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下榻宾榻小榻木榻草榻陈蕃下榻弥勒榻沙发榻
禅榻卧榻稚榻寄榻凉榻凤榻棕榻响榻
解榻御榻陈蕃榻风榻白榻凹榻椅榻烟榻
借榻连榻云榻短榻琉璃榻讲榻椎榻纥梯纥榻
悬榻置榻病榻睡榻合榻那榻龙榻管宁榻
僧榻石榻徐榻徐稚榻南榻迎徐榻板榻 
扫榻陈榻吟榻象榻南州榻掴搭,掴榻炕榻 
尘榻假榻几榻同榻降榻格榻掴榻 
竹榻床榻设榻挂榻贵妃榻弥陀榻机榻 

词语解释:下榻  拼音:xià tà
(1). 后汉 陈蕃 为 乐安 太守。郡人 周璆 ,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致之。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 蕃 为 豫章 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穉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陈蕃传》《徐穉传》。后遂谓礼遇宾客为“下榻”。 南朝 梁 沉约 《和谢宣城》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緑樽。” 唐 刘长卿 《送贾三北游》诗:“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他都是井中蛙妄称尊大,比 周公 不握髮,比 陈蕃 不下榻。”
(2).寄居;住宿。 宋 陆游 《寄张真父舍人》诗:“犹能下榻否,拟卜 瀼西 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翩翩》:“女曰:我出家人,居有山洞,可以下榻,颇不畏虎狼。” 杨朔 《东风第一枝·两洋潮水》:“我们下榻的旅馆又恰恰面临着大洋,日里夜里,耳边上总是响着一片风涛的声音。”
词语解释:禅榻  拼音:chán tà
禅床。 唐 杜牧 《题禅院》诗:“今日鬢丝禪榻畔,茶烟轻颺落花风。”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惟丈室一僧,独坐禪榻。” 清 赵翼 《散花曲》:“完璧还君繫臂纱,髩丝禪榻閲年华。”
词语解释:解榻  拼音:jiě tà
东汉 陈蕃 任 豫章 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只有 南州 高士 徐稺 来时特设一榻, 徐稺 走后即悬挂起来。又任 乐安 太守时,亦曾为郡人 周璆 “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事见《后汉书·徐稺传》,又《陈蕃传》。后以“解榻”为热情接待宾客或礼贤下士之典。 唐 白居易 《叙法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好风迎解榻,美景待搴帷。” 宋 王禹偁 《神童刘少逸与时贤联句诗序》:“一日 潘生 与之偕行,惠然肯顾,因解榻以延之。” 清 归庄 《哭张十翰林四十六韵》:“开樽虽 北海 ,解榻必 南州 。”
词语解释:借榻  拼音:jiè tà
借人床榻睡觉。犹借宿。 宋 秦观 《寄题赵侯澄碧轩》诗:“何日解衣容借榻,卧听螭口泻泠泠。” 金 元好问 《外家南寺》诗:“白头来往人间徧,依旧僧窗借榻眠。”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余年十八,受知于 浙 督 程 公 元章 ,送入 万松书院 肄业,离家二十里,夜不能归,輒借榻 湖州 沉谦之 、 永之 寓所。”
词语解释:悬榻  拼音:xuán tà
《后汉书·徐稺传》:“ 蕃 ( 陈蕃 )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以“悬榻”喻礼待贤士。 北周 庾信 《园庭》诗:“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 唐 黄滔 《祭崔补阙》:“五辟三顾,悬榻开樽,不辞小国之权,盖切高堂之养。” 清 王摅 《怀许九日》诗:“应有 陈蕃 悬榻待,免悲 王粲 滞 荆州 。”亦作“ 悬床 ”。 元 戴良 《哭杨大章先生》诗之二:“许剑嗟何及,悬床事已非。”
词语解释:僧榻  拼音:sēng tà
僧床,禅床。 明 王思任 《游五台山自普门精舍历涧道至竹林寺》诗:“钟鸣定僧榻,良久又岑寞。” 清 曹寅 《高鹤修琴友索赠时寓僧楼即事戏之》诗:“客牀閒緑綺,僧榻看银山。”
词语解释:扫榻  拼音:sǎo tà
(1).拂拭坐卧用具。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范尧夫揖客对卧》:“ 范尧夫 謫居 永州 ,闭门,人稀识面。客苦欲见者,或出则问寒暄而已。僮扫榻奠枕,于是揖客解带,对卧良久,鼻息如雷霆。” 宋 葛长庚 《懒翁斋赋》:“雨送添砚之水,竹供扫榻之风。” 清 恽敬 《同游海幢寺记》:“如 海幢无 者,盖佛氏上流。 敬 为儒家言数十年,惜乎未得生及其时,与其扫榻危坐,各尽其所至也。”
(2).表示欢迎宾客。 宋 陆游 《寄题徐载叔秀才东庄》诗:“南臺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妾既邀 鲍先生 到此,本当扫榻,亲荐枕衾,又恐怕流入狎邪之私。”
