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白棒 拼音:bái bàng
见“ 白棓 ”。
词语解释:白棓 拼音:bái bàng
亦作“ 白棒 ”。 大棍;大杖。《北史·王罴传》:“ 羆 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 羆 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唐 罗隐 《与招讨宋将军书》:“ 江 南水, 钟陵 火,缘 淮 饥, 汴 滑 以东螟,故无赖辈一食之不饱,一衣之不覆,则磨寸铁,挺白棒,以望朝廷姑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武士数十骑,背雕弧,荷白棓,晃耀填拥。” 章炳麟 《思乡原下》:“ 明 用 程 朱 之道,其小臣能极諫以干君怒,伏白棓、戴土囊而不悔,此所谓奇节也。”词语解释:三棒 拼音:sān bàng
佛家临济宗的公案。 义玄 至 黄檗山 参谒 希运 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临济录》。后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祖堂集·玄沙和尚》:“三棒愚痴不思议,浩浩溶溶自打之。”参见“ 当头棒喝 ”。
词语解释: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óu bàng hè
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驰,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棒”始于 宣鉴 ,“喝”始于 道一 。《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竪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书》云:‘作善降祥。’此定理也。为晚近人当头棒喝,实有明徵。” 袁鹰 《悲欢·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这声音如晴天霹雳,当头棒喝,使叛徒们心惊胆战,无地自容。”词语解释:赤棒 拼音:chì bàng
赤色的棒。古代大官出行,前导仪仗中兵器之一。《北齐书·王俨传》:“ 魏 氏旧制:中丞出,清道,与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遥住车,去牛,顿軛於地,以待中丞过,其或迟违,则赤棒棒之。” 唐 赵璘 《因话录·羽》:“时新造赤棒,头径数寸,固以筋漆,立之不仆,数五六当死矣。” 明 高启 《游侠篇》:“不畏赤棒吏,里閭自横行。” 清 桂馥 《札朴·赤棒》:“今督抚仪仗,皆有红杠,即古之赤棒也。”词语解释:铁棒 拼音:tiě bàng
亦作“ 铁棓 ”。 铁铸的棍棒。古代用作兵器。《六韬·军用》:“方首铁棓维朌,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弓弩如何近傍?铁棒浑似遮箭牌。”词语解释:五色棒 拼音:wǔ sè bàng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曹操 ﹞除 洛阳 北部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人撰《曹瞒传》:“ 太祖 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用以喻严刑峻法。 唐 李商隐 《有感》诗之一:“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宋 梅尧臣 《送馀干李少府》诗:“休将五色棒,欲取 洛阳 名。”词语解释:枷棒 拼音:jiā bàng
枷与杖。旧时的两种刑具。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枷棒》:“每栲讯囚人,先设枷棒,破平人家,不知其数。”词语解释:短棒 拼音:duǎn bàng
钓鱼人用来把钓得的鱼打昏或打死的一种棒
泛指不长的棒。例如:木棒;铁棒。词语解释:千钧棒 拼音:qiān jūn bàng
也称“金箍棒”。 明 吴承恩 所撰长篇小说《西游记》中 孙悟空 的兵器。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毛泽东 《和郭沫若同志》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词语解释:拳棒 拼音:quán bàng
泛指武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禁打架》:“公请教师,学习拳棒。”《老残游记》第七回:“其人少时--十四五岁,在 嵩山 少林寺 学拳棒。”京剧《猎虎记》第一场:“喜拳棒,爱交往,谁人不知俺 孙二郎 !”词语解释:悬棒 拼音:xuán bàng
