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梨花 拼音:lí huā
亦作“棃花”。
(1).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 南朝 梁 萧子显 《燕歌行》:“ 洛阳 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 高启 《饮陈山人园次能翁韵》:“桃花棃花已狼籍,躑躅花开如火炎。”
(2).一种较小的酒杯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 陆元光 《回仙録》云:‘…… 回公 曰:饮器中,惟鐘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棃花、蕉叶最小。’”
(3).指梨花枪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你到老营去住几天,请 刘芳亮 将爷指点指点,去掉花枪,回到梨花正宗。”自注:“梨花,即梨花枪,亦即 杨 家枪法。”参见“ 梨花枪 ”。
(4).指梨花大鼓。详“ 梨花大鼓 ”。
(5).旧武器名。参见“ 梨花枪 ”。
词语解释:梨花枪 拼音:lí huā qiāng
亦作“棃花枪”。
(1).古代枪法的一种。相传创自 宋 名将 杨业 。《宋史·叛臣传下·李全下》:“ 杨氏 諭 郑衍德 等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今事势已去,撑拄不行。’”《三才图会·器用·梨花枪式》:“棃花枪者,以花一筒,繫於长鎗之首,临敌时用之,一发可远去数丈,人著其药即死,火尽鎗仍可以刺贼,乃军前第一火具也。”
(2).旧武器名。 明 徐渭 《侠客》诗:“燕尾茨菰箭,柳叶梨花枪。”
词语解释:梨花大鼓 拼音:lí huā dà gǔ
曲艺的一种。也叫山东大鼓。起源于 山东 农村,“梨花”为“犁铧”之音变,农民以犁铧碎片击拍伴唱。 清 末进入 济南 等城市,犁铧碎片改为两枚铜片或铁片。演唱时除书鼓外,另有三弦、四胡伴奏。曲调亦有所变化。《老残游记》第二回:“这説鼓书本是 山东 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説些前人的故事。”
词语解释:梨花枪 拼音:lí huā qiāng
亦作“棃花枪”。
(1).古代枪法的一种。相传创自 宋 名将 杨业 。《宋史·叛臣传下·李全下》:“ 杨氏 諭 郑衍德 等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今事势已去,撑拄不行。’”《三才图会·器用·梨花枪式》:“棃花枪者,以花一筒,繫於长鎗之首,临敌时用之,一发可远去数丈,人著其药即死,火尽鎗仍可以刺贼,乃军前第一火具也。”
(2).旧武器名。 明 徐渭 《侠客》诗:“燕尾茨菰箭,柳叶梨花枪。”词语解释:梨园 拼音:lí yuán
亦作“棃园”。
(1). 唐玄宗 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玄宗 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 梨园 ,声有误音,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 梨园 弟子’。宫女数百,亦为 梨园 弟子,居 宜春北院 。”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自高头 宜春 、 梨园 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孙 一人而已。”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忽有 梨园 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 梨园 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
(2).因 唐玄宗 时于 梨园 教习艺人,后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 宋 欧阳澈 《玉楼春》词:“兴来笑把朱絃促。切切含情声断续。曲中依约断人肠,除却梨园无此曲。” 明 谢谠 《四喜记·衣锦团圆》:“文编‘四喜’成何用,但梨园新添一种,付与知音一笑中。” 清 孙枝蔚 《秋夜同天叶屺瞻诸子饮次斗宅观剧》诗:“宾客自然盈 梓泽 ,江山只合对梨园。”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时诸伶已脱梨园,乃‘当着众名士之前’,熔化釵鈿,焚弃衣裙。”
