”。
词语解释:村沙 拼音:cūn shā
亦作“ 村桑 ”。
(1).粗鄙,伧俗。 金 无名氏 《刘知远传》十一:“叫喊语言乔身分,但举动万般村桑。” 元 汤式 《湘妃引·解嘲》曲:“村沙的骨肉丑,风流的老也风流。”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每日在长街市上把青驄跨,只待要弄柳拈花,马儿上扭揑着身子儿诈,做出那般般样势,种种村沙。”
(2).指粗鄙的人。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情知那乾村沙怎做的玉天仙;那里有野鸳鸯眼秃刷的在黄金殿。”
(3).厉害。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二折:“我呵,显出些扶碑的手段,举鼎的村沙。”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三折:“去时节村桑,恨不得一跳三千丈。”词语解释:帝桑 拼音:dì sāng
见“ 帝女桑 ”。
词语解释:帝女桑 拼音:dì nǚ sāng
神话传说中的桑树。以 赤帝 女居此桑而升天,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五十里曰 宣山 ……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餘,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广异记》:“南方 赤帝 女学道得仙,居 南阳 崿山 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 赤帝 见之悲慟,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昇天,因名帝女桑。” 唐 上官仪 《春日》诗:“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鶯啼帝女桑。”亦省作“ 帝桑 ”。 唐 卢照邻 《山林休日田家》诗:“径草疏王篲,巗枝落帝桑。”词语解释:陌桑 拼音:mò sāng
见“ 陌上桑 ”。
词语解释:陌上桑 拼音:mò shàng sāng
(1).亦称“ 陌上歌 ”。乐府《相和曲》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 秦氏 女子。 秦氏 , 邯郸 人,有女名 罗敷 ,为邑人千乘 王仁 妻。 王仁 后为 赵王 家令。 罗敷 出採桑於陌上, 赵王 登臺,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 罗敷 乃弹筝,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亦省作“ 陌桑 ”。 唐 李白 《夜别张五》诗:“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
(2).借指《陌上桑》诗中采桑女子 罗敷 。亦泛指美丽而坚贞的女子。 清 袁于令 《西楼记·自语》:“他那里痴心待结天边网,俺这里坚守争如陌上桑。”词语解释:檿桑 拼音:yǎn sāng
(1).即山桑。叶可饲蚕。木坚劲,古代多用以制弓和车辕。《周礼·考工记·弓人》:“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尔雅·释木》:“檿桑,山桑。” 郭璞 注:“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 郝懿行 义疏:“今山桑叶小於桑而多缺刻,性尤坚紧。”
(2).檿桑木制的弓。弓性强劲。《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引 柯古 善继 《三阶院连句》:“密密助堂堂, 隋 人歌檿桑,双弧摧孔雀,一矢陨贪狼。”词语解释:台桑 拼音:tái sāng
地名。传说 禹 娶 涂山氏 之女处。《楚辞·天问》:“焉得彼 嵞山 女,而通之于 台桑 ?” 朱熹 集注:“焉得彼 嵞山氏 之女,而通夫妇之道於 台桑 之地乎?”词语解释:鲁桑 拼音:lǔ sāng
桑树的一种。枝条粗长,叶卵圆形,无缺刻,肉厚而富光泽。原产 山东 ,为我国蚕区的主要栽培桑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谚曰:‘鲁桑百,丰锦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词语解释:包桑 拼音:bāo sāng
(1).苞桑。丛生的桑根。语出《易·否》。《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 胡三省 注:“包桑多根,植桑至於根多,民安其居之验。”
(2).比喻根基稳固。《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包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 李贤 注:“包,本也。繫於桑本,言其固也。” 宋 黄庭坚 《和谢公定征南谣》:“谋臣异时坐致寇,守臣今日愧包桑。”
(3).比喻不牢固;倾危。 唐 陆贽 《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幸而不殊者屡矣。”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花木·包桑》:“包桑岂固结之物乎?盖古人朽索、六马、虎尾、春冰之类也。”参见“ 苞桑 ”。
词语解释:苞桑 拼音:bāo sāng