曹操 除 洛阳 北部尉,造五色棒,悬门之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后以“悬棒”指严正执法。 唐 韦应物 《示从子河南尉班》诗:“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词语解释:花鼓棒 拼音:huā gǔ bàng
旧时 杭州 谓僧人为丧事人家作法乐时抛弄鼓棒。 元 李有 《古杭杂记》:“杭 州市 肆,有丧之家,命僧作为佛事……花鼓棒者,谓每举法乐,则一僧以三四鼓棒在手轮转抛弄,诸妇人竞观之以为乐。”词语解释:诃藜棒 拼音:hē lí bàng
武器名。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器械三》:“右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棆、曰杵、曰桿。有以铁裹其上者,人谓訶藜棒。”词语解释:使棒 拼音:shǐ bàng
弄棒习武。《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这人是个使棒的,姓 李 名 贵 ,浑名叫做 山东夜叉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马都头 问道:‘员外在哪里?’茶博士道:‘在里面使棒。’”词语解释:传棒 拼音:chuán bàng
即接力棒。接力赛跑时用的短棒,用木料或金属等制成。词语解释:限棒 拼音:xiàn bàng
差役在限期内未能完成任务而受的棒刑。《水浒传》第二三回:“那业畜势大难近,谁敢向前?我们为他,正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只捉他不得!”《水浒传》第四九回:“你倒将去请功,教我兄弟两个吃限棒。”词语解释:金箍棒 拼音:jīn gū bàng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 孙悟空 使用的兵器。《西游记》第三回:“ 悟空 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鎸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红楼梦》第五四回:“只见 孙行者 驾着斤斗云来了,看见九个魂,便要拿金箍棒打来。” 瞿秋白 《文艺杂著·猪八戒》:“‘你这怕变动的蠢货,我只有……’金箍棒一晃。”词语解释:镫棒 拼音:dèng bàng
古代一种棒形武器,其一端饰马镫形铜制品。后用作仪仗。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行仪卫》:“或执大斧者,胯剑者,执鋭牌者,持鐙棒者。”《三才图会·仪制四·镫杖》:“《宋朝会要》云:‘鐙棒,黑漆弩柄也。金铜为鐙状,饰其末,紫丝绦繫之。’ 元 制:朱漆竿上以金涂马鐙。今制为金龙首衔马鐙,贯於朱漆棒首,仍以金饰棒末。”词语解释:冰棒 拼音:bīng bàng
即冰棍。词语解释:蒲棒 拼音:pú bàng
口语∶香蒲的花穗,形状像棒子词语解释:吊棒 拼音:diào bàng
亦作“吊棒”。 调情。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 祥子 不在家, 小福子 是好朋友; 祥子 在家, 小福子 是,按照 虎妞 的想法,‘来吊棒!好不要脸!’”词语解释:顶棒 拼音:dǐng bàng
当铆钉加热后打平时用来顶住铆钉的钢件词语解释:十拷九棒 拼音:shí kǎo jiǔ bàng
谓严刑拷打。 元 郑庭玉 《后庭花》第二折:“待要你十拷九棒,万死千生,打杀这个射粮军,哥也,你可甚么那得甚福。”词语解释:踢枪弄棒 拼音:tī qiāng nòng bàng
犹言使枪弄棒。《何典》第九回:“众鬼都踢枪弄棒到后北监门口。”词语解释:马棒 拼音:mǎ bàng
打马的短棍。《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他説外国话,标下也学着説外国话对答他,并没有説错甚么。他抢过马棒,就是一顿。”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一章:“可怜的 郭世富 说什么呢?他挨过国民党的马棒。”词语解释:骨棒 拼音:gǔ bàng
犹骨骼。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购马》:“若于羣中挑买,有论毛色、脚力、骨棒、德性之不同。”词语解释:魔棒 拼音:mó bàng
神话故事中能使一切发生奇异变化的指挥棒。 秦牧 《艺海拾贝·譬喻之花》:“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词语解释:杠棒 拼音:gàng bàng
较粗的棍棒,是一种抬物的工具。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六年前,我和我爹在 烟台 码头上当装卸工……我一见爹活活被鬼子折磨死,肺都气炸了,操起一根杠棒就奔鬼子打去。”《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铁锨镐头迸火花,小车杠棒一齐上,一鼓作气拿下五百亩‘人造梯田’。”词语解释:杓棒 拼音:sháo bàng
