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横槊  拼音:héng shuò
(1).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南齐书·垣荣祖传》:“若 曹操 、 曹丕 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於天下可不负饮食矣。” 宋  辛弃疾 《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词:“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餘事。”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为将军》:“横槊翩翩,年来竹枝长不按,蛇已变龙看,男儿真不凡。” 柳亚子 《南社会于虎丘》诗:“莫笑过江典午鯽,岂无横槊 建安 才。”
(2).形容气概豪迈。 明  文徵明 《夜坐闻雨有怀子畏次韵奉简》:“用世已销横槊气,谋身未办买山钱。”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上:“﹝ 彭而述 ﹞诗多军中之作。如‘战垒荒城 蒙  段 外,华风边月 汉  唐 年’……此例数十句,皆有磨盾横槊之风。”参见“ 横槊赋诗 ”。
词语解释:横槊赋诗  拼音:héng shuò fù shī
军旅征途中,在马上横着长矛吟诗。多形容能文能武的豪迈潇洒风度。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建安 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 曹氏 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於古。” 宋  苏轼 《后赤壁赋》:“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临 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吕志伊 《读史感赋》:“横槊赋诗一世雄,二 乔 未虏恨东风。”词语解释:刀槊  拼音:dāo shuò
刀和长矛。泛指兵器。《晋书·苻生载记》:“ 洪 大惊,鞭之。 生 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捶。’” 宋  叶适 《夫人陈氏墓志铭》:“僧诅鬼路駡,聚刀槊,期以死竞。”《元史·郭德海传》:“夜大雪,深三尺,沟中军僵立,刀槊冻不能举。”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籍其名於官,授以刀槊,教之击刺。”词语解释:黑槊  拼音:hēi shuò
古武器。长矛。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诗:“熊羆交黑矟,宾客满青油。”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太宗 詔 徐鉉 撰 李璟 誌文曰:圣人在上,虽善治者不能保其存。时谓文过太甚,和 鲁公 比拟草书,以 崑崙 人物玈弓、黑矟、玄鹤、孤猿之类,是形与色兼言也。”参见“ 黑矟公 ”。
词语解释:黑槊公  拼音:hēi shuò gōng
北魏 大将 于栗磾 好持黑矟,人称“黑矟公”。《魏书·于栗磾传》:“ 刘裕 之伐 姚泓 也, 栗磾 虑其北扰,遂筑垒於 河 上,亲自守焉。禁防严密,斥候不通, 裕 甚惮之,不敢前进。 裕 遗 栗磾 书,远引 孙权 求讨 关羽 之事,假道西上,题书曰:‘黑矟公麾下。’ 栗磾 以状表闻, 太宗 许之,因授黑矟将军。 栗磾 好持黑矟以自标, 裕 望而异之,故有是语。”后用以作大将的代称。 唐  李山甫 《送刘将军入关讨贼》诗:“欲灭黄巾贼,须凭黑矟公。”词语解释:握槊  拼音:wò shuò
(1).古时类似双陆的一种博戏。《魏书·术艺传·范宁儿》:“ 赵国  李幼序 、 洛阳  丘何奴 并工握槊。此盖 胡 戏,近入中国,云 胡 王有弟一人遇罪,将杀之,弟从狱中为此戏以上之,意言孤则易死也。” 唐  刘禹锡 《观博》:“初,主人执握槊之器……其制用骨,觚稜四均,鏤以朱墨,耦而合数,取应期月,视其转止,依以争道。”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十三》:“握槊、长行局、波罗塞、双陆,要一类也。 后魏  李邵 曰:‘ 曹植 作长行局, 胡 王作握槊,亦双陆也。’”
(2). 唐  丹阳  公主 下嫁 薛万彻 ,嫌 薛 不聪慧,数月不与同席。 唐太宗 乃召 高祖 诸婿与 薛 握槊,故意皆负,因以佩刀赐之。公主喜与 薛 归去。见《新唐书·高祖十九女传》。后用为竞技获胜之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妾击贼》:“呜呼!射雉既获,内人展坐;握槊方胜,贵主同车,技之不可已也如是夫!”词语解释:矛槊  拼音:máo shuò
矛和矟。指简单兵器。 明  唐顺之 《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甚者搆亡命,挺矛矟,阴贼公鬨於丛苇高浪之间,相杀或数十人。”词语解释:玉槊  拼音:yù shuò
喻竹子。 宋  苏轼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诗之二:“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词语解释:盘槊  拼音:pán shuò
挥舞长矛。 宋 曾巩 《晓出》诗:“夺摽一一飞步疾,槃槊两两飜身劲。”词语解释:剑槊  拼音:jiàn shuò
剑和槊。泛指兵器。《新五代史·王重师传》:“为人沉嘿多智,善剑槊。” 宋  苏洵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剑槊相摩,终夜有声。” 明  徐渭 《陶宅战归序》:“君又多驰射、剑槊、占星、校閲之技,数出奇诡之计,舍死为士卒先。”词语解释:马槊  拼音:mǎ shuò
