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末字词组
棠梨郑州梨面梨钉坐梨腊梨乳梨不卖查梨合梨
阇梨冰梨食蛤梨诃梨僧迦梨鸭儿梨面梨含消梨
伽梨颇梨凤梨让梨阿梨鸭儿广梨沙梨狐梨
霜梨枣梨黄梨饤坐梨阿阇梨鸭梨糖梨疾梨
山梨冻梨地梨饤座梨卖楂梨楞梨哀家梨灾梨
鹅梨雪梨杜梨花梨卖查梨铁脚梨因提梨猕猴梨
蒸梨御梨哀梨蛤梨香水梨鼠梨祸枣灾梨 
海棠梨鹿梨僧伽梨语儿梨胡梨啮梨让枣推梨 
消梨白梨钉座梨凤栖梨京白梨桑梨剖梨 

词语解释:棠梨  拼音:táng lí
亦作“ 棠棃 ”。
(1).俗称野梨。落叶乔木,叶长圆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实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点。可用做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蔽芾甘棠》:“甘棠,今棠棃,一名杜棃。” 唐 元稹 《村花晚》诗:“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 清 龚自珍 《说昌平州》:“其木多文杏、苹婆、柿、棠梨。”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棠梨》
(2). 汉 宫名。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下 棠棃 ,息 宜春 。”《汉书·扬雄传上》:“回车而归,度 三峦 兮偈 棠棃 。”参见“ 棠梨宫 ”。
词语解释:棠梨宫  拼音:táng lí gōng
(1). 汉 宫名。《三辅黄图·甘泉宫》:“ 棠梨宫 在 甘泉苑 垣外 云阳 三十里。”
(2).泛指帝宫。 唐 李嘉祐 《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诗:“ 棠梨宫 里瞻龙衮, 细柳营 前著豹裘。”
词语解释:阇梨  拼音:shé lí
亦作“ 闍黎 ”。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闍黎和尚,书輒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顒仰。”《西游记》第四七回:“闍黎还念经,班首教行罢。” 姚锡钧 《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诗:“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鸦残月点 分湖 。”
词语解释:伽梨  拼音:qié lí
亦作“ 伽黎 ”。 即袈裟。 宋 黄庭坚 《元丰癸亥经行石潭寺别和一章》:“空餘祗夜数行墨,不见伽梨一臂风。” 明 屠隆 《昙花记·菩萨降凡》:“晃晃庄严,花冠瓔珞明明现, 如来 大士拥伽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剌麻即僧,应僧衣僧冠。其袈裟红色,本佛旧制,所谓僧伽黎也。”
词语解释:霜梨  拼音:shuāng lí
即梨。梨在霜后收取,故称。 唐 李颀 《晚归东园》诗:“回云覆阴谷,返景照霜梨。” 唐 李白 《寻鲁城北范居士作》诗:“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 王琦 注:“《齐民要术》:藏梨法,初霜后即收。” 唐 陆龟蒙 《袭美以春橘见惠兼之雅篇因次韵酬谢》:“堪居 汉 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枣前。”
词语解释:山梨  拼音:shān lí
野生的梨。多生于山中,实大如杏,可食。《诗·秦风·晨风》“隰有树檖” 三国 吴 陆玑 疏:“檖,一名赤罗,一名山梨,今人谓之杨檖。实如梨,但小耳。” 唐 杜甫 《雨晴》诗:“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鹿梨》
词语解释:鹅梨  拼音:é lí
亦作“鵞梨”。 梨之一种。皮薄多浆,香味浓郁。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帐中香》:“ 江 南 李主 帐中香法,以鹅梨蒸沉香用之。” 宋 范成大 《内丘梨园》诗:“汗后鵞梨爽似冰,花身耐久老犹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梨》﹝集解﹞引 苏颂 曰:“鹅梨, 河 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浆多,味差短,其香则过之。”
词语解释:蒸梨  拼音:zhēng lí
见“ 蒸藜 ”。
词语解释:蒸藜  拼音:zhēng lí
(1).煮野菜。 唐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餉东菑。”