古时击球用的头部弯曲的棍棒。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正末做打毬门科][唱]……“你可便看我结束头巾砌珍珠……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毬落,晓星疎。”词语解释:杆棒 拼音:gǎn bàng
用作兵器的木棒。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话儿不提朴刀桿棒,长枪大马。”《水浒传》第一○二回:“﹝ 王庆 ﹞分开众人,向 贺吉 取了桿棒,脱了汗衫,拽扎起裙子,掣棒在手。”《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朝登紫陌,一条桿棒作朋儔;暮宿邮亭,壁上孤灯为伴侣。”词语解释:杀威棒 拼音:shā wēi bàng
(1).旧时犯人收监前,常先施以棒打,使其慑服,称“杀威棒”。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折:“别过枷梢来,打三下杀威棒。”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二折:“旧规犯人入牢,先吃三十杀威棒。”《水浒传》第九回:“ 太祖武德皇帝 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
(2).泛指逼人慑服的殴打。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当初 赵 家姐姐劝我不听,果然进的门来,打了我五十杀威棒。”《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説声未毕, 韦氏 已到,按在地上,先打三百杀威棒。”亦称“ 杀威棍 ”。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三折:“牢子云:‘入牢先吃三十杀威棍。’”《说唐》第七回:“凡有解到罪人,先打一百杀威棍,十人解进,九死一生。” 沉从文 《新与旧》:“尤其是那四十下杀威棍,对于一个刽子手似乎更有意义。”词语解释:铁链夹棒 拼音:tiě liàn jiā bàng
古代兵器名。形制如打麦用的连枷。《武备志·军资乘·铁链夹棒》:“铁链夹棒,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於自上击下。”词语解释:当头棒 拼音:dāng tóu bàng
犹言当头棒喝。 茅盾 《路》十一:“他只觉得这次新袭来的暴风雨似的斗争恰好是苦闷到绝处的他的一下当头棒。” 赵树理 《三里湾·出题目》:“ 有翼 挨了这么一下当头棒,觉着别的团支委和人谈思想不是这样的态度。”词语解释:村棒棒 拼音:cūn bàng bàng
见“ 村村棒棒 ”。
词语解释:村村棒棒 拼音:cūn cūn bàng bàng
匆忙急迫貌。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甚勾当,来来往往,张张狂狂,村村棒棒?” 元 王世甫 《耍孩儿·贩茶舡》套曲:“看了他村村棒棒,怎和他等等潜潜。”亦省作“ 村棒棒 ”。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三折:“舌剌剌,言十妄九;村棒棒,呼么喝六。”词语解释:当头一棒 拼音:dāng tóu yī bàng
(1).比喻给人以严重警告或打击。《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寳玉 ﹞一闻那僧问起玉来,好像当头一棒,便説道:‘你也不用银子了,我把那玉还你罢。’” 清 薛雪 《一瓢诗话》:“此言不特论书,直与学者当头一棒。”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 孔子 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的坐着。” 秦牧 《艺海拾贝·河汊错综》:“假如在我们观念上‘情节总是这样固定的’,川剧、淮剧、潮剧就会狠狠地给我们当头一棒。”参见“ 当头棒喝 ”。
(2).比喻直截了当,毫不含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七章:“譬如《红楼梦》与《水浒传》,所激动的观众情绪,完全不同。在《水浒传》,是强烈的多,作者所用的是‘当头一棒’的手段。”
词语解释: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óu bàng hè
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驰,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棒”始于 宣鉴 ,“喝”始于 道一 。《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竪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书》云:‘作善降祥。’此定理也。为晚近人当头棒喝,实有明徵。” 袁鹰 《悲欢·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这声音如晴天霹雳,当头棒喝,使叛徒们心惊胆战,无地自容。”词语解释:杖棒 拼音:zhàng bàng
