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鸣桹 拼音:míng láng
亦作“ 鸣榔 ”。 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於前,鸣长桹於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唐 李白 《送殷淑》诗之一:“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謡。” 王琦 注:“所谓鸣榔者,常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犹叩舷而歌之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笠纶竿,击短版,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桹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 明 张煌言 《舟次听雨分得长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郁达夫 《星洲旅次有梦而作》诗:“ 钱塘江 上听鸣榔,夜梦依稀返故乡。”词语解释:桹桹 拼音:láng láng
象声词词语解释:桄桹 拼音:guàng láng
见“ 桄榔 ”。
词语解释:桄榔 拼音:guāng láng
亦作“ 桄桹 ”。 木名。俗称砂糖椰子、糖树。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狭而长,肉穗花序的汁可制糖,茎中的髓可制淀粉,叶柄基部的棕毛可编绳或制刷子。《后汉书·西南夷传·夜郎》:“ 句町县 有桄桹木,可以为麪,百姓资之。”《文选·左思〈蜀都赋〉》:“布有橦华,麪有桄榔。” 刘逵 注引 张揖 曰:“桄榔,树名也。木中有屑如麪,可食,出 兴古 。” 宋 梅尧臣 《送番禺杜杆主簿》诗:“行识桄桹树,初窥翡翠巢。” 明 尹凤岐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青连橄欖千家雨,黄触桄榔万井烟。” 李云夔 《赠阮鼎南》诗:“故国桄榔三户泪,征途鶗鴂几人愁。”词语解释:宾桹 拼音:bīn láng
见“ 宾郎 ”。
词语解释:宾郎 拼音:bīn láng
(1).亦作“ 宾桹 ”。即槟榔。常绿乔木,果橙红色,古时为待客佳品。《北史·王昕传》:“伪赏宾郎之味,好咏轻薄之篇。”《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仁频并閭” 唐 颜师古 注:“仁频即宾桹也。频字或作宾。” 宋 黄庭坚 《戏咏猩猩毛笔》之一:“桄榔叶暗宾郎红,朋友相呼堕酒中。”
(2).俗称拴牛鼻子的钩环。《西游记》第五二回:“ 老君 将‘金钢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繫於琢上,牵在手中。至今留下个拴牛鼻的拘儿,又名‘宾郎’,职此之谓。”词语解释:枸桹 拼音:gǒu láng
木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木则枫柙櫲樟,栟櫚枸桹。” 刘逵 注引《异物志》:“枸桹,树也。直而高,其用与栟櫚同。栟櫚,出 武陵山 ;枸桹,出 广州 。”一本作“ 枸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