(1).桑树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则牢固也。”《南史·宋纪上·武帝》:“若乃草昧经纶,化融於岁计,扶危静乱,道固於苞桑。”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民心固结,国势自繫于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欧阳詹 《吊汉武帝文》:“已临隧炭,几絶苞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或覆餗而终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除此三大衅,而国家苞桑之业,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繫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后汉书·吴汉盖延等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苞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 李贤 注:“言圣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惧,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诗:“ 明皇 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 禄 儿。”《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纪。”
(4).丛生的桑树。《诗·唐风·鸨羽》:“肃肃鴇行,集于苞桑。”词语解释:饱经沧桑 拼音:bǎo jīng cāng sāng
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词语解释:郊桑 拼音:jiāo sāng
(1).古代后、夫人饲蚕的西郊桑田。 唐 李白 《明堂赋》:“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 王琦 注引《公羊传》注:“礼,天子亲耕东田千亩,诸侯百亩,后、夫人亲西郊采桑,以供粢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
(2).泛指郊野的桑树。 唐 沉佺期 《有所思》诗:“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緑滋。”词语解释:陵谷沧桑 拼音:líng gǔ cāng sāng
比喻世事巨变。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一》:“顾 谦益 已仕我朝,又自托於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揜其一身两姓之慙,其人已无足观。”词语解释:稼桑
栽种桑树的一种方法。即斩下桑的枝叶而加以种植词语解释:榖桑 拼音:gǔ sāng
榖的别名。又名楮树。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其下维榖》:“榖, 幽州 人谓之榖桑。”词语解释:桋桑 拼音:yí sāng
即女桑。《尔雅·释木》:“女桑,桋桑。” 郭璞 注:“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词语解释:酓桑 拼音:yǎn sāng
山桑。即柞树。叶可饲蚕。木坚紧,古代多用以制弓和车辕。《史记·夏本纪》“ 莱夷 为牧,其篚酓丝” 裴駰 集解引 汉 孔安国 曰:“酓桑蚕丝中琴瑟弦。” 司马贞 索隐:“《尔雅》云‘檿,山桑’,是蚕食檿之丝也。”参见“ 檿桑 ”。
词语解释:檿桑 拼音:yǎn sāng
(1).即山桑。叶可饲蚕。木坚劲,古代多用以制弓和车辕。《周礼·考工记·弓人》:“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尔雅·释木》:“檿桑,山桑。” 郭璞 注:“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 郝懿行 义疏:“今山桑叶小於桑而多缺刻,性尤坚紧。”
(2).檿桑木制的弓。弓性强劲。《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引 柯古 善继 《三阶院连句》:“密密助堂堂, 隋 人歌檿桑,双弧摧孔雀,一矢陨贪狼。”词语解释:搏桑 拼音:bó sāng
扶桑。借指 日本 。搏,通“ 扶 ”。 庞树柏 《朱舜水祠落成徵题敬赋》诗:“薇蕨谁怜劫后身, 搏桑 别有人间世。”词语解释:宰桑 拼音:zǎi sāng
明 代 蒙古 官号。从 元 代沿袭而下。为汉语“宰相”的音转。绝大多数出身于非 成吉思汗 家族的封建领主。 达延汗 时,为巩固汗位,曾一度废除太师、宰桑等官职及其领地,将其降为大汗和诸王、台吉的僚属。只有 卫拉特 地区仍保留其封建领主的地位。词语解释:朱桑 拼音:zhū sāng
桑椹。 宋 陈师道 《魏嘉州墓铭》:“自 唐 开元 献荔子,而今乐用朱桑,人始病之,久而微矣,不给其求而刑者众。”词语解释:恋空桑 拼音:liàn kōng sāng
同“ 三宿恋 ”。 清 袁枚 《例有所避将迁滁州留别随园》诗之一:“颇似神仙逢小刼,敢同佛子恋空桑。”词语解释:祥桑 拼音:xiáng sāng
妖桑,不吉祥之桑。《竹书纪年》卷上:“ 太戊 遇祥桑,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远方慕明德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 明 夏完淳 《南都杂志》:“不思祥桑之修省,徒以禎祥以愚庶民。”参见“ 祥桑穀 ”。
词语解释:祥桑谷 拼音:xiáng sāng gǔ
妖桑和妖穀。古代传说, 殷 帝 太戊 时,“ 亳 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 太戊 惧,问 伊陟 。 伊陟 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闕与?帝其修德。’ 太戊 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见《史记·殷本纪》。按,古书于帝名及灾异的记载各异。《尚书大传》卷二下作“ 武丁 之时,桑榖俱生於朝。”《韩诗外传》卷三作“榖生 汤 之庭”。词语解释:穹桑 拼音:qióng sāng
高大的桑树。 清 戴名世 《仪真四贞烈合传》:“霞气朝流远日旁,驱光逐影穿穹桑,乌兔奔飞匆忙忙。”词语解释:力桑 拼音:lì sāng
致力于蚕桑。 汉 刘向 《列女传·鲁秋节妇》:“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