(3).指戏曲演唱。《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在下姓 鲍 ,舍下住在 水西门 ,原是梨园行业。”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张 故业梨园,饮以薰,寝以檀,语笑於羣艳。”
(4).“ 梨园弟子 ”的省称。指戏曲演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以作零齣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
(5).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本为 汉武帝 所筑梨园,植梨树百株。后以为镇名。 唐 乾宁 三年(公元896年), 李克用 在此大破 王行瑜 。 宋 淳化 初建为 梨园县 ,后废为 梨园镇 。词语解释:梨枣 拼音:lí zǎo
(1).梨子和枣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齎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唐 韦应物 《答僴奴重阳二甥》诗:“贫居烟火溼,岁熟梨枣繁。” 宋 陆游 《焚黄》诗:“啼呼梨枣忆儿时,驹隙频经日月驰。”
(2).旧时刻版印书多用梨木或枣木,故以“梨枣”为书版的代称。 清 方文 《赠毛卓人学博》诗:“ 虞山 汲古阁 ,梨枣灿春云。”《镜花缘》第一百回:“何不以此一百回先付梨枣,再撰续编,使四海知音以先覩其半为快耶?” 苏曼殊 《〈画谱〉自序》:“尔时 何震 搜衲画,将付梨枣。”
(3).指交梨火枣。道家所说的仙果。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病酒肺疾发》:“真源结梨枣,世味等糠莝。” 王文诰 辑注引 施元之 曰:“《真誥》: 右英 王夫人 ,授 许长史 曰:‘火枣交梨之树,已生君心中。犹有荆棘相杂,是以二树不见。可剪荆棘,出此树单生。’” 宋 范成大 《次韵施进之惠紫芝术》:“山精媒长生,仙理信可詰。梨枣本寓言,杞菊亦凡质。”参阅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二。词语解释:梨栗 拼音:lí lì
亦作“棃栗”。
(1).梨树与栗树。 汉 扬雄 《长杨赋》:“驰骋秔稻之地,周流梨栗之林。”
(2).指梨子与栗子。 唐 秦系 《山中奉寄钱起员外兼简苗发员外》诗:“稚子唯能觅梨栗,逸妻相共老烟霞。” 明 高启 《赠杜进士儿端》诗之二:“不贪棃栗自相亲,识是君家旧友人。”词语解释:梨云 拼音:lí yún
(1).指梨花。 元 陈樵 《玉雪亭》诗之一:“梨云柳絮共微茫,春入园林一色芳。” 清 冯珍 《满江红》词:“昨夜梨云,驀卷得、东风剗地。”
(2).指梨花云。用 唐 王建 梦见梨花云事典。 明 高启 《题〈美人对镜图〉》诗:“晓院鹿卢鸣露井,玉人梦断梨云冷。”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病晤》:“梦影梨云正茫茫,病不胜娇嬾下牀。”详“ 梨花云 ”。
词语解释:梨花云 拼音:lí huā yún
《墨庄漫录》卷六引 唐 王建 《梦看梨花云歌》:“薄薄落落雾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瑶池 水光 蓬莱 雪,青叶白花相次发……落英散粉飘满空,梨花颜色同不同。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从梦中。无人为我解此梦,梨花一曲心珍重。”“梨花云”指梦中恍惚所见如云似雪的缤纷梨花。后用为状雪景之典。 元 岑安卿 《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空阶夜落雪一尺,起看万树梨花云。”参见参见“梨花梦”、“梨云梦”、“梨云”。词语解释:梨花雨 拼音:lí huā yǔ
