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末字词组
金槌欋槌蚕槌榔槌棒槌净街槌和啰槌 
白槌犀槌麻槌闪槌擂槌牙槌回帆槌 
鼓槌炉槌乳槌骨卢槌摇槌掺槌爻槌 
木槌锣槌楗槌钝槌杨骨槌悬风槌犍槌 

词语解释:金槌  拼音:jīn chuí
金椎。 唐 李白 《侠客行》:“救 赵 挥金槌, 邯郸 先震惊。” 唐 吕岩 《七言》之二八:“金槌袖里居元宅,玉户星宫降上玄。”
词语解释:白槌  拼音:bái chuí
见“ 白椎 ”。
词语解释:白椎  拼音:bái zhuī
亦作“ 白槌 ”。
(1).佛教仪式。办佛事时由长老持白杖以宣示始终。《祖庭事苑》八:“白槌,世尊律仪,欲辨佛事,必先秉白,为穆众之法也。今宗门白槌,必命知法尊宿以当其任。” 清 黄宗羲 《张仁庵〈古本大学说〉序》:“ 道闇 寻谢世, 秀初 白椎升座,听讲常数百人,诸方所称 仁菴禪师 是也。”
(2).借指出家。 清 黄宗羲 《清溪先生墓志铭》:“ 云怡 、 海岸 ,终为纲常人物; 可任 白椎秉拂,一往不返。”
词语解释:鼓槌  拼音:gǔ chuí
击鼓的棒。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笼歌小儿》:“二小儿入 建康县 ,至阁下,遂成双漆鼓槌。” 茅盾 《子夜》一:“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 吴老太爷 全身发抖。”
词语解释:木槌  拼音:mù chuí
石匠使用的定位槌
主持会议官员用的木槌(如在立法机关、公共集会、法庭上)
(如拍卖商)为了引起大家注意或确认一种行为(如已卖出)而使用的木槌
见“槌”
词语解释:欋槌  拼音:qú chuí
四齿耙。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耕织·耙》:“《山堂肆考》:‘欋槌,四齿杷也。’”
词语解释:犀槌  拼音:xī chuí
亦作“ 犀椎 ”。 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小槌。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阿翘 ﹞俄遂进白玉方响,云本 吴元济 所与也,光明皎洁,可照十数步。言其犀槌,即响犀也,凡物有声,乃响应其中焉。”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土花曾染 湘 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参见“ 方响 ”。
词语解释:方响  拼音:fāng xiǎng
古磬类打击乐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铁槌击奏,声音清浊不等。创始于 南朝 梁 ,为 隋 唐 燕乐中常用乐器。 唐 牛殳 《方响歌》:“乐中何乐偏堪赏,无过夜深听方响。”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下:“比上膳,以行在草草无乐,鸚鵡大呼:‘ 卜尚乐 起方响!’久之曰:‘ 卜娘子 不敬万岁。’盖 道君 时掌乐宫人以方响引乐者,故犹以旧例相呼。 高庙 为之罢膳泣下。” 清 袁于令 《西楼记·归讯》:“引清謳,击方响。”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乐舞声歌·方响》《文献通考·乐七》
词语解释:炉槌  拼音:lú chuí
见“ 炉锤 ”。
词语解释:炉锤  拼音:lú chuí
亦作“ 炉鎚 ”。亦作“鑪槌”。
(1).犹锤炼。 宋 苏轼 《次韵孙莘老见赠时》:“炉鎚一手赋形殊,造物无心敢忘渠。” 宋 杨万里 《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之三:“鍊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 明 李贽 《四书评·论语·先进》:“多言而躁之人,定须这样炉锤他。” 清 赵翼 《簷曝杂记·汪刘二公文学》:“ 刘文定 公亦令诸门生撰稿,却不肯袭用一语。而其中新料、新意,又必另入炉锤,改製而用之,盖为刻稿地也。”
(2).指冶炼工业。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即使 盛氏 惭于清议谢絶外人,炉锤再兴,狭隘如昨,何如收归国有,大事扩张。”
词语解释:锣槌  拼音:luó chuí
敲锣用的有撞头的杆
词语解释:蚕槌  拼音:cán chuí
搁置蚕箔的木架。 宋 梅尧臣 有《和孙端叟蚕具·蚕槌》诗。