马上所持的长矛。 南朝  梁简文帝 《马矟谱序》:“马矟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南史·柳世隆传》:“﹝ 柳世隆 ﹞常自云:‘马矟第一,清谈第二,弹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务。”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男儿须作健,清谈兼马矟。”词语解释:冰槊  拼音:bīng shuò
闪烁着寒光的长矛。 唐  韩愈 等《纳凉联句》:“贾勇发霜硎,争前曜冰槊。”词语解释:戟槊  拼音:jǐ shuò
亦作“ 戟矟 ”。  门戟和长矛。古代权贵家设在大门两侧的仪仗。 唐  韩愈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情上李相公十六韵》:“卫门罗戟槊,图壁杂龙蛇。” 唐  王建 《和胡将军寓直》:“进状直穿金戟槊,探更先傍玉鉤栏。”《宋史·舆服志二》:“ 太宗  淳化 二年,詔诸道州、府、军、监奏乞鼓角戟矟。”词语解释:棋槊  拼音:qí shuò
亦作“棊槊”。  即握槊。古代博戏。相传 南北朝 时传入,后演变为双陆。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 元  陈樵 《蔗庵赋》:“琴樽命客,棊槊交午。”参阅《魏书·艺术传》。词语解释:长槊  拼音:cháng shuò
即长矟。《太平御览》卷三五四引 晋  荀□ 《灵鬼志》:“垄上健儿字 陈安 ,头小面狭腹中宽,丈八长槊左右盘。” 宋  赵雄 《韩蕲王碑》:“铁胎之弓,悍马长槊。方在童年,气震山岳。”参见“ 长矟 ”。词语解释:诗槊  拼音:shī shuò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曹 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遂以“诗槊”指诗人英雄、豪迈的气概。 元  刘詵 《寄刘济用万户》诗:“世家桓桓产 燕  朔 ,山川英气横诗槊。”词语解释:脱槊  拼音:tuō shuò
谓舞矛如风。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一:“想刀明似雪,纵横脱矟;箭飞如雨,霹靂鸣弓。”词语解释:排矟
一手持盾一手持矛的兵士词语解释:铁缠槊  拼音:tiě chán shuò
用铁丝缠柄的长矛。《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 王茂 下马,单刀直前,其甥 韦欣庆 执铁缠矟以翼之。” 胡三省 注:“铁缠矟,以铁线缠矟把, 齐武陵王  晃 有银缠矟。”词语解释:槃槊
挥舞长矛。 宋  曾巩 《晓出》诗:“夺摽一一飞步疾,槃槊两两飜身劲。”词语解释:铎槊  拼音:duó shuò
唐 代 南诏 兵器名。《旧唐书·德宗纪下》:“辛卯, 南詔 献鐸槊、浪人剑、 吐蕃 印八纽。”词语解释:摆槊  拼音:bǎi shuò
见“ 摆搠 ”。
词语解释:摆搠  拼音:bǎi shuò
亦作“ 摆槊 ”。  排开,排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一字阵分开,尽都摆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鸣金击鼓,摆槊抢刀,把寺围住。”词语解释:牟槊  拼音:mù shuò
古代兵器。长矛。在长柄一端安有金属枪头。牟,用同“ 矛 ”。《北史·齐纪中·文宣帝》:“﹝帝﹞每至将醉,輒拔剑挂手,或张弓傅矢,或执持牟槊,游行市鄽。”词语解释:排槊  拼音:pái shuò
一手持盾一手持矛的兵士。《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三年》:“ 屈突通 引大兵继至……斩首千餘级,获排矟兵六千。” 胡三省 注:“排矟,言执排执矟者也。”词语解释:枣槊  拼音:zǎo shuò
用枣木做杆的长矛。 前蜀  贯休 《观怀素草书歌》:“忽如 鄂公 喝住 单雄信 , 秦王 肩上搨著枣木槊。”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东曲首向北墙畔 单将军庙 ,乃 单雄信 墓也。上有枣树,世传乃枣槊发芽,生长成树。”《宋史·呼延赞传》:“ 赞 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词语解释:斑丝槊  拼音:bān sī shuò
亦作“ 斑丝矟 ”。  柄上缠以杂色丝织品的长矛,一般长一丈八尺。《南史·杜崱传》:“﹝ 杜嶷 ﹞所佩明朱弓四石餘力,斑丝缠矟长二丈五。” 清  吴兆骞 《赠孔叟》诗:“絶域魂销白雁书,沙场力尽斑丝槊。”词语解释:瓝槊  拼音:bó shuò
古代仪仗中的金瓜槌。词语解释:瓟槊  拼音:bó shuò
即瓝槊。《隋书·炀帝纪上》:“制定舆服,三品已上给瓟槊。”参见“ 瓝槊 ”。
词语解释:瓝槊  拼音:bó shuò
古代仪仗中的金瓜槌。词语解释:犦槊  拼音:bó shuò
亦作“ 犦槊 ”。  古代仪仗之一种。刻有犦牛形,以示威武。 唐  杨巨源 《和田仆射子弟荣拜金吾》:“五侯恩泽不同年,叔姪朱门犦矟连。”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礼官曰:‘犦矟,棒也。’以黄金涂末,执之以扈蹕……犦矟末刻牛,以黄金饰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三岁则又合祭天地於南郊,备六引勘箭鸡竿肆眚,列八宝犦槊象引犒赏诸军,皆后世之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犦槊》:“予按《尔雅》:‘犦牛,犎牛也。’此兽抵触百兽,无敢当者。故金吾仗刻犦牛於槊首,以碧油囊笼之……今金吾仗以犦槊为第一队,则是犦槊云者,刻犎牛於槊首也。”参阅《文献通考·王礼十三》。词语解释:甲槊  拼音:jiǎ shuò
铠甲和长矛。《南史·王茂传》:“人或譖 茂 反。帝弗之信,譖者骤言之,遣视其甲矟,则虫网焉,乃诛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