(2).古传 孔子 弟子 曾参 因其妻蒸藜不熟而出之。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后人用以指代妇人的过失或作出妻的典故时多误“藜”为“梨”。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妾方待岁,不止周星。弄管持觴,既免蒸梨之过;称《诗》《礼》,何来唾井之嫌。”
词语解释:海棠梨  拼音:hǎi táng lí
即海棠果。参见“ 海棠果 ”。
词语解释:海棠果  拼音:hǎi táng guǒ
又名“海红”。又名“秋子”。又名“柰子”。 落叶小乔木。叶卵圆至椭圆形,果圆形或卵圆形。树性强健、适应性强,耐涝、耐盐,抗寒力强。果实除生食外,大多供加工用。
词语解释:消梨  拼音:xiāo lí
梨的一种。又称香水梨、含消梨。体大、形圆,可入药。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 王文诰 注引《三秦记》:“ 汉武帝 园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则破,名含消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梨》:“消梨即香水梨也。俱为上品,可以治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梁新 遇朝士风疾,告以不可治, 赵鄂 教以食消梨而愈。”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消梨清昼渴,沉水对宵眠。”
词语解释:郑州梨  拼音:zhèng zhōu lí
古时 郑州 以产甜梨著名。因以喻甜蜜,夫妇谐和。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五三出:“好儿好女,两情廝綰繫。如鸞凤对双飞,都夸道郑州梨。” 钱南扬 注:“郑州梨,比喻甜蜜。”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八出:“我孩儿,恁聪惠,娶得媳妇百事宜。郑州梨,一对儿……天生一对共谐和。”
词语解释:冰梨  拼音:bīng lí
冻梨。 宋 陆游 《对食戏咏》:“冰梨赤似颊,霜栗大如拳。”参见“ 冻梨 ”。
词语解释:冻梨  拼音:dòng lí
形容老人面色。《仪礼·士冠礼》“黄耉无疆” 汉 郑玄 注:“黄,黄髮也。耉,冻梨也。皆寿徵也。”《释名·释长幼》:“九十曰鮐背……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 宋 朱熹 《兼山阁雨中》诗:“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清 赵翼 《新春招程霖岩汤蓉溪二丈暨庄学晦家缄斋小集》诗:“醉上冻梨面,胥变朱颜丽。”
词语解释:颇梨  拼音:pō lí
指状如水晶的宝石。《魏书·西域传·波斯》:“﹝ 波斯国 ﹞土地平正,出金、银、鍮石、珊瑚、琥珀、车渠、马脑,多大真珠、颇梨……盐緑、雌黄等物。” 唐 郑嵎 《津阳门诗》:“象牀尘凝罨颯被,画檐虫网颇梨碑。”自注:“温泉堂碑,其石莹彻,见人形影,宫中号为颇梨碑。”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颇梨,千岁冰所化,玛瑙鬼血所化。”参见“ 颇黎 ”。
词语解释:颇黎  拼音:pō lí
(1).指状如水晶的宝石。《太平御览》卷八○八引 汉 东方朔 《十洲记》:“ 崑崙山 上有红碧颇黎宫,名七宝堂是也。” 唐 李商隐 《饮席戏赠同舍》诗:“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玻璃》:“本作‘颇黎’。 颇黎 ,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清 二石生 《三洲春语》卷下:“五联九联,缀以珊瑚、靺鞨、颇黎、木难、翡翠、孔翎、鲜花、异鸟、流苏、锦缎之属。”
(2).亦作“ 颇瓈 ”。玻璃。 陈三立 《黄小鲁观察游西湖归过访携虎跑泉相饷赋此报谢》诗:“ 涌金门 外颇黎盆,手摇大扇落晴昊。” 黄澜 《闻锺六自香港之星洲却寄》诗:“半黄残照成霞綺,一碧晴天醮颇瓈。”
词语解释:枣梨  拼音:zǎo lí
谓雕版印刷。旧时多用枣木或梨木雕刻书版,故称。 清 王士禛 《与程昆仑书》:“诗自 万历 甲辰,未付枣梨。 茂翁 贫且甚,不能自谋板行。” 清 胡丹凤 《重刻〈吕东莱先生文集〉序》:“余应之曰:‘……闻君有是书善本,盍假观之?’ 王君 诺,遂出以畀余。余大喜,如获拱璧,重付枣梨。”
词语解释:冻梨  拼音:dòng lí
形容老人面色。《仪礼·士冠礼》“黄耉无疆” 汉 郑玄 注:“黄,黄髮也。耉,冻梨也。皆寿徵也。”《释名·释长幼》:“九十曰鮐背……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 宋 朱熹 《兼山阁雨中》诗:“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清 赵翼 《新春招程霖岩汤蓉溪二丈暨庄学晦家缄斋小集》诗:“醉上冻梨面,胥变朱颜丽。”