词语解释:麻槌  拼音:má chuí
用麻绞扎成的粗而短的鞭槌。旧时作为刑具。行刑前用水浸湿。也作一般打人的用具。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休説麻槌脑箍,六问三推,不住勘问,有甚数目,打的浑身血污。”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比及下桚指,先浸了麻槌,行杖的腕头加气力。”
词语解释:乳槌  拼音:rǔ chuí
在乳鉢中研物用的棒槌。《西游记》第六九回:“并乳鉢、乳槌之类都送至馆中。”
词语解释:楗槌  拼音:jiàn chuí
亦作“ 楗椎 ”。 钟鼓;铃铎。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每至楗槌应叩,法鼓裁鸣,空界神仙共来行道。” 吴兆宜 笺注:“《增一阿含经》:‘佛告 阿难 汝今连击楗椎。’《释氏要览》:‘梵云楗槌,此云鐘磬。’” 清 金人瑞 《春末怀周粟仲》诗:“相思每中夜,梦见必山居。何日楗椎下,同皈心地初。” 清 龚自珍 《庚子雅词·台城路》:“山陬法物千年在,牧儿叩之声死。谁信当年,楗槌一发,吼彻山河大地。”
词语解释:榔槌  拼音:láng chuí
即榔头。锤子。《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心头犹如几百个榔槌打着。” 沉从文 《牛》:“牛后脚有了毛病,就因为昨天 大牛伯 主人那么不知轻重在气头下一榔槌的结果。”参见“ 榔头 ”。
词语解释:榔头  拼音:láng tou
亦作“桹头”。 锤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肃苑》:“嗏!敢几个小榔头把你分的朗。”《红楼梦》第三九回:“我们村庄上的人商量着还要拿榔头砸他呢。” 清 沉曰霖 《晋人麈·异闻·囚徒妖法》:“一日讯囚,严加夹击,终不敢承,视之若无苦者。乃下于狱,明日又讯夹之,自朝至暮,加以桹头无数,其不承如故也。”
词语解释:闪槌  拼音:shǎn chuí
戏曲锣经。多用在流水、摇板、散板过门之前,以领起下面的过门。亦名“拗锤”、“反长锤”。 侯宝林 《空城计》:“打鼓老起闪槌,唱一句:(唱西皮摇板)‘中途路上得一信,’(打闪槌)唱两句流水:‘ 张郃 小儿得 街亭 ,大队人马你们往前进。’”
词语解释:骨卢槌  拼音:gǔ lú chuí
擀面杖的一种。其形有二:一、槌在中间,柄在两端,是一个整体;二、槌是一个空心木桶,套在木柄的中间。擀面时,使槌在面上滚动。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骨卢槌二十个,银二钱四分。”
词语解释:钝槌  拼音:dùn chuí
亦作“ 钝鎚 ”。 笨重的槌子。比喻愚钝。《晋书·祖纳传》:“君 汝 潁 之士,利如锥;我 幽 冀 之士,钝如槌。持我钝槌,捶君利锥,皆当摧矣。”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自此韜餘刃,终当学钝鎚。”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颇有聪颖士,利锥非钝槌。”
词语解释:棒槌  拼音:bàng chuí
(1).捶打用的木棒。《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赶着打出来。” 清 李渔 《巧团圆·词源》:“取出泥人、土马、棒槌、锣鼓、刀鎗、旗帜等物。” 杨朔 《赤道雪》:“有一种树不长叶儿,满树是棒槌模样的玩意儿,齐崭崭地朝上竖着。”
(2).方言。指玉米穗。《中国民间故事选·棒槌姑娘》:“再抬头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顶着一团火红的棒槌籽儿,一动不动的长在那里。”
词语解释:擂槌  拼音:lèi chuí
研物用的槌子。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小经纪》“擂槌”原注:“俗谚云:‘ 杭州 人一日喫三十丈木头。’以三十万家为率,大约每十家日喫擂槌一分,合而计之,则三十丈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少保吏笔对》:“他日 古春 又过学堂,见 于 ( 于谦 )梳成三角之髻,又戏曰:‘三角如鼓架。’ 于 又即对曰:‘一秃似擂槌。’”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陷选》:“説道每日呵擂搥吃一丈,脂粉涂千担。”
词语解释:摇槌  拼音:yáo chuí