词语解释:尘榻  拼音:chén tà
《后汉书·徐稺传》载,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稺 不至则灰尘积于榻。后因以“尘榻”为优礼宾客、贤士之典。 南朝 梁 沉约 《酬谢宣城朓卧疾》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緑尊。” 唐 元稹 《鄂州寓馆严涧宅》诗:“花枝满院空啼鸟,尘榻无人忆卧龙。” 宋 曾巩 《送丰稷》诗:“虽知璞玉难强献,欲掛尘榻空含情。”
词语解释:竹榻  拼音:zhú tà
供躺卧用的竹制小床。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景》:“顷年更有解事者,屏除罗綺,卧处横施竹榻、布帷、角枕,极其朴素。” 鲁迅 《呐喊·白光》:“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的故事听。” 茅盾 《子夜》十三:“﹝ 朱桂英 ﹞方才听得那破竹榻上有人在那里哼。”
词语解释:宾榻  拼音:bīn tà
宾客下榻处。亦借指宾客。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顾其言语清楚,宛有冠盖风仪,抚念如其所媵,遂於宾榻中选士而嫁之。” 宋 张孝祥 《明州韩尚书启》:“入謁尚遥於宾榻,修辞敢后於斋铃?”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玉玲珑阁》:“上舍登岸,皆在宾榻,酒阑棊罢,相与唱和。”
词语解释:卧榻  拼音:wò tà
矮床。亦泛指床。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闔。”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竹木》:“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人已汲新泉,尝新炊,而我犹卧榻横陈,荒娱于白髮 中华 、残年风烛之中。”
词语解释:御榻  拼音:yù tà
皇帝的坐卧具。《北齐书·赵彦深传》:“自 皇建 以还,礼遇稍重,每引见或升御榻,常呼官号而不名也。”《资治通鉴·唐高宗武德五年》:“ 杜伏威 入朝,延升御榻。”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戆子》:“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主亦沽直而为之乎?”
词语解释:连榻  拼音:lián tà
并榻。多形容关系密切。《晋书·外戚传·羊琇》:“初, 杜预 拜镇南将军,朝士毕贺,皆连榻而坐。”《新唐书·姜晈传》:“出入卧内,陪燕私,詔许捨敬,坐与妃嬪连榻,间击毬鬭鷄,呼之不名也。” 宋 苏籀 《答曹机宜启》:“设招贤之连榻,侍致胜之良筹。”
词语解释:置榻  拼音:zhì tà
《后汉书·陈蕃传》:“郡人 周璆 ,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 蕃 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 唐 崔融 《哭蒋詹事俨》诗:“置榻恩逾重,迎门礼自卑。”
词语解释:石榻  拼音:shí tà
狭长而矮的石床。 汉 刘向 《列仙传·修羊公》:“ 修羊公 者, 魏 人也。在 华阴山 上石室中,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 隋 江总 《玄圃石室铭》:“僊巖石榻,僊宇石墙。” 唐 戴叔伦 《寄赠翠岩奉上人》诗:“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 明 徐渭 《赠吕正宾长篇》:“ 天姥 中峯翠色微,石榻斜支读书处。”
词语解释:陈榻  拼音:chén tà
见“ 陈蕃榻 ”。
词语解释:陈蕃榻  拼音:chén fān tà
后汉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唐 张九龄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 陈蕃 榻,尝登 王粲 楼。” 唐 李白 《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 陈蕃 榻,过客难登 谢朓 楼。” 清 孙枝蔚 《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 陈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亦省作“ 陈榻 ”。 唐 窦巩 《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诗:“定知有客嫌 陈 榻,从此无人上 庾 楼。”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 郑 乡空健羡, 陈 榻未招延。”
词语解释:假榻  拼音:jiǎ tà
谓暂时借住。 宋 冯时行 《游云泉寺》诗:“从容寻后约,假榻卧云根。”