词语解释:雪梨  拼音:xuě lí
(1).梨名。肉嫩白如雪,故称。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 西京 雪梨、夫梨、甘棠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梨》:“乳梨即雪梨……可以治病。”《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小厮﹞其日正寻得一篮儿雪梨提着来,遶街寻问 西门庆 。”
(2).爆仗名。 清 陈维崧 《望梅·春城望纸鸢》词:“见火蛾旋绕,飞下雪梨十丈。”自注:“风筝每夜必絙灯火,并於其上高放梨花雪炮。”
词语解释:御梨  拼音:yù lí
梨的一种。以常供献帝王食用,故名。《文选·左思〈魏都赋〉》“ 真定 之梨” 唐 李善 注:“ 真定 属 中山郡 ,出御梨。”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雨歇序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五代 郑缉之 《永嘉郡记》:“ 青田村 民家多种梨树,名官梨,子大一围五寸……恒以供献,名御梨。吏司守视,土人有未知其味者。梨实落地即融释。”
词语解释:鹿梨  拼音:lù lí
即山梨。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隰有树檖》:“檖,一名赤罗,一名山梨,今人谓之杨檖。其实如梨,但实甘,小异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参见“ 山梨 ”。
词语解释:山梨  拼音:shān lí
野生的梨。多生于山中,实大如杏,可食。《诗·秦风·晨风》“隰有树檖” 三国 吴 陆玑 疏:“檖,一名赤罗,一名山梨,今人谓之杨檖。实如梨,但小耳。” 唐 杜甫 《雨晴》诗:“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鹿梨》
词语解释:白梨  拼音:bái lí
水果名,梨的一种,近圆球形,皮淡黄色,果肉多汁
词语解释:面梨
梨的一种。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麪梨通蔕朽,火米带芒炊。”自注:“麪梨软烂无味,火米粗糲不精。”麪,一本作“ 麵 ”。
词语解释:食蛤梨  拼音:shí gé lí
见“ 食蛤蜊 ”。
词语解释:食蛤蜊  拼音:shí gé lí
亦作“ 食蛤梨 ”。
词语解释:凤梨  拼音:fèng lí
(1).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剑状,密生,螺旋状排列。花序顶生,由叶丛中抽出,椭圆形,状似松球。花紫红色。果实密集在一起,外部呈鳞片状,果肉味甜酸,有很浓的香味。产于热带,我国 广东 、 台湾 等地都有出产。
(2).这种植物的果实。也称菠萝、菠萝蜜。
词语解释:黄梨  拼音:huáng lí
(1).指梨。亦指梨的品种之一。《北堂书钞》卷一四二引 三国 魏 傅巽 《七诲》:“ 桓阳 黄梨, 巠山 朱橘。”
(2).即凤梨。也称波罗。 清 褚华 《闽杂记·黄梨》:“黄梨出 泉 、 漳 、 臺湾 等处,形如芋头,大或及斗,其皮如松颗,周围有鳞,食之必去鳞,云有毒也,鳞内有根如针,着肉甚坚,须以快刀周剜方出,味极鲜爽,胜于洋桃,芭蕉果之类。 来子庚 观察言:他果多食皆损人,憔黄梨不然……《臺弯志》又云:‘波罗蜜,天波罗也;黄梨,地波罗也。波罗蜜大於黄梨,形色相似,惟皮光无鳞耳。’”
词语解释:地梨  拼音:dì lí
(1).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在湿地里,地下茎象荸荠,可以吃。
(2).这种植物的地下球茎。
(3).方言。荸荠。 孙犁 《白洋淀记事·织席记》:“还要在冰凌里,用两只手去挖地梨。”
词语解释:杜梨  拼音:dù lí
蔷薇科。落叶乔木。枝有针刺。叶菱状卵形或长卵圆形。花白色。果实小球形,褐色有斑点,味酸。 黄河 和 长江 流域多有野生。为北方梨的常用砧木。也叫棠梨。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四:“有木名杜梨,荫森覆丘壑。” 杨朔 《蓬莱仙境》:“目前你要去看看,漫坡漫岭都是柿子、核桃、山楂、杜梨一类山果木。”
词语解释:哀梨  拼音:āi lí
见“ 哀家梨 ”。
词语解释:哀家梨  拼音:āi jiā lí
