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兰桡 拼音:lán ráo
小舟的美称。 唐太宗 《帝京篇》之六:“飞盖去芳园,兰橈游翠渚。” 元 萨都剌 《寄朱舜咨王伯循了即休》诗:“木落 淮南 秋,兰橈泊 瓜渚 。” 清 曹寅 《鹿墟贻瓶中海棠》诗:“ 吴公 臺下花如澥,嬾趁兰橈到酒边。”词语解释:画桡 拼音:huà ráo
有画饰的船桨。 唐 方干 《采莲》诗:“指剥春葱腕似雪,画橈轻拨蒲根月。” 宋 贺铸 《清平乐》词之二:“几时一叶兰舟,画橈鸦轧东流。” 明 徐祯卿 《青门歌送吴郎》:“千里 淮 流双画橈, 广陵 驛前逢暮潮。”词语解释:轻桡 拼音:qīng ráo
小桨。借指小船。《文选·谢惠连〈泛湖出楼中翫月〉诗》:“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橈。” 李善 注:“《楚辞》曰‘荃橈兮兰旌’, 王逸 曰:‘橈,小楫。’” 唐 戴叔伦 《送观察李判官巡郴州》诗:“轻橈上 桂水 ,大艑下 扬州 。” 清 王士禛 《居易谈录》卷上:“锦缆无劳列画艭,轻橈自爱倚船窗。”词语解释:归桡 拼音:guī ráo
犹归舟。 唐 戴叔伦 《戏留顾十一明府》诗:“未可动归橈,前程风浪急。”词语解释:回桡 拼音:huí ráo
犹回挠。《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新唐书·刘洎传》:“左丞 戴胄 、右丞 魏徵 应事弹举,无所回橈,百司震肃不敢懈。”
亦作“廻橈”。 掉转船头,改变航向。桡,船桨。 北齐 萧悫 《奉和济黄河应教诗》:“廻橈避近磧,放舳下前洲。”词语解释:鸣桡 拼音:míng ráo
谓开船。 唐 杜甫 《奉送崔都水翁下峡》诗:“无数 涪江 筏,鸣橈总发时。” 仇兆鳌 注:“橈,短棹也。”词语解释:荪桡 拼音:sūn ráo
以荪草为饰的船桨。《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蓀橈兮兰旌。” 陆侃如 注:“蓀橈,是用蓀草饰的橈。” 清 黄景仁 《舟行即目》诗:“雾鬢烟鬟水上头,蓀橈斜倚蓼花洲。”词语解释:征桡 拼音:zhēng ráo
指远行的船。桡,桨,借指船。 明 唐钺 《江行》诗:“客计方归 越 ,征橈更背 吴 。” 清 黄景仁 《舟泊偕稚存饮江市次韵》:“小住征橈醉旅亭,晚鐘烟外正星星。”词语解释:小桡 拼音:xiǎo ráo
短桨。常用以代称小船。 宋 赵彦端 《水龙吟》词:“休问无情水驛,载幽怀,小橈轻艣。” 宋 贺铸 《诉衷情·画楼空》词:“ 吴门 春水雪初融,触处小橈通。”词语解释:倚桡 拼音:yǐ ráo
(1).靠着船桨。指泛舟。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病中见寄》诗:“题诗石上空迴笔,拾蕙汀边独倚橈。”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秋晚见题》诗之二:“何事乐渔樵,巾车或倚橈。”
(2).把船桨搁置一边。谓停止航行。 唐 陆龟蒙 《送宣和从事越中按狱》诗:“水国难驱传,山城便倚橈。”词语解释:江桡 拼音:jiāng ráo
指江中的船。 唐 皎然 《送孙侍御游越》诗:“江橈随月泛,山策逐云行。”词语解释:仙桡 拼音:xiān ráo
游船的美称。 唐 尹懋 《同燕公泛洞庭》诗:“幸奏 瀟湘 云壑意,山旁容与动仙橈。”词语解释:露桡 拼音:lù ráo
一种战船。《后汉书·岑彭传》:“於是装直进楼船、冒突露橈数千艘。” 李贤 注:“并船名……露橈,谓露檝在外,人在船中。”词语解释:鼓桡 拼音:gǔ ráo
扰动。《易·说卦》“橈万物者莫疾乎风” 唐 李鼎祚 集解:“言风能鼓橈万物,春则发散草木枝叶,秋则摧残草木枝条,莫急於风者也。”
划桨。《五灯会元·兜率悦禅师法嗣·兜率慧照禅师》:“端午 龙安 亦鼓橈,青山云里得逍遥。”词语解释:曲桡 拼音:qǔ ráo
见“ 曲挠 ”。
词语解释:曲挠 拼音:qǔ náo
亦作“ 曲橈 ”。
(1).弯曲。《礼记·明堂位》“ 殷 以椇” 汉 郑玄 注:“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橈之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
(2).不正直。 汉 王充 《论衡·答佞》:“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挠。”
