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江平声 [xiáng,降伏][chuáng][gāng][shuāng][máng][通摐][chuáng][chōng][máng][máng][详注1][cóng][雨急][详注2][详注3]


注1:悾 《集韵》枯江切,音腔。《朱子·游卧龙诗》访我深涧底,晤言绝纷哤城南且细说,慰我心悾悾。
注2:哝 《集韵》浓江切,《广韵》哝,嗔语,出字林。又《吕氏春秋》甘而不哝。《玉篇》引作噮。谓甘食也。又《集韵》一曰语不明。或作哝。
注3:迒 音降。车迹也。《正字通》凡兽迹、车迹皆曰迒。
首字词组
梆子腔梆锣梆梆枪梆子头梆鼓   
梆子戏梆硬梆子梆梆硬    

词语解释:梆子腔  拼音:bāng zi qiāng
戏曲声腔。我国北方用硬木梆子作打击乐器以按节拍的剧种的统称。如秦腔(陕西梆子)、晋剧(山西梆子)、豫剧(河南梆子)以及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 咸丰 以后,专重二簧,近则并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谓梆子腔。”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一章:“在他闪着快乐的红眼睛、哼着梆子腔回来的路上,不等到家,他的收获物就剩不下多少了。”
词语解释:梆子戏  拼音:bāng zi xì
梆子腔系统的各种戏剧。 葛洛 《龙店乡的喜日》:“昨晚县城里有剧团在演梆子戏,听说今晚还要演哩。”参见“ 梆子腔 ”。
词语解释:梆子腔  拼音:bāng zi qiāng
戏曲声腔。我国北方用硬木梆子作打击乐器以按节拍的剧种的统称。如秦腔(陕西梆子)、晋剧(山西梆子)、豫剧(河南梆子)以及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 咸丰 以后,专重二簧,近则并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谓梆子腔。”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一章:“在他闪着快乐的红眼睛、哼着梆子腔回来的路上,不等到家,他的收获物就剩不下多少了。”
词语解释:梆锣  拼音:bāng luó
梆子和铜锣。报更的响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守御救援》:“每晚各街拨派户丁五人,持梆锣器械,往来巡逻,按更次鸣锣敲梆,直至天明。”《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可奈墻外是梆锣聒噪,堂上是人语喧哗,再也莫想睡得稳。”
词语解释:梆硬  拼音:bāng yìng
(1).形容很坚硬。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二章:“那些伤员都是在前方绑扎所临时急救后就抬下来的,血衣也没有换,冻得梆硬。”
(2).形容态度生硬。 克非 《春潮急》九:“去呼叫的三个小青年态度梆硬,他料到情势不妙,心头很觉惊惶。”
词语解释:梆梆枪  拼音:bāng bāng qiāng
方言。长枪。《红色歌谣集·赤卫队之歌》:“背上背的嘛嗹嗹,梆梆枪那嘛溜溜,见了嘛敌人嘛哎哟打一仗啊!”原注:“ 四川 方言,即长枪。”
词语解释:梆子  拼音:bāng zi
(1).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 史 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 史家庄 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吹得呜呜响,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个不住,如何睡得着。” 巴金 《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清脆的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
(2).打击乐器。用两根长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两手各执其一,互击发音以按节拍。是梆子腔的伴奏乐器。
(3).指梆子腔。《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无如老爷的天性又生来的合看戏这桩事不甚相近,甚么叫作宾白合套,切末排塲,平日一概不曾留过这番心,再讲不到梆子、二簧了。”
词语解释:梆子头  拼音:bāng zi tóu
形体像促织的一种昆虫。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胡家村》:“促织之别种三,肥大倍焉者,色泽如油,其声呦、呦、呦,曰油葫芦。其首大者,声梆、梆,曰梆子头……三者不能鬭而能声,摈於养者。”
词语解释:梆梆硬  拼音:bāng bāng yìng
形容很坚硬。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段:“ 秦敏 浑身带着股霜雪气味,眼睫毛挂着白霜,口罩冻的梆梆硬。”
词语解释:梆鼓  拼音:bāng gǔ
梆子和鼓。报更的响器。 清 赵翼 《独夜》诗:“丽譙梆鼓夜初长,节物经秋爱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