相传 汉 秣陵 哀仲 家种梨,实大而味美,时人称为“哀家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桓南郡 每见人不快,輒嗔云:‘君得 哀 家梨,当復不烝食不?’” 刘孝标 注:“旧语: 秣陵 有 哀仲 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 清 赵翼 《哈密瓜》诗:“甘芬不数文官果,清脆欲赛 哀 家梨。”后常以比喻美好事物。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鉴湖邨居》:“千巖万壑,不让会垣……耳食者口沫 虎林 ,自嗤鄙壤,所谓 哀 家梨烝食者矣。”此喻秀丽山水。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 新城 杨子萱 太令 炳 题词云:‘惬心动目,元气不死。 哀 家一梨,脆乃如此。’”此喻优美文辞。亦省称“ 哀梨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东坡 ﹞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梨,快如 并 剪。”
词语解释:僧伽梨  拼音:sēng qié lí
亦作“ 僧迦梨 ”。亦作“ 僧伽棃 ”。 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长阿含经·游行经中》:“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 师子王 累足而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初, 如来 在 乌塲国 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周祖谟 校释:“僧迦梨者,沙门之法服,即复衣也。由肩至膝束於腰间。《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作‘僧迦胝’,同。”《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復告 迦叶 ,吾将金缕僧迦棃衣,传付於汝。”
词语解释:钉座梨  拼音:dīng zuò lí
指座席上受人敬慕者。《旧唐书·崔远传》:“ 远 文才清丽,风神峻整,人皆慕其为人,当时目为‘钉座梨’,言席上之珍也。”亦作“ 钉坐梨 ”。《说郛》卷三引 宋 马永易 《实宾录》:“ 崔远 有文而风致,世目为钉坐梨,言座所珍也。”
词语解释:钉坐梨  拼音:dīng zuò lí
见“ 钉座梨 ”。
词语解释:钉座梨  拼音:dīng zuò lí
指座席上受人敬慕者。《旧唐书·崔远传》:“ 远 文才清丽,风神峻整,人皆慕其为人,当时目为‘钉座梨’,言席上之珍也。”亦作“ 钉坐梨 ”。《说郛》卷三引 宋 马永易 《实宾录》:“ 崔远 有文而风致,世目为钉坐梨,言座所珍也。”
词语解释:诃梨  拼音:hē lí
见“ 訶梨子 ”。
词语解释:诃梨子  拼音:hē lí zǐ
妇女之云肩。 五代 和凝 《采桑子》词:“蝤蠐领上訶梨子,绣带双垂。” 清 王筠 《〈说文解字〉句读·巾部》“帬”:“此即今之云肩, 六朝 谓之訶梨子者。”亦省称“ 訶梨 ”。 清 陈维崧 《迎春乐·本意》词之二:“訶梨领子蝤蠐项,都倚在斜桥望。”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和凝 诗:‘蝤蠐领上訶梨子。’人多不解。 朱竹垞 曰:‘訶梨,妇女之云肩也。’”
词语解释:让梨  拼音:ràng lí
相传 汉 孔融 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辄取其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事见 晋 张隐 《文士传·孔融》《后汉书·孔融传》“ 融 幼有异才” 李贤 注引《孔融家传》。后因以“让梨”作为兄弟友爱谦让的典故。 宋 王应麟 《三字经》:“ 融 四岁,能让梨。”
词语解释:饤坐梨  拼音:dìng zuò lí
见“ 飣座梨 ”。
词语解释:饤座梨  拼音:dìng zuò lí
亦作“ 飣坐梨 ”。 席间供陈设之梨。比喻受人敬慕的秀异之士。《新唐书·崔远传》:“ 远 有文而风致整峻,世慕其为人,目曰‘飣座梨’,言座所珍也。”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卷三引此作“飣坐黎”。 宋 王禹偁 《送仆射相公赴西京》诗:“康济荒年穀,风标飣座梨。” 清 赵翼 《竹初斋中建兰盛开宴集即事》诗:“ 崔远 飣座梨, 庾杲 出水萏。”
词语解释:饤座梨  拼音:dìng zuò lí
亦作“ 飣坐梨 ”。 席间供陈设之梨。比喻受人敬慕的秀异之士。《新唐书·崔远传》:“ 远 有文而风致整峻,世慕其为人,目曰‘飣座梨’,言座所珍也。”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卷三引此作“飣坐黎”。 宋 王禹偁 《送仆射相公赴西京》诗:“康济荒年穀,风标飣座梨。” 清 赵翼 《竹初斋中建兰盛开宴集即事》诗:“ 崔远 飣座梨, 庾杲 出水萏。”
词语解释:花梨  拼音:huā lí