(3).指枉法。《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察阿党” 汉 郑玄 注:“阿党,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橈相为也。”
(4).退缩;屈服。《战国策·齐策一》:“战不胜, 田忌 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 鲍彪 注:“曲挠,言师不直前而败。”《晋书·刘毅传》:“ 毅 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
(5).指用手指轻抓。 许地山 《七宝池上底乡思》诗:“但我的夫君,还把我底四肢来回曲挠。”词语解释:栋桡 拼音:dòng ráo
亦作“ 栋挠 ”。
(1).屋梁脆弱曲折。《易·大过》:“栋橈,本末弱也。” 高亨 注:“造屋者用本末弱之木材为屋栋,乃大事上之错误,其屋将坏矣。”
(2).喻形势危急。《战国策·魏策一》:“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栋挠而不避者,此 吴起 餘教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贵贤》:“二竖之疾既据,而募良医;栋橈之祸已集,而思谋夫。何异乎火起乃穿井,觉飢而占田哉!”《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剥丧元良,凌辱神主,帝里动黍离之嘆,朝廷多栋橈之危。”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述《卢世昌传》:鄺政感神,栋挠无凶。”词语解释:大桡 拼音:dà ráo
见“ 大挠 ”。
词语解释:大挠 拼音:dà náo
亦作“ 大橈 ”。 传说为 黄帝 史官,始作甲子。《吕氏春秋·尊师》:“ 黄帝 师 大挠 。” 高诱 注:“ 大挠 作甲子。”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九皇五伯升且沦, 大橈 以来未浹旬。”词语解释:败桡 拼音:bài ráo
失败;挫折。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大战 元鼎 年,孰强孰败橈?”《新唐书·房琯传》:“时天下多故,急於谋略攻取,帝以吏事绳下,而 琯 为相,遽欲从容镇静以辅治之,又知人不明,以取败橈,故功名隳损云。”词语解释:危桡 拼音:wēi ráo
见“ 危挠 ”。
词语解释:危挠 拼音:wēi náo
亦作“ 危橈 ”。 犹危乱。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拜太尉扬州牧表》:“审躬酌私,必跋危挠,将恐氓俗,由此方扰。”《新唐书·陆贽传》:“师一挫伤,则乘其危橈,布路东溃。”词语解释:阿桡 拼音:ā ráo
见“ 阿挠 ”。
词语解释:阿挠 拼音:ā náo
亦作“ 阿橈 ”。 屈从。《后汉书·孔融传》:“ 融 陈对罪恶,言无阿挠。”《晋书·顾和传》:“ 和 居任多所献纳,虽权臣不苟阿挠。”《新唐书·儒学传中·马怀素》:“﹝ 怀素 ﹞迁考功,覈取实才,权贵謁请不能阿橈。” 宋 苏轼 《乞留顾临状》:“右臣等窃见给事中 顾临 ,资性方正,学有根本,慷慨中立,无所阿挠。”词语解释:躧高桡 拼音:xǐ gāo ráo
见“ 躧高蹻 ”。
词语解释:躧高蹻 拼音:xǐ gāo jué
亦作“蹝高橈”。 杂戏名,踩着有踏脚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明 贾仲名 《元宵赏灯》套曲:“乔三教喜动清乐,醉八仙快躧高橈。”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杂耍之技,来自四方……置丈许木于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躧高蹻。”词语解释:虚桡 拼音:xū ráo
柔弱而易屈曲。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夫松竹贞秀,经寒暑而不衰;榆柳虚橈,尽一时而零落。此草木之性,修短之不同者也。”词语解释:逗桡 拼音:dòu ráo