词语解释:床榻  拼音:chuáng tà
(1).床和榻的总称。泛指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要睡,床榻被窝,都是现成的。”
(2).家具。似椅而长大,可坐可躺。《晋书·王祥传》:“穿深二丈,椁取容棺……棺前但可施牀榻而已。”《新五代史·杂传二·韩建》:“ 建 初不知书,乃使人题其所服器皿牀榻,为其名目以视之,久乃渐通文字。”《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李元 酒醒……惊起视之,房内牀榻帐幔,皆是蛟綃围绕。”
词语解释:小榻  拼音:xiǎo tà
(1).狭小的卧具。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 邓子敬 小 伯大 三年,以兄礼事之。 伯 卧床上, 敬 寝下小榻。”《绿窗新话·周簿切脉娶孙氏》:“ 孙氏 卧小榻,容虽不饰,然而幽艷雅淡。”
(2).小型坐具。《北史·齐纪中》:“太后尝在北宫,坐一小榻;帝时已醉,手自举牀,后便坠落,颇有伤损。”
词语解释:稚榻  拼音:zhì tà
亦作“穉榻”。 小床。 唐 许浑 《寄献三川守刘公》诗之一:“花深穉榻迎何客,月在膺舟醉几人。”
词语解释:陈蕃榻  拼音:chén fān tà
后汉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徐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唐 张九龄 《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 陈蕃 榻,尝登 王粲 楼。” 唐 李白 《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 陈蕃 榻,过客难登 谢朓 楼。” 清 孙枝蔚 《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 陈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亦省作“ 陈榻 ”。 唐 窦巩 《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诗:“定知有客嫌 陈 榻,从此无人上 庾 楼。”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 郑 乡空健羡, 陈 榻未招延。”
词语解释:云榻  拼音:yún tà
指出家人的栖身之所。 唐 戴叔伦 《赠行脚僧》诗:“到处栖云榻,何年卧雪峰。”
词语解释:病榻  拼音:bìng tà
病人的床铺。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余拟为之补写緑杨鐙影图,因忆儿病榻语,先草録十六则。”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如今病榻上寸寸回想,使我无限的惊悔。” 萧乾 《终身大事》:“我就在病榻上把全书修改了一遍,并写此代序,作为定本。”
词语解释:徐榻  拼音:xú tà
见“ 徐稺榻 ”。
词语解释:徐稚榻  拼音:xú zhì tà
指 东汉 陈蕃 为 徐稺 特设之榻。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唐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馆尽开 徐稺 榻,客帆空恋 李膺 舟。”亦省称“ 徐榻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诗:“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恒设。”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旋以 孔 罇引满, 徐 榻解悬。”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月满西堂,復陈 徐 榻,清风动竹,故人倘来。”《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凉梦回 徐 榻,一夜西风瘦 沉 郎。”
词语解释:吟榻  拼音:yín tà
诗人作诗时的卧榻。 宋 陈师道 《雪中寄魏衍》诗:“遥知吟榻上,不道絮因风。” 宋 陆游 《池上》诗:“旋移吟榻并池横,欲出柴门復懒行。”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八:“ 陈无己 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着,谓之吟榻。 金国 初 张斛 德容 作诗,亦以被蒙首,须诗就乃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你看松阴低户,沁的人心骨皆凉。此处好安吟榻。”
词语解释:几榻  拼音:jǐ tà