(1).梨花开放时节的雨水。 宋 孙光宪 《虞美人》词:“红窗寂寂无人语,暗淡梨花雨。” 元 虞集 《答钱翼之》诗:“闭门三月梨花雨,徧写千林柿叶霜。”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棉村丽句》:“﹝ 棉村 ﹞《醒》云:‘重门夜静梨花雨,孤馆春寒柳絮风。’”
(2).形容女子泣下如雨的姿容。 宋 欧阳修 《渔家傲》词:“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 宋 赵令畤 《商调蝶恋花》鼓词:“弹到离愁凄咽处,絃肠俱断梨花雨。”参见“ 梨花带雨 ”。
词语解释:梨花带雨 拼音:lí huā dài yǔ
语本 唐 白居易 《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带雨”原为形容 杨贵妃 泣下如雨时的姿容。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艳。《封神演义》第四回:“ 紂王 定睛观看,见 妲己 乌云叠鬢,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词语解释:梨雪 拼音:lí xuě
梨花。梨花色白、片小,犹如雪花,故称。 前蜀 韦庄 《浣溪沙》词:“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瓏。玉容憔悴惹微红。” 宋 苏轼 《菩萨蛮·回文春闺怨》词:“细花梨雪坠,坠雪梨花细。” 元 柳贯 《寒食日出访客始见杏花归而有赋》诗:“故园梨雪想繽纷,月下有樽谁独捧。”词语解释:梨花月 拼音:lí huā yuè
亦作“棃花月”。 如梨花布地的溶溶月色。 宋 史达祖 《阳春曲》词:“杏花烟,梨花月,谁与晕开春色。” 明 高启 《芦花帘》诗:“恍疑柳絮风穿早,不管棃花月到迟。”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引 周伯春 《雪》诗:“照天不夜棃花月,落地无声柳絮风。”词语解释:梨果 拼音:lí guǒ
(1).梨子。 唐 姚合 《原上新居》诗:“秋来梨果熟,行哭小儿饥。”
(2).指梨树。 唐 王建 《原上新居》诗之八:“细问梨果植,远求花药根。”词语解释:梨颊 拼音:lí jiá
亦作“棃颊”。
(1).指梨实表面。 宋 陈师道 《家山晚立》诗:“遶舍苔衣积,倚墙棃颊红。”
(2).借指女子的面颊。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 胡澹庵 十年贬海外,北归之日,饮于 湘潭 胡氏 园,题诗云:‘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谓侍妓 黎倩 也。”词语解释:梨子 拼音:lí zǐ
亦作“棃子”。 梨树的果实。 明 高濂 《遵生八笺·酱佛手香橼梨子》:“棃子带皮入酱缸内,久而不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幸得各人酒量还好,都吃两片梨子、苹果之类下酒。”词语解释:梨花梦 拼音:lí huā mèng
亦作“棃花梦”。 指梦境。 元 宋无 《金陵送倪水西之江陵》诗:“《桃叶歌》残 秣陵 酒,棃花梦断 景阳 鐘。”详“ 梨花云 ”。
词语解释:梨花云 拼音:lí huā yún
《墨庄漫录》卷六引 唐 王建 《梦看梨花云歌》:“薄薄落落雾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瑶池 水光 蓬莱 雪,青叶白花相次发……落英散粉飘满空,梨花颜色同不同。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从梦中。无人为我解此梦,梨花一曲心珍重。”“梨花云”指梦中恍惚所见如云似雪的缤纷梨花。后用为状雪景之典。 元 岑安卿 《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空阶夜落雪一尺,起看万树梨花云。”参见参见“梨花梦”、“梨云梦”、“梨云”。词语解释:梨腮 拼音:lí sāi
梨实表面的雅称。 唐 韩愈 《独钓》诗之四:“风能坼芡觜,露亦染梨顋。”词语解释:梨霜 拼音:lí shuāng
(1).梨花。因梨花色白如霜,故称。 唐 韩偓 《村居》诗:“二月三月雨晴时,舍南舍北唯平芜……行看旦夕梨霜发,犹有山寒伤酒壚。”
(2).指霜。因霜白如梨花,故称。 唐 韩偓 《别绪》诗:“菊露凄罗幕,梨霜惻锦衾。”词语解释:梨花盏 拼音:lí huā zhǎn
