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舟楫 拼音:zhōu jí
亦作“ 舟檝 ”。
(1).《诗·卫风·竹竿》“檜楫松舟” 毛 传:“楫所以櫂舟,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后以“舟楫”泛指船只。《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国东有 河 、 薄洛 之水,与 齐 、 中山 同之,而无舟檝之用。” 唐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明 何景明 《咏怀》之五:“江湖多风涛,舟檝不可保。”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疏凿巨石,始通舟楫。”
(2).指行船。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一节:“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
(3).船桨。《楚辞·九章·惜往日》:“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4).指船夫。 宋 曾巩 《道山亭记》:“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5).比喻宰辅之臣。《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夫 有唐 所以巍巍, 重华 所以恭己…… 汉高 所以应天,未有不致羣贤为六翮,託豪杰为舟楫者也。” 唐玄宗 《饯王晙巡边》诗:“舟檝功须著,盐梅望匪疏。”词语解释:击楫 拼音:jī jí
亦作“ 击檝 ”。 指 晋 祖逖 统兵北伐,渡 江 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元 戴良 《怀宋庸庵》诗:“ 祖逖 念时空击檝, 仲宣 多难但登楼。” 清 顾炎武 《京口即事》诗之一:“ 祖生 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清 徐釚 《晚发京口》诗:“已从击楫悲荒垒,更想沉舟听鼓鼙。”参见“ 击楫中流 ”。
词语解释:击楫中流 拼音:jī jí zhōng liú
晋 祖逖 帅师北伐,渡 江 于中流,敲击船桨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见《晋书·祖逖传》。后因以“击楫中流”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明 韩守益 《苏武慢·江亭远眺》词:“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 长江 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亦省作“ 击楫誓 ”。 宋 范成大 《满江红·千古东流》词:“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参见“ 中流击楫 ”。词语解释:桂楫 拼音:guì jí
亦作“ 桂檝 ”。
(1).桂木船桨。亦泛指桨。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桂楫松舟,其犹重朴。” 宋 陆游 《蹋碛》诗:“何日画船摇桂檝, 西湖 却赋探春诗。”
(2).指华丽的船。 南朝 梁 吴均 《采莲曲》:“江风当夏清,桂檝逐流縈。” 唐太宗 《帝京篇》诗之六:“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清 叶襄 《端午》诗:“桂檝鳧车尽马尘, 虎丘 松柏摧为薪。”词语解释:画楫 拼音:huà jí
亦作“ 画檝 ”。
(1).有画饰的船桨。 唐 王勃 《采莲赋》:“飞木兰之画楫,驾芙蓉之綺船。” 唐 李群玉 《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诗:“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檝射初暉。” 宋 柳永 《破阵乐》词:“两两轻舠飞画檝,竞夺锦标霞烂。”
(2).指画船。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词语解释:轻楫 拼音:qīng jí
亦作“ 轻楫 ”。 轻舟。 南朝 齐 谢朓 《始之宣城郡》诗:“招招漾轻檝,行行趋巖趾。” 唐 贾岛 《送董正字常州觐省》诗:“轻楫浮 吴国 ,繁霜下 楚 空。”词语解释:短楫 拼音:duǎn jí
亦作“ 短檝 ”。 短桨。亦指代小船。 唐 钱珝 《江行无题》诗之八六:“短檝休敲桂,孤根自驻萍。” 宋 吴文英 《莺啼序》词:“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鐙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 桃根 渡。”词语解释:鼓楫 拼音:gǔ jí
亦作“ 鼓檝 ”。 划桨;划船。《后汉书·张禹传》:“﹝ 张禹 ﹞遂鼓楫而过。” 唐 薛据 《泊震泽口》诗:“歌竟鼓楫去,三江多客愁。” 明 刘基 《鱼乐轩记》:“鮫人蜑夫,鼓檝生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急呼舟人鼓檝,一夜追及其父兄。”词语解释:归楫 拼音:guī jí
亦作“ 归檝 ”。 指归舟。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 宋 苏轼 《游金山寺》诗:“羇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清 龚自珍 《会稽茶》诗:“来岁 天台 归檝罢,春波吸尽 镜湖 平。”词语解释:弭楫 拼音:mǐ jí
亦作“ 弭檝 ”。 弭棹。 晋 张协 《七命》:“纵棹随风,弭楫乘波。”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湘水》:“昔 贾谊 、 史迁 ,皆尝逕此,弭檝江波,投弔于渊。” 唐 杜易简 《湘川新曲》之一:“愿君稍弭檝,无令贱妾羞。”词语解释:桧楫 拼音:guì jí