即花榈木。质坚,纹理细密。 宋 晁补之 《七述》:“木则花梨美樅,棁柏香檀,阳平阴秘,外泽中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予游 东粤 ,见市廛所列之器,半属花梨、紫檀。”《儒林外史》第五回:“而今端了家里花梨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
词语解释:蛤梨  拼音:gé lí
亦作“ 蛤梨 ”。 即蛤蜊。《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 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棃。” 高诱 注:“蛤棃,海蚌也。” 宋 苏轼 《远游庵铭》:“踞龟壳而食蛤梨者,必子也。”参见“ 蛤蜊 ”。
词语解释:蛤蜊  拼音:gé lí
软体动物。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壳卵圆形、三角形或长椭圆形,两壳相等,肉可食,味鲜美。《南史·王融传》:“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唐 皮日休 《病酒》诗:“何事晚来还欲饮,隔墙闻卖蛤蜊声。”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冰心 《寄小读者》二十:“海风似在催我归去。归途中很怅惘。只是还买了一筐新从海里拾出的蛤蜊。”
词语解释:语儿梨  拼音:yǔ ér lí
梨名。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语儿梨,果实之珍,因其地名耳。”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语儿梨,初号斤梨,其大者重至一斤。不知语儿何义。 郑州 郭傎蒙 陵旁产此甚多。其父老云:‘有田家儿数岁不能言,一日食此梨,輒谓人曰:“大好!”众惊异,以是得名。’ 洛 中士大夫 陈振 著《小説》云:‘语儿当为 御儿 ,盖地名,梨所从出也。’按: 御儿 非产梨之地,不知 陈 何所据也。”
词语解释:凤栖梨  拼音:fèng qī lí
亦作“ 凤栖梨 ”。 梨名。肉细汁甜。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蒲中 产梨枣,已久得名。昔 唐太宗 时有凤仪止梨树上,因变肌肉细腻,红颊玉液,至今号‘凤栖梨’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甘棠梨,凤栖梨,镇府浊梨,河阴石榴。”
词语解释:腊梨  拼音:là lí
瘌痢的谐音。指黄癣,或患黄癣者。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那一个是稀头髮腊梨,如今这个是剃头髮的和尚。”
词语解释:僧迦梨  拼音:sēng jiā lí
见“ 僧伽梨 ”。
词语解释:僧伽梨  拼音:sēng qié lí
亦作“ 僧迦梨 ”。亦作“ 僧伽棃 ”。 梵语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长阿含经·游行经中》:“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 师子王 累足而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初, 如来 在 乌塲国 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周祖谟 校释:“僧迦梨者,沙门之法服,即复衣也。由肩至膝束於腰间。《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作‘僧迦胝’,同。”《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復告 迦叶 ,吾将金缕僧迦棃衣,传付於汝。”
词语解释:阿梨  拼音:ā lí
亦作“ 阿黎 ”。
(1). 波斯 皂荚。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阿勃勒》:“此即 波斯 皁荚也。按 段成式 《酉阳杂俎》云: 波斯 皁筴,彼人呼为忽野簷, 拂菻 人呼为阿梨。树长三四丈,围四五尺,叶似枸櫞而短小,经寒不凋,不花而实。” 明 汤显祖 《紫箫记·皈依》:“眼看见愁来至,憔悴了生花铁树;迤逗了落叶阿黎。”参阅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2).佛教语。阿闍梨之省称。意为圣者、高僧。 清 钱谦益 《诰封安人熊母皮夫人墓志铭》:“以慈心度幽冥,以浄心求正受,固无事薙髮条衣作阿梨之形相,亦未尝扬眉瞬目效婆子之机缘。”参见“ 阿闍黎 ”。
词语解释:阿阇黎  拼音:ā shé lí