酒杯。亦代指酒。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美人争劝梨花盏。舞困玉腰裙缕慢。”词语解释:梨花春 拼音:lí huā chūn
酒名。因以梨花开时酿成,故名。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诗:“红袖织綾夸柿蔕,青旗沽酒趁梨花。”自注:“其( 杭州 )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清 孙枝蔚 《梨花酒》诗:“独坐长吟老杏边,梨花春熟杖无钱。” 清 钮琇 《觚賸·雪遘》:“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与日夕痛饮。”词语解释:梨英 拼音:lí yīng
梨花。 宋 苏轼 《次韵子由岐下诗·李》:“不及梨英软,应惭梅萼红。” 明 徐渭 《月下梨花》诗之四:“璧月流空霽色扬,梨英当夕弄青阳。”词语解释:梨花云 拼音:lí huā yún
《墨庄漫录》卷六引 唐 王建 《梦看梨花云歌》:“薄薄落落雾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瑶池 水光 蓬莱 雪,青叶白花相次发……落英散粉飘满空,梨花颜色同不同。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从梦中。无人为我解此梦,梨花一曲心珍重。”“梨花云”指梦中恍惚所见如云似雪的缤纷梨花。后用为状雪景之典。 元 岑安卿 《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空阶夜落雪一尺,起看万树梨花云。”参见参见“梨花梦”、“梨云梦”、“梨云”。词语解释:梨涡 拼音:lí wō
亦作“ 梨窝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 胡澹庵 十年贬海外,北归之日,饮于 湘潭 胡氏 园,题诗云:‘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谓侍妓 黎倩 也。”后因以“梨涡”指酒涡。亦借指美女。 宋 朱熹 《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之二:“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生平。”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一声《河满》,人何堪,归见梨涡,谁能遣此。” 苏曼殊 《非梦记》:“此时,女郎红梨窝,生肃然欲退。”词语解释:梨蕊 拼音:lí ruǐ
梨花。 南朝 梁 萧子云 《东郊望春酬王建安隽晚游》诗:“ 金塘 緑泉满, 上园 梨蕊落。”词语解释:梨栗儿 拼音:lí lì ér
指稚子、幼子。语本 晋 陶潜 《责子》诗:“ 通 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手锄良自勗,激劝亦已饶。畏彼梨栗儿,空资玩弄骄。”词语解释:梨颗 拼音:lí kē
亦作“棃颗”。 梨子。因其呈颗状,故称。 宋 曾巩 《和张伯常自郢中将及敝境先寄长句》:“棃颗玉腴含雨重,菊房金粉傍寒开。”词语解释:梨花香 拼音:lí huā xiāng
焰火的一种。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烟火》:“其街头车推担负者,当面放、大梨花、千丈菊;又曰:‘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统之曰烟火。”词语解释:梨花粉 拼音:lí huā fěn
指妇女化妆所用的粉。 唐 崔涂 《初识梅花》诗:“燕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词语解释:梨云梦 拼音:lí yún mèng
指梦境。用 唐 王建 梦见梨花云事典。 元 倪瓒 《题孙氏〈雪林小隐〉》诗:“翛然忽起梨云梦,不定仍因柳絮风。” 清 曹寅 《戏题西轩草木》诗:“飘来柳眼疑全笑,觉后梨云梦已空。”参见“ 梨花云 ”。
词语解释:梨花云 拼音:lí huā yún