亦作“ 檜檝 ”。
(1).桧木作的船桨。《诗·卫风·竹竿》:“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2).借指舟船。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此檜檝而方远,彼松舟而未闲。” 唐 李颀 《送东阳王太守》诗:“檜楫今何去,星郎出守时。”词语解释:维楫 拼音:wéi jí
亦作“ 维檝 ”。 系船之绳和船桨。 汉 贾谊 《治安策》:“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遇风波,船必覆矣。”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执法者,国之轡衔;刑罚者,国之维檝也。故轡衔不飭,虽 王良 不能以致远;维檝不设,虽良工不能以絶水。”词语解释:飞楫 拼音:fēi jí
快船。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由来具飞檝,暂拟控鸣弦。”词语解释:小楫 拼音:xiǎo jí
亦作“ 小檝 ”。 短桨。 唐 杜甫 《江涨》诗:“渔人縈小楫,容易拔船头。”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李群玉》:“轻舟小檝唱歌去,永远天长愁杀人。” 宋 周邦彦 《苏幕遮·夏景》词:“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语解释:漾楫 拼音:yàng jí
摇桨。借指泛舟。 唐 奚贾 《严陵滩下寄常建》诗:“漾檝乘微月,振衣生早寒。” 宋 欧阳修 《三游洞》诗:“漾檝泝清川,捨舟緑翠岭。”词语解释:理楫 拼音:lǐ jí
亦作“ 理檝 ”。
(1).修理船桨。 南朝 梁 何逊 《刘孝绰太子洑落日望水》诗:“榜人夜理檝,櫂女闇成粧。” 唐 王勃 《深湾夜宿》诗:“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2).谓举桨行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大孤山龙》:“篙工怖定,再理楫,觉其处非是,盖逆流而上,在 大孤 之南四十里矣,初未尝觉也。” 宋 惠洪 《乾上人会余长沙》诗:“千巖佳处可同游,明日波晴当理楫。”词语解释:篙楫 拼音:gāo jí
篙桨等行船的工具。 王树柟 《武汉战纪》:“行半时许,雨倾盆下,风迎面,相搏击,波浪汹涌,篙楫不克。”词语解释:舣楫 拼音:yǐ jí
划船靠岸。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四四:“是以 乌江 艤檝,知无路可归。”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慧路翘车,禪河艤檝。”词语解释:无楫 拼音:wú jí
没有划船的桨。喻没有实现意愿的手段。 汉 扬雄 《法言·寡见》:“灝灝之海济,楼航之力也。航人无楫,如航何!” 汪荣宝 义疏:“‘航人无楫,如航何’者,谓通晓治术之人而不假以政柄,不能治国也。 司马 ( 司马光 )云‘……航人以喻儒,楫以喻势位’是也。” 唐 徐夤 《温陵残腊书怀寄崔尚书》诗:“济川无楫拟何为,三杰还从 汉祖 推。”词语解释:誓楫 拼音:shì jí
《晋书·祖逖传》:“﹝ 祖逖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 大江 !’”后以“誓檝”指立誓消灭敌人,振兴国家。《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视横流而莫救,徒誓檝以兴言。”词语解释:扬楫 拼音:yáng jí
举楫。谓开船、行船。 晋 陶潜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穫》诗:“束带候鸣鸡,扬檝越平湖。”词语解释:帆楫 拼音:fān jí
亦作“ 帆檝 ”。 船帆和桨。多泛指船只。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新秋即事次韵》之二:“帆檝衣裳尽钓徒,往来踪跡遍 三吴 。” 清 阮元 《河间》诗:“尘世那有常閒身,水催帆楫车催轮。” 清 马建忠 《铁道论》:“大川之梁,则施转枢以便往来之帆楫。”词语解释:巨楫 拼音:jù jí
指大船。 唐 李咸用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诗之七:“兼济直饶同巨楫,自由何似学孤云。”词语解释:桃楫 拼音:táo jí
桃木制的桨,借指船。 宋 陈师道 《和刘元乐月夜寄贾耘老》:“锦袍有兴思 姑孰 ,桃楫无心问 莫愁 。”词语解释:拥楫 拼音:yōng jí
持桨。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越 人拥楫而歌。” 清 黄景仁 《钱塘舟次》诗:“卸帆只忆 吴淞 岸,拥楫惊闻 越 客吟。”词语解释:钓楫 拼音:diào jí
指钓鱼船。 唐 郑绍 《游越溪》诗:“渔潭逢钓楫,月浦值孤舟。”词语解释:棹楫 拼音:zhào jí
船桨。长曰棹,短曰楫。 宋 苏舜钦 《出京后舟中有作》诗:“扁舟理棹楫,已与峻流下。”词语解释:桴楫 拼音:fú jí
船与桨。泛指舟船。《文选·潘岳〈西征赋〉》:“伤桴檝之褊小,撮舟中而掬指。” 李周翰 注:“桴,舟也;楫,棹也。”词语解释:渡江楫 拼音:dù jiāng jí
《晋书·祖逖传》:“帝乃以 逖 为奋威将军、 豫州 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鎧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 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 大江 。’辞色壮烈,众皆慨嘆。”后以为出征宣誓的典故。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或为渡 江 楫,慷慨吞 胡 羯 。”词语解释:船楫 拼音:chuán jí