棍棒。《周书·泉企传》:“ 企 令 仲遵 率五百人出战……矢尽,以杖棒扞之,遂为流矢中目,不堪復战。”词语解释:村村棒棒 拼音:cūn cūn bàng bàng
匆忙急迫貌。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甚勾当,来来往往,张张狂狂,村村棒棒?” 元 王世甫 《耍孩儿·贩茶舡》套曲:“看了他村村棒棒,怎和他等等潜潜。”亦省作“ 村棒棒 ”。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三折:“舌剌剌,言十妄九;村棒棒,呼么喝六。”词语解释:槌棒 拼音:chuí bàng
敲打用的木棒,大多一头较大或呈球形。《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槌棒上天,总有一头落地。”词语解释:闷棒 拼音:mèn bàng
闷棍。方言谓暗中打人或背地整人为“打闷棒”。 沙汀 《幺木匠的故事》:“这一闷棒把 幺木匠 打昏了,赶过场又来找我。”参见“ 闷棍 ”。
词语解释:闷棍 拼音:mèn gùn
(1).古兵器名。《宣和遗事》前集:“﹝巡兵﹞手持着闷棍,腰掛着环刀,急奔 师师 宅。”《西游记》第九七回:“众贼欢喜,齐了心,都带了短刀、蒺藜、拐子、闷棍、麻绳、火把,冒雨前来。”《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抄总儿一句话:要我的天灵盖,着闷棍敲。”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一定是你在 商 朝的 纣王 的时候,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闷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
(2).比喻暗中的打击或突然的打击。 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于是从今年起,我就不大做这样的短文,因为对于同人,是回避他背后的闷棍,对于自己,是不愿做开路的呆子,对于刊物,是希望它尽可能的长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九:“ 潘宏福 不知道父亲为啥突然给他这一闷棍,他不高兴地嘟着嘴,不再吭声了。”词语解释:连棒 拼音:lián bàng
见“ 连梃 ”。
词语解释:连梃 拼音:lián tǐng
古代一种守城武器。《墨子·备城门》:“二步置连梃、长斧、长椎各一物。”梃,一本作“ 挺 ”。《通典·兵五》:“连梃,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太平御览》卷三三七引此作“连棒”。词语解释:黄桑棒 拼音:huáng sāng bàng
硬木棍。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一顿黄桑棒,打的就发昏。”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舒着一双黑爪老,掿着一条黄桑棒。”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再踏着我这门呵,我决打三百黄桑棒。”词语解释:丧棒 拼音:sāng bàng
指出葬时孝子拄的棒子词语解释:梃棒 拼音:tǐng bàng
棍棒。 邹鲁 《河南举义》:“是役各省同志虽多,以 河南 人最为勇猛,如 张国威 等,各以梃棒冲锋。”词语解释:棍棒 拼音:gùn bàng
棍子和棒的总称。可用作器械体操用具或武术器械等。古时多用作武器。《水浒传》第十四回:“﹝ 晁盖 ﹞夺过士兵手里棍棒,劈头劈脸便打。”《水浒传》第三四回:“那一百四五十军汉、寨兵,各执着缨枪棍棒,腰下都带短刀利剑。”词语解释:擀面棒 拼音:gǎn miàn bàng
亦称“ 擀麵杖 ”。 用来压碾面团使薄而平的圆棒。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一:“等老板捏着擀面棒气呼呼地打来时,他已三口吃完了一个。”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六:“ 永生 见大叔搬过面板,又拿擀面杖,忙说:‘大叔,别麻烦啦,这糟扰得你就够呛啦!’”词语解释:搅棒 拼音:jiǎo bàng
供搅拌(如从前制造肥皂时)用的一端带十字架的棒
杆或棒或桨状物,用于搅拌物品(如泥状食品)词语解释:捍棒 拼音:hàn bàng
棍棒。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 熙寧 ﹞五年八月,别立定人数为额,令教习弩、鎗、刀、摽、牌、捍棒。”词语解释:接力棒 拼音:jiē lì bàng