《墨庄漫录》卷六引 唐 王建 《梦看梨花云歌》:“薄薄落落雾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瑶池 水光 蓬莱 雪,青叶白花相次发……落英散粉飘满空,梨花颜色同不同。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从梦中。无人为我解此梦,梨花一曲心珍重。”“梨花云”指梦中恍惚所见如云似雪的缤纷梨花。后用为状雪景之典。 元 岑安卿 《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空阶夜落雪一尺,起看万树梨花云。”参见参见“梨花梦”、“梨云梦”、“梨云”。词语解释:梨头 拼音:lí tóu
小梨。 宋 陆游 《东村》诗之二:“舍后携篮挑菜甲,门前唤担买梨头。”自注:“村人谓小梨为梨头。”词语解释:梨圈 拼音:lí quān
梨子去核后所做成的成圈形果脯。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乃旋炒银杏……梨圈。”词语解释:梨眉艾发 拼音:lí méi ài fà
眉发俱白。形容年高。 清 檗子 《聊斋志异侠女篇弹词》:“其子后来镜下芙蓉人及第,祖母尚梨眉艾髮寿而康。”词语解释:梨膏糖 拼音:lí gāo táng
用梨汁和蜜等制成的糖。有止咳作用。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有的人明明记得在某个角落还有件铁东西,及至因找不到而刚要发怒,才想起恰恰被自己已经换了梨膏糖吃。”词语解释:梨膏 拼音:lí gāo
(1).用梨汁和蜜制成的膏子,有止咳作用。
(2).“ 梨膏糖 ”的省称。 王统照 《号声·鬼影》:“除此之外,岸上还有两个黑衣老羊皮大袄的警察,以及卖梨膏的、卖干饽饽的几个小贩。”词语解释:梨肉 拼音:lí ròu
梨子皮和核之间的部分。亦指用此部分所制的果脯。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乃旋炒银杏……梨条、梨乾、梨肉。”词语解释:梨盖 拼音:lí gài
防葵的异名。《神农本草经》卷一“防葵味辛寒” 三国 魏 吴普 注:“房葵一名梨盖。”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防葵》。词语解释:梨板 拼音:lí bǎn
印板。旧时常用梨木刻板印书,故称。 清 沉维材 《〈四溟诗话〉跋》:“前 明 谢四溟 先生为 赵 藩重客,尝刊其全集以行世,迄今又二百餘年矣,梨板无存,日就湮没,良可惜焉。”词语解释:梨狗 拼音:lí gǒu
昆虫。蛹纺锤形。幼虫纺锤形,头小,黑色,躯干部乳白色,每节两侧各有一个生着短毛的瘤。成虫身体黑色,翅膀黑色或深灰色,半透明。幼虫吃果树的嫩芽、花蕾和叶片,危害梨树、苹果树等。又称星毛虫。词语解释:梨氓 拼音:lí méng
亦作“棃氓”。 黎民,民众。梨,通“ 黎 ”。《金石萃编·梁故侍中·始兴忠武王碑》:“公褰襜以化棃氓,张袖以纳夷狄。”词语解释:梨园行 拼音:lí yuán xíng
伶界,戏曲界。 田汉 《名优之死》第三幕:“我认得你,你是浑蛋,你是孬种,你是我们梨园行的仇敌!”词语解释:梨条 拼音:lí tiáo
用梨子所做的条状果脯。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乃旋炒银杏……梨条、梨乾、梨肉。”词语解释:梨庶 拼音:lí shù
亦作“棃庶”。 黎庶,百姓。梨,通“ 黎 ”。《隶释·汉桐柏淮源庙碑》:“棃庶赖祉,民用作颂。”《隶释·汉益州太守高颐碑》:“臣吏播举而悲叫,梨庶踊泣而忉怛。”词语解释:梨干 拼音:lí gān
梨子加工所制的果干。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盘卖乾菓子,乃旋炒银杏……梨条、梨乾、梨肉。”词语解释:梨园榜 拼音:lí yuán bǎng
旧时评比角色的人所列戏剧演员名次的榜文。 巴金 《家》九:“几位主持孔教会以‘拼此残年极力卫道’的重责自任的遗老也曾在报纸上大吹大擂地发表了梨园榜,点了某某花旦做状元呢。” 巴金 《家》二六:“你忘记了去年他们几个人发表梨园榜,点小旦 薛月秋 做状元,被高师的 方继舜 在《学生潮》上面痛骂了一顿?”词语解释:梨元 拼音:lí yuán
亦作“棃元”。 黎元,民众。梨,通“ 黎 ”。《隶释·汉沛相杨统碑》:“班化棃元,既清且寍。”词语解释:梨园戏 拼音:lí yuán xì