靠几与卧榻,常用以泛指日用器具。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於闺闈,红尘蔽於几榻。” 唐 白居易 《洛下诸客就宅相送偶题西亭》诗:“几榻临池坐,轩车冒雪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吉制府之死》:“惟 觉罗吉 制府 庆 督 粤 几十年,不名一钱,几榻萧然,浑如儒素。”
词语解释:设榻  拼音:shè tà
(1).设置床榻。《新唐书·韦縚传》:“朔日於 宣政 设榻,东向置案, 縚 坐读之。”
(2).《后汉书·徐穉传》载: 徐穉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时 陈蕃 为太守,不接待宾客,“唯 穉 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以“设榻”指款待敬重的宾客或知交。 宋 梅尧臣 《苏子美竹轩和王胜之》:“我期霰雪时,来听幽声卧。应当为设榻,勿使赏心剉。” 明 申涵光 《怀太原傅青主》诗:“曾约溪村访钓竿,数年设榻待君欢。”
词语解释:木榻  拼音:mù tà
一种狭长而较矮的木床,可供坐卧。 元 周砥 《宝粹二上人值雨留宿西涧草堂》诗:“竹堂听雨惊秋晚,木榻留灯语夜分。”《红楼梦》第十七回:“説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他仍旧走近去,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
词语解释:寄榻  拼音:jì tà
犹寄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僕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不嫌荒陋,无烦他适。”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戊戌仲秋,寄榻抚 粤 使者宾舍。”
词语解释:风榻  拼音:fēng tà
纳凉用的床榻。 宋 苏轼 《次韵刘贡父独值省中》:“隔墻我亦眠风榻,上马君先锁月轩。”
词语解释:短榻  拼音:duǎn tà
低矮的卧榻。 明 何景明 《雨夜》诗:“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红楼梦》第五三回:“东边单设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
词语解释:睡榻  拼音:shuì tà
睡眠的床榻。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二:“睡榻的后方,背景是一排的屏风。全体的情调艳美得很。”
词语解释:徐稚榻  拼音:xú zhì tà
指 东汉 陈蕃 为 徐稺 特设之榻。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唐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馆尽开 徐稺 榻,客帆空恋 李膺 舟。”亦省称“ 徐榻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诗:“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恒设。”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旋以 孔 罇引满, 徐 榻解悬。”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月满西堂,復陈 徐 榻,清风动竹,故人倘来。”《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凉梦回 徐 榻,一夜西风瘦 沉 郎。”
词语解释:象榻  拼音:xiàng tà
用象牙装饰的床榻。 唐 李商隐 《上河东公启》:“锦茵象榻,石舘金臺。” 宋 韩维 《寄秦川马从事》诗:“宴洽翠娥连象榻,夜寒娇凤泥银簧。” 元 袁桷 《简马伯庸》诗:“象榻香浓翠幌春,美人倦绣态横陈。”
词语解释:同榻  拼音:tóng tà
谓同床(而卧)。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赵士藻》:“至夜,令尉同榻寝。”《三国演义》第二九回:“一日,众官皆散, 权 留 鲁肃 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词语解释:挂榻  拼音:guà tà
(1).谓礼待贤士。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邦君佇德,寧无挂榻之思;州将钦风,应有题车之命。”参见“ 下2榻 ”。
(2).指寺院中暂住的过往僧人。《西游记》第九三回:“寺中听説到了东土 大唐 取经僧人,寺中若大若小,不问长住、挂榻、长老、行童,一一都来参见。”
词语解释:草榻  拼音:cǎo tà
(1).简易的床铺。 清 姚潜 《张菊人余淡心吴薗次集饮虎丘山寺得青字》:“水光明草榻,野色敞幽亭。”
(2).留人住宿的客套语。《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凭着愚见,还屈贤弟在此草榻,明日只可早往,不可晚行。”《镜花缘》第八三回:“那老者耘田起来,对著 子路 説:‘客官:你看天色晚下来了,舍间离此不远,何不草榻一宵?’”