(1).接力赛跑时使用的短棒,用木料或金属制成。
(2).喻指前人留下的任务。 宋庆龄 《把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担当起来》:“现在革命的道路还很长,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这就要求我们的下一代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准备把革命的接力棒接过来,奔向胜利的终点。” 陈原 《社会语言学》5.6:“这时, 美国 另一个人类学语言学家 沃尔夫 ,接过了 萨丕尔 的接力棒。”词语解释:杵棒 拼音:chǔ bàng
棍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作脚步蘸立,为驱捉视听之状。”词语解释:撬棒 拼音:qiào bàng
作撬动的铁棍或钢棍,通常一头尖或两头尖,或一头成刃形词语解释:火棒 拼音:huǒ bàng
(1).游艺用的短棒,一端钉有许多层布,成球形,蘸上酒精,点着后在黑暗处挥舞,使火光呈各种曲线形。
(2).方言。热闹;旺盛。 曹禺 《日出》第三幕:“我刚在班子混事的时候,事由儿多‘火棒’。”词语解释:炭精棒 拼音:tàn jīng bàng
用炭和石墨制成的棒状制品。用作弧光灯、电池等电器中的电极。词语解释:炭棒 拼音:tàn bàng
含有少量硝石的小炭精棒或木炭棒,点燃后用来开裂玻璃词语解释:拨火棒 拼音:bō huǒ bàng
拨弄炉火的短棒。喻挑拨者。 茅盾 《子夜》九:“他已经尽了他的职务,努力为大局计,在作和事老,不作拨火棒。”词语解释:拐棒 拼音:guǎi bàng
(~儿)弯曲的棍子。词语解释:指挥棒 拼音:zhǐ huī bàng
(1).乐队指挥、交通警等指挥用的小棒。 艾青 《小泽征尔》诗:“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 周立波 《李大贵观礼》:“交通警察出现了,他用指挥棒虚晃几下,叫人闪开。”
(2).比喻号令和旨意。多用为贬义。词语解释:哗楞棒 拼音:huá léng bàng
亦作“ 哗啦棒 ”。 一种儿童玩具。一根小棒连结一个空球体,球体内有小珠,摇动时即发出哗楞声。 刘宝瑞 郭全宝 《活动之家》:“小妹妹别哭,给你哗楞棒。”《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现在都成了纸上的东西,成了小孩手里的哗啦棒!”词语解释:哗啦棒 拼音:huā lā bàng
见“ 哗楞棒 ”。
词语解释:哗楞棒 拼音:huá léng bàng
亦作“ 哗啦棒 ”。 一种儿童玩具。一根小棒连结一个空球体,球体内有小珠,摇动时即发出哗楞声。 刘宝瑞 郭全宝 《活动之家》:“小妹妹别哭,给你哗楞棒。”《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现在都成了纸上的东西,成了小孩手里的哗啦棒!”词语解释:哭丧棒 拼音:kū sang bàng
亦称“ 哭丧棍 ”。 旧时出殡时孝子所持的哀杖。亦用来贬称其他棍棒,以诟骂持棒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 言夫人 忽发奇想,叫人到冥器店里定做了一百根哭丧棒。” 陈登科 《活人塘》十八:“我死了连一根哭丧棒也没人拿。”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十章:“天亮以后, 欢喜 穿起白孝衫,拿着哭丧棍儿,向四邻叩头报丧。”《西游记》第二七回:“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辞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八:“我在街上一见着红头阿三手里的哭丧棒,总感觉得上面萃集着 印度 的悲哀与 中国 的羞辱。”词语解释:哨棒 拼音:shào bàng
行路防身的长木棍。《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拿了哨棒,三个出酒店前来作别。”词语解释:讨饭棒 拼音:tǎo fàn bàng
即讨吃棍。《中国歌谣资料·曾记那年闹灾荒》:“哇哇叫,泪汪汪,一家大小拿起讨饭棒。”参见“ 讨吃棍 ”。
词语解释:讨吃棍 拼音:tǎo chī gùn
讨饭用的打狗棍。又叫叫花棍。 赵树理 《邪不压正》四:“他一进门, 安发 见他连棍子也不拄了,就向他说:‘伙计!这会可算把你那讨吃棍丢了?’” 王子硕 《评工会上》:“要是大家都像你 存元 这样,都怕比别人多出一把力,那就只好拿起讨吃棍要饭吧!”词语解释:刺枪使棒 拼音:cì qiāng shǐ bàng
见“ 刺枪弄棒 ”。
词语解释:刺枪弄棒 拼音:cì qiāng nòng bàng
