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山椒 拼音:shān jiāo
(1).山顶。 汉武帝 《李夫人赋》:“惨鬱鬱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於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文选·谢庄〈月赋〉》:“ 洞庭 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 李善 注:“山椒,山顶也。” 元 汤式 《天净沙·小景》曲:“翠岧嶢天近山椒,緑蒙茸雨涨溪毛,白靉靆云埋树腰。” 清 顾炎武 《劳山歌》:“何时结屋倚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2).即花椒。词语解释:胡椒 拼音:hú jiāo
常绿灌木。茎蔓生。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果实球形,黄红色,干后变黑色,叫“黑胡椒”,去皮后叫“白胡椒”。原产热带 亚洲 ,我国南方有栽培。果实可做香辛调味品(胡椒粉),亦可入药。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胡椒。出 摩伽陁国 ,呼为味履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胡椒》:“胡椒,今南番诸国及 交趾 、 滇 南、 海南 诸地皆有之。”词语解释:颂椒 拼音:sòng jiāo
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用椒柏酒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谓之“颂椒”。 唐 杜甫 《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诗:“颂椒添讽咏,禁火卜欢娱。” 仇兆鳌 注:“颂椒,属正月。”词语解释:桂椒 拼音:guì jiāo
肉桂及山椒。泛指高级香料。《尸子》卷下:“ 楚 人卖珠於 郑 者,为木兰之櫝,薰以桂椒,缀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 人买其櫝而还其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桂椒木兰,蘗离木杨,樝梸梬栗,橘柚芬芳。”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词语解释:申椒 拼音:shēn jiāo
香木名。即大椒。《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王逸 注:“申,重也。椒,香木也。” 姜亮夫 校注:“申椒,大椒也。”《汉书·扬雄传上》:“棍申椒与菌桂兮,赴江湖而沤之。” 明 夏完淳 《咏怀》之一:“申椒挺葳蕤,秋霜来悴之。”参见“ 大椒 ”。
词语解释:大椒 拼音:dà jiāo
(1).花椒。《尔雅·释木》:“檓,大椒。” 郝懿行 义疏:“《尔雅》之檓大椒,即秦椒矣。秦椒,今之花椒。”
(2).辣椒的俗称。词语解释:芳椒 拼音:fāng jiāo
植物名。椒实多而香,故名“芳椒”。古人用之和泥以涂壁,谓取其温暖芳香。《楚辞·九歌·湘夫人》:“蓀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 晋 成公绥 《椒华铭》:“嘉哉芳椒,载繁其实。”词语解释:焚椒 拼音:fén jiāo
指皇后被杀。椒房, 汉 殿名,皇后所居。后亦借指皇后。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辽 萧后 骚雅缠绵,焚椒最惨。”词语解释:蜀椒 拼音:shǔ jiāo
落叶灌木,产于 蜀 中,又称巴椒、川椒。果实光黑,肉厚皮皱,腹里白,气味辛辣,可作香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蜀椒》:“蜀椒肉厚皮皱,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词语解释:橙椒 拼音:chéng jiāo
橙皮与椒类配合制成的调味佐料。 宋 陆游 《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诗:“喜看缕膾映盘箸,恨欠斫蟹加橙椒。”词语解释:榆椒 拼音:yú jiāo
榆叶嫩芽。因形似椒,故称。 金 冯延登 《春雨》诗之二:“已见鹅黄匀柳麦,更看檀紫上榆椒。” 金 元好问 《官园探梅同康显之赋》诗:“柳麦榆椒寂寞边,儘饶梅事得春偏。”词语解释:椒椒 拼音:jiāo jiāo
安徽 桐城 人呼“叔叔”为“椒椒”。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 桐城 土俗呼‘叔叔’为‘椒椒’。其时族弟 曾敞 编修,乡试分房,有叔某为 大兴 县丞,遵例迎送。榜后,门生有献狐裘二袭者。 映沙 赋诗嘲之云:‘恩旨分房第一遭,马前迎送有椒椒。《鹿鸣》宴罢怀银器,虎榜人来揑纸包。’”词语解释:握椒 拼音:wò jiāo
《诗·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貽我握椒。” 郑玄 笺:“女乃遗我一握之椒,交情好也。”后以指男女间持赠表示爱情的礼物。《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汉 陈琳 《神女赋》:“申握椒以貽予,请同宴乎奥房。”词语解释:青椒 拼音:qīng jiāo
辣椒的一种。 明 宋诩 等《竹屿山房杂部·汤部·青脆梅汤》:“青消梅一斤十二两,甘草生末四两……青椒三两,红椒半两。”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乡下没什么好吃的,我就从地里摘了点韭菜,芹菜,擘兰,黄瓜,青椒,豇豆,这点东西--”词语解释:地椒 拼音:dì jiāo
我国北方的一种蔓生草本植物。 元 马祖常 《北行》诗:“雨餘雷菌长,秋入地椒芬。”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地椒》:“地椒出北地,即蔓椒之小者,贴地生叶,形小,味微辛。土人以煑羊肉食,香美。”词语解释:汉椒 拼音:hàn jiāo
蜀 椒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蜀椒》。词语解释:岩椒 拼音:yán jiāo
山顶。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凌石菌以开营,拒巖椒而峻垒。” 陈熙晋 注引《释名》:“山顶曰冢,亦曰巔,亦曰椒。”词语解释:浮椒 拼音:fú jiāo