亦作“ 船檝 ”。 船和桨。后泛指船只。 汉 刘向 《说苑·说丛》:“乘舆马不劳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絶江海。” 汉 王充 《论衡·非韩》:“人之释沟渠也,知者必溺身;不塞沟渠而缮船檝者,知水之性不可閼,其势必溺人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使北土已安, 操 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閒乎。”词语解释: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亦作“ 中流击枻 ”。 指 晋 祖逖 渡 江 击楫事。《晋书·祖逖传》:“﹝ 逖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 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大 江 !’”后喻有志复兴的壮烈气概。 宋 文及翁 《贺新郎·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艇,问中流击楫,谁人是?” 宋 文天祥 《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明 何大复 《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枻归。”词语解释:估楫 拼音:gū jí
指商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义犬》:“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词语解释:杖楫 拼音:zhàng jí
犹言划桨。 汉 陆贾 《新语·道基》:“驾马服牛,浮舟杖檝,以代人力。”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风送之,虽凭舟自运,无杖檝之劳。”词语解释:迅楫 拼音:xùn jí
加快划桨。引申指舟行疾速。《宋书·孝义传·郭原平》:“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輒迅檝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宋书·刘劭传》:“支军别统,或焚舟破釜,步自 姑孰 ,或迅檝 芜湖 ,入据 云阳 。”《梁书·武帝纪上》:“南中郎諮议参军、军主 萧伟 等三十九军主,巨舰迅檝,衝波噎水,旗鼓八万,焱集 石头 。”词语解释:便楫 拼音:biàn jí
轻便的船。檝,船桨,借指船。《韩非子·奸劫弑臣》:“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檝也,乘之者遂得其成。”词语解释:桡楫 拼音:ráo jí
船桨。《太平广记》卷三一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尔夕, 伦 等梦见一翁一姥,鬢首苍素,皆著布衣,手持橈楫,怒之。”词语解释:枕戈击楫 拼音:zhěn gē jī jí
枕着兵器,拍击船桨。形容杀敌心切,志节慷慨。 清 浴日生 《海国英雄记·坐朝》:“但凭着这肝胆轮囷,枕戈击楫,逐韃虏早復神京也呵!”参见“ 枕戈待旦 ”、“ 中流击楫 ”。词语解释:撶楫 拼音:huá jí
船桨。《水浒传》第十五回:“ 阮小二 慌忙去桥边解了小船,跳在舱里,捉了撶楫。”词语解释:海楫 拼音:hǎi jí
海船。檝,船桨。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彼蛮檣与海楫,得乘时伺便而至耳。”词语解释:游楫 拼音:yóu jí
犹游船。楫,船桨,代指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研石》:“ 洞庭 君山 间有石洞……估舟游楫,往来甚众。”词语解释:愿楫 拼音:yuàn jí
佛教语。愿船之桨。比喻菩萨以大愿普度众生的手段。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若不以今生坐大愿船,自鼓愿檝,尽诸后身,终成蹉忽,负恩无极,是谓枉得人身,虚闻佛法。”参见“ 愿船 ”。
词语解释:愿船 拼音:yuàn chuán
佛教语。谓菩萨的誓愿,欲尽度众生于彼岸,故以船喻。 唐 迦才 《净土论》卷下:“ 阿弥陀佛 与 观世音 、 大势至 ,乘大愿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上大愿船。”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若不以今生坐大愿船,自鼓愿檝,尽诸后身,终成蹉忽。”词语解释:愿楫 拼音:yuàn jí
佛教语。愿船之桨。比喻菩萨以大愿普度众生的手段。词语解释:刳舟剡楫 拼音:kū zhōu yǎn jí
营造舟楫。语本《易·繫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后汉书·郎顗传》:“臣闻刳舟剡楫,将欲济江海也;聘贤选佐,将以安天下也。” 清 魏源 《筹海篇》:“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词语解释:羽楫 拼音:yǔ jí
(1).见“ 羽檝 ”。
(2).犹羽翼。辅佐。《晋书·陆机陆云传论》:“然其祖考重光,羽楫 吴 运,文武奕叶,将相连华。”词语解释:统楫 拼音:tǒng jí
犹总领;总揽。《汉书·儿宽传》:“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羣元。”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统犹总览也。楫当作辑。”词语解释:盐梅舟楫 拼音:yán méi zhōu jí
盐和梅调和,舟和楫配合。喻指辅佐的贤臣。 元 柯丹丘 《荆钗记·春科》:“际风云,盐梅舟楫,一德务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