指练习武艺。 元 张国宾 《薛仁贵》楔子:“俺那孩儿 薛驴哥 ,不肯做这庄农的生活,每日则是刺枪弄榛,习什么武艺。”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一折:“哥哥,你这等刺枪弄棒,争交赌筹,每日出来瞒着父亲,你可怎生支持也。”《水浒传》第二回:“ 东京 开封府 汴梁 宣武军 ,有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 高 ,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亦作“ 刺枪使棒 ”。《水浒传》第二回:“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词语解释:刺枪弄棒 拼音:cì qiāng nòng bàng
指练习武艺。 元 张国宾 《薛仁贵》楔子:“俺那孩儿 薛驴哥 ,不肯做这庄农的生活,每日则是刺枪弄榛,习什么武艺。”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一折:“哥哥,你这等刺枪弄棒,争交赌筹,每日出来瞒着父亲,你可怎生支持也。”《水浒传》第二回:“ 东京 开封府 汴梁 宣武军 ,有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 高 ,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亦作“ 刺枪使棒 ”。《水浒传》第二回:“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词语解释:电棒 拼音:diàn bàng
方言。即电筒。 赵树理 《三里湾·治病竞赛》:“两个青年听到这个消息,都要去看, 范登高 只好把电棒给了 灵芝 。” 沙汀 《酒后》:“保长冷冷地抵塞说:‘把电棒照起嘛!’”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一章:“ 邓军 膝上铺着一小张 龟城 的地图,手里握着一支过去缴获来的 美国 的緑皮电棒,一时照照地图,一时瞅瞅手腕上的指北针。”词语解释:玉茭棒 拼音:yù jiāo bàng
方言。玉米。 俞林 《在太行山上》:“来的是一支‘运输队’,三个中年妇女,两个十来岁的孩子,赶着两头毛驴,把‘前方’收下的玉茭棒运回到‘后方’去。”词语解释:孟青棒 拼音:mèng qīng bàng
唐 代人名。借指打犯人的刑棍。《新唐书·酷吏传·侯思止》:“ 思止 本人奴,言语俚下,尝按 魏元忠 ,让曰:‘亟承 白司马 ,不尔受 孟青 。’ 洛阳 有 白司马坂 ,将军有 孟青棒 ,即杀 琅邪王 冲 者。”词语解释:狼牙棒 拼音:láng yá bàng
古兵器名。用坚重之木为棒,长四五尺,上端长圆如枣,遍嵌铁钉,形如狼牙。 宋 曾公亮 《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棆,曰杵,曰桿。植钉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右壁厢一个青脸獠牙,朱红头髮,手拿着狼牙棒。”《水浒传》第三四回:“﹝ 秦明 ﹞祖是军官出身,使一条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有的在演习单刀或双刀,有的在演习枪法,有的在演习狼牙棒。”词语解释:硬棒棒 拼音:yìng bàng bàng
结实。 老舍 《宝船》第三幕:“见了面,我一看,你的脸蛋红朴朴的,眼睛亮堂堂的,腰板儿直溜溜的,胳臂硬棒棒的,我就拉着你走!” 郭澄清 《大刀记》第八章:“从 雒家庄 的民兵中,挑选了几位硬棒棒的小伙子,参加了他们的行列。”词语解释:硬棒 拼音:yìng bàng
见“ 硬帮 ”。
词语解释:硬帮 拼音:yìng bāng
亦作“ 硬梆 ”。亦作“ 硬棒 ”。
(1).强硬;坚硬。《醒世姻缘传》第三二回:“这驛丞可也硬帮。常时没听的驛丞敢打人。” 端木蕻良 《朱刀子》:“ 朱老五 是个硬帮的人,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老舍 《神拳》第一幕:“ 高秀才 :‘完了!完了!土恶霸难斗,洋恶霸万万斗不得!’ 高永义 :‘完不了!三哥,你硬棒点!’”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咱们共产党员得不怕碰钉子,越碰越硬梆,碰成个铁头就什么都不怕啦。”
(2).结实。 老舍 《骆驼祥子》一:“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娘年纪大了,身子倒还算硬棒,家里大小事体全靠娘一个人维持。”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十二章:“单干户没牲口的,牲口不硬帮的,不是犁得粗糙,就是种得粗糙。怎能多打粮食?” 李季 《玉门儿女出征记》诗一八:“一号机坏了换二号,二号的柴油机也不硬梆。”词语解释:夹枪带棒 拼音:jiā qiāng dài bàng
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叶文玲 《篱下》:“教她心气不顺的就是姐妹俩刚才夹枪带棒的话哪:什么‘这年头没白吃食的,不劳而获想上门找便宜?没那个道道!’”词语解释:夹棒 拼音:jiā bàng
即夹棍。 清 李渔 《怜香伴·搜挟》:“还不直招,取夹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