亦作“ 阿闍梨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诗:“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啟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羣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鬚。”
词语解释:阿阇梨  拼音:ā shé lí
见“ 阿闍黎 ”。
词语解释:阿阇黎  拼音:ā shé lí
亦作“ 阿闍梨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诗:“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啟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羣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鬚。”
词语解释:卖楂梨  拼音:mài zhā lí
见“ 卖查梨 ”。
词语解释:卖查梨  拼音:mài zhā lí
亦作“ 卖楂梨 ”。
(1).原为一般专走妓院卖糖食杂货的小贩的叫卖声,因其兜揽生意时常陪笑脸,故转指笑脸奉承。有时亦含轻薄、无规矩的意思。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 张 云]兄弟,你看这女人,他这般受苦,倒説喒磕牙料嘴。[正旦唱]陪着笑卖查梨。”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你那里乾支剌的陪笑卖楂梨。”
(2).冒充,欺骗。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俺不是卖查梨,他可也逞刀锥。”
词语解释:卖查梨  拼音:mài zhā lí
亦作“ 卖楂梨 ”。
(1).原为一般专走妓院卖糖食杂货的小贩的叫卖声,因其兜揽生意时常陪笑脸,故转指笑脸奉承。有时亦含轻薄、无规矩的意思。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 张 云]兄弟,你看这女人,他这般受苦,倒説喒磕牙料嘴。[正旦唱]陪着笑卖查梨。”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四折:“你那里乾支剌的陪笑卖楂梨。”
(2).冒充,欺骗。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俺不是卖查梨,他可也逞刀锥。”
词语解释:香水梨  拼音:xiāng shuǐ lí
梨的一种,成熟时果皮呈黄绿色,果肉稍有涩味。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梨》:“梨有青、黄、红、紫四色。乳梨即雪梨,鵞梨即绵梨,消梨即香水梨也。”
词语解释:胡梨  拼音:hú lí
亦作“ 胡离 ”。 蜻蜓的一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蜻蛉,一名青亭,一名胡蝶,色黄而大者是也;小而黄者曰胡梨,一曰胡离。”
词语解释:京白梨  拼音:jīng bái lí
北京地区所产之白梨,皮薄,肉甜厚多汁,不脆
词语解释:乳梨  拼音:rǔ lí
梨的一种,亦名雪梨。《政和证类本草·梨》《图经本草》:“乳梨出 宣城 ,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梨》:“乳梨即雪梨。”
词语解释:鸭儿梨  拼音:yā ér lí
梨的一个品种。果实卵圆形,皮薄而光滑,淡黄色,有棕色斑点,味甜,脆而多汁。
词语解释:鸭儿广梨  拼音:yā ér guǎng lí
梨的一个品种,果实圆形,皮较粗糙,土黄色,有棕色斑点,味甜带酸,多汁
这种植物的果实
词语解释:鸭梨  拼音:yā lí
梨的一个品种,果实长椭圆形,皮薄而光滑,淡黄色,有棕色斑点,味甜,果肉脆,多汁
词语解释:楞梨  拼音:léng lí
梨的一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李直方 尝第果实名如贡士之目者,以緑李为首,楞梨为副,樱桃为三,甘子为四,蒲桃为五。”
词语解释:铁脚梨  拼音:tiě jiǎo lí
木瓜的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铁脚梨》:“木瓜,性益下部,若脚膝筋骨有疾者必用焉,故万家号为铁脚梨。”
词语解释:鼠梨  拼音:shǔ lí
果实名。即杨檖。又称山梨。《诗·秦风·晨风》“隰有树檖” 三国 吴 陆玑 疏:“檖……今人谓之杨檖。实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参见“ 杨檖 ”。
词语解释:杨檖  拼音:yáng suì