亦作“ 逗挠 ”。 谓因怯阵而避敌。《史记·韩长孺列传》:“於是下 恢 ( 王恢 )廷尉。廷尉当 恢 逗橈,当斩。” 司马贞 索隐:“案: 邵 ( 应劭 )云‘逗,曲行而避敌,音豆’。又音住,住谓留止也。橈,屈弱也,女孝反。一云橈,顾望也。”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臣闻将军死绥,咫步无却;顾望避敌,逗橈有刑。” 唐 李商隐 《失题》诗:“逗挠官军乱,优容败将频。”《旧五代史·僭伪传·刘守光》:“ 汴 将 氏叔琮 逆战, 燕 军逗挠,退保 瓦桥 。”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逗挠失事机,倏忽不相及。”词语解释:云桡 拼音:yún ráo
屈曲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滂濞沆溉,穹隆云橈。”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云橈,如云屈橈也。”词语解释:郁桡 拼音:yù ráo
亦作“ 鬱挠 ”。 深曲;纡曲。《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襞积蹇縐,紆徐委曲,鬱橈谿谷。” 颜师古 注:“言襞积文理,随身所著,或褰縐委曲,如谿谷也。” 王先谦 补注:“鬱橈谿谷四字,总状其缩蹙耳。” 清 曾国藩 《新宁刘君墓碑铭》:“巨岭层峦,穹窿杂袭,鬱挠而不得少舒。”词语解释:侵桡 拼音:qīn ráo
见“ 侵挠 ”。
词语解释:侵挠 拼音:qīn náo
亦作“ 侵橈 ”。
(1).侵扰,干扰。《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是时太后 可足浑氏 侵橈国政,太傅 评 贪昧无厌,货赂上流,官非才举,羣下怨愤。”《宋史·太宗纪一》:“冬十月癸亥,詔: 河南 吏民不得阑出边关侵挠略夺。” 明 归有光 《夏淑人六十寿序》:“ 武宗 皇帝之世,佞倖藉权,侵挠朝政。”
(2).谓侵夺骚扰。《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初,詔发 蜀 兵赴闕,并优给装钱, 王全斌 等擅减其数,仍纵部曲侵挠之。”词语解释:桡桡 拼音:ráo ráo
柔弱貌。 唐 元结 《演兴·讼木魅》诗:“槢橈橈兮未坚,椲桹桹兮可屈。”词语解释:不桡 拼音:bù ráo
亦作“ 不挠 ”。 不弯曲。形容刚正不屈。《荀子·荣辱》:“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汉书·萧望之传赞》:“ 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颜师古 注:“橈,曲也。”《明史·曾同亨传》:“三十三年大计京官,与考功郎 徐必达 持正不挠。”词语解释:柔桡 拼音:róu ráo
柔弱苗条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若夫 青琴 宓妃 之徒……柔橈嫚嫚,嫵媚孅弱。” 郭璞 注:“柔橈、嫚嫚,皆骨体耎弱长艷貌也。”词语解释:屈桡 拼音:qū ráo
见“ 屈挠 ”。
词语解释:屈挠 拼音:qū náo
亦作“ 屈橈 ”。
(1).弯曲。《诗·大雅·嵩高》“揉此万邦” 唐 孔颖达 疏:“《易》称揉木为采,谓屈橈之也。”
(2).退缩;屈服。《淮南子·氾论训》:“陈卒设兵,两军相当,将施令曰:斩首拜爵,而屈挠者要斩。”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武 心意愈坚,终不屈挠。”《后汉书·独行传·周嘉》:“屡被掠楚,辞无屈橈。”《魏书·陆俟传》:“当官而行,无所屈橈。” 明 李贽 《李中谿先生告文》:“盖慈祥愷悌,虽於人无不爱,然其刚毅正直之气,终不可以非法屈挠,故未四十而掛冠以老。”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 噶苏士 外当此大敌……彼曾不屈挠,日激厉诸将以死报国。”
(3).阻挠。 明 张居正 《答边镇督抚》:“正功罪,明赏罚,惩姦覈实,此督抚事也,僕辈何敢屈挠焉。”
(4).谓受压抑。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十三:“使非 子敬 知,奇才徒屈挠。”词语解释:沮桡 拼音:jǔ ráo
阻挠。《新唐书·沙陀传》:“ 全忠 夺 邢 、 磁 、 洺 三州, 茂贞 度 克用 沮橈,无能出师,乃与 韩建 谩好,致书言帝暴露累年,请共治宫室迎天子。”《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段凝 素疾 彦章 之能而諂附 赵 张 ,在军中与 彦章 动相违戾,百方沮橈之,惟恐其有功,潜伺 彦章 过失以闻於 梁 主。”词语解释:溃桡 拼音:kuì ráo