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福建省 闽南 方言地区及 台湾省 。分大小梨园。大梨园为成人班子,俗称老戏,又分为“上路”和“下南”两派。小梨园又叫“七子班”,为少年儿童班子。解放后三者合称“梨园戏”。基本曲调是南音( 福建 南曲)。主要伴奏乐器有嗳(唢呐)、品箫(横笛)、三弦、南琶、洞箫等。词语解释:梨园弟子 拼音:lí yuán dì zǐ
亦称“ 梨园子弟 ”。 1. 唐玄宗 时 梨园 宫廷歌舞艺人的统称。 唐 王昌龄 《殿前曲》之二:“胡部笙歌西殿头, 梨园 弟子和《凉州》。” 唐 孟迟 《过骊山》诗:“《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 梨园 弟子头。”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 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 梨园 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玄宗天子 移植於 沉香亭 前,与 杨贵妃娘娘 赏玩,詔 梨园 子弟奏乐。”
(2). 唐 以后泛指戏曲演员。 元 《月照庭·问花》套曲:“铅华满树添粧次,远胜梨园弟子。”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霞》:“藩府多梨园子弟,皆极一时之选,有贴旦名 珍儿 者,尤姣媚。”词语解释:梨园子弟 拼音:lí yuán zǐ dì
见“ 梨园弟子 ”。
词语解释:梨园弟子 拼音:lí yuán dì zǐ
亦称“ 梨园子弟 ”。 1. 唐玄宗 时 梨园 宫廷歌舞艺人的统称。 唐 王昌龄 《殿前曲》之二:“胡部笙歌西殿头, 梨园 弟子和《凉州》。” 唐 孟迟 《过骊山》诗:“《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 梨园 弟子头。”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 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 梨园 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玄宗天子 移植於 沉香亭 前,与 杨贵妃娘娘 赏玩,詔 梨园 子弟奏乐。”
(2). 唐 以后泛指戏曲演员。 元 《月照庭·问花》套曲:“铅华满树添粧次,远胜梨园弟子。”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霞》:“藩府多梨园子弟,皆极一时之选,有贴旦名 珍儿 者,尤姣媚。”词语解释:梨筒 拼音:lí tǒng
亦作“棃筒”。 古代焰火的一种。 明 杨循吉 《除夜》诗:“插籩皆柏叶,火戏有棃筒。”词语解释:梨窝 拼音:lí wō
见“ 梨涡 ”。
词语解释:梨涡 拼音:lí wō
亦作“ 梨窝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 胡澹庵 十年贬海外,北归之日,饮于 湘潭 胡氏 园,题诗云:‘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谓侍妓 黎倩 也。”后因以“梨涡”指酒涡。亦借指美女。 宋 朱熹 《宿梅溪胡氏客馆观壁间题诗自警》之二:“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生平。”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一声《河满》,人何堪,归见梨涡,谁能遣此。” 苏曼殊 《非梦记》:“此时,女郎红梨窝,生肃然欲退。”词语解释:梨花冻 拼音:lí huā dòng
即梨花春酒。因冬酿春熟,故称。 清 陈维崧 《金菊对芙蓉·惠山夜饮坐有姬人》词:“相逢满酌梨花冻,欢场闹打马抛毬。”词语解释:梨花简 拼音:lí huā jiǎn
演唱梨花大鼓所用的两片半月形金属片,多为铜制,演唱时,使相碰击发声以伴唱。《老残游记》第二回:“看那戏臺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老残游记》第二回:“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词语解释:梨花酿 拼音:lí huā niàng
即梨花春酒。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恰才立一朵海棠娇,捧一盏梨花酿,把我双送入愁乡醉乡。”参见“ 梨花春 ”。