即山梨。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檖,一名赤罗,一名山梨,今人谓之杨檖。其实如梨,但实甘小异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 清 周亮工 《次清风店咏黄芽菜》:“莫教盐豉分杨檖,略带冰霜荐蜀薑。”参见“ 山梨 ”。
词语解释:啮梨
咬梨子。古代劝谕部属同心同德的一种方式。表示内部离异,则国力如梨之脆弱,易为敌人所乘。《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二年》:“冬,十月, 柳 据 蒲阪 , 双 据 上邽 , 廋 据 陕城 , 武 据 安定 ,皆举兵反。 坚 ( 苻坚 )遣使諭之曰:‘吾待卿等,思亦至矣,何苦而反!今止不徵,卿宜罢兵,各定其位,一切如故。’各啮棃以为信。皆不从。” 胡三省 注:“棃肉脆而啮之易入,以喻亲戚离叛,则国力脆弱,将为敌人所乘,故啮棃付使者,赐 柳 等以为信也。”
词语解释:桑梨  拼音:sāng lí
果名。梨之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梨》﹝集解﹞引 苏颂 曰:“一种桑梨,惟堪蜜煮食之,止口乾,生食不益人。”
词语解释:不卖查梨  拼音:bù mài zhā lí
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有卖查梨条的小贩夸张地叫卖自己的货物。后以“不卖查梨”指不空口说大话。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言怀》:“虽则俺改名换字,俏魂儿未卜先知。定佳期盼煞蟾宫桂, 柳梦梅 不卖查梨。”
词语解释:面梨  拼音:miàn lí
梨的一种。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麪梨通蔕朽,火米带芒炊。”自注:“麪梨软烂无味,火米粗糲不精。”麪,一本作“ 麵 ”。
词语解释:沙梨  拼音:shā lí
梨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花白色,果实圆锥形或扁圆形,赤褐色或青白色。雪梨、酥梨等均属此种。也称这种植物的果实。
词语解释:糖梨  拼音:táng lí
一种栽培的梨,以其甜味著称
词语解释:哀家梨  拼音:āi jiā lí
相传 汉 秣陵 哀仲 家种梨,实大而味美,时人称为“哀家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桓南郡 每见人不快,輒嗔云:‘君得 哀 家梨,当復不烝食不?’” 刘孝标 注:“旧语: 秣陵 有 哀仲 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 清 赵翼 《哈密瓜》诗:“甘芬不数文官果,清脆欲赛 哀 家梨。”后常以比喻美好事物。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鉴湖邨居》:“千巖万壑,不让会垣……耳食者口沫 虎林 ,自嗤鄙壤,所谓 哀 家梨烝食者矣。”此喻秀丽山水。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 新城 杨子萱 太令 炳 题词云:‘惬心动目,元气不死。 哀 家一梨,脆乃如此。’”此喻优美文辞。亦省称“ 哀梨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东坡 ﹞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梨,快如 并 剪。”
词语解释:因提梨  拼音:yīn tí lí
见“ 因陀囉 ”。
词语解释:因陀啰  拼音:yīn tuó luō
梵语Indra的音译。或译为“因提梨”、“因陁罗”。意译作天主或天帝释。本为雷雨之神,或谓保护世界之神。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因坻,或言因提梨或言因陀囉,正翻名天主,以帝代之,故经中亦称天主或称天帝释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故 吠陁 之民,见夫凄风烈雨,黑云如盘,奔电时作,则以为 因陁罗 与敌斗,为之栗然生虔敬念。”
词语解释:祸枣灾梨  拼音:huò zǎo zāi lí
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雕版,因谓滥刻无用的书为“祸枣灾梨”。参见“ 梨枣 ”。
词语解释:梨枣  拼音:lí zǎo
(1).梨子和枣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齎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唐 韦应物 《答僴奴重阳二甥》诗:“贫居烟火溼,岁熟梨枣繁。” 宋 陆游 《焚黄》诗:“啼呼梨枣忆儿时,驹隙频经日月驰。”