词语解释:凉榻  拼音:liáng tà
即凉床。《红楼梦》第三十回:“ 王夫人 在裡间凉榻上睡着, 金釧儿 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
词语解释:白榻  拼音:bái tà
未漆的狭长而较矮的床。 明 徐渭 《戊辰廿有四日诘朝得子甘北报走笔遍诸友》诗:“话深白榻三人雨,冰断 黄河 一夜风。”
词语解释:琉璃榻  拼音:liú lí tà
镶嵌着琉璃的榻。琉璃,一种半透明的类似玻璃的东西。榻,坐具。例如:移我琉璃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词语解释:合榻  拼音:hé tà
并合坐具或共一榻。《三国志·吴志·诸葛融传》:“乃合榻促席,量敌选对。”《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孙权 ﹞乃独引 肃 还,合榻对饮。”
词语解释:南榻  拼音:nán tà
唐 代御史的别称。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 唐 御史臺北向,盖沿 隋 之旧。公堂会食,侍御史设榻於南,而主簿在北,两院分为东西,故俗号侍御史为南榻。”
词语解释:南州榻  拼音:nán zhōu tà
东汉 陈蕃 做 豫章 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 徐稺 来访,特设一榻, 徐 一去就把榻悬挂起来。因 徐稺 为 豫章 人,故称“南州榻”。后用为礼遇嘉宾之典实。 明 夏完淳 《放歌赠吴锦雯兼讯武林诸同志》诗:“逢人便下 南州 榻,满座还开 北海 樽。”参阅《后汉书·徐稺传》
词语解释:降榻  拼音:jiàng tà
犹下榻。谓礼遇宾客。《北史·于翼传》:“ 隋 开皇 初, 翼 入朝,上降榻握手极欢,数日,拜太尉。”《新唐书·突厥传上》:“ 高祖 降榻与共坐,封 归义王 ,以大珠献帝。”
词语解释:贵妃榻  拼音:guì fēi tà
一种藤、竹制的连枕轻便卧榻。 茅盾 《多角关系》四:“ 唐太太 是斜靠在贵妃榻上,胸前衣服解开,大丫头 阿凤 在给她捶腰背。” 许地山 《缀网劳蛛》:“她吩咐让他躺在贵妃榻上。”
词语解释:陈蕃下榻  拼音:chén fān xià tà
同“ 陈蕃榻 ”。 明 陈所闻 《一枝花·送马元赤之蜀兼寄何别驾仁仲》套曲:“多应他 陈蕃 下榻,肯教你 王粲 登楼。”
词语解释:凤榻  拼音:fèng tà
帝王坐卧的床榻。 清 洪昇 《长生殿·制谱》:“晚风吹,新月掛,正一缕凉生凤榻。”
词语解释:凹榻  拼音:āo tà
凹陷。《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鼻相不甚高梁,眼睛有些凹榻。”
词语解释:讲榻  拼音:jiǎng tà
讲官的坐具。《新唐书·礼乐志四》:“皇帝视学,设大次於学堂后,皇太子次于大次东。设御座堂上,讲榻北向。”《明史·礼志九》:“ 唐 以后,天子视学,始设讲榻……赐讲官坐,及以经置讲案,叩头,就西南隅几榻坐讲。”
词语解释:那榻  拼音:nà tà
犹那答。 元 无名氏 《野猿听经》第三折:“隐遁在桑田下,向白云那榻,小生乐道出河沙。”参见“ 那答 ”。
词语解释:那答  拼音:nà dá
亦作“ 那搭 ”。 疑问指示词。何处;哪里。 元 贯云石 《蟾宫曲·送春》曲:“问东君何处天涯……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 元 王仲元 《粉蝶儿·道情》套曲:“引的是白鹿玄鹤,向云水乡那答儿不到。”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二折:“只看 张 家,往日豪华,如今在那搭?”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这里又不是关津隘口,又不是你家前院后,怎么的唤渡行人在那搭儿有。” 明 冯惟敏 《点绛唇·郡厅自寿》曲:“呀!四下里凝眸,那搭儿消忧?”
亦作“ 那搭 ”。 指代处所。那边;那里。 元 卢挚 《沉醉东风·闲居》曲:“恰离了緑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那搭儿别是一重天,尽都是翠柏林峦。”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兀的看山那搭,红日直下,有个桃源洞人家。”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明 冯惟敏 《新水令·忆弟时在秦州》曲:“那搭儿鹤长鳧短,且埋头山水间。”
词语解释:迎徐榻  拼音:yíng xú tà
东汉 豫章 人 徐稺 安贫乐道,恭俭义让,屡辟不就,世称高士。太守 陈蕃 敬之爱之,为 稺 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以“迎徐榻”表示敬贤礼士或称颂来客德高望重。 明 何景明 《沉逸士来自吴下》诗:“ 陈蕃 已下迎 徐 榻, 王子 寧回访 戴 船。”
词语解释:掴搭,掴榻
掴打
词语解释:格榻  拼音:gé tà
