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汉语字典樊拼音:fán 属 元韵
 
 
樊 fán〈名〉 
〈动〉(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篱笆)同本义营营青蝇,止于樊。——《诗·小雅·青蝇》折柳樊圃。——《诗·齐风·东方未明》庄周游于雕陵之樊。——《庄子·山木》又如:樊棘(荆棘篱笆);樊鹿(樊篱中的鹿);樊圃(有篱的园圃)关鸟兽的笼子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庄子·养生主》又如:樊槛(囚笼)领域;范围盖学虽粗涉其樊,其为说不能无弊而已。——清·方苞《内阁中书刘君墓表》旁,边际夏则休乎山樊。——《庄子·则阳》古地名春秋周京都辖邑,一名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樊城的简称。其城在湖北省襄樊市姓。如:樊素(白居易家的歌妓。因善歌,有樊口之称)。樊哙(汉时刘邦的勇将,曾多次以勇力使刘邦脱险) 
〈形〉筑篱围绕折柳樊圃,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关在笼中 。如:樊絷(拘系于笼中) 
纷杂樊然淆乱。——《庄子·齐物论》又如:樊乱(樊然。纷乱);樊萦(纷绕) 康熙字典樊
 《唐韻》附袁切,音煩。 《說文》作𤕩,鷙不行也。从𠬜从棥。《徐》曰鷙,猶縶也。鷹隼之屬,見籠不得出,以左右攀引外也。《廣韻》樊,籠也。《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飮,不期畜于樊中。又通棥。《詩·小雅》止于樊。《說文》作棥。《孫炎》曰樊圃之樊也。謂樊籬。《莊子·山木篇》莊子遊乎雕陵之樊,睹一蟬得美䕃而忘其身。又紛雜貌。《莊子·齊物論》樊然殽亂。又國名。《詩·大雅》生仲山甫。《毛傳》仲山甫,樊侯也。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取田于鄭,而與鄭人以溫、原、絺、樊。又姓。《姓苑》仲山甫之後,因國爲氏。又《正韻》符艱切。 義同。又通鞶。《周禮·春官·巾車》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鍚樊纓。鄭註:樊讀如鞶,馬大帶也。《釋文》步干反。《左傳》作繁纓。又《高誘》曰扶萬切,音飯。 樊桐,山名。《淮南子·地形訓》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又叶汾沿切,讀若楩。 《左思·贈妹詩》才麗漢班,明朗楚樊。默識若記,下筆成篇。《白居易·中隱詩》大隱住朝市,小隱住丘樊。不如作中隱,隨月有俸錢。按:《說文》𠬜部收樊,下不从大,今誤入。考證:〔《周禮·春官·巾車》玉路,錫樊纓。〕謹照原文錫樊纓改鍚樊纓。〔《鄭註》鞶,馬大帶也。步干切,與鞶通。《左傳》作曲縣繁纓。〕謹按步干切以下非鄭註也。謹照原文改鄭註樊讀如鞶,馬大帶也。釋文步干反。左傳作繁纓。
 |