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楂楂 拼音:zhā zhā
象声词。鹊鸣声。 唐 韩愈 《杂诗》之二:“鹊鸣声楂楂,乌噪声擭擭。” 宋 苏轼 《异鹊》诗:“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楂。” 清 刘大櫆 《观化》:“一物之声,声各声也……鸟声之交交也,鹊声之楂楂也。”词语解释:榠楂 拼音:míng chá
亦作“ 榠查 ”。亦作“ 榠樝 ”。 果木名。落叶乔木。果实亦名榠楂,味涩,可入药。《南史·到彦之传》:“ 王敬则 执榠查,以刀子削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部·榠楂》﹝集解﹞引 苏颂 曰:“榠楂木、叶、花、实酷类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黄色。辨之惟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此则榠楂也。可以进酒去痰。”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则红熟烂如泥而可食。” 宋 王安石 《示安大师》诗:“踞堂俯视何所有,窈窕樛木垂榠樝。”词语解释:行楂 拼音:xíng zhā
流动的竹筏或木排。 南朝 梁 何逊 《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诗:“游鱼上急水,独鸟赴行楂。” 唐 刘禹锡 《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有作》诗:“跳鳞避举网,倦鸟寄行楂。”词语解释:古楂 拼音:gǔ zhā
见“ 古槎 ”。
词语解释:古槎 拼音:gǔ chá
亦作“ 古楂 ”。 古旧的木筏。 隋 江总 《山庭春日》诗:“古槎横近涧,危石耸前洲。” 唐 王昌龄 《河上老人歌》:“河上老人坐古槎,合丹只用青莲花。” 唐 王维 《鸬鹚堰》诗:“独立何褵褷,衔鱼古楂上。”楂,一本作“ 查 ”。词语解释:乘楂 拼音:chéng zhā
见“ 乘槎 ”。
词语解释:乘槎 拼音:chéng chá
亦作“ 乘楂 ”。 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 蜀 郡访 严君平 则知之。”后至 蜀 ,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时。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艺文类聚》卷八引“查”作“楂”。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也载有类似的传说: 汉 张骞 奉命出使 西域 等 河 源,乘槎经月,到一城市,见有一女在室内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后带回织女送给他的支机石。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况復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飇道阻, 蓬莱 无可到之期。” 宋 苏轼 《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乘槎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 清 孔尚任 《岸桴记》:“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后用以比喻奉使。 唐 杜甫 《有感》诗之一:“乘槎断消息,无处觅 张騫 。” 清 汪懋麟 《得舟次二只琉球使还消息》诗之一:“闻道乘槎客,安流实快哉。” 清 黄遵宪 《远归》诗:“且图傍岸牵舟住,竞説乘槎犯斗还。”参见“ 星槎 ”、“ 浮槎 ”。词语解释:蜡楂 拼音:là zhā
见“ 蜡渣 ”。
词语解释:蜡渣 拼音:là zhā
(1).亦作“ 蜡查 ”、“ 蜡楂 ”。蜡经过提取后剩下的渣子。色白或黄。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一折:“但听一声催战鼓,脸皮先似蜡渣黄。”《金瓶梅词话》第五回:“ 王婆 当时就地扶起 武大 来,见他口裡吐血,面皮蜡楂也似黄了。”《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回:“那 雪娥 諕的脸蜡查也似黄了。”
(2).白蜡虫分泌的未经分炼的蜡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虫白蜡》:“其虫大如蟣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粘於嫰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则剥取,谓之蜡渣。”词语解释:木楂
木桩。比喻痴呆的人词语解释:柴楂 拼音:zhài zhā
木栏,栅栏。《管子·山国轨》:“握以下者为柴楂,把以上者为室奉,三围以上为棺槨之奉。”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孙诒让 曰:“‘楂’当为‘柤’之俗。《説文·木部》‘柤,木闲也’, 徐鍇 《繫传》‘闲,阑也’,‘柴者,栈也’……《淮南子·道应训》云‘柴 箕子 之门’,柴、柤皆以细木为阑闲,故竝举之。”词语解释:鼠楂 拼音:shǔ zhā
山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山楂》。词语解释:黑楂楂 拼音:hēi zhā zhā
形容胡子浓密粗硬。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 老阎 用力地吸了一口气,左手扼着黑楂楂的下巴。”词语解释:毛楂楂 拼音:máo zhā zhā
毛发短而硬貌。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黑老蔡 ﹞脸儿黑不溜、笑迷迷、连鬓胡子毛楂楂的。”词语解释:牙楂 拼音:yá zhā
见“ 牙槎 ”。
词语解释:牙槎 拼音:yá chá
亦作“ 牙楂 ”。
(1).丫叉。树木分枝处。 宋 欧阳修 《于刘功曹家见女奴弹琵琶》诗:“啄木不啄新生枝,惟啄牙楂枯木腹。”
(2).瘦削貌。词语解释:忔楂 拼音:yì zhā
象声词。《金瓶梅词话》第八七回:“説犹未了, 武松 把刀子忔楂的插在桌子上。”词语解释:山楂 拼音:shān zhā
亦作“ 山樝 ”。亦作“ 山查 ”。 果树名。落叶乔木,叶近卵形,花白色。其果实小球形,比山里红略小,熟时深红,有小斑点,味酸,可食,亦入药。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山楂种二,京产者小而甜,外来者大而酸,可以捣糕,可糖食。” 清 赵翼 《自幸》诗:“偶然食肉仍愁胀,熬熟山查候饭餘。”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山楂》。词语解释:猴楂 拼音:hóu zhā
见“ 猴查 ”。
词语解释:猴查 拼音:hóu zhā
亦作“ 猴楂 ”。 山楂的别名。《西京杂记》卷一:“初修 上林苑 ,羣臣远方各献名果……查三:蛮查、羌查、猴查。”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山楂》:“赤爪子、鼠楂、猴楂、茅楂……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词语解释:瘙楂 拼音:sào zhā
榠樝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榠樝》:“蛮樝、瘙樝、木李、木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