方桌。榻,几案。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开封县 前茶肆,有晨起拭格榻者,睹若有大犬蹲其旁,明视之,龙也。”
词语解释:弥陀榻  拼音:mí tuó tà
即弥勒榻。民间误称 弥勒佛 为 弥陀佛 ,故有此称。《黑籍冤魂》第四回:“见他横在一张弥陀榻上,蹺着脚。”参见“ 弥勒榻 ”。
词语解释:弥勒榻  拼音:mí lè tà
用于坐禅习静的一种短榻。如 弥勒佛 坐榻状,故称。 明 屠隆 《起居器服笺·短榻》:“高九寸,方圆四尺六寸。三面靠背,背少高。如傍置之佛堂书斋閒处,可以坐禪习禪,共僧道谈玄,甚便斜倚。又曰弥勒榻。”《花月痕》第十四回:“ 秋痕 出来,见 痴珠 酒气薰薰,躺在窗下弥勒榻上。”
词语解释:弥勒榻  拼音:mí lè tà
用于坐禅习静的一种短榻。如 弥勒佛 坐榻状,故称。 明 屠隆 《起居器服笺·短榻》:“高九寸,方圆四尺六寸。三面靠背,背少高。如傍置之佛堂书斋閒处,可以坐禪习禪,共僧道谈玄,甚便斜倚。又曰弥勒榻。”《花月痕》第十四回:“ 秋痕 出来,见 痴珠 酒气薰薰,躺在窗下弥勒榻上。”
词语解释:棕榻  拼音:zōng tà
亦作“棕榻”。 棕绷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先夫咽了气下来,真是除了一个棕榻、一条草席,再无别物的了。”
词语解释:椅榻  拼音:yǐ tà
古代的坐卧具。《新五代史·晋臣传·景延广》:“ 延广 所进器服、鞍马、茶牀、椅榻皆裹金银,饰以龙凤。”
词语解释:椎榻  拼音:zhuī tà
见“ 椎搨 ”。
词语解释:椎拓  拼音:zhuī tuò
同“ 椎搨 ”。 清 龚自珍 《辨仙行》:“大篆古文上帝珍,帝命勒之天上珉,椎拓万本赐解人。”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关于石刻事, 王冶秋 兄亦已有信来,日内拟即汇三十元去,托其雇工椎拓。”
词语解释:龙榻  拼音:lóng tà
指皇帝坐床。《封神演义》第二九回:“ 子牙 入内殿,至龙榻前,跪而奏。”
词语解释:板榻  拼音:bǎn tà
木板所制狭长而较矮的坐卧之具。《西游记》第五九回:“祇见那路旁有座庄院,乃是红瓦盖的房舍,红砖砌的垣墙,红油门扇,红漆板榻,一片都是红的。”《红楼梦》第五五回:“此时 探春 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那捧盆丫鬟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脸盆。”
词语解释:炕榻  拼音:kàng tà
炕床。 茅盾 《子夜》八:“﹝ 冯云卿 ﹞踱到厢房后半间朝外摆着的红木炕榻上躺了下去。”
词语解释:掴榻  拼音:guó tà
掴打。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贪秽·贪位》:“王怒,令左右摑榻。”
词语解释:机榻  拼音:jī tà
几案与床榻。机,通“ 几 ”。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於闺闥,红尘蔽於机榻。”
词语解释:沙发榻  拼音:shā fā tà
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卧榻。 茅盾 《子夜》一:“刚刚把老太爷放在一张蓝绒垫子的长而且阔的沙发榻上,打电话去请医生的 吴少奶奶 也回来了。”
词语解释:响榻  拼音:xiǎng tà
响拓。榻,用同“ 搨 ”。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辨博书画古器,前辈盖尝著书矣。其间有论议而未详明者,如临、摹、硬黄、响榻是……响榻谓以纸覆其上,就明窗牖间,映光摹之。”参见“ 响搨 ”。
词语解释:响拓  拼音:xiǎng tuò
见“ 响搨 ”。
词语解释:烟榻  拼音:yān tà
亦作“烟榻”。 烟床。《黑籍冤魂》第七回:“到了夜间,东也一张烟榻,西也一个烟铺,烟灯点得透亮,一星星倒像鬼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 承辉 却拉了 龙光 出去,到茶堂外面,看各野鷄妓女,逗着谈笑,良久,才到烟榻前去。” 朱自清 《择偶记》:“祖母常常躺在烟榻上讲那边的事。”参见“ 烟牀 ”。
词语解释:烟床  拼音:yān chuáng
亦作“烟床”。设有烟具、供人躺卧吸食鸦片的床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伯父﹞叫我同到书房里去,在烟牀睡下;早有家人装好了一口烟,伯父取过来吸了,方慢慢的起来。”
词语解释:纥梯纥榻  拼音:hé tī hé tà
象声词。 唐 崔涯 《嘲妓》诗:“更着一双皮屐子,紇梯紇榻出门前。”
词语解释:管宁榻  拼音:guǎn níng tà
管宁 所坐的榻。据 晋 皇甫谧 《高士传·管宁》载:“﹝ 管寧 ﹞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后用行事端正之典。 清 谭嗣同 《夜成》诗:“此时危坐 管寧 榻,抱膝乃为《梁父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