(2).旧时刻版印书多用梨木或枣木,故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 清 方文 《赠毛卓人学博》诗:“ 虞山 汲古阁 ,梨枣灿春云。”《镜花缘》第一百回:“何不以此一百回先付梨枣,再撰续编,使四海知音以先覩其半为快耶?” 苏曼殊 《〈画谱〉自序》:“尔时 何震 搜衲画,将付梨枣。”
(3).指交梨火枣。道家所说的仙果。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病酒肺疾发》:“真源结梨枣,世味等糠莝。” 王文诰 辑注引 施元之 曰:“《真誥》: 右英 王夫人 ,授 许长史 曰:‘火枣交梨之树,已生君心中。犹有荆棘相杂,是以二树不见。可剪荆棘,出此树单生。’” 宋 范成大 《次韵施进之惠紫芝术》:“山精媒长生,仙理信可詰。梨枣本寓言,杞菊亦凡质。”参阅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二。
词语解释:让枣推梨  拼音:ràng zǎo tuī lí
《梁书·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姪,散枣栗於牀上,羣儿皆竞之, 泰 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后汉书·孔融传》“ 融 幼有异才” 李贤 注引《孔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 融 輒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后遂以“让枣推梨”形容兄弟之间谦让、友爱。《梁书·武陵王纪传》:“兄肥弟瘦,无復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
词语解释:剖梨  拼音:pōu lí
分解。《淮南子·齐俗训》:“伐楩柟豫樟而剖棃之,或为棺椁,或为柱梁,披断拨檖,所用万方。” 高诱 注:“剖,判;棃,分也。” 马宗霍 《淮南旧注参证》:“棃盖‘剺’之借字。《説文·刀部》:‘剺,剥也,划也。’引申之有分解之义。《后汉书·耿秉传》 李贤 注云:‘棃即剺字,古通用。’是其证。”
词语解释:合梨  拼音:hé lí
合,通“ 蛤 ”。即蛤蜊。 汉 王充 《论衡·道虚》:“ 敖 乃视之,方卷然龟背而食合梨。”《淮南子·道应训》作“蛤梨”。 高诱 注:“蛤梨,海蚌也。”
词语解释:含消梨  拼音:hán xiāo lí
梨之一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报德寺》:“週迴有园,珍果出焉。有 大谷 含消梨,重十斤,从树着地,尽化为水。”《初学记》卷二八引《辛氏三秦记》:“ 汉武帝 园,一名 樊川 ,一名 御宿 。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则破。其主取布囊承之,名曰含消梨。”
词语解释:狐梨  拼音:hú lí
亦作“ 狐黎 ”。亦作“ 狐梨 ”。 虫名。即蜻蜒。《尔雅·释虫》“虰蛵负劳” 晋 郭璞 注:“或曰即蜻蛉也, 江 东呼为狐棃。所未闻。”《方言》第十一“蜻蛉谓之蝍蛉” 晋 郭璞 注:“六足四翼虫也,音灵, 江 东名为狐黎。”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通言谓之蜻蜓, 江 东呼狐梨。”
词语解释:疾梨  拼音:jí lí
亦作“疾犁”。 即蒺藜。古时作军用障碍物。《墨子·备城门》:“二步积石,石重千钧以上者,五百枚。毋百,以亢疾犂、壁,皆可善方。”《汉书·扬雄传上》:“及至获夷之徒,蹶松柏,掌疾棃。”《文选·扬雄〈羽猎赋〉》作“掌蒺藜”。
词语解释:灾梨  拼音:zāi lí
亦作“灾梨”。 谓刻印无用的书,灾及作版的梨木。常用作刻印的谦词。 明 袁宗道 《答陶石篑书》:“ 中郎 见弟近作,谬相称许,强以灾梨。”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下半犹未脱稿,上半业已灾梨。”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莽莽中原,如痴如醉,灾梨耗楮,流毒无涯。”
词语解释:猕猴梨  拼音:mí hóu lí
即猕猴桃。详“ 獼猴桃 ”。
词语解释:猕猴桃  拼音:mí hóu táo
落叶藤本植物,叶互生,圆形或卵形,花黄色。其果实如梨,故亦称猕猴梨,可吃,也可入药。茎皮纤维可做纸,花可提制香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猕猴桃》:“獼猴梨、藤梨、阳桃、木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猕猴桃》:“﹝獼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诸名。 闽 人呼为阳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