词语解释:梨花春 拼音:lí huā chūn
酒名。因以梨花开时酿成,故名。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诗:“红袖织綾夸柿蔕,青旗沽酒趁梨花。”自注:“其( 杭州 )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清 孙枝蔚 《梨花酒》诗:“独坐长吟老杏边,梨花春熟杖无钱。” 清 钮琇 《觚賸·雪遘》:“命寺僧沽梨花春一石,相与日夕痛饮。”词语解释:梨花蜜 拼音:lí huā mì
蜂蜜的一种。蜂采梨花所酿之蜜。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蜂蜜》﹝集解﹞引 苏颂 曰:“ 雍 洛 间有梨花蜜,白如凝脂。”词语解释:梨花带雨 拼音:lí huā dài yǔ
语本 唐 白居易 《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带雨”原为形容 杨贵妃 泣下如雨时的姿容。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艳。《封神演义》第四回:“ 紂王 定睛观看,见 妲己 乌云叠鬢,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词语解释:梨花大鼓 拼音:lí huā dà gǔ
曲艺的一种。也叫山东大鼓。起源于 山东 农村,“梨花”为“犁铧”之音变,农民以犁铧碎片击拍伴唱。 清 末进入 济南 等城市,犁铧碎片改为两枚铜片或铁片。演唱时除书鼓外,另有三弦、四胡伴奏。曲调亦有所变化。《老残游记》第二回:“这説鼓书本是 山东 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説些前人的故事。”词语解释:梨花鼓 拼音:lí huā gǔ
即梨花大鼓。 许地山 《春桃》:“街上底灯虽然亮了,胡同口那卖酸梅汤的还像唱梨花鼓的姑娘耍着他的铜碗。”参见“ 梨花大鼓 ”。
词语解释:梨花大鼓 拼音:lí huā dà gǔ
曲艺的一种。也叫山东大鼓。起源于 山东 农村,“梨花”为“犁铧”之音变,农民以犁铧碎片击拍伴唱。 清 末进入 济南 等城市,犁铧碎片改为两枚铜片或铁片。演唱时除书鼓外,另有三弦、四胡伴奏。曲调亦有所变化。《老残游记》第二回:“这説鼓书本是 山东 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説些前人的故事。”词语解释:梨饤坐 拼音:lí dìng zuò
即飣座梨。席间用作摆设而暂不食用的梨子。 宋 朱松 《馈岁》诗:“儿痴元未识,但索梨飣坐。”词语解释:梨花枪 拼音:lí huā qiāng
亦作“棃花枪”。
(1).古代枪法的一种。相传创自 宋 名将 杨业 。《宋史·叛臣传下·李全下》:“ 杨氏 諭 郑衍德 等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今事势已去,撑拄不行。’”《三才图会·器用·梨花枪式》:“棃花枪者,以花一筒,繫於长鎗之首,临敌时用之,一发可远去数丈,人著其药即死,火尽鎗仍可以刺贼,乃军前第一火具也。”
(2).旧武器名。 明 徐渭 《侠客》诗:“燕尾茨菰箭,柳叶梨花枪。”词语解释:梨花板 拼音:lí huā bǎn
即梨花简。 柳杞 《长辈吴松明》:“他有多好的歌喉呵,他的一双梨花板敲得多清脆呵。”参见“ 梨花简 ”。
词语解释:梨花简 拼音:lí huā jiǎn
演唱梨花大鼓所用的两片半月形金属片,多为铜制,演唱时,使相碰击发声以伴唱。《老残游记》第二回:“看那戏臺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老残游记》第二回:“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词语解释:梨面 拼音:lí miàn
亦作“棃面”。 以刀划面。我国古代 匈奴 回鹘 等民族的风俗,凡遇大忧大丧,就用刀划脸,表示哀痛。梨,通“ 剺 ”。《后汉书·耿秉传》:“ 匈奴 闻 秉 卒,举国号哭,或至棃面流血。” 李贤 注:“棃即剺字。剺,割也。”词语解释:梨萌 拼音:lí méng
亦作“棃萌”。 梨,通“ 黎 ”;萌,通“ 氓 ”。黎民,民众。《隶释·汉太尉杨震碑》:“凡百棃萌,靡不欷歔垂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