满饮用椒所浸的香酒。旧时以为服之能令人身轻耐老。 唐 黄滔 《贺正启》:“伏以司鷄殷朔,建虎尧辰,仙人则饮柏延龄,词客则浮椒献颂。”词语解释:海椒 拼音:hǎi jiāo
方言。辣椒。 郭沫若 《宿楚雄》诗:“海椒户户红成串,多彩欣看百货駢。”《人民日报》1960.1.28:“走进院里,看见几个老人围着一堆海椒,一面摘海椒,一面哈笑连天的摆龙门阵。”词语解释:花椒 拼音:huā jiāo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上有刺,果实球形,暗红色,种子黑色,可以做调味的香料,也供药用。亦指这种植物的种子。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神游》:“妇女儿童摘花椒,拾橡实,捡榛子。”词语解释:秉椒 拼音:bǐng jiāo
指《诗·陈风》中的《东门之枌》。因诗中有“貽我握椒”句,故称。 南朝 宋 鲍照 《拟〈青青陵上柏〉》诗:“舆童唱《秉椒》,櫂女歌《采莲》。”词语解释:苭椒 拼音:yǎo jiāo
草长貌。词语解释:茅椒 拼音:máo jiāo
用茅草做顶、椒泥涂壁的房屋。《新唐书·隐逸传·武攸绪》:“盘桓 龙门 、 少室 间,冬蔽茅椒,夏居石室。”《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 攸绪 遂优游巖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如一山林之士。”词语解释:丹椒 拼音:dān jiāo
即花椒。木本,果实红色,因称。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紫兰丹椒,施和必节。” 晋 左思 《蜀都赋》:“或丰緑荑,或蕃丹椒。”《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二》:“緑荑带长路,丹椒重紫荆。”词语解释:单椒 拼音:dān jiāo
孤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华不注山 ﹞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 清 姚鼐 《偕一青仲郛应宿登城北小山至夜作》诗:“餘照在单椒,暝色生林下。” 清 赵翼 《游雪崖洞甲秀楼诸胜》诗:“独思单椒秀泽满天下,何限玲瓏洞壑仙灵守。”词语解释:郭椒 拼音:guō jiāo
古代良牛名。《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汉 桓谭 《新论》:“夫畜生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故马称驊騮、驥騄,牛誉郭椒、丁櫟。”词语解释:隅椒 拼音:yú jiāo
山角与山顶。 明 徐渭 《缇芝赋》:“既登览乎隅椒,復临泛乎汪洋。”词语解释:引椒 拼音:yǐn jiāo
谓服毒。椒,蜀椒,又名巴椒,辛热有毒。《魏书·酷吏传·高遵》:“ 遵 恨其妻,不与诀,别处沐浴,引椒而死。”词语解释:柿子椒 拼音:shì zi jiāo
辣椒的一个品种。果实近球形,略扁,表面有纵沟,形似柿子。味不很辣,略带甜味,是普通蔬菜。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词语解释:楜椒 拼音:hú jiāo
同“ 胡椒 ”。 多年生藤本植物。词语解释:辣椒 拼音:là jiāo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状披针形,花白色。原产于 南美洲 热带地区,引入我国后普遍栽培。又名番椒、大椒。果实青色,成熟后变成红色;一般都有辣味,主要供食用,也可以入药。词语解释:层椒 拼音:céng jiāo
高山之颠。 清 赵翼 《高黎贡山歌》:“至今渐成康庄坦,早有结屋层椒青。”词语解释:番椒 拼音:fān jiāo
中医药上称辣椒为番椒。参见“ 辣椒 ”。
词语解释:辣椒 拼音:là jiāo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状披针形,花白色。原产于 南美洲 热带地区,引入我国后普遍栽培。又名番椒、大椒。果实青色,成熟后变成红色;一般都有辣味,主要供食用,也可以入药。词语解释:开口椒 拼音:kāi kǒu jiāo
唐 朝监察御史的俗称。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风宪》:“其里行员外试者,俗名为合口椒,言最有毒。监察为开口椒,言稍毒。”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唐 贾忠言 撰《御史本草》,以里行为合口椒,最有毒;监察为开口椒,微毒。”词语解释:山鸡椒 拼音:shān jī jiāo
樟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有香气。春季开花,黄色。果实小球形,熟时黑色。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可提取香精。果实入药,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词语解释:合口椒 拼音:hé kǒu jiāo
俗以合口椒有毒,能杀人。见《本草纲目·果四·蜀椒》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名医别录》。 唐 时以言官弹劾人,常致人以死地,故时人称御史为“合口椒”。《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引 唐 韩琬 《御史台·贾言忠》:“ 唐 贾言忠 撰《监察本草》云:‘……里行及试员外者,为合口椒,最有毒。监察为开口椒,毒微歇。’”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殿中为副端,又曰开口椒,监察为合口椒。”词语解释:大椒 拼音:dà jiāo
(1).花椒。《尔雅·释木》:“檓,大椒。” 郝懿行 义疏:“《尔雅》之檓大椒,即秦椒矣。秦椒,今之花椒。”
(2).辣椒的俗称。词语解释:秦椒 拼音:qín jiāo
即花椒。以产于 秦 地,故名。《山海经·北山经》:“ 景山 ,南望 盐贩之泽 ,北望 少泽 ,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秦椒》:“秦椒,花椒也。始产于 秦 ,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九月·时品》:“新黄米包红枣作煎糕,蕎麦麵和 秦 椒压合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