唱莲花落用的鼓槌。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你少不的撇摇槌,学打几句莲花落。”
词语解释:杨骨槌  拼音:yáng gǔ chuí
宋 杨景宗 的绰号。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二:“ 杨景宗 ,即 章睿太后 弟也……既贵,而肥晳如玉,性恣横,好以木檛击人,世谓之 杨骨槌 云。”
词语解释:净街槌  拼音:jìng jiē chuí
瓠子的俗称。 宋 陶穀 《清异录·净街槌》:“瓠少味无韵,荤素俱不相宜,俗呼浄街槌。”
词语解释:牙槌  拼音:yá chuí
见“ 牙推 ”。
词语解释:牙推  拼音:yá tuī
(1). 唐 代官名。职位在节度推官之下。《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三年》:“ 愬 饵其药颇验,遂有宠,署为牙推。” 胡三省 注:“牙推,在节度推官之下。”
(2).亦作“ 牙椎 ”、“ 牙槌 ”、“ 牙搥 ”。对医、卜、星、算等术士的称呼。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怕不大倾心吐胆,尽筋竭力,把个牙推请;则怕小处尽是打当。”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三折:“我穿着领布懒衣,不吃烟火食,淡则淡淡中有味,又不是坐崖头打当牙椎。”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二折:“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赤紧的当村里都是些打当的牙槌。”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二折:“他背地里使心机,寻箇打当的牙搥。”《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便问阴阳牙推,拣择个吉日。”
词语解释:掺槌  拼音:chān chuí
犹掺挝。
词语解释:悬风槌  拼音:xuán fēng chuí
嘲笑人坐着瞌睡的东倒西歪之状。《南史·到溉传》:“ 溉 特被 武帝 赏接,每与对棊,从夕达旦。或復失寝,加以低睡,帝诗嘲之曰:‘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
词语解释:和啰槌  拼音:hé luō chuí
旧时乞丐唱《莲花落》等时打拍用的板。比喻简单的谋生手段。
词语解释:回帆槌  拼音:huí fān chuí
即回帆挝。详“ 回颿挝 ”。
词语解释:回帆挝  拼音:huí fān wō
指船返航时所击的鼓声。亦称“ 回帆鼓 ”。《世说新语·豪爽》“﹝ 王大将军 ﹞自言知打鼓吹”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敦 尝坐 武昌钓臺 ,闻行船打鼓,嗟称其能。俄而,一槌小异, 敦 以扇柄撞几曰:‘可恨!’ 应 侍侧,曰:‘不然,此是回颿挝。’使视之,云:‘船人入夹口。’ 应 知鼓,又善於 敦 也。”回颿挝,一本作“ 回颿槌 ”。 宋 陆游 《将至京口》诗:“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
词语解释:爻槌  拼音:yáo chuí
江湖卖卜者占卜的用具。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投奔我的都是矜爷害娘,冻妻饿子,折屋卖田,提瓦罐爻槌运。” 明 袁宏道 《与桑武进书》:“独留此区区皮骨,了却前生爻槌衲衣债耳。”
词语解释:犍槌  拼音:jiān chuí
见“ 犍椎 ”。
词语解释:犍椎  拼音:jiān zhuī
亦作“ 犍槌 ”。 梵语的音译。意为“声鸣”。指寺院中的木鱼、钟、磬之类。 晋 法显 《佛国记》:“﹝ 于闐 ﹞国主安堵 法显 等於僧伽蓝。僧伽蓝名 瞿摩帝 ,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黑云若起,急击犍椎,我闻其声,恶心当息。” 宋 道诚 《释氏要览·杂记》:“今详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椎也。”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尔来一百年,復见大会设, 恒河 左右流,犍槌声不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