溃败。《新唐书·藩镇传·王承宗》:“方夏甚暑水潦,疾疫且降,诚虑有溃橈之变。”词语解释:夫桡 拼音:fū ráo
见“ 夫襓 ”。
词语解释:夫襓 拼音:fū ráo
亦作“ 夫橈 ”。 剑衣。《礼记·少仪》:“剑则啟櫝,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 郑玄 注:“夫襓,剑衣也,加剑於衣上。夫或为烦,皆发声。”襓,一本作“ 橈 ”。词语解释:游桡 拼音:yóu ráo
借指游船。橈,桨。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西湖》:“而游橈画船,櫂謳堤唱,往往会於楼下,为游览最。”词语解释:枉桡 拼音:wǎng ráo
亦作“ 枉挠 ”。
(1).违法曲断,偏私下公,使有理不申。《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斩杀必当,毋或枉橈。” 孔颖达 疏:“枉谓违法曲断,橈谓有理不申,应重乃轻,应轻更重。”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君尝倅二郡,牧一州,所在称理,有 龚 黄 之政焉。又尝佐秋官,详庶狱,事无枉挠,有 于张 之风焉。”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司法枉橈,其长得治之。长不治,民得请於学官,集法学者共治之,所以牵独断也。”
(2).曲弱;弯曲。《淮南子·修务训》:“琴或拨剌枉橈。” 高诱 注:“枉橈,曲弱。”
(3).指曲弱之木。《文子·自然》:“故海不让水潦,以成其大;山林不让枉橈,以成其崇。”词语解释:怯桡 拼音:qiè ráo
见“ 怯挠 ”。
词语解释:怯挠 拼音:qiè náo
胆小软弱。《宋书·袁顗传》:“ 顗 本无将略,性又怯挠,在军上未尝戎服,语不及战陈,唯赋诗谈义而已。”挠,一本作“ 橈 ”。词语解释:悲桡 拼音:bēi ráo
见“ 悲挠 ”。
词语解释:悲挠 拼音:bēi náo
悲痛烦乱。 唐 元稹 《唐故中大夫尚书刑部侍郎李公墓志铭》:“尔父有不朽行,宜得知者铭。吾悲挠不忍为。尔其告若父之执!”挠,一本作“ 橈 ”。词语解释:恇桡 拼音:kuāng ráo
见“ 恇挠 ”。
词语解释:恇挠 拼音:kuāng náo
亦作“ 恇橈 ”。 胆小怕事。《宋书·刘锺传》:“计其人情恇挠,必不久安。”《宋书·蔡兴宗传》:“ 义恭 素性恇橈,阿顺 法兴 ,常虑失旨,闻 兴忠 言,輒战惧无计。”《南史》作“恇挠”。 唐 陆龟蒙 《野庙碑》:“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恇挠脆怯,颠顿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词语解释:私桡 拼音:sī ráo
谓私下委曲自己,屈居人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田蚡 ﹞尝召客饮,坐其兄 盖侯 南乡,自坐东乡:以为 汉 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词语解释:困桡 拼音:kùn ráo
扰乱,侵害。 汉 桓宽 《盐铁论·取下》:“不轨之民,困橈公利,而欲擅山泽。”词语解释:离桡 拼音:lí ráo
遭受干扰。《新唐书·梁师都传》:“詔 夏州 长史 刘旻 、司马 刘兰 经略之,获生口,纵以为间,君臣离橈。”词语解释:剥桡 拼音:bāo ráo
衰亡。《后汉书·儒林传论》:“暨乎剥橈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群英乘其运,世德终其祚。” 李贤 注:“《易·大过》:‘卦曰:栋橈凶。’橈,折也。极,终也。言 汉 祚自终,人神之数尽。”词语解释:守正不桡 拼音:shǒu zhèng bù ráo
见“ 守正不挠 ”。
词语解释:守正不挠 拼音:shǒu zhèng bù náo
《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橈众枉。” 颜师古 注:“橈,屈也,不为众曲而自屈也。”橈,一本作“ 挠 ”。后以“守正不挠”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六:“若 吕 氏奕世勋猷,辉映史册,可谓极盛矣,而公著於重圭袭组之后,不以门阀自高,益能守正不挠,为时名相,尤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